鲁迅观
鲁迅的文艺观

鲁迅的文艺观
鲁迅的文艺观:1、社会生活和个人经验是创作的源泉。
2、要写真实,但不能一味求真;
3、在表现上要有所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塑造形象。
4、对待生活应该乐观,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
5、艺术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用以充实自己的思想感情。
6、诗歌是通过音节、韵律、句式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反映出诗歌不同的特点。
7、对生命、对大自然都怀着深厚的感情。
8、在创作时要做到胸中有丘壑,笔下***澜,使之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9、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10、多看名著,从中吸取营养。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
鲁迅的思想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对封建落后、支持民主进步。
鲁迅深知封建制度的落后性,他提倡民主进步,反对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强调要以人民为中心,改革封建制度,推动中国的进步。
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尊严。
鲁迅反对外来侵略,强调要坚持民族自尊,反抗外国侵略,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
三、反对腐朽思想、推动社会发展。
鲁迅反对腐朽思想,提倡科学发展,主张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中国进步。
四、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
鲁迅反对封建教育,提倡现代教育,强调要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改革教育制度,推动社会进步。
五、反对宗教迷信、推动科学文明。
鲁迅反对宗教迷信,提倡科学文明,强调要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中国的发展。
钱理群的《我的鲁迅观》

---------------------------------------------------------------最新资料推荐------------------------------------------------------钱理群的《我的鲁迅观》我和鲁迅钱理群这里要谈的是我自己。
更确切地说,是我与鲁迅。
这本是我之鲁迅观题中应有之义。
而且,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透过我与鲁迅,可以从一个特定侧面,看到中国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与 20 世纪中国变革的先驱者鲁迅的认同与辨异,理解与误解,感应与隔膜......就从 50 年代谈起。
少年时代的我,自然没有自己独立的鲁迅观;但奇妙的是,我对鲁迅的认识竟然受到了一首诗与一个诗题的影响。
这首诗是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至今还能背得: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上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一个诗题真的,只剩下诗题,诗的内容早已毫无印象了是郭沫若的《鲁迅笑了》。
现在回想起来,鲁迅笑了,正是应和着 50 年的代时代与个人的欢乐情绪;鲁迅在我们这一代心目中,第一个印象不是横眉冷对,而是笑,这是很有意思的不是么? 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则引起了一个纯真的少年对不朽的生命的无尽遐想与朦胧追求。
这时鲁迅离自己是比较遥远的。
1 / 8认真地读鲁迅的书,是在大学读书期问。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的大学生拼命读书是要被认为走白专道路而受到严厉批判的。
而我偏偏有不可救药的读书癖,一面接受批判,不无虔诚地检讨自己,一面却忍不住要悄悄读书。
记得 1959 年有一段时间,空气有点松动,甚至号召认真读书,于是,我就趁机公开、半公开地啃起出版不久的《鲁迅全集》来。
啃得非常吃力,因为我当时几乎毫无人生阅历,知识又极端贫乏,连字面的意思都弄不懂;但毕竟通读了一遍,而且不知不觉间,微笑的鲁迅变成了眉头紧皱的鲁迅:这大概与我自己的心境变化有关吧。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一、鲁迅之初认识对于鲁迅,我作为一个绍兴人,该是对他有着一份更亲切的情愫吧!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鲁迅是在小学课本上,那时听老师说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绍兴人。
顿时,年幼的我,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伟大的绍兴人!我,是与他同乡的!也因了年幼,当时并不了解鲁迅,只知道他是个大作家,他是个绍兴人,他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竟有这样的关系!也是在当时,一下就喜欢上了鲁迅先生与他的作品。
二、鲁迅之再认识渐渐长大了,受当时的语文老师影响,更多地开始接触鲁迅,然而喜欢归喜欢,他的作品是真的很难懂。
虽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似乎更能很好地理解鲁迅小说中提到的场景——热闹的社戏,戏台下孩童的玩闹的乐趣(《社戏》),在下雪天用畚箕捉麻雀,在菜园子里抓小虫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神圣的祝福(《祝福》),就算是《少年闰土》中提到的沙地、西瓜地的场景也是有机会去稍远一些的海涂见到的。
只是那些本在我眼中平凡的小事,一些儿童简单的乐趣与平常的小游戏,在他的眼中就是能看出异于常人的东西来,在他的笔下愣是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让人读来或怀念,或向往,或叹息,或惆怅,或迷惘——这便是他这样的大文豪与我这样的小虾米(或许小虾米都算不上)区别吧。
爱他的小说,爱他的散文,爱他短小的诗,爱他尖锐的语言,但每每需要挖掘作品的思想时,我总是沉默了——他的作品,有太多的内涵,有太多的批判,那些简单的文字或许很多时候是晦涩的语言包含了太多民族的、历史的东西,我浅薄的历史知识和单纯的思想模式,品不出那深刻的内涵,每次都只能是无奈地想到其中的一点两点,至于还有三点四点,我是望尘莫及的。
所以我偏爱他的小说与散文,诸如《呐喊》与《朝花夕拾》,至于他的杂文之类,如《野草》我是不敢轻易拜读的——因为读不懂。
套用陈树鸣先生的一段话:“如果说,《野草》的境界有如崇山峻岭,深径幽谷,这里有峥嵘突崎的峰峦,万丈陡峭的绝壁:这里的流水是山上的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激起万丈的汹涌的波涛,发出声闻百里的轰鸣;而《朝花夕拾》所展示的境界,只是我们常见的村落和田畴,这里没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可是她赋予了葱苍的生命,这里的阳光是这样明洁,植物是这样茂盛,一切并不瑰奇,无须震骇或惊叹,但她是那样的亲切和淳朴。
我的鲁迅观

我的鲁迅观从小学开始,就知道鲁迅了,从《三味书屋》知道,他从小就奔波于家、学堂和药店,知道他在课桌上刻得小小的“早”字。
可笑的是,那时班上一时形成风气,每个同学都在桌子上刻上了那个“早”,这就是鲁迅给我留下的最早的印象——那个小小的“早”。
那时的我还太小,不知道鲁迅心中的忧。
后来,我们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他笔下的美好的童年,好像又知道,他的童年似乎也不是那么的无趣,记忆中依然存在着“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这一段我们早已背得是滚瓜烂熟,原来鲁迅的童年也是真么的多姿多彩。
后来才知道,这也许是鲁迅在多年之后,内心里唯一的一点美好的回忆,唯一能让他感到温暖的回忆吧。
也许美丽的百草园中藏着的不仅仅是他的美好的童年吧?后来才开始学习和接触鲁迅的思想。
但在学习时,都不喜欢他的文章,晦涩,难懂,每次学习他的文章总是要耗费很多的时间来解读。
我知道了他是在怎样黑暗的时代下生活,了解他的文章放映了怎样的现实,知道了他在担心的不是自己,而是整个国家,整个社会,整个民族。
民众生活在一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他怎么能独善其身。
在不断学习他的文章后,我不管其他人怎么看待他的,我一直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人。
为什么会有可怜的流落街头的祥林嫂,为什么会有被打断腿仍然要喝酒、穿长衫的孔乙己,为什么会有麻木不仁的看客乐呵的看着被砍头的同胞···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冰冷而又充满热心的鲁迅,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失望而又不是希望的鲁迅。
还记得死在黑暗政府手中的刘和珍君,一位可爱、秀美的年轻人,她爱笑,她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她对中国的前途与希望满怀着信心,她一直希望以自己微弱的力量救这个国家,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就开始承托着如此沉重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可爱的刘和珍君。
就是这样的热血青年,就是这样的走在游行队伍最前列的勇士,在执政府前中弹了,而且还被打在头上两棍,死在了自己同胞的屠刀下。
我的鲁迅观

在怀疑中不断前进的鲁迅——我的鲁迅观鲁迅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
然而,在我的眼中的鲁迅只是一个“不平凡”的平凡人。
他不是伟人,亦有喜怒哀乐,亦有向命运低头的时候;他曾经不再相信爱情,却和他的学生许广平堕入爱河;他不屑于与贪污的官员同流合污,却为了生计迟迟没有把官职辞掉;他曾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过,却在残酷的现实中陷入彷徨中。
敏感的鲁迅在生活中怀疑着,亦在怀疑中前进着,我想这要从他的成长和创作方面讲起。
年少时的怀疑鲁迅在年少时是幸运的,却亦是不幸的。
他出生在书香世家,比其他人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所以他可以阅读各种的书籍,尤其是杂书。
在浩瀚的书海中,鲁迅不仅仅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也为他以后投身于文学创作夯实基础。
好景不常,由于他祖父的关系,导致他要早早经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怀疑。
为什么在他家面临巨变时,亲戚的态度如此不一样?当家庭的重担落在单薄而稚嫩的肩膀上时,有谁曾向他们伸出援手?答案是否定的。
小小的心灵受到如此的冲击,这对鲁迅性格的养成有决定性的作用,也对鲁迅不轻易相信别人或社会埋下伏笔。
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当时处在年少时鲁迅的处境,那我们将变成怎么样?我想意志力不坚强的我,将会变成消极而颓废,将自己的心灵永远禁锢在自己的世界,最后沦为那麻木不仁民众的一员。
或许,就是因为这样,我无法成为鲁迅。
经历人情冷暖的鲁迅将世事看得无趣的同时,对社会产生了怀疑:是否人们都是这样的麻木不仁?还是仅仅是他的亲属是如此?尤其是在他阅读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其他具有西方先进思想的书后,有一股强烈的火焰在他的胸口跳动着。
这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早期鲁迅阅读的那些杂书培养他的文学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天演论》等著作却是他的精神食粮。
所以,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而好学的鲁迅的命运开始运转。
在日本留学是鲁迅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亦是最重要的转折。
假设鲁迅没有去到日本留学,那么他就不会有“弃医从文”的想法,也不会有“鲁迅”的出现。
我之鲁迅观

论文题目:我之鲁迅观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三年级学生姓名:彭颖学号:1005010031指导老师:魏家文2012 年1 2月9日对鲁迅,我的认识有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先是信奉,后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是厌烦,再后来却是有些迷恋和崇拜了。
鲁迅那肃杀的文风,我我一度地认为是他个性的使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当然这其中亦不缺少他自身的原因。
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黑暗。
日常生活的尘埃,每天都在有效地覆盖着曾经的耻辱,并且越积越厚,足以使我们遗忘它们的存在。
只有读到鲁迅,才会想到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唤醒和挽救一个民族的记忆,才能多少医治一点自己的耻辱遗忘症,才能多少地唤醒沉湎于声色犬马的雄心壮志,才能迫使自己贴着地面步行,不敢舞步云端。
初“识”鲁迅是他的《三味书屋》,在那里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因生活压迫小孩的生活情形,一面又用天真无邪的语言形象而生动地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儿童乐园,令人悲喜交加。
那时的我天真地认为他是一个有故事会说故事的诙谐而幽默的人。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她的戏形象在我的心中越加丰满、生动、冷峻和伟大,是一颗永不消逝的明星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不断地探索着奋斗前进(虽然他曾说过:“青年又何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寻什么乌烟瘴气的导师。
”——《导师》,但她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引导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人说张爱玲的医生是以苍凉的手势,而我认为鲁迅的医生是一个不断地冶炼铸造一个刚毅、坚强、伟岸和慈爱的铜人像。
说到鲁迅,脑子里闪现的是他那双锐利的眼和那张瘦瘦的却又充满精神而淡定的脸。
他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话准确地慨括和浓缩了他的一生的奋斗。
他就是那样的人——“我先前何尝不是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乐……”用鲜血去饲养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挣扎和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希望他们得以拯救。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胡雪丹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
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
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
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
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
他反专制,反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
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
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
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
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
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
我的鲁迅观

我的鲁迅观
鲁迅,历史上数一数二最伟大的中国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深受读者的喜爱。
他创造性地影响了无数读者,他的书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政治意识,促进其解放思想。
尤其是他的散文,将浓郁的文学美感与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和无数的社会情感融合在一起,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独特的文学体验。
从我的角度来看,鲁迅的书有着极其鲜明的个性:他的语言极富戏剧效果;他的文字中充满了正义感、哲理感和聪明的思考;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人情味,有时候他用一种令人心酸的悲伤,也有时候他笔下的满是激昂的英雄主义;他的文字里也充满着新奇而又有趣的想法。
从文学角度来看,鲁迅拥有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思维,他笔下的文字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审美,他在文学创作中勇于表达有时受到社会道德的挑战,他的文字中总会有某些72自言自语,让读者深度思索。
从政治角度来看,鲁迅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政治思想中充满了时代精神,也有支持民主、反对封建等思想,他利用自己的文学手段唤醒了中国人民政治意识,也让他尽可能将自己的思想贯彻到文学作品中,以此来追求民族解放。
从人性角度看,鲁迅有一个深切的情感,他深知人的本性,在他的作品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对人的痛苦、积极、平凡的生活中的人性的一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鲁迅的作品充满着正义感,他的笔下的人物都是有灵魂的生命,有时候他用激动的声线,也有时他用温柔的
情调,全心全意表达他所看到的尊严和受苦。
总之,鲁迅是一位有着伟大贡献的文学和思想家,他的书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今他的作品也影响了无数读者,能够引发一些有用的思考,让我们得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
我的鲁迅观

我的鲁迅观“只有勇敢者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只有充满自由的社会,才能让人民获得发展和繁荣。
”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一位中国文学家,他于1881年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
他曾就读于美国普利茅斯学院,并于1907年获得学士学位,返回中国后,他投身新文化运动,组织文艺复兴,并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代表性人物。
他的文学作品极具时代特色,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独到的社会观察和强烈的现实主义。
鲁迅先生被称赞为中国民主斗士,因为他曾多次强调要求民主,争取自由。
当他于1908年发表文章《自由主义者的要求》时,鲁迅先生把民主的落实放在首位,认为自由的真正实现,需要通过实施民主制度来实现,只有实现民主,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
此外,鲁迅先生还强调,当时的人民受压迫,应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把人民的思想放在第一位,以确保人民获得自由平等的生活。
在文学角度看,鲁迅先生以其反映现实的小说,引发了人们对文学创作的热烈讨论。
例如,他的《呐喊》反映了当时社会遭受的残酷,深刻揭示了贫富不均的现状,并引发了广大群众对改变苦难社会的强烈追求;《故乡》则把人们拉入贫穷生活的痛苦、苦闷中,令人遐思;《野草》则藉由批判西方列强的侵略,激发了民族的觉醒。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与思想,对20世纪中国社会的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的思想和作品也成为当时的最热议话题。
他的文学思想,对今天的文学家,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有时候,我们仍可从他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当时社会的丑恶与痛苦。
当今社会,仍缺乏一种自由的精神,一种能够让人民获得自由的思想,且支撑着民主的良知,鲁迅先生的思想,就正是我们应当借鉴的精神。
他的言行,对我们的生活仍然具有催化的作用,让我们学习充满勇气将鲁迅精神发扬光大,并在当下社会中,实现新的民主改革,构建一个自由、公正而繁荣的社会。
我的鲁迅观

我的鲁迅观最早接触鲁迅的作品是在小学时候,好像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那时喜欢百草园里五花八门的虫草,想亲眼看一看鬼魅的蛇妖。
我们还纷纷模仿鲁迅,在书桌上刻一个“早”字,用来自勉。
中学时接触了更多的作品,“细脚伶仃的圆规”,“豆腐西施”,“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这些都很有特色的词句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之后有一些杂文,不过那时对杂文没什么兴趣,因而不大记得了。
印象中的鲁迅总是身处烟雾缭绕中,透过这些烟圈便看到他精神抖擞的头发和严肃的眼神。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单知道鲁迅是个伟人,一提到鲁迅,脑海中就出现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他用手中的笔和纸作武器和战场与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这些都是老师告诉我的。
随着知识的积累和阅历的丰富,发现自己不怎么排斥鲁迅了。
对于鲁迅的伟大之处,我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能在那样混乱的时代做一个清醒的启蒙者是何等值得尊敬。
小说《在酒楼上》主人公的好友吕纬甫,我认为是鲁迅的一个侧影。
吕纬甫有乱蓬蓬的须发,精神很沉静却带有颓唐,消瘦苍白的脸,浓黑的眼睛失了精采。
这似乎是一个与鲁迅相似的拥有启蒙的思想却无法逃脱时代限制不得已向现实屈服的启蒙者形象。
假设鲁迅没有看清时局或者在启蒙遇挫后,归顺现实的秩序,便如小说里的吕纬甫为了生存去教一些“子曰诗云”。
然而小说最后,“我们一同走出店,他所住的旅馆和我的方向正相反”,也正表明了鲁迅要做一辈子启蒙者的决心。
鲁迅是极富责任感的人,他所站的高度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
他把挽救民族的重任担在自己的肩头,用犀利和敏锐的视角感触到时代的转盘,孤独而义无反顾的行走着。
鲁迅也十分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肩负的还有家人的生活,他不是个可以为革命而牺牲生命的人。
在动乱不安的年代,生存是头等大事。
鲁迅就像一块弹簧,时刻保持着灵活的伸缩性。
他可以铿锵有力的大骂那些反动派和国民的愚昧性,也明白在风口浪尖就要收敛锋芒,躲避灾难。
这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生存之道。
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其中包含了反抗者多少无奈和凄凉。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傅祺 12自动化 12090041030对于鲁迅的,实在是有太多的评论,再此我也不好妄下定论。
在看了许多他的作品和他人对他的评价后,也就微微有那么一点认识。
从小学时代语文课本中的《少年闰土》,再到后来初中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孔乙己》、《藤野先生》,再加上高中的《呐喊》、《祝福》、《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等,一系列的鲁迅文章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里,让我们对这个人慢慢地有了了解,当然这些了解都是通过老师的解读和分析建立起来的。
印象中的鲁迅总是身处烟雾缭绕中,透过这些烟圈便看到他精神抖擞的头发和严肃的眼神。
但是其实看似学了这么多鲁迅的文章,我们还是对他不了解。
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单知道鲁迅是个伟人,一提到鲁迅,脑海中就出现英勇无畏的革命者形象,他用手中的笔和纸作武器和战场与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这些就是老师的解读。
在阔别鲁迅的文章好久之后,在课堂上老师又提到了鲁迅。
鲁迅原本学医,在日本留过学。
但是在看到日渐衰弱的中国后,发现学医并不能救得了祖国了。
所以他弃医从文,想通过治疗国人的精神来唤醒这个病态的民族。
鲁迅看过许多书。
鲁迅研究汉魏六朝思想文艺最有心得。
而且他所凭借的材料都是以前一般学人不甚注意的,例如小说、碑文、器铭等等。
尤其对于碑文,他所手抄的可以说是南北朝碑文的全部,比任何一家搜集的都丰富。
而且工作态度最为精审,《寰宇访碑录》和《续录》所收的他都用原拓本一一校勘过,改正许多差讹以外,还增出不少的材料。
因此在他的写作上,特别受有魏晋文章的影响。
鲁迅的文章,从庄子楚辞中来,但他是消化了诸子百家的文辞,并不为屈原庄周所拘束,所以他并不要青年们步他的后尘。
李长之在《鲁迅批判》一书中,对鲁迅的行文特征辨析道:“谁都知道鲁迅的杂感文有一种特殊的风格,他的文字,有他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倘若说出来,就是他的笔常是扩张又收缩的,仿佛放风筝,线松开了,却又猛地一提,仿佛放开水流,却又预先在下游来一个闸,一张一弛,使人的精神有一种快感。
《朝花夕拾》中的鲁迅的教育观

鲁迅的教育观念是:
一: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经典文段是《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中便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在二十四孝图中孝也是虚伪的。
第二:提倡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经典文段中,鲁迅就描写了很多关于游戏的片段,在教育中成长,学中玩,玩中学才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而三味书屋里的寿镜吾先生,便是最好的例子,他虽然有戒尺,但不常用,非常的温和,方正,质朴,让人感到非常的舒服。
但是他刻板的教育方式让人感到的非常死板,所以鲁迅对于这个老师带有尊敬且非常具有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第三:鲁迅是特别提倡读书的人,但他更加提倡全出于自愿而不勉强的读书,强扭的瓜不甜,所以不勉强的读书才是最重要的经典文段《阿长与山海经》,其中包含了对儿童读书的喜爱和对阿长的尊敬,一开始,作者对阿长是不大佩服的,后来逐渐产生敬意,有憎恶,后来因为山海经又产生了新的敬意,后来到阿长去世之后他表示感激与怀念。
鲁迅的读书观

鲁迅的读书观
鲁迅的读书观
作为一个在重要文化传统上有难以超越的成就的中国文学家,鲁迅先生对于读
书方法有十分独到的观点。
他认为阅读不应受制于一定的形式,而应以求真论理,狩猎探索无限精妙的觉悟为目的。
他说,“一切思想从读书开始,伟大行动也来源于读书,为此,我们要勤读书,开拓思维;要注重思考,深入剖析,而不要墨守成规,机械地背诵。
”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指為良心思考的路,也要求我们在读书同样采取良心
的态度。
他不仅坚持追求真实,而且鼓励我们推翻旧有的思维习惯,创造新的思路。
他说:“本来人的思维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创业就靠思维的革新,而读书正是思维的来源之一。
”在他看来,读书的重点是寻找富有新思想的书籍,使自己完善每一个思维能力,从而实现“追求真理,超越自己”的理想。
最后,鲁迅还指出,读书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上,而应该加强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光靠唇枪舌战得不到真理,只有坚持实践,才能走向明晰、自由、真诚的人生。
总之,在鲁迅看来,读书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它更是一种提升、学习和获取真
理的途径,也是培养人们创新、创业的有效手段。
如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望以读书来促进创新,实现真正的发展。
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鲁迅的自画像。
在鲁迅的小说中,《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风波》、《伤逝》、《孤独者》、《药》、《铸剑》等作品最为人称道,其中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可以说这些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艺术形象以及他们活动的背景,几乎全由黑白二色构成。
《狂人日记》作为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重轻。
小说通过“狂人”的独特感知描绘出一幅“吃人”社会的时代画面,阴冷的世界溢出如磐的黑暗与邪恶。
小说正文的一开头便突兀地来了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这是令人叫绝的一笔,现实世界的一切在很好的月光笼罩之下消褪了原有的色彩,变成了黑、白以及黑白调和而成的灰。
作者借助月光抢先渲染了一种惨淡诡秘的氛围,这是狂人特有的视觉心理感受,也是作者基于自己对那个世界深切的感知和理解而作的色彩归纳。
整篇小说就沉浸在这样一种色调之中:基调是黑,“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活动于其中的人物的脸色也一概是青的、铁青的,真的是黑暗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片漆黑的基调之上又醒目地跳着白,除了有使黑暗更加阴晦凄厉的惨淡月光,还有“白厉厉地排着”的“吃人”的家伙的牙齿,“白而且硬”的黄鱼的眼睛。
漆黑的背景上,这些白的面积极小,却因对比强烈而特别的刺激,令人触目惊心。
黑白对比产生的强烈的表情性,使小说在对黑暗社会的吃人特质的深刻揭示方面产生了独特的效果。
他笔下的形象都如同是简笔勾勒出来后又用刀刻出来的,勾勒准确传神,刀法凝重老到。
大名鼎鼎的阿Q,其形貌只用了极少的几笔,“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还有常常被人揪住的“黄辫子”,就是这么寥寥几笔,阿Q的基本轮廓就地凸现了出来,随着作者给他的各种“行、状”,这一轮廓有了生命,活动了起来,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在表现阿Q的“行、状”时,鲁迅也充分调动了线的表现力。
我的鲁迅观

我的鲁迅观曾经有人这么说过:“小说都是真的,除了人名。
”可见,小说源于现实。
其他的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时代在他们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甚至可以将之称为“时代的产儿”。
鲁迅的大名,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家、思想家,也是一个史论家。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是时代的,又是超前的,因而他的身前或身后都避免不了寂寞。
身前他没有顾忌世人的评判将难以申诉的情感深深地寄寓于作品。
满清末年,社会黑暗不堪,国家风雨飘摇,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将挽救民族命运视为己任的鲁迅吟出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悲壮。
辛亥革命失败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鲁迅一度借助抄录碑帖,阅读佛经,“来麻痹自己的灵魂”,排遣内心无边的苦闷与落寞。
在黑暗中彷徨,艰难的探索着,他用诗喊出了自己的一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用一生的时间实践了对国家、对人民的伟大承诺。
1915年,鲁迅应钱玄同之邀为《新青年》作文章,拿起笔来投入到了思想启蒙的战斗行列。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人们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他开始呐喊起来,向腐败的旧社会宣战,向封建黑暗势力发动猛烈进攻。
1915年,鲁迅的小说《药》在《新青年》上发表。
《药》中记叙的是华老栓用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去买人血馒头为华小栓治病的前后经过。
夏瑜作为一个捍卫民族命运的革命者,鲜血却被用来当成偏方给人治病,革命烈士的鲜血没能挽救华小栓的死亡,夏奶奶竟然觉得愧对于人,仿佛犯了错。
多么悲哀呵,一个革命者的满腔热血换来了如此悲凉的结局,连自己的至亲至爱的亲生母亲都无法理解自己。
为民族英勇就义,贡献了自己的一生,却不能被善良的底层劳动人民所理解和认识。
悲夫!。
鲁迅文学观

鲁迅文学观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大山。
他的文学观啊,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理解那个时代乃至如今许多文学现象的大门。
咱们先说说鲁迅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看法。
鲁迅觉得文学就不是个摆在架子上供人赏玩的花瓶。
他眼里的文学,那得是治病救人的猛药。
当时的社会啊,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满是封建礼教、愚昧无知这些病症。
文学呢,就得像个医术高超的大夫,毫不留情地把那些社会的脓疮给挑破。
这就好比一个屋子里乌烟瘴气,大家都被熏得迷迷糊糊,文学就得像一阵强风,把这股浊气吹散。
他写《狂人日记》,那可不是闲着没事写个恐怖故事,而是借着“狂人”的眼睛,让大家看看封建礼教这东西吃人的本质。
要是文学只是风花雪月,不关心社会的疾苦,那这文学啊,就像没放盐的菜,淡而无味,有啥用呢?再看看鲁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他可讲究一个“真”字。
写东西要是不真实,那就跟纸糊的灯笼一样,一捅就破。
他自己写那些小说、杂文,都是从生活里挖出来的宝。
他见过那些麻木的看客,就像在《药》里描写的那样,那些人围观革命者被杀,就像在看一场戏,多可怕啊。
他把这些真实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录下来,就像一个摄影师,把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画面定格。
要是作家都在那儿瞎编乱造,写出来的东西就像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实际上没有根基。
你想啊,要是一个厨师做的菜,用的都是假食材,那这菜能好吃吗?文学创作也一样,得扎根在真实的土壤里,才能长出茁壮的苗。
鲁迅对文学语言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简洁又精准。
他不会啰里啰嗦地说一大堆废话。
他的文章里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
这就好比一个好的工匠,做出来的东西,没有一点多余的部分。
他用的是大众都能懂的语言,可这语言背后的力量却像汹涌的海浪。
他没有用那些高深莫测的词藻来显示自己的学问,因为他知道,文学是写给大众看的,不是给少数人自娱自乐的。
要是文学语言像一团乱麻,读者看了半天都不知道在说啥,这就像一个人在黑暗里走路,没有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冷峻也好、孤寂也好,鲁迅却从未放弃寻找向前“走”的道路。他究其一生都一直在苦苦地追求着,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苦闷和不得志中,“上下而求索”着,哪怕是无尽的黑暗。但鲁迅从不回避自己矛盾,回避自身,他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现自己的种种不相容的矛盾,即使这些不相包容的矛盾引起了别人的不解和非议。
鲁迅的内心自我正处于矛盾绝望之中,他开始进行不断地求索。但他又意识到,在其长久求索的终点,并没有什么至高的目的,只有死亡与坟。当他在过去与未来的时间框架中寻求确定存在的意义时,发现“现在“也并无其他重大意义,只是一个不断的时间之流,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鲁迅的痛苦情绪,可视为在希望和失望之间的不断地挣扎。当他到达最黑暗的底层时,他在每一极找到的都是虚空。在寂寞一天天地增长时,他逐渐成为了一个孤独者,但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敢于审视自己孤独者的形象,勇于解剖自己。于是在他的笔下诞生了一群孤独者的形象:《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他一次又一次展现了强大的社会势力对孤独改革者的迫害。
显然,这种在绝望中抗争的形象,正是鲁迅小说中一直着力描写的那个清醒的孤独者的形象,或许也是鲁迅自我形象与精神的写照。这个清醒者面对庸众,进行着无望的斗争,这种精神发展的最终点就是厌世或者说死亡,他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在绝望的境地中,与生存的无意义进行着殊死的抗战,这是一个多么具有悲剧性的情境。对于孤独者来说,他决不肯能在沉没中爆发,他只能选择在沉没中死去。这或许也体现了鲁迅内心深处所苦苦挣扎的某些矛盾,苦苦探求的某些前进之路,苦苦内省的精神或自我意识。在李欧梵所著的《铁屋中的呐喊》一书中也正揭示了在鲁迅身上他对自己既反传统又处在传统之中,既追求光明又不属于光明的悲剧命运的洞察。这一切无不显示着鲁迅对自己的孤独、寂寞、绝望、反抗、悲剧感等心理状态和现实际遇所达到的充分自觉。这一深刻的领悟与内省让人为之深深震撼!
这个题目有些大了,我怕是驾驭不了,可还是想用这个题目,不为别的,只为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鲁迅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不成熟,也谈不上什么价值,但它是属于我的真实的想法。
在鲁迅研究界,关于鲁迅的文章无论褒贬可谓是汗牛充栋,但读来的感觉是许多人并没有把鲁迅作为一个人来看,而是作为一个神来看。因此,在我看来,无论褒贬,只要是把他当作神来看,就不会很客观了。而且,大凡谈到鲁迅都会谈到他的“国民性批判”的话题。有的人为他拍手叫好,认为他把中国人的问题看得太清楚了,简直是写到了中国人的骨髓和血液里了;有的人则认为鲁迅“刻毒”,偏要把在中国可以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人们不愿说、不敢说、也不会说的话题直言说破,而且锋利又不留情面!
我是崇拜鲁迅的,不过,在我的眼里,他既不是“刻毒”的鲁迅,也不是笼罩着绚丽光环的、神圣的鲁迅,而是作为人的真实的鲁迅。
真实的鲁迅应该是作为一个人存在的,作为人,他当然会有弱点,我们不能也没有权利要求鲁迅十全十美,他的言词或许比较激进,或许不近人情,甚至他对于朋友有时比较刻薄,但这些弱点都不足以对他伟大的思想及人格构成什么威胁。很多的人对于鲁迅思想之伟大没有太多的异议,但一旦提起鲁迅的人格之伟大就不那么痛快了。而我却认为,鲁迅人格之伟大毫不逊色与他的思想之伟大,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隐瞒自己真实面貌真实想法的真实的人。他的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的真实,在于他在思想上从不隐瞒什么,他的人格与思想不应该被割裂开来,应是完整的统一体。因此,我从来不认同鲁迅是鲁迅自己造出来的、周树人与鲁迅不是一回事这种说法,而是认为是世俗的周树人与思想的鲁迅一起构成了今天人们眼中的鲁迅。(事实上,在那些一边大声说着“鲁迅是自己造出来”的话的同时一边用放大镜看着世俗的鲁迅的人那里,世俗的鲁迅又何尝不是他的鲁迅观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
“我不过一个影,……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影的告别)“我将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将得到自居与布施之上者的烦腻,疑心,憎恶。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将得到虚无。”(求乞者)“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与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地自欺的希望。……”(希望)“……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墓碣文)
世俗的周树人在生活中从不把自己打扮得很完美,相反,他很率真、把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全袒露出来,甚至不惜得罪所有的人,只为着要说真话、要说出心里真正想说的话(这在许多人是做不到的,因为自己做不到,就不愿意别人这样做,于是乎,对鲁迅就多了些指责,这种心理本身就很阴暗)。思想的鲁迅就更是如此,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它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对于事物的怀疑首先是指向自己的,他是他所说的“将自己也加以精神底苦刑”的“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他在完成了一种别于祖先前辈的思维的人格的革命,贡献了一种走向未来的新文化的同时,更公开地否定了自己,无限地敞开了自己。这在他的作品《野草》中有比较充分的表现:
短短的文字笼罩在这坟地四周的却是一种直袭人心肺的孤寂,即使鲁迅给坟顶上添加了一个红白相间的花圈,也遮盖不住夏瑜这位先驱者死后的孤独落寞。荒凉萧瑟的坟墓像在鲁迅笔下成了先驱者死后被人忘却命运的象征符号。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地描写坟墓,并把坟墓写得如此深刻、直入,让人难解。这一切愈发在我心中留下鲁迅冷峻的形象。有时细细琢磨,或许是鲁迅曾经有过的遭遇给了他太多的打击,让他感受到的是如秋夜般的萧瑟,让他倍感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他的灵魂了。
其实,“改造国民性”是五四那一代所关注的思想命题。鲁迅的独特之处,在于他选择了“民族文化心理”这一更深层面进行几乎是非他莫属的极其犀利而深刻的开掘。
鲁迅总是从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作为切入口,然后用他所独有的的“怀疑”眼光,反复诘难,旋进式地开掘,终于得出了令人惊异、以至恐惧的结论。于是,他便让许多的中国人接受不了,又被许多的国人奉为神圣!
也许正因为他的冷、他的孤独、他的求索让我深深陷入他的作品中。鲁迅的确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让人探究的一个大写的人!
我之鲁迅观
作者:佚名 来源:/type.asp?id=7073&news=book 时间:2006-05-05 17:43 评论:0条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舐尽了伤口的血痕”,近乎冷酷地剖析着自己的灵魂,不惜将灵魂深处最隐蔽的黑暗,所有一切彷徨、怀疑、失望以至颓唐统统揭示出来,决不是孤芳自赏,也决不玩弄这些东西,而是为着克服、为着更快、更彻底的与纠缠着自己的可诅咒的“古老的鬼魂”决裂,与“旧我”告别。这是一种彻底的真实,袒露了自己的所有、剖析了自己的一切、敞亮了心底的真实。他的心底、思想是坦荡荡的,他的人格更是坦荡荡的。只有一个真实的、没有任何杂念的纯粹的人,才能做到如此的坦荡。而这种真实的坦荡就铸成了那个大写的鲁迅(至少在我心里是这样的)。
“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在他的心里还是没有明确的路。他要表现的仍是希望后的失望与彷徨。《孤独者》中魏连殳更是与鲁迅本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也现代是知识分子,学生物,却教历史(鲁迅学医,教文学)。魏连殳也爱书,还在杂志上写稿,为此被人散布谣言,遭受攻击。甚至他的外貌也和鲁迅相似:短小瘦削,头发蓬松,须胡浓黑,两眼在空气里发光。周作人曾评论说,鲁迅所有的小说、散文作品中没有一篇和他的生活中的真实这么相像。因此,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孤独者》中有鲁迅真实的生活状况与真实的思想,他不想对人们隐瞒什么,只想对人们捧出他的一颗沥血的真心。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中说《孤独者》是鲁迅作为一个陷于夹缝中的、必然会痛苦并感觉到死之阴影的笼罩的、觉醒了的孤独者的自我隐喻。我是极为赞同的,《孤独者》应体现着他本人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鲁迅的真实与坦荡。
事实上,在鲁迅的世界里,在鲁迅对不圆满、不完美等进行批判、剖析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剖析,甚至更彻底、更无情、更冷酷。他从来不否定和掩饰自身的矛盾与破碎,更不会将自己所作的选择理想化、神圣化。这才是真正的鲁迅、真实的鲁迅,也是我眼里的那个人格与思想同等高大的作为人的鲁迅。关于鲁迅的话题还将继续,人们眼中的鲁迅也不会达到一致与统一,他仍将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但我还是喜欢我眼中的那个不掩饰自身缺陷的、坦荡荡的、没有任何杂念的纯粹而真实的作为人的鲁迅。
不仅是这些文字,在他的小说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这样的话语与解剖。
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祝福》、《故乡》中都可以找到鲁迅的心灵独白。
在这些小说的背后,我们可以听见他发自灵魂深处的苦苦追问:“我是谁?从那里来?到那里去?”,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无家可归的悬浮感和无可附着的漂泊感,应该注意的是,这里鲁迅要表达的绝不仅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欲求归宿而不得”的心境,而是作为知识分子一员的自己也正是此种心境。所以,与其说鲁迅在小说中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进行了剖析,毋宁说是自己真实内心的袒露,正如《故乡》的结尾所写到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许多的解释说鲁迅的这一句名言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而我却觉得这句话充满了矛盾,“希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