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合集下载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第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浅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一、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社会性质。

从内容上:一是分析商品二因素,揭示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二是分析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继续研究价值实体和价值量。

三是价值形式和交换价值。

四是价值的社会性质。

4个方面分别论述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

二、劳动价值论的作用劳动价值论是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济运行规律的一把尺子。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阐述,使马克思能够创立起剩余价值理论。

而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形成,被恩格斯评价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贡献。

剩余价值理论的一大革命性作用,就是它在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科学论证,为人们解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证明了作为一个阶级整体而存在的资产阶级的不合理性及历史过渡性,并由此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以及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直接在20世纪催发出了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既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生。

三、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指导意义问题对价值规律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以及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刺激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运动,必然会促使商品生产者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生产力向前发展。

市场化改革20多年的成就证明只要我们尊重价值规律,我们的事业就能向前发展;相反,如果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就必然走弯路。

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很长时期内,我们实践上把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统统视为异端,简单地认为我们可以不经历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就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这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做法,结果证明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我们对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规律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不断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浅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001 徐香 100204136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最终制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本文从理论产生的背景、基本内容和作用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三个方面做出理论分析。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剩余价值第一部分:一、劳动价值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完成,在此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并不断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二是无产阶级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勇敢的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斗争,以争得自身利益,因此社会革命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理论的科学成分并加以合理的创新,用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根本上改造了劳动价值论,论证了它的历史性质,并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科学地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二、劳动价值论理论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理论。

主要包括商品及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价值规律、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货币产生和发展等内容。

(一)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考察分析,提炼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是:“物的有用性”。

它以物体本身作为客体,是对人的一种有用性,只在使用和消费中的得到实现,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多少反映了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多少。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作者:卞秋华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6期摘要: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这三大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领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

关键词: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67-02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

劳动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核心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础。

马克思把劳动比喻成整个社会为之旋转的太阳,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劳动的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对于劳动的论述,主要体现为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以及劳动解放论。

一、劳动本质论“人的本质”是什么,一直是困扰哲学界的一个重要命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劳动在人类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会使用和创造劳动工具把人类社会与猿群世界得以区分开来。

劳动使人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劳动还创造了语言。

第二,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而这“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的是因为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料。

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67。

劳动的过程就是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作用于自然的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交换过程,正是“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同时也阐明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指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内容,是决定生产关系变化的根本原因,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

主要有: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关于基本国情,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一路线的基本精神被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关于我国社会基本和主要矛盾,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4、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

5、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是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进行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6、关于经济体制的目标选择,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7、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3、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3、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通过对商品关系的深刻分析,马克思阐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及其变化规律、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及其作用,形成了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的同时,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行程中的不同作用,从而为解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老宋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创作新的界定。

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兼职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

价值创造属于生产领域的问题,而价值分配属于分配领域的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这样一种不以人的一直未专一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

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理论的准确含义,经过仔细考察“剩余价值”出现的各种场合,发现其含义并不统一,至少有两种:第一种是从价值的创造者而言,“剩余价值”是与“自用价值”相对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需要的那部分价值;第二种是指如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不够或仅够满足自身及家庭的需要,没有一点剩余,那他便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浅谈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

【论文关键词】深化;劳动价值论;活劳动;价值源泉认识【论文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劳动价值基础之上的。

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由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的,经历了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多位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发展,最终由马克思创造了劳动价值论科学的体系。

新时期,对于劳动价值论的深化认识在于坚持价值来源于活劳动的一元论,确立生产精神性产品的的劳动和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劳动也是生产性劳动的观念,并且做好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避免因为各个产业发展的不协调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它是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马克思有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所有理论都是构建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对于劳动价值论,在新时期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由来与演进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所奠定的。

(一)英国学者威廉?配第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1,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考察了商品价值问题,第一次有意识地把商品价值的源泉归因为劳动,从而确立了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时间成反比;认识到劳动分工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认识到商品价值量取决于劳动,也意识到货币的价值量也是由劳动决定的。

2,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不同的范畴;其价值和价格概念也含混不清;没有把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区分开来;把使用价值及价值混为一谈。

(二)亚当?斯密对劳动价值理论有所发展斯密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者。

斯密明确提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他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且还对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做了一定的分析。

浅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浅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浅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内容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与基石,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也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随着历史的推进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纵深发展,马克思在阐述劳动价值理论时所考察和分析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依据实际情况,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学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市场经济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一方面,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客观上要求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在批判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辨证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

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2、价值的量和质的规定性以及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地规定两方面的内容。

价值的质即(价值实体)指现实中存在的直接形成商品价值的物质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这就形成了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既支配商品的生产,调节商品的交换。

价格是价值量的表现形式。

理论上虽然价值量和商品的价值是等价的,但具体商品交换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供求关系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价格总不能与价值实现完全的一致和统一,在一段时间内,价格可能会高于价值;在在另外一段时间内,价格可能会低于价值。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

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理解【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影响。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劳动的定义,也引发了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重新审视。

在这一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影响,探讨了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解释,以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

文章还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关系,指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新时代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与价值关系,为未来劳动价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关系、劳动的定义、劳动价值的发展、人工智能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人工智能对剩余价值论的影响、新的剩余价值获取方式、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新解释、未来劳动价值的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人工智能时代的背景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人们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巨大的转变。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概念也面临着挑战和重新思考的机会。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正处在一个劳动关系和价值观念发生变革的时代。

这一时代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重要契机,从而在新的视角下理解和解释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劳动和价值的关系,探索新的劳动价值的定义和剩余价值的获取方式。

这一时代的背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具有重要意义。

1.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的重要基础。

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浅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摘要: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钥匙。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亚当。

斯密,大卫,李嘉图对剩余价值及其特殊形式利润、利息、地租的探讨开始,研究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继承和发展,论述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过程,并研究剩余价值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发展。

关键词:剩余价值;劳动力;资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对剩余价值的理解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政治经济思想基础上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继承配第、斯密、李嘉图等人的思想。

(一)威廉·配第的主要观点1配第的劳动价值论及马克思对此的评价配第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或者说它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商品的自然价格是和采掘银子的劳动生产率和所费劳动成正比的,并且由它作为等价形态表示出来;商品是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分的。

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也就没有价值。

马克思与配第的最大区别在于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

马克思对此认为;“他把交换价值看成货币,正如交换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表现的那样,而把货币本身看成存在着的商品,看成金银。

他受着货币主义的观念束缚,把特种的实在劳动即采掘金银的劳动,叫做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

他实际上是说,资产阶级的劳动应该生产的不是直接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是那种在交换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转移而表现为金银,即表现为货币、交换价值、物化一般劳动的使用价值。

”2配第对地租、地价和利息的阐述地租是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的。

配第从他的工资概念出发,使他看到工资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他认为工资加上种子就是农产品的生产费用,剩余的部分就是地租。

“配第把地租归结为剩余劳动,因而归结为剩余价值之后说道,土地不过是资本化的地租,即一定年数的地租,或者说,一定年数的地租总额。

”配第把一定年数归结为祖、父、孙三代可以同时生存的年数。

“我们估计英格兰这三代人可以同时生存的期间为二十一年,因此土地的价值也大约等于二十一年的年租。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是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

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阶级斗争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的价值论马克思的价值论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批判和革新。

传统政治经济学中,价值被视为商品能够交换的基础,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准。

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基于劳动时间的价值观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

马克思将价值分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实际功能,可以通过商品的形式和属性进行衡量。

而交换价值则是指商品在市场上能够交换的量,它与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然而,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时间并不是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唯一因素。

他认为,商品价值的决定还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劳动者所受到的剥削程度相关。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机制的深入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雇佣劳动和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雇佣劳动者为资本家提供劳动力,而资本家则支付一定的工资。

然而,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不仅仅支付了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还能够从劳动过程中获得额外的剩余价值。

这是因为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实际获得的工资。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过程中剥削的存在。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利润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是无法避免的,而剥削的规模与程度决定了社会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的贫富差距。

三、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矛盾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阶级对立和剥削的实质,为我们认识和改变社会现象提供了基本的分析工具。

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文只对马克思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思想,并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来探索社会的真相和变革的方向。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观点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观点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的观点好嘞,咱们聊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还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说到这些,真的是让人感觉挺有意思的。

咱们都知道,劳动是创造财富的源泉,没错吧?你想啊,咱们每天起早贪黑,为了生活拼命工作,都是在用自己的汗水去换取那些来之不易的金钱。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辛苦付出,真的值那么多吗?咱们先说说劳动价值论。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主要取决于生产它所需的劳动时间。

也就是说,越是费时费力的东西,越贵。

你看看那种大牌的手表,花了多少人多少时间精心制作,是吧?所以,大家都愿意掏钱去买。

不过,有些商品看似简单,比如一杯咖啡,很多人可能觉得价格不高,但背后却可能是无数农民的辛苦耕作,咖啡的价值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涉及到不同劳动的差异了。

再说说剩余价值论。

这个概念就更加有趣了,简单理解,就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和他们工资之间的差额。

想象一下,工人们辛辛苦苦一天,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们的工资却只是冰山一角。

剩下的部分,被资本家拿去当做利润。

这就像一个人吃大餐,而给你留下的只有几片菜叶,心里那个滋味,真是让人不舒服呀!所以,剩余价值论就让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另一面,那个满嘴香气却空空如也的背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听起来有点高大上的名词,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模式。

在这个模式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赚钱,再赚钱。

为了让生产更高效,企业就得想尽办法压低成本,比如降低工人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甚至利用更便宜的劳动力。

哎,这种情况让很多工人都觉得像被榨干了一样,真是心累啊。

明明辛苦工作,却换不来应有的回报,想想都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一切听起来都太悲观了。

不然。

资本主义也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比如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等等。

你想啊,假如没有竞争,大家可能就会停滞不前。

可是,这种动力也往往伴随着不公平。

有些人富得流油,有些人却只能望着星空叹气,这种不均衡的状态,让人觉得有点像“一个人吃肉,一个人喝汤”的感觉,真是让人想要大喊“这不公平!”再进一步说,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实际上也在不断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运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运行论
13
(二)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4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10尺布=20斤大米)
19
劳动的二重性与 商品的二因素之间的关系: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
20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价值量决定: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 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 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 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
Ⅰ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及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 基本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6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形成
15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 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式。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
16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 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 的,二者不可兼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矛盾。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项核心理论,它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剥削和阶级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的本质。

根据这一理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实际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将工人的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利润的获取。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而工人所创造的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了工资部分,这一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形成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包含在其中的劳动时间。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通过出卖劳动力获得工资。

然而,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所得工资的价值,这种剥削关系使得资本家获取了巨大的剩余价值,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

剩余价值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剥削程度过高、商品需求不足以及生产无序等原因造成的。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高的剩余价值,会压低工人的工资,导致工人的购买力下降,进而减少了商品的需求。

当商品需求不足时,生产过剩就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分析和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提供了理论指导。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培养人们的阶级觉悟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虚伪和不公。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无法持续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因此,了解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并激发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愿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剥削制度的深刻揭示。

它不仅对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浅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1. 引言1.1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本质的深刻揭示。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与其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劳动者实际创造的价值中被剥削的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存在的剥削现象,即劳动者以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工资,剩下的部分则归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认为,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动力。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得剩余价值,进而扩大自己的资本积累,形成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不断增长的“资本主义的财富之山”。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进行生产劳动时,通过不断增加劳动力价值而创造出的超过工资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主要通过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来实现,资本家将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来维持和扩大其资本。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的潜在矛盾与危机,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也引发了许多学术争议,有些人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不符合现实经济的规律,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剥削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剥削是指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力来获取更多利润的行为。

而剥削的根本就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只能创造出等同于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而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获得了工人所生产出的商品的全部价值。

这就导致了剥削的存在。

剥削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占有并侵吞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工人所创造的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额。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的直接产品,是劳动者获得的报酬之外的部分。

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概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运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专题五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运行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第一、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 第二、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7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 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 中的历史过程。
8
资本积累的形式
对农民的暴力掠夺。
圈地运动

对殖民地的掠夺。
金9
如何看待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 每个毛孔都滴着鲜血和肮脏。”
13
(二)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4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 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 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使用价值是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10尺布=20斤大米)
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24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25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 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配置社会资源。
第二,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 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 资料,因而不得不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羊 吃 人
36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 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 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 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 主义的雇佣劳动的关系。
15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 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交 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 式。商品价值的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

在劳动价值
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可追溯到早期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中世纪著名神学家亚尔贝兹·马格努及其弟子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学说。

到十七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以及大卫·李嘉图这三代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努力,劳动价值理论初步形成了体系。

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中形成的惟一彻底、完备、科学的价值理论,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对商品经济关系探索和研究的思想结晶,从根本上揭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特点和矛盾。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存在的根基。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正是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经典形态出现了与新情况不能直接相符合的问题。

最近一些年来,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新情况下的地位问题,学术界出现了争议,主要观点有三种:一是完全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主张以西方经济学的“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替代;二是全盘肯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其经典形态仍然适用于新情况;三是主张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增加具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特色的新的观点和内容,以赵凌云教授的《劳动价值论新探》为代表。

如果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整个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如果原封不动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那么我们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就得不到理论上的说明和论证。

可见,不但要坚持它,而且要发展,而发展的出路则在于创新。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的建议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随后,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

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
际,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写进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这在我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逻辑线索:(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但是剩余价值论传统理论认为,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工人的剩余劳动。

然而今天的社会状况显然与马克思当时研究剩余价值的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价值规律,从整个部门或社会来看,不存在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即以使用价值为前提,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

并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恰好就处于“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就个别企业来说,可能由于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它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或价格出售,所以,它能获得剩余价值。

但是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盈余的总和恰好等于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亏损的总和,两方面相抵,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零!然而,从部门结构来分析,又必须用到剩余价值。

这就使得部门结构分析与整体分析在剩余价值上产生了一个内在的矛盾。

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进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变革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却同时又为延长工作日、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了新的条件,如此往复就陷入到了一个恶性循环中,无限度的延长工作日成为大工业特有的产物。

马克思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述工作日,陶工地狱般的生活、女时装工的劳累致死、童工骇人听闻的昼夜轮班……太多惊人却属实的事实使得基于人类良知、道义底线而来的价值立场展现出来。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文版序言中也曾揭示过:“在不多的几小时工作之后,他就把这笔工资价值再生产出来了。

但是,根据合同的条件,工人必须再工作好几小时,以便完成一个工作日。

工人用这个附加的几小时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不破费资本家一文钱,但仍然落入资本家的腰包。

”显而易见,马克思批判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体现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阶级性倾向。

关于剩余价值论,人们的疑问是:剩余价值都是工人创造的吗?难道资本家
和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吗?剩余价值论的核心是:国家和社会如何分配剩余价值。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被迫根据马克思的学说和无产阶级的斗争对其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矫正,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税收、社会福利和新型劳资关系制度,调节贫富差距、缓和了劳资矛盾,可以说他们被迫承认了工人和资本家、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再分配都应当体现工人和资本家、劳动和资本的各自贡献,同时,还要进行一定的扣除用于社会救济、社会管理等公共开支。

这就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以保护私有财产和工人民主参与管理企业、用遗产税和消费税等手段调节收入、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剩余价值分配制度。

应当说,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改良正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

十八大胜利召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实践将继续发展下去,无论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只要存在商品经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就会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继续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可谓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金文:《对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8月第18卷第4期
2、陈文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视角——简评<劳动价值论新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3、董振华:《劳动价值理论新视野———兼评“创新劳动价值论”》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4、程慧敏:《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与价值立场的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年第5期
5、阚敬侠:《重温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北大法律信息网,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