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徽州古建筑

徽州古建筑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

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按照阴阳五行学说,周密地观察自然和利用自然,以臻天时、地利、人和和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村落一般依山傍水,住宅多面临街巷,散落在山间或丛林之间,形成特色的风格。

同时有大量的文化建筑,如书院、楼阁、祠堂、牌坊、古塔和园林杂陈其间,使得整个环境富有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趣。

徽州建筑建筑单体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

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

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

徽州村落中最具特色的建筑单体分为几类:民居、祠堂、牌坊,被誉为“徽州三绝”。

(一)民居民居型制分类:徽州古民居从规模上来说大致分成大宅和小宅。

小宅的主体部分基本上分为:三合院、“H”型、四合院三种型制。

大宅则有这三种“合院”细胞组合而成。

民居多为楼房,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符合徽人崇尚几代同堂、几房同堂的习俗。

(二)祠堂肃穆而磅礴的徽州祠堂,是山区古村落中最为显眼气派的大型建筑。

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名字:特伦斯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以西递、宏村为例【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1.引言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

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

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

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

徽州古村落地图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进行查审。

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

古建:民居的布局

古建:民居的布局

古建:民居的布局欢迎投稿留言交流明清徽州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以外部黑白灰基调,内部木材、砖石自然色泽,构成了简约朴素的色彩环境。

诗意婉约的粉墙黛瓦,雕琢精美的门窗梁枋,装有日月的天井院落,组成了一幅清秀的写意水墨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作为合院式民居,徽州民居整体上形态方正,规整有序。

平面布局以“进”为基本单元,进门为前厅,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及厢房,沿纵向轴线延伸。

徽州民居以二进较为普遍,较大的有三进、四进甚至更多。

徽州人注重传统家庭伦理,民居空间分配体现出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

总体来看,徽州民居是以天井为核心,按规模、地形、功能灵活布局的院落组合。

民居布局形式“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是徽州民居中最为经济的一种。

多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楼下明间作客厅,楼上明间为供奉祖先神位的祖堂。

两侧厢房可作卧室。

天井两侧是廊庑,楼梯设在一侧廊庑内。

“凹”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回”字形,又称“口”字形。

四合院式,三间两进,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楼上明间为正间,两侧厢房是卧室;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楼上明间一般作为祖堂。

“回”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H”形,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向型。

三间两进,前后沿高墙边各有一天井。

这种住宅没有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两厅合用一个屋脊,俗称“一脊翻两堂”。

“H”形平面布局示意图“日”字形,三间三进。

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各进之间两边有廊庑相连。

祖堂一般设在最后一进厅堂中。

“日”字形平面布局示意图清·冯仁镜宅在新馆四楼“徽州古建筑”展厅中,有一座整体搬迁、异地复建的古民居——清·冯仁镜宅,原建在歙县霞坑镇鸿飞村,两进三开间,当地人称作“花厅”,以天井为中心,平面布局呈“回”字形。

这座宅子结构精致、形制规范,堪称徽州古民居中的“小户型精品”。

徽州古民居,“无宅不雕花”,这座宅子里到处可见精美的木雕装饰,梁枋、撑拱、雀替等处均有,木雕有八仙人物、戏曲故事等,图案造型千姿百态,可谓名副其实的“雕梁画栋”,使素雅的民宅内意趣盎然,反映了徽州人的精致生活。

徽州古建三绝

徽州古建三绝

徽州古建三绝徽州古建三绝是指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三大古建筑群,分别是宏村、西递和黟县。

这些古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们是中国传统古村落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文化价值,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宏村。

宏村是中国最著名的古村落之一,也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这个村落由巧妙的布局、精美的建筑和独特的传统文化而闻名于世。

宏村的建筑布局采用了典型的徽派围墙护城河的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例如青砖黑瓦、木雕石雕和精美的灰塑等。

此外,宏村还保存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徽派商帮文化和古代礼制等。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西递。

西递与宏村一样,也是徽派建筑的代表性作品。

这个古村落坐落在山间,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优美。

西递的建筑布局非常有特色,村中的建筑按照文化层次分为内城、半城和外城,构成了三个相互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层次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递的偏斜屋檐,这是徽派建筑的独特之处。

每一栋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倾斜,这种偏斜的屋檐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还具有美学上的独特韵味。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黟县。

黟县是徽派建筑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徽派建筑风格的代表性村落。

在黟县,你可以看到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将徽派建筑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黟县的徽派建筑除了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元素,还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使建筑更加美观实用。

除了建筑之外,黟县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宋代的庙宇、清代的古井和民间艺术等。

总之,徽州古建三绝是中国传统古村落中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杰作。

宏村、西递和黟县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和研究。

这些古建筑群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瑰宝。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前来欣赏这些美丽的建筑,亲身感受徽派建筑的魅力。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浅谈徽州传统民居的环境布局及建筑特色

落 风景 最美 、最具 不 同风 格 特色 的 地 方,甚至 成 一 座村 落 的重 要 标 志 。例 如 ,歙 县 溪 西 南 村 的 村 口 有 一 路 亭 — — 绿 绕 亭 ,位 于 荷 花池 边及 道 路入 口 处 ,它 既起 着 入 口导 向 的识 别 标志 作 用, 又 具有 点缀 池 面景 点 的 妙处 ,并 且 与 环境 结 合的 非 常紧 密 。亭 子 临 水 一 侧 设 有 飞 来 椅 ,供 路 人 休 息 、欣 赏 荷 花 池 景 色 。路 亭 比 例 匀 称 ,屋 面 为 两 坡 顶 ,在 山 尖 处 各 设 一 小 坡 顶 ,既 是 飞 来 椅 的
1.徽 州 传 统 民 居 的 环 境 布 居 由 传 统 民 居 集 聚 而 成 的 徽 州 村 落 ,绝 大 部 分 融 合 在 山 光 水 色 之 间 。 或 背 山 临 水 ,或 依 山 跨 水 ,或 枕 山 面 水 。 比 如 ,黟 县 的 西 递 溪 水 穿 村 而 过 ;黟 县 的 屏 山 ,休 宁 的 临 溪 ,溪 水 傍 村 而 过 ; 又 如 ,黟 县 的 碧 山 ,歙 县 的 潜 口 ,村 落 附 近 有 较 大 溪 水 ,或 小 涧 连与村落,等等。这种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小气 候 。 背 山 屏 挡 冬 季 北 向 寒 风 ,面 水 迎 来 南 向 季 风 。 村 落 一 般 都 是座落在山水之间的缓坡上,随着地形与道路方向逐步延伸, 房 屋 高 低 错 落 ,形 成 富 有 节 奏 变 化 的 院 落 组 合 。 另 外 ,缓 坡 还 能 避 免 淹 涝 之 灾 和 保 持 水 土 。 徽 州 传 统 村 落 总 体 来 看 ,都 是 山 峦 为 溪 水 的 骨 架 ,溪 水 是 村 落 的 血 脉 。 房 屋 群 落 与 周 围 环 境 巧 妙 结 合 ,村 落 顺 溪 水 走 向 展 开 ,形 成 了 优 美 的 村 镇 风 貌 。 由 于 徽 州 地 少 ,大 部 分 徽 民 经 商 ,村 镇 沿 河 溪 ,既 方 便 交 通 运 输 ,又 有 利 于 贸 易 集 散 ;另 外 徽 州 民 居 为 木 结 构 ,街 巷 庭 院 中 溪 水 对 于 居 民 生 活 用 水 、防 火 用 水 均 很 重 要 。 在 徽 州 地 区 一 些 大 的 居 住 群 体 所 组 成 的 集 镇 ,往 往 有 一 条 比 较 热 闹 的 商 业 街 道 ,街 的 两 侧 分 布 着 商 店 、茶 馆 、饭 铺 等 。 街 巷 端 头 一 般 设 券 门 、矮 墙 或 漏 花 墙 ,这 样 既 分 割 和 丰 富 了 狭 长 的街巷空间,又加强了建筑群的整体性,使环境充满生活气 息 。 村 内 大 街 小 巷 皆 以 青 石 、麻 石 等 石 材 铺 路 ,这 种 石 板 路 使 得多雨之地的徽州村镇不受泥泞之苦。 徽州村落建筑密度很高。因当时交通不发达,主要靠抬 轿 、推 轮 车 、骑 马 等 ,无 大 型 交 通 工 具 ,因 此 ,民 居 组 群 间 的 巷 道 一 般 是 曲 折 幽 深 ,宽 度 仅 达 建 筑 层 高 的 五 分 之 一 左 右 ,显 得 异 常 宁 静 ,生 活 气 息 很 浓 。 这 种 布 局 在 当 时 有 不 少 优 点 :1,幽 深 的 巷 道 在 夏 季 可 避 免 炎 热 阳 光 直 射 ,比 较 阴 凉 。 2,由 于 地 皮 紧 张 ,建 筑 布 局 比 较 紧 凑 ,能 节 省 地 皮 。 但 也 有 许 多 弊 端 ,民 居 之 间 间 距 太 小 ,冬 季 日 照 条 件 差 ,不 利 于 防 火 ,车 马 难 以 入 内 等 。 村头 ,是徽 州 村落 环 境景 观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是 民居 村 落 的入 口和 前 奏。村 头作 为 村落 与 外界 的 过渡 ,一般 利 用不 同 的 山势 、溪 流、湖 塘等 配置 以牌 楼 、亭 榭、桥梁 等 标志 性 建筑 物 作 为空 间环 境 的 界定 ,徽 州 人 也称 村 头为 “水口 ”,这 些 地段 是 村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

原来徽州建筑有5大特点徽州建筑的精华,看这一篇文章就够了徽派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徽州、绩溪、歙县和浙西地区都有分布。

徽州的古牌坊、古祠堂和古民居中的天井合称“徽州三绝”,砖雕、木雕、石雕被称为“徽州三雕”,马头墙是徽州的标志性特色。

本期推送就带大家一睹徽州建筑风采。

“徽之为郡,于山岭川谷崎岖之地”,北亚热带的自然环境就决定了徽派古建需要具备通风、隔热、遮阳、避雨、防潮等功能。

此外,由于所处地区山峦叠嶂、气脉雄厚,水清澈明丽,以奇峰、怪石、清溪、流泉、飞瀑、古树、云雾称绝,因此,徽派古建也突出表现出对山水、自然景观的依赖关系,印证了“无山水不成居”的说法。

无论村落民宅、私家园林、祠堂庙宇、亭阁牌坊,都力图同山水融为一体,保持一种天然和谐。

1四水归堂在自然风光基础上,加上明清徽商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反哺,使得古村落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徽州村落的格局强调易经的阴阳调和和八卦理念,而不同于一般山地不规则的布局。

徽派古建筑结构上多为进院落式,一般为坐北朝南倚山面水的三进院式(也有五进院式,如徽州区西溪南镇的“老屋阁”古建)。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设置长方形状的“天井”采光、通风、排水,此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四水归堂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

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

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

四水归堂,聚水、聚财、聚福气,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

徽派建筑的天井数量多。

徽州人也有大家族敬宗收族的传统,成了家一般不另立门户。

因此哪家公子娶了媳妇,将要添加的就不仅是儿孙,还有房屋,甚至还有天井。

在老房子边上添新屋,和老房连体,却自带天井,形成单体多井组合庞大建筑。

一套大户人家的老宅里,可以有许多天井,还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天井”的豪门大宅。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

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关键技术及应用一、引言徽州传统聚落及其古建筑是我国古建筑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精髓。

如何保护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技术,以及创新应用的关键点。

二、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的特点1. 建筑特点徽州古建筑以“四边三间一天井”为基本格局,采用木石结构,建筑均为青砖黑瓦,古朴典雅,雕梁画栋,独具特色。

2. 文化特点徽州传统聚落承载了丰富的徽商文化和徽州文化,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方式。

三、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关键技术1. 数字化保护技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古建筑进行全面立体扫描和建模,能够准确记录古建筑的细节和结构,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 传统材料保护技术保护徽州古建筑应当尽量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工艺,以保持其原汁原味和历史风貌。

3. 环境保护技术徽州传统聚落所处的环境是其维护和保护的关键,需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防止自然环境对古建筑的侵蚀。

4. 利用技术创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光伏发电、智能化管理系统等,为徽州传统聚落注入新的能量,提升其活力和吸引力。

四、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实际应用案例1. 徽州古城的保护与利用通过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徽州古城进行了全面的立体扫描和建模,为后续的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引入了环保材料和智能化管理系统,提升了古城的管理水平和游客体验。

2. 宏村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宏村古村落在保护传统建筑的也积极引入了现代设计和科技元素,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项目,促进了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五、对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保护利用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在对徽州传统聚落与古建筑进行保护和利用的过程中,我认为应该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同时结合科技和创新,实现文化传承与当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保护古建筑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让古建筑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当地和社会的共同财富。

徽州建筑的特点

徽州建筑的特点
4)大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吻
徽派建筑格式。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兽,套兽等。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2) 穿堂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一明堂,二个房间。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采光。
3) 大厅式
徽派建筑结构方式。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5)宅内空间布局
民居按徽俗内涵,技术原则,采用梁枋纵横木构架,组成各种功能完善的立体空间。以大堂屋,小卧室的格局,满足人们生活起居使用之需,并形成一种互为补充,融为一体的空间艺术。 ①门厅:迈进大门的空间部位称门厅。它由大门、屏风(中门)与天井有机结合在一起。中门平时紧闭,只走耳门,遇贵客高朋才打开中门迎接。因厅堂与大门贯通。设中门遮挡厅堂内主人活动其私密性,这也体现徽州人的儒雅风味。 ②天井:究其宅内设天井之由:因“徽州地窄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往往仰给四方”。徽人常出外经商,即使务农者农闲时也常外出打工,很少在家。家中只留妇孺老少,为防盗、防火,民宅多以高墙封闭,很少开窗或只在楼上开尺宽瞭望小窗。就靠内设天井采光通风。天井布局随面阔方向呈长方形,伸到两卧室的窗中线,长宽比约5:1。这种天井的采光效果与北京四合院天井不同。北京天井面积大、光线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天井是厅堂空间的扩充,厅堂向天井一面都不设门,在太师壁处能望到“一线天”。可“晨淋朝霞,夜观星斗”。古徽风水歌中道:“何知人家有福份。三阳开泰直射中,何知人家得长寿,迎天浴日无忧愁。”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

谈徽派民居古建筑的文化与特点1 建筑历史与特色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精致古朴,典雅自然。

徽派建筑有着高超的建造技艺和浓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独有的地方特色,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性,从布局到色彩都给人一种较为统一的格调和风貌。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它始形成于唐末、兴盛于明清时期,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等建筑实物中,因此民居、祠堂和牌坊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而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

1.1 历史渊源徽州民居古建筑是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东晋,盛极于明清。

徽州民居古建筑装饰风格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表现形式丰富,蕴含着徽州社会文化、宗法礼制、政治经济等时代征展现了建筑的风水理念,艺术情趣和生活追求等深层文化。

徽派建筑以其浓郁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它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

它流行于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作为古徽州府府治的歙县,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最集中的地区。

作为设计和施工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和江西的景德镇等地。

其风格最为鲜明的体现是传统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宏村徽派建筑的典范与传统村落

宏村徽派建筑的典范与传统村落

宏村徽派建筑的典范与传统村落宏村,位于安徽黄山市黟县境内,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

宏村以其独特的徽派建筑而闻名于世,这些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展示了徽派建筑的典型特点和优雅魅力。

一、宏村的历史与地理环境宏村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已有九百余年的历史。

它坐落在九华山脚下,四周环山,背靠天目湖,地处黄山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

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宏村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融合了南北建筑风格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

而宏村的徽派建筑则是徽派建筑中的典范。

1. 外观庄严宏伟宏村的徽派建筑外观庄严宏伟,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

建筑多为青砖灰瓦,布局规整,屋顶翘起,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装饰精美繁复,彰显出古时徽商的富有与地位。

2. 空间布局合理宏村的徽派建筑在空间布局上非常讲究,注重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一进大门就是开阔的天井,四周是门厅和厢房,中轴线上是正厅,后面是祠堂和花园。

整个建筑群体的布局合理,体现了徽派建筑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3. 雕刻工艺精湛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的细节,尤其擅长雕刻工艺。

而宏村的徽派建筑则将雕刻工艺发挥到了极致,门窗、梁柱上的雕刻精美细腻,图案繁复而不失精致,彰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艺术水平。

三、宏村的传统村落风貌除了徽派建筑的典范,宏村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村落的特色,展示了古代中国乡村社会的生活与风貌。

1. 街巷依旧宏村的街巷依旧保留着古代的特点,呈现出悠久的历史风貌。

街道宽敞整洁,两旁是古老的建筑,仿佛让人穿越到了古代。

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传统村落的宁静与美好。

2. 内外交融宏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和谐、平衡的景观。

古建筑与青山绿水相映成趣,花草树木点缀其中,营造出一种宜人的居住氛围。

这种内外交融的布局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生态观念。

3. 传统文化的传承宏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这里传承着丰富的徽文化和徽商文化,使整个村落更加独具魅力。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和文化印记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和文化印记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和文化印记徽州古民居是中国江南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徽州是中国安徽南部的一个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其古民居建筑几乎遍布全境,被誉为“淮南古建筑之长”。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一是“天井式”建筑布局。

每个居室都有一个结构完备的天井,天井由四面楼房围合而成,形成一个中央开阔的庭院。

这种建筑风格不光是因为徽州地形陡峭、建筑面积较小的特殊环境所造成的,更是徽州人崇尚自然、尊重严格布局式建筑原则的文化传统所体现出来的精神。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二是“通坑式”建筑结构。

从大门进入,一条蜿蜒的“通坑”道路贯穿了整个院落,从而使各个房间之间互相连通。

这不光具有美学上的意义,还是为徽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三是楼、阁、轮、堡等建筑元素的运用。

楼房外墙有雕刻精美的木质花草图案,飞檐斗拱几何菱形装饰面饰丰富,地下一层常用作仓库、厨房和牲畜等存放,二层以上是起居之所,俱备客厅、卧室、书房、内外楼廊。

整个房屋结构因自身重心而各层平衡稳定,雨水侵渗良好。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四是富丽堂皇的内部装修。

居室的内部装修不仅风格独特,更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常见的有“千层式”梁架、层垛灰、砖雕、木雕、砖雕、景泰蓝等。

这些元素的精湛运用,使徽州古民居的内部空间显得更为优美、富丽堂皇。

徽州古民居建筑的特点之五是重视宜居环境的规划和建设。

徽州建筑历经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体现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创新,兼俱优良的通风、采光、隔音和空气流通等环境因素,形成了一种具有徽州特色的宜居环境。

这种环境因素的考虑和融入是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得以继承和传承的重要原因。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学的珍品。

其代表了徽州人的宽容、博爱、创新进取的精神,气魄恢宏、富丽堂皇的文化艺术内涵,为世人所推崇和追捧。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内涵,也为我们所在的社会和时代提供了自身文化本土化和人类多元文化的一个范本。

徽州古村落介绍

徽州古村落介绍

徽州古村落介绍徽州古村落是指分布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地区的一系列古老村落。

这些村落保存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统,被誉为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瑰宝。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著名的徽州古村落。

1. 西递古村落西递古村落位于黄山市的西北部,是徽州古村落中最著名的之一。

这里有着典型的徽州民居建筑,主要以明清时期的建筑为主。

古老的街巷、青石板路、古井、古树以及众多的古民居构成了西递古村落独特的风貌。

其中最有名的建筑是众多的宅院,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典雅,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领略到徽州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2. 宏村古村落宏村古村落位于黄山市的东南部,也是徽州古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之一。

宏村的建筑风格与西递相似,但略显不同。

宏村的宅院多为四合院式,大门外有石狮子、石石狮、石马等石雕装饰,体现了徽派建筑的庄重和精美。

在宏村古村落中,有一座名为“南湖”的人工湖,它与古村落相映成趣,为宏村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3. 神峰古村落神峰古村落位于黄山市的西南部,是徽州古村落中规模较小但历史悠久的村落之一。

这里的建筑风格与西递、宏村相似,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色。

神峰古村落的宅院多为二进院落,建筑风格简洁、朴实,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古村落中还有一些古老的庙宇和祠堂,是当地居民信仰活动的场所。

徽州古村落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丰富的文化传统。

徽州地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孕育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文化名人。

在徽州古村落中,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徽州戏曲、徽剧、鼓书等各种艺术表演,了解徽州地区的文化底蕴。

徽州古村落还以其独特的美食吸引着许多游客。

徽州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如徽州酥饼、徽州糟鱼、徽州酱肉等都是徽州地区的传统美食。

在古村落中,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徽州美食,领略到徽州独特的饮食文化。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美味的美食吸引着众多游客。

无论是追溯历史的足迹,还是欣赏古朴的建筑,亦或是品尝地道的徽州美食,徽州古村落都能带给游客独特的体验。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

徽州民居建筑形式特点一、概述二、背景三、建筑形式特点1.建筑选址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3.建筑形象特征4.建筑色彩与质感(材料)四、启示与思考一、概述徽州民居,指古徽州地区的具有徽州传统风格的民居,也称徽派民居。

二、背景1.地理位置2.自然环境徽州境内有山、丘、河、冲积小平原四种地貌,山地与丘陵面积大,人口聚集盆地面积小,农田面积小(选址、空间、布局、防火)。

3.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而潮湿(空间组成),此原为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

徽州地区富有杉树、枫树楠木樟树青檀杜仲棕榈等除林木。

(建筑材料)4.历史人文·四次北方强宗大族南迁(文化基础)·土地贫乏,开始从商(明朝弘治、正德年间) →兴盛时期(清朝嘉庆) →衰落(清朝咸丰)徽州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的,明代年大多有气势,朴实,大方,清代华丽,繁琐·儒商并重,求仕求财;程朱理学;风水观念;道法自然(思想)三、建筑形式特点1.建筑选址(图)以风水为主要指导思想,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地理、气候、思想)2.平面布局与空间组成徽州民居的空间结构形式在水平投影上呈矩形(文化,思想)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此种布局在徽州民居中,是最经济的一种。

通常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一层为明堂,天井的两侧是过厢,楼梯设在一侧的过厢中。

卧室位于明堂的左右厢房中。

口字型,四合院形式三间两进,楼下第一进为门厅,门厅两侧的厢房为卧室。

后进楼下为明堂,明堂两侧的厢房也为卧室,过厢位于天井两侧,祖堂位于第二进建筑的二楼明间。

H型,为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像型是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地俗称“一脊翻两堂”。

这种住宅没有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他们合用一个屋脊,两个太师壁向背位于屋脊下方中央位置,前面的厅堂性格比较开朗后面的厅堂则比较内向。

徽州古建民居结构特点

徽州古建民居结构特点

四、关于木构架的变化
徽州古民居木构架是独立的,墙 不是砌在穿枋柱中而离开木构架 四面约有一市尺,柱仿内以木板 壁围合作为内室墙壁,构架与墙 以铁件连接, 实际上墙与木结构 间有一个空气隔层。 当外面火灾时砖墙烤红也不会殃 及室内。墙上留的洞窗均有一块 方砖可以沿滑槽封住洞口以防火 焰伸人室内。 一系列的防火措施均能有效地上 火灾。使古建筑得以大量保存下 来。
徽州古建民居结构特点
一、平面布局的特殊性 二、空间与结构的形成 三、徽派空间装饰构件 四、关于木构架的变化
一、平面布局的特殊性
从明代官方便有等级营建制度, 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 不 许用斗拱饰彩色。 平面布局以中轴对称布置,围绕 天井形成许多小空间。平面布局 很灵活,随地形而扩展, 厨房一般 在后进之侧面或防火巷间隔。 从平面布局防火分隔分析,引出 马头墙的形成并非纯粹装饰性, 也具有它的功能性:可以应村落 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 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 隔断火源的作用。
二、空间与结构的形成
共享空间——天井的引入,四水归堂 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 肥水不外流,反映了徽州人单门独户,一心聚财的灰暗心理。 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房屋度较大,室内空间较高,为营造宜人的尺度,降低室内 高度,增强室内保温性能以及防潮而采用了双层屋顶结构。
四、关于木构架的变化
明代早期的徽州民居。人们生活在楼上, 主要木雕在梁架、斗拱、 丁头拱、雀替、平盘头及栏杆上,楼上尺寸比楼下高, 屋架有采 用上三下五的做法, 楼上堂屋用抬梁式构造三开间,楼下五开间, 楼上柱不到底而落在穿枋上。挑檐做法在檐柱外再挑人八角小 柱, 上部有插拱一跳或两跳以承托檐凛, 但这种构造年久变形均使 檐口下垂。 清代民居比明代则有所革新, 挑檐檩改用撑拱式,在力学上比明 代合理。明代屋面均使用澈明造手法无平顶的住宅, 清代人们改 革了, 主要居室在楼下, 有地板、有护壁, 楼面构成了平顶, 改善了 居住条件。木构架全彩穿仿式比明代的结构稳定, 而房屋改为底 层高楼层低, 楼上一般只作储藏之用。这种构架的变化是符合人 们生活功能的, 这种改善是实践的结品。功能上内部在变, 构造在 变, 人的居住条件在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 技术的进步, 古代建 筑在演变之中但其演变只是更符合人们的生活功能的需求。

徽州古村落建筑的文化特征[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优秀论文]

徽州古村落建筑的文化特征[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优秀论文]

2、1、2山越蘸筑文化麸主表可看出,元戳蓠,我黧|!}辱黄河流臻享主会经济、文纯麴发震,盛为全藿主流,建筑亦是如此。

实际上,就企国范围来说,建筑文化已经过数次整合,《史记·豢始皇本记》记裁:秦朝统一各国时,“槊每破诸侯,鲻放其宫宅,作之咸疆j£缀上。

”这诞遴了全国东莲璃≤£戆文健交黢;淹开通嘉翡大运涎,茏鼹爵次促使了建筑文化的交融:唐朝的开明政策,广纳精华的胸怀,奠定了官方建筑或者说公共建筑的全国模式。

但就在这建筑主流影Ⅱ晦全国窘式建筑露,蒜缝懿嚣居建筑却又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皖南的山越文化造就的地方民屠也有冀独特个洼。

掰谓“由越文化”,是皖南山区原住民在相当长的时段里,吸收多种文化与原有围2-2南方千藤遮域文凭藏台嚣澎袋魏耨蒺文化,其中包括吴、越、楚文化成份,旗至包含良绪文化的若干因素,而良绪建筑文化的房屋基本特征鼹以木构为主,因而可以推测,其民居应以于阑建筑为主。

(图2.2)练上所述,中原建筑文化是以北方官式构建为基础,其精神向度是儒家伦理道德。

焉由越建筑文伍是疆煮方于添式建筑炎主,表瑗了浓罄戆遮竣褥色。

2、1、3南北文化交融的表现吉徽燃原本是一出高零险,天然封耀翦琢壤,“由越大”鑫始至秦一焱露守着这分甜}lj,怡然爨褥。

自汉时孙权倚重兵敲开皖南之门户始,皖南就成了托方士族躲避战乱,追求世外桃源的理想场所。

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的三次大规模北方人口南迁,分别发生在麟晋、唐末与南宋时,据史料记载,“徽州这一弹多I之戆在这三次纛大戆太V1鸯逶孛,接续了寒鑫≤£方÷三令害验久121。

”嘲蠢耍之前文融述的各种原因人口南迁,造成了早期文化孕育地——黄河流域先进文化南下,与原有“山越”文化碰撼、交融、积淀,并最终形成新质的地域文化——“新安文化。

”嚣嚣,彀势|魏蕊现存静最吉建筑遗存为宋代少量静耩巍元饯少董豹书浣、塔、寺等,而作为先民居住的祖庐,最古老的只是明中叶早期。

由此可推测,如果说,宋以前是徽派古建的孕宵期,那宋元则是徽派古建的萌芽期,黧此后徽髑吉瓣落由翦芽、澎残、发展、勃兴、爨蔟列衰落,经灏了一手五蠢年茨历史,形成了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徽州古建。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徽州古村落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代表之一,以其特殊的布局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特点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并经历了数次演变,这些特点表达了徽州人民对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布局特点1.完美的划分徽州古村落的布局格局非常规整,全村呈现出曲径通幽、重重叠叠的景象。

整个村落被多道围墙环绕,外围是直线道路,内围是弯曲小路,而中间则是广场和水塘。

在这个布局中,每一段道路都是互相连接的,没有任何一段路是孤立的。

庭院、街道、街角和天井都是完美的划分,在这个村落中,每一个区域都是有其特殊用途和功能的,例如会馆、商业街、学堂、庙宇和市井等。

2.强调防御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风格都强调防御。

整个村落被高墙深壕的圈起来,只有几个门才能进出。

另外,在村落中间的广场上还有一个石狮子,代表着抵抗恶灵和邪恶。

在建筑方面,房门和窗户都非常小巧,以便随时防御外敌。

此外,村落中还有几个建筑物,例如箭楼和城楼,用于更好地围绕整个村落进行防御。

3.注重风水徽州古村落的布局和建筑设计也注重风水。

村落最核心的区域是水池,而水池被四周的屋子和建筑物环绕,让整个村落都比较阴凉。

水池周围种植莲花,这些莲花不仅美丽,而且可以让水池保持洁净。

此外,徽州古村落也有很多具有风水意义的建筑物,例如牌坊、祠堂等。

二、建筑特点1.依山傍水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物都是依山傍水的,房屋建在山坡上,可以防止潮湿,同时也可以避免洪水。

徽州还有很多岭南式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占用的土地面积非常少,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使用石料和木材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物往往使用石料和木材。

在这里,石头被用来建造地基、城墙、牌坊和桥梁。

而木材则用来建造房屋、亭子等建筑。

这些建筑物看上去非常古老,但却十分牢固,经久不衰。

徽州古村落的建筑物注重装饰,尤其喜欢使用瓦片、壁画和雕刻来装饰自己的房屋。

在瓦片方面,徽派瓦片是徽州村落的特色之一。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其建筑风格、结构设计和装饰艺
术技法等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徽州地区位于中国东南部,是安徽省南部的一
个地区,其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徽州古民居的建筑风格多为明、清两代,主要分布在黄山市、歙县、祁门县、休宁县
等地,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为典型的一种建筑风格之一。

徽州古民居的主体结构为木
质结构,采用檩条、榫卯等木工技术,屋顶采用飞檐、歇山等形式,独具特色。

古民居的
屋面还配以瓦片或石板,放置得相当精准,既透气性又保证了防水性能。

在建筑中还存在
很多装饰艺术技法,如雕刻、描金、彩绘、纹样等较常见。

徽州古民居的色彩也较为独特,多以黑、白、灰、红为主。

古民居的讲究家族文化,整个房子都以养老为第一位,因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的房间都不同,“东养老、南纳凉、西纳阳、北临街”。

古民居的移步换景讲究“离脚却阴”,即从一处视点看到的景色切换到另一处视点看到的景色,要求人们在移动中保持阴
凉避热。

古民居室内装饰则多以石雕、木雕、砖雕等为主,欣赏这些精美的装饰艺术品可
以让你更好地感受到古民居的历史文化内涵。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古
建筑文化遗产。

徽州人民凭借其独特的智慧和技巧,创造了这些地道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
术技法,矗立于历史的长河中。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徽州古民居建筑文
化在丰富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成为了世界人民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

徽州民居特色介绍

徽州民居特色介绍

徽州民居设计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也称徽派民居,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徽州,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

古徽州下设黟县、歙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

自秦建制两千多年以来,悠久的历史沉淀,加上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加之在这块被誉为“天然公园”里生活的人们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

一、徽州民居的历史徽州,简称“皖”,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腊起义后,于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筑总计有7000栋,明清古村落100多处。

徽州古民居建筑,形式多样,五花八门,总计约十五种之多。

如古城、古村镇、祠宇、寺庙、书院、园圃、戏台、牌坊、关隘、桥梁、塔、亭、堤坝、井泉、村落。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虽然山奇水秀,气候湿润温暖,物产丰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农民生活困难。

因此,生活所迫徽州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求衣食于四方”,到外边去发展。

虽然也有客死他乡,或终无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学有所成,劳有所获,经有所利。

一些人从经营木材、茶叶、蚕丝、米发展到经营盐,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户。

黟县西递村经商鼎盛时期,店铺多达百家以上。

胡家二十世祖胡贯三,除了经营典当业务,还经营茶米生意,号称“三十六典”、“七条半街,”是当时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财"五百万金。

清代后半叶后,黟县南屏村的徽商号称“十万富”的不下20户。

这些徽商致富后,为光宗耀祖,显赫一方,于是大兴土木,扩建庄园。

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们建起豪室后,又向儒商结合,官商结合发展,兴学堂,尊儒学,走学而优则士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字:特伦斯学号:2008326660067 徽州古村落布局及建筑特点分析——以西递、宏村为例【摘要】中国古村落建设自古重视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意识。

在徽州无论是整个村落的布局,还是单栋建筑的空间、结构,无不体现着因地制宜、依山就势、相地构屋的营建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古村落;风水理论;宏村、西递、建筑1.引言中国古民居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建筑类型。

徽派民居群体的村落更是中国古村落建筑中最有特色的村落之一。

徽州地区现保存着许多风貌古朴、个性鲜明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极高的文化、历史、地理、美学、建筑、艺术、旅游等学术价值。

近年来,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古村落研究。

2. 徽州古村落天人合一的布局2.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徽州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呈坎、棠樾、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古村落地处古徽州,自古山川秀美,人杰地灵。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在古徽州所属黟县境内,黟县是古徽州地区有名的县份,现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

县内群山怀抱,峰峦奇绝。

北接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黄山,南连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白岳”————齐云山。

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崛起皖南群山之中,横亘于歙县、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三县两区之间。

黄山古称黟山,因峰岩苍黛而得名,相传轩辕黄帝曾在此修炼成仙,唐玄宗信奉道教,于747年敕改黟山为黄山。

“巧石、奇松、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的赞诗,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次登黄山,认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遂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

徽州古村落地图2.2 独特的风水布局——以宏村为例宏村,古称弘村,位于黄山西南麓,距黟县县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

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

明永乐年间,宏村76世祖三次聘请风水先生“何可达”进行查审。

何认为宏村的地理风水形势乃一卧牛,必须按照“牛型村落”进行规划和开发。

首先利用村中一天然泉水,扩掘成半月形的月塘,作为“牛胃”;然后,在村西吉阳河上横筑一座石坝,用石块砌成有六十多厘米宽400余米长的水圳,引西流之水入村庄,南转东出,绕着一幢幢古老的楼舍,并贯穿“牛胃”,这就是“牛肠”。

沿途建有踏石,供浣衣、灌园之用。

“牛肠”两旁的民居里,大都有栽种着花木果树的庭院和砖石雕镂的漏窗矮墙,曲折通幽的水榭长廊,小巧玲珑的盆景假山。

弯弯曲曲“牛肠”,穿庭入院,长年流水不腐。

然后在村西虞山溪上架四座木桥,作为“牛脚”。

从而形成“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脚”的牛形村落。

据说开挖月塘时,很多人主张挖成一个圆月型,而当时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却坚决不同意。

她认为“花开则落,月盈则亏”,只能挖成半月形。

最终,月塘成为“半个月亮爬上来”。

后来的风水先生认为,根据牛有两个胃才能“反刍”的说法,从风水学角度来看,月塘作为“内阳水”,还需与一“外阳水”相合,村庄才能真正发达。

明朝万历年间,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掘成南湖,作为另一个“牛胃”,历时130余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设计与建造告成“牛形村落”科学的水系设计,为宏村解决了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为居民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妨溪路连,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引而不发的羽箭”,南湖(牛胃)效仿杭州西湖“平湖秋月”样式,整个湖面呈大“弓”形,“弓背”为两层湖堤,上层宽达4米;贯穿湖心的长堤如箭在弦上,一座拱桥如同羽族。

南湖湖面浮光倒影,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

历史上南湖曾经有三次整修。

南湖四时景色不同,日夜风光各异。

清人有诗“夹岸桃李花,浓英殊窈窕”“入夏菱荷香,镜面净为扫”“最是夜阑风浪静,楼台灯火半模糊”。

3.深邃的建筑文化3.1徽派建筑的特点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建筑流派。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发展起来并跨出徽州本土,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

徽派建筑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祠堂、牌坊、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三绝”。

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式民居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其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亦有“四水归堂”的吉祥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大都采用砖、木、石雕工艺,如砖雕的门罩,石雕的漏窗,木雕的窗棂、楹柱等,使整个建筑精美如诗。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3.2建筑文化之祠堂文化——以敬爱堂为例在徽州,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黟县祠堂遍布城乡,现存祠堂最早的建于明弘治年间,至清代,多不胜举。

总祠,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一般多置于村口,如西递明经祠;也有建于村镇两端、傍山或有坡度的地方,规模较大,少则二进,多则四、五进,建筑依地形浙次高起,主体建筑置殿后,颇富变化。

单面为中轴线上两个或多个三合院相套而成,配以牌坊。

支祠平面多为四合院式。

一般较大的村镇,如西递、南屏和碧山村等,总祠与支祠在12个以上。

祠堂空间分布祠堂外观,正面较豪华,门厅多为五凤楼建筑,两侧八字墙上饰以细腻的砖雕,其余三面较简洁。

其结构与民居相同: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

一般外檐柱多用木石混合,中进享堂的月梁、金柱粗硕。

斗柱为标准南方式,节头多为象鼻、凤头、如意,有时上面装有翼形云板。

有些祠堂寝殿虽为双层,但底层梁架仍齐整,一如单层,并绘有精致的彩画。

由于“新安人近雅”,故彩画色彩淡雅,其构图设色不同于北方,直接画于木地上。

黟县西递村的敬爱堂是一座宗祠,原为西递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住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火。

清乾隆年间重建时,因胡氏子孙繁衍,渐趋旺盛,遂扩建为宗祠,面积达1800多平方米。

溪水绕此堂流过。

敬爱堂现辟为“西递民俗展览馆”。

敬爱堂门楼飞檐翘角,气宇轩昂。

一进大门,是长方形的天井合院,供采光之用。

上庭梁上悬挂彩灯。

中门樱花枋上高悬“敬爱堂”楷书匾额,赫然醒目。

“敬爱堂”名寓意深远,既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又示意族人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

故作为宗祠,一直是议商族事之室,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事,教斥不孝子孙的场所。

中门的上庭还摆放着一顶色彩艳丽的花轿,轿顶帷布垂挂,绣有龙凤、花卉图案的红绸遮围轿身。

欣赏花轿,想象娇媚的新娘被抬到夫家,帘掀一角,头遮红布,莲步轻移,在新娘牵引下款款步入婚堂,拜见双亲的情景,必将使游客赏心悦目。

游人中的小姐若感兴趣,坐置轿中,拍摄一帆彩照,感觉一下作新娘的滋味,更能增添游兴。

步入中门为祭祀大厅,厅分上、下庭,左右分设两庑,下庭两根6米高的黟县青石柱与上庭两根粗壮的白果木柱相映衬,承托着规整的梁架,雄伟壮观。

举首环顾,对联楹柱,特别是梁檩音悬挂着“天恩重沐”、“上国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块金字古匾,似向游人宣示胡氏宗族当年的荣耀。

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悬挂着祖宗的画像,上悬匾额“百代蒸尝”,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

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师椅,当是族长之位。

两边纵列两排罗汉椅、案,为族中年长和有声望之人议事或祭祀时所坐。

厅前还有一大几案,用于祭祀时放置祭品。

上庭之后为楼式建筑的供奉厅,供奉列祖宗神位。

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徽州人十分看重祭祀祖先的仪式。

在徽州,《朱子家训》最受器重,各宗族均以此书作为补充和改造所行家礼的规范。

在《家礼》中,首先为“通礼”,而列于开篇位置的就是“祠堂”。

因为“报本返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和根本,故置于篇首以示其重。

在祭祀篇中,对四时祭、忌日祭、生忌祭、墓祭等礼节又作了说明。

徽州各族祭祀多依《家礼》而行。

《寄园寄所寄》卷11云“新安各族聚族而居,……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朱文公家礼,彬彬合度。

”而祭礼不论具体形式如何变化,均恪守“孝”的原则。

敬爱堂上庭对面的门楼横梁上方,悬挂着一块3米见方的大牌匾,上方一个笔力遒劲、功夫深厚的大“孝”字。

据说,此字系南宋大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所书。

当年他曾写过“忠、孝、廉、洁”四个大字,但多毁于“文革”,令人痛惜。

只因有一位村民将“孝”匾拿回家中作粮仓盖,才保留至今。

这个“孝”字将字、义、形、情巧妙地融为一体,把整个字拆上下两部分来看,上半部是“老”字的半部,下半部是一个“子”字。

朱夫子所书的“孝”字,上半部右边横、竖、撇笔画连接,如同一个半身人形,呈弓身抬头、双手作揖敬奉之状,右边却是猿的脸形。

意喻不孝不敬之人,如同尚未进化的猴子。

下半部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子”字,意喻要孝敬父母、老人。

书画同源,此字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书画的高度统一,真是一幅活脱脱的诗情画意书法图,写来犹如神助。

其教育意义极为深刻,悬挂在敬爱堂里,又极为妥贴,切合环境。

3.3派建筑文化之牌坊文化树牌坊是旌表德行,承沐后恩,流芳百世之举,是古代是人们一生的最高追求,被称为封建论理的物化象征。

古徽州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封建礼教对徽州社会的影响特别深远,因此,古代徽州大地上建起牌坊数以千计,虽经沧桑巨变,至今留存的仍有很多,犹如一座诺大的“牌坊艺术博物馆”。

3.4派建筑文化之民居宏村承志堂的水榭黟县现存明清两代民居,原业主除少数是年老退休的官僚外,多数是出外经商致富归来的商贾。

他们受当时阶级制度、法令的限制,不能建造宏大的住宅,也不能使用各种金碧辉煌的彩画和装饰。

因此,只能独辟蹊径,来满足他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黟县徽派民居的特色: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

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

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

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

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

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

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