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奘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玄奘西游的历史典故

玄奘西游的历史典故
一、玄奘立志西游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僧人,他从小就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他听说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时,他立志要前往印度进行朝拜和取经。
虽然当时唐朝与印度之间没有直接的道路,但玄奘决心坚定,毅然决定亲自前往印度。
二、玄奘取得经书
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玄奘终于抵达了印度。
他遍访名寺古刹,虚心向高僧请教,刻苦钻研佛教经典,逐渐成为印度佛学界的佼佼者。
当他听说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是当时印度的佛学大师时,他决定前往那烂陀寺拜师。
经过一番努力,玄奘成为了戒贤大师的弟子,并取得了经书。
三、玄奘历尽艰险
在返回中国的途中,玄奘历经了种种艰险。
他穿越了荒漠、翻越了高山、漂泊在海上,遭遇了盗贼、猛兽和恶劣天气的袭击。
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回到了中国。
四、玄奘取经成功
回到中国后,玄奘将取得的经书翻译成中文,并传授佛法。
他的译经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在佛教史上享有盛誉。
他的译经不仅对中国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印度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玄奘名垂千古
玄奘的西游历险和他的卓越成就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并成为了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重要题材。
玄奘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西游历险和取得经书的成就使他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成为了世界文学和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
唐僧的十种称呼

唐僧的十种称呼唐僧,也被称为玄奘大师、真经三藏、唐三藏等,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位备受尊敬的人物。
他以其坚毅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成功地完成了西天取经的艰巨任务,为中国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关于唐僧的十种称呼的描述。
1. 玄奘大师玄奘大师是对唐僧的尊称,也是他在历史上最为广为人知的称谓之一。
玄奘大师生于公元602年,出生于陕西长安(今西安),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卓越的佛教学者。
他年轻时对佛教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决定前往印度取经,以弘扬佛法。
在取经的过程中,玄奘大师克服了重重困难,遇到了各种艰险,但他始终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地将大量佛经带回了中国。
2. 真经三藏真经三藏是唐僧的另一个称谓,意为真正的经典之藏。
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寻找佛经,以便将其传入中国,弘扬佛法。
他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佛经,如《大般若经》、《法华经》等,并将其翻译成中文,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学习佛法。
这些佛经被视为真正的经典之藏,因此唐僧被尊称为真经三藏。
3. 唐三藏唐三藏是唐僧的常见称谓之一,也是对他取经过程中的身份的称呼。
唐三藏是指他在唐朝时期担任的僧侣职位,负责传承和弘扬佛法。
他以自己的行动和才智,成功地将佛教带入中国,并在取经的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困难和试炼,最终实现了西天取经的目标。
4. 佛法传承者唐僧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佛法传承者。
他不仅带回了大量的佛经,还在取经的过程中向弟子们传授了丰富的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
唐僧的佛法传承,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诲和教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僧侣和信徒。
5. 佛教大师唐僧被誉为佛教大师,是因为他在佛教教义和修行方面的卓越造诣。
他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深入透彻,能够将复杂的佛法教义以简明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弟子和信徒。
他的教诲和指导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被众多僧侣和信徒视为学习和追随的楷模。
6. 忍辱负重者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面临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玄奘与鸠摩罗什两位传世佛教大师

玄奘与鸠摩罗什两位传世佛教大师佛教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传世大师,其中玄奘和鸠摩罗什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他们的一生都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对佛教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他们的生平、学识造诣以及影响等方面来探讨玄奘和鸠摩罗什两位佛教大师。
一、玄奘的生平与贡献玄奘(602年-664年)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大师,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壮丽的事迹。
玄奘出生于陕西长安,早年出家修行,并对印度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为了深入学习佛教经典,玄奘不顾艰险,于629年开始踏上了西行取经的旅程。
他历经艰险,历时17年,穿越沙漠、山川,终于抵达印度的寺庙,学习了大量经典。
玄奘的贡献不仅仅是将大量的佛教经典带回了中国,更重要的是,他将多种梵文佛经翻译成中文,为后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他以身作则,高度重视佛教的文化交流,曾多次前往宫廷陈述佛教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此外,他还亲自创建了一系列寺庙和文化机构,为佛教的传播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鸠摩罗什的生平与贡献鸠摩罗什(344年-413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的佛教传教士。
他生性聪明才智过人,16岁便舍家出家,并深入研究佛法。
鸠摩罗什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翻译能力而闻名于世。
鸠摩罗什的一生几乎都在佛教翻译工作上度过,他所翻译的经典数量庞大,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还创立了一套完整的佛教教义体系,对后来的佛教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两位大师的学识造诣玄奘和鸠摩罗什都是佛教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对佛教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玄奘的学识极其广博,他不仅熟悉佛教经典,还对历史、文学、天文等各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
他在印度期间,深入学习了多种语言、文化,为佛教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鸠摩罗什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精通多个语言,擅长翻译印度佛经。
他的翻译成果以准确、通顺、易于理解著称,对中国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玄奘主要事迹

玄奘主要事迹玄奘,翻译家、佛教大师、东传藏经之功,其贡献同唐朝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在唐朝时期,佛教是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宗教之一。
而玄奘则是在这个时期中最为著名的佛教人物之一。
在他的有生之年,他不仅著有大量文章和译著,更重要的是他为中国佛教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玄奘具有极高的学识和精深的佛教修为。
他年轻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天赋。
他自幼即表现出了对佛法的兴趣。
刚刚成年时,他便修行苦行,寻求智慧。
之后,他前往印度求学,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佛法的真谛。
在这个旅程中,他遇到了许多阻碍和困难,但是他始终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总共耗时19年之久,他跨越了多个国家,穿越了沙漠和大山,最终到达印度,拜师学习,并且成为了一名佛教大师。
在他返回中国之后,他开始了一系列的佛教讲解和翻译工作。
他主要的工作是翻译印度佛经,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是《大般若经》。
这部经文堪称佛教史上的巨著,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包含了古代印度佛教的智慧和思想,而且在于它的翻译本身已经成为唐朝佛教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玄奘的翻译质量极高,他耗费了将近20年的时间来翻译这部经文。
他不仅考察了多种版本,还多次与各地的佛教文化大师进行讨论和交流。
除了翻译佛经之外,玄奘还发起了一系列佛教活动。
他在大唐的首都长安创立大雁塔,用于收藏佛教经典和物品。
同时,他还在当地组织了成千上万的信徒,大力推动佛教的普及和深入。
他不断地在各地巡回演讲,向不同阶层的人讲解佛教思想,宣扬佛教的价值。
玄奘的努力为唐朝佛教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翻译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唐朝佛教的文献库,使得佛教的思想和教义得以深入人心。
他的演讲和宣传活动也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真实面貌。
他在不断工作的同时,也不停地研究佛教的思想和体系,指导更多信徒进行佛教修行。
玄奘的实践和努力,不仅获得了文化和道德上的突破,技术上也出现了重要的进展。
总之,玄奘是唐朝佛教发展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恪守敬虔的修行生活,经受了罕见的考验和艰难险阻,但是他却始终坚定地致力于佛教的努力与奉献。
《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真实的唐僧

《西游记》里的唐僧与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历史上的陈玄奘是河南偃师人,这在有关的史籍上记载得清清楚楚。
但《西游记》却说唐僧是海州人。
海州是个古地名,唐代以来辖境大约相当于今天江苏省的东北部,也就是传统的淮海地区,现在连云港市的海州区。
《西游记》里这位海州的唐僧除了名称之外,其余与历史人物玄奘法师毫无共同之处。
玄奘法师的父亲既不叫陈光蕊,陈光蕊也不是大唐贞观年中的状元;玄奘的外祖父既不叫殷开山,大唐的宰相中也没有一个叫殷开山的;玄奘本人既没有从小落难,更谈不上为父报仇被皇上批准在洪福寺出家……现在我们只问:为什么要为唐僧改变籍贯与家世?有理由和必要吗?这里有相当复杂的文化背景。
将唐僧改籍海州的人,并不是吴承恩,而是时代更早的一位无名作者。
和鲁迅同时代的大学者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里曾经猜想说,大约是因为玄奘成名后,有好事者觉得他的童年太平淡,不足以与他西行的壮举相配,于是便为玄奘选了一个比较显赫的家世和一个有传奇色彩的童年经历。
在北宋人编成的《太平广记》中有几个与唐僧身世相似的故事。
其中一个说唐代天宝年中,有个姓崔的人受官赴任,途中船夫将他推下水淹死,然后带其财物并逼迫崔妻就在外乡落户为生。
崔妻当时已有身孕,忍辱屈从,生下一子。
20年后,小孩长成小崔,上京赶考,途中投宿在一个叫崔庄的地方,庄上的一位老人家似乎特别喜欢他,经常凝神注视,最后老人家告诉他,自己有个儿子当年外出做官,至今杳无音信,看模样与面前的他很像。
老人家边说边哭,将自己儿子当年的衣服赠送给小崔。
小崔回到家时,母亲看到衣服大为惊讶,原来就是自己亲手给原来的丈夫做的。
母亲于是将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儿子,并与儿子一起到官府报案,船夫终于被逮伏法。
这类故事后来移植到海州一带的故事里,于是衍生出一个与历史人物陈玄奘身世完全不同的唐僧出生的故事。
《西游记》说唐僧为寻求大乘佛教的经义而赴西天取经,临行时唐太宗亲自送行,为唐僧赐号“三藏”,并与唐僧结为异姓兄弟,称“御弟圣僧”。
玄奘的正确读音

玄奘的正确读音玄奘读作xuán zàng,奘有两种读音:[ zàng ]1.壮大。
用于人名,如唐代和尚玄奘。
2.说话粗鲁,态度生硬:他说话可~了,动不动就发脾气。
[ zhuǎng ]粗而大:身高腰~。
这棵树很~。
玄奘(602-664),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本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解迷惑。
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求法,未被允准。
贞观三年(629)朝廷因饥荒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出发,经姑臧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
进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师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不久,声名大起。
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
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
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了空有二宗,批驳了师子光反对《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因而受到戒贤的赞赏。
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还奉戒贤之命独自同小乘论师辩论并获胜。
戒日王在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宣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
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
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历“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
归国后受唐太宗召见,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
玄奘简介

玄奘(602~664),汉族,名陈袆,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滑国故城)人。
梵文音译名:摩诃耶那提婆(拉丁字母写法:Mahāyānadeva),唐言中文:大乘天
Mahā摩诃(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高僧,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说贞观元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
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
经十七年,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
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
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玄奘的小故事

玄奘的小故事玄奘,又称玄奘法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
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则关于玄奘的小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时期,那个时候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
玄奘年轻时就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渴望能够亲自前往印度,寻找更深层次的佛教教义。
然而,由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交通条件的限制,他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玄奘并没有放弃。
他决定以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将佛教的真谛传播给更多的人。
于是,他开始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旅。
玄奘先后拜师学习,广泛涉猎佛经。
他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为了一位卓越的佛学大师,被誉为“佛法宗师”。
然而,玄奘并没有满足于此。
他仍然渴望亲自前往印度,亲身体验佛教的圣地和文化。
于是,他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够获得皇帝的支持和批准。
经过多次努力,玄奘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允许,他踏上了通向印度的征程。
这段旅程异常艰辛,他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危险。
然而,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前行。
在印度,玄奘学习了更多的佛教经典,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核心思想。
他还与当地的学者和僧侣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返回中国的路上,玄奘遭遇了更多的困难。
他经历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的折磨,但他始终坚持着。
最终,他成功地带回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和文化遗产,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玄奘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的奋斗精神和对知识的追求,不仅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也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玄奘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追求真理和智慧是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行水平,实现内心的升华。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玄奘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玄奘简介(课堂发言)

玄奘东南大学讲稿大纲1、玄奘生平①早期生活;②西行求法。
2、译经理论“五不翻”讲稿一、生平玄奘是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翻译家,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之一。
1、早期生活玄奘家族本是儒学世家。
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
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他十一岁(613年)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十三岁时(615年)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
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
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
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印度求法。
因得不到唐朝发放的过所,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至于为什么法师要去印度直接学习《瑜伽师地论》来贯通中国的异说,吕澂认为其真正的动机在于受波颇密多罗来华传译的影响。
波颇密多罗是印度那烂陀学院里培养的俊才,精通性相杂密三部学说,也就是能了解佛性的全体,玄奘从他的翻译和讲论里才知道印度那烂陀讲学的盛况,才知道讲瑜伽学的有戒贤一大家,又才知道瑜伽学的大本《十七地论》那样的渊博。
于是他下了决心,只有游学印度去求根本的解决。
2、西行求法627年,玄奘毅然从长安私自出发,冒险前往天竺。
经过高昌国时,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供养,后麴文泰欲强留玄奘为国之法导,奘师一连三天,滴水不入,气息减弱,麴文泰被感动,并和玄奘结为义兄弟,约定从天竺返国时再到高昌停留三年,讲经说法。
西天取经高僧系列七——唐玄奘、晋法显,前往印度的时机选得太好了!

西天取经高僧系列七——唐玄奘、晋法显,前往印度的时机选得太好了!公元531年,中国还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是梁武帝萧衍在位,这家伙在皇位上一坐将近50年。
大约是在5年前,梁武帝在首都南京接见了一位来自印度的高僧——菩提达摩(又名达摩多罗),即著名的达摩祖师。
达摩祖师是从南印度的建志城(今天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附近)出发的,从海路辗转三年才到了中国。
按时间推测,达摩祖师的出发地应该是南印度的帕拉瓦王朝,即建志王朝。
达摩祖师对梁武帝的接待并不满意,于是“一苇渡江”,到了北魏的洛阳、嵩山等地传教。
达摩祖师的武功如何,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对佛教教义还是很精通的,后来中国佛教的禅宗都将其作为创始宗师。
这一年,嚈哒人最后一次入侵印度,一度推进到摩揭陀地区,把笈多王朝推到了灭亡的边缘。
不过,这次嚈哒人最终还是被笈多王朝的一个藩属国击败了,被迫退回印度河以西地区,其在印度北部的统治随之瓦解。
公元567年(南北朝时期,陈朝第二位皇帝去世的那一年),嚈哒帝国在萨珊波斯与突厥人的夹击下灭亡了,其领土被瓜分,部众大多加入突厥汗国,成为突厥民族的一部分,其余散居在北亚、中亚及南亚各地,逐渐与当地居民融合。
其中,留在印度的嚈哒人,以及更早来到印度的波斯人、塞族人、大月氏人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成拉其普特诸部族,并建立了若干王国,成为公元7-12世纪北印度历史的主要活动主体,史称拉其普特时期。
相比之下,笈多王朝终结的时间更早。
公元540年(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笈多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其封臣取代,笈多王朝结束了,共存在了约220年的时间。
在以后的时间里,虽然在印度的摩揭陀地区还存在一个叫笈多王朝的政权,但与原来的笈多王室已经关系不大了,历史上称其为后期笈多。
2笈多王朝是继孔雀王朝之后北印度出现的又一个强大王朝,也是当地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强大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
在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兴起,大乘佛教盛行。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的主要事迹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唐朝大唐西域高僧,俗名陈玄奘,又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传教士之一。
他主要的事迹包括:
一、西行取经
玄奘年轻时热爱佛教,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佛法真谛,于是他向西天取经。
他历经千辛万苦,穿越沙漠、草原,越过高山大川,终于到达了印度,拜访了当时佛教的权威人物,学习了大量佛教经典和教义。
二、翻译佛经
玄奘在印度学习佛法期间,翻译了多部佛经,如《法华经》、《涅槃经》、《楞严经》等。
他不仅亲自翻译,还组织了一批翻译团队,共翻译了75部佛经,使佛教更好地传播到中国。
三、传播佛教
玄奘回到中国后,先后在长安、洛阳等地建立了多座佛寺,广泛传播佛教教义,介绍印度佛教文化,对唐朝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教育事业
除了传播佛教,玄奘还非常注重教育事业。
他在长安创办了大慈恩寺,开设了佛学讲座,为后人培养了众多佛教学者和传教士。
他还创办了一所学堂,普及经史子集等知识,促进了唐代文化的发展。
总之,玄奘是一位杰出的佛教传教士和文化使者,他的事迹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

玄奘,世称唐三藏,俗姓陈,河南陈留人,生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圆寂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
十二岁时出家,遍读佛经,深体宗旨,决心削发皈依佛法,为佛家事业贡献一生。
可是玄奘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足,于是周游国内各地,遍访高僧。
玄奘发现既有经论之义或隐或显,不免有所出入,令人不知所从。
于是决心西行求法,以弄明白众多的疑问。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自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时年玄奘二十八岁。
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
经过哈密、高昌、龟兹,越天山,至素叶城,出铁门,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
当他渡过八百里沙漠时,曾有四日四夜无一滴水入口,然玄奘决心已定,发誓:"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决不向东一步以求生",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
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国的欢迎和礼遇。
当时印度东北的摩竭陀国、西南的摩腊婆国两国最重学术,而以摩竭陀国的那烂陀寺为当时最大的佛教大学,约两万多人,大师荟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从戒贤法师受学,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与婆罗门教等论师辩论获胜,声誉日隆,升任那烂陀寺副主讲。
东印度迦摩缕波国国王拘摩罗王慕名遣使来请,玄奘到达该国时,国王率领群臣迎拜赞叹。
戒日王也闻名来请,拘摩罗王便偕同玄奘来到曲女城,戒日王非常高兴,召集各国僧侣在曲女城召开辩论大会,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全都列席,三千多名大小乘高僧、两千多位婆罗门等教徒,以及一千多位的那烂陀寺寺僧,全都参与盛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
玄奘受请为论主,登上宝座,称扬大乘佛教,他说:"如果我所说的有一字无理,谁能发论折服的话,我愿斩首谢罪。
"从早到晚,连续十八天,他高坐宝位,发挥宏论,大众无一人敢与其辩论。
散会时,各国国王都送珍宝,玄奘一概辞谢。
依照印度的通例,凡是辩论胜利,便乘象出巡,以示荣耀。
唐朝文化的瑰宝:玄奘西行求法之路

唐朝文化的瑰宝:玄奘西行求法之路1. 简介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玄奘西行则是唐朝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玄奘,本名陈玄奘,是唐朝著名的佛教高僧和学者,他于7世纪中叶前往印度取经,历时17年,行程万里,成就了一段传世佳话。
这次西行求法之路为我们展示了当时唐朝文化的风采和精髓。
2. 背景2.1 唐代社会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封建王朝之一。
在这个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稳定、民众富庶。
佛教在社会中开始兴盛起来,并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2 玄奘个人背景陈玄奘出生于河南洛阳一个学府世家,在早年曾经在长安学习儒家经典。
但后来他放弃了官场仕途,皈依佛法,并立志前往印度取经。
3. 起程与行程3.1 功夫征战玄奘起初在长安寺获得了皇帝的支持,为了筹备西行所需的物资,他四处募捐,并亲自参与了数次求取佛经的冒险行动。
3.2 开始西行公元629年,玄奘终于准备就绪,踏上了西行之路。
他选择了陆路途径新疆、甘肃一带,历经艰险和艰苦的旅程。
3.3 危险和困难在整个旅途中,玄奘不仅面临着风沙尘暴、高山峻岭等自然环境的考验,还要应对异域文化差异、无人地带和盗匪的威胁。
但他坚持不懈地向前推进。
3.4 到达印度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到达目标地点——印度。
此时他已经历尽艰难险阻,但内心仍然充满激动和渴望。
4. 求法传经与回国4.1 印度佛学在印度,玄奘通过学习和亲身经历,深入了解了佛教的教义和文化。
他拜访了多个有名的佛教寺庙和大师,获得了大量珍贵的佛经。
4.2 考核与取经玄奘并不满足于获得这些佛经,他还要进行一系列考核以确保经典的准确性。
通过与当地僧侣的辩论、研究和分析,他辨别出众多版本中最为可靠的经典。
4.3 索取佛经完成考证后,玄奘开始申请索取佛经。
在这个过程中,他常常面对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以及来自国内唐朝朝廷官员们对行囊装载过多嫌疑的怀疑。
4.4 历尽艰险回国公元645年至662年间,玄奘历尽千辛万苦将所求之法宝成功带回中国。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

玄奘简介及主要事迹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我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原姓陈,名祎、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13岁出家,21岁受具足戒。
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等经论。
因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于是决定西行求法,以统一诸说不一的矛盾。
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玄奘自长安出发,经秦州、兰州、凉州,到达瓜州。
在瓜州,通过胡人向导,得谒敦煌太守,并从他那里得悉伊吾(今哈密)通往西域的捷径。
从此改变了原来取道兰州出玉门关的打算,决定从瓜州出发,入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过焉耆、龟兹,再西行翻越葱岭,赴印度取经。
生平事迹如下:(一)西行取经: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向朝廷申请由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他决心已定,“乃私往西域”。
这一去,就是17年。
(二)潜心译经: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回到长安。
唐太宗对玄奘的壮举感到十分赞赏,接见并劝慰他:“闻师言,大乘佛法,诸国此土均有传授,师何独舍近求远,更临荒野?”玄奘答道:“大乘教法甚转衰毁,兼赍此经为欲镇护国家,令其国界永无灾患。
”唐太宗觉得有理,对玄奘愈加敬重。
玄奘进入长安的第二年(公元646年),就在慈恩寺开始译经工作。
(三)创立慈恩寺:公元648年五月,西域于阗(今新疆和田)30位君王在于阗总督霍迦·索俱摩的陪同下,同玄奘相见。
于阗国王及诸位君王向玄奘致以崇高的敬意,远近的僧尼和当地名士向玄奘献上鲜花、水果,表达他们对这位大唐高僧的敬仰。
随后,于阗等地的30多位君王敦促玄奘在当地建寺造塔。
(四)晚年生活:公元651年四月,在唐高宗的支持下,大慈恩寺造塔落成,取名“慈恩寺塔”。
这座塔用砖砌成,初建时五层,后加盖至九层。
塔平面为方形,略显锥形,其顶旧损后不复见。
今高约60米,占地81亩。
此后不久,玄奘在慈恩寺专心致力于译经、讲经活动。
玄奘

•
[4]陈全明.玄奘对我国翻译及文化交流事业的历史性 贡献[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1(1):8-11.
含义格外清楚。
6)代词还原法。把原文中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
名词,有时在名词前加“此、彼”等字样。
1.新译
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
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确
地传译给中国读者。
2.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
并保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
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
•
•
•
3.五不翻”原则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译” 。
(1)秘密故—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如“陀罗尼”(直言, 咒语)。
•
(2)含多义故—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如“薄伽”,梵具 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
•
(3)无此故—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如“阎浮树”,中 夏实无此木。
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进行过专门研究,在
对勘玄奘所译的《集论》和《俱舍论》后,总结出了六种
翻译技巧。 1)补充法。为了使读者了解,常常加几个字或一两句话。 2)省略法。玄奘的译文删节的地方很多,并且限于不重 要的地方。 3)变位法。改变梵文的次序。
4)分合法。玄奘运用此法翻译梵文复合词。 5)译名假借法。使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专门术语,使
玄奘根据唐太宗指示,由其口述,弟子笔录,将十
七年艰难求法行程中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
十八个以上的都城、地区、国家的各种情况,整理成 《大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各国 的一部要籍,被译成多种文字,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 推崇。
玄奘西行唐朝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

玄奘西行唐朝佛教传播的重要人物玄奘,唐代佛教禅宗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佛教传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学识和坚定的信仰,完成了一段传奇般的西行之旅,带回了大量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本文将从玄奘的生平经历、西行之路的背景和意义,以及他的佛教传播贡献三个方面,探讨玄奘在唐朝佛教传播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部分:玄奘的生平经历玄奘,原名陈玄奘,生于唐朝开元年间(602年),出生于河南洛阳地区的一个书香门第。
自幼聪颖好学,师从儒学名师学习经史,在道教和佛教之间选择信仰时,他被佛教思想的广博和博大精深所吸引。
于是,他决定投身于佛教教育事业。
玄奘年纪轻轻就立下了誓言,要亲自前往印度,寻求更为纯正的佛教经典。
他先后跟随名师学习佛法,获得了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修为。
然而,中国的佛经译述在当时存在诸多问题,玄奘希望通过深入印度,亲自参访佛教圣地,修正并带回纯正的佛教经典。
第二部分:西行之路的背景和意义唐朝是中国佛教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之一,但由于历代政府对佛教的控制和限制,以及文化的交流筹码,唐朝并没有直接来源于梵文的纯正佛经,佛教徒只能依靠口头传承和不断翻译以获取佛教经典。
玄奘对佛教经典的渴求和对佛法的自信使他决定亲往印度,在唐朝佛教传播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西行之旅,不仅为他个人的佛教修行带来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的努力打破了中原佛教学术的封闭状态,为中国佛教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玄奘的奋斗,可谓使得唐代佛教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他所带回的大量佛教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国佛教的文化底蕴,也为后来者奠定了翻译佛教经典的基础。
他还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促进了中印佛教文化的深入交流。
第三部分:玄奘的佛教传播贡献作为中国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玄奘的贡献无法估量。
他亲自前往印度,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无数难关,选购和抄写了大量的佛经,给予了中国佛教广阔的学术资源和文化底蕴。
他所翻译的佛经,以其准确、通顺、流畅的特点,成为后人翻译佛经的典范。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陈玄奘西天取经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22、陈玄奘西天取经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描写了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使得中外闻名,妇孺皆知。
《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故事情节当然是光怪陆离、神奇魔幻,肯定不是真的。
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确实有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
这位唐僧的名字,叫做陈玄奘。
《旧唐书》记载,陈玄奘是河南偃师人,隋朝末年出家当了和尚。
陈玄奘对佛教很虔诚,潜心学习佛经,造诣很深。
后来,陈玄奘发现,当时的佛经翻译本有很多错误,于是,他立志去西方寻取正版本,以便检验校正。
公元628年,陈玄奘跟随一伙商人,踏上了遥远的西行之路,这一去就是十七年。
陈玄奘在西域和印度一带访问了一百多个国家,每到一地,他都讲授经义,解释疑难,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陈玄奘还把各国的山川地理、物产习俗记录下来,编写了《大唐西域记》。
公元645年,陈玄奘回到长安。
李世民接见了他,与他进行交谈讨论。
陈玄奘带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梵文佛经,李世民很高兴,诏令译成汉语,还令房玄龄、许敬宗负责,征聘学识渊博的僧人五十多名,帮助陈玄奘翻译整理。
高宗李治继位以后,仍然对陈玄奘很尊重,专门建造了慈恩寺和翻经院,并举行盛大仪式,欢迎陈玄奘和其他高僧入住慈恩寺。
陈玄奘潜心翻译佛经,当时译出七十五部。
高宗又令许敬宗、李义府、杜正伦、薛元超等文人名士,对佛经进行了润色。
公元661年,陈玄奘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陈玄奘被安葬在陕西蓝田县西的白鹿原,送葬的男女教徒达几万人。
《旧唐书》对唐僧取经的事件,记载得比较简略,而唐代高僧慧立、彦悰等人撰写的《三藏法师传》,就详细多了。
该传记记载了陈玄奘的出生、家庭、各地参学、天竺求法、翻译经书等情况,介绍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陈玄奘,俗名叫陈祎,是东汉名士陈寔的后代。
陈寔有个著名故事,说有一天傍晚,一个小偷悄悄溜进陈寔的家里,藏在房梁上。
不料,被陈寔发现了。
陈寔却并没有大喊抓贼,而是把子孙们叫来,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告诫子孙要努力上进,不要学梁上君子,借此教育小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三韩” 、“三国”
• “三韩”:马韩、辰韩、弁韩。 • “三韩”是朝鲜半岛南部古老民族的三个分支。后来,
马韩发展成为百济国,辰韩发展成为新罗国。新罗于 公元532—562年间统一了弁韩诸部落,并于660年借助 唐朝力量统一了百济国。至此,原三韩地区完全归属 于新罗。 • “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
大雁塔
敦煌103窟玄奘取经图
法门寺
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石窟中的 壁画《唐僧取经图》
嵩洛古道玄奘寺
西安盛世长安大型图雕 玄奘取经图
西游记漫画
西游路线图
兴教寺玄奘塔
玄奘
19年,共译经75部,1335卷之多。这个数字占了唐代 译经总卷数的一半以上。被称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 第一人。”(《伟大的翻译家玄奘》) • 玄奘译经的质量也达到了自有佛经翻译以来的最高成 就,这一点也是已经被学术界公认了的。玄奘精通梵 汉两种文字,又深通佛理,译时出口成章,诚如梁启 超所说:“若玄奘者,则意译直译,圆满调和,斯道 之极轨也。”(《翻译文学与佛典》)
玄奘的贡献
6.印刷 • 邱瑞中在《玄奘与印刷术——读<大慈恩寺三
藏法师传>札记》(见《内蒙古师大学报》 1999.02)中认为,玄奘在遗嘱中所说的“造素 像十具胝(一千万)”,启迪了僧、俗制造佛 经副本以为功德的思路,佛经印刷已经呼之欲 出,玄奘是印刷术车轮的发轫者。
玄奘的贡献
7.其他 • 如对韩国的影响。玄奘的弟子窥基回韩国后创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3
• 隋唐时代,台湾被称为流求,高山族人很早 就生活在那里,他们与东南沿海地区有密切的 文化联系。隋大业三年(607年),炀帝两次 派朱宽到流求。大业六年(610年)又派陈绫 (别字,禾旁)、张振周率万人前去。在北方隋 炀帝进行了对高丽的三次战争。同时,高句丽、
百济、新罗、渤海也频繁派使臣赴中土。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4
隋唐时期,中国重新形成统一的局面,社会 经济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而得以繁荣起来。 特别唐朝建立后,也凭据国内政治稳定和封建 经济高度繁荣的有利条件,采取了积极的对外 政策,与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海上中 外交通也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5
一、中国与印度的交流: 往来频繁(见60-62页),特别是宗教往来,译经取经。
西行时间
• 有贞观元年说(冯承钧) • 贞观二年说([宋]志盘《佛祖统记》) • 贞观三年说([唐]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
而贞观三年说中,又有四月、八月、冬季说。
西行求法经过----1
• 贞观二年冬,他从长安出发,孤身孑影,抵达 高昌,时年29岁。在高昌王和突厥叶护可汗的 大力赞助下,玄奘艰难地通过了中亚地区,进 入北印度境,后又转入中印度境。
西行求法经过----3
• 此后,玄奘谢别戒日诸王,踏上回国路程,重越葱岭, 于贞观十九年初,被荣耀地迎进长安。首尾历时17年, 亲践110国,听闻28国。
• 唐太宗在洛阳接见玄奘,并按照玄奘的意愿,安排他 到长安弘福寺译经。玄奘从印度共带回梵经657部,经 20年间总共译出75部,1335卷。唐太宗为他的译籍作 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建了瑜伽学派,成为韩国佛教传播的重要一支。
地位
• 玄奘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佛教 史以及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
• 诚如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序言里所 说: “显法师则创辟荒途,奘法师乃中开正路。”
4250米上立起玄奘东归古道碑
贝叶经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期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2
• 自汉代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到唐代得到空前发 展,经广州、泉州等港口通向越南、印度尼西 亚、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以及西方世界。
• 这一时期,担负进行文化交流的人包括大陆移 民、各国的使节、僧侣、留学生、商人、探险 者,以及外国的侨民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通过这个时期的以海路为主的文化交流,日本 和朝鲜半岛全面接受了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 等,进入了文明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历程。
玄奘西行求法
玄奘生平---1
玄奘(600—664年),本姓陈,通称三藏法师, 出生地为河南缑氏县,《旧唐书》称为偃师县, 今人多指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但最近 有研究指出,玄奘的故里应为今河南偃师县府 店镇滑城河村东北一带。
玄奘生平---2
• 玄奘少年时随兄长捷法师居洛阳净土寺。年13 破格受度为僧。年少时就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 和理解力,由是雄伯沙门。后出行既讲且学, 质难问疑,探索不止,最后入于长安。
玄奘的贡献
3.玄奘回国后遂述《大唐西域记》12卷,成 为研究古印度和中亚史的重要文献。由玄奘将 唐太宗与中印戒日王和东印童子王联结起来的 活动,也开创了中印两国正式友好交往的新篇 章。
玄奘的贡献
4.丰富了民族精神
玄奘克服万难西行求法的故事,激励了后人 为寻求真理而不畏艰难,这种精神被上升为一 种民族精神。
• 玄奘在五印学界的声誉日高,受到戒日王和拘摩罗王的特别敬重。 (他们隆重会见玄奘,支持他与南方正量部的论战,之后决定在 曲女城为玄奘召开五印论师大会。到会者有18国王,僧众3千余, 婆罗门等2千余,那烂陀寺僧千余。作为论主的玄奘,将论意写 出,由明贤法师读示大众,并别悬一本于会场门外,请人问难, 竟18日无人发论。玄奘取得全胜,被美为“大乘天”和“解脱 天”。继之,又从戒日王等在钵罗耶伽国的圣地施场,举行五年 一度的无遮大会,到会道俗50余万,用时75天。)
• 当时佛教争论激烈,主要是由南北朝末年即已 开始的心性和佛性问题。玄奘认为佛教典籍因 翻译上的差舛,带来南北纷纭。他之誓死西行, 就是企图解决这一疑案。当然,西游的最后成 就,大大超出他的初衷。
玄奘西行路线
西行路线
• 玄奘从长安出发,途经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 高昌,沿丝绸之路北线,经碎叶城、大雪山,过小川、 迦毕试国、黑岭、入北印度境至滥波国。回国则走的 丝路南线。 ----- 根 据 季 羡 林 在 《 丝 绸 之 路 与 西 行 行 记 考 》 (见《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6)
高句丽--2
• 高句丽七百年间受中原文化影响很深,佛教、汉文、 道教、艺术等。百济也广泛的吸收汉文化,同时成为 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如百济学者王仁(五经博士) 应邀赴日本,向太子讲授《论语》、《千字文》等, 被视为儒学、汉字传入日本之始。新罗更是全面学习 唐文化和制度,人员交流也十分频繁,代表人物是崔 致远(见课本P77—78页)。
二、中国与朝鲜半岛的交流: 从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到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新罗的
统一;百济王仁携《论语》、《千字文》赴日本;崔致远。 三、中日的交流:
圣德太子与《冠位十二阶》、“十七条宪法”;飞鸟文化与佛教;奈 良时代、平安时代前期对中国文化的全面吸收。 四、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交流: 大食(白衣大食、黑衣大食);怛罗斯之役与中国文化的传播;中阿之 间的文化交流 五、唐代海外交通的兴盛: 市舶制度与市舶使;“昆仑舶”、“师子舶”等;唐代的海外交通航 线。
高句丽--1
• 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公 元前37年,部族首领朱蒙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 定都称王,国号高句丽。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 (今吉林集安)。高句丽自四世纪初占据乐浪郡后, 便与半岛南部的百济和新罗接壤。三国间的角逐十分 激烈。新罗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不断进攻,请求唐朝 政府干预。唐朝调解无效,便出兵,协助新罗于公元 660年灭百济,再于668年灭高句丽。百济、高句丽灭 亡之后,新罗统一了大同江以南地区,大同江以北直 到辽东则归唐朝管辖。
“我们从古以来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 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且介亭杂文》
玄奘的贡献
5.文学方面 《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故事,作为母题对中 国小说有相当的影响。如在卷三记载的“迦湿 弥罗国”(今克什米尔)的“大象报恩”的故 事等等,对后世的笔记小说影响很大。
• 他在各地访学后于贞观八年(634)到达王舍 城,入那烂陀寺。玄奘在那烂陀寺被推为十大 德之一,地位尊崇,待遇优厚,前后历时5年。
西行求法经过----2
• 贞观十二年(638),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继续游学东印、南印 和西印诸国。随后,从西印转至北印,居二年后又返回那烂陀寺。 又往枝林山,又两年,于贞观十六年(642),再回那烂陀寺。
玄奘的贡献
隋代以前,译经多靠来中国的天竺僧人口授。后 鸠摩罗什主张意译,开启了所谓“旧译”的时代。玄 奘译经,从开始就一改“旧译”的传统和译法,采取 音义合一的“新译”法,使得所译经文不但忠于原文, 而且语句通畅。他提出的著名的“既须求真,又须喻 俗”的翻译标准以及“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对我国 翻译事业影响甚巨。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概况 ---1
• 在古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无非是通过 陆路和海路。不论是陆地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 它所承载的是经济、贸易、物质,也是文化、思想、 书籍。隋唐时期,通过陆路和海路交通所进行的文化 交流空前繁盛,特别是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 个高峰。
• 中国封建制度的完备、宗教思想的博大、器物工艺的 先进,使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更多地呈现为一种单向 的,即由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域外流动和辐射为主的局 面。由于当时政治和文化的重心偏于北方,所以在相 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北部和东部的地区和沿海港 口同外部的交通往来比较频繁,渤海、黄海、东海成 为东亚世界相互联系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 玄奘于公元664年圆寂。另外,关于玄奘法师遗骸的下 落,到现在各地还争论不休。
玄奘的贡献
1.玄奘西行取经以及之后翻译佛典,大大丰富 了我国佛教典籍。他亲自主持的译经也使中国 佛典更加接近印度原著,减少了佛经转译过程 中的差舛。大乘佛教也因此在中国流布日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