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科学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成人的心理或者学前儿童心理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包括三层意思:(一)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脑的机能(二)学前儿童心理是学前儿童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一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三)学前儿童心理具有能动性的反映能动性一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发展一一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一)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例如:儿童语言发展中,总是先会发一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再学会说一些简单的词,最后才能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与他人交流。
(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例如:孩子学走路,有段时间要扶着走,从扶着走到放开手独立迈几步,再发展到跌跌撞撞地走,最后才到完全独立自如地走路(三)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谈到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涉及儿童心理学中两个常见概念:关键期和危险期。
1.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反应或某种行为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或阶段中最容易形成或习得,如果错过这个“大好时机” ,这种反应或行为的学习就会变得困难,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这种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就是关键期。
2.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如常与人发生冲突、违抗成人的要求等。
例如,感知觉在新生儿期已开始出现,到10 来岁时已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而抽象逻辑思维则要到五六岁才开始萌芽。
(四)发展具有个别差异1.发展速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2 岁就能背儿歌了,有的才刚刚学会说话。
2.发展优势领域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孩子很小就显示出惊人的数学才能,有的则在音乐方面一枝独秀。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小孩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小孩发展心理学的看法和基本问题1、看法: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小孩发展主要指从不能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满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小孩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小孩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 wwh 描绘学前小孩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讲解学前小孩心理发展的体系;促进学前小孩心理发展;展望学前小孩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小孩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一致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牢固量力系统次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授课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授课系统(管理论;授课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4福禄贝尔:少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加;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 蒙台梭利:小孩拥有内在生命力、吸取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本质生活练习、自我教育;推行:小孩: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小孩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小孩心理学的确定人)1882 年初版《小孩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小孩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小孩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小孩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初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 20 世纪初翻译西方小孩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首创小孩心理学研究,《小孩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小孩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小孩初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首创者;心理测试开拓者之一,1921 《智力测试法》 1932 《测试》杂志。
1-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密云社区教育中心❖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心理学的几个主要理论流派,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儿童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一)发展阶段❖参照我国的学制对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学前儿童是指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的统称。
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分阶段:出生前的发展、婴儿阶段和幼儿阶段。
❖出生前的发展: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
胚胎前9个月是发展最快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有机体有一个受精卵转变为一个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周围环境的婴儿。
婴儿阶段:身体和大脑都出现巨大的变化:能够独立行走;有较成熟的感知运动能力;基本掌握了母语的口语表达系统;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亲密关系。
本书将婴儿期定义为0-3岁。
幼儿阶段:幼儿的身体变长、变瘦,运动技巧更精细,更具自我控制性和自信。
游戏促进和支持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
思维和语言得到惊人的发展,道德感开始发展并开始与同伴建立关系。
本书将该阶段定义为3-6岁。
❖(二)发展的领域❖学前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系统整体,我们对其生理、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时会初步划分为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三大领域:生理发展主要包括:身体的发展、脑的发展、感知觉的发展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认知发展主要包括:记忆、思维、问题解决、语言等;情感和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情绪那里的发展、气质、自我的发展、对他人的认知、同伴关系、以及品德心理的发展及性别角色的获得等。
❖遗传和环境那一个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儿童是主动地还是被动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阶段性的?❖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是所有的发展心理学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05
问题解决:学前儿童对 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06
创造力:学前儿童对事 物的创新和创造能力
情感发展
1
情感认知:学前儿童 对情绪的认识和理解
情感调节:学前儿童调
3
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2
情感表达:学前儿童表 达情绪的方式和技巧
情感体验:学前儿童对
4
不同情感的体验和感受
社会性发展
01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特殊儿童心理干 预和康复措施Leabharlann 家庭、学校和社 会对特殊儿童的
支持和帮助
关注特殊儿童需 求的重要性和意
义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02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 进行个性化教育
01
利用大数据分析学 前儿童发展特点
04
结合互联网技术进 行远程教育与辅导
03
利用虚拟现实技 术进行模拟教学
02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03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04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前 儿童发展心理学 的重要应用领域
家庭教育可以帮 助家长了解孩子 的心理发展特点, 提供合适的教育
方式
家庭教育可以培 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尊心和自主性
家庭教育可以帮 助家长及时发现 和解决孩子在成 长过程中遇到的
01
家庭教育:家长如何 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02
学校教育:教师如何针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 行教育
03
社区教育:社区如何为 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成 长环境
04
社会支持:政府和社会 组织如何为学前儿童提 供支持和帮助
跨学科研究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 什么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至6岁儿童身心发展的学科,旨在了解和促进儿童在学前期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发展。
通过研究儿童的智力、语言、感知、运动、社会与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和父母提供了指导儿童成长和教育的依据。
2. 为什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重要?学前期是儿童最关键的发展时期之一,对于儿童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和情绪健康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的成长过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儿童提供适合的教育和支持,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视觉和听觉能力日益完善,可以感知和分辨物体形状、颜色和声音。
- 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形成,能够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和数量关系。
- 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开始形成基本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
- 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能够进行角色扮演和假设性思维。
4.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明显表露情感,喜怒哀乐等情绪会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声音等方式展现出来。
- 对他人的情感有基本的体验和理解,能够感受到他人的快乐和悲伤。
- 开始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表现出亲近、依恋和合作的行为。
- 情绪容易波动,需要父母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情绪管理。
5. 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有哪些特点?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逐渐建立起对他人的兴趣和关注,开始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互动。
- 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他人的行为,并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 开始意识到别人的需求和感受,具有一定的同理心和关心他人的能力。
- 发展一定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角色意识,逐渐建立起自我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论述题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1. 简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考前突击第一章1.学前儿童的概念: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生理发展:包括身体,感觉,运动(2)认知发展:包括记忆,思维,语言(3)社会性发展:包括自我,他人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描述、解释、预测和干预学前儿童的行为,可以用三个W来表示,即(1)what:揭示或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和模式(2)when:揭示或描述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3)why:对该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5.如何看待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三个问题(1)天性和教养之争:天性是指人们通过生物遗传而天生具备的禀赋或特质;教养是指从胎儿期到出生后的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同伴,托幼机构,社区,社会,乃至文化;环境和遗传都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2)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机械模型和机体模型;(3)机械模型认为个体是被动的接受外部经验,不能主动选择外界资源,要用强化和反馈来塑造儿童的行为;(4)机体模型认为儿童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和开放性;该观点主张父母、教师给予孩子们更多的自由,让他们按自己的模式探索、发展;以上不同观点说明发展是主动性和被动性统一的过程;(5)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连续论者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一个累加的过程,发展是一条平滑的成长曲线,发展是量的改变;非连续论者则认为,发展是一连串的突变,每一次突变后,儿童都将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发展是质的改变,是本质的变化;6.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学派有哪些如何评价各派的观点7.(一)精神分析学派:(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 弗洛伊德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集中活动能力,把心理和行为发展划分为由高到低的五个渐次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11岁和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艾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儿童所处的心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影响,同时也注重儿童自我的功能,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自我心理学”艾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二)行为主义学派:(三)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创始人华生,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他认为发展是个连续的过程,成人能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接,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否认了遗传的作用,同时夸大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2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人类的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一类是操作性行为;前一类行为可以由经典条件发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为是个体自发的行为,其发生频率会受其后强化的影响,从而增加或减少以后发生的频率;斯金纳提出的强化原理,程序教学,在儿童教育中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他把人和动物等同起来,认为人的心理完全受环境的制约,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3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他认为儿童总是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行为结果的观察,来获得某些新的行为方式,例如当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受到表扬或惩罚时,儿童也受到了相应的强化;揭示了人类学习的过程,即人的行为变化是由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但却缺乏对认知因素的探讨,偏重对人的行为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实验依据;(四)认知学派:1皮亚杰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由一系列不变的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概括如下: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知和动作认识外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心理表征,使得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久性,发展出延迟模仿,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前运算阶段大约2-7岁语言和表征能力的发展,使儿童开始能进行符号推理;该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自我中心性:他们考虑任何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到问题;直觉思维:他们的思维较为直观,只能关注事物明显的、外部特征;所以该阶段的儿童无法解决守恒问题;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知论的发展;但是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忽视了社会生活在儿童认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用计算机的符号操作系统来解释人的认知过程;他们认为,认知、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信息分类、计划、问题解决及书写和交谈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过程都是相似的,只是程度不同;第二章1.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丧失;学前儿童的各发展领域都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如果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的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2.早起经验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联何在(1)良好的早期生活经验有助于大脑的发育;具体表现在如果出生伊始受到家人的温馨呵护,将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大脑神经传递和被激活的程度;如果遭遇的是忽视和冷淡,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2)早期经验对智力的发展也有影响;智力的发展不是受遗传的影响而一成不变的,如果学前儿童接触的是良好的生活经验,将有助于他们的智力发展;3.人文生态环境的期待性与现实性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所谓期待性就是成人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希望儿童达到某一水准的心理期待;所谓现实性,就是儿童为了不辜负成人的期待,往往会加倍努力的事实;家长或是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增强孩子努力学习的信心,为了不辜负大人的期待,多数儿童都有努力向上的倾向;所以家长或是教师,要切实把握好期待的尺度,使儿童有一个更好的心理发展的现实性;4.如何看待人文生态环境的相互性与应答性所谓相互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性,也就是回报;所谓应答性,是指在人文生态环境中,人与人以及人与物或以物为媒介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一种回音性;在父母的养育行为上,环境的应答性表现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和孩子之间有良好的相互性,就会有幸福的良性循环反应;如果父母缺乏应答性,将使儿童渐渐丧失表达的欲念,久而久之,他们的语言,情绪表达功能都会出现衰退,严重的会导致发育迟缓;所以,如何以积极地态度为学前儿童创设一个产生良性循环效果的,有丰富多样对应措施和行为的应答性环境,是父母和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三章1.婴儿在身体发展过程中遵循哪些原则(1)头尾发展原则:新生儿的头特别大,占体长的四分之一,腿只占体长的三分之一;出生后的一年里,躯干生长最为迅速,之后腿部的生长速度也不断加快;到两岁时,头只占体长的五分之一,而腿却接近整个体长的一半;(2)远近发展原则从中心到四周:在整个婴儿期和幼儿期,婴儿的胳膊和腿的生长速度继续快于手和脚的生长速度;2.如何理解婴儿脑发育中的敏感期在大脑皮层产生后,婴儿的的大脑发育处于敏感期;如果对一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三四天短时间的光线剥夺,其大脑的对应区域就会退化;多种刺激的剥夺,会影响整个大脑的生长发育;如果能在敏感期内为婴儿提供丰富的、恰当的环境刺激,就可以挖掘大脑的潜力,促进婴儿智力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刺激时间,考虑刺激量的适度以及各种刺激之间的平衡,过早、过量、过速或是失衡的刺激均会带来不良的后果;3.如何利用婴儿大脑的可塑性进行早期教育1首先是动作的训练,婴幼儿动作技能的发展和大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婴幼儿特有的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决定了,他们会以动作的形式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所以成人需要为婴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使婴幼儿的身体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2其次是语言的培养,言语过程和思维过程密切相关,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的过程,而且0到3岁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在这个时间段内对幼儿进行语言的培养往往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3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很关键;认知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这一方式的发展离不开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利用婴幼儿大脑可塑性强的特点,给婴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材料,可以提高婴幼儿的感知觉能力,进而促进智力的发展;4最后是情感和社会性的培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与他人的接触是在所难免的;根据幼儿大脑可塑性强的特点,如果在婴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能跟父母形成良性的互动,进而形成安全依恋,这无疑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幼儿的移情能力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第四章1.幼儿的前运算阶段的思考特征是什么(1)以自我为中心,从自己的视角看待客观事物,而不能从别人的角度观察问题;(2)这一时期的儿童能够运用象征符号进行思维,其标志是象征性游戏的出现;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物,从而脱离实际情况的制约;(3)这个时期的幼儿主要通过对事物的直接感觉来思考;对个别事物的大小,轻重,形状等有具体的认知,但不能抽取事物的特征进行抽象思考,也没有形成守恒的概念;2.如何理解幼儿在直觉思维时期的认知(1)缺乏守恒,这个阶段的儿童认识不到在事物的表面特征发生某些该改变时,其本质特征并不发生变化;(2)自我中心,此时期的儿童缺乏观点采择能力,只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世界,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3)思维的不可逆性,此时的儿童无法认识到改变了的形状或方位还可以复原,也无法理解两个运算之间的互逆运算;第五章1.如何理解托马斯和奇斯提出的拟合优度模型这个模型是用来描述气质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对儿童的发展产生良好的结果;即气质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例如对于一个退缩、害羞的儿童来说,如果母亲能够经常提问、耐心启发,引导孩子观察,就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气质中的不足之处;所以说,一个孩子良好气质的形成离不开愉快、稳定的家庭环境;同时,文化价值和生活条件也会影响孩子气质的发展;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2.何为群体社会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儿童家庭内的行为和家庭外的行为不存在联系,是两个独立的系统;父母的行为不再影响儿童个性的发展,儿童的个性发展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由同伴群体激励的行为是儿童家庭外行为系统的一部分,并成为成人后性格永久的一部分;3.同伴相互作用类型可划分为哪三个阶段(1)客体中心阶段:孩子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玩具或物体上,而不是同伴本身;6个月之前的孩子在一起玩,他们会相互抚摸,但只是把对方当成玩具或是物体对待;(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婴儿能够对同伴行为做出反应;例如,A因为一件小事哭了,B看到后也跟着哭,A看到B在哭后,觉得好玩,反而哭得更响了;(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孩子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复杂,模仿行为更加普遍,并且发展出互补和互惠的角色游戏;在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伴有消极的行为,如相互争吵,打架;第六章1.与婴儿相比,幼儿在脑机能发展发展方面有哪些进展原因何在2.原因:脑的结构到幼儿期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在智力和技能上有显着提高;进展:(1)兴奋和抑制的发展;进入幼儿期后,兴奋和抑制机能在不断增强;兴奋的过程表现在觉醒时间的延长,睡眠时间的相对减少;抑制的过程表现在幼儿已经能够用言语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事物的分辨更加清晰,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的品质;(2)条件反射的发展:由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和巩固,幼儿的条件反射形成较快,并且比较稳定、巩固;例如在掌握一首新儿歌的情况中,4到5岁幼儿的理解程度往往优于2到3岁的幼儿;(3)两大信号系统的发展:第一信号系统是符号系统,是心理活动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生理基础;第二信号系统是言语系统,是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性和有意性的生理基础;幼儿在开口说话之前,只有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即只能通过直接感觉来感知并认识事物;随着幼儿跟成人的人际活动增多,大量地参与集体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急剧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他们不仅可以通过直接感知认识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词语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能够通过自己的言语调节自己的行为;虽然第二信号系统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与第一信号系统的发展相比还是发展的不够完善,具体表现在两种信号系统脱节的现象上;2.动作技能的发展与智能的发展存在怎么样的关系智能是动作技能的反映,智能是通过动作技能的“内化”而实现的,这一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阶段1动作的定向阶段2物质或物质化动作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第七章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1)从父母的角度:一是支持和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二是当孩子处于3到6岁的学前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家庭内外的事物,参加特定的活动;三是在学前期,就为孩子制定严密的教育计划,并严格执行;四是因势利导,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培养多种兴趣;(2)从教师的角度:一是鼓励幼儿利用普通材料进行创造性思维;二是通过角色游戏、讲故事,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想象;三是借助绘画、音乐、舞蹈,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四是让幼儿掌握各种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创造性素质的提高;(3)从学前儿童自身的角度:从根本上来说,每个儿童都有创造力的潜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幼儿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帮助儿童学会适应变化,当儿童恐惧时是不可能显示出创造力的;帮助儿童认识到有些问题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避免孩子在找不到问题答案时出现的焦虑情绪;帮助孩子认识到许多问题有好多个答案,鼓励儿童去寻找多种答案;帮助儿童学会判断和认识自己的感情,儿童不应由于对事物有自己的感觉而感到内疚;帮助儿童体会到,通过努力解决问题会给人带来快乐;帮助儿童认识到存在于他们中间的差异;帮助孩子发展毅力,即坚持性;2.怎样促进儿童学习第二语言(1)创设学习外语的良好氛围,比如活动室的各种物品、玩具都贴上英语标签(2)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的英语教育不宜采用正规系统的方式;(3)可以结合游戏、音乐、美术等方式学习外语,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4)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外语教学,这样可以增加外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5)着眼于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以听说为主,不搞认读;第八章1.如何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他们常常为了玩具或是活动材料而争吵、打架;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慢慢会出现敌意性的攻击行为,比如故意向自己不喜欢的人说难听的话;但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较少的以人为中心,更多的是因为物品发生冲突;2.父母教养方式和父母意识的区别与联系何在抚养方式是外在的行为表现,父母意识是内在的深层因素;父母意识是指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和情感体验;父母意识不仅与父母的个性特点有关,并且体现着父母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
第一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绪论
12-18岁
18-24岁 25-65岁 65-
忠诚
爱 关心
不确定感
孤僻和疏离 自私
明智和完美无憾 绝望与悲观沮丧
二、行为主义观
人物:华生;斯金纳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 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刺激 反应 联结
• 经典行为主义 • 代表人物:John B. Watson(18781958) • 主要观点:摒弃“意识、动机、思 维”等主观性强的概念,而推崇 “对行为的观察研究” • 关于发展的机制:经典条件反射 • 评价:推动科学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忽视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研究,将人 与动物等同起来。
性器期 (3-6岁)
• 力比多集中投放在生殖器部分, 表现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喜欢抚 摸生殖器、显露生殖器以及性 欲幻想。
• 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 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快感。 • 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 性器性格: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 子气概和能力,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 性,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 又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 子。
• 重要概念: 观察学习; 替代性强化和惩罚; 自我效能; 模塑作用(modeling)/榜样作用;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适应、平衡、动作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
– 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 验、社会环境和平衡 发生认识论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学前儿童不是浓缩后的“小大人”,其来自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顺 序性和方向性。也就是说儿童在某一年龄阶段会表现出该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这种 年龄特征带有客观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 学前儿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
(一) 生物因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主观因素 等,现代心理学主要关注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
1. 遗传素质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素质是指人 类从祖先那里遗传来的与生俱来的生物特性,如人体的形态、机体的构造、血型、头发和 神经系统等特征,其中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原因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地说,包含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具体地说,包括 儿童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2.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
儿童心理活动的各种心理成分或因素之间既是不可分割的,又是对立统一的。 儿童心理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互相依存的。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1) 心理的实质
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②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③ 心理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 ④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2) 心理的分类
① 心理过程。 ② 个性心理。
2.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领域
(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0—6岁)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 科学。由于学前儿童处于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初期,其心理的变化和发展与生理、 动作、社会性活动等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其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心理过程和个 性心理两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20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智力测验法》1932《测验》杂志。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里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物体知觉——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2.5岁—3岁是儿童大小知觉的敏感期。
儿童时间知觉的特点个发展趋势:①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②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③幼儿对时间知觉和理解有一个“有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④理解和利用时间表吃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③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的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大班的心理特点:①好学、好问;②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③个性初具雏形。
感觉: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的额反映。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①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他认识过程的基础;②感知觉的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额基本手段;③感知觉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仍占主导地位。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1、概念: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
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研究任务:wwh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1)近代:洛克:白板说;○1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2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3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4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5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2)现代:19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霍尔(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的达尔文)掀起了儿童研究运动。
德国施太伦对儿女进行了0-6岁的观察,《六岁以前早期儿童心理学》。
(3)中国近代:20世纪初翻译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
陈鹤琴最早开创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心理之研究》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个案研究的开拓者;中国儿童早期发展追踪研究典范的开创者;心理测验开拓者之一,1921《智力测验法》1932《测验》杂志。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动手能力等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1.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婴幼儿时期到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并揭示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2.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儿童在0-6岁之间,经历了从听觉感知到语音产生再到语法建构的语言发展过程。
通过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3.社交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儿童在0-6岁之间,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社交技能和社交意识。
通过对儿童社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的行为特征、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变化和规律。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关注儿童的情感发展。
儿童在早期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体验到各种情感的表达和调节。
通过对儿童情感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情绪感受、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5.动手能力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在0-6岁之间,通过对物体的触摸、摆弄和操作,逐渐掌握并发展出各种动手技能。
通过对儿童动手能力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在0-6岁之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第一章_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_绪论(新)
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年龄 0-1岁 成功品质 希望 不成功品质 恐惧
2.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3. 主动性对内疚感 4. 勤奋对自卑
1-3岁
3-6岁 6-12岁
自我控制与意志力
方向和具有目的 能力
自我怀疑
无价值感 无能感
5.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6. 亲密对孤独 7. 繁殖对停滞 8. 自我整合对失望
(2)环境决定论 主要代表人物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华生(J·B·Watson)。这种理论 的论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 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华生在他 的著作《行为主义》中有一段著名 的论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 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 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 艺术家、豪商,或者使他们成为乞 丐和盗贼,无论他的天资、爱好、 脾气以及他祖先的才能、职业和种 族……。”这完全否定了儿童的素 质、年龄特征以及内部状态的作用。
前运算阶段:2-6、7岁
符号表征
假装游戏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2:单一维度的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1:自我中心的
前运算阶段:2-6、7岁
局限3:不可逆的 2+3=5 左 5-3=2 右
右
左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
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 的,守恒的。 可逆性 守恒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
生殖期(11-13岁开始) 潜伏期(6—11岁) 性器期 (3-6岁) 肛门期(1-3岁) 口唇期(出生后,最大的生理需要是获
得食物和营养,所以,新生儿的吮 吸动作是快感的来源,口唇是产生 快感的中心,是力比多集中的地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四、我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概况
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20世纪20年代前后:介绍西方儿童心理学著作,如艾 华编译《儿童心理学纲要》,陈大齐译《儿童心理 学》等等。陈鹤琴的《儿童心理之研究》(1925) 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儿童心理学教科书。
30年代至40年代期间:黄翼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和性格 评定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并出版了相关著作。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概 述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与新进展 ❖ 第三节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概 述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 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0~6 岁)儿童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在逻辑上从属于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 研究人和动物心理演化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 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儿童发展心理 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
2.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符号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守恒、可逆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抽象符号运算
三、西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新进展 (一)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研究备受关注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领域 (三)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兴起 (四)研究方法呈现生态化趋势 (五)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结合
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生理的发展 (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四)心理过程的发展 (五)个性的发展 (六)社会性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发展具有顺序性和方向性 如: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概念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学科,涉及
儿童认知、情感、社会与性格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一些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概念:
1.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智力、思维和知觉的发展过程。
包括儿童注意力、记忆、问题解决、语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2. 社交和情感发展:研究儿童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的发展。
包括儿童如何与他人互动、建立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3. 性别角色认同:研究儿童对自己性别身份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程。
4. 玩耍和想象力:研究儿童玩耍、创造和想象力的发展。
这对于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5. 自我概念:研究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身体形象、能力和性格等方面。
6.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将发展过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7.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发展的影响:研究家庭和教育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学前教育的质量等。
8. 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如焦虑、抑郁、行为问题等,并探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这些概念帮助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理解和指导学前儿童的发展,为儿童的教育和保健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A)。
A.抓握反射B.吮吸反射C.转向反射D.张嘴5.大脑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A)A.大脑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B.大脑皮层兴奋机能的发展C.神经兴奋过程的发展D.条件反射的出现。
6.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在(A)A.出生后的下半年起B.出生后一年C.出生起D.出生后两年7.一般认为,婴儿从(D)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B.生后2个月C.生后3个月D.生后4个月8.设置视崖装置以检查儿童深度知觉的心理学家是(A)A.吉布森和福克B.皮亚杰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9.幼儿的记忆以(B)为主。
A.有意记忆B.无意识记忆C.再认记忆D.重复记忆10.儿童通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球,下次在看到床单上的球就会通过拉床单来拿到手。
此阶段孩子的思维处于(B)。
A.具体形象思维阶段B.直觉行动思维阶段C.抽象思维阶段D.具体思维阶段11.直觉行动思维直到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的一个基础,这段话出自(A)A.皮亚杰B.吉布森和福克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12.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B)进行思考A.动作B.表象C.语言D.形象13.婴儿的行为与效果之间还没有分化,行动还没有目的,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B)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感知行动时期14.婴儿的动作与目的与手段已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该阶段的行为模式处于(D)A.反射练习时期B.习惯动作时期C.有目的动作形成时期D.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5.在(A)阶段,儿童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6.在(B)阶段,儿童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A.直觉运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逻辑思维D.形式运算思维17.获得守恒性和可逆性概念是在(C)阶段?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8.“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A)。
A.自我中心B.他我中心C.自我—他我中心D.超越自我中心。
19.“三座山试验”的设计者是(B)A.维果斯基B.皮亚杰C.蒙台梭利D.福禄贝尔21.(A)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A.微笑B.哭泣C.愤怒D.张嘴23.(A)是由自己或别人的举止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依恋感24.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B)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B.气质C.能力D.性质25.孤儿园孩子往往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也不能建立起对人对已的信任。
这是因为他们缺乏(A)。
A.早期依恋关系B.正常母爱C.细心照料D.必需的营养26.随着认知和言语水平的提高,儿童的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这一阶段处于依恋的(D)阶段?A.无分化阶段B.低分化阶段C.依恋形成阶段D.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7.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儿童,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逐渐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哈普特称之为(A)A.垂直关系和水平关系B.上下关系和水平关系C.垂直关系和横向关系D.横向关系和水平关系28.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D)。
A.重复B.独白C.双人或集体独白D.命令29.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同伴群体中评价标准出现前,(B)是对儿童最有影响力的人。
A.年长同伴B.教师C.家长D.其他同伴30.下列(D)不属于亲社会行为?A.谦让B.帮助C.合作D.攻击性行为31.家庭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A)机制起作用。
A.奖励和示范B.批评C.教育D.表扬32.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采取极端的态度,不是好的就是坏的,该阶段是(B)A.前道德阶段B.他律道德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道德理想阶段33.在(A)阶段儿童的行为不能用简单的道德标准加以评价. A.前道德阶段B.道德他律阶段C.自律道德阶段D.道德理想阶段34.道德两难故事法是谁研究时用的?(B)A.皮亚杰B.柯尔伯格C.维果斯基D.福禄贝尔35.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A)A.他律道德水平B.前习俗水平C.习俗水平D.后习俗水平36.判断是非能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期望的儿童处于(B)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37.对是非判断取决于行为后果的儿童处于(C)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38.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的儿童处于(A)A.后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前习俗水平D.超习俗水平39.无论是皮亚杰的理论还是柯尔伯格的理论,他们都强调(A)对道德成熟的影响。
A.认知能力B.智力C.成熟D.教养40.哪个阶段的儿童能对自己所画的图形赋予意义(B)A.涂鸦期B.象征期C.联想期D.定形期41.下列哪类游戏随年龄增大而减少(B)A.独自游戏B.平行游戏C.联合游戏D.合作游戏42.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C)。
A.1岁B.2-3岁C.4岁D.7岁43.角色游戏的出现主要在(C)?A.1岁B.2-3岁C.3-6岁D.7岁44.下列哪项不属于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D)A.心理活动的速度B.心理活动的强度C.心理活动的稳定性D.心理活动的平衡性45.“江山移改,禀性难移”是指(B)具有不易改变的特性。
A.性格B.气质C.个性D.人格46.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A)A.胆汁质B.多血汁C.粘液质D.抑郁质47.心理活动迟缓.内倾,情感发生较慢的是(C)A.胆汁质B.多血汁C.粘液质D.抑郁质48.狼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水平只相当于几岁儿童的发展水平,这充分说明(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49.将儿童气质类型分为活动水平、节律性等九个维度的心理学家是(B)。
A.马斯洛B.托马斯C.维果斯基D.罗杰斯50.下列哪项不是自我体验。
(D)A.自尊B.自信C.内疚D.自立51.下列哪项不属于自我调控(D) A.自制B自立C.自主D.自信52.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A) A.华生B.斯金纳C.马斯洛D.班杜拉53.儿童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称为(A)A.观察学习B.自我学习C.直接学习D.强化学习54.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
这是谁的思想?(A)A.维果斯基B.华生C.班杜拉D.托马斯二.判断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2.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数量的各界或直观的位置移动。
(错)3.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4.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对)5.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对)6.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对)7.对于胎儿首先发展起来的是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
(错)8.六七的儿童的脑重已基本接近成人的脑重。
(对)9.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对)10.母亲产生的长时间不良情绪对胎儿的身体和精神会产生影响。
(对)11.在怀孕后的头五个月,母亲生病对胎儿影响最大。
(错)12.母亲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太大或太小。
(对)13.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对)14.婴儿的各种感觉通道之间是不协调的,只有经过几个月的感知运动的协调才能将各种信息综合。
(错)15、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对)16、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是先上下再左右,然后是前后。
(错)17、六个月以前的婴儿以内隐记忆为主。
(对)18、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错)19、儿童的记忆以再认记忆为主。
(对)20、研究表明,出生后第一周内的婴儿不具有大小恒常性。
(错)21、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是儿童识记忆的两种方法。
(对)22、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错)23、儿童很早就有具有很强的再认能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再认能力逐渐被回忆替代。
(错)24、当遇到的任务难度提高时,儿童个体的再认能力明显表现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对)25、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对)26、儿童自传体记忆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通常女孩比男孩好,东方文化中的孩子比西方的儿童更喜欢谈论自己的感想和喜好。
(错)27、幼儿在参观动物园后,要孩子马上说出看见什么,他们往往说不出多少,第二天却能说出来很多,这种现象可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解释。
(错)28、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在活动本身中展开,他们是边做边想的。
(对)29、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表象来进行思维。
(对)30、随着抽象思维的萌芽,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对)31、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错)32、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对)33、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叫做形式运算。
(对)34、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对)35、内源性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错)36、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微笑是真正的微笑。
(对)37、3-4岁儿童,随着言语能力的发展,自我控制不愉快情绪的能力逐渐形成,哭泣现象开始减少。
(对)38、新生儿的面部表情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射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表情日益丰富。
(对)39、4-5岁的孩子会说“他今天得了颗小红星,所以很高兴。
”说明该阶段的孩子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内部原因。
(错)40、当一个人感受到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心理学上称为移情。
41、婴儿的情绪调控能力很大,当他们情绪发作时,大人可暂不予理采。
(错)42、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