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与确立(草)

合集下载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现代国际政经的体系的形成、演变与更迭-文档资料

现代国际政经的体系的形成、演变与更迭-文档资料

1880
23 10 10
1990
20 11 13
1913
17 11 13
英、美、德占世界制造业产值的百分比
国家/年
英国 美国 德国
1880
22.9 17.4 8.5
1990
18.5 23.6 13.2
1913
13.6 32.0 14.8
英、美、德钢铁总产量
(百万吨,1890年指数为生铁产量,以后为钢产量)
现代国际政经体系的形成
《政治学概论》第四部分第二讲
现代国家系统(1)


现代国家与现代经济的共同作用 现代国家体系的两面性:残酷性与规则性 规则性的基础:主权国家、相互承认、被认 同的等级、频繁交往的工具、法律的框架以 及保卫共同利益的手段 –“均势”(balance of power)的形成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Westphalia)和约 关于现代国家系统的不同认识
现代国家系统(2)


霸权的更迭 Wallerstein的研究:荷兰(1618年至1815年)、 英国(1815年至1945年)和美国(1945年之后) Modelski的研究:葡萄牙(1494年至1580年)、 荷兰(1580年至1688年)、英国(1688年至1914 年)和美国(1914年之后) 政经力量的不平衡发展:英国的崛起 国内机制:与西班牙、法国的比较 海外扩张:与葡萄牙、荷兰的比较
Schumpeter的研究




从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观察国际市场的周期性变化 以棉纺和炼铁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周期(十八世纪 八十年代至1817年) 以铁路、蒸汽机和炼钢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周期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1875年) 以及以电机、化工和内燃机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周 期(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至1920年) 更有学者把汽车、塑料、电子产业为主导产业的 周期算作第四周期(1940年至1970年)、把网络 算作当今的一个主导产业。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国际体系与国际格局.
对它的控制力,国家功能失效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二节 国际政治格局及其特征
四、国际政治格局转换的主导因素 1.外部动因:战争的催化作用 2.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与国家实力的消长 3.直接原因:主角国家对外战略的调整与国家定位
的变化 4.推动原因:个人因素对国家决策的影响
by Pu Chuanguo
2.中国:依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 (1)单极格局:即一国独霸世界的局面(过渡性)
18-19世纪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特定产物 二战后到70年代“美利坚治下的和平”(资本主义);冷 战后,并非单极 (2)两极格局:即两个大国或两个国家集团相互对立、制约, 对国际事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态势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联盟与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协约国与同盟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西斯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 战后至60年代的两大阵营
政治联系 2.不同国家的政治系统是国际政治体系的组成部分 国家的对外政策或行为(本质上属于国内政治)扮演了原动
力的角色 3.国内政治性质的不同决定了国际政治体系的性质特征和发
展方向 问题:回顾国际政治体系的发展阶段 4.国家政治力量的发展推动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问题:回顾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
强权政治、主要内容为战争与革命 二战后,完整型结构: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的立体网状结构、
竞争共处、民主政治趋势、主要内容为和平与发展
by Pu Chuanguo
第二章/第一节 国际体系及其特征
4. 以国际关系行为体的排列组合为标准 莫顿·卡普兰的六模式:
均势体系:18—20世纪初的均势格局 松散的两极体系:战后初期的两极格局 牢固的两极体系: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冷战对峙 全球体系: 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的多极趋势 等级统治体系:大国称霸的局势 单位否决体系:出现一国的威慑力量足以影响和阻止别

国际体系的发展

国际体系的发展

国际体系的发展一、引言国际体系是指国与国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国际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国际体系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对其的影响和未来趋势。

二、国际体系的起源与演变国际体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城邦和帝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竞争。

随着现代国家的形成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体系逐渐形成。

最早的国际体系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条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确立了现代国家体系的基本原则。

此后,国际体系经历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和后冷战时期的多极格局,以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影响,不断演变发展。

三、国际体系的特点与作用国际体系的特点主要包括多样性、相互依存和权力分配。

多样性体现在国家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包括文化、制度、经济等方面。

相互依存体现在国家间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程度,特别是在经济、环境和安全等领域。

权力分配则是指不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分配。

国际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国际体系提供了国家间交流和合作的框架,促进了国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国际体系为国家间解决争端和冲突提供了机制和渠道。

第三,国际体系为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提供了规则和制度。

第四,国际体系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支持。

最后,国际体系也影响和塑造着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战略选择。

四、国际体系的影响因素国际体系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家实力、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

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体系的核心因素,决定了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地缘政治因素则影响着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地区安全格局。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则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交流则促进了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合作。

五、国际体系的未来趋势国际体系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双重影响。

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促进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

历史教案: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教案: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历史教案: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一、引言现代国家是指以国家为基础的现代政治组织形式,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及其影响。

二、原始国家的出现与早期形态1. 原始国家的特征原始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出现在大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始国家最显著的特征是建立了统治系统和中央政权,实现了对一定地域内的人民进行集权管理和统治。

2. 早期国家的发展在古代文明兴起的过程中,早期国家逐渐出现,并发展出具有不同特色的形态。

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等,这些早期国家为后来的国家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中世纪封建制度与国家的演变1. 封建制度的兴起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封建制度把一方面暴力统治和占有进行规范,另一方面又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固定的政权结构。

封建制度的兴起使得国家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

2. 国家的分裂与统一在中世纪的早期,欧洲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呈现出诸多分裂和分权的趋势。

君主国家的兴起与中央集权的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国家得以统一和巩固。

四、现代国家的崛起与国家主权的确立1. 近代国家的出现现代国家的形成源于近代社会历史变革,如16世纪的美洲大陆发现,17世纪的宗教改革,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等。

这些事件推动了现代国家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构建。

2. 契约论与国家主权现代国家的崛起与国家主权的确立密不可分。

契约论的思想认为,国家的合法性源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协议,通过合法的合同建立国家权力和政权。

这一思想为现代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五、现代国家的特征与发展1. 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现代国家的特征之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并存。

国家在实施一体化政策的同时,也注重给予地方自治的权力,以满足地方的多样化需求。

2. 国家行政管理与法治建设现代国家以行政管理和法治建设为基础,构建有效的行政机构和法律制度,以确保国家权力的合法行使和社会的有序运转。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从16世纪到20世纪末)第一章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重点问题⏹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第一节历史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1.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经世致用⏹智识兴趣⏹人类自我认识2.历史理解的局限性与巨大潜能⏹历史理解能够、并且只能够帮助历史的研习者们“更聪明地对待”现今⏹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宜性是指什么⏹历史研习仍然有它的伟大的功能和价值,因为历史是一种对先前已逝事物的有教养的记忆,它能够通过澄清往昔和理解其部分含义来帮助我们思考当今和未来3.宏观思考和理论化的重要性⏹宏观思考是达到历史研究基本目的之终极的甚或主要手段⏹微观探究的局限性⏹宏观思考的根本特征⏹理论对具体历史研究具有的启示、定焦、梳理、总结和升华功能⏹历史与理论的关系是社会思考的一个永恒课题4.理论化的基本种类和形式⏹两大种类:对现成理论的连贯的运用;理论性的创造式宏观思考⏹两种形式:理论棱角显山露水,概念模式晦涩生硬,“科学”模仿弊病丛生;隐含的而非明示的,有机的而非教条的,倚重历史—哲理思考为特征的经典方法而非迷信和滥用社会科学5.重视和善于从事当代史研究⏹当代史的概念⏹当代史研究的重要意义:经世致用的基本目的;当代史由于其特殊的学术难度和身处其境的知识优越性而大有学问⏹当代史研究的天然缺陷和不利之处第二节历史方法的价值与“科学方法”的弊端⏹科学方法的含义⏹科学方法的弊端(赫德利·布尔、约翰·路易斯·加迪斯)⏹别停留在牛顿那个时候,而要看看和学学现在的自然科学家的思想方法⏹“这不仅包括理论、观测和严格的计算,而且包括叙事、类比、矛盾、讽刺、直觉、想象力,还有——并非最不重要——风格。

”第三节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1.国际关系研究基于对历史的理解⏹西方国际关系思想始于修昔底德的历史论述⏹现代政治思想和国际关系思想的肇始同样出自历史考察和历史理解(马基雅维利)⏹国际关系的历史论述、思考和解释对国际关系理论思想有首要意义⏹经典方法的含义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理论的多方功能⏹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两个优秀范例):⏹爱德华·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杰弗里·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3.国际关系史研究的独特的重大价值⏹国关史研究很大程度上并非从属于世界或区域的政治史、政治经济史或社会发展史研究,虽然它与这些历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国际政治作为历史之基本动因的固有的、独立的意义⏹保罗·施罗德;兰克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识⏹含义⏹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第四节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际关系史料1.利奥波德·冯·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兰克的四大史学功绩,尤其是他开创了现代史学研究的首要科学方法——对史料的批判性考证⏹兰克史学的重要缺陷2.国际关系史料基本分类和主要类别史料例解⏹未刊档案史料⏹已刊档案史料⏹官方史⏹公开文件⏹回忆录、书信集、已刊日记、当时报刊报道或评论等⏹第二手资料(书籍和文章)第二章现代国际权势斗争与现代国际体系演变⏹重点问题⏹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哈布斯堡帝国的称霸图谋与其失败⏹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列强体系的巨大扩展与拿破仑帝国的兴亡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的首次揭示⏹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均势与侧翼大国⏹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2.兰克对德约⏹国际体系,是指一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现代开始以来主要是趋于并最终形成各自民族特质的现代国家)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

高二历史世界现代史 第二章 第一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世界现代史 第二章 第一节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世界现代史第二章第一节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世界现代史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凡尔赛和约》;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2. 难点: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的内容及其影响。

三. 课堂教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本章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后初期,帝国主义战胜国为重新瓜分世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大战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版图,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崩溃,封建专制的奥斯曼帝国解体,一系列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大战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比,英、法、意等国经济衰退,政局动荡,德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境地,美国取代英国成为第一经济强国,日本成为东亚霸主。

在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等问题上,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同战败国之间,始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

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出现了经济复苏、政局相对稳定的局面。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缓和了国内矛盾;德国、日本先后确立了法西斯专政。

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疯狂侵略扩张,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等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法西斯斗争;英、法、美等国推行苟且偷安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侵略。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

第一节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本节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

第二,帝国主义战胜国同战败国签订的《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第三,国际联盟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第四,华盛顿会议上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达成的一系列协议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现代国际政治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渊源

现代国际政治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渊源

现代国际政治的思想渊源与历史渊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与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当今世界的国际格局中,各种强权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加之全球性问题的增多,国际政治问题的繁杂性也越来越让人深感头疼。

如何理解现代国际政治的核心思想和历史渊源成为了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个问题。

而这涉及到众多国际政治学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国家和国际体系的构成、国际规则、权力平衡、合作与竞争等。

首先,国家是现代国际政治的组成单元。

国家是现代国际政治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国际体系中的基本行为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的行为往往与国家利益息息相关,而国家利益的保护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国家的合作,因此,合作与竞争是现代国际政治的两大主题。

其次,国际体系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核心组织形式。

国际体系是国家间相互关系的核心组织形式,是国际政治的重要框架。

现代国际体系主要有联合国体系、欧盟体系、亚太经合组织等。

这些组织的建立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政治基础。

例如,联合国的成立与二战胜利国的合作密切相关,而欧盟的建立则是为了将欧洲各国融为一体,实现欧洲一体化进程。

第三,国际规则是现代国际政治中重要的制度安排。

国际规则是指国际社会制定或形成的关于国际行为标准和规范性原则。

在国际事务中,各种国际规则起到了连接国际政治各个层面的作用,例如,关于国际人权、国际贸易、国际人道主义等方面的国际规则,都是国际社会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规范。

第四,权力平衡是现代国际政治中的重要机制。

权力平衡是各国在国际政治事务中的核心机制,其主要概念是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

在现代国际政治中,各个国家通过相互制约和相互平衡的机制,来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避免了某一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

总的来说,现代国际政治涉及到众多概念和机制的运作,这些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渊源。

例如,现代国际法的发展源于各个国家领导人对于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欧洲一体化进程则是源于二战后欧洲国家的合作愿望和向往和平的心态。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近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国际关系体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以及其演变过程。

一、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这一和约标志着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各国承认了彼此的国家主权,确立了国际行为准则,为后来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国际关系逐渐由欧洲中心向全球扩展。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掀起了浪潮,也为国际关系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

拿破仑的战争使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并加强了之间的联系。

同时,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不平等国际秩序。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体系开始逐渐趋于复杂化,国家之间的争夺和竞争加剧。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大国逐渐崛起,开始对国际事务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

同时,国际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国际关系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国际联盟并未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摧毁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得到建立,各国通过多边合作寻求和平与发展。

冷战的爆发使国际关系体系进一步分化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权力竞争、核武器的威胁等因素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紧张局势。

直到1989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体系再次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各大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加深,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一、引言现代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和互动。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各国之间的日益紧密的联系,现代国际关系对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与演变,并分析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与关键因素。

二、追溯历史: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1. 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构建西方国际秩序的里程碑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是1648年结束了三十年战争,并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原则。

该和约以主权平等为基础,规定了各个主权国家在领土完整、领土争端解决和外交事务中享有自主权。

这标志着欧洲进入了一个以平等和合作为基础系统,为后来的现代国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2. 工业革命:创造新兴大国19世纪工业革命使得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带动了一系列社会经济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欧洲各国以及美国迅速崛起,成为新兴大国。

随之而来的竞争和冲突,使得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时期。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颠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打破了维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建立的秩序,并导致了原有体制的崩溃。

同时,这场战争也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尤其是促使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

三、两次世界大战与冷战:现代国际关系的当代重塑1. 第二次世界大战:力量重新分配与联合国诞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直接涉及到全球各个地区,并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盟军取得胜利后,在1945年成立了联合国来取代旧有体制。

联合国致力于解决国际争端、促进和平与安全,并为各国提供一个开展多边合作的平台。

2. 冷战:两极分立与核威慑二战后,苏联与美国展开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

这场对抗使得世界局势从此以两极分立的形式出现,即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的对立。

在这个时期,核武器的出现及其威慑力更加剧了世界范围内的紧张局势。

四、当代现实:全球化与新挑战1. 全球化浪潮:连接世界与挑战主权国家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过程不断加速,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发展使得各国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知识文库 第21期179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史 杰在实际中,国际关系体系,主要就是指世界各国家之间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被消长、分化、组合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相对较为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分析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世界近现代的国际关系体系中,有初期的维也纳体系,还有中期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及后期的雅尔塔体系,一共包含三大体系。

以下对此做具体分析。

1、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1.1维也纳体系在18世纪末期,法国的大革命带给法国封建主义一记沉重的打击,英国政府就曾经开展六次反法的同盟活动,从而击破拿破仑帝国,扼杀法国革命,为在战后更好的惩罚法国,从而确立了一个维也纳体系,该体系的确立,体现出欧洲封建统治建立起了新秩序。

1.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18世纪及19世纪时期,由于世界上正在开展工业革命,世界中欧洲各国之间开始掀一股以列强国家瓜分世界殖民地的狂潮,从而使世界当时的国际关系体系中的权力结构产生变化,导致欧洲的均势被打破,维也纳体系发展重大变化。

此时的美国、日本也纷纷加入到争夺世界霸权的行列中,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于战争中的战胜国,为能够得到应得的利益, 确立出新的战后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的是孤立苏俄政权,该体系体现出战胜国对欧洲霸权提出的挑战。

1.3雅尔塔体系在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还包括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产生的雅尔塔体系。

该体系的开始阶段是战争盟国从二战开始就为能够确立雅尔塔体系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就已经进行合作。

同时,在该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之中,就是要建立一个以美、苏为中心来争夺世界霸权,体现出全球霸权的政治分裂状况。

2、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演变 2.1维也纳体系第一,从国际关系原则中分析,该体系的演变主要体现在,首先该体系中通过会议确立 “正统原则”,主要为的是能够恢复正统,从而使欧洲当时的封建主义秩序可以得到恢复;其次演变过程中,也就是渐渐恢复“补偿原则”,主要目的就是补偿在法国革命、拿破仑战争中欧洲君主们失去的领土及势力损失。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教案:现代国际关系一、介绍现代国际关系的背景与定义在现代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日益紧密,国际关系因此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现代国际关系是指各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现象。

它涉及到国际政治、国家外交、国际经济合作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演变1. 国际体系的演变:过去几个世纪中,国际体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从封建体系到城邦体系,再到现代国家体系的确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平衡、联盟形成等机制也逐渐形成。

2. 世界大战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瓦解了传统的欧洲主导地位,导致了国际体系的重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成立,推动了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建立。

3. 冷战时期的对抗:二战后,世界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冷战格局。

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军备竞赛、政治斗争等手段进行对抗,国际关系表现出极大的紧张局势。

4. 个别国家的崛起:在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引起了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革。

这些新兴国家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关系的焦点逐渐从西方转向东方。

三、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1. 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现代国际关系中,国际力量的分布不再单一,而是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国家间联系的重要纽带。

2.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国际法规范了国家行为的规则,而国际组织则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和开展合作的平台。

3. 全球性挑战与合作:随着科技和信息的发展,全球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恐怖主义等。

各国通过合作来应对这些全球性问题,推动构建公平、和谐的国际秩序。

4. 文化交流与民间外交:现代国际关系中,文化交流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文化交流,各国可以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从而促进和平与稳定。

纲要1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纲要1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本讲主要内容:一、早期现代国际体系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二、现代国际体系的生成本讲思考题: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主题现代欧洲国际体系权力结构的变动模式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中世纪欧洲国际秩序的特征一、早期现代国际体系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现代国际体系的背景:航海大发现、宗教改革、现代政治思想、科学革命16世纪初至19世纪初现代国际体系演变的根本主题“均势抑或霸权”。

理解现代国际体系演变的地缘政治关系理念,即海权对陆权、欧洲均势对海外优势、传统中等列强对侧翼超级大国。

二、现代国际体系的生成1、现代国际体系的变动模式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模式:在全体系霸权(“普遍帝国”Universal Monarchy)与权势完全分散这两端之间的往复运动。

2、中世纪国际秩序中世纪国际秩序特征:(1)大量异质的政治实体间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2)“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或曰“基督教共同体”)观念。

欧洲通行的最重要的政治和道德观念之一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念。

3、走向现代国际体系(1)中世纪国际秩序的瓦解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城邦国家国际体系意大利国际体系的主要行为体:威尼斯、佛罗伦萨、米兰、那不勒斯和热那亚。

1494年,米兰摄政鲁多维科·索尔扎邀请法国国王查理八世出兵意大利;西班牙随后介入。

意大利国际体系崩溃。

西方国际构造的重心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西移到北大西洋东岸。

(2)现代强国的和形成“现代性”强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传统型半旧帝国”哈布斯堡奥地利。

法国瓦卢瓦王朝(1328-1589)。

法国瓦卢瓦王朝(1328-1589)英国都铎王朝(1485-1603)西班牙王国:阿拉贡斐迪南二世,卡斯提尔伊莎贝拉一世1469年,卡斯提尔和阿拉贡联姻组成西班牙王国。

现代历史上最大的创新之一,就是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是加强国家凝聚力、动员和集中社会资源、提高政治效率的最好手段。

新起的欧洲民族国家或现代强国为了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弘扬和维护各自的对内对外的主权地位,举起了在现代政治思想开端时代至关重要的君权神授、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学说等理论思想旗帜,向天主教会、皇帝、大贵族、宗教派别和所有分散的封建离心势力开战,力图尽可能全面地树立统一和至高的国家权威。

09全书_现当代国际关系史_时殷弘

09全书_现当代国际关系史_时殷弘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四节 路易十四法国优势的起落和 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现


1.从西班牙骤然衰落到法国开始勃兴期间 的欧洲国际体系
间歇期中的三十年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 《威斯特伐里亚和约》,从全球视野或者德约 “海洋原理”出发去看,缺乏头等重要性,就世 界历史而言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间歇期中法国迅速走向使之强盛的“绝对专制主 义”;经历了革命的克伦威尔治下的英国准备成 为世界强国,为此先行取得海外贸易和海军力量 两方面的最大优势
4.广阔的视野、总体理解能力和历史方向意 识 含义 历史学领域,19世纪法国史学界“政治学派” 国际关系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 宏观史与微观史的区别,宏观史的特征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四节 国际关系史学根本方法与国 际关系史料
1.利奥波德· 兰克与现代历史学根本方法 冯·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现代国际体系史 的理解范式和根本主题

1.路德维希· 德约:《不牢靠的平衡——四 个世纪的欧洲权势斗争》



兰克对现代国际体系常在机理和运动模式 的首次揭示 德约对16世纪开始往后近400年的国际体系 机理和模式:欧陆均势与海外优势,欧陆 均势与侧翼大国 本章颇大程度上依据德约的著作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21世纪国际政治系列教材
第三节 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
2.国际关系史的理论性思考 理论的多方功能


个案例解(大战略理论指引战略史考察的 两个优秀范例): 爱德华· 勒特韦克:《罗马帝国的大战略》 杰弗里· 帕克:《腓力二世的大战略》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从体系与单位双重视野出发的论述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从体系与单位双重视野出发的论述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从体系与单位双重视野出发的论述时殷弘2013-02-16 20:48:36 来源:《史学月刊》(开封)2007年7期作者简介: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通过对中世纪欧洲国际秩序及其原则的追述,从体系和单位双重视野出发考察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我们发现,随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国际体系的崩溃,西方国际构造的重心发生了从意大利和地中海西移到北大西洋东岸的转移,全球性政治经济初露端倪;而现代强国的最初浮现与形成,则明显地具有它们作为最初的领土集中的现代民族国家这一根本特征。

运用体系和单位双重视野,我们还可以获得如下认识:(1)使得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具有重大复杂性甚而曲折性的主要因素,相当集中地寓于与西欧现代强国并立的哈布斯堡“传统型半旧帝国”;(2)在这起源时代若干萌发中的新要素,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现代国际体系未来长期演进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特征。

关键词:现代国际体系体系起源全球性政治经济现代强国事物的起源往往特别重要和意义深远,因为这起源一方面最直接地关系到现象系统的重大质变,另一方面创生了某些历史“基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事态未来演进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特征。

就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而言,前一方面涉及对当代绝大多数国际关系研习者来说相当陌生的欧洲中世纪国际秩序与其衰微,后一方面涉及若干对于把握现当代国际体系至关紧要的核心性范畴。

已逝的往昔甚为久远,导致有关史料相对稀薄,兴趣或关切相对淡漠,而大有助于历史理解的同代情感和经验更是完全缺失。

因此,在现今的国际关系史学者中间,对其研习的最大对象——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了解最为薄弱。

在讨论现代国际体系起源方面,国际关系理论家大多从体系视野出发,对全局性的体系结构模式较有认识,然而不仅他们对这结构的认识过于抽象,而且他们对体系内的单位的具体性质和具体行为方式更是所知甚少或知之甚浅。

另一方面,国际关系史学家大多从单位视野出发,形成的理解和展示的图景与理论家们的相比在单位层次上丰富和准确得多,但缺乏足够的对总体结构和总体机理的揭示。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历史渊源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历史渊源

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历史渊源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西方国际体系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这一体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前的历史。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历史渊源。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

这一体系始于17世纪的西方欧洲国家之间的战争与冲突。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国家间发生了多次战争,比如三十年战争和七年战争等。

这些战争导致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发展受阻,因此,为了避免战争的再次爆发,欧洲国家开始寻求建立一种机制来维持和平与稳定。

这就是现代国际体系的最初动力。

然后,我们来看看国际关系理论对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国际关系理论对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现实主义理论和自由主义理论是两个主要的理论流派。

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斗争,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角色,追求自身的利益。

这种理论对于解释国际体系中的战争和冲突有很大的影响,但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

自由主义理论则更加注重国际合作与制度建设,认为国际体系可以通过合作与规则来实现稳定与繁荣。

这种理论在对待国际体系中的问题时更加积极乐观,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重要组织与机制。

在国际关系理论的指引下,西方国际体系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组织与机制。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联合国。

联合国于1945年成立,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跨国合作与发展。

除了联合国,还有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等一系列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西方现代国际体系的未来走向。

尽管现代国际体系在维护和平与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与压力。

全球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经济不平等等问题,都对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因此,西方国际体系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未来探索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未来探索

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未来探索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关系日益密切,各国间的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互相影响,形成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

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备受人们关注。

一、现代国际关系的历史渊源随着人口和城市的增长,商业交往日益频繁,16世纪开始形成了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前的现代国际关系。

这个时期的欧洲主要由君主国家构成,君主的领土是其主权的标志,国家间的关系主要以战争为主。

17世纪,欧洲列强开始确立维持平衡的外交政策,即通过相互制衡、同盟和对抗来维持自身的大国地位。

此时期的国际关系系统被称为“欧洲恢复时期体系”。

在19世纪时,随着殖民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列强和美国成为世界舞台上新的强者。

各国开始通过国际会议等形式来维持国际关系秩序。

同时,国际法和国际组织随着国际关系的深入发展也逐渐崭露头角。

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两次大战的爆发和各种国际组织的诞生,国际关系逐渐摆脱了单纯的战争关系,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下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共同责任。

在国际关系中,合作与竞争并存,经济利益成为国与国之间最为重要的合作和竞争内容。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未来探索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安全环境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解决国际争端和冲突,构建一个和平与谐的国际环境是现代国际关系的主要任务。

未来的国际关系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重心向亚洲转移。

随着中国崛起和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亚洲成为未来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重要核心。

2、国际关系将更加社会化。

社交媒体的盛行和全球民意的高度关注将为国际关系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3、国际合作将更加重要。

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安全、贫困和全球健康等,需要各国之间更加广泛的合作。

4、国际安全将更加重要。

随着恐怖主义、网络攻击、非传统安全问题等的威胁加剧,国际安全将成为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通过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构建一个公正和平的国际体系是现代国际关系的未来之路。

1014政治学概论第八讲现代国际体系的基础17页PPT

1014政治学概论第八讲现代国际体系的基础17页PPT
[美]施瓦茨 著,徐佳译,《国家与市场——全球经济的兴起》(江苏人民出 版社,2008年版)。第一、二章。
[美]霍尔、艾坎伯雷著,施雪华 译,《国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 版)。
[美]蒂利 著,魏洪钟 译,《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核心特点:统治力与主权 两层含义:
国内层面:国家组织与国家机构的总称;与社会相对 国际层面:一定领土内人与机构的总代表;与其他主权 国家相对
欧洲早期的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远程贸易与地方贸易 从互补性贸易到竞争性贸易
市场经济的概念
多种称谓: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资本主义经济(capitalist economy)、现代 经济(modern economy)
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传统定义:商品生产、生产资料的私人垄断 占有、劳动力的自由买卖及其与生产资料的 分离
核心特点:专业化生产与贸易 核心动力:中心-边缘关系的形成与扩展
小结
国际体系:集合体、独立的政治实体与互动 现代国际体系:无政府状态、民族国家与市
场经济 民族国家:持续的军事竞争、统治力与主权 市场经济:专业化、贸易与中心-边缘关系
讨论课阅读:蒂利论国家
蒂利,“发动战争与缔造国家类似于 有组织的犯罪”《找回国家》埃文斯、 鲁施迈耶、斯考克波 编著,方力维 等译(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第 五章。

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

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

(二)欧洲现代国际关系的起源 1、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形成 2、政教关系与早期均势结构 3、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欧洲的分裂 4、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诞生
(三)东亚封贡体系向条约体系的转型 1、政治文化与封贡体系的形成 2、西力东渐与中国的路径依赖 3、蜕变与重建:东亚现代国际关系的建构
11世纪末叶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1世纪末叶英 世纪末叶英、
12世纪末叶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2世纪末叶英、 世纪末叶英
13世纪中叶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3世纪中叶英、 世纪中叶英
14世纪中叶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4世纪中叶英、 世纪中叶英
15世纪初英、法领土交错局面 15世纪初英、 世纪初英
1500年左右的世界军事强国 1500年左右的世界军事强国
二、现代国际关系的 起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什么是现代国际关系? 什么是现代国际关系?
1、几个基本概念: 国际关系、现代国际关系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 2、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平等、互派常驻外交使节(使节特权 和豁免权具有主权属性)、会议协商解决争端、 国际条约必须遵守等; 3、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体系性、民族国家主体性、世俗性(利益与人 道)、契约性等;
16世纪拉丁基督教世界与奥斯曼帝国的边界 16世纪拉丁基督教世界与奥斯曼帝国的边界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溃逃路线图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溃逃路线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与确立(1492-1648)2.1 国际体系的概念与研究意义(一)国际体系的概念批独立或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这些政治实体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的过程相互作用国际体系的要素•环境: 技术、经济生产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界限:地理和文化外延(传统欧洲国际体系;当代全球国际体系)•结构:国际权势的基本分布状况及重大变化•规范:调解体系组成单位相互作用的规则或习惯•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王朝政治;中上层有产者代议政治;大众政治•单位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外交;贸易;干涉;颠覆;威慑;武力冲突、(二)体系单位的类型艾森斯塔德对前现代政治体系的分类:(1)原始的政治体系(2)世袭帝国(卡洛林王朝)(3)游牧民族的帝国/征服性帝国(蒙古帝国和哈里发一世时代的阿拉伯王国)(4)城市国家(古代的雅典和罗马共和国)(5)封建体系(中世纪的欧洲)(6)中央集权的官僚帝国(罗马帝国与马其顿帝国)。

S. N. Eisenstadt, The Political Systems of Empir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3.(三)不同性质与结构的国际体系(1)独立国家体系(independent state system),如公元前15世纪希波战争以前的古希腊城邦国家体系(2)霸权国家体系(hegemonic state system),如希波战争以后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中心的古希腊城邦国家两极体系(3)帝国体系(imperial or suzerain system),如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及罗马帝国(4)封建体系(feudal system) ,典型是9世纪到14世纪的欧洲Paul R. Viotti & Mark V. Kauppi,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2001, p. 35-37(四)现代国际体系及其变动模式欧洲国家体系:•现代欧洲的统一性国际权势基本格局的变动模式:•在全体系霸权(“普遍帝国”,Universal Monarchy)与权势完全分散这两端之间的往复运动两种体系视野:•大洋霸权体系/海外霸权体系•欧洲均势体系2.2 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欧洲中世纪的终结与中世纪的遗产欧洲历史追溯:地中海文明希腊文明•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高度发展•公元前490-前478年,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化时期: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到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的埃及,希腊文化向北非、西亚、中亚东方传播以及希腊世界与东方文化交流罗马文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全盛时期面积近350万平方公里,7000万人口,帝国的中心是地中海•影响——法律、文字、道路——追求统一性和普遍性的罗马精神-“世界政权”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与君士坦丁大帝:•313年,君士坦丁大帝承认基督教合法•325年,召开基督教第一次会议,通过《尼西亚信经》•330年,建成君士坦丁堡新都•337年,去世前受洗,第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皇帝4-6世纪,民族大迁徙(蛮族定居)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西罗马帝国境内:蛮族王国的兴盛与衰落•962年神圣罗马帝国建立拜占庭帝国:“一个国家,一种宗教”•罗马帝国消亡后的地中海地区•西欧文明•拜占庭文明•伊斯兰文明(一)中世纪的欧洲秩序中世纪早期(500-1000):欧洲的诞生法兰克人的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751~987)•800年,查理大帝(Charlemagne; Charles the Great) 由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843年,《凡尔登条约》,帝国分为东、西、中法兰克王国(Francia)•870年,《墨尔森条约》,东西法兰克之间的洛林被瓜分,形成后来德、法、意三国雏形•Historical Map of the Carolingian and Byzantine Empires and the Califate about 814.•the Treaty of Verdun, 843中世纪中期(1000-1300):改革、复兴与扩张公元1000年后欧洲社会政治秩序初步稳定•国家成形:英国;法国•“封建革命”•从森林文化向农业文明转变•十字军东征(1096年-1291年)十字军东征与日耳曼人东进的后果•商业与商业殖民地•条顿骑士团与东普鲁士•欧洲南北贯通——罗斯人——斯堪的纳维亚人中世纪晚期(1300-1500):危机与活力危机:饥荒与瘟疫(1300-1350)通往主权国家之路:•英法百年战争(1337 - 1453 )•英格兰(国会与内战)•法国•伊比利亚国家中世纪的国际秩序•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罗马教廷的权势与权威•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势权威•封建国家•封建领主3月6日1、神权国家观与罗马教皇神权下的世界主权•国家的神圣起源•国家的基本任务是维护正义•教权至上罗马教皇权力的颠峰:11世纪后期(教皇格利高里七世)至13世纪表现:1096—1291年,七次十字军东征。

表明:宗教扩张成为欧洲国家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教权权威确立。

2、权威多元化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向(1)世俗权力中心的存在和发展——神圣罗马帝国——封建君主国:受到多重挤压——封建领主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建立:德意志境内的封建公国萨克森兴起奥托一世统一德意志,962年由教皇加冕。

•称谓:“罗马帝国”(1034年)“神圣帝国”(1157年)“神圣罗马帝国”(1254年)“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1474年)•范围: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匈牙利,捷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

•统治者:哈布斯堡王朝(1273-1806年保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的构成•由具有不同政治制度、法律和传统的封建王国和公国、教会领地和自由城市组成的松散联盟。

•缺乏内部的经济联系,皇帝从未充分实行同一的制度和实现统一。

境内诸侯林立。

从独立存在的大国(如普鲁士)到大大小小的公国、独立的城市共和国,以及“自由帝国骑士”(领地经常不超过几英亩,没有位居其上的领主)。

•至十八世纪,帝国内部逐渐形成奥地利、普鲁士两大强国。

西欧封建国家的复杂性•一些外国领土深处另一国家腹地: 法国的罗马教皇城阿维尼翁(Avignon)•双重主权:安道尔(Andorra)处于西班牙乌盖尔主教和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双重主权之下•独立的教会国家•由主教团统治的侯国:科隆、美因茨、特里尔(Treves)、萨尔茨堡•德国和意大利存在大量小国和迷你国城市国家和城市帝国:威尼斯共和国(亡于1799年),那不勒斯王国•以关税壁垒形式存在的“边界”,存在于同一国家的各个省份之间(2)教皇权力衰落与世俗王权壮大——自14世纪,教廷作为国际仲裁者的作用每况愈下;对战争的控制权名存实亡。

但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10世纪时,西欧形成多个“封建小国”——15-16世纪形成若干强大的君主国英国与罗马决裂•1485年,李奇蒙伯爵亨利·都铎在英格兰王位争夺战中获胜。

亨利七世登基,都铎王朝开始。

•1509年,亨利八世在父亲死后,与他哥哥的遗孀阿拉贡的凯瑟琳结婚。

•1531年,教士们承认国王是“特殊保护人和唯一的最高君主”(1532年,托马斯·莫尔辞去国务大臣,抗议国王掌握最高的宗教权力;1535年莫尔被处死)•1533年,《上诉法案》通过,废除教皇在英格兰的残存权力。

•1534年,全国每个达到法定成人年龄的人宣誓,承认安妮·博林是亨利的妻子,伊丽莎白公主是王位继承人。

3、中世纪的三大传统•神学传统•封建传统•帝国传统封建主义的概念与欧洲封建传统争论:(1)一般概念or 只适用于欧洲的特殊概念(2)亚洲与封建主义A、“东方专制主义”B、中国与封建主义中国先秦:封建制or 奴隶制秦:郡县制or 封建制大一统的王朝中央集权(3)对欧洲封建主义的不同界定•政治法律制度(封臣-封地-领地司法权)•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多层等级责任制)16世纪前后西欧各国进入转折时代•封建制度开始解体•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运动达到顶峰•反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二)欧洲民族国家形成与主权国家兴起•新生产方式出现•新社会力量诞生•新生产方式与王权结合•英国•法国•西班牙•民族国家的产生•民族国家的产生是现代国际关系产生的历史起点或历史前提•国家主权是对教皇权威的挑战•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领土;政府;人民;主权•专制王权国家(绝对主义国家)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最初形态(三)欧洲人的海外扩张为什么向外进行扩张的是欧洲?欧洲扩张的动力:•牟利的欲望与机会•牟利得以实现的社会和体制结构(民族国家)•宗教动力•思想启蒙:种族主义因素欧洲之外各具特色的国家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朝贡体系•穆斯林世界•非洲•美洲与美洲殖民体系东亚封贡体系/朝贡体系(the tribute systems )•宗主国与附属国之间存在制度化的册封与朝贡关系及相应的义务与权利•在政治上,封贡体系内国家间的基本关系是册封和被册封,朝贡和被朝贡的关系,同时也有同盟的性质•藩属国方面:按时向中国皇帝“进贡”请求册封其国王奉中国为正朔(按中国皇帝年号时间记录历史)•中国皇帝:——在周边国家中维持正当秩序——派遣使节主持册封仪式和颁发诏书承认其合法地位——藩属遭外来人侵时中国给予援助朝贡关系的性质与特点•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国家关系•不平等不是建立在武力征服的基础上——中国皇帝认为,这种关系是通过向四夷番邦传播高度繁荣的儒家文化而实现。

——中国皇帝对封贡体系内“外国”内政一般不干预,仅对封贡国之间秩序进行平衡和仲裁。

——夷狄之国,通过付出向中央帝国进贡方物的简单代价,可以获得与天朝互通贸易、学习并吸取儒家先进文化的实惠。

•以和平为基调、以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问题•东亚封贡体系——以经济、文化交流达成政治目的的体制,具有怎样的特殊性?•中国为何没有对外扩张和发展殖民地?•东亚体系的历史经验对当今地区国际体系的构造是否具有启示意义?穆斯林世界•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开始迅速传播•神权统治的宗教国家体系•8世纪前期哈里发帝国兴盛期•分裂为许多邦国•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王朝在土耳其崛起•1566-1574谢利姆二世时期达到极盛•1571年,勒班陀战役,败于威尼斯、西班牙、教皇的联合舰队,开始由盛而衰穆斯林世界的影响•阻碍东西方之间传统的商业和文化来往•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西亚、东欧国际关系,及地中海东部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形成——奥斯曼帝国崛起对亚欧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的影响问题:•穆斯林世界对欧洲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穆斯林世界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具有哪些特征?原因是什么?非洲•北非:受阿拉伯穆斯林影响•撒哈拉沙漠以南:与外界隔离•西非沿海地区:葡萄牙从事掠夺、贩奴•非洲东海岸: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美洲“地理大发现”后的美洲•西班牙、葡萄牙在中南美洲建立“拉丁化”殖民帝国,土地垄断权归国王所有•英、法、荷等国抢占北美洲作为殖民地•原土著居民被剿灭和受奴役,大量财富被掠夺到欧洲重商主义模式•将殖民地看作是市场;大公司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或与国家有关联的商人联合会的形式,控制海外贸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