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小说概况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代小说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
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历史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关系破裂; 创造社与太阳社开始走向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与语丝社、文学研究会的论战(1928-1929); 1930年左联成立;; 与第三种人的论争(苏汶、胡秋原); 《现代》杂志以及施蛰存(1932-1934);
张天翼、沙汀、吴组缃、叶紫、艾芜、萧红、萧军、端 木蕻良、舒群、骆宾基。
代表作品:《为奴隶的母亲》《莎菲女士的日记》
《华威先生》《在其香居茶馆里》《生死场》《八月的乡 村》等。
海派 ——新感觉派小说
以上海为中心,以《现代》杂志等为阵地,以施
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作家为主,在文学创作 上主要表现现代都市文明的繁华与糜烂,艺术上 充满先锋性与现代性的文学流派。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 女体塑像》 施蛰存:《将军底头》《石秀》《梅雨之夕》
京派
以沈从文、朱光潜、李健吾等一批学者型文人为主,
以《大公报*文艺副刊》《骆驼草》《文学杂志》等 刊物为主要阵地,强调文学与政治、时代的距离, 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主的一个北方作家流派。 叶圣陶:《倪焕之》 废名:《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 萧乾:《蚕》《篱下》《皈依》《昙》《梦之谷》 芦焚(师陀):《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 李劫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沈从文主编《公报》文艺副刊;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 成立旧址
左翼小说
左翼小说:是以左联为中心,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中表
现受奴役劳苦大众的身体与精神创伤,并以此反映现实 或表达革命理想,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一个政治性文 学团体。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左联五烈士:
柔石 胡也频 冯铿 殷夫 李伟森
转换期:
柔石: 《二月》 《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 《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 《到莫斯科去》 《光明在我们前面》
左联后期 : 丁玲:1927年《梦珂》 《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 《一个女人》 《莎菲女士的日记 》 中篇《韦护》 《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一) 《一九三O年春上海》(之二) 《水》《阿毛》 长篇《母亲》
沙汀(1904—1992):
• 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 《丁跛公》《代理县长》 《凶手》《兽道》 《在祠堂里》 • 刻写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有着农民幽默气质的小 说家。 • 艺术特点:讽刺;感情内涵凝重;精选艺术细节; 擅长气氛、场景的渲染;浓厚的地方色彩 。
吴组湘(1908—1994):
《西柳集》 《樊家铺》 代表作《一千八百担》 《菉竹山房》
叶紫:
短篇集《丰收》、《山村一夜》 中篇《星》 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 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全力描写站 在时代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是叶紫创作的一大贡献。 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人物是具 有两种感情的强烈的爱与憎,这种“两分法”的人物 设置、结构方式,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有重要影响。 艺术特色:“黑白分明的铅画”,悲壮的美。笔触 阔大,有时不免粗疏。
《莎菲女士的日记》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 型。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无出 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 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对社会带有病态的反抗。 性格特征: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 病态、敏感、多疑的怪僻与狷傲。
5、“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年代中期,有萧红、萧军、端木蕻 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完整版)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老舍简介
四类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 市民,正派市民,城市底层平民 形象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离婚》 《二马》等。
《 骆 驼 祥 子 》 剧 照
巴金简介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 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 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 《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 罪恶。以《家》为代表。
后期的作品题材上分为两类,一类写 旧家庭没落《春》《秋》。另一类反 应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寒夜》
三小说
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田野的风》 柔石的《疯人》《为奴隶的母亲》《二月》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四散文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左翼文学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京派”与开明同人的散文 报告文学与游记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废名作品截选
《十二月十九夜》 深夜一盏灯, 若高山流水, 有身外之海。
星之空是鸟林, 是花,是鱼。 是天上的梦,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 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 史时期,为维护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 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 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 号。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 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二、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矛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巴金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第七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第一节 什么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早在1923-1926年就有初期革命文学倡导,其代表人物是共产党员邓 中夏、恽代英、瞿秋白、肖楚女等人,自从1921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所谓革命文学就已露出端倪,它的发生自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结果。 归结起来,其崛起的历史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前面我们说过的早期共产党人的倡导。有的共产党人甚至是从政 治革命直接走向了革命文学运动,如茅盾、蒋光赤等。 2. 社会的急剧变革,也使革命的小资产阶级作家“卷进了革命的思潮 之中”,成了无产阶级文化的代表,如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郭沫若、 郁达夫等人。 3.大革命失败后,无产阶级有建设无产阶级文学、以领导文艺界的 需要。 4.来自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5.革命作家相对集中于上海,提供了组织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队伍的 可能性。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 1、"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2、文学的任务就是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无产阶级政治实践活动 是文学反映现实的唯一角度和内容。
作者率先在现代小说中描写了罕为人知的西南边境及异国他乡的社会习俗和人文自然景观通过一个漂泊知识者我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疆异域特殊的下层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具有特殊命运的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生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谋生手段从而表现出性格上的特异色彩而作者又多以自己的流浪为线索描绘边地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如高大而又浓密的原始丛林奔流不息的大盈江克钦山茅草地
(一)、丁玲早期小说的内容: 丁玲早期的创作延续的仍然是五四落潮期"个性解放"幻灭的思绪,关注知识女 性的命运,在创作上承续了五四受郁达夫影响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表述了现代 女性在30年代社会的人生感受。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莎菲女士的日记》
“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的知识女性的典 型。 莎菲形象的矛盾性: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而又无出 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沉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 重感情更爱幻想、狂想——对社会带有病态的反抗。 性格特征:不甘幻灭的内心骚动,不满世俗的放纵, 病态、敏感、多疑的怪僻与狷傲。
5、“东北作家群” 形成于30年代中期,有萧红、萧军、端木蕻 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
萧军:代表作《八月的乡村》 《过去的年代》
端木蕻良 《鸳鹭湖的忧郁》成名作 《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大地的海》, 长篇《科尔沁旗草原》
萧红:
《生死场》 短篇集《牛车上》 《旷野的呼喊》 讽刺长篇《马伯乐》、《山村一夜》 中篇《星》 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 以揭露农村阶级压迫的尖锐性著称,全力描写站 在时代潮流内外的新旧农民,是叶紫创作的一大贡献。 地主与农民之间不可调和的阶级对立,人物是具 有两种感情的强烈的爱与憎,这种“两分法”的人物 设置、结构方式,对以后的农村题材小说有重要影响。 艺术特色:“黑白分明的铅画”,悲壮的美。笔触 阔大,有时不免粗疏。
莎菲形象的时代性:五四个性解放随着历史的进步 只剩下了凄厉的哀伤和疲惫。
细腻、大胆而饱含感情的心理描写。
2、社会剖析小说:
1933,茅盾、沙汀、吴组缃、叶紫等, 特点:精细观察和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维对社会 生活进行分析,大规模地全景式地反映刚刚逝去不久 的、甚至是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历史性的巨大内容、 宏伟的结构、客观的叙述,以及不断创造的时代的典 型。用二元对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复杂的社会斗争, 主题清晰,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结构呈封闭型,在左 翼文学内部成为主流的小说体式。
(二)京派小说和其他独立作家的小说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创作

第五章 第二个十年的 文学创作

三、施蛰存的《梅雨之夕》
1943年的施蛰存 施蛰存 晚年的
《梅雨之夕》摈弃了对小说故事情节 的追求。它仅仅记 叙了一个下班回家 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 女之后的一 段心灵历程。但在新颖而丰富的 心理 分析学理论的指导下,作者以娴熟的文 字表现技巧对人物的心理层层剖析,把 读者 带进了主人公那丰富多彩而又微 妙曲折的内心世界。
P147
二、文学创作的潮流和趋向
(一)各种文明的冲突与渗透形成“左翼”、“京 派”、“海派”之间的对峙和渗透。 (二)文学创作的题材和表现角度空前开拓。 (三)文学样式呈现从抒情向叙事的转型,小说创作 成就丰厚。 (四)文学创作的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审美特 征几乎同时形成。
P160-164
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3)想入非非
“我”偷偷地“侧眼看她”,突然“得到了一个
新的发现”:原来她就是“我的初恋的那个少女, 同学,邻居” ! 然而,他又由喜而悲:她今年二 十多岁了,一定已成为他人之妻,这是多么令人 悲哀的事啊 ! 进而,又变得忧心忡忡:我也结了 婚,如果她认出了我,问我是否结了婚,我该怎 样回答呢? 这个女子是他的初恋少女么?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潜意识?
1.“日记体”形式的魅力。
采用日记形式表现主人公对性与爱的所思、所感的心 路历程,就比较充分地显示了日记形式的魅力,既逼 真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也使人从这种逼真的展示中, 受到强烈的感染,也就使小说收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2.精细而大胆的描写手法。
精细:仔细刻画人物心理的每一次波动; 大胆:不加掩饰地写出人物“自己的情欲,写出自己 怎样玩弄恋爱,怎样卖弄风情”(张天翼语 )。所 以,有人说,丁玲的这篇小说的发表,像在文坛扔了 一颗“炸弹”。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本时期文学特征:
“五四”所开启的相对思想自由的氛围消失,文学 主潮变得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的传播与运用,并影响着此后二三十年间文坛的面 貌; 左翼文学、自由主义作家文学及其他多种倾向文学 彼此发展互竞,共同丰富着30年代的文学创作。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 阶级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标志
广阔的社会历史内容、对民族灵魂开掘的历史 深度,以及从沸腾的历史潮流中所吸取的战斗激情 与壮阔、厚实的力的美
思考与练习:
1、应如何评价“左联”的历史贡献?
1928年1月,蒋光慈、钱杏村等共产党员作家组成 的太阳社创办了《太阳》月刊,李初梨、冯乃超、 彭康等主持的《文化批判》创刊,《创造月刊》也 有“突变”。这些刊物在上海共同倡导“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或普罗文学),批判五四以来重要 作家包括鲁迅、茅盾等,引起论争。 同年3月,胡适、徐志摩、梁实秋等为核心的《新 月》月刊创刊,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是维护“独 立”、“健康的原则”与“尊严的原则”。

2、 文学形式:
叙事,中长篇小说,多幕剧。
3、 艺术表现:
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描写;艺术的独创性;人 的异化主题;心理刻画艺术;讽刺艺术.
4、 作家们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世界:
茅盾的“都市生活世界”、老舍的“北京小市 民世界”、巴金的“热情忧郁的青年世界”、沈从 文的“湘西边城世界” .
5、 时代审美特征: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有无阶级性 3、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4、左翼作家与“京派”作家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的关系 5、与“自由人”、“第三种人”(海派)的论争 争论焦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现当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报告文学以其新闻性、纪实性吸引大批读者。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还写了不少国际题材的游记,其 中引起读者较大反响有朱自清的《欧游杂记》
新诗

及时迅速地反映时代重大事件,表现工农大众及其 斗争。 中国诗歌会强调“诗的意识化形态”。


在艺术表现上,大都采用描摹现实的方式。
新诗之代表人物的作品 废名的代表作《十二月十九夜》
老舍简介

四类市民形象:老派市民,新派 市民,正派市民,城市底层平民 形象
代表作品《骆驼祥子》《离婚》 《二马》等。

《 骆 驼 祥 子 》 剧 照
巴金简介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 以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 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如 《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 另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 罪恶。以《家》为代表。

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是国民党政权由 建立到相对稳定,同时又危机四伏的历 史时期,为维护思想统治,国民党政府 曾做过建立党制文学的种种努力。
◆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929年9月,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 宣传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 号。公开宣言打倒“革命文学”和“无 产阶级文学”“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 ”
后期的作品题材上分为两类,一类写 旧家庭没落《春》《秋》。另一类反 应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寒夜》

三小说

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田野的风》 柔石的《疯人》《为奴隶的母亲》《二月》
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
四散文

林语堂与幽默闲适小品


左翼文学家的“鲁迅风”杂文和风格多样的散文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三)题材的拓展
1、“革命+恋爱”婚恋描 写模式的出现


蒋光慈的作品最初在革命题 材的粗豪情感中注入浪漫的 情愫,极力为革命者披上一 层罗曼蒂克的面纱。 其后洪灵菲的《流亡》三部 曲、阳翰笙的《地泉》三部 曲、戴平万的《丰收》、胡 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 《到莫斯科去》等作品,均 类似这种模式。
2、共产党民主民 族革命的展开:
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二万五千里长 征——“瓦窑堡会议”
3、其他政治力量及其活动



邓寅达为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设国 家资本主义的第三党 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主张“改组国民党” 和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的 改组派 胡适、罗隆基为代表、要求废除党治实行人治、 反对暴力革命、呼吁发起“人权运动”的人权 派
4、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6年10月,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洪琛、叶 绍钧、谢冰心、周瘦鹃、包天笑等21人联合签名发表了 《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主张:“全国文学界同人 应不分新旧派别,为抗日 救国而联合。……在文学 上,我们不强求其相同, 但在抗日救国上,我们应 团结一致以求行动之更有 力”。标志着文艺界抗日 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我们也不要牺牲爱情, 亦不要牺牲革命。 为革命而恋爱,不以 恋爱牺牲革命! ——洪灵菲《前线》
2、工农题材的更新


正面描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和工农大众 的觉醒特别是农村生活的题材,较之五四文学主要反 映农民的被剥削、被压迫的生活境况显然是一个巨大 进步。 如1931年殃及十余省的洪水、1932年和1933年的丰 收成灾等社会现象,引起了众多作家的关注,并得到 了深切的反映。小说代表作有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 斗》、丁玲的《水》、叶紫的《丰收》、夏征农的 《禾场上》、蒋牧良的《高顶祥》等,戏剧代表作如 洪琛的三幕剧《香稻米》,电影则有夏衍的《狂流》 等。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二个十年文学概述

4、历史题材的发展



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后5篇)将历史与现实揉合 在一起,在不同时空的组合和人物的映照中显示出了 作家的审美取向,地位非常突出。 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大泽乡》,郭沫若的《秦 始皇将死》,郑振铎的《取火者的逮捕》、《桂公 塘》,巴金的《罗伯斯庇尔的秘密》,宋玄彬的《玄 武门之变》,施蛰存的小说集《将军的头》,或讴歌 历史英雄,或鞭挞邪恶势力,或以现代心理分析方法 重新解释古代人物与传说,别具一番匠心。 李劼人描写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这段历史的连续性历 史长篇《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20 世纪30年代尚未完成),被人誉为“小说的近代史”。
2、共产党民主民 族革命的展开:
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二万五千里长 征——“瓦窑堡会议”
3、其他政治力量及其活动



邓寅达为首、主张进行“平民革命”、建设国 家资本主义的第三党 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主张“改组国民党” 和重新“确立农工小资产阶级的联合阵线”的 改组派 胡适、罗隆基为代表、要求废除党治实行人治、 反对暴力革命、呼吁发起“人权运动”的人权 派
三、 30年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思潮的分流 1、以共产党、左翼作家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 2、以无党派、独立社团或自由作家为代表的中间 派或曰“独立文学思潮” 3、以国民党及其御用文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 潮”
(二)流派的多元


两大文学形态:左翼文学和后 五四文学 三大文学流派:左翼文学、京
派文学、海派文学 正是这两大形态、三大文学 流派之间的对峙与互渗,共同构 成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 多元性与多样性。


1、三大流派产生的时间:20年代末、20 世纪30年代初 2、形成原因:五四文学分流和社会政治变 动的结果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第十三讲 30年代小说概览
总体概况: 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整体特征
1.两大文学潮流 A 革命文学潮流:文学属于革命——文学属于大众 B 自由主义文学潮流:文学是独立的 2.三大小说思潮 A 现实主义思潮:占主流地位 B 浪漫主义思潮:比起五四时期已开始减弱 C 现代主义思潮:心理分析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 兴起 3.小说风格多样化 A 左翼小说 B京派小说 C海派小说
(3)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
施蛰存(1905—2003)。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在30年代 堪称独步。 代表作《 上元灯 》《梅雨之夕》 《春阳》 《周夫人》《鸠摩罗什》 《《将军的头》《石秀》等。

3.新感觉派创作的心理特点

(1)强调刹那的感觉,以此作为表现人的



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基础。 (2)强调主观和想象,以此构成作品的现 实。 (3)表现人的潜意识心理,强调性与现代 文明的冲突,以此揭示现代文明所造成的 人格分裂的痛苦。 (4)表现人物的二重性格,对人性中恶的 因素的表现。新感觉派表现城市文明下个 性的危机、个性的忧郁和个性的挣扎。

上海的狐步舞(节选) 穆时英


跑马厅屋顶上 ,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 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的四周泛滥着光的海, 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里,跪着,在替这 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 骄傲地瞧着这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的灯光。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一只Saxophone 正伸长了脖了,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 ,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 角,精致的鞋跟 ,鞋跟 ,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 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 齐的圆桌子的队伍 ,椅子却是零乱的 。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火腿蛋的气味, 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自家的 神经。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

第六章 第二个十年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各流派

京派 论语派 新月派 “自由人” “第三种人” 共同特征:1、革命文学以文学为革命事业的一部 分,是革命的工具、武器;2、自由主义文艺思潮 则强调文艺的独立品格,文艺和政治保持距离, 或强调文学脱离政治的自由。




左联和新月派及梁实秋的思想论争: 左联和新月派的论争,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 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的论争。 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展开了思想论 争: “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张闻天,以哥特笔名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关门主 义》:批评了左联领导对“第三种人”、“第三 种文学”的否认;批评了文艺只是“政治的留声 机”的理论
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 意义:
主要观点: 1、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 旋乾转坤的力量 2、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 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3、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 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的自封的无产 阶级 革命文学家 意义:鲁迅的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 是对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特别是强调革命文学要 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 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就文学与革命的关系而言:A、左联宣称革命文学 站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战线上都是符合列宁的 思想的;B、左联把文学事业和党的其他事业刻板 地等同起来,过分强调文学的革命的“工具”作 用,忽视文学创作的特点和文学的艺术特征,只 是为政治斗争服务,产生了消极影响 就文学与群众的关系而言:A、左联文学要“替千 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文艺 思想的;B、但是,片面反对白话文,主张用俗话, 在靠拢群众的同时又使得文学降低了自己的艺术 格调,对文学发展不利。

第二个十年小说

第二个十年小说

第二个十年小说政治和商业对文学的影响明显,因而形成了三大派别左翼,京派和海派左翼拥抱政治,海派拥抱商业,京派两个都远离。

左翼从一开始的幼稚,到后来的讽刺和剖析小说,日渐成熟。

除此之外还有丁玲和萧红的创作京派的总体特点是文化保守主义,其代表有废名和师陀,还有萧乾林徽因海派则是立足于上海图书市场,最重要的是新感觉派,代表是施蛰存|左翼小说左翼小说以左联的创作为核心,其并非是一个纯文学派别,而是一个政治文学性兼有的团体。

其成熟时期的核心是以矛盾为首的现实主义社会剖析小说,其中张天翼和沙汀带有讽刺文学的特点,吴组缃和叶紫的一般现实主义小说,还有艾芜、萧红的抒情小说。

其未成熟时期有所谓革命罗曼蒂克的小说,其代表是蒋光慈,柔石和胡也频,我觉得巴金也属于此行列。

①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和革命浪漫主义小说左联成立以前以太阳社为代表的小说鼓吹革命,不过有概念化的通病,还具有“革命+恋爱”的主题。

后来在这一框架内不少青年作家得以突破自我,走向成熟,其题材从写小资产阶级青年知识分子革命和恋爱,变为直接表现工农领袖领导的革命风云。

一般认为丁玲的《水》标志着对概念化的“普罗文学”,也即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突破,而瞿秋白等五人为华汉的《地泉》作序,则开始批判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

蒋光慈,在五卅时就写出了中篇《少年漂泊者》,27年完成《短裤党》,之后有《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其作品是典型的革命罗曼蒂克文学,背景是时代斗争和重大事件,宣传性极强,但是作品水平不高。

从《丽莎的哀怨》开始,蒋光慈开始力图写出更加复杂的人物,后期有《咆哮的土地》,转向写实和农村革命题材,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

不过其英年早逝。

柔石,前期有《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后期多写家乡之事,表现青年知识分子追求,开掘下层劳动人民命运,有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底妻底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二月》风格深沉抒情,心理描写细腻。

《为奴隶的母亲》朴素平易。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二个十年小说

问题小说、乡土小说、 “自叙传”伤感小说、鲁迅小说等
整体上看,20年代小说创作比较活跃,但大家不多,长篇巨著很少。 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一枝独秀,叶绍钧、郁达夫成就较大;就创作流 派而言,主要有人生派写实小说和浪漫抒情小说。
短篇小说现代文体的形成 ——中国小说现代化的标志
结构:脱离史传文学“纵剖”式叙述结构,采用“横截面”结构方式。 人物:重视人物和环境的关联,以人物为中心,摆脱类型化、简单化。 叙述:区别作者与叙述人,消除“说书”痕迹,发展客观、主观、限制 性叙事。 技巧:开放性多样性发展。
的社会矛盾和斗争。 《短裤党》 1927年工人运动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人。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 大革命失败后青年知识分子的分化。 《丽莎的哀怨》 纠正简单化描写的尝试,写出人物思想性格复杂性。 《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 代表作 革命现实主义对“革命浪 漫蒂克”一次攻克。以客观写实反映早期农民武装运动的风暴,对概念 化的有力校正。
三个创作的流向憋着劲,争论激烈,但创作上可以相安无 事,都能够发展。
三十年代的创作比较繁荣,小说的进步表现更是突出,与前一时 期比较,这个时期的小说无论内容、写作的视点(角度)、技巧、手 法都有明显长进,涌现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 “左翼”小说 “京派”小说 “海派”小说
三十年代 小说
一 左联和左翼小说 二 京派小说及其他 三 海派小说及其传人
左联和左翼小说
一、准备期普罗小说创作:蒋光 慈、洪灵菲、华汉、胡也频、 柔石 二、成熟期的其他左翼小说家: 张天翼、叶紫、吴组缃、 艾 芜、丁玲、沙汀 三、东北作家群:前期:李辉英 、舒群、白郎、骆宾基等;后 期: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一、 “左联”准备期普罗小说创 作 普罗小说:创作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n)无产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概览

《莎菲女士的日记》片段
一月一号

那高个儿可真漂亮,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 男人的美,从来我还没有留心 到。只以为 一个男人的本行是会说话,会看眼色,会 小心就够了。今天我看 了这高个儿,才懂 得男人是另铸有一种高贵的模型,我看出 在他面前的云霖 显得多么委琐,多么呆 拙……我真要可怜云霖,假使他知道他在 这个人前所 衬出的不幸时,他将怎样伤心 他那些所有的粗丑的眼神,举止。
原名赵平复。曾编辑过《语丝》、 《萌芽》等杂志,是最早与鲁迅交往 的左翼作家之一。1931年2月7日, 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代表作:中篇《二月》和《为奴隶 的母亲》
(三)张天翼
张天翼 (1906——1985),祖籍 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讽刺小说家 讽刺传统的文化心态: 《包氏父子》 讽刺国民党文化官僚: 《华威先生》

上海的狐步舞(节选) 穆时英


跑马厅屋顶上 ,风针上的金马向着红月亮撒 开了四蹄。在那片大草地的四周泛滥着光的海, 罪恶的海浪,慕尔堂浸在黑暗里,跪着,在替这 些下地狱的男女祈祷,大世界的塔尖拒绝了忏悔, 骄傲地瞧着这位迂牧师,放射着一圈圈的灯光。 蔚蓝的黄昏笼罩着全场 ,一只Saxophone 正伸长了脖了,张着大嘴,呜呜地冲着他们嚷。 当中那片光滑的地板上 ,飘动的裙子,飘动的袍 角,精致的鞋跟 ,鞋跟 ,鞋跟,鞋跟,鞋跟。 蓬松的头发和男子的脸。男子的衬衫的白领和女 子的笑脸。伸着的胳膊,翡翠坠子拖到肩上。整 齐的圆桌子的队伍 ,椅子却是零乱的 。暗角上 站着白衣侍者。酒味,香水味,火腿蛋的气味, 烟味……独身者坐在角隅里拿黑咖啡刺激自家的 神经。
(七)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形成于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由萧军、萧 红、端木蕻良等流亡到关内的东北 籍作家组成。作品主要描写处在民 族危难之中的东北生活和抗日斗争。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

第二个十年的小说
• 1,题材上的怀旧倾向。 • 2,叙述方式上对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的运用。 • 3,情感评价上的心理视角。 • 4,抒情性成分占据主导功能,叙事成分降低,情
节性内容淡化。 • 5,真率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
萧军
• 1907—1988,辽宁义县人。 • 代表作《八月的乡村》描
写了一支抗日游击队的成 长历程,表现了东北人民 不甘当亡国奴、在斗争中 求生存的坚强意志和战斗 精神。鲁迅称赞它“显示 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 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作品雄浑遒劲,充满了男 性的阳刚之力。
李劼人
• 1890—1962 ,四川成都人。 • 代表作《死水微澜》以成都
近郊的天回镇为背景,以袍 哥头目罗歪嘴和农民顾天成、 杂货店老板娘蔡大嫂三人之 间的矛盾纠葛为中心,描绘 了甲午战争前后广阔的社会 画面,使史诗性质与世态人 情的描摹高度结合,显示了 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具有 浓厚的巴蜀文化风味。
• 4,崇尚和谐和节制,表现出从容、宽厚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 5,讲究艺术技巧,追求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多样和文字的明净,
注重氛围的渲染和风情描写,具有圆熟静穆的诗美和牧歌情调。
废名
• 1901—1967,湖北黄梅人,原名冯文炳。
• 以朴讷简约的诗化语言和散文化的笔法, 描写了故乡黄梅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 了乡村田野间平和的人性之美,具有冲 淡、典雅、宁静的情趣和意境。代表作 《桥》便是一支平淡而悠远的田园牧歌, 反映了作者对纷扰尘世的厌弃,对人间 纯美的追求。
• 代表作《呼兰河传》以细腻抒情的笔 触,回忆了作者自己寂寞的童年生活, 叙述了祖父、小团圆媳妇、有二伯和 冯歪嘴子等人平凡的人生悲喜剧。既 有对故乡人物执着、坚韧性格的挖掘 和赞美,更有对附着在他们身上的愚 昧麻木的民族劣根性的深刻批判。

第二个十年小说概述

第二个十年小说概述

4、主观情绪型作家 艾芜 《南行记》《南国之夜》《夜景》 《海岛上》和《山中牧歌》 成名作《人生哲学的一课》 《山峡中》(早期代表作)
《山峡中》
通过“山贼”对小黑牛和对“我”两种截然不同行为 的对比描写,揭示了这群被社会挤出生活正常轨道的 人们 身上性格的复杂性,同时也对造成他们扭曲性格的残 酷黑暗的社会予以无情批判。 野猫子形象 :既粗犷、野蛮、狡黠,又活泼、天真、 热情、坦率,带有母性的善良。 艺术特色: 故事情节的展开与环境描写紧密结合。 贡献: 用特异的边地人民传奇生活为题材,开拓了现代文 学反映现实的新领域。 在左翼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内,发展起一种充满明丽 清新的浪漫主义色调与感情的、主观抒情因素很强的 小说。
沙汀(1904—1992):
• 成名作《法律外的航线》 《丁跛公》《代理县长》 《凶手》《兽道》 《在祠堂里》 • 刻写旧中国农村黑暗生活,有着农民幽默气质的小 说家。 • 艺术特点:讽刺;感情内涵凝重;精选艺术细节; 擅长气氛、场景的渲染;浓厚的地方色彩 。
吴组湘(1908—1994):
《西柳集》 《樊家铺》 代表作《一千八百担》 《菉竹山房》
《梅雨之夕》
一位下班回家的男子在途中邂逅一位少女之后的一段 心灵历程:怦然心动——跃跃欲试——想入非非—— 恋恋不舍、怅然若失 作品的心理分析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注 重描写主人公的潜意识,尤其注重揭示人物的人格中 的“本我”与“自我”的冲突;“本我”要遵循“快 乐原则”,而“自我”则既对“本我”进行规范和抑 制,又掩饰“本我”的越轨冲动。 艺术特色: 周密、细致入微而真实的心理描写。 富有诗意的意境,溶入儒雅的情怀。 诗一般的清丽素雅与含蓄蕴藉,典雅的“中和之 美”。
萧乾 1933年第一篇小说《蚕》 短篇集《篱下集》《栗子》 《落日》及自叙传长篇 《梦之谷》。 早期小说都包含着“城中两 个世界”的结构. 坚忍的“妈妈”形象

第二个十年小说概况

第二个十年小说概况

(二)早期左翼革命文学的流派特征与影响
代表:蒋光慈、洪灵菲、华汉(阳翰生) 1.流派特征 (1)题材上最集中描写工人、农民的斗争与
革命 例如《短裤党》工人形象是上海三次工人武 装起义的参加者 歌颂革命。充满政治热情
(2)革命第一,恋爱第二
例如,洪灵菲《转变》写小生产者家庭出
《丽莎的哀怨》

《丽莎的哀怨》描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革命后 流亡到东方巴黎上海,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最 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说以丽莎昔日的荣华 和当前的沦落为对照,生动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 从金尽囊空到走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 娼、到得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 态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整篇小说 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颜薄命的哀 怨更为深切。

丁玲 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 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 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 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 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 作,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 大林文学奖。
评价?1开创了描写工人农民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影响了一大批革命文开创了描写工人农民革命斗争的新阶段影响了一大批革命文学新人出现?如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如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叶紫等?2以创作震动社会引导一代人上上30走革命道路并促进年代文学繁荣?3早期作品有标语口号式公式主义革命早期作品有标语口号式公式主义革命恋爱平铺直叙及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等缺陷恋爱平铺直叙及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等缺陷?什么是革命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式化、概念化:
革命+恋爱、革命的罗曼蒂克
鼓励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内容生硬、缺乏生活真实。
参考书:《革命与情爱》(作者:刘剑梅

上海三联书店 2009-01第1版 Nhomakorabea《短裤党》(1927年)
中篇小说。蒋光慈作。1927年发
表。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表现中 国共产党领导工人武装斗争的小说。
短裤党(Des
饥寒交迫时我们向他求祈;
我们希望和期待都是徒然,
他对我们只是愚弄和欺骗——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阔人们的国王,
我们的苦难不能感动他的心肠, 他榨取我们的最后一个钱币, 还把我们象狗一样枪毙——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虚假的祖国,
这里只繁荣着耻辱和罪恶, 这里花朵未开就遭到摧折, 腐尸和粪土养着蛆虫生活—— 我们织,我们织!
梭子在飞,织机在响
我们织布,日夜匆忙—— 老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3.
这股思潮的主要特征是: (1)政治性强,文学成为充当革 命的武器、斗争的工具。 (2)现实性强,关心社会发展, 注重历史事件 (3)除上述代表性作家外,其他 大部分艺术性粗糙,轻视创作技 巧
左联五烈士 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殷夫 冯铿
代表作《二月》(1929年)
参看小说《二月》与电影影片《早春二
月》。 影片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196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导演谢铁 骊。1983年荣获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 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是新中国电 影的一个“异数”!十七年故事片巅峰之 作!(主演:孙道临、谢芳)
柔石与冯铿 柔石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碰到象冯铿这般 具有共同向往、热情奔放的女青年,相爱就 成自然的事了。冯铿与柔石大约是在1929 年10月结伴同游杭州时未公开地同居,到 1931年1月公开同居,不幸的是,这段爱情 是多么地短暂,同年2月初,他们双双血洒 龙华,都为革命献出宝贵的生命,做为同是 左联五烈士他们,其短暂的爱情倍受歌颂, 被誉为一对“红色恋人”。
《莎菲女士的日记》由34则日记组成,但
时间并不连贯,从12月24日,到翌年3月28 日,时断时续,且年代不详。 日记内容主要记录寄居在北京一个小公寓 里的青年女子莎菲孤寂的心境,以及她和 平庸的苇弟、漂亮的新加坡富商子弟凌吉 士的爱情纠葛。当然,这其间所有的人与 事都是通过莎菲的视点和感受表现出来的。
《丽莎的哀怨》

《丽莎的哀怨》描写贵族少妇丽莎在十月革命后 流亡到东方巴黎上海,在生命线上苦苦挣扎,最 后沦为妓女的凄艳故事。小说以丽莎昔日的荣华 和当前的沦落为对照,生动细腻的描写了主人公 从金尽囊空到走投无路、到变相卖淫、到公开为 娼、到得梅毒而死的悲惨过程,把丽莎复杂的心 态和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同时,由于整篇小说 采取了主人公自叙的形式,因而使红颜薄命的哀 怨更为深切。
身的小青年李燕初因爱情得不到满足就纵 酒,北伐时他离开家庭成了革命家,爱情 随之而至。
(3)作品充满革命气息,主观色彩强烈
叙述者往往向主人公情绪倾斜,缺乏冷静
描绘
2.评价
(1)开创了描写工人农民革命斗
争的新阶段,影响了一大批革命文 学新人出现 如柔石、丁玲、张天翼、沙汀、艾 芜、叶紫等
革命文学代表作有:
诗歌《西里西亚织工之歌》(德国
海涅) 小说《城市姑娘》(德国 玛﹒哈克 奈斯) 诗歌《国际歌》(欧仁﹒鲍狄埃)
《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
-- 海涅
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
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
“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
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 我们织,我们织!
“一重诅咒给那个上帝,
《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文学史地位
莎菲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丁玲一鸣惊人。 她突破了女性作家(如冰心)的狭小格局,
达到了前期女作家未尝达到的强烈和深刻。 鲁迅:丁玲是我们最优秀的作家,近来她很 努力,茅盾都要写不过她的。 参看199页指导《论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及其文学史地位》(杨义)
讨论
(2)后期的左翼作家如张天翼(《包
氏父子》)、柔石(《二月》《为奴 隶的母亲》)丁玲、萧红等作家打破 浮泛,取得了较好的实绩
东北作家群表现不俗。(后面介绍)
什么是“左联”?
参看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九章《文学思潮与运
动》150页
名词解释: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
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成立大会有鲁迅等四十多人参加,鲁迅做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讲话。总结了 革命文学的经验教训。 会议通过了“左联”理论纲领。
第二节 京派小说
代表作家:废名、芦焚(师陀)、李劼
人 参读:《死水微澜》
第三节
海派小说 代表作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必读:《梅雨之夕》、《夜总会里的 五个人》、《周夫人》
-----作业:选择第一节和第三节必读作品之
一写读后感,700字左右。
一、左联与左翼小说
(一)基本情况
(2)以创作震动社会,引导一代人
走上革命道路并促进30年代文学繁 荣
(3)早期作品有标语口号式、公式
主义(革命+恋爱)、平铺直叙及革 命的罗曼蒂克倾向等缺陷
什么是革命文学?(名词解释)
革命文学是一股世界文学思潮
----革命文学是一种革命现象,它滥
觞于19世纪中叶欧洲的工人运动,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而萌芽,至 20世纪20-30年代形成高潮,风靡于 欧、亚、美、非四大洲。因此史学 家把这种现象称为“红色的三十年 代”。
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在恋
爱纠葛中披露个性主义的知识女性 反抗社会环境的心灵痛苦和矛盾冲 突,创造出带点病态反抗色彩的时 代女性的典型。小说在当时产生了 巨大影响。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中篇小说。
1928年发表于《小说月报》19卷2 号。 莎菲是五四浪潮中的叛逆女性,痛 恨和蔑视一切,却没有找到正确的 道路。患了肺病后,便放纵自己的 感情,她追求南洋华侨凌吉士,却 又鄙视他卑劣的灵魂,终于陷于痛 苦的挣扎之中。
作者简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侠僧,笔名光
赤,安徽金寨人。 “五四”时期参加芜湖 地区学生运动。民国10年(1921)赴苏联莫 斯 科东方大学学习。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 国后从事文学活动,曾任上海大学教授。 民国16年与阿英、孟超等人组织“太阳 社”,编辑《太阳月刊》、《时代文艺》、 《新流》、《拓荒者》等文学杂志,宣传 革命文学。著有诗集《新梦》、《哀中 国》,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
柔石简介
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县人。原名赵平 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 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 笔名。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 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 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终年30 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两年后, 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 《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 念,被鲁迅誉为台州式的硬气。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
本章提要
本章述介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小说 分为三派『左翼(重点)
京派 海派(重点)】 了解各派的基本特点 评析代表性作家作品

第一节
左翼小说 代表作家:蒋光慈、柔石、丁玲、张天翼、沙 汀、萧红等 必读:《为奴隶的母亲》、《二月》(节选) (柔石)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包氏父子》(张天翼) 《呼兰河传》(节选)、《生死场》(节选) (萧红)

丁玲 简介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
原名蒋伟,字冰之,笔名彬芷、从喧等。 中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 丁玲在20年代时就以其大胆的女性意识、 敏锐的文学感觉和细腻的叙述风格闻名文 坛,其中《莎菲女士的日记》反映了当时 知识少女的苦闷与追求,成为文坛不朽之 作,写于40年代中后期的《太阳照在桑干 河上》是她创作生涯的高峰,获1951年斯 大林文学奖。
1.1930年“左联”成立前 以太阳社为代表
的小说大都为“革命的呐
喊” 尽了时代的责任,思想大于艺术 革命+恋爱成为流行主题,概念化、公式化 倾向 代表人物:洪灵菲 蔣光慈 华汉(阳翰生)
2.1930年左联成立后 (1)开始批评“革命的浪漫蒂克” 倾向(即:对革命抱过于乐观的 态度,看不到革命工作的残酷性、 琐碎性、现实性,把革命理想化、 纯粹化)
电影《早春二月》与《为奴隶的母
亲》海报
代表作长篇小说《二月》(1929年作品)
塑造了一个徘徊于大时代革命潮流岸边的 苦闷矛盾的知识青年的典型。小说对人道 主义和个人奋斗的思考,体现着作者对知 识分子道路的探索。诗意的抒情,技巧圆 熟。 优秀短篇《为奴隶的母亲》(1930年作 品),控诉了罪恶的典妻制度,比许杰的 《赌徒吉顺》有更深的感人力量。
(二)早期左翼革命文学的流派特征与影响
代表:蒋光慈、洪灵菲、华汉(阳翰生) 1.流派特征 (1)题材上最集中描写工人、农民的斗争与
革命 例如《短裤党》工人形象是上海三次工人武 装起义的参加者 歌颂革命。充满政治热情
(2)革命第一,恋爱第二
例如,洪灵菲《转变》写小生产者家庭出
借主人公汪中写给进步文学家维嘉先生的
《少年漂泊者》
一封长信,在自叙生平中对当时的社会作 了不留情面的剥露 。 是作者1925年所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 鼓励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
《冲出云围的月亮》
《冲出云围的月亮》中是王曼英在柳遇秋
和李尚志之间的选择。这些“选择”都以 是否“革命”作为爱情的取舍标准。蒋光 慈甚至借小说中的人物直接陈述革命者追 求恋爱具有的“优势”:“你爱我,莫非是因 为发现了我是一个革命党人?莫非是看出我 有伟大的精神,反抗的魄力和纯洁的心 灵?……革命党人的精神、魄力和心灵是永 远可爱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