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和策略存在哪些差异?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中,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和策略存在哪些差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各国互相竞争的焦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面临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现实。
除此之外,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也正在快速扩张。
在这个背景下,探讨不同国家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和策略的差异,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和策略1. 高度注重人民的需求西方国家注重市民的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
他们考虑到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中,市民的需求和意愿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许多城市规划的项目都是基于对市民反馈的考虑,这使得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政策制定者的工作,也涉及到市民的参与。
2. 重视市场经济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重视市场经济。
在城市化进程中,市场经济的规律被视为重要的因素。
政策制定者需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则来制定城市化政策,并鼓励市场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来拓展城市经济。
3. 塑造特色城市西方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的在于打造独特的城市,突出城市的特色。
如德国的法兰克福,以其独特的现代化和历史遗产结合的城市建筑被誉为“欧洲大都市的半空中花园”。
二、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和策略1. 政府主导在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是政府的主导。
政府制定了城市规划和建设政策,由政府推进和实施。
因此,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多地考虑了政府的意图和利益。
2. 经济效益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目的在于推进经济发展。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市场经济规则往往被优先考虑,以增加城市化过程中的经济效益。
3. 宏伟的规划设计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强调规划的宏伟和建筑的高大。
如近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大规模的建筑群绽放在城市中心(如中国大陆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中国大陆的上海中心大厦)。
三、其他国家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和策略1. 芬兰—以人为本芬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强调人的需求与舒适度的提高。
现代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田园城市的城区平面图 中央是一个公园,有六条主干
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 分成六个扇形地区。在其核心 部位布置一些独立的公共建筑。 在城市直径线的外三分之一处 设一条环形的林荫大道,并以 此形成补充性的城市公园,在此 两侧均为居住用地。在居住建筑 地区中,布置了学校和教堂。在 城区的最外围地区建设各类工厂、 仓库和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一面对着环形的铁路支线, 交通非常方便。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7.2沙里宁的有机城市思想与有机疏散理论
有机疏散——有组织分散:大城市作为统一整体只能发展到一定限度, 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 局结构的理论。他在1942年出版的《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 来》。
7.极度分散主义与有机疏散理论
7.1自然主义,分散主义规划师莱特及其广亩城市
赖特在1932年出版的《消失中的城市》中写道,未来城市应当是无所不 在又无 所在的,“这将是一种与古代城市或任何现代城市差异如此之 大的城市,以致我们可 能根本不会认识到它作为城市而已来临”。在 随后出版的《宽阔的田地》一书中,他 正式提出了广亩城市的设 想。 广亩城市:在汽车和廉价电力遍布各处的时代里,已经没有将一 切活动都集中于城市中 的需要,而最为需要的是如何从城市中解脱出 来,发展一种完全分散的、低密度的生活居住就业相结合在一起的新 形式。
布局思想:在这种实质上是反城市的“城市”中,每一户周围都有一英亩 的土地来生产供自己消费的食物和蔬菜。居住区之间以高速公路相连 接,提供方便的汽车交通。沿着这些公路,建设公共设施、加油站等, 并将其自然地分布在为整个地区服务的商业中心之内。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一、前言近些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这些问题的解决中,国外城市规划经验的借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交通、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来探讨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借鉴。
二、城市发展与规划城市规划是指针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和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定及行动程序的总体规划。
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历史文化传承、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特色以及城市发展潜力都得到了非常好的利用和保护。
例如,意大利威尼斯的城市规划是基于海洋环境的高度分化条件和复杂的水道运输系统,城市规划形式上具有明显的水覆盖特征,而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注重人文特色和空间美感。
这些城市规划的经验对中国城市规划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可以借鉴它们的特色,在规划过程中注重文化、环境等因素。
三、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活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城市交通高效、便捷和安全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
在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中,多采用非机动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步行等。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车辆拥堵,降低污染,还可以鼓励人们锻炼,增强身体健康。
例如,荷兰是自行车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挪威的维康城市甚至规定汽车的路权低于自行车、行人。
此外,国外的城市交通规划也注重交通规划的全过程,包括方案设计、实施和监督等各个环节。
这样可以保证交通规划既合理又可行,避免造成人力和资源浪费。
这种方法值得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学习,不仅可以降低拥堵,还可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四、城市绿化与保护城市绿化是指城市内或周边的绿地系统,包括林荫道、公园、花园、自然保护区和绿色廊道等。
城市绿化不仅可以美化城市环境,还可以净化城市空气、降温等,对于年轻人健康成长,老年人调节心情,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国外城市绿化与保护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例如,挪威斯塔万格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提高城市绿化率和绿地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日本东京也注重推广屋顶绿化,鼓励企业和市民增加绿化面积。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
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
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
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
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
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关于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启示一、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借鉴意义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市土地的功能、结构和分配方式需要重新规划和调整。
在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得到了较为成熟的发展。
从国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以人为本的规划思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以人为本,从人的需求、权益和利益出发,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应该考虑到居民的居住需求、公共设施、环保要求等因素,为人们提供更舒适、便利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2.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农业、工业、商业、居住等多个领域,因此,土地利用规划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土地利用模式。
同时,土地利用模式也应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区域协调的规划思路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以城市为中心,但也需要考虑其周边的区域发展。
因此,城市土地利用规划需要采取区域协调的规划思路,协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土地利用,实现合理的空间分布和资源利用。
4.市场机制的引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该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土地资源的供求关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城市发展的稳定性。
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带来土地利用的经济回报和社会效益。
5.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应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同发展。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动力,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与稳定。
城市规划也需要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改善。
二、海外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案例分析1.东京都市规划东京都市规划是历经50年的规划过程,是东京市建立起来的一套现代化的、对未来有所规划的城市规划,旨在使东京成为一个优美、宜居、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城市。
东京都市规划对东京市的土地利用、建筑规划、公共设施、绿化、交通等方面都作了详尽的规划和设计。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一批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劳动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城市开始陆续出现。
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但这些思想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各自思想对比中研究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标签: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对比1 影响中外古代城市建设共同因素1.1 战争的影响出于对野兽的防御和农耕的需要,人类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人类的发展,部落之间的战争频发,城市的防御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外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中,就已出现了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套城墙如长安城、二套城墙、三套城墙如元大都宫城、皇城和内城,每套城的城外都有沟壑,这样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从防御方面出发。
同样在国外也出现过了类似的设计,如西亚的巴比伦城拥有两套城墙,中间间隔12M,四周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壑环绕,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再如欧洲的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当时都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修建了大量营寨城,中世纪的欧洲将封建主的城堡修建在山顶或湖边,在其外围开凿人工沟壑、架天桥,这一切都是出入对防御的考虑。
1.2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中外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美洲的奴隶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城市規划思想的发展方向。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规划国际合作
国际关系中的城市规划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城市作为全球经济的中心,也是文化交流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因此,城市规划国际合作成为推动全球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城市规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挑战和未来趋势。
一、城市规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1.促进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国际合作有助于各国之间资源共享,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绿色环保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各国能够共同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全球整体竞争力。
2.加强文化交流:城市规划国际合作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互鉴。
各国通过共享城市发展理念和实践经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3.推动全球治理:城市规划国际合作有助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各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合作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治理体系,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城市规划国际合作的挑战1.利益分配问题:城市规划国际合作涉及多方利益相关者,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共赢是面临的一大挑战。
需要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参与和决策的公正性。
2.法律法规差异: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如何在合作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法律风险是城市规划国际合作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3.技术标准不统一:城市规划涉及的技术标准众多,如何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和标准化是城市规划国际合作的重要问题。
三、未来趋势1.数字化和智能化: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城市规划国际合作将更加便捷和高效。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城市规划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2.绿色低碳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规划国际合作将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
各国将共同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低碳出行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3.区域一体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城市规划国际合作将更加注重区域层面的合作。
各国将共同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中外城市规划与设计之比较
中外城市规划与设计之比较随着世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划和设计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城市空间的美观与实用,还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生活质量。
中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比较,是对全球城市化的一种重要思考和探讨。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实践和成效方面,对中外城市规划和设计进行比较分析。
一、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比较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念,是指在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所遵从的一种思想或理念,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反映出人们对城市发展方向的认识和追求。
中外城市规划和设计在理念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精神价值、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也造就了中外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不同。
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追求自由、平等、民主和多元化,更加注重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
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则更多地考虑传统文化、历史文脉和地域特征,强调城市形态的统一和城市空间的宏伟。
中国城市规划还注重营造城市氛围和文化肌理,以增强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2.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发展阶段差异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而中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则处于快速发展和转型的阶段,不同的城市发展出现了不同的规划模式和设计理念。
因此,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长期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而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则更加注重灵活性、实验性和创新性。
二、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实践比较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实践层面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管理机制差异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机构来实施,政策、计划和标准主要由政府来制定。
而西方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则更加注重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政府只起到监管和协调的作用。
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还更加注重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以确保更广泛的利益得到保障。
2.城市规划和设计的交通差异西方城市规划和设计更加注重非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的发展,尽可能减少汽车使用量和交通拥堵。
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_王中
2007年3月高等建筑教育M a r .,2007第16卷第1期Journa l of A rch itectur ɑl Educ ɑti on i n Insit u tions of H ighe r Le ɑrningV o.l 16 N o .1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王 中(长江大学 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摘 要] 人本主义的规划思想是古而有之的,但是要做到真正地将其应用到城市规划中确实很难,本文顺着中西方历史的发展脉络,研究了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西方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城市规划的真正含义和城市规划的理论来源。
[关键词] 人本主义;城市规划;霍华德;芒福德[中图分类号]TU 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07)01-0016-05 目前,城市规划越来越考虑人的行为,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几乎在各种规划法规和项目书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人本主义思想并没有在各种规划法规和规划项目中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方法。
现今我国很多规划师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去谈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却很少有人真正地去探讨城市规划与人本主义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二者有什么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
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思想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而是有其历史渊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很多规划界的老前辈们都致力于对此的研究,这才诞生了今天城市规划理论思想,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规划思想是城市规划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分析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它是我国城市化的理论基础,也是解决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后给城市生活条件带来危机的重要策略。
一、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探究 (一)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起源西方人本主义规划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文化是西方古典文化的先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和城市史[1],古希腊建立的城市是一个以村镇包围的城邦,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城市有雅典和斯巴达等。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一体化格局的背景下,应客观、正确地估计我国情况借鉴国外城市规划技术的环境,对国外城市规划技术进行目的明确的有选择借鉴,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城市规划技术体系。
关键词:国外城市规划;经验;借鉴1 国外案例中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1.1城市规划理念超前,功能分区定位明确在城市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理念、公众参与理念和集体“回忆”四大理念。
规划上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外仅开发总土地面积的23.7%,灌丛、草地、湿地预留达66%,力求以更少的资源满足更多的需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注重将生态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其生态保护地区达到了城市面积的四成,未建设土地基本上是规划的郊野公园。
同时倡导节能的建筑设计和运作,使城市成为一个生态宜人、节能环保的城市。
1.2 城市规划法制健全,法定程序严格以法定规,是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
城市规划法规完善,且注重细节,实际操作性强,规划执行和管理中几乎发生的任何问题均能在法律条文上找到答案。
城市规划法规严格按照程序制定,城市规划委员会由官方及非官方成员组成,既代表了政府意志,又体现了市民意愿。
1.3 指标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指标的制定通常是经过前期扎实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并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有所针对地调整指标,保证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指标的确定通常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定,指标内容综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各方面信息,涉及的内容涵盖物质和社会经济两个层面。
例如,在英国城市规划考虑的因素可以分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环境资源系统三大方面,涉及到文化、人口、生产、资源、环境的9个类别(表1)。
表1 城市规划系统结构内容环境评价成为指标内容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
指标内容日趋完善,内容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从人文、从经济多方面综合考虑。
中西方城市建设的
图3-4 《考工记》所绘王城图
图3-5
《永乐大典》所绘周王城图
春秋战国 淹城 位于江苏武进的淹城可能是春秋时期淹国的国都。 它最大的特色是有三重围墙,城墙外环有护城河。三重城墙由 内到外分别为子城、内城和外城,只有西北角有桥可出入,护 城河以独木舟作为交通工具。 淹国国都及淹城遗址(图3-6) 淹国独木舟(图3-7)
图3-26
北宋汴梁城
图3-27 《清明上河图》局部
大都城
(图3-28)。
元大都在规划时有意参照了《周礼。考工记》中的 原则,如方形的平面、棋盘格的道路系统、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布局。但在实际建设中,主持者又根据地形 和实际需要,采用了街巷制和沿街设市。 而整个规划的最大成功之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水 系进行漕运,使南方物资能通过水路进入城内,维持了 大都的经济命脉。
• 古希腊是古典文化的先驱,是欧洲文明的摇篮,古希腊文化 在宗教、思想、艺术、建筑、城市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 平,它深深地影响着欧洲2000多年的建筑史与城市史。
• 希腊前期 城市主体建筑都位于高山上以突 出其重要地位 而 希腊化时期则可以在平地 上以其本身的体量和高度来展现 • 罗马城市建设的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广场 群与建筑群 但是城市总体布局比较凌乱
2、汉代 长安城 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 “长乐宫”,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后历经汉惠帝、汉武帝 历代帝王的修建,最终形成了以长乐、未央、桂宫、北宫、明光 宫五组宫殿为主,其间夹杂居民里坊、衙署、仓库等附属建筑的 格局。 西汉都城长安平面示意图(图3-13)
汉长安城外还设有类似卫星城的陵邑,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 的城市群 。 洛阳城 汉魏洛阳城(图3-14) 仿汉建筑(图3-15)
中外城市建设发展脉络
浅析中外城市建设发展摘要:城市是一个相对较大的、密集的、永久居住的社会实体。
城市的发展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物质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强盛、富饶与否的重要指标。
本文主要介绍中外城市的建设发展以及规划发展的思想。
为今后深入研究城市建设史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思想、发展、规划1.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1.1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1.1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族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
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可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
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除了上述的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1.2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城邦时期,提出了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
中外城市规划对比研究城市规划是人类社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它跨足人文、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方面,涉及广泛。
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产生,有其各自的特点,其中中外城市规划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比较中外城市规划的不同之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未来城市规划的启示。
中西城市规划有何不同?在中西方城市规划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中西方的城市规划时间差异较大:欧洲和美洲城市规划以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为主要发展时期,而亚洲城市规划则以二十世纪初期为主要发展时期。
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模式。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一般采用以中心轴线为核心的“九宫格”形式,如北京、南京的城市规划;美国的许多城市规划则是基于反单一中心的格子街区结构,如纽约市。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空间分布的特点。
西方城市规划偏重于力图实现单一的空间体系,即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的扩张。
而中国城市规划侧重于通过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关系,形成多样化的空间场所和景观。
开发模式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西方城市规划倾向于采用基于市场的开发策略,即市场需要和投资流通性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力量。
相反,中国城市规划更注重公共事务和政府财政出资的开发模式。
最后,中西方城市规划还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例如,在西方城市规划中,很少有寺庙和宗教建筑物,而在中国城市规划中,通常会把一些教堂和寺庙考虑在内。
此外,中国的城市规划还强调了风水的概念,即通过影响环境和地形来影响居住者的生活顺畅程度。
中外城市规划差异的产生中外城市规划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中西方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此外,西方文化大部分源于天主教的文化背景,中华文化有许多家族、土地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两种城市规划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制度是中西城市规划产生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西方,市场在选择城市发展方向方面具有主导地位,其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状态高度相关。
英国城市规划体系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
地 方 规 划 的 编 制 程 序
4.2 发展控制 4.2.1 规划申请 需要规划许可的开发活动必须提出规划申请。对 于较大的开发项目要先提出概要规划申请,并且在获 得概要规划申请的三年内提出详细规划申请。 对于周边地区有影响的开发项目,规划申请必须 在地方报纸上刊登和在现场张贴告示,使公众可以查 阅开发项目的相关情况和提出意见 4.2.2 规划上诉 在规划申请被否决或规划许可附加条件的情况下, 如果开发商不服,可以在6个月内提出上诉。上诉包括 三种个形式,书面陈述、非正式听证会和正式的公众 听证会。由环境与交通部的规划监察员进行审理。 正式的公众听证会有准司法特征
英国的结构规划要目 导言
英国的地方规划要目 导言
欧洲、全国的和区域的发展背景 郡城发展背景 目标和总体策略 住房供给 就业余经济 商业服务设施 环境保护与改良 交通运输 废弃地、废弃物和矿产背景 能源生产和节能 休闲设施 发展资源设施、实施、监控评价
规划策略 建成环境 自然环境 污染治理 就业 商业与环境那个中心 交通运输 住房 休闲设施与开敞空间
4.1.4 公众参与规划程度差别
英国在某项具体城乡规划任一相关环节都会涉及到公众参与的作 用,将社会公众参与作为一项公民基本权利来实行。社会公众也很乐 意参与具体的规划程序当中去,以最本民化的理解来论释该项城乡规 划的具体意义,使得城乡规划真正落实到公众最迫切希望的地方,真 正服务于民。 我国《城乡规划法》虽然突出了公众参与的作用,旨在加强规划 工作的公开化和透明度。但建设项目的公示及听证制度缺失,各方利 益关系人都因各方面原因不能表达各自意愿的机会,使规划编制和管 理主体不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从而不能保证规划决策的公正与公平 。政府做出的公示是在规划审批决定作出后进行公示,这样的公示流 于形式。忽视公众参与作用。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
在对比中看中外城市规划思想【摘要】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一批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劳动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与此同时城市开始陆续出现。
在55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西方受不同文化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但这些思想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从各自思想对比中研究规划思想发展历程。
【关键词】中外城市规划思想对比1 影响中外古代城市建设共同因素1.1 战争的影响出于对野兽的防御和农耕的需要,人类出现了固定的居民点。
随着人类的发展,部落之间的战争频发,城市的防御职能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中外古代城市建设的主要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在《墨子》中,就已出现了有关于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在我国古代也曾经出现过一套城墙如长安城、二套城墙、三套城墙如元大都宫城、皇城和内城,每套城的城外都有沟壑,这样的城市建设最主要的就是从防御方面出发。
同样在国外也出现过了类似的设计,如西亚的巴比伦城拥有两套城墙,中间间隔12m,四周城墙外有很深的沟壑环绕,有明显的防御功能;再如欧洲的罗马帝国,环地中海地区当时都在罗马的统治之下,罗马人在其统治的范围内修建了大量营寨城,中世纪的欧洲将封建主的城堡修建在山顶或湖边,在其外围开凿人工沟壑、架天桥,这一切都是出入对防御的考虑。
1.2 社会等级和政治体制的影响古代中外都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我国和欧洲的封建制度以及美洲的奴隶制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对古代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影响,甚至影响到现在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方向。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发展及相互影响【精选资料】
中外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进程及相互影响【摘要】:千年历史,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过各种思想的演变和方式的改革。
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考古证实,我国古代最早的城市距今约有3500年的历史。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在政治、伦理和经史书籍中。
几千年来,伴随着不同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几经演变。
西周是我们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代,形式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法礼关系,对城市建设制度也有严格的规则。
《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因此,周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时期。
各种学术思想如儒家、道家、法家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并传承后世。
学术思想的百家争鸣,商业的发达,战争的频繁以及筑城与攻守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当时城市建设的高潮。
因此,东周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既有与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维护传统的社会等级和宗教礼法,表现为城市形制的皇权至上理念;也有以管子为代表的变革思想,在城市建设上提出:“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强调“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自然至上理念,从思想上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
城市规划的论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
论城市规划—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建筑是文明和文化的体现,它给人们带了了温暖和安定。
在建筑的发展中它不断的适应社会适应人性的发展,其功能也不断的满足人们现实的需要而逐渐完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的承载。
建筑学的领域很广泛,包涵了建筑、绿化、道路、水系、人文风景等,也正是这些的组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空间,城市。
城市成为人类重要的居住场所,农业生产技术、信息交流的场所,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商品交易的场所,它也起着保卫居民生活。
工作的防御工具。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一定区域的中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和藏库,是一种社会的活动方式。
在今天城市化的过程正在席卷着世界各地。
而随着工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城市题,如住房问题、城市运输、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等都深刻的影响着城市的市容与市民的生活质量。
所以如何科学的实施城市的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
近代城市规划的三大宪章很全面的阐述可城市规划的理念,在这里我将论述雅典宪章与马丘比宪章的发展与变化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第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后来被称作《雅典宪章》。
《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集中的反映了“现代建筑学派”的观点。
(《雅典宪章》是勒柯布西耶基于CIAM第4次会议讨论的成果进行完善的作品,主要由个人完成,发表于1943年,法国)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成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大纲》首先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大纲》认为,居住问题主要是人口密度过大、缺乏空地及绿化;生活环境质量差;房屋沿街建造,影响居住安静,日照不灵;公共设施太少而且分布不合理等。
建议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不同的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正文: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从距今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可以看出,我国的城市雏形是建立在对以北极为中心的宇宙模式模仿的基础上的。
古典主义与城市规划
古典主义与城市规划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
文艺复兴时期,打破了中世纪宗教对人性的束缚,通过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哲学文化思想,冲破了历史的牢笼,得以人性的光辉,古典主义随后演化孕育而生。
古典主义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是启蒙时代、理性时代以及现代主义思想所提倡的概念。
古典主义的涉及面是非常广泛的,包含着古典艺术、文字、科学、音乐、舞蹈、建筑等各个方面。
此外,古典主义在中国的起源也是十分早的,并且涉及到各个领域。
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但由于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所以古典主义在中西方的表现形式以及继承与发扬方面既有不同,又有相似之处。
下面我通过对中西方城市中轴线的介绍、分析和对比,以及其对城市深远的影响,突出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价值。
一、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对西方城市规划的影响首先是对凡尔赛中轴线的分析。
我之所以选择了凡尔赛来分析古典主义城市中轴线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凡尔赛宫是法国古典主义城市设计的巅峰之作。
它的总设计师是皇家造园师勒诺特尔。
凡尔赛宫苑可分为3部分——宫殿,花园,林园。
凡尔赛整个宫苑呈东西向布局,宫殿坐西朝东,它的中轴线向东西两边延伸,贯穿并且总领全局。
从宫殿出发,凡尔赛宫苑中轴线自东向西,有3千米之长,拉托娜泉池是花园中轴线的起点。
中轴线往西,经过宽阔的国王大道,便是阿波罗泉池。
所以,为了完整地表达中轴线的设计意念,在轴线的两端设置一条长1650米,宽62米的大运河,象征着传说中的西海。
古典主义者讲究布局的严谨和井然有序,讲究构图的几何性和统一性,讲究主次有序和轴线明确,它的关键在于分清主次,分清统帅部分和被统帅部分,因此,中轴线突出就成了定则,这种构图就是一种绝对君权时期专制政权的图解,国王集权利于一身,他是封建等制级的最高层,他统帅全局。
凡尔赛宫苑中宏伟壮观的中轴线不仅统帅着全园也是全园的艺术中心,宫苑中轴线上,最美的雕塑、水池、喷泉等依次展开,此外,还有几条次轴和横轴,理性地衬托着主轴线,整个园林的布局就是个秩序严谨主次有序的大几何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相互影响
【摘要】: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体系。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方面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的互相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影响
现代经济发展的今天,我国主要城市规划思想多受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城市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及现代工业技术的推波助澜,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是建筑师与社会学家寻找理想的城市形态以医治“城市病”的乌托邦和物质形象等思想。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
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市政改革运动普遍开展,大量吸收西方最新的市政体制和城市规划建设思想,成为这一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来源。
田园城市理论引入中国,希冀改善每况愈下的城市生活环境,防止中国的城市建设重蹈西方城市过去因“激进进展”而出现的种种问题的覆辙,打破城市与乡村两者发展相互隔离的状态,实现二者的平衡发展,此外,还可应对新的战争形势下城市防空的需要。
中国提出了详细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实施计划。
然而,他们的实施计划只是在片断式解读和简单套用霍华德田园城市模式的
基础之上,对其物质技术形态和西方其他一些市政改革潮流成果进行拼筹的结果。
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霍华德以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社会城市”的社会改革思想。
中国为保证城市发展沿着科学健康的道路进行,强调分散主义原则和对城市进行功能的分区规划,开始注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反对城市繁荣发达、乡村破败落后的畸形发展状态,注重城市里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等等。
在欧美先进的市政理论对中国市政改革运动的“合力”作用下,田园城市理论在民国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局部片段式的“田园城市”印迹,主要体现在民国时期主要城市的规划建设方案的制定、新村建设、城市公园等公共场所的开辟等方面。
就总体影响而言,一是城市新区的规划,这与霍华德避开日益膨胀的伦敦市区,在郊区进行莱切沃斯和韦林两座田园城市的建设做法如出一辙;二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多主张分散主义,这又显然与田园城市理论及源于田园城市理论的卫星城市、有机疏散、邻里单位等分散主义的规划理论密切相关。
而民国时期各地所进行的“新村建设”和城市“模范住宅区”建设、城市绿地系统的详细规划和布置及其取得的一定成效,则是时人对田园城市模式进行了局部解读和仿效的结果。
当前,人类社会在经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发展”之后,开始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果作总结和反思,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据弃自然、毁坏自然,将人与自然本应和谐的关系推向了反面,并尝到了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恶果”,如气候异常、环境污染、缺乏自然情调等等。
然而,人毕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能自我调控自己,世界各国围绕“人与环境”这一命题采取了种种对策。
19世纪末,美国“城市美化运动”,英国“田园城市”的思潮,所有的这一切都反
映了人们要求与环境和谐、重归大自然的愿望。
“田园城市”一度付诸实践,其思想启迪了不少城市规划学家,大多新的城市设计方案就是从这里受益的。
中国在50年代提出“城乡园林化、绿化”的对策之后,又于1993年2月召开了中国“山水域市讨论会”,钱学森先生指出,21世纪的中国城市应该是集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为一体的“山水城市”。
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山、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风水说’等理论有关。
”中国已经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古代思想和空间的有效组合,一定能在“山水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过去的20多年中,西方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规划师更多的关注于“政策规划”、“发展影响评估”、“发展管理”、“社会规划”和“经济发展”。
规划师的职责似乎完全脱离了物质环境。
当代,“可持续发展”和“城市交通”研究是当前城市规划学科的热点课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日益得到重视。
中西方在规划思想和规划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
中西方都在规划思想的发展和相互影响下,向更加和谐的城市建设上前进。
【参考文献】:
1.韦亚平,赵民;关于城市规划的理想主义与理性主义理念——对“近期建设规
划”讨论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年08期
2.方澜,于涛方,钱欣;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J];城市问题;2002年01期
3.王勇;李广斌;;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再思考[J];城市问题;2006年09期
4.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02期
5.于海漪;近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历史与反思[J];华中建筑;1999年03期
6.段汉明;;中国传统哲学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印证[A];规划50年——2006中国
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