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市场需要,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对于农民增产增收、提农业生产效率、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生产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是科技支撑型农业。随着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推广,农业生产中大规模采用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使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科学化程度空前提高。近年来的基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遥感遥测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激光技术等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使各国的现代农业生产水平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现代农业是高效集约型农业。现代农业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必然要求农业劳动者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劳动者有较高的现代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劳动生产率普遍得到了相当幅度的提高,大量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以及涉农工业部门,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总人口和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三)现代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即在发展农业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又切实注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相适应,实现协调发展。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发展现代农业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重视土地、肥料、水资源、农药和动力等生产资源投入的节约和资源利用的高效化,在应用农业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探索出“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二、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仍以种植业为主,但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仍占有很大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致力于农业结构调整,但总体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偏大,经济作物所占比例偏低,优质专用粮油品种种植面积不足,比较优势低。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是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产业化程度低,难以实现规模经营,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因此,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相当薄弱。

(二)科技手段拉动力不强。主要表现是科技创新不够,重大科研成果开发和科技含量较高的优质高效品种不足;现有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适用技术应用尚不到位;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传播还有死角,农民真正接受和掌握的程度不够。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编制被挤占,一身多职、难务专业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特别是边

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掌握应用能力有限,因而没有从科技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从整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其他国家农民相比,其水平仍然偏低,制约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技术的快速推广。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造成其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存在障碍,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缺乏承载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积累,直接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速率。

三、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现代农业观念。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尽快抛传统农业的旧观念,牢固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要在价值取向上从自给型原始、传统的农业向市场型现代的农业转变。强化现代农业“为赚而产”的商品意识;强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放意识;强化现代农业“以优取胜”的竞争意识。改革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旧观念,实现向现代农业集约经营方式转变;改革传统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的种养业为主的旧观念,实现向现代农业加工业和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新观念转变;改革传统农业种植业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实现向现代农业种植业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迈进;改革传统农业分散经营模式,实现向现代农业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道路迈进;改革

传统农业破坏环境的开发模式,实现向现代农业节约资源,人居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挺进。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连年丰收,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但同时出现的农产品积压、卖粮难局面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提醒我们:农业发展方向必须转向优化产业结构上。各地要立足市场行情,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和效益。首先是抓住当前人们对农产品求新、求异的需求,种植侧重引进名、特、优、稀、新品种,积极发展设施栽培立体套种,提倡反季节蔬菜水果,抓好市场行情变化,积极发展花卉业,提高畜牧业产值。其次,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应当看到目前出现的农产品供大于求的现象,是在消费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适应、加工转化能力不强等条件下出现的,同时有部分农产品并非供过于求而是由于其质量无法满足需求,而造成积压。如大麦,作为啤酒业的主要原料,我国2/3耗用量长期依赖进口。主要原因是:国产大麦品质不高,加上农产品收购缺乏健全的品种、质量标准,所以大麦难以满足要求。

(三)推进先进科学技术应用。针对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普及率偏低的现状,要把科技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使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要求,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调整科技开发方向,逐步从保证农

产品供给向保农产品质量转变,从增加产量向增加收入转变,从单项向综合配套技术转变,加快研发与现阶段农业相适应的技术和生产模式;继续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全面启动“农民信箱”工程、深化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加强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骨干农户和各类专业大户。

(四)着力发展特色农业。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丰富多样,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分布在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将进一步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东部地带要充分利用技术、资本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利用区位优势,发展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创汇农业。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和远洋捕捞。在生产中应特别重视防止和治理污染,保护好生态环境。中部地带主要以商品性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主,对基地实行有效保护,重视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工业。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有效供给能力。西部地带应以生态建设为前提,以水利设施建设为重点,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要因地制宜安排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和加工业。要特别重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林草资源、水资源等,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