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_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

合集下载

甲骨文研究发展

甲骨文研究发展

自甲骨文发现以来,其研究工作也逐渐有了长足的进展。

首先是从1899 —1909年这第一个十年,王懿荣于1899年最先认识了甲骨文字并开始搜购。

王去世后所藏甲骨一部分转至刘鹗手中,刘继续搜集,并于1903年选拓了其所藏的一千零五十八片编成《铁云藏龟》出版,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专书,它为甲骨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次年,孙诒让依据《铁云藏龟》的材料写成《契文举例》,为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著作,书中虽然也有谬误,但他的确起到了开山的作用。

这十年可以说是研究的开始阶段。

从1910— 1919年是第二个十年,这期间内有罗振玉和王国维两人奠定了甲骨文研究的基础。

罗振玉于1906年开始搜集甲骨并亲往安阳调查,又将其搜集之甲骨相继印出,象他的《殷虚书契前编》(1913年)、《殷虚书契菁华》(1914年)、《殷虚书契后编》(1916年)等书,对于研究甲骨文是非常必要的典籍。

他在致力于资料的搜集和流传的同时也致力于文字的考释,先后著有《殷商贞卜文字考》(1910年)、《殷虚书契考释》(1914年)、《殷虚书契待问编》等书。

与罗振玉同时的还有王国维,他首先把甲骨文的研究与历史学研究结合起来,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1917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1917年)等文,证实了古代文献的可靠,并订正了古代文献中某些地方的错误。

王国维还发现甲骨可以缀合,其原则为“文字体势,大小全同,又二片断痕,合之若符节,盖一片折而为二也。

”从此甲骨文的史料价值为举世所重视。

所以罗、王在甲骨文研究领域开拓时期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们确实起到了奠定基础的作用。

自1920— 1949年这三十来年可以说是第三阶段。

随着甲骨文资料的陆续发表,其著录书已达四十余种之多,甲骨文的研究遂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各项研究的成果也相继刊行。

首先是编纂了甲骨文的字典,如《簠室殷契类纂》(王襄,1920年)、《殷虚文字类编》(商承祚,1923年)、《甲骨文编》(孙海波,1934 年)等书。

甲骨学研究120年,这些重大成果你必须了解

甲骨学研究120年,这些重大成果你必须了解

甲骨学走过的120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草创到辉煌、从史学研究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

甲骨学在前进中曲折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何?记者为此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宇信研究员。

189 9年—1928年: 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王宇信介绍,从 1899年至1928年,是甲骨学的草创时期。

189 9年,王懿荣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甲骨文,引发了学界的研究热潮,而私人挖掘或盗掘的甲骨也日渐增多。

这一时期基本沿用传统的研究方法,产生了许多奠基性的成果。

如罗振玉搜集了很多甲骨,并且考证出甲骨的出土地是殷墟。

王国维则以甲骨拼合方法研究商史,将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推向高峰。

1928年—1949年: 甲骨学的形成时期草创时期的甲骨出土以后,被外国人收购了很多。

为了保护甲骨不再外流,而且如果能确定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这一考古标准,那么往前推夏代和原始社会,往后推周代和汉代都会比较容易,因此,民国时期的中央研究院决定发掘殷墟。

王宇信介绍:“1928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派董作宾调查安阳殷墟是否存有甲骨,结果发现确有遗存,于是开始对殷墟进行科学挖掘,出土了很多甲骨。

这就开启了甲骨学的第二阶段,即形成时期。

”中国人自己发掘了殷墟,也培养了大量的考古专家。

1949年前后的甲骨文学者几乎都在殷墟工作过。

这一时期的甲骨学成就突出:首先,董作宾带领殷墟考古发掘出了很多甲骨,根据地下出土的甲骨进行分期断代,总结出了五期分法。

其次,郭沫若等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商代历史,开辟了甲骨学新纪元。

再次,胡厚宣撰写了《甲骨文商史论丛》,董作宾研究出《殷历谱》,把甲骨学研究推到一个全新阶段。

“当时主要是抗战时期,他们在颠沛流离中延续了中国文脉,并且达到了很高水平。

”王宇信说。

1949年—1978年: 甲骨学的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科院就设立了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甲骨。

当时有人说,甲骨文的辉煌是在前50年,并不看好大陆的甲骨学。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

百年来甲骨文集成性工具书的编纂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自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即公元1899年为人所发现,到今年已有100周年了。

这一直接来自殷商时代的古文字记录,证明文献中的商王朝世系并非杜撰,是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资考索的历史相应上推到三千年前。

殷墟甲骨文堪与古埃及纸草、巴比伦泥版文字等相辉映,并且是与今日汉字一脉相承而在世界文化史上唯一没有失落的文字,由此构成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甲骨文的发现,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之大事,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前赴后继创造性的探索,甲骨文中反映的殷商文化奥秘,逐渐揭示开来,崭然产生了甲骨学这门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学科。

在甲骨学科领域,集成性的甲骨文工具书的编纂,百年来代有其作,最早的著作,实肇自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考释》(1914)和《xx契待问编》(1916)。

在百年甲骨学史上,这类工具书的编纂,大体有过三个热盛时期:一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王襄《簠室殷契类纂》(1920,天津博物院)、商承祚《殷虚文字类编》(1923,决定不移轩;又1927年删校本;又1971,台北艺文印书馆翻印本)、孙海波《甲骨文编》(1934,哈佛燕京学社)、曾毅公《甲骨地名通检》(1939,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以及日本高田忠周《古籀篇》(1925,古籀篇刊行会)等为代表。

一在五六十年代,以金祥恒《续甲骨文编》(1959,台北艺文印书馆)[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甲骨文编》(1965,孙海波《甲骨文编》改订本,中华书局;又1979年香港中华书局版)、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1965,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汲古书院;又1971增订本)、永田英正《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索引》(1968,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赤井清美《书体字典》(1974,东京堂)和《书体小字典》(1976,东京堂)、小林博《古代汉字彚编》(1977,木耳社)等为著。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字的解读与保护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字的解读与保护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古代文字的解读与保护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理解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以及古代文字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甲骨文的发现过程,探讨古代文字的解读方法,并提出一些保护甲骨文的措施。

一、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最早是在殷商时期出现的,也称为“商代甲骨文”。

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99年,当时的一位学者在河南安阳发现了一批刻有文字的龟骨与兽骨。

这些骨片上刻有许多象形与象征性的符号,这就是甲骨文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工作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甲骨文被发现。

这些甲骨文主要来自于商代的祭祀活动,用于卜辞、祈祷以及记载重要事件。

甲骨文的发现揭开了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为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解读方法甲骨文的解读是古代文字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对甲骨文的解读,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思想以及社会风貌。

关于甲骨文的解读方法,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一种主要的解读方法是象形推导法。

甲骨文中的很多符号和符形与实际物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通过对这些象形符号的推导,可以了解其含义和功能。

例如,“日”字的甲骨文形状与太阳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断“日”字代表太阳。

此外,甲骨文中还存在着许多象征符号和会意符号。

象征符号是通过抽象和符号化来表示特定含义的符号,而会意符号则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符号,表达复杂的含义。

解读这些符号和符形需要对甲骨文的上下文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

三、甲骨文的保护甲骨文作为古代文字的重要遗产,其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甲骨文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保护甲骨文文物、加强甲骨文研究以及推广甲骨文文化。

首先,对于甲骨文文物的保护是最为关键的。

甲骨文文物的保存和修复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既要注意保护其本身的独特价值和完整性,又要防止其受到外界的损坏和污染。

同时,甲骨文文物的合理展示和利用也是保护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博物馆、展览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甲骨文的知识和意义。

中国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年表

中国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年表

《中国近现代甲骨文书法史年表》胡长春、陈爱民编著谢永仲修订[编者按]1899年至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

100年来,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研究,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渐繁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为了纪念中国书法史上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将陈爱民先生近期编撰具有实用价值的《1899~1999甲骨文书法史年表》推出,供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和甲骨文研究者参考。

1999年至2008年,又是一个十年,期间又有许多的重大事件发生,值得人民的重视。

尤其是2006年6月18日,谢兆岗任湖南省甲骨文学会会长、秘书长(兼)、法定代表人后,于8月,谢兆岗首次成功开发我国三大古文字库:甲骨文、帛书、女书字库,参照国标GB2312-80,使用方便。

使向来人视为神秘的甲骨文能够普及,被广大的甲骨文爱好者学习。

开了历史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修订者在胡长春、陈爱民编著的《1899~1999甲骨文书法史年表》基础上增补了1999年至2008年的甲骨文大事年表。

1899年——1999年甲骨文书法史年表胡长春、陈爱民(字数约16000)载《书法研究》2000年第6期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己亥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庚子沙孟海生。

秋,王懿荣(1845—1900)以身殉国,山东福山人,著名金石学家。

《清史稿"王懿荣传》:“懿荣泛涉书史,嗜金石、翁同和、潘祖荫并称其学”。

殷墟甲骨文是他第一个认识并作为珍贵文物购藏的。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1)辛丑王懿荣之子王翰甫为还旧债,出售家藏甲骨与古器物。

刘鹗(字铁云)开始收买有字甲骨。

唐兰生。

商承祚生。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2)壬寅刘鹗先后购得有字甲骨约5000片,开始选拓墨本。

罗振玉在刘鹗家中见其甲骨文拓本,叹为“汉以来若张(敬)、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得见”之文字。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含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考语文必刷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下流行的表情包。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古文字艺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楠将古老与新潮融合一体,设计出系列甲骨文表情包,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

从1999年起,陈楠开始对甲骨文艺术设计进行研究与创作。

“作为韩美林老师的设计助手,我参与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运动造型设计,融进甲骨文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造型,受到世界各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成为经典案例。

"陈楠说。

近20年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甲骨文的设计作品,2017年首套甲骨文设计字库正式上线,同时他还把甲骨文设计成表情包、动画、贺卡、手机壳、丝巾等创意产品,带动了大量年轻人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陈楠采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热词,创作发布的甲骨文表情包已经有6套。

他关于汉字设计的专著在海外出版发行,甲骨文等汉字艺术设计作品也在法国、匈牙利、美国等地展出。

(摘编自《陈楠:把甲骨文“玩”出“表情”来》)材料二:文字是文明诞生的标志,文化传播的先导是文字。

甲骨文传承数千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之一。

如何在纯粹的甲骨文研究、社会传播和文明交流中搭建桥梁,如何让深藏在博物馆里的甲骨从清冷库房中走出来,体现其时代价值,更多的人在尝试,在努力。

甲骨填色的拉曼光谱分析,计算机拼接甲骨图片技术报告,甲骨文大数据库平台的发布……科技手段在甲骨学研究中的运用是一个新的趋势。

识别与释读,一直是甲骨文系研究的核心问题,在巳发现的甲骨文单字中,大部分未获识别。

人们对未来进一步利用科技手段来研究解决甲骨文问题充满期待。

甲骨学研究

甲骨学研究

甲骨学研究甲骨学研究小史甲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与其相关联的殷商文化。

它不仅是中国古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日益渗透到考古学、语言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学科之中。

自1899年甲骨文被有意识地收藏开始,甲骨学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历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曾将甲骨学的百年历史分为三个阶段:草创时期(1899—1928年)、发展时期(1928—1937年)、深入时期(1949年至今)。

奠定甲骨学研究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文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899年甲骨文被鉴定。

王懿荣、王襄和孟广慧都为甲骨文最初的发现与鉴定出了一己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告诉记者,甲骨文从发现到研究,两位学者贡献卓著,一位是罗振玉,另一位是王国维。

首先,在甲骨的收集方面,罗振玉促成刘鹗出版了甲骨学史上第一部著录《铁云藏龟》,罗振玉自己也致力于甲骨的收集工作,编写了《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等。

其次,罗振玉查明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点在安阳小屯村,使得一度被古董商垄断的甲骨可以为学术所利用。

此外,罗振玉辨明了甲骨出自晚商都邑,学者从此可以将其与文献中有关商代历史的记载联系起来。

再次,在考释文字方面,罗振玉完成了《殷商贞卜文字考》,此后,随着《殷虚书契考释》和《增订考释》的出版,他考证出了大部分的商王名号,为后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而王国维则开启了甲骨缀合的先河。

在罗振玉工作的基础上,他通过甲骨缀合纠正了《殷本纪》中商王世次的错误。

在《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两篇文章中,王国维系统研究了甲骨文中出现的商先公先王的名字,并与《史记》的记载相印证。

此后,他进一步提出将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甲骨学研究的第二阶段是从1928—1937年。

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先后开展了15次科学发掘,一共有12次发掘获得了带字甲骨,总数达24900余片,这一时期出土的甲骨文都有明确的坑位和层位记载,并伴有出土遗物,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南阳人董作宾主持发掘安阳殷墟,为甲骨学奋斗一生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南阳人董作宾主持发掘安阳殷墟,为甲骨学奋斗一生

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南阳人董作宾主持发掘安阳殷墟,为甲骨学奋斗一生在清朝末年的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中药店发现了甲骨文,这“龙骨”上的刻纹直接把汉字的历史推到公元前1700多年的殷商时代▲王懿荣作为目前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甲骨文已经被发现了120周年啦!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就在近日,“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阳正式拉开帷幕!此时南阳人董作宾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主持了殷墟发掘他为甲骨学奋斗一生……▲董作宾董作宾(1895-1963),河南南阳人,字彦堂,号平庐。

1926年在河南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文学院任职。

董作宾知识渊博,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古年代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杰出建树,尤其对甲骨学与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有着划时代的贡献,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

1928年10月,董作宾到安阳首次策划和实施了对殷墟的科学发掘。

同年12月,董作宾率先到河南大学作专题报告,介绍殷墟甲骨文发掘的重要成就。

1929年秋,在殷墟遗址第三次发掘结束之后,中央研究院与河南省在殷墟发掘问题上产生了争议,双方在傅斯年、董作宾等的协调下,解决了纠纷,并达成了让河南大学师生参加殷墟发掘的协议。

其间,傅斯年也在河南大学演讲,引起师生强烈反响。

▲殷墟第一次发掘开工,全体工作人员。

前排左一董作宾(南阳人),左三何国栋;后排右起:赵芝庭、王湘、张锡晋、郭宝钧(南阳人);王湘前立者张守魁;余为工人及驻军。

▲民国十七年秋,殷墟第一次发掘,董作宾(右)及李春昱测量绘图▲民国十八年十月七日,殷墟第三次发掘,开工时拍摄。

后排左起第四为董光忠,左五李济,左六董作宾;后排右一为王湘,右二张蔚然;前排右起第五阎佩海,前排左三霍凤东,左四刘金声1928年至1937年殷墟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九次发掘,先后8次主持或者参加了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

对殷墟的科学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也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

新时期甲骨学的全面总结和展望——读王宇信、具隆会的《甲骨学发展120年》

新时期甲骨学的全面总结和展望——读王宇信、具隆会的《甲骨学发展120年》

新时期甲骨学的全面总结和展望-读王宇信、具隆会的《甲骨学发展120年》郭胜强(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甲骨学发展120年》回顾总结了120年来甲骨文发现发掘和整理收藏的历史,及有关甲骨学的基本知识和几代学人在甲骨学领域研究探索、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等方面所取得重大成果,是面向专业研究者和一般读者的综合性学术著作。

关键词:《甲骨学发展120年》;甲骨学史中图分类号:K877. 1文献标识码:A1945年傅斯年先生在为董作宾先生的《殷历 谱》作序中曾指出:“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 研究,但只有4个成绩卓越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 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 前进的征途上迈进一步。

实际上这些专家的著作 都是综合性的。

这四部里程碑的著作是:(1)王 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王考》;(2)董作宾的 《甲骨文断代研究例》;(3)郭沫若的《卜辞通 纂》;(4)董作宾的《殷历谱》。

”®1949年甲骨文发现50周年的时候,胡厚宣 先生出版了《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商务印 书馆,1951年)。

1959年甲骨文发现六十周年的 时候,出版了董作宾先生的《甲骨学六十年》(台北艺文印书馆,1965年)。

1999年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的时候,王宇信、孟世凯、宋镇豪、杨升 南、常玉芝等先生编著了《甲骨学100年》(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2009年甲骨文发现 11 〇周年的时候,王宇信先生出版了《新中国甲骨文章编号:丨〇〇1 -0238(2020)04 - 0120 - 05学六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这 些著作,详细总结了甲骨文发现1〇〇年以来不同 历史发展阶段甲骨文发现发掘、整理收藏、著录考 释的历史,论述了甲骨学的基础工作和深入研究,作者非常科学地以甲骨文的发现和1928年殷墟 科学发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78 年为界,将甲骨学研究划分为甲骨学的“先史”时 期、甲骨文的非科学发掘和甲骨学草创时期、甲骨 文的科学发掘和甲骨学的发展时期、甲骨学的深 人研究时期等几个历史阶段,论述了利用甲骨文 资料研究商史的成果,为今后甲骨学商史研究指 出了方向。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现状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流行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研究商周文化、了解古代社会和思想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以下将从甲骨文的发现历史、研究现状以及其重要性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甲骨文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

当年,中国商城韩家庙村一位名叫韩邦奇的村民在挖掘井时,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龟骨和兽骨。

经过韩家庙村的甲骨文最早的发现者和研究者们的努力,这批甲骨文逐渐被认定为商代的甲骨文。

随后,甲骨文的发现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区,如安徽、湖北等地也相继发现了甲骨文遗存。

甲骨文的发现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中国学者苏宁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甲骨学”这一学科,并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甲骨学专业期刊《甲骨学论丛》。

此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甲骨文,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甲骨学。

目前甲骨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甲骨文的解读与翻译。

由于甲骨文的形式独特、字形复杂,破译甲骨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中的文字进行比较、推测,逐渐完成了对甲骨文的解读与翻译工作。

其次是对甲骨文中的内容进行研究。

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的商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信息,学者们通过对甲骨文内容的研究,可以揭示出商周时期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再次是对甲骨文的分类整理与析取。

甲骨文的数量庞大,学者们对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甲骨文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进一步了解甲骨文的演变与发展。

最后是对甲骨文的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

国内外学者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积极探究其发展规律,为甲骨文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破译使得我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和发展。

其次,甲骨文是研究商周文化的重要依据。

甲骨文中的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祭祀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及其变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甲骨文发现一百年

甲骨文发现一百年

甲骨文发现一百年.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

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甲骨文发现一百年作者:王兆麟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有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

但是,它直到距今整整100年前,即公元1899年才被确认。

甲骨文的发现,震惊中外,并由此而引起对商都殷墟的发掘,中国近代考古学从此诞生。

“一片甲骨惊世界”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中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之一。

可是它的发现过程,却是十分偶然而又富于戏剧色彩的。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

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

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

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

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曾有人对王懿荣从中药中发现带字龙骨之说提出质疑,认为王懿荣在他的有关著述中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并认为王懿荣吃的龙骨在药店已加工成细粒,看不出刻痕文字来的。

甲骨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甲骨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甲骨文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甲骨文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字学中的一大重要分支,它的出现让我们有机会更好地了解两千多年前中国周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伴随着中国人民对甲骨文的逐步了解增加,它的重要性和成就也逐渐展现在公众面前。

所以,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甲骨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甲骨文的诞生和地位甲骨文,简称“骨字”,指的是商代末期和西周初期的甲骨牌录,大体上包括了商代末期(公元前14世纪晚期)至周朝早期(公元前11世纪初期)的时期。

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之一,对研究商周古代文明和中华文字史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甲骨文的出现有着自己的特殊背景。

商周之际往往会出现一些灾难或者国家战争,这些重要事件需要记录下来,于是文字就应运而生。

甲骨文作为中国文字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视为比汉字还要高端、更有含义的神秘符号,因此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

近年来,许多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专家对甲骨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我们对甲骨文的了解和理解。

二、甲骨文研究的历史甲骨文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

在清代末年,刘鸿熙、顾颉刚等学者纷纷投身于甲骨文的研究之中。

其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字形结构、编码规则、音韵系统和字义等方面。

他们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学术观点,并通过自身的学识和勤奋努力,开创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甲骨文的了解越来越丰富,并且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迄今为止,甲骨文研究的成果已经相对完善,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学术研究之中。

但是,由于甲骨文的年代过于久远,其传承、存留和保护存在着较大的困难。

其破解依然需要不断努力。

三、甲骨文研究的现状目前,甲骨文研究的方向主要是从语言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等角度理解和研究甲骨文。

在语言历史学方面,一般是通过对甲骨文中单词的分析,来推测出古代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结构,并探讨古代语言的演变和起源问题。

在考古学方面,主要研究通过甲骨文记录下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现象,从而了解古代中华民族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等方面。

一百多年来甲骨文字字形整理与研究的结晶——《殷墟甲骨文编》读后

一百多年来甲骨文字字形整理与研究的结晶——《殷墟甲骨文编》读后

[收稿日期]2018-04-20[作者简介]魏晓立(1970-),男,河南林州人,历史学博士,河南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河南省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汉语海外传播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先秦秦汉法制史研究。

一百多年来甲骨文字字形整理与研究的结晶———《殷墟甲骨文编》读后魏晓立(安阳师范学院法学院,河南安阳450002) 近日,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重镇———安阳师范学院韩江苏、石福金先生潜心研究近20载,吸收了海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而撰著的《殷墟甲骨文编》,在学人的殷切期待下,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问世,这是甲骨学界值得庆贺的一大盛事!甲骨文字形的整理与研究,发轫于1916年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待问编》。

100年来,投入此项研究的海内外学者不计其数,早期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孙海波1934年出版的《甲骨文编》及1965年的改订本;后台湾学者金恒祥编写的《续甲骨文编》,一直以来也是甲骨学研究的必备之作。

本世纪以来,尤其是殷墟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甲骨文逐渐走向了大众化,一时间,名以甲骨文字典、篆字字典等者,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

随着新材料的涌现,《甲骨文编》等显然不能适应时代所需,因此编纂新的甲骨文字形表成为学界共识。

沈建华、曹锦炎2001年出版了《新编甲骨文字形总表》,刘钊2009年出版了《新甲骨文编》,2014年又出版了增订本,陈年福2012年发表了《殷墟甲骨文字词表》,李宗 2012年出版了《甲骨文字编》。

这些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薪火相传,丰富和推动了甲骨文字形的整理与释读的研究。

但是,纵观这些著录,各有特点,瑕瑜互见。

仅以所收字数来说,就有不尽人意之处,正如王宇信先生在《序》所指出的,《甲骨文编》收录甲骨文字数为5041个,但新时期的几部字编收录的字数反而比《甲骨文编》少收录1000多字,因此“这种现象很不正常”。

[1]可见,甲骨文字整理与归类仍然是一项非常艰辛而艰难的工作。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3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现状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被称为“汉字之母”。

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史中,甲骨文曾经被普遍使用,而且是汉字的
重要先导和前身。

近代以来,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

发现及研究
甲骨文的发掘始于北宋,中国古代历史学家苏轼曾经发现并研究过甲
骨文,但只有少数字号的认识和分析,没有广泛的应用。

到清代,顾炎武、张景涣等在全国大规模的挖掘和研究过程中,对甲骨文有了更为全面的了
解和认识,他们把这些古代文字分类编排,研究出甲骨文的文化历史、语
言文字和历史价值,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也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关注。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持的“甲骨文研究中心”于1998
年正式挂牌,研究了甲骨文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21世纪,
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对甲骨文大规模的研究、翻译和数据的系统收集,甲
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也取得了更多的成果。

甲骨文研究成果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除了考古发掘技术外,更关注于语言文字、历史
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等学科。

《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简介

《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简介

·116·
汉汉语研究
纪念图册分为甲骨初识、甲骨发掘、甲骨藏录、甲骨内容、甲骨研究、甲骨学者、 甲骨影响等七编,附录“甲骨学 120 周年大事记(1899-2019)”,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再 现了甲骨文发现、发掘、收藏、著录、研究、利用、影响等方面的实际情景,反映了甲骨 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书中搜集有大量珍贵图片资料,将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提供有价 值的参考。
印书馆。 王凤阳 2011 《古辞辨》(增订本),中华书局。 徐苹芳 1959 《“宛署杂记”中的北京史料》,《文物》第 9 期。 张 丹 天 舒 1999 《〈金瓶梅〉中的历史谜团与悬案》,大众文艺出版社。 张美兰 刘 曼 2013 《〈清文指要〉汇校与语言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编) 2008 《中国歌谣集成·山东卷》,中国 ISBN 中心。 [日]波多野太郎 1957 《“宛署杂记”觉え书》,《大安》21 号。 [日]太田辰夫 1994 《〈燕山丛录〉に见る明代北京语》,《中国语研究》第 36 期。 [泰]李贤中 2019 《〈伊索寓言〉两种汉译本词汇比较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
张美兰。
(责任编辑:王晓玉)
《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简介
2019 年是殷墟甲骨文发现 120 周年,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甲骨文的系 列讲话精神,推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甲骨学研究,2018 年教育部、国家 语委牵头筹备有关纪念活动,其中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承担了编纂纪念图册 的重大委托项目。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在有关单位与专家的大力支持下,最终 成果《甲骨春秋——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二十周年》已由商务印书馆于 2019 年 9 月 正式出版,并入选 2019 年度“中版好书”人文社科类榜单。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价值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价值甲骨文,那可是超级酷的东西呢!你知道吗?甲骨文的发现就像是一场超级意外的寻宝之旅。

以前的人啊,都没太在意那些刻着奇怪符号的骨头。

结果呢,有那么一些特别细心又好奇的人,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发现了甲骨文。

这些甲骨文就藏在那些古老的龟甲和兽骨上,就好像是古人故意给我们留下的神秘小纸条。

这些甲骨文有着超级了不起的研究价值呢。

从文化的角度看呀,它就像是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大门的超级钥匙。

透过那些歪歪扭扭的符号,我们能看到古人的生活百态。

比如说,他们怎么打猎的呀,是不是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一群人拿着简陋的工具就去围捕野兽了呢?又或者他们是怎么祭祀的呢,是不是有很多神秘的仪式,要摆上好多好吃的东西。

甲骨文就像一个爱唠叨的小老头,把这些事儿都给我们细细地说呢。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甲骨文简直就是历史的小史官。

它能告诉我们很多历史书上都没有的事情。

比如说哪个部落和哪个部落打过架呀,当时的社会结构是什么样的呀。

以前我们对古代的了解就像是雾里看花,模模糊糊的,有了甲骨文,就像突然戴上了一副高清眼镜,一下子看清楚了好多东西。

而且呀,甲骨文对于语言文字的研究那也是相当重要。

它就像是文字家族里的老祖宗。

现在我们写的字都是从那时候一点点演变过来的。

你想啊,从那些简单又奇特的甲骨文,慢慢变成现在这么复杂又漂亮的汉字,这中间得有多少有趣的故事啊。

就好像是看着一个小婴儿一点点长大,变成了一个超级有魅力的大人一样。

研究甲骨文的学者们也都特别可爱呢。

他们就像一群执着的小侦探,天天对着那些甲骨琢磨来琢磨去。

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符号的意思,可能要绞尽脑汁想好久。

他们的那种热情和专注,就像我们追自己喜欢的明星一样,只不过他们追的是古老的甲骨文。

甲骨文啊,虽然它已经很古老很古老了,但是它就像一颗永远不会熄灭的星星,一直在文化的天空里闪闪发光。

我们真的要好好感谢那些发现甲骨文,还有一直在研究甲骨文的人,是他们让我们能和古人来一场这么奇妙的对话。

甲骨文的研究报告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报告资料

甲骨文的研究报告资料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一、甲骨文的发现历程甲骨文的发现颇具戏剧性。

1899 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药材“龙骨”上偶然发现了刻有类似文字的痕迹。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于是开始大力收购。

此后,刘鹗、罗振玉等学者也对甲骨文进行了收集和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甲骨被发掘出来,为甲骨文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甲骨文的特点1、象形性强甲骨文的字形大多是对事物的直接描绘,具有很强的象形特征。

比如“日”字就是一个圆形中间加一点,形象地表现了太阳的形状;“山”字则像三座山峰并列。

2、结构多样甲骨文的结构并不固定,有的是独体字,有的是合体字。

合体字的组合方式也较为灵活,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包围结构等。

3、笔画粗细不均由于是用刀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甲骨文的笔画粗细不均,线条刚劲有力。

三、甲骨文的内容甲骨文的内容主要包括祭祀、战争、农业、狩猎、天文历法等方面,为我们了解殷商时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1、祭祀殷商时期,祭祀是非常重要的活动,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祭祀祖先、神灵的记载,包括祭祀的时间、地点、祭品等。

2、战争有关战争的记录也是甲骨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出征的将领、军队的规模、战争的结果等。

3、农业当时的农业生产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甲骨文中有关于农作物种植、收成、田猎等方面的描述。

4、天文历法通过甲骨文,我们还能了解到当时的天文现象观测和历法制定情况,如日食、月食、节气等。

四、甲骨文的研究方法1、字形分析通过对甲骨文字形的结构、笔画、形态等进行分析,推测其本义和演变过程。

2、辞例比较将不同甲骨上的相同或相似的辞例进行比较,以确定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3、与其他古代文献对照将甲骨文与后世的古代文献如《尚书》《诗经》等进行对照,有助于理解其在历史传承中的演变。

甲骨文的研究与价值

甲骨文的研究与价值

甲骨文的研究与价值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头之一,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的出现与发展,带给我们不仅是一种文字的创造,更是关于中国古代人类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的生动展示。

一、甲骨文研究的价值1.文字研究: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阶段性发展。

从简单易懂的符号,转变为了具有丰富意义的文字,在细节之处的留存,也让我们更能够推测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内涵。

2.历史研究:甲骨文由商代至西周时期使用,作为一种事实记录方式,呈现了当时政治制度上的变化以及文化的演变。

同时,记录下了诸多个人、家族和小宗族的事迹,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人文风貌。

3.文化研究:从甲骨文获得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的变化,例如当时的祭祀文化和崇拜祖先等文化现象,这些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明得以沿袭的重要源头。

二、甲骨文的发现、保护与研究甲骨文分布在中原地区、关中平原和河南省豫北一带。

它们起源于商朝晚期,持续到西周末期。

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甲骨文曾多次毁失,但又多次受到保护。

现如今,甲骨文的保护和研究,成为了我们传承文化、构建品格的重要工作。

1.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可追溯到17世纪,当时在周口店附近晋水村的一家古墓中发现了用于教育的甲骨文。

此后,甲骨文陆续在各地被发现。

2.甲骨文的保护:甲骨文的沉渣,有时会侵蚀破坏,也会被各种原因造成的损失。

为了保存甲骨文,很多单位和学者进行了细致的保护和研究。

如保护甲骨文时,将其拍照存档,防止甲骨文损坏或遗失。

3.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许多历史文化之谜,因此其研究领域极其丰富。

学者们通过甲骨文的内容和形制,发掘甲骨文中的离奇一面,向外界呈现一个真实历史景象。

三、甲骨文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甲骨文不再是一些封存于城市博物馆的奇文异字,它已经成为了古文化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

经常有人通过甲骨文学习到中华文化,这对社会的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之一,使用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被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甲骨文研究的一些主要结果和相关内容:1. 文字解读:甲骨文的研究者通过对甲骨文的形状、结构和用法的分析,尝试对其中的文字进行解读。

根据字形和上下文的特征,研究者们建立了甲骨文的字库和字典,并逐渐对一些常见词汇和用法进行了解释。

这使得我们能够理解一些古代的祭祀、卜辞、官职、地名等相关内容。

2. 文字演变:甲骨文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过程。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后来的大篆、小篆和隶书,每一次演变都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和用法产生了影响。

通过对甲骨文与后来的文字形态的对比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字的发展轨迹以及整个汉字体系的起源与进化。

3. 历史考证: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形式之一,所以它保存了许多商周时期的历史信息。

甲骨文研究者通过对甲骨文的内容解读和比较,可以获得关于政治、社会、经济和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历史数据。

例如,研究者们能够通过甲骨文了解到商周时期的政治结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情况。

4. 社会结构与阶级:甲骨文的研究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结构与阶级划分。

通过对甲骨文中的官职名称、祭祀仪式等内容的解读,可以了解到当时的官僚体制和社会等级差异。

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贵族家族的姓氏,揭示了当时的家族制度和家族文化。

5. 宗教信仰与祭祀:甲骨文的研究使我们对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祭祀仪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甲骨文中记载了大量的祭祀、卜辞、祝福等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如神灵崇拜、祖先祭祀等。

通过分析甲骨文中的文字和用法,我们可以对古代宗教与信仰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甲骨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甲骨文的解读和研究,我们可以还原古代历史的片段,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与制度,探究古代文化与信仰的演变,以及推动古代文字学和汉字学的发展。

甲骨文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知

甲骨文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知

甲骨文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知一、引言甲骨文是古代中国唯一的可考的文字材料,是中华文明之源。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对于当今现代汉语的语义解释和词汇研究也有深刻的启示。

最近,甲骨文考古领域发现了一些新的甲骨文,为我们对于古代历史的认知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文将从新发现的甲骨文入手,展开探讨甲骨文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知。

二、新发现的甲骨文近日,中国甲骨文保存协会宣布,在安徽省均县出土了一批新的甲骨文。

这些甲骨文约有7200片,年代跨度为商代中期到晚期。

其中,大部分是龟甲上的记载,还有少量的兽骨、象牙片,内容涉及到人名、宗族、部位、用途、时间、数目、地名等方面。

这些新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于商代社会和文化的认知,而且对于汉字的演变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

比如,其中一个词语“峤”在《说文解字》中没有解释,但在这批新甲骨文中出现了多次,并且描绘为两个山峰相连。

这就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峤”原本是一个复合词,是由两个山峰组成的。

三、新认知的甲骨文除了新发现的甲骨文,近年来甲骨文考古领域还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发现。

比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学勤发现了一批商代末期甲骨文中的“龙”字,在这些甲骨文中出现的“龙”字与我们现代认知的龙图腾完全不同,而是描绘为长颈、长脸、长爪的奇怪生物。

这些甲骨文中描绘的“龙”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祥龙图腾,而是古代商人对于某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生物或符号的语言描述,而这种语言描述的变化和演化也是我们了解甲骨文的一个重要途径。

此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关于甲骨文的新认知。

比如,甲骨文中最经常出现的字之一是“一”,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一”的含义有所分歧。

有的人认为“一”是数字“一”的意思,而有的人则认为“一”是类似于“某个”的不定代词。

但从甲骨文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一”往往与人名、地名、职务、时间等概念相结合使用,这就表明“一”并不是单纯的数字或不定代词,而是具有丰富的词义和文化内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子学刊1999年第4期α学术动态甲骨文研究百年回顾与前瞻——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范毓周(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 210095)[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1999)04—0082—04今年是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甲骨文研究也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历程。

在这一百年间,甲骨文研究已经取得哪些成就,目前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应当如何发展,这是中外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也是我们在世界之交应当考虑并作出回答的。

下面试就这些问题略陈一些远非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海内外治契学者。

一百年前,山东福山人王懿荣首先从一向当作“龙骨”而屡遭毁弃的殷墟出土卜用甲骨上发现甲骨文后,甲骨文研究即成为一门新学问,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同在淮安出生,成长起来的刘鹗、罗振玉很快就认识到甲骨文的学术价值,成为继王懿荣之后最早接触甲骨文并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刘鹗在罗振玉的动员下,率先将其所藏精选拓印,于1903年出版了甲骨文的著录专书《铁云藏龟》,为学者提供了最初的研究资料。

浙江瑞安人孙诒让以他丰富的学识,在第二年便对这些资料进行了研究,并写出了第一部文字考释专著《契文举例》。

1912年以后短短四年间罗振玉相继刊印《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精华》、《铁云藏龟之余》、《殷墟书契合编》等一系列甲骨文著录书,并对甲骨文进行了初步研究,于1914年先后出版《殷商贞卜文字考》和《殷墟书契考释》两书,在孙治让考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识读出甲骨文近千字,使甲骨文资料成为基本可以通读的史料。

毫无疑问,罗振玉在甲骨文早期研究中是做出贡献最多的学者。

与罗振玉同时并深深受其影响的另一位甲骨文学者是王国维,他最先把甲骨文当作历史资料,先后撰写论文《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可靠性并纠正其讹误,第一次把甲骨文研究纳入历史文化研究的范围。

应发说,甲骨文研究的基础是罗、王二人奠定的,因此后人多称“罗、王之学”,足见其在早期甲文研究中的影响。

1928年开始1937年结束的殷墟十五次发掘,为甲骨文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思路,也为甲骨文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性资料。

在殷墟发掘中导夫先路的董作宾,以其惊人的感悟力,凿破鸿蒙,于1933年发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例》,将一向混沌一团α[收稿日期]1999—04—05α[作者简介]范毓周,男,南京大学教授。

的甲骨文资料分出时代的先后,使甲骨文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阶段。

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他的有些结论需要修正,但其理论方法,直到今天仍是甲骨文研究必须遵守的规范。

在甲骨文研究的百年发展历史上,他所提出的分期断代理论与方法的确是一座“划时代”的丰碑。

大革命失败后东渡日本的郭沫若,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对甲骨文资料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新阐释,其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他号鼎堂,与罗(号雪堂)、王(号观堂)、董(号彦堂)三人被世人并称为甲骨文研究史上卓有贡献的“四堂”,也足见其影响。

四堂之后,后甲骨文研究方面最有成就的当推胡厚宣。

胡厚宣是亲身参加殷墟发掘而又终身专门研究甲骨文的少数学者之一。

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初至四集曾获国家最高奖励,被日本学者推崇为“金字塔式的著作”。

二战以后,他多方努力,四处奔走,把散落各处的甲骨文资料整理公布。

新中国建立后,他在从事研究的同时,又率领一批中青年学者用20余年的时间汇集了国内外甲骨文资料,编辑整理出13巨册的《甲骨文合集》,为学者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其功德是无量的。

曾为新月派诗人的陈梦家将兴趣转移到甲骨文研究后,以其良好的思维训练对甲骨文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分析,建立起科学的学术体系。

他的巨著《殷墟卜辞综述》以其博大精深、体系性强著称于世,是至今每个甲骨文研究学者仍然不能离之于须臾的案头必备著作。

李学勤才思敏捷,识力过人,每每提出学术新见,在甲骨文研究中屡有建树。

其有关“非王卜辞”、“历组卜辞”的讨论,影响至巨,使甲骨文断代研究另辟蹊径,多发前人所未发。

裘锡圭则朴实无华,孜孜以求,释字求义,引经证史,见解深刻,论证坚实,在甲骨文研究中颇有乾嘉遗风。

他们均在甲骨文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与地位。

与上述学者具有同样影响的学者尚有精于文字分析的唐兰、商承祚、于省吾等,编述诸家成说并有新义的孙海波、朱芳圃、金祥恒、李孝定、姚孝遂等;并世学者卓有贡献者甚多,兹不一一论列。

西方学者中最早接触甲骨文的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传教士方法敛(F rau t H. Chalfan t)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贵州传教士、库寿龄(Sam uel Cou ling),但收藏最为丰富而又进行研究的当推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土(Jem es M ellon M enzies)。

日本学者中最早进行编集和研究的是林泰辅,“甲骨文”这一名称便是他所编印的甲骨文著录书《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

日本学者中对甲骨文研究作出贡献最大的首先是岛邦男,他不仅以毕生精力用于编纂大型类编的《殷墟卜辞综类》,还出版了足以和《殷墟卜辞综述》相媲美的研究专著《殷墟卜辞研究》。

此外贝冢茂树、松丸道雄等人也都为甲骨文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方学者中将甲骨文研究作为一门专门学问进行教学的首推吉德炜(D avid N.Keigh tley),他的《商史史料》(Sou rces of Shang H isto ry:T he O racle—Bone In scri p ti on s of B ronze A ge Ch ina)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甲骨文教程,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

甲骨文研究的后起之秀是芝加哥大学的夏含夷(Edw ard L.Shaughnessy)和原在伦敦大学近又转籍美国达特茅斯学院(D artm ou th co llege)的艾兰(Sarah A llan)。

他们分别在甲骨学本身和甲骨文与古代神话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他的西方学者也各有专精,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

一个世纪以来,甲骨文研究成果丰硕,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1、对传世与发掘的甲骨文资料进行了系统汇集和整理、编集了便于检索的工具书。

2、与考古学结合,借鉴考古学方法,使研究理论和方法进一步科学化、体系化。

3、考释出文字1500字左右,使甲骨文资料基本可以识读。

4、发表和出版各类论著约5000余篇种,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文献。

5、开拓了研究领域,使甲骨文研究的内涵极为丰富,成就斐然。

6、形成了一整套分期断代理论方法,使甲骨文资料从混沌走向有序化。

7、应用了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使研究手段更为现代化。

甲骨文研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由古文字学的一个分支蔚然成为一门国际性独立学科,它无论从理论方法上,还是从文献积累上看,均已进入了成熟期。

但是还应看到,甲骨文研究在许多方面还是很初步的,在许多领域中还有许多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概括讲来主要有:首先,需要按照甲骨文内在联系对现有资料进行更高层次的通盘整理。

现在虽然已有几部新整理的甲骨文大型著录和摹释书,但均未按甲骨学的内在规律编排,在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也有不尽合理的地方,这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不便,而且也无法成为真正从甲骨学角度进行通盘研究的学者所应用。

这一工作今后可以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处理,不仅使载体更为轻便,而且检索起来也更方便,这显然是值得进一步去做的。

其次,安阳殷墟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带有明确科学目的的发掘工作。

同时,考古工作者还需要结合自己的资料,把凡是经过科学发掘的甲骨文,依照出土坑位和共存文化遗物,整理为成套的科学资料,以便海内外甲骨学者和考古学者共同合作,把目前的甲骨文研究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上来。

甲骨文本身的通读方面,识字问题仍然是要学者再作努力的重要研究领域。

九十多年来,甲骨文考释工作虽已取得巨大成就,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在甲骨文出现的近4000个字中,可以识读者不过1500多个,其中真正比较可靠的还不足1000个,这种情况显然表明,甲骨文的文字识读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甲骨文中还有大量未获解读的文字有待于学者们运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

为了有助于吸收前人考释文字的学术成果,李孝定曾经编纂过《甲骨文字集释》一书,近来吉林大学一批学者也在编纂一部大型工具书《甲骨文字考释类编》。

这些工具书的编集,对于今后甲骨文文字考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甲骨文的分期断代问题,一直是甲骨学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领域。

近年来这一领域中的讨论日渐深入,许多学者先后对“非王卜辞”和“历组卜辞”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得出了可喜的新结论。

对董作宾原定为一期的卜辞,近年也有学者在作进一步分期的研究,得出了可喜的新结论。

对董作宾原定为一期的卜辞,近年也有学者在作进一步分期的研究。

此外,不少学者都在试图从以贞人为分期断代主要标准的传统看法之外,寻求解决分期断代的新手段和途径。

这些研究目前都还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今后肯定会有新的重要突破出现。

在关于殷墟出土甲骨文的上、下限问题上,也有学者在试图找出线索。

学者们普遍感到,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以上各个方面的研究,同时还需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理论进行系统的通盘整理,撰写出更高水平的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专著。

这是今后甲骨文研究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利用甲骨文资料研究商代历史文化方面,也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过去虽然已有很多学者对商代晚期的社会性质、阶级关系,国家结构、土地制度等问题作过研究和讨论,但所得结论目前还有不少问题,还远远不能被视为定论。

此外,商代晚期的对外战争和军事制度,以及与之相关的商代疆域、历史地理等方面,目前的研究也远不够充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有关商代的科技文化方面,必有许多重要课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例如,甲骨文中有关日、月食的记录,虽已有不少人进行过研究,但随着甲骨文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天文计算工作的进步,还需进一步讨论和推定。

古代气候变迁,一直是学术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商代晚期中国黄河流域的气候状况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内容。

早在三十多年前,甲骨学者虽曾就此问题发表过一系列文章,曾经得出一重要结论。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内,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比较冷寂,今后也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甲骨文中有关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记载,是非常丰富的。

过去在这方面已有不少重要研究成果,今后有必要作全面的综合研究,写出有一定水平的专著。

此外,关于商代的酒类酝造、蚕桑纺织、医药卫生、动物与植物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在利用现代化手段推进甲骨文研究方面,1987年12月,由范毓周设计并主持完成的“计算机甲骨文信息处理系统”研究成功并通过专家鉴定,为甲骨文研究的计算机处理化提供了基本工具。

今后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应用软件,把有关这一方面的工作推进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