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合集下载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海南、广东、河北,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贵州、内蒙古、宁夏、青海、山西、四川、西藏、新疆、云南、重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

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

边贸条件优越
3
6
党和国家的高 度关怀和重视
下页
缩小东西部经济上差距的相关方法
1、加大西部的教育投入 2、国家的政策支持 3、在西部建立一批国家重点扶持的经济重心区, 以此来带动西部发展 4、疏导生产要素西流 5、加快西部乡镇企业及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6、基础建设开路, 资源开发带动
7、东西联姻− 对口支援
返回
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的趋势
东部地区在地理区位上的优势是西部地区无与伦比的

改革开放多 年的发展, 东部地区已经奠定了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西部地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太多
下页
西部的优势条件
已经具有发展工 农业生产的基础
1 4
市场潜力巨大
西部地区幅员 辽阔
2
发展的 基础
5
西部人坚毅的 品质
中国东西部的差距问题
个人信息
东西部差距表现突出的三大方面
一、东西部在经济方面的差距 二、东西部在文化方面的差距 三、东西部在政治方面的差距
下页
东西部差距的文化根源
知识差距、信息差距、教育差距、观念差距和 体制差距,综合起来又集中反映了文化的差距。 (只有当西部的现代技术和现代生产得以发展和运 行, 具备了符合其需要的管理体制与市场以及拥有 与之价值观念相应的意识形态时, 即做到物质文化、 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相协调, 形成整合时, 才能顺 利的实现西部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返回
政策的倾向导致差距的迅速拉大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 地域广大, 各地区之间 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 是客观存在, 古已有之, 不足为怪。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有历史的、 自然的、地理区位的, 也有社会文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东西部差距迅速拉 大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其原因主要是国家宏观 政策导引所致。宏观经济政策给了东部地区全 方位大角度倾斜,使地理位置优越的东部地区 如虎添翼,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迅速拉大。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

中国东西部的经济差异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东亚国家,位于18°N-73°N和54°- 135°E。

中国的陆地面积大概有960万平方公里。

此外,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民族和文化。

最近中国的经济发展比其他的国家速度快很多,特别是在贸易方面。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分布是不均衡的。

东部经济相对发达,而西部经济较为落后。

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北京、天津、香港、浙江、湖南、广东、福建、海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

西部包括:四川、西安、贵州、重庆、西藏、青海、甘肃、昆明、内蒙古等。

从东部和西部地区来看,中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比西部高很多、速度快很多。

这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如地形、气候、自然与人才资源、工业和城市等等各方面。

一、地形与气候方面中国地形十分复杂,有高耸的山脉,起伏的高原、丘陵,扁平但肥沃的平原。

中国的全景表明了中国的地形分布从西向东的四个阶梯。

第一阶梯,山顶“楼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于海平面4000米以上,经常被称为“世界屋脊”,其高出海平面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和喜玛拉雅山的主要高峰。

第二阶梯,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平均海拔在1000米与2000米之间。

第三阶梯,在海拔500 - 1000米之间,从大兴安岭开始,至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与东海岸近似平行地画了一条线。

在东部大陆架从土地延伸到海里的部分是第四阶梯。

这儿的水深是少于200米的。

由此看来,中国的西部有很多高原和山地,面积广大,而东部有很多海和平原面积也同样十分广大。

中国西部的气候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季风气候,所以比较干旱。

在中国有两个著名的沙漠即戈壁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

两个沙漠都在中国西部,这两个沙漠导致中国西部地区的气候非常干旱并且荒漠化严重,因此在中国西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可以种植作物,除了四川,四川省的农业作物生产很发达,可是别的地方农业作物生产不太多。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

中西部与东部收入分配差异的原因与解决的办法:原因: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产生和扩大,是旧的制度体系局部沉淀及新的制度体系尚未完善的特殊过程的一个结果。

探讨地区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必须考虑到制度变迁。

(一)历史原因历史和传统体制所形成的初始条件差异是我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解放前,我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东北、上海、天津),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使得我国的产业分布极为不合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一直是在业已存在的东、中、西阶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发展初始条件差异的作用。

(二)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的基础条件及收入差距通常还会形成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发达的地方,其聚集资源的能力越强,发展潜力越大,居民收入也就越高;基础条件差的地方则相反。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出海条件,又处于日本、韩国、港、澳、台等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辐射圈内,使广大农村经济很容易与城市经济紧密联系起来,顺利被纳入城市经济的辐射范围内,使城乡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东部地区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中西部地区处于内陆较封闭的地带,没有东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不便、城市数量少,城乡之间缺乏应有的经济联系。

总之,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地理位置、水土资源状况和气候条件,使各地区比较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形成劳动者不同的收入水平。

(三)经济发展政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行了梯度式非均衡的地区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进。

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加大对东部沿海地区人、才、物的投资力度,并给予东部沿海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

从各地区基本建设投资来看,2004年东部投资达到11786亿元,中西部为10186亿元,大量优惠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使得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东部地区。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这个以庞大人口为基础的国家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从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城市化与地区经济发展报告》中可以看出,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背后,不同地区推力的差异极大,东南沿海地区依然保持着引领全国发展的态势,而中西部地区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差异呢?一、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各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优劣势。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传统的农业经济体系,且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形式,初期的改革开放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先天优势势不可挡。

而中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的标志是要到1990年代后期,这个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成型。

二、不同地区资源禀赋不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依赖于本地的资源禀赋,如工业、基础设施、人口等。

一些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如江浙沪地区,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开发较早、沿海便利的交通等因素,先天优势明显,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

西部地区山地较多,土地面积小,如四川盆地和贵州高原,由于地理上的局限性,资源的利用难度较大,因此区域经济开发水平较为滞后。

而东北地区的历史原因使得其经济结构转型较为困难,导致了当前形势不佳。

三、市场环境差异市场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区的市场环境差异较大。

东南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具有更为完备的市场机制,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更加国际化的市场环境、更为先进的市场经济机制和更高效的法律、财务等服务体系,这些有利的条件吸引了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有力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配套条件要差得多。

四、政策差异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拥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政府政策不同,可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东南沿海地区依托于政策优惠和迅速提升的发展氛围,支付了巨大的发展代价。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2575

3
107.1
1400.5
内地
8.42
19.64
105.2
1655.5
4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1792.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
-
1984)
[M
].
北京
: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4:
137.
在充分认识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失误和中国的实际困境之后,
随着我
国实施改革开放,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平衡发展向非平衡
南方地区的水资源及有
色金属矿产资源。
西北地区相对来讲则资源十分贫瘠,
尤其是水资源的缺乏使得
农业生产几近困境。
有一些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可以改变的,
比如小规模的交
通问题,
但是资源问题始终是难以依靠人力解决的,
因此这成了一个区域经济发
展的致命伤。
不可弥补的缺陷不仅仅使得一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困难和不
崎岖不平。这样差异的影响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说:
A.
地形地势差异造成的交通问题,东南及北方地区交通发达,交通网密度
大,而西南、西北地区交通条件差。这又引发了以下的问题:
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交通不发达使得很多可开发资源不能得以利用。
交通的发达有利于信息的沟通交流,也有利于人才的流通和技术的
发展。
交通的作用不仅仅具体的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交通也会为枢纽城市
将全国划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经
济地带,
开始实施重点发展内地,
推进区域平衡发展战略。
这是中国区域经济发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 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收入等方面,还受到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从经济总量来看,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为代表的城市群,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体系。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尽管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

例如,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服务等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单一,传统产业如资源开采、初级加工等仍占据较大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

居民收入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直接指标。

东部地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较为丰厚。

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收入相对较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

居民收入差距不仅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和内需的拉动。

地理区位和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众多优良的港口,便于开展对外贸易和物流运输。

同时,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促使其更加注重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但由于交通不便、开发难度大等因素,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

政策环境也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一、案例背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自然地理的差别,经济发展起点的差别,观念的差别,地方政府行为方式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开放政策的区域推进及渐进式市场经济的推进和演变等等因素的作用及影响,使得中国东部和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物流呈现东、西市场交换的不平衡格局;资金流是一江钞票向东流;人才流是孔雀麻雀东南飞;优惠政策是向东倾斜;如此等等。

使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东部成为繁荣的象征,而西部则是贫困的代名词。

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及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有其合理性,但若任其差距的扩大,则可能造成许多社会经济问题。

这种由市场经济造成的不平衡发展的差距,由市场的力量来缩小差距是不可能的,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因此,中国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时地提出开发西部的政策。

二、案例资料50万人以上(包括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

度、有路面公路密度和内河航运密度之和)。

离主要海港的平均距离是以各省的中心城市(省会及自治区首府)至最近的主要港口之间的最短铁路距离。

资料来源∶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的《中国工业发展报告》。

以上表中的资料除表下有注明来源的之外,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三、案例目的选编该案例的目的其一是理解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必要性和及时性;其二是能充分利用二手资料(如统计年鉴、报刊资料、网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三是利用统计学中的分组法、指标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等知识进行统计分析。

四、案例涉及的知识点统计分组法、统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对比分析法五、案例问题1、利用上面的截面数据,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来分析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2、为什么说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是必要的和及时的;3、搜集相应的资料,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思路;4、搜集相应的资料,对东、西部差距进行动态分析;5、搜集近期(2000年以后)的资料,比较“西部大开发”的效果,并提出今后的思路及措施建议。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

东西部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1.“资源的诅咒”效应,即资源丰裕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于资源贫乏的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原因在于:(1)西部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低于东部。

虽然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由于交通和技术的限制,开采成本高。

加之西部地区开采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益低,自然资源优势难以迅速转化成经济优势。

(2)在传统的计划体制下,扭曲的要素和产品价格体系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价格优势相背离,资源利益的大量流失,使西部地区在工业化初期无法依靠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起来。

(3)地方与中央在资源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4)西部地区“竭泽而渔”式的开采;(5)产业分工及产业布局。

西部过分依赖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加工业,在东西部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处于低端水平。

2.文化传统与人脉资源从文化传统因素看,东南沿海地区是儒学文化和各具地方特色的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国际贸易和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居民较早地形成了商品经济观念,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先于其他地区,因此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经商和办实业的意识较强。

教育事业较为发达,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程度高,当禁锢在他们身上的传统体制和政策被摆脱之后,他们个体的能量得以充分发挥,并又本能地走向国内外商贸市场。

而广泛分布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华人、华侨(原籍大多在东南沿海)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脉”关系,加速了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西部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观念、意识。

即使在时代背景发生变化以后,惧怕风险、懒惰、等级观念、官本位意识、唯意志论等自然经济观念和传统计划经济思想依然存在,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制约着西部地区的思想解放,增加了西部制度创新的难度。

3.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表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投资是推动东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西部长期依靠国有经济支撑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国有经济的弊端是东西部经济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持续扩大的重要原因。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中国西部地区是指中国经济较为欠发达的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

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中国西部地区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协调。

一、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部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限制了其经济的发展。

而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对外交流更加便捷,因此经济发展较快。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也是区域差异的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凭借其先进的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创新,推动了其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欠缺,严重制约了其经济的发展。

再次,经济政策的不公平也是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东部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区域,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

而西部地区则缺乏政策支持,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二、区域协调的必要性区域差异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过大的差异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稳定因素。

因此,实现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中国西部地区是资源丰富的地区,特别是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通过推动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化配置,促进全国资源的高效利用。

其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发展滞后,但却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引导东部地区的投资、技术和人力资源流向西部地区,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最后,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升国家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把全国各地的经济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将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内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者和学者的关注下,一直成为了经济发展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并探讨一些可能的原因。

首先,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国东部地区位于中国的沿海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而西部地区则大多数位于内陆,地理条件相对较为恶劣。

这种地理因素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外部联系方面的优势。

例如,东部地区的港口和机场发达,便于对外贸易和运输,而西部地区则远离海洋,交通不便。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在外贸和物流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拥有众多的重工业和高科技企业,从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

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这导致了西部地区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比较敏感,经济发展相对不稳定。

另外,教育和科技水平的差异也是影响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许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

这些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为东部地区提供了创新驱动的发展动力。

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流失和技术壁垒成为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

除了以上因素外,政策因素和历史原因也是造成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方面给予了东部地区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这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而西部地区则受到了历史上的封闭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政策扶持程度相对较低。

为了缩小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等。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移支持,中国政府试图通过这些政策来激发西部地区的经济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

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各地区之间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中国的区域差异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中国的政权中心一直在不同的地方,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

例如,北方地区在古代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南方地区则相对较落后。

这种差异在近代依然存在,并因为改革开放而进一步加剧。

二、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早期的改革开放先发优势。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与此相反,中西部地区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人才流动性低等问题,长期以来发展相对滞后。

三、原因分析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历史的地理和政治因素造成了一些地区资源和交通条件的不平衡。

其次,政府对于不同地区的政策导向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过去,发展更为有利的地区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最后,人力资源的不平衡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之一。

由于教育资源和人才流动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人力资源相对匮乏。

四、政策调控为了缩小区域差异,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其次,鼓励跨省份的人才流动,通过引才和人才培养计划,加速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储备和发展。

此外,政府还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创新创业,推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五、机遇与挑战中国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的问题不容忽视。

虽然20世纪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办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一些地区的发展难题依然存在,需要持续的政策调控和资金投入。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1、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

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损害落后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剧区域经济的矛盾。

(3)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4)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四)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政策思路1、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各地区经济都应融于世界经济体系之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话题。

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及快速发展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本文将从地理、人口、资源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地理因素中国的地理特点是广袤而多样的,在地理和气候条件上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更多的机会。

这些地区更容(易)吸引外国投资和先进制造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也更适合发展高端产业。

相反,西部地区则多为内陆和山区,地理环境和气候都相对恶劣,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差很多。

此外,中国海陆形态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由于地理位置和贸易条件的优势,各个经济带培育出了广泛而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西部地区缺乏相应的发展平台,促使该地区发展的速度比东部地区要慢得多。

2.人口因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众多规模庞大的人口。

地区人口的情况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东部地区具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收入,吸引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进城。

由于人口聚居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比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更为集中和发达,因此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也更为强盛。

而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人口稀少,迁出人口数量大,因此相对较落后。

农村地区的年轻人移民到城市,尤其是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为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但也造成了西部地区的落后。

人口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

3.资源因素中国的资源分布也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面积较小的东部地区,资源利用相对集中和发达,如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行业均比较集中,这些产业支撑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反,在辽阔的西部地区,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导致了区域经济增长出现瓶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施了不平衡的地区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在政策 上的体现是沿海地区已得到了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的优惠,给沿海 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抑制了内陆地区的发展积极性。自 1980年以来,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旨在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政 策、法律和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 免征企业所得税和工商统一税的暂行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法》等。这些带有严重政策倾斜的法律法规形成了建国以来全面完 整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在经济特区对海外投资者 的政策优惠,包括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经营管理方 面的优惠政策。
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3)制度因素
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在《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 学分析》一书中指出:“制度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 是决定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因素。”邹东涛 更为直接地指出: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生产力发 展的根本因素。可见,制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中国自1978年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于各 地区体制转轨的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在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不同地区的改革进 程差异很大。
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2003年地区生产总值中,最高的广东达13625.9亿元,
最低的西藏只有184.5亿元,广东是西藏的74.7倍。2003 年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最高的内蒙古有 116.8,最低的云南为108.6,相差8.2。2003年地区工业 总产值,前五位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分别 为21513.5亿元、18036.7亿元、15380亿元、12864.2亿 元、10342.8亿元,后五位的西藏、青海、海南、宁夏、 贵州分别只有21.4亿元、247.9亿元、333.5亿元、352.8 亿元、977.6亿元,后五位都在1000亿元以下,前五位都 在10000亿元以上。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却日益加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种差距进行分析。

首先,人口分布差异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东部地区的人口相对集中,特别是沿海地区,人口密度高,人口红利得以充分发挥。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人口红利效应较弱,人力资源优势受限。

这导致东部地区企业更容易获得劳动力资源,并且劳动力供求关系更加平衡,而西部地区则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供求不平衡的问题。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

东部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投资和发展环境。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不便,这增加了西部地区企业投资和运营的成本,限制了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另外,资源禀赋差异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部地区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为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与之相比,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无论是能源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存在一定的缺口。

这使得西部地区企业在资源获取和利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难以充分发挥潜力。

此外,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也是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

东部地区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达的科技创新环境,这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与之相对的是,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科技创新水平相对滞后,这限制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导致中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人口分布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不平衡、资源禀赋差异以及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的不均衡都对东西部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缩小这种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的改善,提高教育资源和科技创新水平,同时加强东西部地区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

经济发展的区域发展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差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显著。

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对中国的经济升级和全面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一、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拥有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条件,丰富的资源和较先进的技术水平。

这些优势使得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国内外投资的重点区域,吸引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和技术。

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也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

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劣势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基础设施相对较弱。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受到了相对较少的关注,导致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此外,中西部地区还面临着人口较多、教育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三、差距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1. 政策因素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成为经济特区,享受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支持相对较少,导致了其发展速度和质量的不足。

2. 资金和人才流动由于东部沿海地区有更为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高端人才向该地区集聚。

这种资金和人才的流失势必削弱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加大了两者之间的差距。

3. 地理因素中国辽阔的土地面积使得中西部地区的交通、物流成本较高,而水陆相对便利的东部沿海地区则更容易形成经济聚集效应。

这种地理差异直接影响到两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和效益。

由于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存在,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导致了就业机会的相对不足,进而引发了人口外流问题。

其次,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使得经济总体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讲义)

3第一章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东、中、西部差异(讲义)

3异(讲义)1. 了解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和划分依据;2.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3. 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二】重难点提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发展差异。

【一】东、中、西部发展差异2. 产业结构差异4. 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从沿海到沿长江、陇海—兰新线,再到沿边境的全方位开放战略,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带出现了明显的对外开放差异。

〔2〕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是:①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与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②区域开放程度高,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发展差异的影响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地带的差异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等许多方面,这些差异是一系列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随堂练习】1. 以下城市由西向东,分别位于西、中、东三个经济地带的是〔〕A. 乌鲁木齐、西安、郑州B. 成都、武汉、南昌C. 沈阳、太原、西安D. 昆明、长沙、福州答案:D思路分析:A项中的乌鲁木齐、西安都位于西部经济地带,郑州位于中部经济地带;B项中的武汉、南昌均位于中部经济地带;C项三个城市分别位于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2. 以下能够实现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做法是〔〕A. 把部分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B. 将高能耗企业向东部转移C. 在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D. 将高科技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答案:C思路分析:中西部地区生态坏境较为脆弱,故不能将严重污染的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地区能源资源短缺,不宜发展高能耗企业;但东部地区经济、科技均较为发达,适宜发展高科技产业;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农牧业发达,适宜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异及成因摘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区域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其中尤以东西之间的大地带性差异最为突出。

近年来,中国西部不发达省区与东部沿海省市打的经济发展差距相当突出,这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东西部之间的经济联系、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及其成因,从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作具体深入的考察研究,以期从几个的角度,揭示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多重因素。

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二是社会环境与东西部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成因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过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问题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差距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伴随着我国前所未有的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东西部经济差距也不断扩大,东西部经济差距加大制约了国民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

下面就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及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国东西部差异比较现状特点东部地区主要由平原及低矮的丘陵组成,包括北京、天津、、、、、、、、、,土地肥沃,温度适宜,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产量也高,被誉为“鱼米之乡”;西部地区大都是高山高原,崇山峻岭巍然矗立,沙漠戈壁面积大,对外部的联系交往十分艰难,一些地区几乎处于同外界隔绝的状态。

包括甘肃、广西、、、、、、、、新疆、、。

直到现在,交通不便,相互阻隔,仍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

青藏高原极其严寒,西北地区极其干旱,黄土高原极其贫瘠,云贵高原极其险峻,对经济发展非常不利。

从我国来说,区域差距一直存在着,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也不例外。

新中国建立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位居最末。

为适应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国家对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利用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较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实行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退耕(牧)还林(草)、特色产业发展等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1]但是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仍然存在,在过去的两年里,东西部经济发展状况构成了本部分的主要内容。

(一)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差距2004至2005年东部十一省市生产总值从95305.5亿元增加到116614.3亿元,西部十二省市区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23132.0亿元增加到33360.3亿元;2004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了全国的69.6%,西部地区仅占16.9%,远远低于东部地区。

200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为64.0%,西部地区为18.3%,西部地区所占比重有所提高,但东西部地区经济总量仍然有很大差距。

2004年全国人均GDP为10561元,东部地区为19351元,西部地区仅为7728元,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39.3%。

2005年全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均GDP分别是13493元、23042元、9536元,西部相当于东部地区的41.4%,东西部差距虽然略有缩小,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仍然存在。

(二)产业结构差距分析产业结构合理与否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安定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其内在的规律性,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

[2]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比重在工业化初期趋于上升,工业化任务完成后,则趋向稳定,到经济走入工业化后,则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最终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规模最大的产业。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来看,全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4年的15.2%降低为2005年的12.4%;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52.9%降低到2005年的47.3%;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2004年的31.9%增加为2005年的40.3%。

同期东部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9.1%下降为8.0%,第二产业的比重由52.9%减少为51.6%,第三产业比重由38.1%增加为40.8%;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也呈现出与全国和东部地区趋同的趋势,对照上述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和高级化。

从表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全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有绝对优势,第三产业仍然处于比较落后的发展状况,尤其是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2004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9.5%,而东部地区仅为9.1%;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4.3%,东部地区则为52.9%,比西部地区高出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6.2%,东部地区为38.1%,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9个百分点。

2005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为17.6%,而东部地区仅为8.0%;西部地区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2.7%,东部地区则为51.6%,比西部地区高出8.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为39.6%,东部地区为40.8%,也比西部地区要高出1.2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一产业西高东低,第二、三产业东高西低的特点,以工业增加值这个指标来说,西部地区就远低于东部地区,东西部的差距非常大,2004年全国工业增加值为54805.1亿元,东部地区为36951.1亿元,占全国的67.4%,是西部地区的5.2倍,西部地区为7104.7亿元,仅仅占到全国的13.0%。

2005年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较之于2004年有所提高,提高到了14.3%,但比重和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差距很大,说明西部地区工业总量规模小,发展水平低,工业化进程推进缓慢。

由此反映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不及东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三)居民收入水平差距2004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936元,东部地区为4565元,西部地区为2192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8.0%,2005年东部和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所提高,但西部地区仅为东部地区的44.2%,较之于2004年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

200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422元,西部地区为8031元,为东部地区11523元的69.7%;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呈现出提高的态势,从2004年的8031元提高到2005年的8593元,但西部地区占东部地区的比例仅为66.7%,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

但是城镇居民收入较之于农民收入而言,东西部差距要小许多,说明东西部的差距很大的根源和症结在于西部农村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四)城市化水平差距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状况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

[3]城市化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还会不断地推动经济发展,二者相互作用,辩证统一。

我们以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由表5可以看出2004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0.81%,东部地区为39.40%,西部地区仅为22.99%,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高出16.41个百分点。

(五)经济发展外向程度差距经济开放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经济发展也总是从经济开放部门与经济开放区域起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的状况是反映地区产品和资本要素市场化的重要内容。

(六)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别投资规模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西部,所以不仅中央投资大大集中于东部,而且西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外资也大量流向东部。

我国在投资建设方面的大部分投资向东部倾斜。

在国家财政投资和国债资金的引导下,西部十二省区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加快,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477.4亿元,东部占全国的57.3%,西部占19.5%,东部所占比重是西部的2.94倍。

从人均投资占有量来看,全国人均固定投资占有量为5421.8元,东部地区为人均8205.3元,西部地区为人均3704.7元,东部地区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远远高于西部地区。

2005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人均投资占有量都有所加大,占全国的比重也增加。

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较之于西部地区而言资金充足,在发展的质和量上有了充分保证,而西部投资比重低,资金来源紧张,发展底气不足。

这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向东部倾斜的情况是造成东西部差距拉大的原因之一。

(七)非国有经济发展差距在非国有经济发展方面,东西部存在明显差距。

2005年,西部地区省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占各地区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要高于东部地区,表中的几个西部省份的数值都在50%以上。

从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来看,2004年全国平均水平为35.51%,东部地区为29.07%,西部地区则高达52.57%,比东部地区高23.5个百分点。

由此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的绝大部分是由国有经济贡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及近两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存在的原因,首先是经济体制变迁、中央政策导向、地方改革力度、区域战略决策等因素综合而致的。

“改革滞后”和“体制落后”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首要瓶颈。

[4]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东部体制改革超前,创新精神较高,观念更新,能利用中央给予的良好的政策环境,而西部由于改革滞后,中央政策出台时,各种软硬件条件跟不上,无法实施操作,只能跟在发达地区后面步其后尘,刚能放手大干时,政策的时效性又结束。

其次,西部内陆地区深受地缘文化、血缘关系和宗法观念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黄土文化”成为西部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形态,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安于现状的惰性主义,再加上长期以来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经济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造成西部地区的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观念陈旧和保守,这些落后陈旧的观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束缚了人们的手脚,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障碍。

东部地区思想解放较早,能较快地接受现代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公众有较强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放意识,能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跟踪世界先进科技潮流,及时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用足、用活中央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由此带来了东部的繁荣和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东西部最大的差别就是观念上的差别。

最后,东西部投融资体制也存在差距,目前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还较为单一,投资增长主要依靠基建投资和国有经济投资来拉动。

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领域,投融资渠道单一,资金来源主要是依赖政府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