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吆喝”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
3. 引导学生理解“吆喝”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单词:“吆喝”(yāo hè)2. 短语:“大声吆喝”(dàshēng yāo hè)3. 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掌握。
2. 难点:句子“他大声吆喝着吸引顾客。
”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吆喝”。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出示商品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商品的特点,引出“吆喝”的概念。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吆喝”和短语“大声吆喝”的用法,示例说明。
3. 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活中使用“吆喝”的场景。
4. 口语交际: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运用“吆喝”进行口语交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口语交际中的发音、词汇运用和语言组织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内容。
七、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用“吆喝”编写一个简短的故事,体现“吆喝”的实际应用。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吆喝”的文化背景资料,增强对语言的理解。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思考改进教学方法的措施。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程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访问市场、商店等,观察并体验“吆喝”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 开展“吆喝”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鄂教版小学语文吆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一、鄂教版小学语文《吆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吆喝》,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1. 课文《吆喝》的内容介绍。
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活哲理和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知识。
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生活中的“吆喝”。
3. 合作探讨: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
4. 成果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活哲理和传统文化,进行情感升华。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分享交流等方面。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吆喝”的文化内涵。
3. 比较教学: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吆喝”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类似现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八、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准备《吆喝》的课文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学设计(优秀8篇)吆喝篇一吆喝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运用文中相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结合课文介绍的北京吆喝声,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重点、难点1.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学生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学习剪裁技巧。
2.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3.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发挥自我创造能力。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北京图片、音乐视频、吆喝声音材料、课件。
课时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配乐图片导入(ppt)二、作者简介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xx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
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
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三、整体感知1、字词招徕( ) 铁铉( ) 囿于( ) 隔阂( ) 饽饽( ) 秫秸( )商贩( ) 吹嘘( ) 吆喝( ) 小钹( ) 荸荠( )2、读课文前问题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声随处可闻,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1).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大清早……白天……到了夜晚……(2).再按“一年四季”顺序介绍:春、夏、秋、冬。
3、走进吆喝,感受特色(1).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提到的各种叫卖物品,看看这些物品涉及哪些行业?(2).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4、三读课文、三赏吆喝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1)现在,请大家收回浮想的思绪,进一步来品读吆喝的滋味。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吆喝》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文学的角度来了解北京叫卖口头艺术的内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广博文化的感情,促使他们自觉地注意周围的艺术文化2.学习领悟作者高超的组织资料的写作思路,能将内容较多的东西有序地组织3.培养同学对口头广告的发明能力二、教学重点1.本文是以地方语言“京白”来写的,和现代汉语有些差别,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和作者对北京的感情是重点之一2.文章的内容繁多而杂,指导同学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资料布置的有序性,在此基础上形成感悟3.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意收集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让同学发挥自我发明能力,发明有新意的口头广告三、课前准备1.同学:课前对课文要有充沛的预习,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生平。
2.教师:一部反映北京二三十年代时期生活情景的VCD电影片段(其中包括叫卖吆喝声),以此作为导入课文的资料,使同学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认识。
四、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电影,注意里面的小商贩是如何叫卖自身的'货物的?他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你听了有什么感想?(用多媒体投影仪器播放VCD,播放后让同学发表自身的意见和看法)同学大致回答的是两个特点:声音清脆响亮或吸引人,仿佛在唱歌似的;叫卖的内容合乎自身货物的特点(教师针对影片中叫卖声的特点对同学的看法做出中肯的评价)师:同学们可知道,这些吆喝现在我们已经很少能够听见了,其实在当时,它就是一种宣传,一种广告,也是一种艺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文章《吆喝》,跟着作者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这种艺术!(教师简介萧乾的生平,主要介绍他是北京人和其在京求学、居住的阶段)五、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吆喝声?这些吆喝声是按什么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同学默读,自我思索)a..文章中的吆喝声林林总总,多而且杂,但作者却介绍得有条有理总的来说,文章写了作者在北京听到的大多数吆喝声,从“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中,可以得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布置资料的首先从早到晚介绍了“大清早卖早点的……到了晚上的叫卖声也十分精彩”;其次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吆喝声。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吆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学生: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教学设计】一、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学生猜测)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⑴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⑵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机应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油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滑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隔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⑴学生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吆喝》教案

《吆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2.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播放一些吆喝的录音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过吆喝吗?知道吆喝是什么吗?
2. 讲解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
介绍吆喝的定义和作用。
讲述吆喝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
3. 学习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讲解吆喝的基本技巧,如声音、节奏、韵律等。
让学生模仿一些简单的吆喝,进行练习。
4. 创作吆喝
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学的技巧和方法,创作自己的吆喝。
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5. 总结
总结吆喝的技巧和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吆喝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学习了吆喝的技巧和方法,并通过创作吆喝,培养了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的吆喝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吆喝》教学设计6篇

《吆喝》教学设计6篇《叫卖》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活动目标:1、喜爱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体会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2、在活动中能友好地与同伴分工合作,并大胆地与人交往。
3、擅长捕获四周的事物,有敏锐的观看力;并能运用恰当的语言大胆地表现。
4、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叫卖的特点,并能自己创编叫卖。
活动预备:学问预备:带幼儿到市场中观看商贩买卖物品。
物品预备:冰糖葫芦、各种水果、羊肉串、臭豆腐、凉粉、玉米、烧饼等。
情景创设:美食街。
活动过程:一、引导探究——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叫卖?为什么要叫卖?1、教师出示冰糖葫芦,引导幼儿观看并说出其特点。
2、教师示范简洁的叫卖,让幼儿进展推断这样的叫卖好听吗?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创编叫卖,并进展个别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向客人教师叫卖冰糖葫芦。
4、请幼儿说自己叫卖冰糖葫芦的过程,让客人教师给出评价。
(由一名客人教师到幼儿面前依据刚刚幼儿叫卖的状况,总结幼儿叫卖的缺点,比方声音要大一点,语言要更生动,语言应更丰富,将你的东西说得更好,让别人一听就想买。
)5、教师小结:叫卖是生意人在出售商品时,对自己的商品的一种宣传,目的是把自己的商品说得棒棒的,让自己的商品卖出去。
二、回忆观看比拟,探询叫卖的形式与特点1、提问: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还听到过哪些叫卖?2、幼儿回忆仿照各种形式的叫卖。
3、观看比拟:引导幼儿在叫卖的形式上进展观看比拟,逐步归纳出叫卖的特点。
(在这一层次里,先让幼儿说说生活中听到过的叫卖,然后教师向幼儿呈现三种叫卖:一般话的,方言的,唱的。
让幼儿比拟觉得哪一种更好玩,然后以鞋子为例让幼儿选择三种方式的一种自由叫卖,最终选择三个幼儿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上台叫卖,幼儿评价你听了以后想买谁的鞋子。
)三、创编展现:幼儿依据所学学问,自由创编叫卖1、给幼儿一个想像中的物品,引导幼儿从物品的特点入手,邀请同伴进展争论、创编。
2、教师引导幼儿比照,让幼儿发觉哪种叫卖更好玩,更有创意。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吆喝的文化背景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语言表达和表演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声音。
二、教学内容1. 吆喝的定义和分类。
2.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1. 吆喝的定义和分类。
2.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2. 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欣赏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吆喝录音和视频材料。
2. 学生准备自己的吆喝实例和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段典型的吆喝录音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吆喝的魅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吆喝实例,引发对吆喝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吆喝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了解吆喝的背景和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吆喝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吆喝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吆喝的语言技巧和情感表达。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吆喝实例和表演,互相学习和借鉴。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以及吆喝对于社会和文化的意义。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吆喝表演,分享学习成果和体验。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继续收集和探究其他形式的吆喝,如街头小贩的吆喝、商家广告等。
2. 学生可以尝试创作自己的吆喝作品,进行表演和分享。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吆喝的理解和兴趣。
2.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考察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评价学生的吆喝表演,检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表演技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表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吆喝优秀教案

吆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吆喝》,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以及有关吆喝的基本知识和文化背景。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吆喝、观察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引导学生体会吆喝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难点:体会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文PPT课件、吆喝音频或视频资料、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吆喝的音频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描述所听内容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揭示课题:《吆喝》。
(板书课题)介绍吆喝的定义和背景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指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教师范读重点段落或句子。
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对吆喝有了哪些初步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深入品读,理解内容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吆喝的句子或段落。
学生交流找到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师重点指导理解难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不同场景下吆喝的韵味和特点。
引导学生想象并描述自己所听到的吆喝声。
小组讨论:为什么人们要使用吆喝这种方式来叫卖或宣传?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交流。
全班交流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补充讲解吆喝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现代社会中,吆喝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这种民间艺术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教师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听到过类似的吆喝声?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与吆喝相关的经历或见闻。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交流感受:同学们,提到“吆喝”,你们觉得熟悉吗?谁来给我们来吆喝一下?(学生模拟吆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同的吆喝声?(学生自由交流)2.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对“吆喝”并不陌生,有些同学可能还很有心得。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围绕“吆喝”来展开的。
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板书课题:吆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默读课文,用批注写下自己的阅读理解。
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
3.检查自读情况。
4.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梳理文章思路:(1)按“我对吆喝声的喜爱”(2)按“我对各种吆喝声的喜好”(3)按“我对吆喝声的怀念”三条路线来组织材料。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悟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你对吆喝声的喜好,选择一种你最感兴趣的吆喝声进行品读。
并思考:作者对这种吆喝声有怎样的感情?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在书中做上记号。
2.学生品读课文,交流感受:你最喜欢哪种吆喝声?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3.品味语言:作者用简单朴素的语言介绍了各种吆喝声,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精彩?哪些语句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用笔勾画下来,做好记号,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4.学生自由交流:(1)“我小时候经常听到卖糖葫芦或者是卖大梨糕的。
”你听到过这些吆喝声吗?你还记得那时的声音吗?现在还有这些吆喝声吗?为什么?(2)“我吃着糖葫芦,也就踏实了。
”你吃过糖葫芦吗?吃糖葫芦时是什么感受?作者为什么说吃着糖葫芦就踏实了?(3)“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大棚全都搬到大街上……”你见过这样的百货商店和大棚吗?说说是什么样的?和现在的商场有什么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你能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集市吗?(4)“一到晚上‘馄饨喂——开锅’,老远就听见了。
”你听过这样的叫卖声吗?谁能学一学?你觉得这个叫卖声有什么特点?你听着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老远就听见了?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
《吆喝》教学设计

《吆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字词,掌握词的读音、意义。
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及赏析语言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分析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语言方面的特点。
3、体验作者在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四、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
2、诵读品味法。
3、创造性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视频导入二、掌握字词略。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吆喝?吆喝是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声,是当时小商贩用于招来顾客而做出的各种音响,其实吆喝是那时媒体不发达的年代里的一种口头广告,起宣传作用。
也是一种如管弦乐器的艺术,耐人寻味。
2、文中的吆喝一共介绍了多少个?都涉及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218种。
吃的、玩的、用的。
3、叫卖者吆喝时有哪些本领?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随机应变。
4、作者是用什么顺序、什么办法把杂乱的吆喝声整理的井然有序?器乐时间顺序早上(5-7)从早到晚(5-9)(引入)晚上(8-9)声乐吆喝春天,到夏天(介绍)一年四季(10)秋天,到冬天(评价)吆喝的内容吆喝的声调吆喝的音韵节奏方法指导:当我们要把一些丰富多彩的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用特定的顺序,可以按时间的'顺序、分类的办法整理,最主要是写文章时,要用过渡句、总起句。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

《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白话文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吆喝》的教学设计优秀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使幼儿在外出游玩时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2、知道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及其作用。
知道在外出游玩时应该注意的事情。
3、了解使用这些特殊的电话号码的具体情况。
具备初步的自救意识。
活动准备:1、视频片段2、写有"110"、"119"、"120"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谈话导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教师:秋天来了,幼儿园准备带小朋友们外出秋游,高兴吗?但是小朋友出去秋游老师有些担心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二、基本部分1、观看录像,看完一片段就暂停,让幼儿说说。
(1)第一片段:外出游玩怎样乘车呢?外出游玩乘车时,不要把头、手伸到窗外,不能打开车窗,坐在车座上身子做稳,背靠车座,上下车时不要拥挤,互相谦让。
(2)外出游玩怎样排队?游玩时要排好队,一个跟着一个走紧跟老师,不离开老师所指定的范围,有什么需要或不舒服及时跟老师说,不做危险的事情。
(3)陌生人和你说话,请你吃东西你怎么办?不与陌生人说话或跟陌生人走,一切听指挥。
2、教师总结:出游时要紧跟队伍,不能单独行动,如果发生紧急情况要及时告诉老师。
3、教师指导幼儿认识几种特殊的电话号码,知道它们的用途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1)教师出示写有"110"的图片,引导幼儿认识。
(2)依次出示"120"、"119"等电话号码的图片,指导幼儿了解它们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及其活动,并知道这些人员的活动与人们关系。
三、结束部分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进一步熟悉几种特殊电话号码,了解自我保护的具体方法。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吆喝》教案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吆喝的特点,感受吆喝的魅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通过模仿、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感受吆喝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理解吆喝的特点。
(2)运用吆喝的技巧进行表演。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吆喝的魅力。
(2)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听过的吆喝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组内交流,讨论生字词的意思。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
4.理解课文内容(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原因。
5.感受吆喝的魅力(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吆喝的特点。
(2)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吆喝,感受吆喝的魅力。
6.表演吆喝(1)教师分组,每组选一个吆喝主题,进行表演。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7.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受。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仿写一段吆喝,展示自己的吆喝才能。
2.拓展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吆喝声,分析其特点。
(2)编写一篇关于吆喝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吆喝的韵味和情感。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

《吆喝》教案设计(优秀8篇)《吆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掌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3.体味民俗文化的魅力,培养同学对生活的关注。
教学重点1.品味京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2.分析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在资料布置和过渡方面的技巧。
课前准备同学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列举的词语的音、形、义。
2.提前一周到所在城市的街道上去搜集本地商贩的吆喝声,并做简单的描述和评论。
教师搜集当地的一些吆喝声,并进行归类。
公开课教案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接触到广告,这一切都源于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
那么,在信息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年代,广告的主要形式是怎样的呢?(同学猜想)对,那就是“口头广告”,通俗地说,就是——吆喝。
吆喝既是早期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我们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那么吆喝到底具有怎样的一番韵味呢?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萧乾笔下的旧北京城那悠远的吆喝声吧。
(教师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a.为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局囿()招徕()饽饽()秫()秸荸荠()()隔阂()商贩()蘸()b.口头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招徕随机应变油嘴滑舌隔阂3.交流生活体验,激发同学的倾吐欲望和阅读兴趣。
a.同学交流各自所搜集到的本地的吆喝声。
首先在各学习小组内部进行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到班上进行交流。
具体要求有:对此吆喝进行简单的介绍、模仿和评价。
或者先由同学模仿该吆喝声,然后由其他同学猜猜这一吆喝代表的是哪种商品的经营,最后由同学进行简单介绍和评价。
b.在同学介绍完各自搜集到的吆喝声后,教师根据同学的介绍,列出四至五种吆喝声(兼顾时间、品种、声调特点),请23名同学尝试进行介绍。
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同学的介绍,并就同学的介绍写下若干的优点和缺乏,包括内容、条理、语言等方面的评价。
研读与赏析1.自读课文,通过比较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

《吆喝》优秀教学设计优秀1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2、了解剥玉米的工具,大胆尝试,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3、通过观察劳动,进一步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功用。
重点难点1、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加深对玉米的了解2、懂得珍惜粮食,愿意与他人分享,体验分享的快乐。
活动准备1、经验积累:师生在亲自种植、管理,收获玉米的过程中共同积累有关玉米的知识经验。
2、材料收集:师生共同收集有关的图书、录像,成熟的玉米棒,各种剥玉米的工具。
3、学具用具:幼儿种植、管理,收获玉米过程的录像带、电视机、各种剥玉米工具、大小竹编,小板凳,布,簸箕,等,各种玉米棒,玉米籽,调料,碗,微波炉。
活动过程1、激发兴趣——观看录像,激发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玉米棒是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看看录像里的玉米棒是不是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一样呢?2、了解玉米的生长过程。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玉米吗?你们知道玉米是怎么种出来的吗?(幼儿自由回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个别幼儿讲述(2)出示课件教师:原来玉米是在春天播种,种子慢慢发芽,农民伯伯开始捉虫、施肥,玉米长高、抽节,然后长出玉米棒,吐出玉米须。
到了秋天就收获了金黄黄的玉米棒。
3、观察发现——教师出示玉米棒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礼物,我们来看看它是谁?(引出玉米棒)(1)自由观察:幼儿观察,教师个别指导。
(2)互相交流:幼儿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3)共同小结:师生共同小结玉米棒的外形特征。
教师小结:玉米棒长得圆圆的,长长的,上面细下面粗。
玉米的外面有一层层的苞叶,像笋皮一样,剥叶,有的是黄的叫黄玉米,有的是白的叫白玉米,还有的是紫玉米。
玉米籽长得一排排,剥下玉米籽最里面的是玉米芯。
4、尝试操作——了解剥玉米工具,尝试操作。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大人是怎么剥玉米的吗?你们会吗?我们一起来尝试着剥玉米吧!(1)交流剥玉米的已有经验及工具的初步印象。
《吆喝》教学设计12篇

《吆喝》教学设计12篇《吆喝》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
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
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
知识与能力:1、学会8个字,认识9个字。
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
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课前准备:1、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调查: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或旧时生意人调查过去人们吆喝的内容和声调,做好记录或录音。
2、每人模仿一两句旧时的吆喝声。
教学目标:1、交流学生调查或搜集到的旧时各种吆喝,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学习课文,把握__内容及作者情感。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
2、请同学们模仿昨天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旧时商人处学到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
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
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要不是你们爷爷奶奶们还健在的话,它们就可能永远地消逝了。
知道吗?你们昨天做了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你们昨天做的,是抢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事啊!只不过我们昨天只做了第一步,如果将采集到的这些吆喝用文字整理下来,那才是大功一件呢。
(讨论如何动笔?)4、看看著名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的。
二、初读感悟⒈自读全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⒉小老师带读生字3、抽卡片组词练习。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

吆喝优秀教案优秀4篇大班社会教案篇一活动目标:通过观察、比较、自我介绍、特长展示等活动,使幼儿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活动准备:电视机、实物投影仪、教师和幼儿小时候的照片、布、针等。
活动过程:1、通过玩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
(1)引起幼儿玩游戏的兴趣。
“老师这儿收集了许多我班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看着照片你能猜出他是谁吗?”教师介绍游戏名称与玩法。
“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个有趣的游戏,游戏的名字叫《请你猜猜他是谁》,老师把小朋友小时候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映在电视屏幕上,大家猜猜他是谁?”(2)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规则。
“你觉得大家应该遵守哪些规则才能使游戏玩得更有趣?” 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请你猜猜他是谁?”①教师在投影仪上依次展示本班幼儿和教师小时候的照片,引导幼儿根据相貌猜测。
“他是谁?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他有什么特点?”②教师小结:每个人的相貌都各不相同,没有哪两个人会长得一模一样。
2、通过自我介绍、特长展示,引导幼儿发现并大胆展示自己的长处,初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我们每个人不光相貌各不相同,而且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独特的长处是值得大家认识和学习的。
”(1)教师自我介绍并展示特长。
现场快速裁剪制做(儿童)吊带裙,并用别针别好,请一幼儿做模特展示。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并展示自己的特长。
“谁愿意把自己独特的优点介绍给大家?”幼儿依次在集体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舞蹈、武术、自我服务等。
3、向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今天还来了许多不认识你的客人老师,你能礼貌大方向客人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吗?”(1)讨论并回答“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作自我介绍呢?(2)幼儿自由寻找客人老师作自我介绍,了解客人老师情况,和客人老师交朋友。
(3)教师小结:老师衷心地祝愿大家能够交更多的朋友,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发挥自己的特长,将来为祖国、为人类做贡献。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吆喝(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含义、起源和发展,掌握一些常见的“吆喝”用语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吆喝”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吆喝”技巧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制作课件,准备实践场景。
2.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吆喝”的初步知识,准备参与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吆喝”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吆喝”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知识讲解: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模拟生活中的“吆喝”场景,尝试运用所学技巧进行沟通。
4. 互动交流:各小组分享实践经验,讨论“吆喝”在沟通中的优点和不足。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吆喝”的技巧,强调其在日常沟通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观察生活中的“吆喝”现象,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2. 学生尝试运用“吆喝”技巧,与家人、朋友进行沟通,观察对方的反应,总结经验。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吆喝”的起源、发展及其常见用语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吆喝”技巧的能力。
3. 学生对“吆喝”在人际沟通中的作用和价值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吆喝”的魅力。
2. 组织学生参观有关“吆喝”的文化遗产,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3. 开展“吆喝”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表达能力。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用于知识讲解和实践环节,第二课时进行互动交流和总结提升。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3从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八年级语文:《吆喝》教案3从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简单地复述课文的内容和思想;2.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技巧,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3.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阅读课文《吆喝》,听取老师的解读和分析;2.分组讨论阅读中的问题,共同寻求答案;3.完成阅读后的书面作业和口头表达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一)预习环节在教学开始前,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吆喝》,自己尝试理解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作者在写作中运用了哪些技巧,如何达到了文章的表现效果?(二)阅读环节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吆喝》的背景和作者信息,然后让学生集中精力,认真阅读整篇文章。
在阅读结束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教学:1.简单复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课后回忆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文章核心思想。
2.分组讨论问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思想,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查找答案。
讨论问题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通过阅读课文,可以看出作者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
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这些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达到了表现效果,并尝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作业和评价环节在教学结束后,布置适当的作业和口头表达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让学生写一篇简短的作文,表达自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或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篇自己的吆喝作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他们进行评价,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通过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让他们在阅读中更好地体验语文乐趣,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吆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品味吆喝词,分析总结吆喝技巧。
2、学习吆喝技巧进行吆喝词的创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吆喝人的精神品质及作者内在的情感。
2、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吆喝词,感受当地民俗文化,并能通过模仿结合本地特色创作吆喝词。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本地吆喝声
2、准备创作吆喝词的道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霸王别姬》中小孩听闻吆喝冰糖葫芦后飞奔而出的画面,师问:卖冰糖葫芦的商贩通过什么方式吸引了高墙内的孩子?
生答:吆喝
师过渡:通过大声的叫卖,吸引顾客的注意,从而完成自己的生意,这就是吆喝的
作用。
印象中这只是一种民间的贩卖手段,能登大雅之堂吗?萧乾的《吆喝》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整体感知
师问:(幻灯显示)“整体感知:作者如何形容吆喝这一叫卖手段?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全文。
生1答: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
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这里作者将吆喝称为是声乐。
生2答: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最起码也得像歌剧里那种半说半唱的道白。
歌剧一词给予了吆喝者极高的评价。
生4答: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失传。
称吆喝是一种艺术。
(板书:声乐、歌剧、艺术)
师过渡:同学们看,在作者眼里这哪是一群贩卖商品的商贩,根本就是民间艺术家呀。
三、研讨探究
1、师问:那这些民间艺术家是通过哪些方式使自己的吆喝词具备了艺术性?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中的吆喝词总结吆喝技巧。
生答:“馄饨喂——开锅”,“烤白薯哇真热乎”“卤煮喂,炸豆腐哟”这些吆喝词都有运用到了一些语气词,来增加吆喝的趣味性。
(板书:妙加语气词)
生答:“馄饨喂——开锅”是给开夜车的或赌家们备下的夜宵,工作或玩乐到现在,大家肚子都很饿了,吆喝人抓住了这个时间段人们的心理喊出这样的吆喝词,可以说正中下怀。
类似的还有“葫芦儿——刚蘸得”,小朋友们一听肯定垂涎三尺。
还有“烤白薯哇真热乎”,大冬天的吃一个刚刚出炉的烤白薯真是其乐无穷。
(板书:善于抓心理)
生答:作者说了,这些吆喝者在喊吆喝词时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所以对再简单不过的吆喝词他也不是用我们正常的说话声调来吆喝的。
比如说:乞丐的吆喝词,作者形容他是“凄厉动人的,几乎全部用颤音,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这个乞丐利用声调变化来达到表现自己生活悲惨,博人同情的目的。
类似用法的还有卖荷叶糕的商贩。
(板书:适时变声调)
生答:像“喝了蜜的大柿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体现柿子十分甜的口味。
“小玩艺儿赛活的”用了对比的手法体现这个玩具的好玩程度。
“葫芦儿——冰塔儿”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体现冰糖葫芦晶莹剔透的外形。
(板书:巧用修辞法)
师小结:小小的吆喝词里却有这么大的学问,难怪作者称吆喝为声乐歌剧艺术了。
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很到位,那能不能来吆喝一吆喝呢?来试试吧。
请同学们挑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吆喝词,30秒准备后来为全班同学吆喝一下。
(请5、6位同学起来吆喝)
2、师小结:看来老北京商家云集呀,有浦口的,有黄岐的,有城关的,还有正宗北京人的,真是趣味无穷,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好不好?(幻灯片播放硬面饽饽、乞丐、馄饨的吆喝)
3、师问: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只是一群小商贩,这样的吆喝声在北京城里是此起彼伏,那他们的生活处境如何呢?何以见得?请同学们快速跳读,勾画相关的词句。
生答:他们的生活很艰辛。
大家看,卖馄饨的都是半夜三更出来工作,卖冰棍的一根才三分钱,还有卖烤白薯的是在冬天孩子们上学时鼻涕眼泪冻成冰的情况下出来卖,可见时间非常早,而且天气非常冷。
(板书:生活艰难)
4、师问:从中体现了作者对吆喝人怎样的情感?
生答:深切的同情。
(板书:同情)
5、师问:只有同情吗?(不是)那还有什么?
生答:敬佩。
(板书:敬佩)
6、师问:敬佩什么?
生答:勤劳能吃苦的工作态度。
(板书:吃苦耐劳)
7、师问: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部分,这个人在卖馄饨。
文中对这部分内容有具体描写,说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
生答:我从“皮儿要薄,馅儿要大”中看到了一个真诚实在的吆喝人。
(板书:真诚实在)
8、师问:面对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生答: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乐观豁达)
师总结:其实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人绝不只一个,你看卖馄饨的真诚实在,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
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绝不失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
所以,我们投递给他们的目光绝不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
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
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幻灯显示)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人艰难困苦的生活状态,更读出了老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这境界就是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板书:民俗文化) ?
四、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我们这有听过什么吆喝吗?(幻灯播放学生的吆喝)是呀,这吆喝不是正宗的吆喝,是我们的同学帮忙录音的。
我记得在我儿时,也像文中的作者所描述的这样,吆喝人到处走街串巷,卖各种物品,但现在我们却很少听到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广告在逐渐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应该注意抢救。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件物品,用我们的方言来创作一则吆喝”(幻灯显示),也为家乡的吆喝做点贡献吧。
五、作业布置
1、拓展延伸若时间不允许,则作为作业予以完成。
2、预习30课诗五首,背诵其中两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