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他的《小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著作之一,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小学》中,朱熹强调了人的成长和教育需要从小学开始,而且一生都在学习,不论是小孩还是成人,都需要教育的熏陶。
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朱熹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为了自身修养,还应该包括对家庭、国家和天下的管理和治理。
这个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塑造良好的家庭伦理、社会公德和国家荣辱观念,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诚意正心”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获取知识,要用心去体会和领悟,要有真诚的心态去学习,要保持真诚和诚信,要修心养性。
这种教育方法对当代德育也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
朱熹强调了教育要循序渐进,不断学习。
他提出了“名教三经”、“成育七书”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教育需要系统编排,循序渐进,而且终身学习,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
这种教育理念对当代德育也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该急功近利,而应该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的《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深刻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引导学生用心去学习,真诚对待学习,保持诚信和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悉心照料学生的全面成长,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永远保持学习的状态。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地址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儿童教育思想家,其儿童教育思想深刻影
响了当代教育。
朱熹继承了古代儿童教育的家庭传统思想,以及注重
仁政治手段实施的儿童教育的传统实践。
他认为,孩子应该得到恰当
的教育,以开发自身潜能,发挥优势,完善自身素质,以备未来的坚
守和抗争。
由于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他重视宗教的落实。
他特别注
重家庭的教育,认为学童主要靠父母进行教育,家庭环境是童年教育
的最主要场所。
朱熹认为,要良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他认为,孩子们要接受关于仁义、礼仪、和平以及其他正义感的教育,这是为了培养他们谨慎自律、热忱细致的做派。
此外,朱熹还强调孩
子必须积极思考,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行为上承担责任,并建立
起干净的价值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给当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强调在培养
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个体品质的发展。
教育如果只是纯粹提供知识给
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美德教育,特别是如仁义礼仪等传统美德,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另外,要正确培养孩
子的思维能力,以增强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孩子实现个人发
展和社会贡献等。
总之,要把孩子的教育当作一项系统的工程,增强
孩子从内到外的健康成长。
朱子教育思想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运用
朱子教育思想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运用朱熹是继孔子之后我国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教育上,提出了具有时代价值的教育思想模式。
随着我国历史时代的不断进步,学者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后发现,朱子理论,在学术的思想根源上,能够更好地阐述教育的本质。
为此,近五年来,我们开展了“运用朱子文化,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课题研究,借鉴朱熹的优秀思想、事迹、诗词、语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朱子教育思想在当代小学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以增加教育的厚度与宽度,更好地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一、营造朱子教育思想氛围,熏陶学生言行教育环境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成长,在开展朱子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非常重视朱子教育思想氛围的营造,从大至小,构建三个层次的教育氛围,以发挥其在无形中熏陶学生言行的作用。
其一,学校层面。
在校园操场、楼道、廊壁等醒目位置,张贴朱熹画像、生平简介以及学生以朱熹名言诗词为内容的书画作品,在电子屏幕上交替出现朱熹语录、故事等,使学生们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朱子教育思想。
其二,班级层面。
把“慎乎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等名言,张贴在各班级教室的显著位置,作为班级学生养成行为习惯的座右铭,时时对照。
第三,个人层面。
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优缺点,把自己喜欢的朱熹词句与警句,制成书签或写在醒目位置,刻刻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
“校园里这些朱子名言,就像一双双眼睛,时刻提醒着学生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家长与老师的评价道出了氛围熏陶的作用。
二、设置朱子教育思想课程,规范学生言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根据学生现实生活实际,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继承发扬朱子文化相结合,设置朱子教育思想校本课程,让朱子教育思想精髓深入学生心灵,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利用朱子名言语论中的教育思想规范学生言行朱熹一生,创办书院,从事讲学和著书,写下了许多的名言警句、语论、家训等,比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小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朱熹《小学》的道德教育思想(一)道德教育的目的朱熹指出:“三代之隆,其法尽备⋯⋯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扫洒、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所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可见,朱熹认为8 到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
在这个阶段,道德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德育的任务是“教之以事”,即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具体的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他说:“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是教他依此规矩去做。
”(二)道德教育的过程朱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把学校道德教育视为是“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相连接的动态发展过程,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对立统一的过程。
朱熹把学校道德教育前的过程分为胎教和母乳之教两个阶段,认为儿童教育应从胎教开始。
他在《小学》“立教”篇中,要求孕妇按《列女传》的教导去行动,“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朱熹主张胎教的同时,又十分强调儿童出生后至8岁这一年龄阶段的教育,他称之为“乳母之教”。
朱熹指出要谨慎地选择乳母,“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谨而寡言者使为子师”,还说“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能言,男‘唯’女‘俞’。
男革,女丝。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
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说明了学前儿童不同年龄段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
朱熹还很重视社会环境对儿童道德教育的影响。
他在《小学题辞》中指出,社会“经残教驰”“乡无善俗,世乏良材。
利欲纷,异言宣”会导致“纵人蚩蚩,物欲交蔽”而“颓其纲”,遮蔽先天本善之性,而产生现实中的恶,所以,他要求国家、社会要净化儿童道德教育的成长环境,家庭教育要效仿“孟母三迁”,选择有利于儿童接受正面教育的好环境。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略论朱熹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高宗建炎四年生于福建尤溪,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今年正好是他逝世880周年。
朱熹是中国古代一位“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旷世大儒。
同时也是毕生致力于讲学授道、卓有贡献的著名教育家。
朱熹从事教育活动约五十年,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事业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一、朱熹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纲领性作用。
朱熹反对当时以科举入仕为直接目的的学校教育,认为这是诱人“干禄蹈利”、“忘本逐末”、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的教育。
他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朱熹认为,只有把“明五伦”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的教育目的,才能使“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今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认为教人为学首先就是要使学生明义理、会做人,而并非只是为学得杂博知识,做些华丽文章,用以沽名钓誉,争权夺利。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还从修身、处事、接物三方面对如何做人进行了阐述:“修身之要”为“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显然,朱熹的上述教育思想反映了他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对当今教育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朱熹的教育内容教育目的决定教育内容。
朱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于尧舜时期,随社会发展而变化,如西周的六艺、儒家的“德治”和“礼治”,虽然中国古代德育将明人伦、严尊卑作为主要教育目的具有封建色彩,但也有诸多合理因素,可为现代所借鉴。
本文将着重探析在新时代学校立德树人视域下,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及其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一、朱熹《小学》的“成人”德育思想朱熹认为小子之学,即小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古者初年入小学,自十六七入大学。
”[1]古代根据年龄和阶级等因素,少年儿童在8~15岁之间完成“小学”学习,此后,进入大学。
所以,他根据儿童发展程度,将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他把古代贤良的嘉言懿行汇集起来,编著了《小学》,作为童蒙教材。
对入学进行了规定和说明:“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2]他认为“小学”重在打基础,将“事”作为教学核心。
“事”即为基础应对,如何坐立、洒扫,如何注重礼节和知晓伦常,当奠定好这些基础后,再让他们学习较为复杂的礼、乐、诗、书等。
《小学》一书共有三百八十五章,内篇由立教一、明伦二、敬身三、稽古四组成,讲述了如何做人、伦常关系、修养规矩、先贤圣德。
外篇主要收集了先贤嘉言懿行,包括古人言行、做法、书信等,令学生在教授、感知、行为之中明白常理、懂得伦常,知道做事之道。
《小学》是朱熹德育思想的凝结,其核心理念是“成人”。
朱熹将学会“做人的样子”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他在“成人”思想中倡导的明理、守礼、尊老、敬人等理念对现代德育有重要价值。
朱熹说,“大学”之道在于“成智”,“小学”之道在于成人[3]。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朱熹的学眼前事教育主张对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朱熹强调学习“眼前事"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不仅符合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自幼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古语说:一室不能扫,何以扫天下?小节不拘,大德怎成?注重“眼前事”的学习,也就是要求从小事、身边事做起,至今这仍是儿童品德教育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1注重蒙养教育2 .要求慎择师友3 .强调学眼前事4 .提倡正面教育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
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
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
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
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中国教育从传统上来说和儒学是不能分的。
〃自孔子以来两千余年儒家道统的传承中,历代学者将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完善,其中朱熹无疑是儒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教育问题上,朱熹不仅是继承者,更是开拓者。
本文在梳理儒家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对朱熹少儿教育著作的文本内容进行考察挖掘朱熹少儿教育思想的独特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借鉴意义。
一.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要义中国思想史上提出明确的教育理念、构建系统的教育观、完善具体教育方式,并以育人为社会理想的唯有儒家。
儒家思想不仅是理性思辨、自我反思、追求真理和意义的学问,也是学做人的学问。
首先,儒家以教育为天职。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一、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他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然而,当时的学校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学校,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他对当时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批评也是切中时弊的。
二、论“小学”和“大学”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很多独特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学》中的“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在《小学》中,朱熹提出了“成人”教育的概念,他认为成人是一种高度的道德状态,包括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开发和理想的实现。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成人,只有成为了真正的成人,才能够真正的实现自己的理想、事业和家庭生活。
这种“成人”教育的思想对当代德育具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成为“成人”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等方面。
首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格,包括品德、责任感、道德素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律、勤奋、诚信和友爱等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发展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便他们能够承担社会和个人的责任。
其次,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智慧,包括知识、思维能力、学科修养等方面。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分析、反思和判断等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让学生了解科学、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最后,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理想和目标,教育他们要有宏大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梦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朱熹的“成人”教育思想提供了德育教育方向和目标的重要理念,对当代德育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智慧和理想,让他们成为具有高度道德状态的“成人”。
这不仅是我们教育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uLeabharlann …・ I ‘ 教 育 心 理 研 究
Ch l n a E du ca t i o n l n n ov at l on He r al d
朱熹 的儿童教育对 当代教 育的启示
许 甜 梦 ( 河 北经 贸大学 研究 生院马 列部 河 北石家 庄
’
0 5 0 0 0 0 )
摘 要: 朱 熹 对 儿 童 方 面 的教 育理 论 和 实 践 超 越 了家庭 教 育 的 一般 定 律 , 这 不 仅 有 益 于 儿 童 的健 康 成 长 , 而且 在 为青 少年 在 思 想 和人 格 培 养上提供 了良好的参考素材 , 同时 为 国家的安 定和社会 文明的不断进 步做 出了不可卓越 的贡献 。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 的儿童教育思想 , 重视 儿 童 教 育 阶 段 的 小 学教 育 、 为 幼 儿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强调 从 小 事做 起 , 养 成 良好 的 行 为 习惯 , 提 倡 积 极 教 育 为主 等 , 结 合 当代 教 育 思 想 归 纳 了四 条 启 示 : ( 1 ) 提 倡 儿 童 具备 良 好 的 素 养 ; ( 2 ) 为 儿童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 3 ) 从 小 重 视 儿童 行 为 习 惯 的 养 成 ; ( 4 ) 发 挥 榜 样 的 作 用。 关键 词 : 儿 童教 育 蒙养 教 育 道 德 教 育
倡导州 学 、 县学 。 是继 孔子、 孟 子 以 来 最 杰 出 的儒 学 的 大 师 。
“ 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 ” 一样, 所 以朱 熹 与 许 收 录 了许 多古 今 圣 人 的嘉 言 益 行 , 供 儿 童 多古代的儿童 教育学家所有 的观点相 同 , 阅读并模仿学 习 , 希 望 儿 童 能 从 中 学 到 做 强调 在 儿童 在 幼 儿 教 育 时 期 注 意 周边 环 境 人 的 准 则 成 为 一 个 圣 贤 。 同时 在 朱 熹 所 写 中, 规 定 了儿 童 在 日常 行 为 的影响 , 挑 选 良好 的 生 活 环 境 , 慎择师友 。 的 童 蒙 须 知 》 对 于古代普通的一般 家庭 , 朱熹认为 , “ 乳 过 程 中进 行 的 积 极 指 导 , 比如 : 在 写 字 的 时 母 之教 , 所 系尤 切 ” , 乳 母 是 孩 子生 下 来 第 候 , 端正 姿 势 进 行 研 磨 习 字 , 勿将 墨 水 弄 于
朱熹的启蒙教育
朱熹的启蒙教育朱熹,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启蒙教育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这些理念至今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首先,朱熹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教育的地方,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在朱熹看来,父母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
他主张父母要以温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不应过分苛刻,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此外,朱熹还强调家庭教育应该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其次,朱熹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在朱熹看来,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摇篮。
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和人格,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此外,朱熹还主张学校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最后,朱熹还关注社会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社会是教育的延伸,社会教育对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朱熹主张社会应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每个人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
他强调社会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特长,给予他们适当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此外,朱熹还主张社会应该注重教育公平,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平等,使每个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总之,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他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这些理念不仅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朱熹的启蒙教育理念,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才而努力。
谈朱熹蒙学教育对现代儿童品德教育的意义
谈朱熹蒙学教育与现代儿童品德教育摘要:朱熹既是我国的大哲学家,也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之一。
"在长达四十年之久的教育活动中,朱子非常重视蒙学教育。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蒙学教育至宋代已趋完善,且元、明、清三代的蒙学教育也几乎都是围绕朱熹的思想展开的。
蒙学是儿童品德教育的典范。
它将儿童品德教育的至上性落实于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在具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形式中贯彻了“道德至上”的教育理念。
蒙学中的品德教育模式对于当代儿童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批判地继承朱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加强儿童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朱熹”“蒙学”“品德教育”“借鉴”所谓蒙学,就是启蒙的学问。
在极力主张通过教育来敦使社会成员形成良好道德习惯和社会风尚的传统中国,蒙学教育不但有着非常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社会伦理思想的特点,而且教化方式和教化内容也都相当切中实际,这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和其他思想家一样,始终积极坚持以“明人伦”、“知孝悌”为教化目标,将中国传统的美德规范贯穿于蒙学教育的全过程中,而且还在蒙学教育中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方法,为我们今天做好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参考。
一、朱熹蒙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一)朱熹编著的著作首先是《童蒙须知》。
它的篇幅甚短一共分为五节,《衣服冠履第一》、《言语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字第四》和《杂细事宜第五》所讲都是日常起居的小事,目的在于教会孩童行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师友、注意观瞻、爱惜器物、认真做事等等,不涉及什么大道理。
其次是《小学》全书侧重于行为实践而非空谈。
小学的目的虽然主要在于给孩童提供行为上的准则,但是,小学的精神却在于从小就培育孩童的道德心,从而让他们的性命得以渐渐滋长。
因此,小学所教的种种待人接物的事情,除了要训示规矩以外,最重要还是要培养孩童对人对己的一种敬意。
对于它在童蒙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朱熹本人的评说是:“后之学者,且看《小学》之书;那是做人底样子。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
朱熹《小学》“成人”教育思想对当代德育的启示朱熹《小学》是中国古代经典教育著作之一,影响深远。
在这部著作中,朱熹对于成人教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思想对当代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朱熹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在当代社会,道德沦丧、虚伪现象层出不穷,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品格,弘扬正能量,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才能。
朱熹强调了知识与修养的结合。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人格修养相结合,才能真正造福人类。
在当代社会,知识的盲目追求、功利取向屡见不鲜,而缺乏修养的知识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现代德育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注重自身修养,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使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的自身提高,同时也更好地造福社会。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以德育人。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品行和修养,使人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能够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目的与手段问题备受关注。
教育目的是完善人才、建设社会,而非单纯为了升学、就业,这就需要重视德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课业、生活和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包含道德教育、智育、体育等全方位的培养,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应该注重全面培养学生,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素质、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朱熹强调了教育的灵活性。
他认为,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不能一刀切。
在当代社会,人的差异性日益凸显,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受到关注。
朱熹的思想提醒我们,当代德育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和自主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
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启示张馨跃长春师范大学 134000The Enlightenment of Zhu XI’s Educational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在遥远的语文教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产生了许多对语文教学有着独到见解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如贾谊、朱熹等。
这些伟大的文学家站在实践的基础上,吸收前人的经验,探讨出了独到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作用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进行独到的思考,这些思考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由于朱熹的教育思想包括诸多方面,所以本文仅进行一些浅显的探究,希望能对我们当下的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借鉴的作用。
一、朱熹教育思想概述朱熹长期从事讲学活动,在集成孔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培养众多人才。
其教育思想一直为后世提供诸多思考,在这之中最令人注意的一是对教育目的论述,二是结合多年实际经验所独创的教学方法,三是关于“朱子读书法”。
(一)教育目的朱熹从理学的角度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并且指出“明人伦”的本质在于“理”。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仁,义,礼,智”,阐述古代圣贤教学是为了克服气质之偏。
同时指明想要去克服这种“气质之偏”,就一定要做到“尽人伦”。
因此他将这五轮列为“教之目”。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要教导别人,是为了让他们可以修身养性,在这之后将这种做法推广给更多的人,而不是为了写文章,追求高官厚禄。
”在教育水平日新月异的同时,教育目的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教师和家长更加重视分数和名校。
本该青春年少享受学习快乐的学生,却渐渐的对学习感到焦虑与疲惫,这不恰恰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吗?(二)教育方法他认为在教学中,要及时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问题。
其众多的教育方法和教学原则,都是围绕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展开的。
而课堂教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他反对"老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法,鼓励学生勇敢质疑,提出了“质疑问难”的教育思想,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交流和自由讨论。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朱熹读书六法对当代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中国古代教育家朱熹(1130-1200)曾提出了六大读书原则,也就是“心法六法”,那就是读书时要善于“认真”、“耐心”、“模仿”、“反复”、“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通达”。
朱熹的读书六法,不仅对古代教育留下了重要精神,而且对当今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朱熹提出的“认真”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在读书时要做到心无旁骛,仔细认真,这能提高记忆效率,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提醒学生要安静认真,仔细阅读,多花时间思考,不要着急跳过,不要把书本看得草草了事。
其次,朱熹提出的“耐心”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有耐心读书,不要想一下就放弃,要以一颗宽广的心态去面对。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教会学生有耐心地去读书,使他们更有耐心和恒心地读书,努力习得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第三,朱熹提出的“模仿”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参照先人的学习效果和成果,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学生们要引以为戒,多模仿先人,吸取他们的优点,如有必要,可以教会学生参观学习先进的阅读者,从中学习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如快速有效阅读技巧等。
第四,朱熹提出的“反复”这一原则提醒我们,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而形成知识的积累。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让他们细心阅读,要求他们做到“反复阅读,思考断句”。
第五,朱熹提出的“把细枝末节加以总结”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对读到的文章内容做出总结,以便于形成知识。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要仔细思考,做出总结,把文中的细枝末节归纳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例如,从著名的某篇小说中归纳整理出若干主题,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文内容。
最后,朱熹提出的“通达”这一原则提醒我们,要针对文章做出全面的分析,从而形成自己更深一步的理解。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从文章作者的思想观点出发,把知识结构进行分析和拓展,并多做概括,使课文中的要点更清楚。
朱熹语文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与启示
对 当代 教 育 有 价 值 的思 想 . 导语 文 教 学 新 课 改 下 指 为 的语 文 教 育 更 好地 服 务 。 者认 为 , 当 代 深 化 语 文 教 笔 在 育 的改 革 中 .朱 熹 语 文 教 育思 想 仍 有 以 下 三 点 值 得 我 们借 鉴 和 学 习
学 的奥 妙 所 在 。 朱熹 认 为 ,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虽 然 占有 教
重 要地 位 . 终 不 能代 替 学 生 的 作 用 。 师 只 是做 一 个 但 教
“ 路人”“ 此间讲说时少 , 履时多 。 事都用你 自 引 ,某 践 事 朱熹 ( 10年一 10 13 2 0年 ) 字元 晦 , 晦 庵 , 年 又 , 号 晚 号 晦 翁 、 古 老 人 等 。 籍 安 徽 婺 源 ( 属 江 西 省 ) 生 云 祖 今 , 于福建 , 于福建 。 长 朱熹 不 仅 在 哲 学 、 济 、 学等 领 域人 , 疑难 某 做 有 处, 同商 量 而 已 。叫也 别 强 调 , 生 是 学 习 的主 体 . ” 特 学 做
受” 的学 习方 式 转 变 为 “ 自主 、 作 、 究 ” 学 习方 式 。 合 探 的
在 教 育 改 革 的 今 天 .我们 应认 识 到 教 师 的 教 与 学 生 的 学 是 相 互 制 约 相 互 作 用 的 双边 活 动 .师 生 之 间 不 单纯
朱熹 《 学 集 注》 :教 人未 见 意 趣 , 不 乐 学 。① 小 说 “ 必 ”
一
标 所 提 倡 的 理念 是相 一 致 的 。 行 的 《 日制 义 务教 育 现 全
语 文 课 程 标 准 ( 验 稿 ) 最 引 入 注 目 的理 念 之 一 就 是 实 》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朱熹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
他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四大学派闽学的奠基人和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教育思想对宋以后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他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的论述,对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仍有借鉴价值。
一、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方面,朱熹要求学校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之正、不患法制之不胜,而患理义不足悦其心”。
他认为教育学生自幼必须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然后再教以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明人伦”。
虽然“人伦”是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但朱熹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严厉抨击了当时功利主义的学校教育,认为当时的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追逐名利,导致“风俗日蔽、人才日衰”。
因此,尽快改变教育、学习风气,以正本革弊。
朱熹的这些批评切中时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目前,我国“功利主义”教育占相当大的市场,为争名逐利而接受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素质教育成为主流的今天,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如何审视我国现行高考制度,不让高考成为现代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桥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育方法为了达到“明人伦”教育目的,在教育方法上,他用“博学之、审问之、愤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的次序。
并提出“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以“言忠信、行笃敬作为修身之要”;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劝”作为处事之要;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
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举其要点,主要有二:(一)循序渐进法朱熹认为,学校德育应分三个阶段进行:八岁以下为童蒙阶段,道德教育要“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杂细事宜,皆所当知”;八岁至十五岁为小学阶段,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十五岁以上为大学阶段,主要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古代儿童教育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古代儿童教育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作者:刘章博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我国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如今的小学教育和古代儿童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差异。
虽然古代儿童教育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仍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教育者应重视对儿童道德修养的培养,明确小学课程学习目的。
要珍惜我国传统艺术,并将其融入小学教育中。
应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并培养其坚持不懈的体育精神。
关键词古代儿童教育小学教育道德培养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66《大学》有言:“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
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由此可见,国人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并且从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构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启蒙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强,易于接受外界信息,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显得尤为关键。
1 重视儿童道德修养并培养其健全人格《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进行适当的教导使孩子们向善,而且“少成若性,习贯之为常”,所以古代很重视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正如朱熹所说“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
古代小学在传授儿童道德知识的同时,让孩子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现如今,孩子们年满六周岁就可以进入小学校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价值观,校方应该在注重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也投入同等的精力在孩子的道德培养上。
但目前随着小学生升学压力与竞争力的增强,很多时候学校对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培养与良好习惯形成的引导。
此外,很多小学缺乏统一的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大部分学校仍然沿用应试教育评价标准,很大程度上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学生能力、人格、品德等方面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的儿童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摘要:朱熹对儿童方面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超越了家庭教育的一般定律,这不仅有益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为青少年在思想和人格培养上提供了良好的参考素材,同时为国家的安定和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不可卓越的贡献。
本文通过总结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为幼儿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强调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倡积极教育为主等,结合当代教育思想归纳了四条启示:(1)提倡儿童具备良好的素养;(2)为儿童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3)从小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4)发挥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儿童教育蒙养教育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31-021 朱熹简介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婺源人,程朱学派的创始人,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南宋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理学家,思想家。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有四十年从事于教育活动。
朱熹在做官期间修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这两书院成为中国古代的四大书院之二。
他一生从未间断过他热爱的教育事业,重视文教,倡导州学、县学。
是继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儒学的大师。
2 朱熹的教育思想2.1 重视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朱熹根据古代的教育与教学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两个阶段即小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两个阶段。
小学教育阶段就是所说的蒙养教育阶段适宜于8~15岁的儿童;那么15岁以后就是所说的大学教育阶段,两个教育阶段互相依存,小学教育阶段是大学教育阶段的基础,大学教育则是小学教育的扩展、继续和深化。
朱熹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固已久矣。
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
”意思是说过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从认识事物开始,这里的学习是从小学教育开始,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延伸,继续和深化,可见他对儿童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的要求特别重视,他同时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和教育与教学的要求出发,指出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朱熹为了说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他还把儿童小学教育阶段的生动地比喻为“打坯模”,他说小孩子就像一块毛坯,小学的教育阶段就是为这个毛坯磨成他所要成就的样子,将棱角摸出,多余的东西去掉,打造成一个有型有面的毛坯,到大学阶段就是为毛坯加上光饰,进行精雕细琢,使他具有圣贤的光辉。
总之,在朱熹看来,儿童阶段的小学教育及其重要,必须抓紧、抓实、抓好。
2.2 要求为儿童在幼儿时期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众所周知,儿童在幼儿时期模仿能力特别的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弱,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就像人们通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样,所以朱熹与许多古代的儿童教育学家所有的观点相同,强调在儿童在幼儿教育时期注意周边环境的影响,挑选良好的生活环境,慎择师友。
对于古代普通的一般家庭,朱熹认为,“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乳母是孩子生下来第一个长时间接触的人,因此,乳母对婴幼儿的影响很大,她是婴幼儿的第一教育者。
对于如何选择乳母,朱熹为我们提出的标准是:慈祥、贤惠、宽容、温顺、恭敬、慎言。
这不单单反映了对婴幼儿乳母的要求,还是对将来儿童成长时期所要具备的品德和修行,孩子的教育从第一任老师开始。
儿童过了婴幼儿时期,稍稍长成,就要注意儿童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慎择亲友的能力。
朱熹曾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谀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这句话指出了良友和损友的区别,良友要敦厚、忠诚、讲信用、能力过于自己;而损友则谄媚、轻薄、傲慢、狭隘。
我们应多与良友交往,以良友为老师以便提高自身修养,远离损友,以免损害自己的道德情操。
2.3 强调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朱熹强调从小事身边事做起,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要注重良好道德行为操作习惯的养成,要求儿童的学习由表及里,自浅入深。
为此朱熹亲自编写了关于儿童的两部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书中介绍了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法则,这对强调儿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提供了良好的规章典范,这也有益于儿童自小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2.4 对儿童实施积极教育朱熹在他所做的儿童教育工作中一再强调要以积极教育为主,要做到多积极引导,少消极限制。
他说过:“尝谓学校之政,不患法制之不立,而患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
夫理义之不足以悦其心,而区区于法制之末以防之,……亦必不胜矣。
”在朱熹编写的《小学》一书中,就体现了他的积极教育思想,在书中特别重视榜样的引导作用,收录了许多古今圣人的嘉言益行,供儿童阅读并模仿学习,希望儿童能从中学到做人的准则成为一个圣贤。
同时在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中,规定了儿童在日常行为过程中进行的积极指导,比如:在写字的时候,端正姿势进行研磨习字,勿将墨水弄于手上;穿戴衣服时,必须整好领结纽带,不可以敞开或者不系扣子。
朱熹根据积极教育的原则,进一步要求教师对儿童要进行积极的指导、示范还要对儿童进行间断性的启发。
他指出教师对儿童的指导是教师所具有的基本技能,但对于老师的知道技能,适时的加以示范,并加以启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朱熹又把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比作“时雨之化”,就像我们所种植的植物一样,人们根据时节为它浇水施肥,但正当要收获的时节,有一场及时雨,那我们的植物会收获的更好。
因此,我们要对儿童进行积极教育。
朱熹所提倡的积极教育是他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实践的结果,其实也是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从小到大身心发展的一种需求或者直观的理解,其中包括不少在古代教育历史上教育思想的骨髓,他在人类的教育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朱熹儿童教育思想启示3.1 提倡儿童具备良好的基本素养朱熹的儿童教育再对道德教育方面的实施中,他将道德说教落实到书本上成为人们可以参考的标准,这样对于规范儿童的基本素质可以明确化,具体化,简便化,也具有可操作性。
既可以使儿童所接受实施也可以使监护人便于监督儿童的行为。
例如朱熹对儿童的道德实践方面有了很好的界定,在饮食起居方面他规定上厕所后必须洗手;大凡读书的时候必须将书案整顿干净端坐于书桌前;对自己的长辈师长用到自己称谓时要用自己的名字;自己住的地方要时常打扫保持干净;日常用的东西用完后要放到原来的位置;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几时归还;这是要让儿童从小养成良好基本素质,日常行为习惯,提倡肃仪教育。
在朱熹看来,一个人要有一个完整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必须要从小做起养成基本的道德素质,它需要有许许多多的道德礼仪来支撑,这可使得一个人有令人敬佩的丰富涵养,这是朱熹儿童教育的核心也是从古至今在教育界讨论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在当代我国在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提高,朱熹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是当代所必需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的所具有的基本素质要求。
3.2 注重儿童的自我发展过程当代社会在孩子不断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可谓事事为子女包办,这让子女失去了把握自己适应性的权利。
朱熹认为,父母不可事事为子女操办,不能用父母的疼爱之情影响孩子的自我发展,特别是在儿童的性格养成阶段,要强调儿童自己在性格道德方面、知识接受方面自我探求自我发展的过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朱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过程中就做得到了这一点,他让自己的儿子拜千里之外的吕祖谦为师,不再约束他的自我发展,要他博览群书,自我探求、洞悉万物、学会做人。
3.3 从小重视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朱熹曾说过:“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入之言为主。
”意思是说在儿童还小时,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熏染,这个时候儿童自我辨别能力弱,心智还没有成熟,要是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极易变成一个行为不端的人,那样后悔就来不及了,故朱熹教导说儿童自小要接受纯正的教育,先入为主,为成人打下基础。
所以在当代的儿童教育中,儿童要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4 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挥榜样作用孔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要想使儿童明事理并举重视榜样的作用,的确,当孩童还处于儿童时期还没有了解明白人世间的道理时,父母只能够教给儿童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让他们去做去学习。
因此说蒙学教导不仅为待人接物拟定了规矩外,更重要还是为培养起儿童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良好道德典范并让儿童跟随师长同学的榜样作用,完成日后的自我价值实现,做一个有素质有道德良好青年。
长久以来,在现在这样的社会里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之间发生越来越大的冲突,然而解决这种冲突就是要求每个公民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的意志,对社会上的利益诱惑有抵御作用,对自己的心理矛盾要正确调节的作用。
正如朱熹所倡导的要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朱熹所倡导的这种思想对现代公民确定人生宗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可以重视榜样的作用,将古代圣贤崇高的修养转化为民族道德的影响从而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
对于儿童的教育学校是重中之重,儿童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多半时间跟随学校的领导,师长,同学,所以在学校儿童周边的这些人引导着下一代的年轻人改善社会风气,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指导老师:耿彦君。
)参考文献[1] 张静.论清代蒙学发展对近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影响[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7-78.[2] 陈利华.对朱熹蒙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3] 黄嫣婵.明清蒙学及其对现代语文基础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4] 周松峰.朱熹小学德育观的三点借鉴[a]//朱熹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专辑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