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

合集下载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在教育教学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开启了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研究。

如今,第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在此,对这一阶段的计划执行情况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

本课题旨在解决_____问题,提升_____方面的水平。

在第一阶段,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首先是课题的选题与规划。

我们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和实际教学中的观察,发现了_____现象,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经过多次的讨论和论证,最终确定了课题的名称为“_____”,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以及预期成果等。

在研究团队的组建方面,我们邀请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参与,形成了一个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团队。

团队成员涵盖了_____等多个学科领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支持。

接下来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包括学术期刊、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

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和实践数据,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方法的确定也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综合考虑课题的性质和研究目标,我们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_____的现状和需求;通过访谈,深入了解了_____的想法和感受;案例分析则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参考;实验研究则用于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和解决方案的有效性。

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研究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顺畅。

由于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学科和部门,工作时间和工作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在信息传递和任务分配上出现了一些延误和误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加强了团队建设,定期组织团队会议和培训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能力。

二是资料收集的难度较大。

部分相关文献获取渠道有限,而且一些实践数据的收集需要得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配合,存在一定的阻力。

必修课“选课走班”的实践与探索

必修课“选课走班”的实践与探索
45
• 高二文理分科以后:
• 理科:分两层,A层:只要求通过。B层:学考A级要求 的
• 文科:分三层
• A层——政治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较 • 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
• B层——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

心,成绩中等;
• C层——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
1、系列报道第一篇《选课走班制:试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来 自浙江省必修课程选课走班实验的一线观察》以附中为例,报道附 中选课走班制的做法和实施情况。 2、系列报道第二篇《走班制:从“班”到“个人”》,刊登了附 中校长何通海的《“选课走班”: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 3、系列报道第三篇《关注选课走班制:来自一线的实践与思考案 例》,刊登了附中化学教研组组长石杏元的《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策 略——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 4、系列报道第四篇《选课走班:种种现实应如何应对》,邀请北 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郭华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副主任刘月霞、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方红峰、何通海等就“选课 走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讨论与解答。
1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趣特长类社会实践类类2特色示范高中突出学校特色课程尤其选修课学校课程体系建设3学校课程方案4必修课程走班精选ppt22我校课改推进线路11两科先行数学英语两科先行数学英语2对照实验对照实验66个班3全科全员全科全员精选ppt2323一分层设标一分层设标1学生分层标准a层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同学
(1)课程与领域 (2)模块与学分 (3)课堂与走班 (4)考改与IB (5)电子与评价 成效:学校、教师
20
(二)、2019年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课程设置;教师:课程开发;学生:课程选择。 (1)四类选修课程(知识拓展类、职业技能类、兴 趣特长类、社会实践 类 ) (2)特色示范高中(突出学校特色课程,尤其 选修课,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课题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课题第一阶段工作计划

课题第一阶段工作计划一、引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是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就课题第一阶段的工作计划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背景本课题旨在探讨XXX领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第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主要进行如下内容的研究:1. 文献综述首先,我们将进行深入的文献综述,收集和整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系统地梳理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前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问题定义在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通过准确定义问题,我们可以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3. 研究方法设计在明确问题之后,我们将制定适合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设计研究方法,我们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 数据采集与处理在确定了研究方法之后,我们将开始进行数据的采集工作。

通过选择合适的数据源以及采用恰当的数据采集方法,我们将获得一批可供分析和处理的原始数据。

5.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经过数据采集,我们将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工作。

通过运用统计学和相关分析工具,我们将对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客观可靠的研究结果,并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呈现。

6. 结果总结与讨论在获得研究结果之后,我们将对结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讨论。

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解读,我们将探讨其对研究问题的回答以及对相关领域的启示,并指出可能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三、工作安排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够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我们将按照以下工作安排来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1. 第1周:文献综述收集并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资料,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准备文献综述的初稿。

2. 第2周:问题定义与研究目标通过对文献综述的分析和讨论,明确研究问题并定义具体的研究目标。

3. 第3-4周:研究方法设计根据问题定义和研究目标,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并进行详细的研究方法设计。

2024年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2024年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

2024年中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校决定在2023年开始实施新的中学课程。

本方案旨在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

一、目标与原则1.目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使学生能够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2.原则:(1)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综合发展:注重学科知识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能力。

(3)项目驱动:通过项目学习、实践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根据社会需求:结合社会的需求,制定课程目标和内容,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

二、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1)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仍然是核心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根据新的课程理念进行调整。

(2)信息技术课程将加强编程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造力。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设立,学生将参与各类实践、项目和社区服务活动,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2.选修课程:(1)选修课程将丰富学生的学业选择,包括美术、音乐、体育、科学、历史、地理等。

(2)选修课程将注重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1.探究学习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采用问题导向的学习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项目学习法: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评价方式1.多元化评价:评价方式将从仅仅关注考试成绩转变为综合评价,包括学科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评价。

2.个性化评价: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才能。

2024年中学新课程设置和开设方案

2024年中学新课程设置和开设方案

2024年中学新课程设置和开设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学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为了培养更全面、合格的人才,我们在2023年决定对中学新课程进行设置和开设方案的调整。

下面是我们的具体方案,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需求。

一、核心课程的调整1. 强化语文教育: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增加人文和科技类的语文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2. 加强数学学科:增加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拓宽英语教育:除了继续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还增加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加强科学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加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综合素质课程的增设1. 人文素养课程:包括历史、哲学、文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情关怀能力。

2. 艺术创作课程: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

3. 社会实践课程:包括社会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健康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健康、体育、营养健康等课程,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三、选修课程的开设1. 初中学段:开设少量的选修课程,如编程、机器人、创客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高中学段: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和多样性,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等领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发展。

四、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进1. 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包括合作学习、翻转课堂、项目制学习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实行综合评价体系,包括考试、作业、个人项目等多种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科能力、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调整和改进方案,我们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中学生。

课题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及小结

课题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及小结

课题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及小结课题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及小结课题第一阶段实施计划202*年9月,我申报的小课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进入了第一阶段,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个课题,最终达到顺利解题,先制定一份第一阶段的实施计划。

202*年9月,对课题的实施方案认真学习。

明确研究思路。

确定研究任务。

10月,制定调查问卷,对我校学生用英语口语交流习惯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我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并形成调查报告。

11月12月,学习相关理论,首先学习《英语课程标准》。

认真研读标准中关于英语口交际的部分,联系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写出读书心得。

在图书馆里、网络上查找和本课题有关的书籍,认真研读,做笔记,写心得。

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为下一步开展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根据这份详实的计划,会顺利完成课题第一阶段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小结到202*年12月,我研究的小课题《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第一阶段已结束了,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工作进展顺利。

现对这阶段做简单的总结:在第一阶段我对课题方案认真地学习,为了提高科研素质,我加强了理论学习课题研究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线的教师,我在这一点上显然较为薄弱。

因此,我高度重视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以期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更新教育观念,使课题研究工作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展开。

我充分利用在学校和在家的空闲时间,先后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现代小学英语教师素养》《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理论学习武装了自己的头脑,增长了课题研究的知识,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在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过程中我做好学习笔记,针对书中和自己课题密切相关的知识还撰写了学习心得。

通过不断地反思,促进了我的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我的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二阶段,我要继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己的研究。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工作至关重要,它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本阶段,我们按照预定计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以下是对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详细总结。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本课题旨在解决_____领域中存在的_____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在第一阶段,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即:1、对_____相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开展实地调研,收集_____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初步构建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为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研究计划的制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

计划包括研究的步骤、方法、时间安排以及人员分工等方面。

1、步骤方面,我们将第一阶段的研究分为文献调研、实地调研和初步分析三个主要环节。

2、方法上,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3、时间安排上,为每个环节都设定了明确的起止时间,确保研究工作能够按时完成。

4、人员分工方面,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和研究兴趣,合理分配了各项任务,做到人尽其才。

三、研究工作的实施按照研究计划,我们有条不紊地开展了各项工作。

1、文献调研我们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渠道,广泛收集了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认真阅读和分析,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启示。

2、实地调研为了获取更真实、更具代表性的数据,我们组织了多次实地调研活动。

深入_____,与相关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观察了实际情况,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调研的原则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初步分析在对文献和实地调研数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方案》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方案》

物理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课程设置方案》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省高中物理教学实际,对我省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的实施,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根本目的,从浙江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以逐步深化、逐年推进为基本策略。

坚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体现物理学科的基本特点,关注物理学科与科技、社会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促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二、课程目标1、课程目标2、实施课程三维目标的基本原则(1)、融合原则。

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是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载体来实现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要将三维目标割裂开来,要力求三维目标的融合。

(2)、渐进原则。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都是有层次的,教师在实施时不能一蹴而就,要循序渐进。

(3)、差异原则。

虽然任何知识的教学都具有实现三维目标的价值,但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三维目标的要求并不是均等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三、课程设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结构框图如下所示:考虑到浙江省普通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我省决定在实验第一阶段只设置文、理二个系列.全体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必修1和物理必修2的学习后,获得4个必修学分,接着文科与理科学生分别选修一个模块(选修1-1和选修3-1),完成余下的2个必修学分。

对于文科学生还可自主决定是否选修1-2模块,对于理科要参加高考的学生,还必须继续选修3系列中的三个模块(选修3-2、选修3-4和选修3-5),可自主决定是否选修3-3模块和物理实验专题及物理专题研修。

由于物理学科知识体系的严谨和连续性,我们认为应该对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四、教学建议1、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

2024学年课改实验工作计划

2024学年课改实验工作计划

2024学年课改实验工作计划一、背景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我校决定在2024学年开展课改实验工作。

本次课改实验旨在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二、目标定位1.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工作措施1.成立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副校长、教务主任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年级组长、部分教师代表2.制定课改实验方案(1)课程设置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具体措施如下:开设校本课程,丰富学生课程体验;优化选修课程,提高学生自主选择权;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方法改进推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评价体系改革实施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学长档案,记录学长过程;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加强教师培训组织教师参加课改实验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开展校内教研活动,促进教师间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提升自身能力。

4.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宣传,提高师生对课改实验的认识;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家校沟通,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

四、阶段任务1.准备阶段(2024年1月-2024年2月)成立课改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课改实验方案;召开动员大会,部署课改实验工作。

2.实施阶段(2024年3月-2024年12月)开展课改实验;组织教师培训;加强教学管理,确保课改实验顺利进行。

收集课改实验数据;分析课改实验成果;五、预期成果1.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3篇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3篇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3篇本文旨在介绍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计划,共分为三篇。

第一篇:文献综述在进行课题研究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文献综述。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势。

因此,本文将介绍我们进行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我们对于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

第二篇:研究设计在进行课题研究时,研究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还可以指导我们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因此,本文将介绍我们的研究设计,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数据采集与分析数据采集和分析是课题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它不仅可以验证我们的研究假设,还可以帮助我们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因此,本文将介绍我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来源、数据采集工具、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我们还将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

高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是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旨在解决当前化学试卷讲评课存在的问题,提高化学研究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计划为研究有关理论,设立课题内容,研究课题设计,制订研究方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更学观和学生观,而讲评课的优化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有些化学教师在上新授课时能够精心备课,写教案,而上讲评课时可能就没有精心备课、写教案,容易上成“对答案课”。

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机器”,机械地记录答案和背答案,而没有真正理解知识。

更有甚者,学生只是将选择题的序号改过来,没有真正了解错误的原因,这样的研究方式是没有意义的。

有些化学教师在试卷讲评课中充分运用数据资料,如平均分、优分率、差分率、最高分、最低分、上次检测成绩、同科年级均分等,以及进步学生和退步学生名单和优分学生名单。

虽然这样的做法看起来很全面,但实际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兴趣没有调动起来,更不要说参与。

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完整资料).doc

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完整资料).doc

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新入学的普通高中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以及直升班学生实行学分管理。

为了规范普通高中学分认定和管理行为,确保学分认定的真实性、严肃性和公正性,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一.组织机构1.学分认定工作委员会主任:章云生副主任:何通海成员:高一:徐乐、周建峰、陈永芳、方丹、余建发、陶征、各学科科任教师,各班学生学习委员、各学科课代表等。

高二:徐乐、陈炳伟、徐仲文、方丹、余建发、陶征、各学科科任教师,各班学生学习委员、各学科课代表等。

高三:徐乐、陈国有、李仙鸿、方丹、余建发、陶征、各学科科任教师,各班学生学习委员、各学科课代表等。

职责:负责对实施学分的认定、评定的领导和指导工作。

2.学分认定工作仲裁委员会主任:学校党总支书记汪少华副主任:陈报南、楼育林、林樟华、吴国福、学生会主席组成人员:张苏丽、刘东升、卢长明、陈亚利、练仲、朱跃俊,各班团支部书记、各班班长职责:负责接收学生对学分的认定过程中学生的申诉、调查、核实和以及纠正。

二、学分认定的原则:1、重视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原则。

2、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3、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

4、突出评价激励与发展功能的原则。

三、学分构成:高中新课程学分要求说明:1.选修Ⅰ学分分解为选修ⅠA、选修ⅠB和选修ⅠC三部分:选修ⅠA是列入高考命题范围模块所对应的学分;选修ⅠB是全省学校统一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学生至少获得12个选修ⅠB学分;选修ⅠC是由学校开设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

2.选修学分Ⅱ中,地方课程通用部分2学分、专题部分1学分,校本课程至少3学分。

对毕业后不同方向发展的学生的课程修习的基本要求(一)准备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先修习各科目的必修(或必选)模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最少获得110个学分(高中会考科目不合格科目不超过一门);再从各科目的选修Ⅰ模块中选修,至少获得28个学分(其中选修ⅠB,至少获得12个学分);还要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选修Ⅱ)中选修,至少获得6个学分。

实施新课程的方案

实施新课程的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3)加强学校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执行力。
五、总结与反思
1.定期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阶段工作提供借鉴;
2.深入开展反思性教学,鼓励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课程改进,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3.加强宣传,提高社会对新课程的认知度,为学校教育改革创造良好氛围。
2.实施阶段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课程实施的有序进行。
-开展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课堂教学指导,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评价阶段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业成果和综合素质。
-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支持体系
1.政策支持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
四、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
制定新课程实施相关制度,明确各部门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职责,确保课程实施顺利进行。
2.资源保障
(1)加大投入,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
(2)加强教材、教学资源建设,为新课程实施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
(3)建立校际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
3.人员保障
(1)合理配置教师,确保新课程实施所需教师数量;
二、目标定位
1.构建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2.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4.增强学校特色,提高学校竞争力。
三、课程架构
1.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按照国家教育标准,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
-选修课程:结合学生兴趣和特长,提供艺术、体育、科技等多样化课程。

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方案

新课程实施方案第1篇新课程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适应这一变化,我国教育体系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此基础上,本课程旨在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项目目标1.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 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三、实施方案1. 课程设置(1)必修课程:按照国家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设置必修课程,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特长,设置多样化、个性化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实践课程: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模式(1)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实践。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如网络教学、在线课程等,提高教学效果。

(3)实施小班化教学,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针对性。

3. 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4. 评价机制(1)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

(3)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促进教学改进。

四、实施步骤1. 调查研究,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2. 制定课程实施方案,明确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及评价机制。

3. 组织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4. 开展课程改革试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教育评价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学生评价是学校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功能、目标体系和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各方面都直接影响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受到广泛的重视。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1.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贯彻素质教育思想,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各门课程的有效实施,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体现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状况。

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出发点是反映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况。

综合素质评价按照素质教育要求进行全面发展评价,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体现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在打好共同基础的同时,实现有个性特长的发展。

通过评价主体的互动、评价内容的多元和动态的评价过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1.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水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使学生明确自己发展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2.过程性原则过程性原则是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贯穿于知识技能的学习、良好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种潜能的开发、增强体质等学生素质全面与和谐发展的全过程。

通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每个学生的发展过程都得到优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研活动新课标的安排(3篇)

教研活动新课标的安排(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课标的落地生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教研活动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安排计划,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标1. 深入学习新课标,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2. 提升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时间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共计12周。

第一阶段:新课标解读(4周)第二阶段:教学策略研究(4周)第三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4周)四、活动内容(一)第一阶段:新课标解读1. 邀请专家进行新课标解读,帮助教师全面了解新课标的要求。

2. 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重点解读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新课标对教学的影响,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第二阶段:教学策略研究1. 针对新课标要求,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策略。

3. 开展教学设计比赛,鼓励教师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水平。

(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1.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将新课标要求融入教学过程。

2. 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3.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活动安排(一)第一阶段:新课标解读(4周)第1周:新课标解读专家讲座第2周:新课标学习与讨论第3周:新课标解读心得分享第4周:新课标实施策略研究(二)第二阶段:教学策略研究(4周)第5周:教学策略研究启动会第6周:优秀教师教学经验分享第7周:教学设计比赛第8周:教学策略研究总结与反思(三)第三阶段:教学实践与反思(4周)第9周:教学实践与观摩第10周:教学反思与改进第11周: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第12周:活动总结与表彰六、活动评价1. 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评价。

2024年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

2024年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

2024年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中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高中教育部门决定推出一项新课程实验方案。

该方案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理念1.学生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实施个性化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出自己的特长。

2.实践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综合素质培养: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1)语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为核心,开设文学欣赏、写作指导等课程。

(2)数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如统计学、金融数学等。

(3)英语:增加情景对话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物理、化学、生物: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和实验设计能力。

(5)历史、地理:将历史和地理知识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素养。

(6)政治、经济: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经济常识,增加实际案例的讲解和模拟体验。

2.选修课程(1)艺术:开设美术、音乐、舞蹈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体育:增加多样化的体育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

(3)信息技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设编程、网络安全等选修课程。

四、教学方法1.项目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景教学: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计划总结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第一阶段的计划执行和总结是后续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

本阶段我们围绕着课题的核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以下是对这一阶段工作的详细总结。

首先,我们来谈谈课题研究第一阶段的目标设定。

在开始阶段,我们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方向和重点,旨在解决_____方面的问题。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第一阶段的任务细化为几个具体的子目标,包括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初步的实地调研以及研究方法的确定等。

在文献梳理方面,我们组织了研究团队成员,对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收集和整理。

通过阅读大量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相关书籍,我们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这不仅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帮助我们发现了现有研究中的空白和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了我们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

实地调研是本阶段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

我们选取了_____作为调研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方式,收集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例如,部分调研对象对问卷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回答不够准确;访谈过程中,一些被访者由于时间紧张或者有所顾虑,未能提供充分和深入的信息。

但是,通过研究团队的努力和不断调整调研方法,我们还是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在研究方法的确定上,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比较,我们最终选择了_____方法作为主要的研究手段,并结合了_____等辅助方法,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接下来,我们要说说第一阶段计划的执行情况。

总体而言,各项任务的执行基本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但也存在一些时间上的偏差。

在文献梳理工作中,由于资料的数量众多且复杂,我们花费的时间比预期要长,但这也使得我们的文献综述更加全面和深入。

实地调研工作由于上述提到的困难,进度稍有滞后,但通过后期的加班加点和优化调研流程,还是顺利完成了预定的样本量收集。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6.04.05•【字号】浙教基〔2006〕60号•【施行日期】2006.04.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的通知浙教基〔2006〕60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按照教育部部署,我省将从2006年9月起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为切实做好第一阶段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保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

现将《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高度重视,提高认识。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变革,涉及面广,任务重。

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视,组织广大教育行政干部、教学研究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普通高中校长、教师深入学习《工作方案》,进一步提高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目的、意义的认识,增强参与高中课改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明确高中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结构,正确把握新课程实验的实施程序和管理要求,为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积极稳妥,务实创新。

各地要坚定改革方向,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各具特色的实践经验。

要加强研究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求做好实验工作的有效方法,保持正常教学秩序,努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加强师资培训,坚持“全员培训”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认真完成每一位教师的岗前培训任务。

三、加强领导,保障落实。

各地要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统筹组织协调做好本地区新课程实验工作。

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完善图书、仪器、设备和用房,根据需要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项经费,保障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顺利进行。

关注选课走班制:来自一线的实践与思考案例

关注选课走班制:来自一线的实践与思考案例

关注选课走班制:来自一线的实践与思考案例作者:朱建民石杏元任学宝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选课走班”之一必修课走班:试水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来自浙江省必修课程选课走班实验的一线观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走班制”这一新词逐渐走入教育者的视线。

在中小学,除了选修课进行选课走班以外,许多高中学校从学生个性化发展、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的高度,思考与实践所有课程的选课走班。

那么,为什么要选课走班如何认识选课走班有哪些可供借鉴的实践案例还面临着哪些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此,本月的“月度话题”将分四个方面的主题,与读者一起关注“选课走班”,欢迎参与其中。

——编者上午8点40分,第二节课已经开始。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高一年级的15个教学班,却实行着两种上课方式。

有9个班级是以往按部就班的传统班级授课制,而另外6个班却打乱了班级建制,实行分层选课走班,所有必修科目都分了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相应选择实行走班上课。

上一节语文课还是在一个班里的同学,下一节数学课就有可能不在一个班了。

根据课时安排,第二节课实行选课走班的6个班排的全是数学课。

记者分别走进了ABC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发现虽然教学内容都相同,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表现却有很大不同。

水平比较高的C班里,老师讲得很少,更多的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学生的思维与课堂节奏明显快一些。

B班的课堂节奏慢一些,老师引导得更多。

而A班的课堂上,老师则是以例题的形式带着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据何通海校长介绍,该校于2012年秋季选择了数学、外语两个学科进行分层走班的实验,实验的结果成为2013年秋季6个班推进必修课分层选课走班的依据,而将近一个学年的实验对比,也让他们坚定了今年秋季要在高一和高二全部推行必修课分层选课走班的决心。

在浙江省,推行必修课分层选课走班实验的不仅是浙师大附中一所学校,在全省启动进一步深化高中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使高中教育真正做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省教育厅提出了“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高中课程改革新思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浙师大附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合理有序两线推进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提出的改革目标、任务和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围绕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规划,以课程实验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采用普通班与直升班两线推进模式,广泛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我校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校基本校情1.硬件设施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浙江省教育厅直属的省一级重点中学。

学校创建于1953年,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文教战线群英单位”称号,被教育家叶圣陶誉为“集美第二”。

1996年认定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同年9月被评为浙江省文明学校。

1998年面向全省招生。

2001年学校迁址,今天的浙师大附中校园气势恢宏,校园绿树成荫,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一流,占地37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米。

拥有教学大楼、科技实验中心、行政大楼、餐饮中心、学生公寓、标准塑胶田径场、塑胶篮排球场、高规格图书馆、大会堂、体育馆等基础设施的新校园。

2.师资结构近年来,学校通过在职进修、校本培训、全国招聘、外派交流、新老帮带等多种途径,构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师资队伍。

拥有一批以特级教师、省“5522”头带科学和秀新教坛级市、省选人名名师程”工1155选、市“人长校名师名程工.人的骨干教师,毕业和在读教育硕士22人。

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73人,中级职称70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68%。

3.技术优势拥有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导的高度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和设施。

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依托浙师大内部资源网和求索资源网形成了上规模的资源库,校园网设施齐全,功能强大,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资源和技术保障。

信息学奥赛、电脑制作作品大赛中硕果累累,多人次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4.科研实力本校专设科研副校长主管学校教科研,拥有一支以特、高级教师领衔的科研型教师队伍,近五年来,有四十余项课题获省、市一、二等奖。

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2003—2005连续三年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现代信息化教育和教学科研诸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5.办学特色学校创办50多年来,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面向学生,面向学生一切”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

2000年创办中国第一班——浙师大直升班。

在浙师大直升班、青海班等办班形式,和教学管理、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外语教学、心理辅导等方面构建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2001年被教育部基教司授予“全国学科‘四结合'教改试验学校”, 200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授予“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06年被授予“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研中心实验学校”。

办学50多年来,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国家输送高层次的人才为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博士、教授、专家及党政领导人。

学校的校训:博学慎思求真崇德办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的一切。

三、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式模变改、1.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基础,适应高等教育高速度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

2、开发课程探索课程管理运作规范,形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形成有校本特色的学校课程方案及管理工作机制。

3、建立机制改革教学评价与考试制度。

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

探讨符合模块课程特点的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形成校内学分认定的规则和程序。

4、科研领衔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学校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组织,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校本教研新机制。

5、实施验证实施并验证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的合理性;试用、检验实验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

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原则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求真务实的原则要充分认识学校在新课程实验中的主体地位,以民族振兴和学生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和崇高使命感,贯彻“以校为本”,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克服困难,不等不靠,不折不扣地执行新课程方案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努力为新课程实施探索办法和积累经验。

同时,应充分认识实验总是存在着成功与失败的可能。

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反映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回,有助帮校学弟和兄援支家专程课示,请示请报汇门部关向有时,及掩遮、不避的放矢地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

同时,我校规模较大,师生众多,制订本校课程方案,要充分考虑我校实际情况,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校模式。

2.思想先行的原则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关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

要通过广泛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干部和老师充分认识新课程实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把新课程实验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3.研科引领的原则新课程实验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坚实的教育科研支撑。

学校要在充分借鉴教育研究部门及我省新课程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新课程区别于旧课程的质的变化和本次新课程实验的艰巨性,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教职工实验新课程、探索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把实施新课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棘手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大胆设想,积极尝试,勇于创造和探索先进经验。

4.积极稳妥的原则新课程实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不可操之过急。

我校将制定积极稳妥、切实可行的计划,并逐步实施。

要始终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判断改革措施取舍的标准。

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学生家长的关心、理解和支持,确保学校的社会信誉。

5. 通力合作的原则在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争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共同推进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施实面全1.在我校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工作方案》与实验教材,力争为课程方案和标准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内容丰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和实践经验。

2.积累经验从我校实际出发,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力争为新课程方案在全省其它学校的推广提供有益经验,在新课程实验中作出我校应有的贡献。

3.完善机制构建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我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逐步建立立足本校、多方联合(上级有关部门、兄弟学校、高等院校、教科研机构等)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形成我校的富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普通新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构建我校教学研究、选课指导、学分管理等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4.整合信息建立我校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与教学水平监测体系,构建新课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管理平台,形成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操作系统和基于网络资源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形成课程统整的信息化途径与手段。

5.优化师资根据新课程方案的精神,改革和完善我校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提高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和老师的业务水平,加大对青年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优秀师资队伍。

6.争创样板以新课程实验为契机,对我校发展进行科学的长远规划,使我校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教育教学的一流水平和。

校本样省为成绩业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新课程实验工作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必须加强对新课程实验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我们充分认识到,普通高中是新课程实验的具体实施者和主要实践者,校长是学校实施新课程的第一责任人。

为此,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

在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领导下,设立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由主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任组长,主要由教科研处、教务处、政教处、课改办等部门负责人,各学科组主任组成,具体组织实施新课程实验工作。

新课程实验实施工作小组下设各科目课程研究与选择指导小组。

具体情况如下:1.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组长:章云生副组长:汪少华何通海陈报南温金生成员:肖志高徐乐陈永芳陈国有吴国福朱红彪林樟华陈炳伟职责:以促进师生素质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对学校实施新课程工作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部署,在人事配置、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办学条件、课程资源、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舆论宣传等方面提供强大保障,对实施过程加以领导、管理和调控,全面负责学校新课程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评估。

2.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小组组长:何通海副组长:徐乐陈国有成员:陈永芳吴国福朱红彪楼育林徐仲文周建峰李仙鸿各学科主任职责:在学校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负责组织课程实工作验实校学订,制训培和学习程课新好;做作作工操和究研体具的施计划,组织各科教师进行新课程的实践活动;制订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落实学生选课制度,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开发校本课程。

总结经验教训,收集课程个案,做好新课程实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与第一线参加新课程实践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提出调整意见。

3.浙师大附中高中新课程实验选课指导中心主任:徐乐成员:年级管理中心主任各学科主任班主任学习领域科目负责人张立语文楷学语言与文张碧语英莲杨数学宝华数学罗哲亮治思想政陈亚历史利人文与社会叶希理地建叶地理希建胡物理韩荣科学朱跃俊学化张苏生物丽社社会实践楼育林职责:选课指导中心负责制定全校统一的学生选课的各项具体政策。

设计适合本校的《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各学科的选课指导,并负责组织教师依据《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确立选修课及其学分设置;制定导师制及导师的任务分配;课程模块的设计和整合;学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协调和配置;监督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制定教师的监督和评价标准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