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一)
敏捷制造(制造系统工程)
(2)敏捷性管理
基于工作组的工作→按群决策原则组织的工作 组方式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和各经营环节的 活动。 企业经营过程重组:合理流程→不良环节→流 程控制→重新设置组织结构→消除不增值的中 间层 企络系统及相应的分布式 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企业全面信息集成。
敏捷制造模式的组成
模 式 组 成
产品
管理
员工
技术
1、顾客满意的产品
经营的目标
2、敏捷性管理
敏捷性经营 敏捷性管理
(1)敏捷性经营
经营战略→正确定位本企业的市场坐标位置, 制定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规划。 市场快速响应 →研究市场动态,适应市场快 速变化,敏捷地抓住每个机遇。 虚拟企业→对有互补优势的几家竞争对手实行 联合,采取动态多方合作方式,组成虚拟企业。 动态企业的成员是随市场机遇的变化而动态重 组的。
敏捷性
企业用计算机网络与全球生产系统、市场、 竞争者连接起来,是高质量、高性能,低成本, 顾客设定产品配置等用户需求驱动的形势下所 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
敏捷制造企业 敏捷制造企业是能够快速组合其技术、员 工.管理来响应市场的变化,能敏捷地重构其 操作,流程、经营关系.用及时提供使顾客满 意的优质低价产品和服务而赢得市场竞争的企 业。
P是经营活动的目标,是占领市场、赢得竞争 发展的武器 E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企业员工,是发 展创新.开发出新产品的核心要素; T是指支持企业能以极短的周期开发出使顾客 满意的新产品的设计及制造技术; M是指能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基于工作组的工 作方式组织产品研制和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
2、研究敏捷制造模式,促进我国 企业的转变,将对我国能否在21 世纪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赢得市场竞争中应有的地位具有 重要意义。
生产模式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物料需求计划,源于60年代美国,它是以计算机为基 础的生产与库存控制系统,又称“按时间分配的物料 需求计划”,其特点是以物料清单BOM (Bill of Material)为依据,以计划功能为核心,其主要作用是 决定何时(When)、哪个对象(Who)需要何种材料 (What)、数量多少(How many),以支持生产作业调度 与缺货的物料需求问题。MRP具体的计划与管理功能 如下:
整理课件
25
分析引擎
虚拟设备
任务管理
虚
模
拟
型
仿真管理
现
数
实
据
接
库
口
图 虚拟生产线框架结构
整理课件
26
整理课件
27
3 先进管理
3.1 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
是相对于传统的“顺序工程”而言的,其基本思想是 尽可能用并行的方式代替顺序的方式,来优化工作流 程,达到缩短生产周期的目的。它要求在产品设计的 时候,就充分考虑到包括工艺、制造、装配、检验、 维护、可靠性、成本、质量控制等产品生产周期内的 所有因素,甚至还要考虑产品销售、维修、报废和回 收等方面的要求。所以,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成立以 产品为导向的,包括市场部、财务部、设计部、工艺 部、采购部、制造部、销售部等跨部门的项目小共同 进行设计,以便一次性地取得最优设计方案。
手工制造
手工操作、成本高、效率低、经验管理、技术低
1800
1915 1960 1970 1980 1990 图1 生产方式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000 时间
整理课件
7
大规模生产模式下的几种典型生产方式
(1)准时生产制(JIT,Just In Time)日本丰田 汽车公司60年代提出。采用看板系统和倒流水 拉动方式的追求零库存的生产管理模式,保证 成品在销售时能准时生产出来并发送、组件能 准时送入总装、部件能准时进入组装、零件准 时进入部装、原材料准时转为零件。旨在消除 超过生产所绝对必要最少量的设备、材料、零 件和工作时间部分。它以不断地追求最优的生 产系统设计和最佳的操作方法,以零缺陷为目 标改善产品质量,以零库存为目标降低产品成 本,通过减少准备时间、队列长度和批量缩短 提前期。
智能制造的敏捷制造
智能制造在敏捷制造中的应用
数字化工厂: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实 现生产流程优化和生产计划协同
机器人自动化:引入机器人自动化生 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 信息交互,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
云计算技术:提供强大的计算和存储 资源,支持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智能制造与敏捷 制造的结合
智能制造与敏捷制造的关联性
敏捷制造的特点和优势
特点:快速响 应市场需求, 灵活应对变化, 提高生产效率
优势:减少产 品上市时间, 降低成本,提
高产品质量
适用范围:多 品种、小批量、
定制化生产
与传统制造的 区别:更注重 灵活性、适应 性、快速响应
能力
敏捷制造的关键技术
分布式生产模式:实现生产资源的灵 活调配,提高生产效率
模块化制造技术:通过模块化设计, 快速实现产品定制化生产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构建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应用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与竞争力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优化生产流程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智能制造的敏捷 制造未来发展趋 势
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将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更高效的智能制造。 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未来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为敏捷制造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人工智能技术将推动智能制造向更高层次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人工智能技术将助力智能制造实现更广泛的应用,拓展到更多领域。
制造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
而下降。 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上世纪 2 O年 代 , EWhte 在 . i y提 出的 “ 换 性 ” n 互 和
“ 批 大量 生 产 ” O i r vn 大 , l e o s把传 送 带 引 入 制 造 系统 v E 和 FT yo 的 “ 学 管理 ” 撑 下 , 当 时 的 电气 化 、 .alr 科 支 与 标 准化 与系 列化 结合 , e r od开创 了机械 自动流水 线 H nyF r 生产 , 出现 了 “ 品种 大批 大 量生 产 ” 少 的模式 , 又称 为底
20 0 8年 8月
湖北第二 师范学院学报
J u a fHu eபைடு நூலகம் iest f u ain or l bi n o Unv ri o c t y Ed o
Au .0 8 g2 0
Vo .5 N . 12 o 8
第 2 第 8期 5卷
制 造 模 式 的 演 变 与 敏 捷 制 造
造 业开 始 了第一 次 生产模 式 的转 换 。 这种新 的生产模 式 及 其 技术 支 持零 件 的互 换 性带 给 了制造 业 一 场重 大 变 革, 它推 动 了工 业 化 的进 程 和经 济高 速 发展 , 为社 会 提 供 了大量 的经 济产 品 , 进 了市 场经 济 的发 展 。 主 要 促 其 特 征 是 : 品种 大批 大 量 生产 、 形 多层 次 的 垂 直领 导 少 塔 和严格 的产 品节拍 控 制 。 市场 特征 与少 品种单 件 小批 其
量 生产 方式 的规模 效 益使企 业受 益 匪浅 ;比如 在 日本 ,
由于政 府 的 干 预 与调 控 , 制造 企业 进 行 管理 改 革 , 量 大 引 进 和采 用 高新 技术 成 果 , 狠抓 商 品 化生 产 , 发挥 人 的
运营管理中敏捷制造的概念
运营管理中敏捷制造的概念引言随着全球市场的竞争加剧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运营环境。
为了应对这种环境,企业需要寻求更加敏捷和灵活的生产方式。
在运营管理中,敏捷制造作为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本文将对敏捷制造的概念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敏捷制造的概念敏捷制造是一种基于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生产管理策略。
它强调快速决策、快速设计和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敏捷制造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化供应链和生产流程,实现高效生产和交付。
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敏捷制造更加注重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减少库存和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敏捷制造的原则敏捷制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敏捷制造强调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
企业需要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对产品设计进行快速调整,保持与市场需求的匹配。
2.灵活的供应链:敏捷制造需要具备灵活、高效的供应链网络,以确保供应和交付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通过优化供应链,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3.多样化产品组合:敏捷制造强调提供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这意味着企业需要灵活地组织生产过程,快速调整生产线和生产流程。
4.协同合作:敏捷制造鼓励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其他合作伙伴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协同合作,企业可以减少生产和交付时间,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敏捷制造在运营管理中的应用敏捷制造在运营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敏捷制造在不同方面的应用示例:1. 供应链管理敏捷制造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供应和交付的高效率。
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施快速响应和定制化生产。
通过减少库存和提高物流效率,企业可以降低成本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2. 生产流程优化敏捷制造强调生产流程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
企业可以通过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实现生产线的快速调整和产品的快速交付。
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实施快速设计和迭代开发,快速推出新产品并满足客户需求。
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有何异同
精益生产与敏捷制造有何异同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制造业领域,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探索和应用各种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方法。
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是两种备受关注且广泛应用的生产模式,它们在理念、方法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显著的差异。
一、精益生产精益生产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消除浪费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这里所说的浪费,不仅仅是指材料的浪费,还包括生产过剩、等待时间、运输、库存、动作、过度加工以及缺陷等七种常见的浪费形式。
精益生产强调准时化生产(JIT),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照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这要求企业具备精确的生产计划和高度协调的供应链管理,以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能够准时到达生产线,成品能够及时交付给客户,从而减少库存成本和资金占用。
同时,精益生产注重持续改进,通过员工的参与和团队合作,不断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优化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例如,采用价值流图分析整个生产流程,找出其中的非增值环节并加以改进。
另外,精益生产提倡自动化和人机结合。
自动化并非指单纯的机器自动化,而是当生产出现异常时,设备能够自动停止并发出警报,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避免产生不良品和浪费。
二、敏捷制造敏捷制造则是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核心目标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最短的时间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敏捷制造强调企业的灵活性和快速应变能力。
这包括快速调整生产计划、重新配置生产资源、快速开发新产品等方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建立跨职能的团队,能够在短时间内协同工作,解决各种问题。
与精益生产不同,敏捷制造更注重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生产过程的可视化和智能化管理。
通过数字化设计、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规划(ERP)等信息系统,企业能够实时获取生产数据,快速做出决策。
此外,敏捷制造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和协同。
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单个企业往往难以独自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动态的供应链网络,共同应对市场挑战。
敏捷制造
先进制造技术讲座论文—敏捷制造及其实现敏捷制造及其实现1敏捷制造的产生当今,世界市场日趋多变:产品生命周期短、更新换代快、品种增加、批量减小,顾客对产品的交货期、价格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往往依靠独占性技术构成的新产品以赢得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敏捷地提供可利用的知识和技术,快速开发新产品,重组资源,组织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产品”的需要,就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不断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能快速响应市场的快速变化,就必须从T(time to market)、Q(quality)、C(cost)、S(service)、E(environment)、K(knowledge)出发进行生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此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一种适应于现代市场竞争的新型生产模式“敏捷制造”应运而生[1]。
20世纪80年代,由于战略失误和日本制造业的迅速崛起,美国制造业逐渐衰落,并动摇了美国的经济基础。
为了重振美国在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增强其经济实力,从1988年开始,美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事制造战略研究,特别是中长期制造业战略的研究,并陆续产生了《美国制造》、《改变世界的机器》和《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
1989年,美国“工业生产委员会”发布的战略研究报告《美国制造》详细分析了美国制造业走向衰落的原因,强调美国制造业曾经的“制胜法宝”—大规模、大批量生产,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并且制造企业也没有很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市场竞争环境。
《美国制造》开始注意到企业应变能力的战略意义。
与此同时,美国利用其信息化领域中的领先优势与制造业传统优势相结合,以提升制造业在全世界的竞争力,并在21世纪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美国国防部委托里海大学艾科卡研究所等机构联合编写了《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报告。
报告认为,商务环境的变化速度超过企业调整的步伐,企业无法以相应的速度适应环境的变化。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专业:**** 姓名:王** 学号:*************【摘要】纵观近300年来世界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发展史,制造业经历了单件生产-少品种小批量-少品种大批量-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的过渡,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多品种大批量生产模式)发展。
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先进制造生产模式的发展,使人机关系有效改善,发挥出巨大潜能。
1.手工与单件生产17 世纪-1830 年,在专业化协作分工、蒸汽动力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制造企业的雏形工场式的制造厂,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飞跃。
到了大约1900 年,制造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主要生产模式是“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
比如汽车行业,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轿车公司P&L 每年只制造几百辆汽车,而且所造的汽车没有两辆是完全相同的,原因在于P&L 所有的承包商都不采用标准的计量器具,装配时,依靠装配工的熟练程度来修整零件,使之配合良好。
至1905 年,欧洲已有几百家这类公司采用单件生产方式少量地制作汽车,这些独立承担大部分生产任务的小工厂没有能力开发新技术,产量低,成本高,且成本不随产量而下降。
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 少品种少批量(成组技术)成组技术是一门生产技术科学,在机械零件加工方面的应用,是将多种零件按其工艺的相似性分类,以形成零件族,把同一零件族中生产量小的零件汇集成生产量大的组,从而使小批量生产能获得接近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效益。
把成组技术原理应用于生产组织和计划管理,制定成组生产作业计划,组织成组生产,可节省设备投资,从而达到高效与经济的目的。
成组技术是解决当前手工作坊式落后生产模式的基本途径,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研制的需要。
50 年代末60 年代初,成组技术传入东欧和西欧各国。
在东欧各国,成组技术被积极采用并得到了发展。
60 年代以后,日本、美国也积极采用成组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
敏捷制造1
徐永兴
专业:机械工程 学号:20100192
一 敏捷制造的理念
诞生背景 基本思想 敏捷制造的三要素 敏捷制造的特点 敏捷制造的优点与缺点
敏捷制造的诞生背景
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20世纪 90年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化的浪潮汹涌 而来,许多国家制订了旨在提高自己国家在未来世 界中的竞争地位、培养竞争优势的先进的制造计划。 在这一浪潮中,美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给美国制 造业改变生产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美国想凭 借这一优势重造在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在这种背 景下,一种面向对世纪的新型生产方式——敏捷制 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设想诞生了。
敏捷制造的特点
从产品开发到产品生产周期的全过程满足要 求。 采用多变的动态组织结构 。 战略着眼点在于长期获取经济效益 。 建立新型的标准基础结构,实现技术、管理 和人的集成 。 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人的作用 。
敏捷制造的优缺点
优点:生产更快,劳动生产率更高,机器生 产率加快,质量提高,提高生产系统可靠性, 减少库存,适用于CAD/CAM操作。 缺点:实施起来费用高。
可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可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 可以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落制造的有效措施
把继续教育放在实现敏捷制造的首位,高度重视并 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员工能获取新信息和知识。 虚拟企业的组成和工作。 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 方法论的指导。 环境美化的工作。 标准和法规的作用。 组织实践。
四 敏捷制造对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的意义
敏捷制造基本思想
通过将高素质的员工、动态灵活的组织结构、 企业内及企业间的灵活管理以及先进的制造 技术进行全面集成,使企业对持续变化、不 可预测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从而获得 长期、持续的经济效益。
敏捷制造 实施方案
敏捷制造实施方案敏捷制造是一种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灵活应对变化和高效利用资源为核心的制造理念,它通过精益生产、快速交付和持续改进等手段,实现了制造业的高效运作和持续创新。
要想成功实施敏捷制造,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案和有效的实施策略。
首先,实施敏捷制造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团队。
团队成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快速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应该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灵活应对各种挑战。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努力,形成高效的工作氛围。
其次,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生产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能够全面监控生产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快速解决。
同时,要实现生产过程的快速转换和灵活调整,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实现生产过程的高效运作。
再者,需要建立一个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供应链体系。
这个供应链体系应该能够快速调整供应计划,灵活应对原材料供应的变化,确保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要建立一套高效的配送系统,实现产品的快速交付,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此外,持续改进是实施敏捷制造的关键。
企业需要建立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采纳有效的改进措施。
同时,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员工持续改进,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竞争力。
最后,实施敏捷制造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企业文化。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勇于创新,鼓励员工敢于尝试,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
同时,要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总之,实施敏捷制造需要在团队建设、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持续改进和企业文化等方面做出全面的努力,确保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灵活应对变化,实现高效运作和持续创新。
希望企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全面推动敏捷制造的实施,取得更大的成功。
精益生产系统与敏捷制造
精益生产系统与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系统和敏捷制造是两种改进和优化企业生产流程的方法论。
虽然它们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很多方面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首先,精益生产系统是一种管理方法,旨在通过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质量来改善生产流程。
它着眼于整个价值流,强调在每个阶段中消除浪费,如过多的库存、无价值的运动和处理等等。
其核心原则包括“唯一价值流”、“流动生产”、“精确交付”、“减少库存”和“持续改进”。
而敏捷制造则是一种以大规模生产为基础的方法,它注重快速、灵活地响应市场需求。
敏捷制造的核心目标是减低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相比于精益生产系统,敏捷制造更侧重于产业的快速创新和迅速调整的能力。
敏捷制造采用快速迭代和增量式的方法进行产品开发和生产,允许在需求和技术变化时及时做出调整,以快速投放市场。
除此之外,精益生产系统注重员工参与和团队合作,倡导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作,以实现改进目标。
而敏捷制造则更强调跨职能团队之间的紧密合作,以达到高效的生产和快速的交付。
此外,在实施精益生产系统时,企业通常会采用各种工具和技术,如价值流图、Kanban制度、5S整理法等等,以帮助分析和改进生产流程。
而敏捷制造则倾向于采用一些敏捷开发和管理方法,如敏捷项目管理、Scrum等等。
综上所述,虽然精益生产系统和敏捷制造都是为了改进企业生产流程,但它们在目标、方法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论来优化生产效率和提升竞争力。
精益生产系统和敏捷制造作为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两种主要方法,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
在面对市场快速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寻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首先,精益生产系统强调的是价值流动和消除浪费。
它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最大化的价值创造,减少或消除不增值的活动和资源浪费。
精益生产系统企图通过精确交付、减少库存和持续改进等方式,建立起一个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无缝价值流。
智能制造在提升生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表现
智能制造在提升生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表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
它将传统制造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在提升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智能制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智能制造在提升生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表现。
一、柔性生产线的建设智能制造通过柔性生产线的建设,提升了生产过程中的灵活性。
传统的生产线通常是针对特定产品的,无法很好地适应不同产品的生产需求。
而柔性生产线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可以根据生产需求的变化快速调整生产流程,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
这就使得企业可以更加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多品种、小批量、快速交付的生产模式。
二、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智能机器人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了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预设的程序,自动完成各种复杂的操作,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率和生产成本。
而且智能机器人可以根据生产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调整,无需额外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这使得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灵活,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三、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感器和网络技术,实现了物理设备之间的连接和信息交换。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实时地监控和收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生产设备的状态、工作效率等。
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和处理后,可以为生产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和敏捷。
四、数据分析与预测智能制造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提升了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和优化空间,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通过对市场需求和趋势进行预测,可以提前做好生产计划和调整,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
数据分析与预测的应用,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高效,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需求和变化。
综上所述,智能制造在提升生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具有显著的表现。
通过柔性生产线的建设、智能机器人的应用、物联网的应用以及数据分析与预测等手段,智能制造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高效,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一)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一)摘要在分析制造生产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生产模式演变的根据和趋势,认为敏捷制造是应关注和利用的生产模式,简要介绍敏捷制造内涵及现状等,并探索了利用敏捷制造思想提高我国制造业敏捷性和竞争力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敏捷性;动态联盟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and AgileManufacturing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d iscussesthecausesandtrendoftheevolution,andarguesagilemanufacturingis adesirablemode,thenintroducesagilemanufacturingbriefly,studieshowtoen hancenationalenterprises’agilit yandcompetitionbyusingagilemanufacturing. KeywordsProductionMode;AgileManufacturing;Agility;VirtualEnterprise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始,制造业走出手工作坊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确立使制造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时期。
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制造厂商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大批大量的生产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开始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
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
敏捷制造AgileManufacturing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制造一、敏捷制造的产生与概念(一)敏捷制造的产生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AM)是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和里海(Leigh)大学的雅柯卡(Iacocca)研究所联合研究,于1988 年首次提出来的。
1990 年向社会公开以后立即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92 年美国政府将这种全新的制造模式作为21 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
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和西欧各国的经济遭受战争破坏,工业基础几乎被彻底摧毁,只有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经济独秀,向世界各地提供工业产品。
所以美国的制造商们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前的策略是扩大生产规模。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西欧发达国家和日本的制造业已基本恢复,不仅可以满足本国对工业的需求,甚至可以依靠本国廉价的人力、物力,生产廉价的产品打入美国市场,致使美国的制造商们将策略重点由规模转向成本。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原联邦德国和日本已经可以生产高质量的工业品和高档的消费品并源源不断地推向美国市场,与美国的产品竞争,又一次迫使美国的制造商将制造策略的重心转向产品质量。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当丰田生产方式在美国产生了明显的效益之后,美国人认识到只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还不能保证赢得竞争,还必须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
当时美国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比日本慢了一倍以上,因此速度问题成为美国制造商们关注的重心,“敏捷”从字面上看,正是表明要用灵活的应变去对付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于是,敏捷制造这种新型模式,成为了美国21 世纪制造企业的战略。
(二)敏捷制造的概念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主办的《机械工程》杂志1994 年期刊中,对敏捷制造做了如下定义:敏捷制造就是指制造系统在满足低成本和高质量的同时,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
敏捷制造的企业,其敏捷能力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反应能力,判断和预见市场变化并对其快速地做出反应的能力;2、竞争力,企业获得一定生产力、效率和有效参与竞争所需的技能;3、柔性,以同样的设备与人员生产不同产品或实现不同目标的能力;4、快速,以最短的时间执行任务(如产品开发、制造、供货等)的能力。
AM敏捷制造
AM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第一节敏捷制造的理论一、敏捷制造的产生背景20世纪后半期,全球的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
新知识、新概念的不断涌现和新产品、新工艺的迅速更迭加速了市场的变化。
企业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在市场持续、高速变化的21世纪,企业不仅需要能针对市场的变化迅速进行必要的调整——包括组织上和技术上的调整,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而且要有不断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来开拓市场、引导市场的能力。
这样才能及时抓住一瞬即逝的市场机遇而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相比日本的迅速进步,曾经一度领先的美国制造业风光不再。
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重要而忽视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美国的制造业严重地衰退,逐步丧失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
1986年,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企业界支持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开始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
研究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必须生产得好”,重申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社会功能,提出以技术先进、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夺回生产优势,振兴制造业的对策。
为了应对日本企业的挑战,重振美国制造业的雄风,198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与美国里海大学的几位教授共同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概念。
1991年,美国Iacocca研究所在美国国会和国防部的支持下,主持召开了21世纪发展战略讨论会,历时半年形成了一份著名报告——美国《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并向美国国会提交。
这份报告对敏捷制造的概念,方法及相关技术作了全面的描述。
研究者认为,这份报告是美国开展先进制造技术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这份报告提出了两个最重要的结论:(1)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共性问题是:目前竞争环境的变化太快而我们企业自我调整、适应的速度跟不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与敏捷制造(一)摘要在分析制造生产模式演变的基础上,讨论了生产模式演变的根据和趋势,认为敏捷制造是应关注和利用的生产模式,简要介绍敏捷制造内涵及现状等,并探索了利用敏捷制造思想提高我国制造业敏捷性和竞争力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生产模式;敏捷制造;敏捷性;动态联盟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and AgileManufacturing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evolutionofmanufacturingproductionmode,d iscussesthecausesandtrendoftheevolution,andarguesagilemanufacturingis adesirablemode,thenintroducesagilemanufacturingbriefly,studieshowtoen hancenationalenterprises’agilit yandcompetitionbyusingagilemanufacturing. KeywordsProductionMode;AgileManufacturing;Agility;VirtualEnterprise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发达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从十八世纪英国爆发工业革命开始,制造业走出手工作坊阶段,迅速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特别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确立使制造业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颠峰时期。
但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者需求日趋主体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制造厂商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大批大量的生产模式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就开始成为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标志。
在这种形势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制造生产模式对实现我国伟大战略目标意义重大,从人类制造生产模式的演变中我们可能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1]制造模式的演变17世纪至1830年,在专业化协作分工、蒸汽动力机和工具机的基础上,出现了制造企业的雏形枣工场式的制造厂,人类社会的生产率开始出现大幅度的飞跃。
到了大约1900年,制造业成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其主要生产模式是“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
比如汽车行业,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轿车公司P&L每年只制造几百辆汽车,而且所造的汽车没有两辆是完全相同的,原因在于P&L所有的承包商都不采用标准的计量器具,装配时,依靠装配工的熟练,修整零件,使之配合良好。
至1905年,欧洲已有几百家这类公司采用单件生产方式少量地制作汽车,这些独立承担大部分生产任务的小工厂没有能力开发新技术,产量低,成本高,且成本不随产量而下降。
这种生产模式当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20年代,在E.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和“大批大量生产”,OliverEvons 把传送带引入制造系统和F.Taylor的“科学管理”支撑下,与当时的电气化、标准化与系列化结合,HenryFord开创了机械自动流水线生产,出现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的模式,又称为底特律式自动化,成为各国纷纷仿效的制造生产模式,制造业开始了第一次生产模式的转换。
这种新的生产模式枣大量生产方式及其技术支持枣零件的互换性带给了制造业一场重大变革,它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经济高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产品,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主要特征是: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塔形多层次的垂直领导和严格的产品节拍控制。
其市场特征与少品种单件小批生产模式相同,都是卖方市场。
刚性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降低了产品成本,但这是以损失产品的多样性为代价的。
到50年代,大量生产方式达到了顶峰。
从50年代开始,人们对“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方式”的优缺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大批量生产模式产品的竞争表现为效率加质量的竞争。
一方面,大批大量生产方式的规模效益使企业受益匪浅,比如在日本,由于政府的干预与调控,制造企业进行管理改革,大量引进和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狠抓商品化生产,发挥人的因素作用,发展企业间的合作,对外开拓国际市场,在汽车、家电、钢铁及微电子器件等产量大的行业,利用批量法则,以规模生产的产品和营销优势迅速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发展成为能与美国抗衡的经济大国。
另一方面,人们也认识到刚性自动流水线存在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市场的多变性和产品品种、过程的多样性对刚性生产线提出了挑战,为此人们从技术角度形成成组技术和以计算机与系统技术为基础的制造自动化,试图改进这一模式的不足。
但是实践证明,单纯技术上的某些改进不是振兴制造业的良策。
到了80年代,人们已经将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模式的优点发挥到了极限,同时这种生产模式同市场需求变化间的矛盾愈来愈明朗,并且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这对矛盾的出路只能是进行制造生产模式的转换。
从前面所述可知,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在市场需求推动下,以相应的技术进步为支持,生产管理模式和相应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两个方面。
我们也看到,在近30年,信息技术对制造业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产品由“大量生产”过渡到“中小批量生产”,我们可以设想,当最终又过渡到能完全满足用户需求且性能价格比优良的产品的单件小批生产时,会有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的支持。
从80年代后期以来,美、日、加、澳等国及西欧各国都先后提出新模式的制造战略、研究开发计划。
1988年美国GM公司和里海大学共同提出敏捷制造战略,于1990年向社会半公开;1990年日、美、加、澳等国及西欧各国联合进行10年期的智能制造系统(IMS)的研究与开发;1992年德、美提出精益生产(LeanProduction);1994年德国人提出改变工业组织结构的分形公司(FractalCompany)。
上述模式中最有代表性、社会反响最大的是“敏捷制造”。
“敏捷制造”引起了广泛关注,不仅在科技界,而且在企业界,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2]敏捷制造敏捷制造提出的背景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由于片面强调第三产业的重要而忽视了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作用,美国的制造业严重地衰退,逐步丧失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出现巨额的贸易赤字。
1986年,在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企业界支持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工业生产率委员会”开始深入研究衰退原因和振兴对策。
研究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要生活得好,必须生产得好”,重申作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基础产业枣制造业的社会功能,提出以技术先进、有强大竞争力的国内制造业夺回生产优势,振兴制造业的对策。
在所提出的一系列制造业发展战略中,198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美国里海大学工业工程系共同提出的一种新的制造企业战略枣-“敏捷制造”最受重视,为此成立了国家制造科学中心和制造资源中心,得到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防部、商业部和许多公司的支持,经国会听证后向联邦政府提出建议,现已成为政府部门主持,企业和大学共同参予,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领域,被称为“21世纪制造企业战略”。
实质敏捷制造是美国针对当前各项技术迅速发展、渗透,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为维护其世界第一大国地位,维持美国人们的高生活水准而提出的一种制造生产组织模式和战略计划。
敏捷制造思想的出发点是基于对市场发展和未来产品以及自身状况的分析。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和评价标准将从质量、功能的角度转为最大客户满意、资源保护、污染控制等,产品市场总的发展趋势将从当今的标准化和大批量到未来的多元化和个人化;另一方面,在工业界存在一个普遍而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商务环境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企业跟踪、调整的能力;再有,美国的信息技术系统比较发达。
因此,提出敏捷制造这一思想应用于制造业,旨在以变应变。
3]内涵敏捷性意指企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它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
敏捷制造是指制造企业采用现代通信手段,通过快速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技术、管理和人),以有效和协调的方式响应用户需求,实现制造的敏捷性。
敏捷制造依赖于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而最具代表性的是敏捷虚拟企业(简称虚拟企业)的组织方式和拟实制造的开发手段。
虚拟企业(也叫动态联盟):竞争环境快速变化,要求作出快速反应。
而现在产品越来越复杂,对某些产品一个企业已不可能快速、经济地独立开发和制造其全部。
因此,根据任务,由一个公司内部某些部门或不同公司按照资源、技术和人员的最优配置,快速组成临时性企业即虚拟企业,才有可能迅速完成既定目标。
这种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组织方式可以降低企业风险,使生产能力前所未有地提高,从而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减少相关的开发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
组成虚拟企业,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迅速响应用户需求是21世纪生产方式──社会级集成的具体表现。
实际上,敏捷虚拟企业并不限于制造,但制造却是最令人感兴趣又是最困难的领域,它更清晰地体现了过程的集成,且控制概念在运行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使虚拟企业的形成更具挑战性。
拟实制造:亦称拟实产品开发。
它综合运用仿真、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提供三维可视交互环境,对从产品概念产生、设计到制造全过程进行模拟实现,以期在真实制造之前,预估产品的功能及可制造性,获取产品的实现方法,从而大大缩短产品上市时间,降低产品开发、制造成本。
其组织方式是由从事产品设计、分析、仿真、制造和支持等方面的人员组成“虚拟”产品设计小组,通过网络合作并行工作;其应用过程是用数字形式“虚拟”地创造产品,即完全在计算机上建立产品数字模型,并在计算机上对这一模型产生的形式、配合和功能进行评审、修改,这样常常只需作一次最终的实物原形,并可使新产品开发一次获得成功。
可以说,以上两项方法和技术是敏捷制造区别于其它生产方式的显著特征。
但敏捷制造的精髓在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所以对于一个具体的应用,并不是说必需具备这两方面内容才算在实施敏捷制造,而应理解为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企业响应能力都是在向敏捷制造前进。
4]研究状况从1991年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各发达国家对敏捷制造进行了大量广泛的研究。
1992年,由美国国会和工业界在里海大学建立了美国敏捷制造企业协会(AMEF)。
该协会每年召开一次有关敏捷制造的国际会议。
1993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防部联合在NewYork,Illinois,Texas等州建立了3个敏捷制造国家研究中心,分别研究电子工业、机床工业和航天国防工业中的敏捷制造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