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数环和数域
《高等代数(上)》课程标准
《高等代数(上)》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高等代数(上)》课程标准课程编码〔 37008 〕承担单位〔师范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11.20 〕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必修课程。
本课程是初等代数的延续与提高, 它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对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未来的数学教师生涯和今后的再学习奠定良好的专业理论基础。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及相关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师岗位的数学课程教学能力,要求学生掌握中小学数学教师在代数方面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思想方法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中学数学,后续课程有《高等代数(下)》、《解析几何》、《概率统计基础》、《数论》等。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等代数(上)》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
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再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沟通、勇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成为具备从事中小学数学教育职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教学高级技术人才。
(1)知识目标掌握一元多项式理论、线性方程组、行列式与矩阵及二次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熟练掌握行列式、矩阵的运算。
熟练掌握运用初等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等基本方法。
(2)素质目标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培养学生踏实、认真、求实的做事态度,使学生形成勇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高等代数第一章
定理1.3.2(第二数学归纳法) 设有一个与正整数n 有关的命题. 如果 ① 当n=1时命题成立; ② 假设命题对于一切小于k的自然数来说成立,则 命题对于k也成立; 那么命题对于一切自然数n来说都成立.
作业:P17
1,2,3.
1.4 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
一、内容分布 整除与带余除法 最大公因数 互素 素数的简单性质 二、教学目的 1.理解和掌握整除及其性质。 2.掌握最大公因数性质、求法。 3.理解互素、素数的简单性质。 三、重点、难点 整除、最大公因数性质、互素有关的证明 。
三、 映射的合成 g : B C 是B 到 设 f : A B 是A到B 的一个映射,
( f ( x )) 是C中 C 的一个映射. 那么对于每一个 x A g, 的一个元素. 因此,对于每一 x A ,就有C 中唯一的 确定的元素 g ( f ( x )) 与它对应,这样就得到A到C 的一个
| r r || a ( q q ) || a | 由此或者 r | a | r | a |,或者 r | a | r | a | 。不论是哪 一种情形,都将导致矛盾。这样必须 q q 0 ,从而 r -r 0 ,也就是说 q q , r r .
一、整除与带余除法
设a,b是两个整数,如果存在一个整数d,使得 b=ad,那么就说a整除b(或者说b被a整除)。用符号 a|b表示a整除b。这时a 叫作b 的一个因数,而b叫做a的 一个倍数。如果a不整除b,那么就记作 .
② a | b , a | c a | (b c ) ① a | b, b | c a | c ③ a | b, 而 c Z a | bc ④ a | bi , 而 c i Z , i 1,2, , t a | (b1 c1 bi c i ) ⑤ 每一个整数都可以被1和 - 1整除。 ⑥ 每一个整数a都可以被它自己和它的相反数 - a整除
第三章--环与域
第三章 环与域与群一样,环与域也是两个重要的代数系统。
但我们早在高等代数课程里就已经接触过它们了,在哪里,我们有数环和数域的概念,它们实际上就是特殊的环与域。
在本章里,我们只是介绍环与域的最基本的性质及几类最重要的环与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使得我们一方面对数环和数域有更清楚的了解,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代数学打下必备的基础。
§1 加群、环的定义一、加群在环的概念里要用到加群的概念,因此要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加群,实际上加群也不是什么新的群,在习惯上,抽象群的代数运算,都是用乘法的符号来表示的,但我们知道,一个代数运算用什么符号表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对于一个交换群来说,它的代数运算在某种场合下,用加法的符号来表示更加方便。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加群,是指用加法符号表示代数运算的交换群。
由于加法符号与乘法符号有所不同,所以加群的许多运算规则与表示形式就要与乘法表示的群有所不同。
如:(1)加群G 的单位元用0表示,叫做零元。
即a G ∀∈,有00a a a +=+=。
(2)加群G 的元素a 的逆元用a -表示,叫做a 的负元。
即有()0a a a a -+=+-=。
利用负元可定义加群的减法运算:()a b a b-+-。
(3)()a a--=。
(4)a c b c b a+=⇔=-。
(5)(),()a b a b a b a b-+=----=-+(6)(00()()a a a n a nna nn a n+++⎧⎪==⎨⎪--⎩个相加)为正整数为负整数,且有(),()(),() ma na m n a m na mn a n a b na nb +=+=+=+请同学们在乘法群中写出以上各结论的相应结论。
加群G的一个非空子集S作成一个子群,a b S⇔∀∈,有,a b a S+-∈,a b S⇔∀∈,有a b S-∈。
加群G的子群H的陪集表示为:a H H a+=+。
二、环的定义设R是一个非空集合,“+”与“。
高等代数第二版课件§1[1].1_数环和数域
根据数对运算的封闭情况,我们把数集分为两类: 数环和数域。 一、数环 定义1: 设S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一个非空集合, 如果对 a, b S ,总有 a b, a b, a b S 则称S是一个数环。 例如: 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 C都是数环。 问题: 1、除了Z 、Q、R、C外是否还有其他数环? 2、有没有最小的数环? 例1:设a是一个确定的整数。令 S na n Z
在R与C之间不可能有别的数域。 设有数域F,使 R F C ,故
x F , x R, x C, 设x=a+bi,且 b 0
第一章 代数学的经典课题
(若b=0,则 x a R,矛盾)。
a, b R, a, b F , bi F , bi b i F 可见F=C。
两个数域的并,不一定是数域,能不能找出两 个数域的并是一个数域的充要条件并证明之。 ( F1 , F2 是数域,则F1 F2 是数域的充要条件是 F1 F2 或 F2 F1 )。
第一章 代数学的经典课题
第一章 代数学的经典课题
定理1.1.1:设S是一个非空数集,S是数环的充 要条件是S中任两个数的差和积仍在S中。 二、数域 定义2:
设F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0和1,如果F 中任两个数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仍在F中, 则称F是一个数域。 例如: 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都是数域, 且是三个最重要的数域。
问题: 11、设 S1 和 S 2 是数环,试问 S1 S2 , S1 S2 是不是数环?若是,给出证明, 若不是举出反例。 若 S1 和 S 2 是数域情况又如何?
S1 S 2不是数域,反例:S1 a b 2 a, b Q , S 2 a b 3 a, b Q
高等代数课程标准
《高等代数》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高等代数是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多项式理论和线性代数理论.此外,还介绍群丶环丶域的基本概念。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为进一步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所必需的代数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处理中学数学的有关教材内容。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丶逻辑推理和运算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辩证唯物论观点。
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中学教学。
二、课程目标1、知道《高等代数》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方法、知识架构、学科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
2、理解该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
如多项式、行列式、矩阵、向量空间、二次型等。
3、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方法和计算与证明技巧。
4、学会应用该学科的原理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习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高观点解决中学数学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概念、多项式、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以及群、环和域简介。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第一章基本概念第二章多项式第三章行列式第四章线性方程组第五章矩阵第六章向量空间第七章线性变换第八章欧氏空间第九章二次型第十章群丶环和城简介*四、课程实施(一) 课时安排与教学建议高等代数是数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系主干课程。
一般情况下,每周安排5课时,共165课时.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二) 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要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要求:以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和讨论为主,辅以课外作业、单元测验、答疑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专业调查和课程设计,或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材编写与选用《高等代数》,张禾瑞、郝鈵新。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我院数学系数学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线性方程组、矩阵论、向量空间、线性变换、欧氏空间、二次型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它一方面为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提供一些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另一方面还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辑推理及运算能力,开发学生智能,加强“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理论)和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等起到重要作用。
二.与各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数学专业的后继课程:如近世代数、数论、离散数学、计算方法、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的先导课程和基础课程。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总学时198,其中课堂讲授 151学时,习题课(包括复习课)47学时。
各学期教学时数安排情况:第二学期:108学时,自第一章至第五章,周学时6第三学期:90学时,自第五章至第九章,周学时5四.讲授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基本概念(1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正确理解集合的概念,明确集合的相等、子集、空集、交集、卡氏集等概念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掌握映射、满射、单射、双射、映射的合成、可逆映射的概念和映射可逆的充要条件。
3.理解和掌握数学归纳法原理,能熟练运用数学归纳法。
4.理解和掌握整数的性质及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与互素、素数的一些简单性质。
5.掌握数环,数域的概念,能够判别一些数集是否为数环、数域,懂得任意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
二.教学内容:1.1 集合(2学时)1.2 映射(3学时)1.3 数学归纳法(2学时)1.4 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3学时)1.5 数环,数域(2学时)第二章多项式(37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数域上一元多项式的概念、运算以及多项式的和与积的次数。
2.正确理解多项式的整除概念和性质。
理解和掌握带余除法。
3.掌握最大公因式的概念、性质、求法以及多项式互素的概念和性质4.理解不可约多项式的概念,掌握多项式唯一因式分解定理。
11数环和数域(答案)
1.5 数环和数域1. 证明,如果一个数环{}0≠S ,那么S 有无限多个元素。
证明:法一(正面证明):{}0≠S0,≠∈∃∴a S aS 为数环∴加法具有封闭性∴S na a a ∈,,,,2, 且为两两不同的数(否则,可以推出0=a )∴S 有无限多个元素法二(反证法):假设S 有有限多个元素不妨设为k 个{}0≠S0,≠∈∃∴a S aS 为数环∴加法具有封闭性∴,,,,2, ka a a 为两两不同的数且为S 中元,矛盾∴假设不正确,即:S 有无限多个元素2. 证明:{}Q b a bi a F ∈+=,是数域。
证明: Q b a bi a ∈+,,令0==b a∴Q b i a ∈=+0∴F 为复数集C 的非空子集又对F di c bi a ∈++∀,有:F i d b c a di c bi a ∈±+±=+±+)()()()(F i ad bc bd ac di c bi a ∈++-=++)()())((∴F 为数环又对0,,≠+∈++∀di c F di c bi a 有:022≠+d c 及F i d c ad bc d c bd ac di c bi a ∈+-+++=++2222所以F 的除法封闭所以F 为数域。
3. 证明:⎭⎬⎫⎩⎨⎧∈=Z n m m S n ,2是一个数环。
S 不是一个数域。
证明:(1)S 为数环的证明: S ∈=0211 ∴S 为复数集的非空子集 又对任意的2,1,,,2,22121=∈∈i Z n m S m m i i n n 有: S m m m m n n n n n n ∈±=±+211221222222121S m m m m n n n n ∈=⋅+21212222121 ∴S 为数环(2)S 不是数域的证明:S ∈==220015,11但S ∉51 ∴S 对除法不具封闭性 ∴S 不是数域4. 证明:两个数环的交还是一个数环;两个数域的交还是一个数域。
高等代数_精品文档
乘三种运算封闭,但对除法并不封闭;而有理数集
多 项
对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四种运算都封闭。 同样,实数集、复数集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都封闭。
式
高 根据数对运算的封闭情况,我们把数集分为两类: 等 数环和数域。
代
一、数环
数
定义1:设S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一个非空集合,
如果对 a,b S ,总有 a b, a b, a b S
右边 g xh x 中r次项的系数是: bjck jk r
高 等 代
右边
f
xg xhx 的t次项的系数是:
ai bjck
ai b j ck
数
i r t
j k r
i jkt
左、右两边同次项的系数相等,
乘法满足结合律。
三、多项式的次数定理
1
定理2.1.1:设 f x 0, g x 0
等
证:若f=0或g=0,则必有fg=0。
代 反之,若 数
f x 0, g x 0
f xgx f xgx 0
f x g x 0 ,矛盾。
乘法消去律成立。
1
推论2:若 f x g x f xhx 且 f x 0
多 则gx hx
项
证: f x g x h x 0
式
由于 f x 0 故 g x hx 0
乘法交换律:f x g x g x f x
乘法结合律: f x g x h x f x g xhx
1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
f x g x hx f x g x f xhx 多 项 式
高 下面证明多项式乘法满足结合律。
等 代
n
m
l
证:设 f x ai xi , g x bj x3, h x ck xk
高等代数:数环与数域
又由Q是数域可知, Q( )是一个数域.
数域的充要条件
设K是一个含有不等于0的数的数集, 则K作为一个数
域的充要条件是:K中任两个数的差与商(除数不为0)
仍属于K.
证:由定义可得其必要性. 再证充分性:
任取a, b∈K, 若K中任两个数的差与商仍属于K, 则
a-a=0∈K, 0-b= -b∈K,
从而a+b=a-(-b)∈K,
又当b≠0时, b/b=1∈K, 1/b∈K,
从而ab=a/(1/b)∈K, ∴K是一个数域.
用充要条件证明
一个数集是数域
证明:数集Q(i)={a+bi, a,b∈Q}是一个数域.
证:当ab≠0时, a+bi≠0.
任取α,β∈Q(i), 令α=a+bi, β=c+di, (a,b,c,d∈Q)
(2)数域的含义中包含除法, 数环则不包含;
是数环, 但数环不一定是数域.
如{0}与Z都是数环, 但都不是数域.
用定义证明
一个数集是数域
证明:数集Q( )={a+b , a,b∈Q}是一个数域.
证:当ab≠0时, a+b ≠0.
任取α,β∈Q( ), 令α=a+b , β=c+d , (a,b,c,d∈Q)
数环与数域
数环的概念
设S是一个非空数集, 如果S中任意二数的和,差,积仍属于
S, 则称S是一个数环.
例如:整数集是一个数环,称为整数环;
全体偶数(包括负数)也是一个数环,称为偶数环;
数集{0}本身就是一个数环.
想一想:全体奇数是一个数环吗?
{a|a∈R且a≠0}呢?
数域的概念
设K是一个含有不等于0的数的数集. 如果K中任意
教学大纲64学时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致远学院(物理专业)开设的代数课程, 主要包含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线性代数与多项式的基本理论、思想与方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和提高,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代数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既强调一定的抽象性,又特别注意结合具体的应用例子来理解代数学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注意介绍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开阔同学的视野。
主要内容矩阵的性质:相抵(等价)标准型;解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相似标准形与特征值、特征向量;二次型与矩阵的合同;Schmidt正交化;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多项式理论;行列式的性质与计算技巧(简介)。
教学内容第一章数环上的矩阵与Gauss消元法主要内容:解线性方程组的高斯消元法与矩阵的运算(加法、数乘、转置、乘法、可逆矩阵的求逆)。
重点与难点:矩阵的乘法;初等矩阵第二章矩阵的相似对角化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方阵可相似对角化的判定重点与难点:特征多项式;特征值与特征子空间第三章二次型主要内容:实二次型与实对称矩阵的对应;化二次型为标准型;正定矩阵与正定二次型重点与难点:正定二次型第四章线性空间主要内容:基与坐标;欧氏空间与Schimidt 正交化过程;酉空间重点与难点:欧氏空间与Schimidt 正交化过程;酉空间第五章线性变换主要内容:线性变换与矩阵的对应;投影变换与正交变换;正交变换与正交矩阵;不变子空间重点与难点:以上均为重点。
难点很多,不再一一论述第六章行列式与一元多项式(简介)主要内容:行列式的定义、性质以及求行列式;多项式重点与难点:行列式的降阶计算以及升阶计算;多项式互素与整除之间的制约关系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数环上的矩阵与Gauss 消元法(16 课时)1.1.数环与数域(定义及例子);利用Gauss 消元(即初等行变换)法解一般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判断;求解。
只介绍方法,不涉及秩的概念);矩阵概念以及线性方程组的矩阵表达;方程组的Gauss 消元以及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比较;矩阵的标准阶梯型(2 学时)1.2.利用行、列初等变换矩阵的标准型;矩阵的运算(加法、数乘、乘法、转置、* 运算):定义、实例及性质;初等行、列变换与初等矩阵。
数学高等代数第五版精品PPT课件
者说A包含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a A; 或者说A不包含a,记作
例如,设A是一切偶数所成的集合,那么4∈A,
而3 A.
一个集合可能只含有有限多个元素,这样的集合叫 做有限集合. 如,前十个正整数的集合;一个学校的
集合 a1, a2 ,, an 表示成:a1,a2 ,,an . 前五个正
整数的集合就可以记作 1,2,3,4,5 .
枚举仅用来表示有限集合.
拟枚举: 自然数的集合可以记作 1,2,3,4,5....n..... , 拟枚举
可以用来表示能够排列出来的的集合, 像自 然数、整数…
概括原则: 如果一个集A是由一切具有某一性质的元
算术给予我们一个用之不竭的、充满有趣真理的宝库。 --高斯(Gauss,1777-1855)
数可以说成是统治整个量的世界,而算术的四则可以 被认为是作为数学家的完全的装备。 --麦斯韦(James Clark Maxwell 1831-1879)
1.1 集合
内容分布
1.1.1 集合的描述性定义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1.1.3 集合的包含和相等 1.1.4 集合的运算及其性质
反证之明,设若xxA(AB B)C,( A那 C么) x,那A且么 xxBACB 或,于是
者x x A且A 至C少. 但属于B BB与CC,中C的之B一 C. 若,x所以B 不,论那哪么一因
种为情x形都A 有,所x 以A,xBACB,;所同以样,若 x C , 则 x A CA.不B论哪A一 C种 情A形都B有 Cx (A B) (A C) .
例如,A={1,2,3,4},B={2,3,4,5},则
高等代数习题【可编辑范本】
高等代数习题第一章基本概念§1.1 集合1、设Z是一切整数的集合,X是一切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的集合.Z是不是X的子集?2、设a是集A的一个元素。
记号{a}表示什么? {a} A是否正确?3、设写出和。
4、写出含有四个元素的集合{}的一切子集.5、设A是含有n个元素的集合.A中含有k个元素的子集共有多少个?6、下列论断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错的举出反例,并且进行改正.(i)(ii)(iii)(iv)7.证明下列等式:(i)(ii)(iii)§1。
2映射1、设A是前100个正整数所成的集合.找一个A到自身的映射,但不是满射.2、找一个全体实数集到全体正实数集的双射.3、是不是全体实数集到自身的映射?4.设f定义如下:f是不是R到R的映射?是不是单射?是不是满射?5、令A={1,2,3}。
写出A到自身的一切映射。
在这些映射中那些是双射?6、设a ,b是任意两个实数且a<b。
试找出一个[0,1]到[a ,b]的双射。
7、举例说明,对于一个集合A到自身的两个映射f和g来说,fg与gf一般不相等.8、设A是全体正实数所成的集合。
令(i)g是不是A到A的双射?(ii)g是不是f的逆映射?(iii)如果g有逆映射,g的逆映射是什么?9、设是映射,又令,证明(i)如果是单射,那么也是单射;(ii )如果是满射,那么也是满射;(iii )如果都是双射,那么也是双射,并且10.判断下列规则是不是所给的集合A的代数运算:集合 A 规则1234 全体整数全体整数全体有理数全体实数baba+→|),(§1。
3数学归纳法1、证明:2、设是一个正整数.证明,是任意自然数.3、证明二项式定理:这里,是个元素中取个的组合数.4、证明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
5、证明,含有个元素的集合的一切子集的个数等于。
§1.4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1、对于下列的整数,分别求出以除所得的商和余数:;;; .2、设是整数且不全为0,而,,。
高等代数教案
《高等代数》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课程名称:高等代数二、课程性质与类型:专业必修课,理论课三、课程总学时及学分:150学时,学分四、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高等代数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必修基础课,也是一门重要主干课程,是中学代数的提高,也是近代数学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等代数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路,适当地了解代数的一些历史,一些背景,以加深对中学数学的理解,获得独立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后继课程:近世代数、微分方程、泛函分析等,以及将来从事教学,科研及其他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基本掌握全书的基本概念;能独立处理书后的绝大部分习题;通过本书抽象理论的学习,提高自学能力,数学思维,专业素质,以便阅读较深的文献。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张禾瑞,郝炳新著,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四版,ISBN:7-04-021465-9,主要参考书:[1] 北京大学数学系,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三版ISBN:7-04-011915-3[2] 李师正等编,高等代数解题方法与技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2月版ISBN:7-04-012942-6[3] 徐仲,陆全,张凯院,高等代数考研教案,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ISBN:7-5612-2088-X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计算方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综合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确定学生学习成绩。
具体计算方法为:学科成绩=期末考试成绩×90%+平时成绩×10%七、课程教学日历第一章基本概念教学安排说明章节题目:§1.5数环数域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时数为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环和数域概念,判别方法,理解有理数域的最小性。
其它:本章以自学为主,只讲授第五节课堂教学方案§1.5数环数域课程名称:§1.5数环数域授课时数:2学时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数环和数域概念,判别方法,理解有理数域的最小性。
考研《高等代数》考研考点与考研真题详解
考研《高等代数》考研考点与考研真题详解第1章多项式1.1考点归纳一、一元多项式1.数环与数域(1)数环设S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一个非空集合,如果对任何a,b∈S,总有a+b,a -b,a·b∈S,则称S是一个数环.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都是数环.(2)数域设P是由一些复数组成的集合,其中包括0与1,如果P中任意两个数(这两个数也可以相同)的和、差、积、商(除数不为零)仍然是P中的数,那么P 就称为一个数域.有理数集Q,实数集R,复数集C是最重要的三个数域.2.一元多项式设x是一个符号(或称文字),n是一非负整数,形式表达式…,其中a0,a1,…,an全属于数域P,称为系数在数域P中的一元多项式,或者简称为数域P上的一元多项式.n称为多项式的系数,f(x)的次数记为.3.一元多项式环所有系数在数域P中的一元多项式的全体,称为数域P上的一元多项式环,记为P[x],P称为P[x]的系数域.二、整除的概念1.带余除法定义对于P[x]中任意两个多项式f(x)与g(x),其中g(x)≠0,一定有P[x]中的多项式q(x),r(x)存在,使f(x)=q(x)g(x)+r(x)成立,其中或者r(x)=0,并且这样的q(x),r(x)是惟一决定的.带余除法中所得的q(x)通常称为g(x)除f(x)的商,r(x)称为g(x)除f(x)的余式.2.整除定义如果数域P上的多项式h(x)使等式f(x)=g(x)h(x)成立,就称数域P 上的多项式g(x)整除f(x),用“g(x)丨f(x)”表示;用g(x)不能整除f(x)则用“g(x)f(x)”表示.当g(x)丨f(x)时,g(x)就称为f(x)的因式,f(x)称为g(x)的倍式.3.整除性的判别对于数域P上的任意两个多项式f(x),g(x),其中g(x)≠0,g(x)丨f (x)的充分必要条件是g(x)除f(x)的余式为零.注意:任一个多项式f(x)一定整除它自身;任一个多项式f(x)都整除零多项式;零次多项式,也就是非零常数,能整除任一个多项式.4.整除性的常用性质(1)如果f(x)丨g(x),g(x)丨f(x),那么f(x)=cg(x),其中c 为非零常数;(2)如果f(x)丨g(x),g(x)丨h(x),那么f(x)丨h(x)(整除的传递性);(3)如果f(x)丨gi(x),i=1,2,…,r,那么f(x)丨(u1(x)gl(x)+u2(x)g2(x)+…+ur(x)gr(x)),其中ui(x)是常数域P上任意的多项式.三、最大公因式1.公因式定义如果多项式既是f(x)的因式,又是g(x)的因式,那么就称为f(x)与g(x)的一个公因式.2.最大公因式(1)定义设f(x),g(x)是P[x]中两个多项式,若P[x]中多项式d(x)是f(x),g (x)的公因式且f(x),g(x)的公因式全是d(x)的因式,则称d(x)称为f(x),g(x)的一个最大公因式.两个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在可以相差一个非零常数倍的意义下是惟一确定的.(2)引理如果有等式f(x)=q(x)g(x)+r(x),成立,那么f(x),g(x)和g(x),r(x)有相同的公因式.(2)定理对于P[x]中任意两个多项式f(x),g(x),在P[x]中存在一个最大公因式d(x),且d(x)可以表成f(x),g(x)的一个组合,即有P[x]中多项式u(x),υ(x)使d(x)=u(x)f(x)+υ(x)g(x)可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因式.3.多项式互素(1)定义P[x]中两个多项式f(x),g(x)满足(f(x),g(x))=1,则称f(x)和g (x)互素(也称互质).(2)性质①P[x]中两个多项式f(x),g(x)互素的充分必要条件是有P[x]中的多项式u (x),v(x)使u(x)f(x)+υ(x)g(x)=1;②如果(f(x),g(x))=1,且f(x)丨g(x)h(x),那么f(x)丨h(x);③如果f1(x)丨g(x),f2(x)丨g(x),且(f1(x),f2(x))=1,那么f1(x)f2(x)丨g(x);④如果(f(x),g(x))=(f(x),h(x))=1,则(f(x)g(x),h(x))=1.四、因式分解定理1.不可约多项式(1)定义数域P上次数≥l的多项式p(x)如果不能表成该数域上的两个次数比p(x)的次数低的多项式的乘积,则称p(x)为域P上的不可约多项式.按照定义,一次多项式总是不可约多项式.(2)性质①如果p(x)是不可约多项式,那么对于任意的两个多项式f(x),g(x),由p(x)丨f(x)g(x)一定推出p(x)丨f(x)或者p(x)丨g(x).②如果不可约多项式p(x)整除一些多项式f1(x),f2(x),…,fs(x)的乘积f1(x),f2(x),…,fs(x),那么p(x)一定整除这些多项式之中的一个.2.因式分解及惟一性定理(1)惟一性定理数域P上每一个次数≥1的多项式f(x)都可以惟一地分解成数域P上一些不可约多项式的乘积.惟一性是指,如果有两个分解式f(x)=p1(x)p2(x)…ps (x)=q1(x)q2(x)…qt(x),那么必有s=t,并且适当排列因式的次序后有pi(x)=ciqi(x),i=1,2,…,s,其中c(i=1,2,…,s)是一些非零常数.(2)因式分解在多项式f(x)的分解式中,可以把每一个不可约因式的首项系数提出来,使它们成为首项系数为1的多项式,再把相同的不可约因式合并,于是f(x)的分解式成为其中c是f(x)的首项系数,p1(x),p2(x),…,ps(x)是不同的首项系数为1的不可约多项式,而r1,r2,…,rs是正整数,这种分解式称为多项式的标准分解式.五、重因式与多项式的根1.重因式定义如果不可约多项式p(x)满足(k≠0),而,则称p(x)为f(x)的k重因式,其中,若k=1,那么p(x)称为f(x)的单因式.如果k=0,那么p(x)根本不是f(x)。
第三章环与域
第三章环与域第三章环与域与群一样,环与域也就是两个重要得代数系统。
但我们早在高等代数课程里就已经接触过它们了,在哪里,我们有数环与数域得概念,它们实际上就就是特殊得环与域。
在本章里,我们只就是介绍环与域得最基本得性质及几类最重要得环与域,通过本章得学习,将使得我们一方面对数环与数域有更清楚得了解,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研究代数学打下必备得基础。
§1 加群、环得定义一、加群在环得概念里要用到加群得概念,因此要先介绍一下什么就是加群,实际上加群也不就是什么新得群,在习惯上,抽象群得代数运算,都就是用乘法得符号来表示得,但我们知道,一个代数运算用什么符号表示就是没有什么关系得,对于一个交换群来说,它得代数运算在某种场合下,用加法得符号来表示更加方便。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得加群,就是指用加法符号表示代数运算得交换群。
由于加法符号与乘法符号有所不同,所以加群得许多运算规则与表示形式就要与乘法表示得群有所不同。
如:(1)加群得单位元用0表示,叫做零元。
即,有。
(2)加群得元素得逆元用表示,叫做得负元。
即有。
利用负元可定义加群得减法运算:。
(3)。
(4)。
(5)(6),且有请同学们在乘法群中写出以上各结论得相应结论。
加群得一个非空子集作成一个子群,有,有。
加群得子群得陪集表示为:。
二、环得定义设就是一个非空集合,“+”与“。
”就是两个代数运算,分别叫做加法与乘法,若1、对于“+”作成一个加群。
2、对于“。
”就是封闭得。
3、 ,有,即乘法适合结合律。
4、 ,有,即乘法对加法适合左(右)分配律。
则称关于“+”与“。
”作成一个环。
由定义可知,环就是一个具有两个代数运算得代数系统,两个代数运算通过分配律联系起来。
例1 整数集合,有理数集合,实数集合,复数集合对于普通数得加法与乘法作成环。
分别叫做整数环,有理数环,实数环,复数环。
例2 数域上所有阶方阵作成得集合关于矩阵得加法与乘法作成环。
例3 关于普通数得加法与乘法作成环,叫做偶数环。
高等代数教案第一章基本概念
第一章基本概念一综述1.本章是本门课程所需要的最基本概念(集合、映射、整数的一些性质、数环和数域)和方法(数学归纳法、反证法).所需位置不同,可根据课时安排及进度分散处理.如集合、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数学归纳法、数环和数域可先讲,映射可放在线性空间前讲.2.从内容上讲,除集合中的卡氏积的概念及数环、数域的概念外,其它内容是学生在中学数学当中熟知的,只不过是将有关内容的系统化、理论化(如整数的整除性、映射、数学归纳法,其在中学中熟知其一些事实,今在理论上加以严密论证).3.新的知识点是集合的卡氏积、数环、数域的概念,数学归纳法作为定理的论证.4.学习本部分的难点是:从概念出发进行推理论证,这需要从具体例子引导训练,逐步培养.二重点、难点1. 重点在于所有基本概念,特别是引入的新概念.2. 难点是可逆映射、整数的整除性、数学归纳法本身的证明.1.1 集合一教学思考1.集合可以作为不定义的概念来处理,有些教材上给出了一个简单刻化.2.确定一个集合A,就是要确定哪些是集合的元素,哪些不是集合的元素.说明一个集合包含哪些元素时,常用“列举法”、“示性法”(描述法).3.中学代数大部分的内容是计算,因此一开始遇到证明题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此需注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这里应通过证明“集合相等”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4.为稍拓宽知识,可讲解一下补集、幂集等概念.二重点、要求1.重点、难点:卡氏积的概念及从概念出发(集合相等、子集等)进行推理.2.要求:使学生了解有关集合的刻化及运算,培养推理能力.三 教学过程1.集合:简称集,在此是一个不定义的原始概念,通常可给出如下描述性的解释:即所谓集合,是指由某些确定的事物(或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组成的集体.其中每个事物称为这个集合的元素.常用大写字母A 、B 、C K 表示集合,用小写字母a 、b 、c K 表示集合的元素.若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A,记作A a ∈,或者说A 包含a.若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A,记作a ∉A,或者说A 不包含a.常采用两种方法:(1)列举法:列出集合的所有元素(包括利用一定的规律列出无限集)的方法.如{}K ,3,2,1=A . (2)示性法(描述法):给出集合所具有的特征性质.如{}043|2=-+=x x x B 表示方程0432=-+x x 的解集.2.集合的分类(按所含元素的个数分):有限集:只含有有限多个元素的集合.无限集:由无限多个元素组成的集合.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用Φ表示.约定: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3.集合间的关系:(1) 设A 、B 是两个集合.子集:若A 的每个元素都是B 的元素,则称A 是B 的子集.(即若""B x A x ∈⇒∈∀).记作B A ⊆(读作A 属于B );或者A B ⊇(读作B 包含A ).相等:若集合A 和B 是由完全相同的元素组成的,则称A 与B 相等,记为A=B.(2)性质:(由定义易得)A )A A ⊆;(反身性)B )若C A C B B A ⊆⇒⊆⊆,;(传递性)C )B A ⊆且A B ⊆⇒A=B.(反对称性)4.几个常用的数集(略)5.集合的运算(由两个集合得到一个新的集合)——交、并、补、卡氏积:设A 、B 是两个集合(1)并:由A 的一切元素和B 的一切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并集,简称并.记作B A Y .即{}B x A x x B A ∈∈=或,|Y .(2)交: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 与B 的交集,简称交.记作B A I .即{}B x A x x B A ∈∈=但,|I . (3)余(差、补):由一切属于A 而不属于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B 在A 中的余(补)集,或称为A 与B 的差集.记作A-B.即{}B x A x x B A ∉∈=-,|.(4)积(卡氏积):由一切元素对),(b a 所成的集合称为A 与B 的笛卡儿积(简称为积).其中第一个位置的元素取自A,第二个位置的元素取自B.记为B A ⨯.即{}B b A a b a B A ∈∈=⨯,|),(.1.2 映 射一 教学思考 1.映射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为使本部分内容更加系统化,可作必要的调整及层次化,按映射的概念(包括相等)及例子、映射的合成、几种特殊的映射来处理.2.概念多且成系列,注意 帮助学生弄清概念的实质(包括概念的转述、注释、否定概念的描述、以及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联系,如映射的合成是函数与函数的合成的概念的推广),注意训练从定义验证有关问题(给定一个法则是否为映射、分辨一个映射是不是单射、满射、可逆映射)的方法,语言要准确、清楚、有条理.同时初步领会怎样举例——包括正例和反例(内容与作业中皆有此问题).二 内容、重点、要求1. 内容:映射、单、满、双(可逆)映射的概念、映射的合成等.2. 重点:映射及有关概念,举例及由定义验证有关问题的方法.3. 要求:理解并记住上述概念,学会举例与用定义的条件进行验证问题的方法.三 教学过程1.概念与例子定义1. 设A 、B 是两个非空集合,A 到B 的一个映射指的是一个对应法则,通过这个法则,对于,x A y B ∀∈∃∈与它唯一对应.例子:(1)对,,Z n Z ∈∀令n n f 2)(=.(2){}2)(,.0|,x x f R x x x B R A =∈∀≥==. (3){}14,43,32,21:.,4,3,2,1ααααf B A ==.(4)*设A 是任一集合,对x x f A x =∈∀)(,.这是A 到自身的一个映射(称为A 的变换),称为恒等映射(此为恒等变换),记为A j . 定义2. 设B A g B A f →→:,:都是A 到B 的映射,若对,A x ∈∀都有)()(x g x f =,则称映射f 与g 相等,记为g f =. 如:2,:;,:x x R R g x x R R f αα→→.有g f =.2.映射的合成(1)定义3. 设C B g B A f →→:,:是两个映射,对A x ∈∀,有B x f ∈)(,从而C x f g ∈))((,这样,对,A x ∈∀就有C 中唯一的))((x f g 与之对应,就得到A 到C 的一个映射,这个映射是由:f A B →和C B g →:所决定的,称为f 与g 的合成.记作f g ο.即:))((,:x f g x C A f g αο→.例子:x x R R g x x R R f sin ,:;,:2αα→→ .则 x x R R g f x x R R f g 22sin ,:;sin ,:αοαο→→.(2)映射合成满足结合律:设,:,:,:D C h C B g B A f →→→则由合成映射的定义可得D A →的两个映射:f g h f g h οοοο)(),(,则f g h f g h οοοο)()(=.3.几类特殊映射定义4. 设,:B A f →对,A x ∈∀有B x f ∈)(,则所有这样的象所作成B 的子集,用)(A f 表示,即{}A x x f A f ∈=|)()(,叫做A 在f 下的象,或叫做映射f 的象.(1)满射: 定义5. 设B A f →:是一映射,若B A f =)(,则称f 是A 到B 上的一个映射,也称f 是一个满射.(2)单射: 定义6. 设B A f →:是一个映射,若对A x x ∈∀21,,只要21x x ≠,就有)()(21x f x f ≠,则称f 是A 到B 的一个单射,简称单射.(3)双射(1-1对应):定义7. 若B A f →:既是单射又是满射,即1)若 A x x x x x f x f ∈∀=⇒=212121,,)()(;2)B A f =)(.则称f 是A 到B 的一个双射.特别若f 是A 到A 上的一个1-1对应,就称f 为A 的一个一一变换;有限集A 到自身的双射称为A 的一个置换.如:A j 是A 的一个一一变换,同样B j 是B 的一个一一变换.由映射合成及相等:若:f A B →,则有,A B f j f j f f ==o o .TH1.2.1令:f A B →是一个映射,则:下述两条等价:1)f 是双射;2)存在:g B A →使得,A B g f j f g j ==o o .且2)成立时,其中的g 由f 唯一决定.(4)可逆映射及其逆映射定义8. 设:f A B →,若存在:g B A →,使得,A B g f j f g j ==o o ,则称f 是可逆映射,且称g 为f 的逆映射.求其逆的方法由定理知::f A B →可逆⇔f 是双射.而验证双射有具体方法,所以可先证f 可逆(双射),再求其逆.而由TH1证知f 可逆时其逆唯一为:,g B A y x →a (若())f x y =(即对y B ∈,找在f 下的原象).(5)代数运算引例:我们常说整数加法是整数的一个“代数运算”.其意思是说对任一对整数(,)a b ,有确定的唯一一个整数(通过相加)与之对应,用映射的观点来说整数加法是Z Z Z ⨯→的一个映射::(,)a b a b ++a .同样实数乘法亦然.一般地:定义9. 设A 是一个非空集合,我们把A A A ⨯→的一个映射叫做集合A 的一个代数运算.若集合A 有代数运算σ,也说A 对σ封闭.数学归纳法一 教学思考1. 本节主要介绍了数学证明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数学归纳法;对于该内容学生不感陌生,因在中学内容中曾会应用.问题在于数学归纳法自身的理论证明,为此需要一个原理——(自然数集的)最小数原理.2. 本节主要讲清最小数原理(给出分析证明及必要的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学归纳法的证明.但更重要的是归纳法的解释——从特殊认识一般的思想方法,及数学归纳法应用中的关键(第二步)的突破.二 内容、重点、要求1. 内容:最小数原理、数学归纳法(第一、第二).2. 重点:数学归纳法的证明、应用,归纳思想的建立.3. 要求:了解最小数原理、理解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三 教学过程引言:现实生活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即首先考察、研究某些个别特殊的事物,再由这些事物总结和抽象出带有一般性规律和结论.这样的方法叫归纳法.1. 数学归纳法的基础——自然数集的一个基本性质:最小数原理最小数原理:自然数集N *的任一非空子集S 必含有一个最小数,即a S ∃∈,对,c S ∀∈都有a c ≤. 2. 数学归纳法TH1.3.1(第一数学归纳法)设有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P n ,若满足下列两条:1)当1n =时()P n 成立;2)假设n k =时成立,则当1n k =+时也成立.则命题()P n 对于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TH1.3.2(第二数学归纳法原理)设有一个与自然数n 有关的命题()P n ,若满足下列两条:1)当1n =时()P n 成立;2)假设命题对于一切小于k 的自然数都成立时,命题对于k 也成立.则命题()P n 对于一切自然数n 都成立.整数的一些整除性质一 教学思考1. 整数的性质是学生熟知的,本节只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主要从整除的定义、性质、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及性质,互素三方面作了介绍.新的问题是有些概念较之在中学的概念有所区别,理论证明中运用最小数原理还不适应.2. 本节的目的主要为在多项式部分有与之平行的内容,助于学生对多项式类似内容的理解.作为自身的内容,需要将该部分层次化得清晰些.二 内容、重难点、要求1. 内容:整数的整除性、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及性质、互素.2. 重难点:带余除法、最大公因数的性质定理的证明.3. 要求:掌握有关概念、证明整除的方法、反证法的运用.三 教学过程引言: 整除是研究整数性质的最基本的概念,从这个基本概念出发引进带余除法和辗转相除法,然后利用这两个工具建立了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论(进一步证明了非常有用的算术基本定理),这些都是初等数论的基本内容.注意:本节所述的概念在小学、中学是熟知的事实,但未加以严格的叙述,因而不要盲目地相当然,要从中体会严格的推理论述.此与多项式相应的问题平行,到时应对照学习.1. 整除、带余除法(1)整除A )定义1. 设,a b Z ∈,若d Z ∃∈使得b ad =,则称a 整除b (或b 被a 整除).用符号|a b 表示.这时a 叫做b 的一个因数,而b 叫做a 的一个倍数.若a 不整除b (即对,d Z ad b ∀∈≠),记作|a b .B )整除的性质:1)|,||a b b c a c ⇒; (传递性)2)|,||();a b a c a b c ⇒+3)|,|a b c Z a bc ∀∈⇒;4)由2)、3)|,,1,2,3,,|i i i i a b c Z i n a b c ∀∈=⇒∑L ;5)1|,|0,|()a a a a a Z ±±∀∈;由此任意整数a 有因数1,a ±±,它们称为a 的平凡因数; 6)若||a b a b ⇒±±;7)|a b 且|b a a b ⇒=或a b =-.(对称性)(2) 带余除法“整除”是整数间的一种关系,任意两个整数可能有这种关系,可能没有这种关系,一般地有:TH1.4.1(带余除法) 设,a b Z ∈,且0a ≠;那么,q r Z ∃∈使得b aq r =+ 且0r a ≤≤.满足上述条件的,q r 是唯一的.2. 最大公因数、互素(1)最大公因数A )定义2. 设,,a b Z d Z ∈∈,若d 满足:1)|d a 且|d b (即d 是a 与b 的一个公因数);2)若c Z ∈且|,||c a c b c d ⇒(即d 能被a 与b 的任一个公因数整除).则称d 为a 与b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可推广至有限个整数.B )最大公因数的存在性(及求法)TH1.4.2 任意n (2)n ≥个整数12,,,n a a a L 都有最大公因数;若d 为12,,,n a a a L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则d -也是;12,,,n a a a L 的两个最大公因数至多相差一个符号.C )性质TH1.4.3 设d 为12,,,n a a a L 的一个最大公因数,那么12,,,n t t t Z ∃∈L 使得1122n n d t a t a t a =+++L .略证:若120n a a a ====L ,则0d =,从而对i t Z ∀∈都有11220n n t a t a t a =+++L ;若i a 不全为0,由证明过程知结论成立.(2)互素定义3. 设,a b Z ∈,若(,)1a b =,则称,a b 互素;一般地设12,,,n a a a Z ∈L ,若12(,,,)1n a a a =L ,则称12,,,n a a a L 互素.TH1.4.4 n 个整数12,,,n a a a L 互素12,,,n t t t Z ⇔∃∈L 使得11221n n t a t a t a +++=L .3. 素数及其性质(1)定义4. 一个正整数1p >叫做一个素数,若除1,p ±±外没有其他因数.(2)性质1)若p 是一个素数,则对a Z ∀∈有(,)a p p =或(,)1a p =.(注意转换为语言叙述,证易;略)2)a Z ∀∈且0,1a ≠±;则a 可被某一素数整除.3)TH1.4.5 设p 是一个素数,,a b Z ∈,若|p ab ,则|p a 或|p b .1.5 数环和数域一 教学思考1. 数环、数域是本章引入的两个新概念,其是鉴于很多数学问题不仅与所讨论的范围(数集)有关,而且与数集所满足的运算有关.也就是说需论及所具有的运算.为体现这个问题,引入了数环、数域的概念.2. 数环、数域简而言之是分别关于加、减、乘和加、减、乘、除封闭的非空数集,这可知之联系与区别,且由于对于不同的运算的封闭性,可讨论各自具有的简单性质.3. 本节内容简洁,不难理解,需要注意的是:一、“任意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的证法——归谬法;二、给定一个数集验证是否是数环、数域;三、关于数环、数域的深入的问题——因数环、数域都是数集,而集合有所谓的运算:交、并,那么问题是数环、数域的交、并是否仍是之从中体会“从定义出发加以验证”以及举例证明的方法.二 教学过程1. 概念定义1. 设S C ⊆且S ≠Φ,若对,a b S ∀∈都有,,a b a b ab S +-∈,则称S 是一个数环.定义2. 设F 是一个数环,若1)F 含有一个非0数;2)若,a b F ∈且0b ≠,则a Fb ∈.则称F 是一个数域.例子:1)整数集为数环,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为数域.2)取定a Z ∈,令{}|S na n Z =∈,S 为数环.3){}2|,,1S a bi a b Z i =+∈=- 是数环.4){},F a a b Q =+∈ 是数域.2. 性质1)设S 是一个数环,则0S ∈.2)设F 是一个数域,则0,1F ∈.3)有理数域是最小的数域(在集合包含意义下)TH1.5.1 任何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Q .。
环与域的代数结构
环与域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代数结构。
它们在许多数学分支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抽象代数中。
本文将介绍环和域的定义、性质和应用领域。
首先,我们来定义环和域。
一个环是一个集合R,其中定义了两个二元运算:加法和乘法。
加法运算满足封闭性、结合律、单位元和逆元。
乘法运算满足封闭性、结合律和单位元,此外还可能满足交换律。
一个域是一个环,其中非零元素都有乘法逆元。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环和域的一些性质。
首先是环的性质。
环的加法满足封闭性和结合律,这使得我们可以在环中任意相加而不必担心结果超出了该环。
另外,环的乘法满足封闭性和结合律,但不一定满足交换律。
此外,环满足分配律,即对于任意的a、b和c,有a*(b+c) = a b + a c 和 (a+b)c = a c + b*c。
这个性质在代数运算中起着重要作用。
域相对于环更加特殊,它具有更多的性质。
首先,域满足除法运算,也就是说任意非零元素在乘法运算下都有逆元。
这是域与环的主要区别之一。
另外,域中乘法运算满足交换律,这意味着乘法运算可以不考虑操作数的顺序。
此外,域中的乘法运算满足消去律,也就是说如果a b = a c,则b=c。
这个性质在方程求解和证明中经常被使用。
环和域的代数结构在许多数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线性代数中,我们使用域来定义向量空间和矩阵运算。
线性代数中的向量和矩阵运算就是在域上进行的。
此外,在代数几何中,我们使用域来定义各种几何对象,比如点、直线和圆。
图论中的图结构的操作通常也要涉及到环和域。
总之,环和域的代数结构在数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不仅是抽象代数的基础,也在许多数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理解环和域的定义和性质,对于理解和应用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因为0=0aS,所以S非空。 设n1 ,n2 Z,那么
n1a n2a=(n1 n2)aS, (n1a)(n2a)=(n1n2a)aS。
例如取a=2,那么S={2n|nZ}就是全体偶数所 组成的数环。特别,如果a=0,那么S={0}。所以 单独一个数0也组成一个数环,称为零环,这是最 小的数环。
例如
x 2 2 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分解,在实数范围内
就可以分解。
x2 1 0 在实数范围内没有根,在复数范围内就 有根。等等。
2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我们目前学习的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都是在实数 范围内来讨论问题的。但在高等代数中,通常不做 这样的限制。 在代数中,我们主要考虑一个集合中元素的加减 乘除运算(即代数运算)是否还在这个集合之中, 即运算是否封闭。
问题:6、数域与数环之间有什么关系?
7、除了Q、R、C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数域?
8、一个数域必包含哪两个元素? 9、有没有最小的数域?最小的数域是什么? 10、在判断一个数集是不是数域时,实际上 要检验几种运算?
12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例3、令F a b 2 a, b Q ,则F是一个数域。
16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作业:P25 : 1, 3, 2,4
讨论题:P25 : 5 选做题: 1、 证明:若数域F包含 2 3 ,
则 一定包含 2和 3 .
2、包括 3及 5的最小数环最小数环为 数环 能否作成数域?
17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3、下列各数集是否作成数环或数域
二、数环
定义1:设S是复数集C的一个非空子集。如果对于 S中任意两个数a,b来说,a+b,a-b,ab都在S内, 那么就称S是一个数环。 即数环是对加、减、乘三种运算封闭的非空数集。 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 R和复数集C都是数环,分别称为整数环,有理数环, 实数环和复数环我们再看一些数环的例子。
或数域是对和、差、积、商(除数不为0)都封闭 的含有非零数的数集。
10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例如,有理数集Q,实数集R和复数集C都是数域, 它们分别称为有理数域、实数域、复数域,它 们是三个重要的数域。 然而整数环Z不是数域。例1和例2的数环也不是 数域。 我们再看下列问题。
11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两个数域的并,不一定是数域,能不能找出两 个数域的并是一个数域的充要条件并证明之。
( F1 , F2 是数域,则 F1 F2 是数域的充要条件是 F1 F2 或 F2 F1 )。
19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2、在Q与R之间是否还有别的数域?在R与C 之间是否有别的数域? 例:对任意素数P, Q P a b p a, b Q 是一个数域。 Q Q P R 在R与C之间不可能有别的数域。 设有数域F,使 R F C x F , x R, x C, 设x=a+bi,且 b 0 (若b=0,则 x a R ,矛盾)。
a, b R, a, b F , bi F , bi b i F
可见F=C。
20
证明:首先,容易看出 是一个数环。 F
并且 1 0 2 F,所以()成立; 1 1
现在设c d 2 0, 那么c d 2 0,
否则,如果 d 2 0, c
在d 0的情形将得出 0, 这与c d 2 0 c 的假设矛盾; c 在d 0的情形将得出 2 Q,这与 2 d 是无理数矛盾。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定理1.5.2:任何数域都包含有理数域Q。
定理1.5.3:设F是一个至少含两个不同数的数集, 则F是数域的充要条件是F中任两数的差与商(除 数不为零)仍属于F。
15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小结:
1、代数运算及其封闭性 2、数环的定义 3、数域的定义 4、最小的数域
所以S是一个数环。
定理1.5.1:设S是一个非空数集,S是数环的充 要条件是S中任两个数的差和积仍在S中。
9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三、数域
定义2:设F是一个数环。如果 (1)F含有一个不等于零的数, (2)如果a,bF,且b0,则
a F b 那么则称F是一个数域。
即数域是对除法也封闭的非零数环。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1.5
数环和数域
教 学 目 的 1、了解数学问题的讨论与数的范围有关; 2、掌握数环和数域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3、掌握有理
研究数学问题常常需要明确规定所考虑的数的 范围,学习数学也是如此。
比如,先学习自然数,然后整数,再正有理数、 有理数、实数、复数。再比如讨论多项式的因式分 解、方程的根的情况,都跟数的范围有关。
8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例2 令S={a+bi |a,bZ,i2=-1},证明S是一个数 环。
证明:因为0=0+0iS,所以S非空。 如果a+bi,c+diS,那么 (a+bi)(c+di)=(ac)+(bd)iS, (a+bi)(c+di)=(ac-bd)+(bc+ad)iS.
3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一、代数运算及运算封闭性
代数运算:设A是一个非空集合,定义在A上的一个代数运算 是指存在一个法则,它使A中任意两个元素 都有 A中一个元素与之对应。
运算封闭:如果集合中任两个元素做某一运算后的结果仍在 这个集合中,则称该集合对这个运算封闭。
4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例如两个整数的和、差、积仍是整数,但两个 整数的商就不一定是整数,这证明整数集对加、减、 乘三种运算封闭,但对除法并不封闭;而有理数集 对加、减、乘、除(除数不为0)四种运算都封闭。 同样,实数集、复数集对加、减、乘、除四种运算 都封闭。
根据数对运算的封闭情况,我们把数集分为两类: 数环和数域。
5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13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a b 2 (a b 2 )(c d 2 ) 因此 c d 2 (c d 2 )(c d 2 ) ac 2bd bc ad 2 2 2 F, 2 2 c 2d c 2d (2)也成立。
所以F是一个数域。
14
4) F4 {a 5 | a Q}
.
18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拓展研究
1、设 S1 和 S2 是数环,试问 S1 S2 , S1 S2 是不是数环?若是,给出证明, 若不是举出反例。 若 S1 和 S2 是数域情况又如何?
S1 S2不是数域,反例:S1 a b 2 a, b Q , S2 a b 3 a, b Q
6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问题: 1、除了Z 、Q、R、C外是否还有其他数环? 2、一个数环是否一定包含0元?
3、有没有最小的数环?
4、除了零环外,是否还有只含有限个元素的 数环? 5、除了定义之外,判断一个集合是数环 有没有其他简单的方法?
7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高等代数课件
例1 取定一个整数a, 令S={na | n Z},那么S 是一个数环。
1) F1 {a b 2i | a, b Q}
2) F2 {a b | a, b Q} a0 a1 a2 2 an n 3) F3 { | ai , b j Z , 2 m b0 b1 b2 bm
m, n为非零整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