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
![脊柱非融合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ba2ae13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2.png)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发布时间:2009-3-22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的手术方法较多。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的限制,脊柱动力学的改变,和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
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
“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稳定”(soft stabilization)的概念遂提出。
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大致主要有几类: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PDS)有(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
本文就后路非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作综述如下。
一、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1.1 概念及发展历程棘突间撑开器或稳定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放置于腰椎棘突间获得椎体分离的一种内置物。
总的设计理念是产生撑开(distract)棘突和防止腰椎后伸的力学目的,内固定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相邻椎体间的相对关系。
尽管冠以现代技术的名称,ISP撑开器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
Fred Knowle当时设计了称为“塞子”的金属移植物插入到棘突间,和X STOP系统的原理一样,用于治疗椎管狭窄。
术后装置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了该手术的终止。
Senegas[2]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了第二代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Wallis系统。
近年来,自从X STOP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其他脊柱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其他的内固定DIAM系统、Coflex系统等开始在腰椎内植物市场出现,CoRoent Devices和ExtenSure系统是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出现的,其中X-STOP和ExtenSure已被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进展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4a4e79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5f.png)
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进展【摘要】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临床上非手术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通过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接着详细探讨了保守治疗方法、理疗效果评价、药物治疗进展、康复训练的作用,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手段。
在本文分析了非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方案的选择,同时促进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理解和治疗进展。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理疗、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中医治疗、针灸、推拿、可行性、未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主要表现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导致椎间隙变窄,进而引起椎体前移或后移,造成腰椎滑脱。
该疾病主要发生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意识的增强,对于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非手术治疗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手术疗法虽然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也存在着手术风险大、康复周期长等问题。
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具有积极意义。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更多选择,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这一常见病症。
1.2 目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常见的腰椎疾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中。
目前,针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两种选择。
非手术治疗方法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疗效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退变性腰椎滑脱症非手术治疗的进展,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并探讨非手术治疗在退变性腰椎滑脱症中的可行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更好的康复效果。
脊柱非融合技术分析
![脊柱非融合技术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72fc9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c.png)
优势:非融合技 术可以保留脊柱 的运动功能减少 相邻节段的退变 降低术后并发症
的发生率。
PRT THREE
脊柱非融合技术是一种通过特定手术和物理治疗手段旨在减轻脊柱疼痛和恢复脊柱功能的新 型治疗技术。
该技术利用人工椎间盘置换、动态稳定系统等手段模拟正常脊柱的运动学特征减少对脊柱的 压迫和摩擦。
与传统的融合技术相比脊柱非融合技术保留了脊柱的正常运动功能减少了相邻节段的应力集 中现象。
诊断与评估:确定手术适应症和禁 忌症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
术前讨论: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进 行术前讨论明确手术目的、风险和 预后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影像学检查:进行X光、CT、MRI 等影像学检查了解脊柱病变程度和 范围
术前准备: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如 血液检查、心电图等;患者进行呼 吸功能训练;术前禁食、备皮等
汇报人:
术前准备: 确定手术方 案患者体位 准备手术器 械消毒
手术入路: 选择合适的 手术切口逐 层切开皮肤、 肌肉和筋膜
暴露病变: 剥离椎板充 分暴露脊柱 病变部位
实施非融合 技术:植入 非融合器进 行固定和稳 定操作
缝合伤口: 清洗伤口逐 层缝合肌肉、 筋膜和皮肤
添加项标题
手术后护理: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 用药物;定期回诊复查监测恢复情况。
疼痛缓解:非 融合技术可以 快速减轻脊柱
疼痛
功能改善:患 者术后短期内 的运动功能得
到明显改善
神经恢复:非 融合技术有助 于神经功能的
恢复和保护
并发症减少: 与传统融合手 术相比非融合 手术的并发症
发生率较低
疼痛缓解:非融合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非融合技术可以降低传统融合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适应症广泛:非融合技术适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研究
![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0eb380bd15abe23492f4d3a.png)
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研究发表时间:2015-07-24T09:08:14.84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6期供稿作者:刘勇良[导读] 上下缘产生骨质增生现象,也就是常规所称的骨刺,也被称作骨质增生或骨赘。
刘勇良广西玉林市容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玉林 537500【摘要】对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治疗需及早,早期将突出的髓核以及骨刺部位清除,避免骨刺或髓核突出部位对脊柱神经造成长期压迫,不但产生严重疼痛等不适感,还可能导致患者中位截瘫,腰椎功能受到永久性损伤。
目前在治疗上主要为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两种模式。
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分析了腰椎退变的基本概念,研究了两种治疗模式的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对早期疗效予以探讨。
【关键词】腰椎退变;融合治疗;非融合技术;早期疗效【中图分类号】R65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6-419-02当患者活动时,存在损伤的椎体节段之间活动过度,当活动度上升使椎体边缘会产生微小损伤,且损伤具有累积性与反复性,严重时受损部位会发生微小渗血或出血[1]。
对这类疾病需早期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本文以此为主线,研究了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两种方式的治疗,现报道如下:1 腰椎退变1.1 腰椎退变的概念当患者开始出现腰椎退变,腰椎间盘首先开始病变,由于受到压缩力造成较正常高度偏低,椎体之间距离被压缩,脊椎骨前后韧带部位由于压缩而出现一定程度松弛,椎体间的稳定性下降[2]。
长期如此,患者椎体受损部位的渗血及出血会被逐渐吸收而发生纤维化,之后缓慢衍变为钙化,造成椎体间隙(出血、渗血部位的相邻节段)上下缘产生骨质增生现象,也就是常规所称的骨刺,也被称作骨质增生或骨赘。
1.2 腰椎退变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当患者出现腰椎退变性疾病后,由于不断活动对腰椎的损伤是持续性的,患者腰椎受损节段在反复的、不断的受损下骨刺体积会不断增加。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11f5a1910a6f524ccbf85f3.png)
devices)[3-6]。动力化固定又称为软固定或柔
性固定,其目的是保证可控制范围内的脊柱运动,改变运动节 段的负荷模式,并限制该节段的异常活动,可以单独使用,也 可以与坚强内固定同时使用,以防止融合节段相邻的运动单位 可能发生的退变加速。动力化固定装置现主要分为棘突间撑开 装置、棘突间韧带装置、经椎弓根螺钉韧带装置和经椎弓根螺 钉的半坚强金属内固定装置4种类型。
在因腰椎失稳引起的下腰痛的治疗中,以往对非手术治疗 无效的患者通常是采用融合固定术。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间融
基金项目:深圳市科技局科研立项课题(200902038) 作者单位:518054深圳市南山区后海华明路7号深圳市南山区慢 性病防治院
合器植骨融合是最常用的技术,融合率可达到90%一 100%…。部分患者虽然获得了成功融合,慢性下腰痛却没有 明显缓解,而且有证据显示融合后增加了相邻节段的负荷压 力,从而导致其加速退变。旧1有鉴于此,Graf于1989年设计了
X—Stop是惟一经过多中心完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非
融合性棘突间内置物,己被FDA批准临床使用。主要适用于 有神经症状如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NIC)的高龄退变性腰椎 管狭窄(LSS)患者。X—Stop系统由椭圆形衬垫、组织扩张 器、挡翼组成,材料为钛合金。术中将X—Stop穿过棘间韧带 塞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间,并尽量靠近椎板后部,椎板和挡翼 可防止前移,棘上韧带可为器械提供遮挡,防止后移。它分散 了脊椎间的压力,不破坏棘间一棘上韧带复合结构,从而使脊 柱处于轻度屈曲位,避免后伸,允许患者保留相对正常的体位 而非过度屈曲。有些患者有1~2节段的椎管狭窄,当坐位时 症状缓解或腿痛重于腰痛时,可应用X—Stop进行治疗。该装
Center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Shenzhen back pain
腰椎后路表面融合的应用研究进展
![腰椎后路表面融合的应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22aaf9051e79b8968022660.png)
6m, 咬骨钳将骨板修 剪成 “ 形 , 入时将 皮质 面朝 向 c 用 H” 植
2 棘 突 间 融合
后 路“ 形植骨 融合 属于棘 突 间植骨 融合 , 植骨 材 H” 其
突 间以达到融合 的 目的。但是 单纯的后外侧融合 因不 能限
制椎间 隙活动 , 且若关节突 、 突因软组织去除不彻底 或是 横 骨皮质打磨 不充 分 而影 响骨 性融合 效果 , 因而 Sh f m n co r a e
。
关节 突关节是 由椎体上 下关 节突构 成 的滑膜关 节 , 后
外侧融合应 注意保 持骨性 关节 突的完 整性 , 然后 用尖 刀彻 底切除伤椎节段 的关 节囊 及关节 周 围软组织 , 残 留软组 勿 织, 关节 软骨用 骨刀作 “ 截 骨 , V” 以去除横 突软骨 , 并把 关 节面 的皮质 骨打磨粗 糙 , 最后将 松质 骨植入 关节 间隙及 横
4黄 强 , 安 礼 . 柱 后 路 椎 板 减 压 、 突 间植 骨 融合 治 疗 老 年 腰 椎 杨 脊 横
管狭 窄症的并发 症. 上海 医学 , 0 ,1 5 : 2 3 3 2 83 ()3 ~ 6. 0 6
5栗向明 , 刘海春 , 凌飞. 问小关节植骨在胸腰椎骨折手 术 中的 姬 椎
突关 节椎 弓根螺钉技 术 , 手术方 法为 先用 1枚半 螺纹 拉力
螺钉从椎体 同侧 的椎板 、 关节 突关节 、 然后经椎 弓根 固定并 融合关节突关节 , 并采 用 同样 的手术 方法 固定 并融 合另 一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9b61ebca98271fe900ef994.png)
椎间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状及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每年约10%~15%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最终需要手术治疗[1]。
手术治疗分为融合性和非融合性两大类。
椎间融合手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是外科治疗的重要方法。
本文主要就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点、优缺点及新近发展方向做一综述。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腰椎间盘是身体负重量最大的部位,一般认为机体从20岁以后椎间盘便开始退变,外伤及腰椎反复活动和负重等均能加速这种退变。
当退变到达一定阶段,纤维环产生薄弱区域,其内部的髓核便会突出。
椎间盘(髓核)突出时神经根及硬膜囊会直接受到压迫,产生神经根痛及功能障碍,这是由于神经根对机械压迫非常敏感,因为神经根没有周围神经那样的结缔组织保护鞘[2]。
突出物压迫和机械刺激还会影响椎管内小血管,致神经组织产生缺血缺氧,引起功能障碍。
有研究认为,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功能障碍较单纯压迫更为严重,预后也更差。
当椎间盘突出发生时,髓核还能引起神经根、硬膜和马尾神经的炎症,但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确认。
新近的实验研究还表明,椎间盘突出会在局部产生免疫反应,这是因为正常的髓核封闭在纤维环中,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的某些成分便会与机体在神经根局部产生抗原抗体反应。
2 椎间融合术椎间融合的概念首先由Cloward在1940年提出,即切除椎间盘,通过植骨或内植物将椎体间关节融合。
经过不断发展,椎间融合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
椎间融合术可以切除导致疼痛的椎间盘,并提供腰椎节段间坚强的融合固定,以维持腰椎的承重作用,同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高度扩大椎间孔,解除或缓解神经根压迫[2]。
手术治疗原则是充分减压和保持脊柱稳定性,目的是去除突出物造成的压迫和刺激,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3]。
按手术入路可分为前路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及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等。
X—STOP棘突间非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配合
![X—STOP棘突间非融合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配合](https://img.taocdn.com/s3/m/d390c52958fb770bf78a55ee.png)
腰 椎 后路 x — S T O P - f  ̄ 体 植入 非 融合 手 术术 中护理 配合 方 法 , 包括 术前 仪 器 、 器械 的 准备 及病 人 准备 , 术 中巡 回护士 、 器械 护士 的 手术
配合 及 注 意事 项 。 结果: 手 术均顺 利 完成 , 平均 出血 量 约6 0 . 2 m l , 术后 7 — 1 2 & 出院 。 随访 6 个月, X — S T O P 植入 物稳 定 , 被 固定节段 活动
性 保 留, 患 者 临床 症状 均 明 显改 善 。结论 : 要 求 手 术 室护 士做好 充 分 的术前 准 备 , 严格 无 菌操 作 , 可保 证 手术 顺利 进行 。
关键词: 腰椎 管狭 窄症 ; X — s T 0 P 假体; 手 术护 理
中图分类 号 : R 6 8 1 . 5  ̄ 1 文献 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3 ) 0 9 — 0 0 1 5 — 0 2
突 间稳 定 器具 有 最 大 限度地 保 留相 应 节段 运 动功 能 、 操 作 简单 、 3 . 1 巡 回护 士 配合 : 妥 善安 置 体 位 , 麻 醉后 巡 回护 士 协 助麻 醉 医
安全 有 效 、 并 发症 少 等 优点 , 但 在我 国使用 的例 数 和 时 间都 相 当 生 以轴 线 翻 身法 , 辅 助病 人俯 卧 于体 位垫 上 , 保 持 胸廓 和髂 棘 在 有限。 我院 2 0 0 9年 1 月至 2 0 1 1 年1 2月 采用 X — S T O P系统 治疗 同一水 平 线上 , 以便腹 部 保 留足够 的 空 间 , 使 腰椎 获 得 生 理前 凸 腰椎 管狭 窄症 患 者 共 6 2例 , 通 过手 术 前 的精 心 准备 , 术 中 安全 的中立 体位 , 可使 X — S T O P 植 人 物 的功 能得 到最 好 的发 挥 。 准确 配 合 , 取 得 了 良好 的效 果 。现将 手 术配 合 的要 点报 告 如下 。 翻身后要注意病人的气道压指数是否在正常值范 围内 ( 气
微创脊柱外科近况
![微创脊柱外科近况](https://img.taocdn.com/s3/m/d6973d00bb68a98271fefa73.png)
微创脊柱外科近况过去10年,微创脊柱外科由于新技术的发展而取得进步。
微创脊柱外科被认为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并通过有限的软组织牵拉和剥离使得患者恢复更快。
显微镜、组织牵开器和专科器械的进步使得外科医师以很小的切口完成手术。
与开放式手术相比,微创术式的目标是对受累神经结构进行充分减压、稳定运动节段和/或根据个别患者需要进行椎体整复。
本文对微创脊柱外科现状做一综述并对后路腰椎减压以及后外侧融合技术的主要生物学概念进行讨论。
主要概念后路腰椎微创手术基于以下主要概念:(1)避免由自动牵开器引起的肌肉挤压伤,(2)不会破坏重要肌肉的肌腱附着点,特别是棘突处的多裂肌起点,(3)利用解剖学上已知的神经血管和肌间隔面,(4)通过限制手术通路的范围使伴随软组织的损伤降至最低。
微创脊柱外科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减少对后方两组椎旁肌群的创伤——(1)深部旁正中横突棘肌群,包括多裂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和短回旋肌,(2)更浅表的侧方竖脊肌,包括最长肌和髂肋肌(图1)。
这些肌肉自胸腰椎发出,与尾端相连接。
多裂肌对于脊柱的动态稳定性尤为重要(见附录)。
传统后方中线入路进行腰椎减压融合使一些棘突旁组织受到损伤。
多裂肌腱起始处的离断,术野的扩大,应用自动牵开器导致的肌肉挤压伤,所有这些均导致肌肉发生萎缩1-9。
反之,萎缩导致肌力减退10,11。
Kim等对行开放式后路脊柱内固定患者与经皮内固定患者的躯干肌力进行对比12。
经皮固定患者腰椎伸展力改善程度超过50%,而开放式手术患者无改善。
取自行脊柱翻修手术患者的肌肉活检显示,选择性II型肌纤维萎缩,广泛的纤维类组织分支(神经支配恢复的征象)以及肌肉纤维的“虫蛀样”表现13。
虽然导致这些改变存在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肌肉损伤因素是自动牵开器强有力的拉力。
Kawaguchi等认为这种损伤的机制为挤压作用,与四肢手术中使用充气止血带原理类似6,14-17。
在使用自动牵开器期间,增加牵开压力将导致肌肉组织灌注减少18,19。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dde9c402b160b4e767fcf8b.png)
脊柱非融合技术的最新进展作者:霍纪宝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0期【关键词】非融合术;融合术;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051—02椎间融合手术是目前国内临床广泛应用的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是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融合术后会导致手术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因此,脊柱非融合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病变作为传统融合术的替代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在临床广泛应用。
本文对目前临床应用的脊柱非融合技术的特点和临床应用以及新的非融合技术进展进行综述。
1 人工椎间盘置换1.1 颈椎人工椎间盘技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在前路椎间盘切除后通过在椎间隙置入一个可以活动的人工假体,代替原来的椎间盘并行使其功能,实现保留运动节段、减少相邻节段继发性退变的目的。
Brvan[1]椎间盘是一种片状的有两个关节的金属聚合体,半限制的结构内有一个可在瞬间变化的轴。
它的组成包括两个钛合金的外壳,在壳的植入界面有多孔的涂层,以利于骨组织的长入获得长期的稳定性。
上下金属壳前方各有一个金属突起,是假体植入时的把持部分,同时也防止假体向后移位。
两个外壳之间的聚亚氨酯被封闭形成一个腔内容纳核,核内的盐水作为润滑剂。
轴向负荷下水压的衰减保证了Bryan椎间盘的振动吸收特性。
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需要进行前路减压者可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
目前以Bryan椎间盘系统为代表的各型人工椎间盘系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1.2腰椎人工椎间盘技术Link SB CharireⅢ型椎间盘假体是目前的最新改进型,它的盖板由钴铬钼合金制成,为椭圆形,与人体椎间盘面积及形状更吻合;盖板上的齿突可防止其术后移位及脱落等并发症;盖板表面喷涂有羟基磷灰石,使得骨组织和假体的结合率明显提高。
该术式既保留了腰椎节段活动,又恢复了椎间高度,对避免后柱迅速退变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有一定好处。
2023年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2023年MIS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bdd04b3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6.png)
2023年MIS-T1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研究现状及展望(完整版)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1S-T1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成熟手术方式之一。
与传统开放腰椎融合术比较,MIS-T1IF具有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复工快、术后早期疼痛缓解、功能恢复快等优势,并且远期能达到与开放手术基本相同,甚至更佳的疑。
同时,MIS-T1IF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手术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进步,M1S-T11F存在的手术视野受限、学习曲线陡峭、射线暴露多等问题有望逐步得到改善。
腰椎退行性疾病(1DD)主要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等,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腰痛和下肢放射痛,严重时可伴有下肢感觉异常、下肢肌力减退、行走障碍、大小便失禁等。
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1IF)已成为治疗1DD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⑴,然而传统T1IF需较长的手术切口,对椎旁软组织创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恢复较慢。
2002年FO1EY等[2]首次提出微创T1IF(MIS-T1IF)能减少出血和软组织损伤,加快术后恢复,并且能达到与T1IF基本相同的疗效。
然而MIS-T1IF也存在手术视野受限、学习曲线陡峭、射线暴露多等问题⑶。
现将MIS-TUF治疗1DD的临床研究现状及展望综述如下。
01、操作要点相较于腰能肌劈开入路,临床多选用Wi1tse间隙入路放置减压通道,因Wi1tse间隙主要由结缔组织和脂肪填充,无神经、血管穿行,较易分离且相对安全[4]。
手术切口通常旁开后正中线3.5〜4.0cm o微创通道穿过皮肤、软组织、腰后群肌肉抵达操作区,显露椎板外缘和关节突关节,然后使用磨钻、椎板咬骨钳、超声骨刀切除部分上下关节突、部分椎板、外侧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及下行神经根[5]。
将神经根拉向内侧可见突出的椎间盘取出游离髓核并切除椎间盘,刮除上、下终板软骨面,完成对中央管、侧隐窝、神经根管的减压。
随后置入大小合适的椎间融合器。
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9127eb3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5.png)
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曹华;祁伟;王铮;徐正【期刊名称】《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10)004【摘要】背景:随着人口老年化,腰椎退变性疾病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如何有效治疗此类疾病,学术界尚存争议.目的:比较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7例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采用后路腰椎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PLIF组,n=51)和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组(Dynesys组,n=46).比较两组术后腰痛程度(VAS评分)、临床功能[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结果:PLIF组随访时间28~78个月,平均(48.7±21.8)个月;Dynesys组随访时间27~76个月,平均(48.6±19.7)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ynesys组患者ODI评分优于PLW组(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增高,但PLIF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ynesys组高于术前(P<0.05).两组末次随访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低于术前(P<0.05),Dynesys组由术前6.9°±2.1°降低到4.6°土1.3°,而PLIF组由术前7.2°±2.3°降低到0°.两组末次随访时上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P<0.05),Dynesys组由术前7.8°±1.2°增加到8.6°±1.7°,PLIF组由术前7.1°±2.6°增加到10.8°±2.6°,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IF与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后者能够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且对邻近椎体活动度影响较小,理论上可以降低邻近节段退变.【总页数】4页(P308-311)【作者】曹华;祁伟;王铮;徐正【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脊柱关节外科,江苏镇江21200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脊柱关节外科,江苏镇江21200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脊柱关节外科,江苏镇江21200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脊柱关节外科,江苏镇江212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相关文献】1.Dynesys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与双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短期疗效对比2.非融合技术与腰椎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观察3.腰椎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对比4.融合与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对照研究5.减压微动棒非融合技术与减压cage融合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
![非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573dc05844769eae009edaf.png)
合 性内固定 即动力性 内 固定 ,由 Mu— l h ln o adl 世纪 8 l E 2 在 O年代首先提 出, 也
可称 为 软 同定 或 灵 活 固定 , 改 变腰 椎 是
常化系统” 随后将 该装置认 定为“ , 第一 代 Wal 植入物” ls i ,以区别 于当前更新 的版本 第一代 Wa i植人物以关节外 ls l 操作 的理念为基础 , 使得手术治疗 的过 程具有可逆性 , 了棘 间韧带 以外的其 除 它解剖结构基本得 到完好保 留 , 这就使 得一旦 下腰痛 的症 状持续 得不到缓 解 或再 次复发时 , 出植入物和实施融合 取 成为可能。 9 3年,eea 等【x 组 19 Sn gs 寸2 2 ] 各4 0名既往行 L一椎 问盘切除术但 术
杨雍, 王炳 强 , 杨金 江
( 首都医科 大学骨外科学系, 首都医科 大学附属北京友谊 医院骨科 , 北京 10 5 ) 0 0 0
摘要 : 复习相关 文献 . 从基础研究及设计理念 , 临床应用 , 存在 的问题及应用前 景等 方面对腰椎非融合 内固
定 技 术加 以综 述 。
关键词 : 腰椎 ; 非融合 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 : 6 1 3 R 8.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5 7 3 (0 9 O 一 0 9 0 l0 — 2 4 2 0 ) l0 6 — 4
疼痛。 所以疼痛 的产生与负荷传导形式
有关 , 不 是 与 负荷 大 小 有关 : N l 而 Mc a y l 和 A a s』 行 了退 变 椎 间 盘 的 内部 压 dm r 。 进 力测 定 , 同样 得 出 了上 述 结 论 。非 融 也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d69bbacf524ccbff1218479.png)
开 展 了多 中心 前瞻性 临床 对照试 验 , 年 的随 访结 2 果 显 示 , h re 体 组 和 腰 椎 前 路 椎 体 间 融 合 C ai 假 t
(nei mb r neb d s n AL F 组 术 后 症 a t o l a t o yf i , I ) r ru i r u o
・
2 4・ 3
主国量型
基 婴塑苤查 QQ !生 旦筮2 鲞筮 期 C i J l B s r o h Ci a c t p n n iO h
跏 2 1 o2 00V1
.
非融合技术治疗腰椎 问盘退行性疾病
的临床应用进展
顾 宏 林 , 世 强 唐
【 关键词】脊柱疾病; 腰椎 ; 非融合技术 中图分 类号 : 8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646 6 2 1)30 3 .4 R6 1 5 A 17 .6 X(0 00 .240
究加 以验证 。 2 人工 髓核置换 技术
目前腰 椎人 工髓 核主 要有 注射 的原位 聚合 材 料 ( so) 成 形 的 植 入 物 ( D S l) 类 。 Dae r 和 P N—oo 两 Dac r 一种 带有 球囊 的 原位 聚合 人工 髓核 。 欧 so 是 洲 的前 瞻性 多 中心非 随机 临床 试验 结 果显示 其具 有 安全 性高 、 并发 症少 、 侵入 性小 等优 点 , 长期 但
的水 凝 胶 小 丸 外 部包 绕 超 高 分 子 聚 乙烯 纤 维 构 成 。前 期试验 已证实 该植 入物 的生 物安 全性 和机 械 持久 性 吲 其 多 中心前 瞻 性研 究亦 表 明 , 核 置 , 髓 换 术后 OD 下 降 7 %, 己报 道 的两 个 技术 领 先 I 4 而 的椎 间 融合 器 其 O 分 别 下 降 4 %和 4 %, 椎 D1 1 2 全 间 盘置 换 术 后 O I 分 也仅 下 降 5 %t 国 内金 D评 0 。 大 地 等 的初 步 临 床 研 究 肯 定 了 P N 的 近 期 效 D
TLIF与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TLIF与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ede5a8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38.png)
TLIF与OLIF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罗金伟;徐国康;屠玉兰;苏棋;沈童;张弘;陈飞;陈子航【期刊名称】《浙江临床医学》【年(卷),期】2024(26)1【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1月65例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行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OLIF组),30例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间融合术治疗(TLIF组)。
记录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前、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
结果与TLIF组比较,OLIF 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行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椎间隙及椎间孔高度、VAS评分、ODI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优势(P<0.05)。
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能有效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OLIF联合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对椎间隙及椎间孔恢复更具有优势,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更快,在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优。
【总页数】3页(P93-95)【作者】罗金伟;徐国康;屠玉兰;苏棋;沈童;张弘;陈飞;陈子航【作者单位】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相关文献】1.可扩张通道下OLIF入路联合后路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分析2.OLIF 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相关性分析3.显微镜下MIS-TLIF联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不同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疗效比较4.O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与传统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近期疗效对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
![腰椎后路非融合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7e3a33a31126edb6f1a10f6.png)
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 1 Wai系统由钛内固定器和 2 第 代 l l s 条涤纶索带组成。钛内固定器由 2 条涤纶索带固定于棘突
间。整个 系统呈“ ” 在棘突间形成一个“ H 形, 漂浮” 装置 , 对椎
椭圆形衬垫( 中轴)组织扩张器以及两侧的挡翼组成, 、 其材
料为钛合金。术中将 XSo 系统植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之 —t p 间, 其挡翼可以防止前移, 棘上韧带可以为器械提供遮挡, 防 止其后移。 它分散了椎体问的压力, 使腰椎处于轻度屈曲位, 允许患者保留一个相对正常的体位而非过度的屈曲。 虽然它 并没有同棘突等骨质相连接 , 但是衬垫可在矢状面上限制脊 柱的活动, 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在 20 年,—t 05 X So p系统被
方法治疗椎管狭窄, 包括切除部分椎板上缘。杨述华等[经 4 ] 过临床研究后认为, l 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作为一种预 Wai l s
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 非融合一动态稳定” 手术, 可以保留腰
间的应力传导, 从而缓解疼痛并预防邻近关节退变, 其远期
效果在于异常活动被控制后 , 间盘在动态 固定保护下可以 椎
统的适应证如下。a大块椎间盘突出切除术后, ) 椎间盘组织 丧失较多.) b椎问盘再次突出, 需二次手术;) cL 骶化的椎问
盘切除;) d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 e单一的Moi d c
[8 K s zcrH, g n I Og tT, ta. h oa 1 ] emeaa Ak u , u e 1 T ecr一
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及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同时维持节段
稳定性 , 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 , 并通过保 留手术节段脊柱运
自身修复或延缓退变[ 。绝大多数临床结果显示 , 2 ] 非融合疗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2a6345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9d.png)
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现状和进展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治疗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是椎间盘髓核摘除和椎间融合内固定术。
近年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如可恢复椎间高度和脊柱活动度的人工髓核置换术和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术,以及微创治疗等技术。
腰椎间盘可以分为正常、膨出、突出、脱出和许莫氏结节几种类型。
无论采用何种手术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即活动度。
影响脊柱节段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纤维环、韧带、小关节的作用,以及间盘的稳定作用,即所谓的三关节复合体。
微创手术已经成为外科发展的趋势,微创脊柱外科主要有两类技术,一是间盘镜技术,第二类是经皮穿刺技术。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脊椎的稳定性破坏小,术中出血少,患者下地早,短期的治疗效果突出,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但缺点是手术难度较大,操作要求精细,技术要求较高,医生研究曲线长,必须严格选择手术适应症,术中仔细操作,才能取得满意疗效,远期疗效目前尚无确切报道。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对于间盘突出初次发作,突出部位为偏中央型且不伴有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人手术效果明显,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但对于极外侧型或是椎间孔狭窄的且反复发作的患者效果不佳。
椎间盘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常见并发症包括感染尤其是椎间隙感染、马尾神经及神经根的损伤、切口血肿压迫马尾神经及神经根、术后复发等,其中以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在临床上处理最为棘手。
另一种微创手术方法是经皮髓核摘除术,目前可以归为这一类技术的治疗方法大致有两类。
一是用化学方法溶解髓核,如经皮臭氧腰椎间盘减压术、胶原酶溶解术等,以及经皮激光汽化冷凝技术。
二是用物理学方法使间盘内突出的髓核还纳或消失,如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等。
根据国际公认的脊柱稳定性理念,小关节和椎间关节(即三关节复合体)提供了稳定性。
椎间关节提供了53%的稳定性,在Ebam实验证明,在部分切除椎板和关节突后,每个三关节复合体的稳定性降至原来的81%。
腰椎后路Dynesys装置临床应用进展
![腰椎后路Dynesys装置临床应用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c0bd6da76a20029bd642d97.png)
的发展, 其临床融合率有 了显著的提高, 但临床疗效 良 的活动性 以预防相邻节段的退变, 好 因此理想的 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腰椎融合后, 运动节段的 固定系统应该 能重新建立整个脊柱 的生理 力学结 负荷传输就变为直接 的骨与骨之间的传导, 负荷 的 构,而不会加重相邻节段的病理变化。腰椎动态中 异常传 导和脊柱节段的活动性丧失是导致邻近邻近 和固定系统是在保护椎间盘和小关节同时提供动态
软骨与椎 间盘 内环境之间生理交换。 这样在后一阶 段能够再次水化, 椎间盘的部分组织重生。
・
10 ・ 24
Mo e Pat a d m rci lM e iie c d cn ,No mb r2 1 , ve e 0 1 Vo12 ,No 1 .3 .1
D nss yey 稳定装置中和 了椎间盘的压力并不会 示明显 的差异 。
( y a cnurl ainss m, n ss 装 置。 d n mi e t i t t Dy ey ) az o y e 1 Dy ey 装置 的原理和 构 造 nss
组成 的固定系统。为了承受压缩载荷 , 弹性间隔器
被置于两侧椎 弓根螺钉头部之间; 同样为了承受拉
伸力, 由穿过中空间隔器的 P T绳固定于椎 弓 E 根螺 退变疾病融合治疗的替代治疗能使脊柱后部结构恢
带给小关节额外负荷,这就解释 了为什么 D nss yey
C rt a h s 等在体外实验中对脊柱活动综合性分析 ii n
装置能减缓退行性变化的进展或加速, 在动物模型 认为,D nss ye 装置间隔器的长度对脊柱运动行为有 y
和有限元分析试验揭示这些压力是造成退性行变化 影响, 他们发现脊柱受损后活动范围明显增大, 但在
腰椎微创与传统后路融合术后感染率比较
![腰椎微创与传统后路融合术后感染率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8cfe62aa5e9856a561260fb.png)
术 室为层流百级手术 室 , 手术 环境较前 明显 改善 ; 经过 2 0多年
的发展 , 术者 的手术 技术 较前 也有 大的进 步 , 手术 时间及 出血
量都 明显减少 ; 且对 于择 期手术 , 术前检 查项 目完 善 , 控 制血糖 水平 , 术前麻醉 充分评估 , 改善患者 系统 功能 , 均最大程 度上减 少 了患 者术 后感染风险 因素 , 但对于采取何种 辅助措施 降低感 染 概率 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
中 国实 用 医 刊 2 0 l 4年 2月 第 4 l卷第 3期
C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P r a c t i c a l Me d i c i n e F e b .2 0 1 4. V o 1 . 4 1 . N o . 3
・
l 2 5・
参 考 文 献
[ 1 ] K i m J J , S u h K T , K i m S J , e t a 1 .I m p l a n t r e mo v a l f o r t h e m a n a g e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n a f t e r i n s t r u me n t e d s p i n a l f u s i o n[ J ] .J S p i n a l D i s o r d T e c h ,
但这一推测仍需大样本对 比研 究来 证实 。
1 . 2 手术方法 : A组 : 切 口长度 2 . 5 C n l , 尽量 小 的切 除部分椎 板及关节突 , 切除黄韧 带 、 椎 间盘 , 刮除终 板 , 植入 椎 间融合器
并植 骨 。手 术 时 问 1 0 0~1 5 0 ai r n , 平均 1 2 0 a r i n ; 出 血 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椎后路非融合技术进展治疗下腰痛和腰椎不稳的的手术方法较多。
传统的脊柱融合术(spinal fusion)被认为是治疗该种疾病的金标准。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的限制,脊柱动力学的改变,和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可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
在此背景下,探索一种更符合生理需要的手术方法,即非融合技术开始受到大家的重视。
“动态稳定(dynamic stabilization)”,又称“软稳定”(soft stabilization)的概念遂提出,其定义【1】为:一个保留有益运动和节段间负荷传递的稳定系统,不作椎体节段融合。
换言之,这种稳定系统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产生疼痛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平面的脊柱运动。
这些内置物的模拟正常的脊柱运动,应用后,产生尽可能和正常的脊柱相似的活动。
尽管其各自的适应症并不相同,目前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技术大致主要有几类:1、前路手术人工椎间盘置换和人工髓核置换,2、后路非融合技术(posterior dynamic stabilization,PDS)有(1)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2)经椎弓根固定的动力稳定装置、(3)关节突关节置换术。
本文就后路非融合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作综述如下。
一.棘突间内固定撑开装置1.1 概念及发展历程棘突间撑开器或稳定器(interspinous process,ISP)是放置于腰椎棘突间获得椎体分离的一种内置物。
总的设计理念是产生撑开(distract)棘突和防止腰椎后伸的力学目的,内固定产生的撑开力可在手术节段产生相对的后凸,使内折的黄韧带反向张开以减少其对椎管的侵入;椎体间产生的纵向撑开力还可增加椎间孔的大小,从而影响相邻椎体间的相对关系。
尽管冠以现代技术的名称, ISP撑开器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
Fred Knowle 【1】当时设计了称为“塞子”的金属移植物插入到棘突间,和X STOP系统的原理一样,用于治疗椎管狭窄。
术后装置容易脱落,从而必须取出,导致了该手术的终止。
Senegas[2]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逐渐发展了第二代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Wallis系统。
近年来,自从X STOP应用于临床以来,随着其他脊柱工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其他的内固定DIAM系统、Coflex系统等开始在腰椎内植物市场出现,CoRoent Devices和ExtenSure系统是分别于2005和2006年开始出现的,其中X-STOP和ExtenSure已被FDA批准在美国用于临床。
其设计理念包括从“静态间隔物(space)”到“动态弹簧锁(springlike)”各不相同,其应用材料差异也较大,包括同种异体骨移植物、钛、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和人造橡胶复合物(elastomeric compounds)等,棘突间内固定根据其内植物的特性分大体分为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两类,或者称为软系统和硬系统。
1.2 静态系统是一种不可压缩的系统,以X-STOP(St. Francis医学技术公司)、ExtenSure (NuVasive公司)和Wallis (雅培公司)为代表,棘突间植入的是是不可压缩的间隔器(spacer)。
尽管它们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但其设计意图都是在棘突间持续维持一定程度的撑开力,使腰椎始终处于前曲的状态。
撑开程度随着腰椎的屈伸活动不断变化,这些设计适合在腰椎屈曲时适当松开而在腰椎后伸时适当收紧。
一些静态系统如Wallis系统通过应用坚硬有弹性的涤纶带使其在腰椎活动过程中始终维持一定的紧张度,除限制后伸外,允许腰椎在其他所有方向的活动。
1.2.1 Wallis系统:该系统经历过很多次设计,是一种研究历史最悠久的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
第一代Wallis系统开始于1986年,材料为钛合金。
Senegas 等【2】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发展了第二代Wallis,目前该系统由棘突间间隔物和两条坚硬有弹性的涤纶带组成,整个系统在棘突间形成一个“漂浮”装置,对椎体没有永久的固定,可增加失稳阶段的稳定性。
和第一代的主要区别是间隔物材料改为聚醚醚酮(PEEK),因为PEEK的弹性模量和椎体后方结构更匹配。
Wallis 系统手术指征是治疗单节段或两节段轻中度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引起的下腰痛,Senegas推荐的主要适应症【2】为:巨大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后椎间盘组织的丧失、复发性椎间盘突出症二次行椎间盘切除术、腰5骶化的突出椎间盘切除术、在以前融合邻近水平退变的椎间盘疾病和ModicⅠ型病变导致的下腰痛,不适用于在术前即已存在严重滑脱的病例。
目前该系统已被FDA批准在美国进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其理论基础为通过撑开力卸载后方纤维环的负荷而发挥临床作用。
1.2.2 ExtenSure系统:是一种圆柱形同种异体骨内植物。
作为一种腰椎棘突间(ISP)固定物的设计,它可提供有效的撑开力。
手术中将ExtenSure置入棘突间并保留棘上韧带,并将其双侧紧密缝合于上方的棘突而获得短期的稳定。
该系统推荐只对上方棘突的下方骨面去皮质化以促进内植物和上位棘突的融合,但允许内植物和下位棘突之间有活动。
这样系统即可保证内植物长期的生物学稳定,又可保留相应节段椎间的活动度。
系统的适应症和X-STOP系统相似,2005年也已被FDA批准在美国运用于临床。
目前对该系统尚无正式的报道。
1.2.3 X-STOP系统:由圆柱形的中心核、由其两侧的挡翼组成将其固定于棘突上,内固定材料为钛合金,其弹性模量和骨相似,同时不影响术后MRI的监测【3-5】。
手术时将它置入棘突间,尽可能靠近椎板。
厂家推荐的适应症为:伴轻、中度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的腰椎管狭窄症(LSS),其中关键的入选标准是:患者的症状可在腰椎屈曲时缓解。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腰椎屈曲时可缓解下肢症状,而在站立或腰椎后伸活动时症状加重。
这种现象的病理基础是腰椎屈曲使增生肥厚的黄韧带(是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伸展并使椎间孔撑开。
将X-STOP植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之间,其挡翼可以防止前移,棘上韧带可以为器械提供遮挡,防止其后移。
它分散了椎体间的压力,使腰椎处于轻度屈曲位,允许患者保留一个相对正常的体位而非过度的屈曲。
虽然它并没有同棘突等骨质相连接,但是衬垫可在矢状面上限制脊柱的活动,它的置入起到了稳定脊椎的作用。
文献报道【3-5】初步应用结果表明X-STOP系统可持续缓解合适患者的临床症状,几乎是手术后就有明显的效果,2005年11月开始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同意应用于临床。
Zucherman等【6】报道了一项多中心、前瞻性对照研究应用X-STOP系统治疗伴有神经性间歇性跛行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结果,在最终随访时有96%患者维持了撑开效果。
该手术最大的特点是方式简单,廉价,创伤小,局麻下即可完成,不影响以后其他手术的施行。
可用于老年患者。
1.3 动态(可压缩)系统是一种可压缩的系统。
作为另一种设计理念,动态棘突间内固定物开始发展并引起重视。
植入棘突间的是具有弹性的物质,在腰椎伸直时,通过其自身的弹性装置。
限制腰椎的过度伸展。
Coflex内固定系统(Paradigm公司)主要是一种插入棘突间的轴向可压缩的“U”形金属片,以一种预压缩的状态置入棘突间,在腰椎屈曲时进一步伸展(撑开)。
而DIAM内固定系统(美敦力枢法模·丹历公司),由弹性材料制成,在棘突间起到弹力缓冲器的作用。
1.3.1 Coflex系统:是由Samani在1994年设计并提供的,目前的系统材料为钛合金,从侧面观系统呈“U”形,在U形主结构上下端有两个“夹状”固定翼结构(一个偏前,一个偏后)可夹紧固定上、下棘突。
该系统允许在相邻连续节段的棘突间同时使用,和Wallis系统、ExtenSure系统相似,术中必须移除棘上和棘间韧带,以一种先张(预压缩)模式置入棘突间,这样可在腰椎屈伸活动中都能对抗上下棘突间的压迫,从而尽可能维持内固定物的位置。
正确置入该假体后,能维持棘突间高度,在脊柱后伸位时表现为动态压缩,允许腰椎屈曲,旋转中心靠近椎管,增加了旋转的稳定性。
棘突以及大部分椎板保留,提供了对硬脊膜的保护。
系统有助于减少软组织环状卡压、椎管变窄和减轻已退变椎间盘的负载。
它还有一个独特的适应症【7】:作为一种填充“过渡地带(从僵硬融合节段向活动非融合节段)”的方法,用于器械内固定融合的邻近节段棘突间的内固定。
1.3.2 DIAM系统:该系统由一个硅酮制成的间隔物外覆以聚脂制成的套管构成,因此这种设计的材料是真正的可压缩材料。
和Wallis系统相似,它通过三个固定带维持其在棘突间的位置:一个固定于上位棘突的上方,一个固定于下位棘突的下方,还有一个固定于棘上韧带的后方。
Caserta等【8】推荐的手术适应症为腰椎管狭窄症、轻度腰椎不稳、年轻患者的腰椎早期退变、椎间盘突出复发。
和Coflex系统相似,DIAM也可合并用于“过渡地带”防止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
目前FDA已批准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1.4争议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的置入必须移除或破坏腰椎后方韧带复合体(PLC)的一个或更多部分,所有系统都必须牺牲棘间韧带。
棘间韧带虽然不是PLC的关键结构,但其对生物力学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棘上韧带是PLC 中维持力学稳定的关键结构,但传统的椎板切除减压术常规移除棘上韧带,在Coflex和Wallis系统也需要移除之,对生物力学带来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9-11】。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术后一个潜在的并发症就是棘突骨折,特别是对那些老龄骨质疏松的患者,骨折可能发生在术中置入过程中或由于术后内置物和宿主骨模量不匹配所致【12】。
关节突关节疾患被认为是引起下腰痛的一个关键原因,尤其常见于椎间盘退变破坏、椎间隙运动不稳、小关节载荷增加的患者。
关节突关节的感觉神经支配来源于脊神经后根的内侧支,Lorenz【13】等于1983年报道腰椎关节突关节的负荷在伸直位时增加。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的安放是否会改变邻近节段小关节面的载荷,导致关节退变、诱发疼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作为一种“动态稳定”和“非融合”技术,腰椎棘突间内固定造成手术节段相对后凸的性质及其对邻近节段的影响备受关注。
已证明脊柱的力线和平衡时是引起邻近节段功能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手术节段的相对后凸可能增加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
1.5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合并椎间孔减压虽然腰椎棘突间内固定有意避免开放减压手术,但有些外科大夫建议可在术中选择性地结合椎间孔减压。
术中必需移除部分关节突关节,可能会造成有害的生物力学影响。
结论认为可在置入腰椎棘突间内固定物的同时行单侧部分(内侧)/完全facetectomy,但不建议同时行双侧完全关节突切除。
腰椎棘突间内固定关节突切除对腰椎稳定性和活动度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