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医疗统计指标是用来衡量医疗机构和医疗活动质量的一种方法。
医疗统计指标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和医生评估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康复情况等指标,从而指导医疗决策和改进医疗质量。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统计指标计算公式。
1. 发病率(Incidence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其中一种疾病的新病例数在风险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发病率=新病例数/风险人群数2. 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人年内发生其中一种疾病的新病例数在一人年总体时间上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发病密度=新病例数/风险时间3. 死亡率(Mortality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因其中一种原因导致死亡的人数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死亡率=死亡人数/总人口数4. 遗留率(Prevalence Rate)是指在一个特定时间点或一个指定的时间段中患有其中一种疾病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遗留率=患病人数/总人口数5. 康复率(Recovery Rat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康复出院的患者占全部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康复率=康复出院患者数/总患者数6. 住院平均病程(Average Length of Stay)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患者住院的平均天数。
计算公式为:住院平均病程=总住院天数/住院患者数7. 重要手术占比(Proportion of Major Operations)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重要手术(如心脏手术、脑部手术等)的比例。
计算公式为:重要手术占比=重要手术数/总手术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患者数/总手术患者数9. 医疗成本(Medical Cost)是指用于医疗活动的费用,包括药品费、检查费、治疗费、手术费等。
计算公式为:医疗成本=总医疗费用/病人数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医疗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
医疗机构和医生可以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自身的医疗质量和效果,并进行对比和改进,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患者的满意度。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
精品文档择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年季度科室:择期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子: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分母:导致的死亡发生率:分子:手术后伤口裂开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后肺栓塞或深静脉栓塞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后出血或血肿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后髋关节骨折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后生理与代谢紊乱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后呼吸衰竭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后败血症分母:发生率:分子: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分母:发生率:分子:医源性气胸发生率分母:发生率:分母说明年龄≥18 岁,主要手术在入院后2 天内进行或入院手术为择期手术,有潜在可能导致死亡的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败血症、休克/心脏骤停、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年龄≥ 18 岁所有腹腔手术患者年龄≥ 18 岁,有手术与操作 ICD-9-CM-3 编码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年龄≥ 18 岁,有手术与操作 ICD-9-CM-3 编码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年龄≥ 18 岁,有手术与操作 ICD-9-CM-3 编码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1.年龄≥18 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 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2.入院类型记录为择期手术。
1.年龄≥18 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 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2.入院类型记录为择期手术。
1.年龄≥18 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 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2.入院类型记录为择期手术。
1.年龄≥18 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 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年龄≥ 18 岁的所有出院患者。
.。
医疗安全指标32个
医疗安全指标32个医疗安全是指在医疗工作中,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和个人隐私的一系列措施。
为了衡量和评估医疗安全的水平,通常需要使用一组医疗安全指标。
下面将介绍32个常用的医疗安全指标,以探讨在医疗工作中如何促进和提高医疗安全。
1.医院感染率:以住院患者中发生的感染案例数量,衡量医院内感染的程度。
2.药品错误发生率:测量医疗机构内因药品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
3.手术并发症率:统计手术中发生的并发症数量,衡量手术安全水平。
4.低血糖发生率:监测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低血糖的频率。
5.高血压控制率:评估医疗机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控制的效果。
6.患者疼痛评估率:记录和评估医疗机构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的比例。
7.门诊等待时间:测量病人从挂号到看诊之间的等待时间。
8.门诊误诊率:衡量医生在门诊中误诊的程度。
9.住院患者床位满意度:评估患者对住院期间提供的床位服务的满意度。
10.医生护士满意度:评估医生和护士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满意度。
11.高危药物使用错误率:衡量医疗机构中高危药物使用错误的频率。
12.门诊病人远期复诊率:监测门诊病人就诊后远期复诊的比例。
13.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手术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数量。
14.医疗文件完整度:评估医疗记录中信息是否完整和准确。
15.门诊患者满意度:评估门诊患者对门诊服务的满意度。
16.门诊复诊率:统计门诊患者就诊后的复诊率。
17.急诊患者治愈率:评估急诊患者治愈的比例。
18.住院患者抑郁症筛查率:监测住院患者中进行抑郁症筛查的比例。
19.门诊病人待遇反馈率:评估门诊病人对待遇的反馈比例。
20.医院退院患者再入院率:监测患者从医院离院后再次入院的比例。
21.医治费用支出:统计医院治疗费用的支出情况。
22.不良事件报告率:衡量医院内不良事件的报告比例,以及发生不良事件后的处理情况。
23.医疗器械使用率:统计医疗器械的使用率和有效使用情况。
24.输血并发症发生率:监测输血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的数量。
科室上半年手术质量分析总结
科室上半年手术质量分析总结
本文旨在对科室上半年度手术质量进行总结和分析。
本次分析基于手术记录、手术后记录、门诊病历和住院病历等数据,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首先,对于手术成功率,本科室上半年度成功率为91.5%,较去年同期略有提高。
其中,腹腔镜手术的成功率为94.2%,高于传统手术的成功率(89.7%),说明腹腔镜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应用和发挥。
其次,针对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科室上半年度并发症发生率为6.2%,明显低于去年同期(7.9%),说明科室对于手术并发症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有了较大的提升。
最后,就手术时间而言,本科室上半年度平均手术时间为140分钟,略高于去年同期(135分钟)。
分析原因为手术病例的原发疾病、手术方式、手术难度等因素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虽然本科室在手术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表现出色,但仍需对手术时间控制加强。
希望科室每位医生都能保证手术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手术后并发症监测指标
统计月份:
监测指标
发生例数
监测指标
发生例数
非预期的二次手术发生率(%)
麻醉并发症发生率(%)
术中异物遗留发生率(%)
手术后出血或血肿发生率(%)
手术后伤口裂开(%)
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手术后生理/代谢紊乱发生率(%)
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源自手术后肺栓塞发生率(%)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
手术后髋关节骨折发生率(%)
手术后感染发生率(%)
手术后并发症死亡率(%)
注:1.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科室当月手术总例数
2.科室当月手术量总量统计值:例。
马凡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
马凡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马凡氏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结缔组织疾病,主要特征为身材高大、骨骼畸形、眼部异常和心血管畸形。
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治疗成为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主要方式。
然而,尽管手术治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过程却并不是完全没有风险的。
术后并发症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会对患者的康复带来许多困扰和困难。
本文将对马凡氏综合征术后并发症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主要术后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率马凡氏综合征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修复心脏瓣膜和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并纠正骨骼畸形。
尽管手术后的康复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如果操作得当,大多数患者最终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
然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相当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康复。
1. 心血管并发症心血管并发症是马凡氏综合征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危险的一类并发症。
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主要是为了纠正心脏瓣膜疾病和主动脉瘤。
然而,手术本身也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创伤,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主要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1)心律失常: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主要有心房纤维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等。
(2)心肌梗死: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损伤,引起心肌梗死。
(3)血栓形成: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易导致静脉血栓形成。
(4)心力衰竭:术后心脏功能可能不能完全恢复,导致心力衰竭。
2. 呼吸系统并发症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存在胸廓畸形和慢性肺功能不全,手术治疗可能会加重呼吸系统的负担,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1)肺不张:手术中常常需要进行肺叶切除或肺叶切除术,术后易导致肺不张。
(2)肺炎:卧床休息和术后应激反应可能会导致肺炎的发生。
(3)胸廓畸形加重:手术治疗后,胸廓畸形可能会加重,影响呼吸功能。
3. 眼部并发症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伴有眼部异常,如近视、视网膜脱离等。
手术治疗马凡氏综合征中,较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包括:(1)视网膜脱离:由于眼球的形态异常,容易导致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手术结果评价与分析整理版
手术结果评价与分析整理版简介本文档旨在对手术结果进行评价与分析,以提供相关数据和结论。
数据来源1. 医院记录:通过分析医院内部的手术记录,收集手术结果相关数据。
2. 患者反馈:采集患者的手术后反馈信息,包括手术效果和满意度。
评价指标根据手术结果的重要性和客观性,选择以下指标进行评价:1. 手术成功率:根据患者术后体检和医生判断,统计手术成功的比例。
2. 并发症发生率:统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感染、出血等。
3. 恢复时间:记录患者生活功能的恢复时间,包括行走、进食等。
4. 疼痛评分:患者术后的疼痛评分,以1-10分进行评估。
5. 满意度调查:对手术后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评价手术的整体效果。
分析方法结合收集到的数据,采用以下方法对手术结果进行分析:1. 数据统计:对手术结果的各项指标进行数据统计,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以获取整体情况。
2. 对比分析:将不同手术类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异同和差异性。
3. 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手术结果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分析其关联程度。
4. 趋势分析:对手术结果的指标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观察其发展趋势和变化情况。
结论通过手术结果的评价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部分手术类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但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并发症发生。
2. 患者的恢复时间和疼痛评分与手术类型和操作方法相关。
3. 满意度调查显示大部分患者对手术结果比较满意。
参考资料1. 医学文献: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了解手术结果评价与分析的方法和经验。
2. 经验数据:根据本医院历年手术结果数据,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分析。
以上是对手术结果评价与分析的整理版,希望能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帮助。
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接受骨科手术的骨科疾病患者在术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可引发不同类型并发症的发生,据相关报道指出,老年患者在膝关节置换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对患者术后的身体恢复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另外,由于骨科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且麻醉手术治疗方式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术后可能发生切口感染、胃肠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故对骨科患者的护理要求更高。
本研究通过分析骨科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特征情况患者可能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因素制定适宜的预防控制措施,为避免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现结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骨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因素;1材料和方法1.1资料来源骨科手术患者病历资料来源于某医院电子病案信息管理系统。
本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进行骨科手术的所有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纳入标准:骨科手术由该院接骨科进行;该次手术前无接受其他外科手术治疗;相关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相关资料不完整者;医源性骨折者;恶性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者。
1.2研究内容和方法从电子病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导出研究时间段的骨科手术患者信息,按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导出以下内容:(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术前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麻醉方式、心功能(NYHA)分级、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低血压等。
术中低血压指患者手术前(麻醉前)血压作为基础值,围术期高血压为收缩压(SBP)较基础血压升高超过20%,围术期低血压为SBP较基础血压降低超过20%。
(2)并发症,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心血管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等)、泌尿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肾功能不全、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消化系统并发症,包括急性胃肠道功能障碍、胃出血、肝功能异常等)、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术后谵妄、术后脑功能障碍、脑出血等)、血液系统并发症(包括肺栓塞、凝血功能异常等)、切口并发症以及其他并发症,如过敏反应、感染性休克等。
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指标
宣威市中医医院手术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手术并发症是患者手术后发生的疾病或情况,如肺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败血症、休克/心脏骤停、吻合口漏、消化道出血/ 急性溃疡、手术后出血或血肿、手术后伤口裂开等。
一般可以分为二大类:一类为某些手术特有的并发症,如胃手术后的倾倒综合征、肺叶切除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等;另一类则为多数手术后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等。
积极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保证医疗安全和减少医疗纠纷的重要举措。
所以,对常见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⑴ 术后出血预防措施:①手术时严格止血。
关腹前确认无活动性出血点;②术中渗血较多时,必要时术后应用止血药物;③凝血机制异常者,可与围手术期输注新鲜全血、凝血因子或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⑵ 切口感染预防措施:①术前完善皮肤和肠道准备;②注意手术操作的精细。
严格止血,避免渗血、血肿;③加强术前、术后的处理,改善病人营养状态,增强抗感染能力;④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⑤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必要时预防应用广谱抗生素;⑥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严格注意手卫生,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技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
⑶切口裂开的预防措施:①术前、术后积极纠正病人的营养状况,特别是年老体弱、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者;②术后再突然增加腹压时,如:起床、用力大、小便、咳嗽、呕吐和胃肠胀气等情况发生时,注意按压切口,防止张力增大后切口裂开;③防止切口的局部张力过大,切口血肿和感染;④老年病人切口采用减张缝合法,术后腹部应用腹带适当包扎等,可减少切口裂开的机会。
⑷ 肺不张预防措施:保持顺畅的呼吸运动:①术前锻炼深呼吸;②有吸烟嗜好者,术前2周停止吸烟,以减少气道内分泌物;③术前积极治疗原有的支气管炎或肺部感染;④全麻手术结束前充分吸取气管内分泌物,术后取头侧位平卧,防止呕吐物和口腔分泌物的误吸;⑤鼓励病人深呼吸咳嗽、体味排痰或给予药物化痰,以利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⑥胸、腹带包扎松紧合适,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和绑扎;⑦注意口腔卫生;⑧注意保暖,防止肺部感染。
心脏科心血管疾病手术并发症统计制度
心脏科心血管疾病手术并发症统计制度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心脏科心血管疾病手术并发症的统计工作,为科研分析和质量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心脏科所有心血管疾病手术的并发症统计工作。
定义1. 心脏科手术并发症:指在心脏科心血管疾病手术中出现的不良事件或不良病情,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感染、术后出血、手术失败、心律失常等。
2. 并发症发生率:指在心脏科心血管疾病手术中,发生某种特定并发症的患者数量占手术总数的百分比。
统计要求1. 执行医生需将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和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在病历中做明确标注。
2.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脏科心血管疾病手术,制定相应的并发症统计表格,将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
统计流程1. 手术前:主治医师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预防和防止潜在的并发症发生。
2. 手术过程中:手术团队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手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3. 手术后:患者应在重症监护室或心血管病房进行监测和护理,医护人员应随时留意并发症的出现,并及时记录。
数据分析和质量管理1. 将每月的并发症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报告并提交给科室主任。
2. 根据统计结果,及时发现并对出现较高并发症发生率的手术进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以提高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监督和培训1. 科室负责人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并发症统计制度的培训,确保每位医务人员都能正确执行该制度。
2. 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执行时间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并长期执行。
引用无,本制度为本院心脏科自行制定,其中所涉及的统计和质量管理原则可参考相关专业文献。
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儿童肝移植术后感染诊治专家共识一、常见感染(一)腹腔感染腹腔感染是儿童肝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儿童肝移植术后总体感染发生率的35%~ 45%,而由其导致的死亡约占总体病死率的9%~ 20%。
危险因素包括胆漏、肠漏、肠梗阻、手术时间过长、出血、体温过低、肾功能衰竭、切口污染等。
据统计,儿童肝移植术后胆漏发生率约为6%,包括胆道吻合口漏及肝断面胆漏,常见于术后早期,腹腔引流管可见胆汁样液体流出。
儿童肝移植术后肠漏的发生率为6.4%~20%,多见于胆道闭锁葛西术后腹腔粘连患儿,移植术中医源性肠管损伤是其常见原因。
移植术后腹腔感染多表现为发热、腹痛及肌紧张,低龄儿童的腹膜刺激征可不典型。
术后发热伴炎症指标升高的肝移植患儿需积极行腹部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如考虑存在感染性积液应早期行穿刺引流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并根据病原学证据行目标抗感染治疗。
单个小脓肿可采取穿刺抽吸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较大脓肿一般采用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穿刺液需及时进行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培养。
由胆漏、肠漏等引起的腹腔感染多为混合性感染,一般需广谱抗菌药物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具体方案见表2。
采用引流和抗菌药物治疗仍无改善的患儿可能需手术探查。
供体来源的病原体可通过移植物感染受者,引起血流感染、腹腔感染等,并可能“粘在”吻合部位(血管、胆道),引起感染性动脉瘤、胆管炎等。
在器官获取前应对有菌血症的捐献者进行至少48 h 治疗,根据培养结果决定抗感染方案,判断是否符合捐献标准。
移植受者的术后抗感染方案应覆盖供体来源的病原体。
捐献者存在以下高危因素时,如ICU停留时间长、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心肺复苏、外伤史、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血液透析等,建议在移植术后动态监测受者的感染指标,并强化抗感染方案。
推荐意见1:腹腔感染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对于发生肠漏、胆漏、脓毒症或不明原因休克的患儿,建议联合使用抗真菌药物(1B)。
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
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导语:在医学领域,术后并发症是患者和医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对争取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对该主题的个人观点。
一、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概述1.1 什么是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是针对特定手术或医疗操作过程中常见并发症进行评估和量化的工具。
它通常通过对患者因手术或治疗而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和计数来评估手术或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1.2 为什么需要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并发症是手术和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风险,但通过及时评估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手术或治疗的风险和效果,以便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的应用可以提供统一的评估标准,使医生能够对不同患者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如何使用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2.1 选择适用的评分简表不同的手术或医疗操作会有不同的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的评分简表,并确保准确记录患者发生的并发症。
2.2 评估并发症的程度和严重性在使用评分简表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发生的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分简表的要求进行分类和计数。
评估的严重程度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手术或治疗的风险和挑战,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2.3 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和影响评估患者发生的并发症后,医生需要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和影响,以便从根本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对患者的个体特征、手术过程以及医疗团队的操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找到改进医疗质量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使用并发症发生率评分简表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全面地了解手术或治疗的风险和效果。
通过评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针对评分简表提供的分类和评估要求进行分析,医生可以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分析并发症的原因和影响,可以找到改进医疗质量和术后护理的方法。
2013年第一、二季度择期手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
2013年第一、二季度择期手术后并发症对比分析2013年第一、二季度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表2013年第一、二季度各种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对比一、基本情况本年第一度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28例、第二季度发生择期手术术后并发症21例,总体上比第一季度减少7例,一二季度共计发生48例。
排名前三位依次是肺部感染、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本年第一、二季度肺栓塞、猝死、骨折、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均未发生。
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例数,二季度较一季度有所上升;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呼吸衰竭发生例数,二季度较一季度有所下降;生理/代谢紊乱发生例数,一二季度持平。
二、宏观原因分析一是年轻医生操作问题。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年轻医生手术的相关操作不够熟练,缺乏手术技巧和经验。
手术出血的多少、手术效果好坏与手术熟练程度关系密切,因此熟练的手术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轻医生在开展相关手术时除进行相关技能训练外,应在有经验医师监督指导下操作,并选择初学者适宜的病例进行手术,以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二是术中出血是导致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分析本年度第一、二季度发生的手术并发症很多例都与术中出血量多有关,因为术中出血视野不清楚,操作带有一定盲目性。
尤其在深部操作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术前未完全控制的高血压、切口大小和位置等都是导致手术中出血量增加的原因。
对术中出血量多者,可考虑终止手术,或分次手术去除病变,不必强求一次性干净彻底。
三是麻醉方式的选择。
通过对各类并发症的综合分析,发现,麻醉方式的选择也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因为患者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如果损伤神经时,患者会立即做出反应,提示术者中止手术,避免继续操作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而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则没有这种能力,因此作者主张,初学者在选择适宜病例手术时,应选择局部麻醉下手术,有利于避免并发症,尤其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一些病情较重,手术复杂的患者可利用全身麻醉。
针对性护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
针对性护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观察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康复影响效果,并分析并发症发生率。
方法以2021年上半年我院接诊的4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样本,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优质护理,实验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9.0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36%,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χ2=4.65);护理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且实验组患者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原理(P <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可以提升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急性化脓阑尾炎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并发症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属于阑尾炎病症的常见分支,是治疗中常见的急腹症,其具有发病迅速、感染率高等特点,临床治疗中常应用手术治疗,患者发病时应立即就医,如果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极其容易引起腹痛腹胀、恶心等并发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希望,严重时容易威胁患者生命,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感染症状,要求护理人员评估患者体质,询问个人情况,建立针对性护理方案,改善患者病况,加快患者康复速度。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2021年上半年我院接诊的4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样本,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含有2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性别比例为12:10,年龄在45~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2±5.33)岁;实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4:8,年龄在41~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61±6.57)岁,通过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P>0.05,可作为对比项。
1.1.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优质护理,主要对患者手术全过程进行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围术期、日常生活、用药、意识指导以及辅助性治疗方法。
单边双通道内镜(UBE)术后并发症
神经根损伤
手术:患者行UBE椎间融合+机器人置钉,左侧入路,术后 双下肢麻木,术后持续一个月的时间逐渐恢复。
神经根损伤
病例二(重度神经根损伤) 女,34岁。 主诉:双下肢疼痛麻木4年、加重2个月。 临床检查:双下肢大腿后外侧、小腿外侧疼痛麻木,右下 肢直腿抬高阳性。
手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L3-4椎间盘切除术 术后:查体胫前肌、踇背伸肌力I级,术后康复锻炼一个月恢复正常。
完整切除突出的椎间盘 减压区域应达到椎弓根
中段,侧隐窝、椎间隙 以及椎间孔内部都应充 分减压 切除的椎间盘为影像学 体积150% 视情况缝合纤维环,避 免复发
医源性不稳定
发生率0.6%,明显低于开放式手术,小关节突 关节损伤是主要原因。上腰椎(L1~L3)病变、存 在狭窄椎板和脊柱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减压过程几
术后血肿危险因素: 女性 高龄(年龄>70岁) 围术期应用抗凝药物 术中应用灌注泵
病例
男,64岁。主诉:腰痛2年、加重伴左 下肢疼痛麻木4个月,左小 腿后外侧为著。
术后复查
术前停用抗凝药 术中彻底止血(特别是
骨面的出血) 尽量减少骨性结构破坏 放置引流管 避免水压过大
(<30mmHg) 一旦出现神经症状,尽
UBE的手术适应症:
1. 几乎所有节段:颈椎、胸椎、腰椎 2. 几乎所有退行性疾病: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椎体滑脱 3. 占位性疾病(关节突关节囊肿,椎间盘囊肿)
UBE的手术并发症:
医源性不稳定(0.88%) 术后腹水(0.50%) 类脊髓高压综合征 术后椎间盘囊肿 水介质相关其他并发症:急性水中毒合
建议:
○ 注意术后引流管的管理,警惕逆行性感染 ○ 静脉应用抗生素6周且CRP降至正常水平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
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
但是目前尚无可*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
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
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
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措施术后肺部并发症(肺膨胀不全、肺炎、呼吸衰竭等)是增加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肺部并发症和心脏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同时也对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与住院时间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肺部并发症较心脏并发症更能预测患者术后的远期死亡率。
因此熟悉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死亡率和缩短住院时间。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相关危险因素有:年龄、慢性肺疾病、吸烟、充血性心力衰竭、ASA分级、肥胖、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感觉中枢受损、胸部检查异常、饮酒、体重减轻、运动能力、糖尿病和HIV感染。
1.1年龄近期研究指出高龄是诱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例如:60~6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2.09,70-79岁病人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则高达3.04)。
1.2慢性肺疾病多因素分析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引起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最常见原因。
但是目前尚无可*证据证明慢性限制性肺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或胸廓畸形(脊柱后凸侧弯)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1.3吸烟有研究指出,和不吸烟者相比,现时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比率为5.5。
但有趣的是,术前戒烟的现时吸烟者其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很可能高于不戒烟者,这可能与病人戒烟1~2个月后咳嗽、咳痰增多有关。
也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术前应戒烟2个月以减少术中分泌物。
故临床医生应询问病人是否有吸烟史并评估现时的吸烟情况,而且非急诊手术病人应尽早戒烟。
1.4充血性心力衰竭多变量风险因素分析表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导致术后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危险比率为2.93。
1.5功能相关性有证据指出功能相关性是预示术后肺部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完全依赖指病人无法进行日常活动,部分依赖则指病人需要借助仪器、设备或他人的帮助来完成日常活动。
手术并发症质量检测指标
手术并发症质量监测指标入选条件具体说明:择期手术后并发症(肺栓塞、深静脉血栓、败血症、出血或血肿、伤口裂开、猝死、呼吸衰竭、骨折、生理/代紊乱、肺部感染、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1)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分子:满足分母纳入与排除标准,出院情况为“死亡”的出院患者。
分母:年龄≥18岁,有ICD9-CM-3手术室手术编码,主要手术在入院后2天进行或入院类型为择期手术,有潜在可能导致死亡的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败血症、休克/心脏骤停、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肺炎排除病例:1)诊断为创伤的患者。
2)消化系统疾病和紊乱的患者。
3)肝胆系统和胰腺疾病和紊乱的患者。
4)入院时,已经出现(主要诊断中或其他诊断中,入院时已存在)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酒精中毒或ICD10诊断编码为280.0或285.1的患者。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排除病例:1)年龄≥90岁的患者。
2)新生儿患者。
3)入院时,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待排除病例。
4)入院时,已经出现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情况(主诊断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或其他诊断为栓塞或深静脉血栓,但在入院时已存在)的患者。
5)与流产有关肺栓塞的或产后产科肺栓塞患者。
败血症排除病例:排除有合并下列情况的患者: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且主诊断为感染或败血症且患者住院天数≤3天。
休克/心脏骤停排除病例:1)诊断为出血、创伤或消化道出血的患者。
2)呼吸系统疾病/紊乱的患者。
3)循环系统疾病/紊乱的患者。
4)入院时,已经出现休克/心脏骤停情况(主诊断为休克/心脏骤停或其他诊断为休克/心脏骤停,但在入院时已存在)的患者。
5)与流产相关休克的患者。
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排除的患者:1)入院时,已经出现肺炎情况的患者。
2)诊断编码为病毒性肺炎的患者。
3)呼吸系统疾病/紊乱的患者。
4)诊断为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2)手术后伤口裂开分子:满足分母纳入与排除标准,任何手术/操作ICD9-CM-3编码为腹部手术后裂开缝合术的出院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季度
科室:
手术后生理与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2.入院类型记录为择期手术。
手术后呼吸衰竭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1.年龄≥1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2.入院类型记录为择期手术。
手术后败血症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1.年龄≥1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2.入院类型记录为择期手术。
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1.年龄≥1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手术室编码的所有择期外科出院患者。
医源性气胸发生率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年龄≥18岁的所有出院患者。
择期手术后并发症
发生率
分母说明
手术并发症(严重但可治疗)导致的死亡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年龄≥18岁,主要手术在入院后2天内进行或入院手术为择期手术,有潜在可能导致死亡的并发症(如肺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败血症、休克/心脏骤停、消化道出血/急性溃疡)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手术后伤口裂开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年龄≥18岁所有腹腔手术患者
手术后肺栓塞或深静脉栓塞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年龄≥1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手术后出血或血肿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年龄≥1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
手术后髋关节骨折
分子:
分母:
发生率:
年龄≥18岁,有手术与操作ICD-9-CM-3编码的所有外科出院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