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路与主要内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一、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入学,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方面都很幼稚,希望通过本册教学,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教材分析《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教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
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部编)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上册道法课程纲要
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材:教育部审定2019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授课时间:37课时适用年级:六年级设计者: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学校名称:XXXXX小学【背景】六年级上册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法治专册,法治专册系统的、完整的以宪法为主的内容呈现,主要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法治专册的难度是有依据的,也是基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首先对于对于六年级法治专册,开展法治教育不是零起点,对于小学生的要求也不是高程度;其次通过法治专册的学习,学生会初步形成体系化的法律认知,为后续中学的学习奠定基础,中学则是小学内容的拓展、深化和充实。
在前五年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材采取了分散教育的方式,进行以纪律、规则为主要内容的法治意识教育。
进入六年级教材以知识生活化、道德法治相融合为出发点,通过简洁易懂的语言将宪法的根本地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公权力的来源及行使等基础法律问题,循序渐进地讲述出来,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法律,认知必要的法律规范,了解法律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发挥的作用。
【课程目标】1.对学生进行大众化的、普及性的法治教育,让法治观念融入学生的生活。
使学生能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2.让学生通过学习宪法知识,了解法律体系,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
初步培养学生的宪法意识,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知道法律对保障正常的社会生活、维护公平正义发挥的作用。
3.引导学生了解公民的内涵,促进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增强学生作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自觉维护中国公民的声誉和形象。
了解中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承担何种基本义务,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4.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国家机构,了解它们的职权。
认识人大代表的产生,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国家的民主制度。
5.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国家机关如何行使权力,权力运行受到哪些监督,权力行使违法会追责,引导学生对公权力及其行使有初步认识,逐步形成法治意识。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整体性分析解读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整体性解读一、教材编写的背景第一个编写背景是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因为,本教材的编写遵循了这次课改中确定的那些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比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品德培养回归儿童的生活”等。
除此之外,这次课改还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我国教材编写的法定依据,所以,本教材编写的第一个依据就是2011年教育部修订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第二个编写背景是“三科”教材的统编。
这里的“三科”是指小学和初中的语文学科、德育学科以及初中的历史学科。
之所以要统编,是由语文、历史和德育教材的独特性所决定的。
具体原因有二:其一,通过“三科”教材能更好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其二,国家想集中力量编好一套教材,原来多个版本的教材存在着水平上的高低差异。
对于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而言,由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担任总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原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高德胜教授担任执行主编。
除此之外,教材编写团队还由大批德育理论研究者、各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成。
第三个编写背景是教材名称的变更。
依据2016年4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出台的文件,从2016年9月起,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
这次教材名称变更的直接原因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这一要求。
由于课程名称的改变,目前本教材编写的依据除了上述两个课程标准外,还有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此大纲为本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的编写提供了依据。
二、教材蕴含的新理念第一个理念是尊重童年生活独立价值。
儿童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童年是人生之中具有独立价值的时期,每一个儿童都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存在价值,因此,童年生活不仅仅是为成年生活作准备的阶段。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实践性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开放性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部编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本学期我承担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一、指导思想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常规教学㈠教学目标1.通过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关注身边最常见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感受美好的生活和浓浓的亲情,而且还通过延伸、拓展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节日,关注祖国大家庭其它民族的一些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2.通过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级自己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班级生活规则大家定、齐遵守,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通过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
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教学,让孩子们爱祖国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认识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自豪。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一、指导思想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常规教学㈠教学目标1.通过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的教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增多,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如何正确的安排课余生活,合理规划课余生活,遇到问题,能真诚坦率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远离烟酒,拒绝毒品,提高防范意识。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好班委,负责组织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为班级和同学服务,共同商定班级事务。
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教学,引导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幅员辽阔的国土,共同生活着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虽然生活环境、文化习俗等都有差别,但是我们彼此尊重,互帮互助,成为相亲相爱一家人。
4.通过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的教学,让孩子们爱祖国民族瑰宝美丽文字,了解祖国的古代科技,认识源远流长传统美德,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㈡教学资源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
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1. 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解析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解析编写目的:本文旨在帮助小学四年级学生增强班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以及培养规则意识和民主意识。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而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成功的集体主义教育应该让学生树立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教训则在于将集体和个人对立起来,使集体主义教育苍白乏力。
因此,集体主义教育必须在内涵和方法上创新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第一课时旨在通过情感切入,引导学生回忆入学后的重大事件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亲历过的生活中去回味、体验、感悟集体的温暖,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关心,从而引发出对集体爱的情感。
在讲述故事时,要突出温暖、互助、友爱等重点。
第二课时则通过设计班徽活动来促进班级精神和班级共同奋斗目标的形成。
学生参与设计班徽的活动,可以让班级有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从而使班级发展有方向。
在制作班徽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班级的发展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充分的讨论。
第三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民主意识。
规则意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教材安排了相关的课文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本课的法治教育体现在知道规则的制定和修订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采取民主的方式。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了解班规包括的主要内容,为后面学生制定班规作铺垫。
规则是一个集体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班集体要通过班规促进集体的规范和秩序,并引导学生的积极行为。
在制定班规时,要民主,自觉接受班规的约束,遵守班规。
同时,要懂得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遵循一定的程序完善和修订规则。
第二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班级规则需要全班同学共同遵守,并且必须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来保证规则的执行。
如果发现规则失去合理性,可以按程序对班规进行修订。
在执行规则时,应该按照制定好的规则进行,公平公正,不能因个人愿望而让规则有弹性。
只有按规则执行,才能确保规则的公正执行。
本页教材主要引导学生执行班规的原则,以表扬鼓励为主,适当运用惩罚的方法。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 日”,以暑假生活和周 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 生学习如何合理安排、 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 日生活;选择两个我国 的重要节日——国家意 义上的“国庆节”,文 化传统意义上的“中秋 节”,旨在引导学生理 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 同的风俗与文化含义, 以文化之光点亮孩子的 生活世界。
编写立意
有礼貌 有方法
教学定位比较
学生参观发现 教师帮助呈现
在成人引 导下组织 开展班级 活动,承 担相应的 角色与任 务;
体会“大 家事,大 家做”, 培养集体 责任感。
小组讨论 认领任务, 与“兴趣小组”
结合
展开过 程
单元关联
喜欢集体生活, 爱护班级荣誉;
认真完成班集 体交给的任务;
自觉主动承担 班级岗位,积 极履行岗位责 任,培养小主 人意识;
能对问题提出 自己的想法与 看法。
充分挖掘 充分保护
教学前置 与延伸
重在体验和参与
、责任,可适当 增加辨析讨论
谨记职责 主动服务
颐指气使、随意而无礼地指责同学、 拈轻怕重、不公平地评价同学。 明白不可滥用权利,把权利当权力
目。
学生辨析能力不断提升
一年级上册 简单辨析
这样做对吗
一年级下册
辨析与日常生活的自我反思相结合
7、怎样才是真喜欢 16、为啥合作不下去
二年级上册
增加难度,更加开放,
引导学生通过辨析增加对生活复杂 性的认识。 理解有多种可能的选择。
2、这样可以吗 7、这种情况怎么办 10、我喜欢哪种情景 11、怎样排队好
家乡
上册针对本年段儿童道德认 知发展特点,结合现代公共生活
的需要,设置了“共有与共享” 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扩展 视野,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 生活世界,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 成奠定基础,也为学习中高段的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枣庄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编写要求道德与法治“学期课程纲要”是对一个学期中主要的教学指标进行专业预算.以确保课程的健康、有序实施,确保课程设计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素养。
因此,教师在编写道德与法治“学期课程纲要”必须考虑到课程的目标、相应的课时、学生背景分析、课程组织、实施的条件、学生评价以及各方而的总体协调等情况,也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对本学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和分析教与学中所涉及到的各方而因素,以规范并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
制订学期课程纲要可以帮助教师建立课程观,拥有“大观念”,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就像是一张认知地图,可以让我们随时知道自己在哪里,要去哪里。
学期课程纲要可以让教师的教学从原本的散点走向连续,解决知U!碎片化的问题。
学期课程纲要可以改变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被动学什么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知道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活动与学习结果的评价,真正参与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教师编制“学期课程纲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本学期学科教学实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过程。
也是对实施教学所需要的各种条件的审视过程。
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框架,有利于学校开展课程审议、管理与评价。
二、内容及编写要求(一)《芋期课程纲要》的构成要素1.一般项目: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2.课程元素: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3.所需条件:为顺利实施该课程所需要的条件(二)《学期课程钢要》的编写流程1.教研蛆长组织本教研组的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编制课程纲要的方法。
研窕课程标准、研读教材,准确把握课程的地位和价值:明确本学期的课程安排与整个课程安排之间的逻辑关系:处理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课程元素。
2.在新学期开学前一周,教师要依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和学情,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独立编写“学期课程纲要”。
部编《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第二单元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尤其如此。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其中有人际相处,有规则意识,有健康观念,有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都蕴含其中。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但却不一定能够在游戏中自觉成长,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游戏的安全问题或者沉迷于不健康的游戏而对自身的成长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因而,引导孩子“好好玩”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话题。同时,教育的自觉在于把儿童成长的重要方式“游戏”,真正转化为其文明生活及文化性与创新性培育的载体。超越游戏的安全底线要求,通过“玩好”而“发展好”。
一年级上册 4 上学路上 6 校园里的号令 二年级下册 8安全地玩
5
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遵守环境保护规则
一年级下册 6 花儿草儿真美丽 7 可爱的动物 二年级下册 9 小水滴的诉说 10 清新空气是个宝 11 我是一张纸 12 我的环保小搭档
充分讨论 充分交换
态度 职责
充分观察、讨论
案例辨析
辨析 讨论 判断
有礼貌、有方法
谨记职责,主动服务
学生参观发现 教师帮助呈现
讨论 商量 设计
团结合作、共同分担责任
展示装扮成果,感受集体荣誉感和成功感。
分别通过对“公共财物”“公共卫生”“公共秩序”以及“公共文明修养”(如针对当前广受诟病的“大声喧哗”这一习惯)这四个方面的重点引导,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部编《道德与法治》 二年级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
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思考
为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16年6月28日联合印发实施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要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法治教育提出了不同的目标,并分学段细化教学内容与要求。 我们需要摒弃那种认为法治教育就是讲法条、讲案例的观念,把传播法的理念、精神、价值贯穿于儿童日常的生活当中。
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学生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法治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开展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制定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将介绍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的内容安排。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正确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使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珍惜友谊、遵纪守法,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诚实守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诚实守信,为什么要诚实守信,怎样做到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情景模拟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明白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 友爱互助教学内容包括友爱的意义、友爱的表现形式以及互助的价值等方面。
通过小组活动、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团结互助的品质。
3. 安全第一教学内容主要讲解如何保障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安全知识问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 尊老爱幼教学内容围绕尊老爱幼展开,介绍为什么要尊老爱幼,如何尊老爱幼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观摩慰问、志愿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关爱长辈、爱护幼小。
5. 法律意识教学内容包括什么是法律,如何遵守法律,身边的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法治知识竞赛、法治教育讲座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情景模拟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道德决策和法治问题,加深理解。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 实地观摩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摩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问题,加深认识。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课件,生动直观地展示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主要围绕第三章《法律保护我们》展开,详细内容包括:第一节《法律是什么》,第二节《法律的作用》,第三节《我们受法律保护》。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知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2. 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我们生活的保护作用,提高法治意识。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我们受法律保护。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道德与法治教材、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交通违章、购物纠纷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法律的基本概念、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与我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明白法律如何保护我们的权益。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选择题、判断题,检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
六、板书设计1. 法律的概念2. 法律的作用3. 法律保护我们七、作业设计a. 法律是如何保护我们的?b. 举例说明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新闻,了解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法治意识。
同时,开展一些法治教育活动,如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2. 例题讲解环节;3. 小组讨论的设计与实施;4. 作业设计中的思考题及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
1《我们班四岁了》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本课的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主题三“我们的学校生活”第5条“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二、教材分析1.编者意图: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属于集体教育主题,共三课,分别是《我们班四岁了》《我们的班规我们订》和《我们班他们班》,它们之间的逻辑结构是从“集体意识”到“班级规则”,再到“群体间相处”。
编写目的是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及集体意识,强化学生对班集体的爱,关心班级的建设,积极参与班级活动,能融入到班级生活之中。
2.内容板块:第一课《我们班四岁了》由三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我们班的成长足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过去三年多班级生活的回忆;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我们班很棒”,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班级的优点和不足;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班会设计大赛”,旨在引导学生在制作班徽的过程中,凝聚班级精神。
三个板块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先回忆班集体三年来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再引导学生寻找班级的优点与不足,促进学生对班集体的认识和关心,最后通过制作班徽来促进学生对班级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3.教材创新点:本课集体主义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创新体现在教材不是强行给学生灌输爱集体的观念,而是从情感切入,引导学生回忆入学后经历的重大事件和有趣的活动,温暖的故事,让学生在亲历过的生活中去回味、体验、感悟集体的温暖,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关心。
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热爱班级不仅仅是为班级争得荣誉,为班级提建议也是热爱班集体的表现”。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至三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价值观念;对本单元集体教育主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要维护集体荣誉,为班集体争光。
具体表现为积极参与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如社会实践活动、校运会、歌咏比赛等等。
2020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全册说课稿(附教材目录)
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全册说课稿(附教材目录)小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全册说课稿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1自主选择课余生活2学会沟通交流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4选举产生班委会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6我们神圣的国土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10传统美德源远流长1、《自主选择课余生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程序”、“说板书”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具体研说,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依标扣本,说教材《自主选择课余生活》包含三个框题:“课余生活我选择”、“课余生活助我成长”和“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
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是前两个框题。
第一框题,自主选择课余生活是权利,自主选择课余生活需要能力,要提高自主选择课余生活的能力。
第二框从校内课余生活和校外课余生活两个方面来启发学生反思课余生活的意义。
二、以人为本,说学情五年级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积极学习,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
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
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教学目标:1.知道自主选择是自己的权力,学习自主选择和合理规划课余生活。
2.回顾校内外课余生活片段,感悟自己在课余生活中的成长。
3.学会过好课余生活的方法,并能过好课余生活。
教学重难点:正确认识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和作用。
三、紧扣重点,说教法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本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直观演示法指导学生使用合作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于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主动探究,完成学习任务。
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司法》教学工作计划
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司法》教学工作计划1. 前言本教学工作计划旨在指导四年级下册《道德与司法》课程的教学工作。
通过本计划的实施,旨在加深学生对道德和司法的理解,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帮助学生:- 理解道德与司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掌握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理解法律法规对社会和个人的作用和影响;- 培养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提高社会公民素养。
3. 教学内容安排3.1 第一单元:道德-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提高道德素养。
- 授课内容:- 什么是道德- 好人和坏人的区别-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孝敬父母和亲人- 礼貌待人和守时- 教学方法:讲述、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游戏等。
3.2 第二单元:社会公德- 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观念和行为惯,提高社会责任感。
- 授课内容:- 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财物- 垃圾分类和环境保护- 积极参与社区服务- 帮助他人和关爱弱势群体- 教学方法:讲述、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
3.3 第三单元:司法常识- 课程目标:了解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理解司法的作用和意义。
- 授课内容:- 法律和法规的定义- 了解常见法律的体现- 了解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理解司法的工作流程- 教学方法:讲述、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
4. 教学评估与反馈为了评估学生的研究效果和教学的有效性,本教学计划将使用以下评估方法:- 课堂小测验- 课堂讨论和问答- 学生作业和项目- 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将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5. 教学资源和材料准备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和材料:- 教材:部编四年级下册《道德与司法》- 教具:投影仪、电子白板等- 额外材料:案例分析材料、游戏道具、实地考察安排等6. 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本教学计划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与内容分配。
2020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教育部部编版)
2019年最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思路及主要内容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来自西安市太元路学校的。
2017年7月18日到7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市教科所组织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学科教师培训。
在培训期间聆听了各位老师和专家的的讲座和报告。
下面我将结合培训期间的专家讲座及自己的学习情况从教材研发背景、编写指导思想、教材框架及说明、编写思路与教材特点、四个方面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一、教材研发背景1.新世纪的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2.一标多本——预设:多样中的一致,一致中的多样。
——鼓励竞争,优胜劣汰。
3.语文、历史、德育教材的独特性与新安排——统编、示范?(招标与流标:各版本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特点,没有一家能达到统编的高度。
)——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聘请鲁洁教授为品生品社教材总主编,接受任务。
——教材执行主编高德胜教授、孙彩平教授。
——教育部办公厅、基教二司专函4.课程名称的变化背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1)《18大报告》(201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3)《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要优化教材内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
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
——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法治教育”的由来(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5)《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7月18日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共同发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把法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全面提高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青少年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更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
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相关内容(一)总体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治知识,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引导青少年参与法治实践,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二)阶段目标——义务教育阶段。
使学生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重要法治理念与原则,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须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树立法治意识,养成规则意识和尊法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具备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培育法治观念、树立法治信仰奠定基础。
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二)分学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1.义务教育阶段以基础性的行为规则和法律常识为主,侧重法治意识、尊法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要注重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利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从生活实践中提炼案例,注重将核心理念、重要概念与学生生活实践能够接触的事件相结合,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
主要分阶段实施以下内容:小学低年级(1-2年级)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
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
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
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
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
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
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高年级(3-6年级)建立对宪法的法律地位和权威的初步认知。
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认知主要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知国防的意义,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初步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简要认知重要民事权利,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定保护;初步理解权利行使规则,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树立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建立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了解制定规则要遵循一定的程序,进一步树立规则意识,遵守公共生活规则。
初步了解合同以及合同的履行,理解诚实守信和友善的价值与意义。
初步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道路交通、环境保护、消防安全、禁毒、食品安全等生活常用法律的基本规则。
初步认知未成年人能够理解和常见的违法和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初步了解司法制度,了解法院、检察院、律师的功能与作用。
知道我国加入的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和国际公约。
5. 对“法制”与“法治”区别的理解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范畴,表现为一个国家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
实行法治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的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严格遵守法律和依法办事;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
从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的角度,不用“法制”用“法治”更为适切。
6.为何将“道德”与“法治”组合?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
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
《道德与法治》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定位更加明确。
二、编写指导思想(一)编写目的研发、编写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吸收十年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中国气派的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二)基本指导思想。
1、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
是教材编写的根本方针。
2、促进小学生以品德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教材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3、依据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聚焦儿童的生活与成长,以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作为建构教材内容的“原材料”。
回归生活,建构更好的生活。
着眼于儿童成长中的各种为题。
4、教材与学习者的关系模型:对话。
将教育目的隐含在儿童感兴趣的话题背后。
以同龄人的身份:体现民主、平等、陪伴、引导。
(三)教材编写主要依据依据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颁发(2011年)依据2:——《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2013年)依据3:—《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2014年)依据:4:—《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依据5:—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2016年9月13日今后的依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与时代精神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坚持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
《纲要》强调,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
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以祖国的繁荣为最大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最大的耻辱,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
着力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培育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培养青少年学生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