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行为与地方服务及设施的可达性

交通行为与地方服务及设施的可达性
交通行为与地方服务及设施的可达性

交通行为与地方服务及设施的可达性

一 引言

就减少交通尾气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土地利用规划措施的重要性所展开的争论(见纽曼与肯沃西,1989年;戈登等人,1991年;纽曼和肯沃西,1992年),显示出市内交通行为及其决定因素的特征的大量不确定性,也突显出对这个问题进行的经验研究的相对缺乏。本章将评估可达性对城内交通行为的重要性,并关注地方设施和服务的可达性。在已签发《规划政策指导13:交通》(环境与交通部,1994年)中已经赋予这个问题以重要地位,该文件将住宅和服务供给整合在一起,作为降低交通需要和鼓励环境适宜性的交通方式发展的途径之一。可达性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它可能对到达各项设施的随意性交通行为(非工作的)有重要影响。在对有关这一主题的现有文献进行回顾后,本章将报告基于埃文新城开发的一些经验研究成果。

二 可达性对城内交通的重要性

(一)调查陈述

作为对降低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评估的一部分,有关地方设施和服务的讨论突出了交通行为在两个方面的重要性。首先是交通方式。人们通常鼓励徒步或骑自行车,而不是驾驶小汽车,因为前者比后者更能有效利用能源(Banister,1992年;Banister等人,1994年)。其次交通距离,当然特别是小汽车的交通距离,尽管大部分的行程都消耗不了太多的燃料(Banister,1994年),但在短途交通中,即使汽车引擎没有非常有效地工作,交通距离的缩短也还是有助于节约能源。

关于可达性在影响交通行为的这些方面中的重要作用,文献资料有哪些评述呢?有关可达性对城内随意性的交通的影响,似乎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它们实际上反映了对紧缩城市的讨论。首先,一些评论者将思考的重点放在可达性的重要性问题上。例如,在对一系列研究的回顾中,汉森(Hanson)和施瓦布(Schwab,1987年)谈到了“个人住所与潜在的可达场所的分布状况的关系”的重要意义,认为这是交通规划的“一般智慧”。评论者们指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服务、学校和购物场所的可达性在平稳下降(Elkin等,1991年)。来自国家交通调查(交通部,199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与驾驶小汽车的交通的数量及距离的增长是相联系的。其他研究在强调步行购物的重要性的同时又指出,对于居住在新建的外围住宅区的居民来说,商店的可达性相对较低(Guy & Wrigley,1987年)。

就可达性在非工作意图的交通行为中的重要性而言,也许最强有力的证据来自希尔曼等人的研究(Hillman等,1976年)。他们对当地的很多设施和服务进行了分类,并研究了在英国东南部远离大都市地区的许多调查区中有小孩的年轻妇女的交通行为。他们发现,虽然选择使用小汽车会降低步行的可能性,但设施的地方供给(以步行十分钟计算)与步行的可能性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地方供给也会使提高设施的使用频率。这就意味着(尽管该研究没有进行直接的计算),由于设施就在本地范围之内,年轻妇女将会选择步行。这也表明在随意性交通(如非工作交通)的总的区域范围内,这些妇女或多或少还有选择自由。一些设施(如邮局和药店),无论它们设在哪儿都总有人光顾;而另外一些设施(如运动场、公园和自动洗衣店),只有在本地提供的情况下才会被更加频繁地使用。所以,可达性对交通模式、交通距离以及不同设施的使用频率有不同的影响。

另一些评论者对可达性的重要性持怀疑态度。例如,布雷赫尼(1992年)就对满足所有家庭的日常需要的“设施”这一概念提出质疑。他认为这一概念忽视了日益增长的专门物品和服务的重要性,尤其是休闲设施,地方是不可能提供这些设施的。此外,他也指出了家庭和家庭结构的日益多样化,以及“消费”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增加。

交通行为中的“选择自由”这一概念引出了有关地方设施和服务的可达性的重要意义的问题。阿德勒和本一埃科娃(Ben-Akiva,1979年)强调说,家庭积累了对物品和服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将通过远离住所的活动和服务的交通得到满足。某些交通可以推迟,还结合其他的活动进行。然而,有些交通则是必须的,非但不能推迟,而且也不太可能是单一目的的交通。有人认为,在一次交通中结合多种目的,可能对那些居住在设施不便地区的家庭来说更重要,因为这能使他们减少总的交通时间,并因此而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因此,地方设施的提供只是对个人家庭以及那些负责家庭的各种交通活动并安排交通行程的人具有重要意义。

就地方可达性的重要意义所进行的经验研究似乎也隐含着更加矛盾的结论。汉森和施瓦布(1987年)使用来自瑞典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在个人的交通特征和可达性之间虽然存在某些关联,但并不像文献当中预期的那样强,而个人和家庭的特征更重要。交通行为和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这种角色分工取决于性别和职业地位这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因素(Hanson & Hanson,1981年;Pas,1984年)。是否拥有小汽车也是解释各种不同的交通行为的因素。抛开这些普遍的结论不说,汉森和施瓦布(1987年)发现,有很多机会接近自己家的人,徒步交通或骑自行车的比例较高。而且,与希尔曼等人(1976年)的研究结果相反,汉森和施瓦布发现这并不妨碍非职业妇女使用小汽车。哈德(1992年)在加利福尼亚的一项研究也表明,在地方可达性高的地区徒步交通较多,但是在减少交通方面,这些研究结果都是模棱两可的。

为英国政府所做的有关可达性对鼓励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影响的研究(Tarry,1992年;ECOTEC,1992年)也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它关注“中心”而非“设施”(而且集中于购物中心),它罗列了研究地区之间在使用不同的交通方式上存在的许多差异,却发现:“令人惊奇的是,距离似乎不是解释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所牵涉到的因素的数量以及它们的相互关联,所以,难以清楚地分辨它们对交通方式的选择的影响。”(ECOTEC,1992年)。 来自汉森和施瓦布(Sehwab)(1987年)的有关可达性对交通距离的影响的证据表明,可达性和随意(非工作)交通的总体数量之间是弱相关的关系,但和购物及与个人商务相关的交通距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一结论适用于所有人群,他们进一步揭示出:以自家为出发点的可达性程度越高就意味着此类交通的距离越短。

(二)结论

从对这些文献的回顾当中,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认识到设施的使用带有随意性。如果某一特定设施(如邮局),不论它位于住户的什么位置都总是能得到家庭中某些人的光顾,那么,这类设施正是倡导提供地方设施的人应该特别关注的。必需的交通在将来还有距离缩短的可能,因而,可以鼓励人们步行。而且,如果这些交通很频繁,那么它对总交通量的潜在影响可能是值得考虑的。第二,在对这样的地区进行研究时,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为了满足家庭的各种需要,人们不一定会把本地设施纳入交通名单之列,即使纳入了,它可能也只是一次结合了多种目的的长途交通的一部分,因而也许是会驾驶小汽车的。第三,必须承认个人在家里所承担的不同角色的重要性,而且在任何研究中都必须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下面部分描述了作者所做经验研究的方法及结果。

三 研究方法

本章的数据来自于一项在阿文进行对新建的大规模住宅开发项目的设施规划及实施情况的研究。选择了5个地方设施提供水平不同的开发项目进行详尽的研究(见图1)。这些项目包括城市地区的大规模扩建(布雷德利斯托北部、布雷德利斯托南部以及维尔)、布里斯托尔和金斯伍德的城市边缘区(隆威尔格林)的填充式开发项目以及距巴斯几英里处的许多村

庄的扩张。选择这些基本上同期开发的新开发场址的好处在于,居住在那里的人具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统计学特征(年轻的业主-房客),当然,尽管如此,个人与家庭之间还是存在差异。

图1:5个个案研究开发的位置

(一)地方设施

研究的第一阶段是对每个开发项目的配套设施进行调查。该调查涉及到19类设施,使用的是希尔曼等人,(1973年;1976年)以及希尔曼和惠利(1983年)编订的表格。调查表明,在不同开发地区,同类设施的可获得性水平不同,因此,对于居民来说,同类设施的可达性水平也就不同。某些设施的地方可获得性会对交通方式和交通距离产生最大的潜在影响,为了把焦点集中在这些设施上,我们从中选择了较小的7类设施进行详细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些设施是因为,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这些设施的使用随意性更小,而且它们可能会被频繁使用。这7类设施是:开阔空间、食品商店、报刊经销机构、邮局、小学、酒吧、超级市场和初中。事实上,从下面将要描述的交通行为调查来看,对使用模式的一些初步分析表明,它们是被频繁使用的。

(二)交通行为

有关居民的交通行为、个人以及家庭特征的数据是通过邮寄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的。邮寄地址是从每个开发小区的选民名册中选出的。个人问卷主要是了解,在搬迁到此处后,居民最后一次到达表中所列的任一设施时所使用的交通情况。这样便可以通过不同的家庭成员收集到甚至很少发生的交通行程的具体情况。问卷详细询问了受访设施、访问时间、交通起始位置(家里或工作地)、交通方式、选择交通方式的原因、交通所花费的时间以及可替代性交通方式的可获得程度。向每个地址发送两份个人问卷,对于那些由两个以上成员构成的家庭,我们附信要求生日与收信最接近的那两个人完成问卷。5岁及5岁以上的儿童也包括在被调查者之列,并且要求成人代替每个儿童完成问卷。家庭问卷也附在信封内,它询问了有关家庭构成、私家车拥有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的问题。问卷回收率是地址数的25%。在回答中对表现出年老居民的忽视,代表儿童回答的尤其少,这表明将儿童交通行为包括在

内的问卷要求没有引起注意。

答卷从每个家庭收回后,将受访设施的位置在地图上标出来,并注上家庭地址和受访设施的位置作为一个坐标参照点,以便计算交通的距离。

为便于研究,将一次交通定义为从住址出发并造访了一次问卷中所列的设施的交通。除单一目的的交通外,还包括到达设施后又返回家的交通,当然还有更复杂的交通,如在一个或多个设施处停留的交通,或在上班途中造访某个设施的交通。但是,此处所描述的结果不包括起始点在工作场所的交通所造访的设施,因为本研究的兴趣在于家庭周边的设施提供的影响与作用。

四 研究结果

(一)交通方式

有趣的是,在分析中所涉及到变量要么是二元的要么就是可以按照二元的方式进行处理的。逻辑回归用于分析存在一个二元因变量时的情形——在本例中,步行的对立面就是其他任何方式的交通。它计算出一个从最优的“观察”到“预期”模式都与因变量相匹配的等式,并测量每个独立变量在解释因变量中的统计显著性。本研究的零假设是,所用的交通方式(指到达某个特定设施的方式)和地方供给、私家车的拥有情况、家庭中的儿童、交通者的年龄、性别以及职业地位中的任何一个变量都不相关。

表1显示了本次分析的结果。这些结果似乎表明,开发项目的设施供给本身对人们使用那些设施和步行到那些设施的鼓励,并不足以显著地改变步行和驾车交通之间的平衡。初级中学和酒吧是两个例外。由于大部分徒步交通较短,为了让地方设施的提供对所用的交通方式有显著影响,地方设施就必须既能提供人们想要的服务又能符合上面所讨论的一般性活动以及交通计划安排的模式(Williams,1988年)。例如,到当地俱乐部的交通更有可能是社会因素影响下的单一目的的交通,而且由于酒后驾驶法的规定,它完全可以被步行所取代。 中学的选择对家长来说是一个重要问题。最近教育政策中对家长选择权的强调表明了家长对不同学校所提供的教育质量的强烈敏感,而且,来自《国家交通报告》的统计资料显示,最近几年,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大增加了(交通部,1993年)。而学校的容纳能力和入学政策又具有限制家长选择权的意味。这一切都表明,我们很难在学校方面对地方设置的效果做出评估。设置初级中学可以鼓励步行的事实表明:当地家长认为,学校是令人满意的(在新开发地它们将是崭新而设备齐全的);当地的儿童可以获准入学;他们可以步行上学,而且不需要家长陪送。就小学而言,即使是实现了本地设置也不会鼓励步行[尽管沃尔德(Wald)的统计在5%的水平上还差一点达到显著性水平],不论学校位于什么地方,家长都会开车送他们的孩子去上学。

正如我们所料(因为没有小汽车的家庭就没有使用小汽车的选择权),拥有小汽车会对许多设施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拥有一辆、两辆或多辆小汽车的家庭,其成员步行的可能性比没有小汽车的家庭的成员更小。这一结论适用于去超市、食品店和报刊营销点的交通。拥有两辆或多辆小汽车的家庭,其成员也不可能步行到邮局或俱乐部。本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的活动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与妇女在照顾孩子及其他家庭责任方面所扮演的角色相关),对此,不必感到惊奇。家庭中儿童的出生也可能会导致选择步行而不是其他交通方式,尤其是去超市和较小的食品便利店采购食物时。此外,男性似乎比女性更有可能步行到食品便利店。

(二)交通距离

如果地方可达性不能鼓励步行,那么它会缩短人们为使用设施而驾车交通的距离吗?我们用多元回归分析来计算设施的地方提供对驾车交通路程的影响,并将前面所考虑的个人、家庭和小汽车的拥有情况等变量控制在同样的范围内。对于7类设施中的5类,地方设施提供缩短了小汽车的交通路程(见表2)。它不影响到小学和中学的小汽车路程,尽管如此,变量所显示出来的迹象是否定的,而且,对于到小学的交通来说,回归系数在统计学意义上几乎是显著的。对此的解释是:无论如何,去小学的大量交通都是靠步行,基于小汽车的交通

则比较长。

其他因素对缩短交通路程也有影响。就到邮局的交通而言,拥有一辆小汽车的家庭就不如拥有两辆或更多小汽车的家庭交通的远。有孩子的家庭不会到离家较远的邮局和小学;前一种情况可能是因为要在当地邮局支付儿童津贴,后一种情况可能是儿童上学的交通有地方导向性,而成人为了其他休闲目的的交通可能会去许多地方的学校。

对于开阔空间,职业地位似乎对其在地方的使用中有一定影响。全职和兼职工人比那些经济不景气的、失业的或接受全日制教育的人更有可能使用距离较近的设施。男性似乎会比女性使用距离更远的设施。

因此,本次分析的结论是,设施供给是一个能缩短小汽车的交通路程的变量。虽然本研究没有评估这种缩短对长途交通的总距离的影响,但是,结合汉森和施瓦布(1987年)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看出,它也将缩短长途交通的距离。

五 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不支持近期政策建议中的假设:增加地方设施的可获得性(以及因此而增加的可到达性)本身将对鼓励步行有重要作用。在所列的居民频繁使用的7类设施中(不论它们位于什么地方),只有两类——初级中学和酒吧——有助于从小汽车交通到步行的转变。但是,地方可达性确实有助于缩短驾车到达那些设施的交通路程,尽管如此,还不能确定这是否会使这些家庭驾驶小汽车交通的总量减少。通常,个人和家庭特征,特别是小汽车的拥有情况,对所用交通方式的影响,似乎比可达性更重要。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为了减少小汽车的使用,不仅需要限制使用小汽车的措施(如税收),也需要有关土地利用的措施。

备注:原文出自《紧凑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作者为斯图亚特?法辛,约翰?温特和特萨?库布斯。

资料来源:

Adler,T.J.and Ben-Akiva,M.(1979)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model of trip chaining behaviou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V ol.13 pp.243-57.

Banister,D.(1992)Energy use,transport and settlement patterns,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ed,M.Breheny),Pion,London,pp.160-81.

Banister,D.(1994)Research evidence:overview,in Reducing the Need to Travel-The Planning Contribution Conference Paper,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December.

Banister,D.,Watson S.and Wood,C.(199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Use in Transport and Urban Form,Working Paper 12,Bartlett School of Planning,UCL,London.

Breheny,M.(1992)The contradictions of the compact city,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rban Form(ed.M.Breheny)Pion,London,pp.138-59.

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partment of Transport(1994)Planning Policy Guidance 13:Transport,HMSO,London.

Department of Transport(1993)National Travel Survey 1989/91,HMSO,London.

ECOTEC(1992)Reducing Transport Emissions Through Planning,HMSO,London.

Elkin,T.,McLaren,D.and Hillman M.(1991)Reviving the City:Towards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Friends of the Earth,London.

Gordon,P.,Richardson,H.W.and Jun,M.J.(1991)The commuting Paradox:evidence from the top twent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47(4),pp.138-49.

Guy,C.and Wrigley,N.(1987)Walking trips to shops in British cties:a empirical review and policy re-examination.Town Planning Revies,58(1),pp.63-79.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与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一般要求和具体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心城及新城的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和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 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 GB 17733.1 地名标牌城乡 YZ/T 0129 邮政普遍服务 YZ/T 0067 信筒 DB11/T 190 公共厕所建设标准 DB11/T 493.1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DB11/T 650 公共汽电车站台规范 DB11/1116 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 设置于城市道路路侧带范围内直接服务于行人的设施。包括护围栏设施(含人行道护栏、公交站安全护栏、绿化设施带护栏等)、废物箱、行人导引类指示牌(含街牌、步行者导向牌、公厕指引牌、地铁指引牌、人行地道和人行天桥指引牌等)、公交车站设施(含站牌和候车亭)、邮政设施(含邮筒和邮政报刊亭)、公用电话亭、自行车存车设施(含自行车存车架、自行车存车围栏和公共自行车设施)、座椅、活动式公共厕所。 3.2 路侧带curb side strip 车行道外侧路缘石的内缘与道路红线之间的范围。路侧带一般由绿化设施带、人行道、行道树设施带组成。 3.3 人行道sidewalks 路侧带上专供行人通行的部分。 3.4 行道树设施带street trees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条形地带。 3.5 绿化设施带planting and facilities strip 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以绿化为主的条形 地带。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 管理的建议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关于加强城镇道路交通管理的建议近年来,随着各项道路建设政策的不断落实,县城的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县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但随着人流、物流的日益增大,各种机动车、非机动车的突飞猛进,现有的道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压力,影响了县城交通的安全,也影响了县城对外形象。现结合**县城市道路交通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我个人的看法及相应对策。 一、当前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规划和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一是布局建设不合理,道路通行不畅。县城商业过于集中,各地商家大都集中一条或者二条道路上开市经商,使街道商业化,加之部分商家占道经营,堵断人行通道,行人只能从人行道上拥入车行道,以及各种车辆停放在街道两边,从而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二是街道狭窄,车流量大。县城去很多道狭窄、道路设施陈旧,无法对车辆分流,交通受堵时有发生。近几年,虽然投入资金对部分道路进行了整改建设,对车辆分流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远远不能适应现有车流通行的需求。 三是街道职能不明,交通组织混乱。滨江路、交通下街运送蔬菜水果的车辆乱停乱放,严重堵塞道路。五星桥市场占道经营,行人怨声载道。田坝子市场如同虚设,运载蔬菜水果的大板车、三轮车随处停放。以上路段的交通组织混乱,行人、车流通行困难。

四是停车场偏少,车辆停放难。城区内停车泊位少,也没有大型停车场,导致车辆随处停放。县城主要道路有十余条,而停车场仅有2-3个,街道停车泊位加上各单位停车泊位也不超过30个,远远不能适应需求。 其次,私家车发展迅猛,缺乏控制性 一是私家车急剧增加。每年县城私家车成倍的增加,部分私家车驾驶员素质低,乱停乱放、闯红灯、逆向行驶等违法行为,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畅通。 二是电动车数量惊人。县城电动车随处可见,不戴安全头盔、违法载人、超速行驶、酒后驾驶等违法行为也给县城交通秩序管理带来影响。同时,国家对电动车的管理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使交警难以对此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是对非营运车辆管理不力。一些无证车的黑出租、拼装车等私自拉客、强行载客,严重干扰了交通运输市场,同时造成了交通安全隐患,增加了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第三,交通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性 道路交通管理从其内容看,主要由道路管理、车辆及驾驶员管理、交通设施与信号控制、交通安全宣传、交通流组织与疏导、交通事故处理与预防、交通情报通信等分支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只有各系统有效地工作,才能达到确保交通安全畅通的目的。但目前交通管理各分支系统结构设置不合理,工作缺乏相互联系,各自为

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主编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5年9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先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5年1月14日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城市道路管理,保障城市道路完好,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城市道路,是指城市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道路、桥梁及其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养护、维修和路政管理。 第四条城市道路管理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协调发展和建设、养护、管理并重的原则。 第五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城市道路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城市道路管理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条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城市道路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城市人民政府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道路管理工作。 1 总则 1.0.1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 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 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 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 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

随着道路通行条件的改善,道路交通量会发生较大变化,针对可能成为道路交通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 一、设计依据 1道路平面设计图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 4、《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 5、《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 6、国家及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其他有关标准、规范、规程及相关规定 1严格按照上述规范的规定进行设计; 2、与周边交通组织充分结合,发挥路网最大效率; 3、标志内容力求简洁、清晰,给司机以确切的道路情报,保障交通安全与快捷; 4、合理配置清楚明确的交通标志和标线。 三、交通组织 1设计标准 本项目为城市次干道皿级,计算行车速度30km/h 2、机动车交通组织 (1路段交通组织 路段行车道接路口直行车道,在路段行车道和过渡段车道中提前预示车道流向, 使转向车在路段提前选择车道。 (2)交叉口交通组织 瓶颈的重要节点重点进行交通组织。 (3)公共交通组织 在公交站点搞好线路衔接,方便换乘,提高道路运输效率,减缓道路交通流量增长,让有限的道路资源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3、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组织 (1本项目设置了专用的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在非机动车道上通行。 (2)完善由沿线布置的步行设施、行人过街设施、盲道、残疾人专用道等组成 的步行交通系统,提出适于营造绿色、休闲、安全的步行交通空间的硬质景观的建议。 四、交通设施设计 1道路标线 (1道路标线涂料采用环保反光热熔涂料,并具有抗滑性能,标线表面的抗滑性能不应低于所在路段路面的抗滑性能。标线涂料应符合“GB5768H2009及“ J卩 T80”(路面标线涂料)、” GN47- 1989(道路标线漆常温型)” GN48989 “(道路标线漆热塑型)的有关规定,车道的划分见图中标注(线中至线中标注)。道路平面宽度不规则的路段按车道平均分配画线。车道尺寸与虚线间距单位为米,标线、导向箭头和路面文字的厚度15?1.7毫米。 (2)敷设标线的路面表面应清洁干燥。 (3)为增加标线夜间反光性,所有标线均预混玻璃微珠和面撒玻璃珠。 (4)连续设置的实线类标线,应每隔15m 左右设置排水缝,其他标线有可能 、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地下车库交通设施设计方案

地下车库交通设施设计方案 根据我司对交通设施施工设计方案的说明 本设计方案按《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定﹑《安全标志》﹑《道路标线涂料》等有关国家标准,根据停车场现场环境条件,合理规范地设置一定标志牌﹑结构件及地面涂线等交通设施,尽可能完善地对出入车场的车辆进行引导和控制,使车辆放置,便捷有序,出入流通顺畅,既方便管理,又提高效率。 一﹑反光标志牌: 在车辆进出口以及车辆内适当位置安装标志牌,引导车辆正常行驶,交通标志有禁停标志,指示标志及其它标志等。 1﹑材料:铝合金板,进口工程级反光膜。 2﹑制造:先将铝合金板加工成国标规格后,再将通过贴膜机将反光膜贴在铝合金板上。文字,图样均按国标样本。 3﹑规格: A﹑导向标指示牌—安装在车道两边的墙上。 B﹑警示标指示牌—安装在车位两便的墙上(柱)脚上。 C﹑龙门标牌—安装在车道入口处的墙上。标有本车场的主要信息。 D﹑出入标志牌—安装在车道出口处的位置,使车辆不得从出口出进入车辆。 E﹑其它圆方牌及方牌(如转弯指示牌“国标准”,出口指示牌“用专用的“丁”字形悬牌吊架安装在天花板上或墙上。 二﹑标线:在车场地面及行车道上标划有关的各种线条,箭头等交通安

全设施,和标志牌配合使用,管制和引导,规范疏导车流。 1﹑材料:交管局指定的标准道路标线漆 2﹑制作:用机器喷涂在地面上。 3﹑规范: A﹑车位线—引导车辆停车,按国标规范。施工时可根据车场的现场情况适当调整。线宽为150mm,颜色为白色。 B﹑箭头—引导车辆行驶方向,在车场内适当的位置标志导向箭头,按国家标准长为300mm.,颜色为白色。 C﹑分道线—为通路中间分离线,表示不准车辆跨线超车或压线行驶。规格线宽为150mm,颜色为黄色。 D﹑禁停线—在车场的主要出入口处禁止停车的地点划分禁停区,颜色为黄色。 E﹑车位编号—在车场内的每一个车位上标注编号,以便车辆有序地的对号停放。 三﹑金属构件:在车场内适当安装一些金属结构件,包括用于安装反光诱导标牌﹑吊架和保证车辆安全的挡车器﹑反光防护角及反光凸镜﹑减速带等。 1﹑材料:有用金属钢管﹑不锈钢管和及反光膜。 2﹑制作原料:机器铸造铁管﹑硬塑制品﹑原生橡胶制品及人工加工成品后安装。 3﹑规范: A﹑挡车器—在停车位靠墙方向安装,距离停车位后线1.1米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The Install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ity Road Traffic Safety Facilities 第1部分交通标志 (征求意见稿)

目次 前言 (1) 1范围 (2) 2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 (2) 4标志设置基本原则 (3) 5标志设置要点 (3) 6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 (8) 7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 (14) 8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0)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规范第1部分交通标志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交通标志的结构、尺寸及设置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中心城区内城市道路、各区县政府所在地建成区内城市道路的交通标志设置。 本部分含有相关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基本要求、标志设置要点、标志板、支撑方式及安装要求、一般道路指路标志的设置、城市快速路标志的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 50017 钢结构设计规范 GB/T 18833—2012 道路交通反光膜 GB/T 23827 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 GB51038-2015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DB510100/T 129.1-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1部分-总则 DB510100/T 129.2-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2部分-一般城市道路 DB510100/T 129.3-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3部分-城市快速路 DB510100/T 129.4-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4部分-一般公路 DB510100/T 129.5-2013 道路指路标志系统-第5部分-慢行交通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道路交通标志road traffic signs 在道路上用于交通管理目的并以颜色、形状、字符、图形等向道路使用者传递特定信息的设施。3.2 组合标志 combination signs 两个或两个以上警告、禁令、指示标志布设在同一个版面上的交通标志。 3.3 作业区 work zone 由于道路施工、养护等作业影响交通运行,而进行交通管控的路段。

停车场设施设计说明

通设施施工质量要求 ◆ 标线工程 ·标线见国标GB/T 16311-1996 ◆ 色带涂刷(分布于墙、柱)尺寸:从地面起40厘米-140厘米之间涂色 ·弹线及保护准确有效,不能把涂料飞溅到非工作面。 ·涂面边缘要横平数直 ·涂料面颜色要均匀一致,不能有斑纹。 ·施工后现场要清扫干净。 ◆ 轮廓标安装(在通道和立柱通道处安装)尺寸:从地面起80厘米处为轮廓标下缘。·轮廓标要垂直安装。 ·紧固螺丝拧紧到位。 ·防盗帽要安装齐备、牢固。 ·成型标线粘贴 ·成型标线裁剪要尺寸准确、边缘整齐。 ·地面清扫要彻底(水泥必须用钢丝刷)。 ·涂抹粘结剂要均匀,现型要流畅。 ◆ 黑黄警示带(通道两侧) ·表面清扫干净。 ·尺寸测量精确,涂色均匀。 ◆ 反光道钉安装 ·间距一致,距墙等距。 ·粘结剂涂抹要均匀,安装要平整。 ◆ 减速带安装 ·定位及钻孔准确。 ·色块分布正确。 ◆ 灯箱安装 ·制作时注意各尺寸,下料要准确。 ·螺栓坚固致到位,各线头连接要牢固。 ·安装是要求水平,紧固件要牢固稳定。 ◆ 反光牌安装 ·安装牢固,注意水平。 ·安装完毕,擦洗干净。 ◆ 挡车器安装 ·安装时必须弹线,安装后要在一直线上。 ·安装时螺栓紧固到位。 ·刷漆要均匀。 ◆ 橡胶护角尺寸:距地面高度40厘米处为橡胶护角下缘。 ·紧固螺丝拧紧到位。 ·反光膜粘贴牢固、规则。 停车场设施设计说明 设计工程:大兴区黄村镇老街A、B区

设计原则:依 据GB5768国 标标准,适合 驾驶员快速 识别标识,方 便行车,利于 管理,保证安全,适合理的条件下尽可能增加车位。 设计内容:大兴区黄村镇老街A、B区地下一层为停车场,停车场有出、入口两条通道,均为单向行车;地上停车场及交通设施。 一、地下停车场 1.通道部分 通道门口安装标志牌,标有限高、禁行、限速、禁烟、禁鸣及出入口,提示司机正确行车。标志牌由公路专用2mm标志铝板及进口工程级反光膜制作。考虑到安全行车,通道边缘施划宽0.15m黄色边缘标线,并安装反光道钉,用以区分车道边缘,提示司机正确驶行。道路左侧安装反光导向标志牌,这样司机很容易确认通道的轮廓。通道地面划有箭头,指示行车方向。 2.停车场部分 在停车场内行车由车道上方指示标志牌及路面导向箭头等设施的引导使其到达指定位置。离场时也可依据车道上方指示标牌从出口驶出。 1)停车车位由宽0.15米的白色标线专用漆施划,标准车位为5mx2.5m,根据实际情况在不影响停车的前提下适当调节车位的尺寸。 2)车位后端安装单杠式挡车器,用以停车限位,挡车器一般离车位后端1.2米保证停车时车辆不会发生碰撞,同时又不影响打开车辆后备箱。此挡车器为我公司产品,外型美观,经济实用。 3)停车场内行车道,安装有指示方向和区域的反光标志牌。车辆自入口通道进入停车场,驾驶员可根据车道上方的指示标牌、地面的导向箭头的引导,快捷地找到指定车位并顺利驶出停车场。标志牌由公路专用标志铝板及进口工程级反光膜制作。 4)在车速较快及驾驶员无法正确判明行车前方情况的一些路段安装橡胶反光减速垄(宽度340mm,高度 50mm,黄黑间隔),用以强制车辆减速从而保证行车安全。橡胶减速垄外型美观,经久耐用,而且双面装有反光片,使司机容易确认。 5)在车道两侧立柱及转弯处,面向车道转角部位装橡胶护角(宽80mm、高600mm),表面贴黄色反光膜。这可使驾驶员正确判明车道宽度,同时如车辆万一发生刮碰,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物及车辆的损坏程度。6)每个车位均喷有车位号,避免停错车位,也便于司机找车。 二、地上停车场 西门为入口,安装限速、禁鸣标志牌及停车场指示牌,提示司机正确行车方向。东门为出口,所有道路均为单向行车,减少行车交汇点,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地面划有箭头,指示行车方向。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林华杰

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林华杰 发表时间:2019-08-26T15:09:54.18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12期作者:林华杰 [导读] 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行驶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 茂名市安鑫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茂名 525000 摘要:城市不断发展,机动车行驶数量也日益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的不断出现。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接下来详细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最后对交通工程设计技术进行具体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给行业内人士以借鉴和启发,同时希望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与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做出贡献。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分析;交通工程;设计;技术 引言 现阶段,社会高速发展,城市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的要求也开始日益增多,道路上车辆的大量增多,造成道路交通拥堵,进而产生了一系列交通问题,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因此,交通工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工程设计的主要目标,促进交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1城市道路交通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中道路分为:快速路、支路、主干路、次干路。快速路主要指在城市中联系机动车辆与交通服务的道路,其可以将交通需求的层次进行分解,快速路形成了城市快速交通的道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快速路由主要指的是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为城市交通可以提供有效服务,加强与交通的各个部门联系,对城市道路交通起到疏导作用,即当城市交通出现拥堵情况,快速路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疏导,衔接各个交通道路,将城市道路连为一体,扩大了城市对外交通,是交通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主干路主要指的是城市在对外交通与城市组团联系的最主要干路,就是指过往车辆必须保持正常速度的交通路线,其设置了6条车道,运用扩大交叉口的方法,加强车辆通行力度,提高过往车辆的通行能力。在主干路的沿线一般会设置一些建筑,吸引过往的行人。次干路分为交通性次干路、生活性次干路。支路是城市中的一些街坊道路,在支路会有住宅和公共建筑,以及会有一些与生活服务有关的功能,起到缓解交通的作用。支路也可以布置一些商业建筑、公共建筑、住宅,同时相关部门也可以设置公交专线、自行车公用道路。交通工程在进行道路设计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城市的道路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有效总结,分析道路的具体情况,了解施工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使设计能够符合城市交通工程的需求。 2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 2.1规划设计 在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城市交通进行整体性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交通设计的初始阶段,也是交通设计的关键期。因此在规划城市交通格局时,就应该渗透节能环保意识。规划设计奠定了后期建设得理论基础,以环保理念指引开展交通规划,能使施工单位秉持绿色施工原则。在规划阶段,设计人员应该综合考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人员应该发挥环境保护的功能,使道路交通设计和道路工程结合在一起,确保道路交通设计符合地理环境需要,满足水文地质条件。第二,设计人员应该秉持绿色环保的理念,挑选最佳的线路设计方案,并保证工程造价的合理性,尽可能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成本的最大效益。第三,设计人员应该对城市的植被进行保护,避免工程建设破坏植被环境。在满足上述三个要点之后,设计人员可以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进行合理设计,并对交通路线进行有效评估。如果路线规划方案仍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则应该在环境破坏的区域施加防护性举措,削弱环境破坏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可以采用缩短道路长度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降低车流密度的方式。在对交通线路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还应该综合考量城市居民的审美需求,引入绿色景观美化城市环境,保护城市生物的多样性,实现城市道路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 2.2施工阶段设计分析 建设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时,要高度重视按照国家法规合理处理地基,包括填土方、开挖道路地基等。否则,道路工程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会严重受害,尤其是弃渣场、斜坡等废物置放地,一旦出现大雨或暴雨,就会带动松动的水土漂流,以至于生态水土急剧流失。故而,设计施工方案时,设计者应先勘察工程项目地,确定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持协调的挖填方案,进而在缩小运输距离之上制定水土流失预防措施,有力地规避工程建设引发水土流失。同时,施工时,大型施工机械设备都会发出较大的噪音。这些噪音,不仅会干扰居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还会破坏城市应有的安静。所以为加强绿色施工,设计城市道路交通的施工方案时,设计者要尽量选择低噪音施工设备,或引进消音装置,并定期管理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在夜晚施工等,从而降低道路工程建设给居民带来的噪音污染。此外要注重保护好城市的路面环境和水体环境。道路施工难免会产生扬尘与一些脏水,若不谨慎处理,必然会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基于此,设计者在设计道路工程施工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定期给施工现场容易出现扬尘的区域洒水,防止灰尘在风的吹拂下进入居民生活区。在废水方面,要严谨直接排放。适当引入废除处理装置和二次回收装置,提高废水循环利用率,减少废水对城市水体的破坏。 3交通工程设计技术分析 3.1横断面形式与选择 交通工程在设计时,相关人员需要以国外和国内先进的设计经验为参考对象,相关人员需要了解道路功能,道路系统功能分级的要求,这包括:城市道路分为之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断面形式需要尽量减少物理分割,交通流改变时,可以进行有效利用,一块板与两块板为推荐的道路横断面形式。行人与非机动车应当尽量在一个平面上处理,分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一般采用高差的方式,而并不是利用分隔带分离。 3.2路段设计 相关人员在对交通路段进行设计时,需要对行人过街道通行空间进行设计,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降低行人在经过道路时对于其他交通流的干扰。此位置应该设置到整条道路上,通常情况下,交叉口需要设行人过街横道,然后依据道路具体情况确定路段增加行人过街横道是否必要。将行人过街横道的宽度设置为3m左右,结合横道设计与行人对过街需求增加通行能力,具体增加幅度应该以1m为单位,行人过街间隔需要针对不同区域的不同进行不通设计,对于城市中心商业区,行人过街间距需要尽量减小;针对城市你一般区域,由于人

[精品]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工程的设计说明

xxxxx片区二号道路交通设施工程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述 xxxxx区地处于xxxxx市主城区西南部,濒临长江,东临xx,南接xx,西北面与xxx接壤。全区面积 103 平方公里,是xxxxx市主城区 12 个中心组团之一,是xxxxx重要的冶金、建材、和物资配送基地。 xxxxx片区二号路交通设施工程具体情况见下表: 道路名称起止点桩号道路长度标准路幅道路等级设计时速二号路K0+000~K0+437 437米7.5米/13.5米城市次干路30 公里/小时 二、交通工程设计 本次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总体原则:以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行车有序、低公害的基本设施为要求,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按照道路交通工程的设计原则,为道路交通参与者提供正确、可靠、适时的交通信息为目的。同时结合道路沿线周边环境,对道路沿线实施各行其道,人车分 离,安全防护等交通安全设施设计。 2.1、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3、《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5、《xxxxx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50/T 548.1-2014)xxxxx市地方标 准 6、《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1038-2015) 7、《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09) 8、《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手册》(JTG D82-2009 公路工程标准规范配套图书) 9、《公路交通反光膜》(GB/T 18833-2012) 10、《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11、《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 12、《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 13、《公路交通工程钢构件防腐技术条件》(GB/T18226-2000) 14、《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11) 15、《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B 25280-2010) 1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 17、《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通用技术条件》(GA/T496-2009) 18、《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验收技术规范》(GAT 870-2010) 19、《电气电缆槽管系统》(GB/T 19125.1-2003) 20、《系统接地的型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21、《电气安装用电缆槽管系统》(GB/T 19125-2003) 2.2、道路交通标志设计 交通标志设计根据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1038-20095)和《xxxxx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50/T 548.1-2014)xxxxx市地方标准进行。 设置交通标志旨在通过对驾驶员适时、准确的诱导,充分发挥其舒适、安全的效能。本项 目交通标志设计主要以不熟悉该区域道路网系统的驾驶员为基本使用对象,通过适时、适量地提供交通信息,使驾驶员能够正确选择路线及方向,顺利、快捷地抵达目的地。同时,还通过禁令、指示、警告等标志来进行交通管制和保证行车安全,使道路发挥最大的作用。 根据以上原则及本道路特点,交通标志主要布设方法如下: (1)在平交口设置各个方向的道路方向指示标志,指示前方能到达的最近的道路名称。新 增道路的命名由市民政部门确定,指路标志版面信息内容由交警确定。 (2)在平交口各出口后50m左右设置限速、禁停、禁鸣标志。 (3)在施划斑马线位置设置人行横道标志。 (4)在下坡路段设置警告标志。 (5)在每个路段两端安装路名牌。 (6)设置红绿灯的路口,在右转弯道处设置右转车辆红灯可行提示标志。 交通标志的大小: 禁令标志、提示标志及路面牌根据《xxxxx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50/T 548.1-2014)xxxxx市地方标准的要求进行制作。 指路标志:预告标志采用4m x 2m的版面,汉字主要信息字高为36cm,辅助信息字高为20cm,当所指示地名或路名较长时,可适当调整。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ICS 91.020 DB P53 备案号:21149-2007 北京市地方标准 Setting Rules for Public Facilities on Sidewalks

目次 前言......................................................................................................................................................................II 引言....................................................................................................................................................................III 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规范.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一般要求 (2) 6 废物箱 (2) 7 交通类护栏 (3) 8 街牌 (3) 9 步行者导向牌 (3) 10 公交车站设施 (3) 11 信筒 (3) 12 公用电话亭 (4) 13 信息亭 (4) 14 自行车存车架和围栏 (4) 15 座椅 (4) 16 活动厕所 (4) 17 报刊亭 (5) 附录A(资料性附录)设施带 (6) 附录B(资料性附录) 路口人行带 (7)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安全设施标准

一、道路交通标志 1、设计原则 交通标志的设置力求做到种类齐全、功能完善,以不熟悉周围路网体系的道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为其提供清晰、明确、简洁的信息,并使其具有足够的发现、认读和反映时间。 2、版面设计 交通标志主要分为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旅游区标志、作业区标志、告示标志以及各类辅助标志。由于现行的国家规范和相关规定中主要对指路标志的设置有一定区别,故本标准主要根据国标及现行规范,针对XX市路网特点,对XX市指路标志牌、路名牌及交通标杆进行统一设计。 2.1、版面字高 汉字高宽比一般为1:1(特殊情况下可适当调整高宽比),汉字间距满足有关规范要求,英文(大写)字高为汉字字高的0.3h(h为汉字高度)。 根据以上原则,城市道路行车速度基本为40~70 km/h ,所以指路标志汉字高度选用40cm。当行车速度大于70 km/h时,汉字高度选用50cm。

2.2、版面内容及尺寸 1)按道路的等级划分,指路标志分为以下四类:

A类:城市快速路; B类:城市主干道、放射性主干道和其他一些区域内起主干道作用的次干道组 成的道路网络上的指路标志; C类:除系统道路以外的系统性不强的次干道和双向四车道(含四车道)以上 的交通性支路指路标志; D类:除C类以外的双向四车道以下的生活性支路的指路标志。 各类指路标志的选定及版面内容、尺寸详见参考《XX市交通指路标牌设计》(XX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支路路口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图如下: 2)路名牌 考虑到与指路标志版面风格统一的原则,路名牌上均采用中英文对照。 2.3、此次调整增加的内容 1.标志的汉字、拼音字母、拉丁字母、数字等采用道路交通标志字体(简体),中文和拼音字对照。 2.此次增加了分车道标志,

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方法及其实践

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方法及其实践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中容纳的人员越来越多,给城市交通带来了非常大的压力,导致了各种类型的“堵城”出现,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因此,为了更好地使道路交通服务于人们的生活,全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进行设计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以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其设计原则、当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当采取的应对措施。 标签: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方法;实践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的“血脉”,对保证城市正常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其具体设计的因素较多,在具体实践中可能还会受到很多临时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对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方法及其实践进行分析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需遵循的原则 1.公共利益优先原则 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服務的是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公共利益优先是首要原则。同时,公共利益优先包含的层面是多样的,其不仅包含有公交车优先,同时还需要设计的交通工程能够满足当前多元化发展的公共出行的公共需求。例如,在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中加入何种“过街天桥”,在什么位置加入,高度是多少,服务年限是多少,这些均需要从公共利益优先的角度进行考量。 2.“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这是当前开展民生工程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所以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从传统的“车本位”转换为“人本位”,将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当做一件服务于人性化出行需求的大的“工艺品”。这里的“以人为本”是广义的,需要兼顾步行出行、公交出行、非机动车出行、残疾人出行、汽车出行等多方面人群的需求,只有秉持“以人为本”的实际需求,设计的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掌声。 3.可持续发展原则 当前,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所负担的压力不断提升。因此,在进行交通工程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前交通实际需求与未来交通需求之间的关系,且需要从生态环保、交通出行优化等方面进行统筹考虑,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工程使用的可持续性。 二、当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