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二 加强自我防范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 思 考 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 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 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 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 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 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辨析: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但是犯罪 行为不一定是违法道行德与为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犯罪分子应受刑罚处罚
成都特大黑帮四主犯被判死刑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广州“打黑”头号大案 一审终结3主犯被判死 刑
广州举行公捕 公判大会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犯罪必受惩罚
什么是犯罪?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
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的区别、联系
区别 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 违 法 行为)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 犯罪(刑事违法行为)情节比较严重,社会危 害性特别大。
联系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都属于违法行为,都触 犯了法律,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违法 行为包括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
了刑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犯罪的特征
?
社会危害性 ——严重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刑事违法性 ——触犯刑法
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应受刑罚处罚性 ——应受刑罚处罚性
是前二者的必然法律后果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新课讲解
一 了解罪与罚
运用你的经验:
(1)上述图片属于盗窃罪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
《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
罪2023-11-08CATALOGUE目录•引言•不良行为概述•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案例分析•总结与建议01引言主题的重要性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行为和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稳定。
在青少年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孩子们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沾染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因此,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预防违法犯罪,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演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对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
帮助青少年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02不良行为概述不良行为是指违反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或社会公德的行为,通常表现为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等。
不良行为可能源于个人的不良习惯、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等多种因素。
不良行为的定义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盗窃、欺诈行为:如偷窃、骗取他人财物等;恶意传播谣言、诽谤他人等;吸毒、酗酒等违反公共秩序的行为。
侵犯他人隐私、名誉权等;暴力行为:如打人、伤害他人等;可能导致个人形象受损、社会信誉降低,甚至面临法律制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可能破坏家庭和睦、影响子女成长和教育;可能危害社会稳定、扰乱公共秩序,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03不良行为的影响020103杜绝不良行为学习和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知道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
了解法律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不违反法律规定。
遵守法律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做有损法律形象的事情。
维护法律提高法律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失控而做出冲动的行为。
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管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不良行为,要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行为约束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改正。
自我反思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勤俭节约,不浪费食物和水资源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八年级上册高频考点重点知识汇总
八年级道法上册高频考点重点知识一、犯罪行为1、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基本特征(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①严重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②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③应受刑罚处罚性(必然法律后果)3、刑罚种类:主刑、附加刑两大类主刑:①管制②拘役③有期徒刑④无期徒刑⑤死刑附加刑:①罚金②剥夺政治权利③没收财产④驱逐出境4、如何加强自我防范?(如何预防违法犯罪)答:①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②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
③要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④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二、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关系三、违法行为的分类:1、根据违法的法律类别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根据违法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为一般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犯罪或刑事违法行为)。
注意:犯罪必然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不一定就是犯罪。
四、维权途径、应对违法犯罪1、当我们遇到法律问题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怎样依法求助?(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途径有哪些?)答:①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②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2、诉讼的地位: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3、青少年如何做到有勇有谋,应对犯罪?答:①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②要善于斗争,尽力保全自己、减少伤害。
③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④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五、自由与规则1、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为什么说自由与规则密不可分?)答:(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
①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它受道德、纪律、法律等社会规则的约束;②宪法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精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习题及答案
【精编】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习题及答案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我与社会1.教材P2—3(1)结合以上情境和你的经验,说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
(2)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受?【提示】(1)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阅读报纸、收看电视新闻;上网查询;等等。
(2)感受到社会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感受到国家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感受到自己能够学到很多在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受到自己需要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等等。
2.教材P3—4 暑假里,哪些事情让你印象深刻?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同学分享。
【提示】例如:那天,我在马路上散步,看见前方有一大群人在围观着什么。
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
经过打听知道了事情的大致情况:有一男青年骑着摩托车在马路上撞倒了一位中年妇女,可是,男青年不但不承认自己撞了人,而且还说是妇女违反了交通规则。
正当我准备退出围观时,有人大喊:“交警来了!”交警身着警服威武地走到人群中央,他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又对几名围观者做了些现场调查,然后对那名男青年说:“明明是你撞倒了她,你怎么能不承认?”那男青年一开始还想“据理力争”,但是在交警的威严和群众的指责下,终于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这件事让我感受到:在生活中,有的人做了错事,却不承认错误,不愿意承担做了错事带来的后果。
国家应该要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的道德水平。
3.教材P5(1)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2)向身份不同的陌生人介绍自己,如未曾谋面的亲戚、爸爸的同事、同学的父母、学校的校工,你分别应该怎样介绍?【提示】(1)因为人的身份是通过社会关系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一个人有着不同的身份。
(2)向未曾谋面的亲戚介绍自己:我是××的儿子;向爸爸的同事介绍自己:我是您的同事××的孩子;向同学的父母介绍自己:我是您的孩子××的同学;向学校的校工介绍自己:我是学校××班级的学生。
预防犯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部编版)
预防犯罪【教材分析】《预防犯罪》分为“了解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内容。
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从罪和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及加强自我防范,遵纪守法,远离犯罪。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说出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说出违法后果,增强法治意识。
2.通过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准确归纳出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增强法治观念,从生活小事做起,预防犯罪。
【评价任务】1.阅读材料“安徽考生作弊”,细读课本,结合“小法官养成记”活动,归纳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指向学习目标1)2.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分析赵某及陈某事例,从而总结预防犯罪行为的方法。
(指向学习目标 2)【课程资源】假期公共场所实践,课本【教学过程】外两个“朋友”竟拦路抢劫,在短短的几天内就作案三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
思考:同学们分析一下,陈某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检测目标 2)活动三:观看“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视频。
思考:视频给你什么启示?(指向学习目标 2)课堂小节我学会了……我懂得了……我需要提高……板书设计当堂小测1.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A.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 罪孽本自微小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D.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如图思维导图中的①和②依次应填入的内容是()A. 违法、严重社会危害性B. 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C. 犯罪、社会危害性D. 刑事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课件《预防犯罪》
➢ 小组以多种形式展示搜集到的不良行为或相关案例。
➢ 针对不良行为制定整改措施,并填写在下表中。
不良行为
产生原因
整改措施
课堂小结
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了解罪与罚 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预防犯罪
刑罚的含义和种类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加强自我防范 杜绝不良行为,预防犯罪 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
课堂练习
1.周某犯受贿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 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被判 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被判 处有期徒刑四年;三罪并罚,执行无期徒刑、剥 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上述判决 中属于附加刑的是( )
小偷小摸的行状元为成才路 和入室盗窃的行为。小偷小摸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入室盗窃属于犯罪。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含义: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了 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探究与分享
在我国,广大人民警察处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 会稳定第一线,时常面临各种危险。社会生活中, 有的人法治意识淡薄,或者存在“法不责众”心理, 他们采用威胁恐吓、拳打脚踢,甚至驾车冲撞等方 式侵袭民警,严重危及民警人身安全,严重挑战国 家法律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五
运用你的经验
➢ 我国刑法对四百 多种犯罪行为分 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 图片中行为的性 质和应该承担的 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 内物品构成盗窃罪,应受 到刑罚处罚。
(2)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 架他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 构成非法拘禁罪,应受刑罚 处罚。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教案
犯罪与刑罚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加强法律学习,树立法律意识,远离犯罪。
2.能力目标掌握刑罚的分类,理解刑罚的作用。
3. 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含义、特征,了解刑罚的含义、分类。
教学重点了解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了解刑罚的作用和分类,树立法律意识。
教师准备:搜集典型的法律案例,查阅相关法律条文,认真研究教材,制作PPT。
学生准备:可以翻阅刑法,简单了解相关内容,搜集生活中的典型案例。
【教师引导】同学们,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角度提出倡导。
你知道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吗?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多媒体呈现】【教师引导】你知道“法治”的内涵是什么吗?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法治”这一基本内容呢?【学生回答】我国还存在一些违法犯罪行为,有些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我国亟待推进法治建设等。
【多媒体呈现】【教师小结】我国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雨兼程,经济建设和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崛起的经济发达、人民幸福、政治文明的大国,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大国,一个和谐的社会也必须是一个法治的、文明的社会。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充满了“暗礁”和“雷区”,如何引导公民加强法律意识,远离犯罪,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第四单元《远离犯罪》。
【多媒体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宣传片【教师引导】法治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针,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依法治国,我们国家都要依据哪些法律治理国家?学生列举各种法律。
【多媒体呈现】【教师引导】随着我国法律体系不断地完善,知法守法也是每个公民应尽地义务。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件中与犯罪行为紧密相连的一部法律——刑法。
【教师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行为属于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怎样分类?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犯罪行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下面我们进入法治讲堂来初步了解一下。
2017年(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课件 (共22张
• (3)无数事实表明,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 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经常 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有可能一步步走 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 (4)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密切的 联系。不良行为可能演化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 属违法行为,离犯罪仅有一步之遥。
• 为避免类似案件的发生,请你向同龄人提两点建议。 提示:①树立法律意识,遵纪守法;②加强道德 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③防微杜渐,正视错误,勇于改过。
学习目标
• 1、培养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防 微杜渐的思想。
• 2、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志 强 及 党 校 领导。 看的出 ,区委领 导对我 们非常 重视及 关注,我 们 也 觉 得 自 己 身上的 责任比 较重,一 定要让 组织放 心,坚信 我们一 定 会 完 成 组 织 交付给 我们的 任务,并 将它做 好。会 议在一 种和睦 的气 氛 进 行 ,李 部 长的讲 话更是 深入浅 出,对大 家提了 四点要 求:⑴ 、希望 同学们 把爱国
• (1)林某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 为?
• (2)林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我们哪些启示?
(1)①盗窃财物是一般违法行为;②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 重伤是犯罪行为。 (2)①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③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 法律意识,增加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 A.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错误,不必大惊小怪 • B.面对错误,我们只能听之任之 • C.过则勿惮改,我们应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 • D.人犯了错改了就行,不必在意是否再犯
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专题训练:11 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含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专题:11 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一、单选题1.自2019年6月15日至10月15日,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开展为期四个月的交通安全整治行动,严查超载行为。
以下对“超载”说法正确的是()A. “超载”发生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B. “超载”只是一种不良行为而已,并不属于违法行为范畴C. “超载”只要没有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就不应追究法律责任D. “超载”必定危害他人生命,属于严重违反刑法的犯罪行为2.2019年9月20日,四川一位23岁女子王某某,为了“避灾祈福”,下飞机时向机坪内抛下硬币。
警方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规定,对王某某处以行政罚款200元。
王某某的这一行为()①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②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③对公共交通安全具有危害性④应该受到刑法处罚A. 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3.王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处以拘役,余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拘留。
他们的行为按违反的法律分类属于()A. 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B.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C. 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 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4.下列四种行为违反的法律及承担的法律责任对应正确的是()A. 谎报险情违反了刑法,应受到行政处罚B. 行人闯红灯违反了交通法,应受到行政处罚C. 不履行合同约定违反了民法,应承担民事责任D. 打坏路灯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受到刑罚处罚5.2019年4月2日,暂住北仑的戴某某在某短视频APP上发表对四川木里县灭火牺牲消防战士的侮辱性评论,北仑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戴某某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
戴某某的行为( )A. 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 触犯了国家的刑事法规C. 属于一般违法行为D. 受到了相应的刑罚处罚6.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
一切违法行为()A. 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C. 都由人民法院实行惩罚D. 都触犯了刑事法律7.下列违法行为中,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划分的有()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一般违法行为④严重违法行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D. ③④8.下列违法行为与其所属违法行为类别对应一致的是()①李某将国旗反挂在餐厅内厨房门上,受到行政拘留处罚——民事违法行为②范某捡到他人贵重物品拒绝归还,被法院判处非法侵占他人财产罪——行政违法行为③张某因醉驾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刑事违法行为④刘某在高铁厕所抽烟,公安机关给予刘某治安处罚500元罚款——行政违法行为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9.下列图示表明一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A. B.C. D.10.郭某为赚取点击率在微博上发布一段6秒的“枪击视频”,并配文“西安长安区郭杜好像出事了”。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远离犯罪 第十一课 树立防范意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训练习题一、基础题1、“上网﹣厌学﹣逃学﹣辍学﹣赌博﹣偷窃、抢劫”,中学生小林的这一堕落过程警示我们()①可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②要学会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③勿以恶小而为之④自觉抵制生活中的不良行为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如图中这名学生的行为属于()A.合理行为B.不良行为C.严重不良行为D.犯罪行为3、三国时期,X备在去世前嘱咐自己的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今天,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启示是()A.一般某某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区别B.大错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耍重视防微杜渐C.只要有了一般某某行为,就一定发展为犯罪D.有一般某某行为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没有关系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青少年烟草调查报告显示,初中学生吸烟率达到了6.4%,每10个初中男生就有1人吸烟.而吸烟的同学都认为这是小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①人的堕落往往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②小错一定会转变为大错③许多某某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不良行为与某某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二、综合题5、下列行为中,属于不良行为的是()①旷课、夜不归宿②打架斗殴、辱骂他人③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④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从小偷针,到大偷金”,“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这些古语启示我们()①一般某某行为必然发展为犯罪②小错可能是大错的开始,犯大错往往是从犯小错发展而来的③一个人如果不注意防微杜渐,就有可能从沾染不良行为发展到某某犯罪④一般某某行为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7、以下行为中属于严重某某行为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是()A.王某时常在大庭广众之下讽刺、嘲笑他人B.李某制作并传播网络病毒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C.学生赵某闯红灯引起交通事故而向交警谎报了家长的某某D.某照相馆未经当事人同意将其肖像挂于店面橱窗8、“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说课稿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1.1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以及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这些行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和法律常识,但对于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概念,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含义和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
2.这些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3.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道德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特点。
2.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3.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模拟相关场景,亲身体验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案例分析:分组让学生分析案例,了解这些行为的特点。
3.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经验,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4.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相关场景,亲身体验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带来的后果,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认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
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判断题)1-100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判断题1.违法行为就是指法律规定禁止做而去做的行为。
(_______)2.法律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来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
3.青少年要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
4.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如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人民检察院等。
5.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违法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6.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
7.只有犯罪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会给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造成损失。
()8.网络无限,自由无限。
网络交往不受任何限制,不必遵守道德和法律。
(____)9.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道德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0.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11.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12.知法守法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13.违反宪法义务的行为都是刑事违法行为。
(____)14.习惯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使我们终身受益。
15.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应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16.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17.八年级学生小于说:“是否以礼待人只是个人的私事,与他人关系不大,更与国家和社会无关”。
(____)18.一切违法行为都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19.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
20.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为了避免网络的弊端,中学生不要上网,离网络越远越好。
(____)21.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____)22.周五放学回家,中学生小刚看到歹徒正在对自己的同学索要钱财,他想到了道德与法治课上学到的知识,偷偷地记下歹徒的体貌特征,然后拨打110报警…判断:理由:23.判断说理:请你判断下列做法或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预防犯罪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预防犯罪。肖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历程警示我们,预防违法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 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依法自律,防患于未然,③④说法正 确,符合题意;已满12周岁的人,即使年龄小,违法犯罪也要承 担相应的法律责任,①说法错误;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 责任,犯罪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②说法错误。故选C。
④处罚中的拘役是主刑,罚金是附加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知识点二 加强自我防范 ( D ) 6. 我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规定,有故意杀人等犯罪行 为的十二至十四周岁未成年人将不再是“刑事免责”人群。下调刑事责 任年龄说明
A. 违法就要承担刑事责任 B. 法律责任的承担会因人而异 C. 刑法是专门打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 D. 即使我们年龄小也要学法、守法、用法
(2)为帮助青少年远离违法犯罪,请你根据调查结果,提几条建 议。(6分)
①青少年自身应增强法治观念,学法守法,珍惜美好生活,远离违法 犯罪。 ②未成年人的父母应尽到家庭保护的职责,对未成年人进行生活上的 关心照顾和思想上的教育培养,守好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个阵地。 ③国家应当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学校和相关部门应帮助迷途少年返回 学校或融入社会,肃清社会风气,为其他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 好的社会环境。(6分,每点2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 C ) 5. 下列对判决书内容解读正确的有
判决书(摘要)
2017秋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第十一课对违法说“不”(警惕不良行为学会正当防卫)人民
讲授新课
思考:如果田某当时没有 反抗,过后再去找黄某麻 烦,这属于正当防卫吗?
不属于,因为正当防卫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 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一定限度。
讲授新课
案情发布
郑某为某海轮船长。郑某的船由南美 载货回国,途径公海时收到台风紧急预报。 由于船远离陆地,不能进港避风,而在原 地抛锚或者继续前行以及返航均不能避免 台风的袭击。郑某为减轻船的负荷,以免 船毁人亡,即命令船员将所载货物的10% (价值10余万元人民币)抛入大海。最后, 该船终于顺利回国。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讲授新课
案情发布
一天晚上,田华从同学家归来,路过 一条偏僻的胡同时,持刀青年黄某从胡同 口处跳出来,拿刀逼向田华并让他交出钱 和手表。田华扭头就跑,结果跑进了死胡 同,而黄某紧随其后,慌乱害怕中,田华 拿起墙角的一根木棒向黄某挥去,黄某应 声倒下。田华立即向派出所投案,后经查 验,黄某受了轻伤。
我只知道我国未成年人犯罪 常见的行主要是冲动性犯罪、 模仿性犯罪、从众性犯罪以 小红 及报复性犯罪等。关于犯罪 的原因我还不太清楚。
讲授新课
老师来支招
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从内 部因素来说,主要是未成年人自身 的法治意识淡薄、自控能力不强等 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家庭 环境及教育、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以及学校教育方面方法失当等。
讲授新课
阅读124面的相关链接想 一想我国预防未成年人 犯罪法的危害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是为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培养 其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 制定的法律。
这部法律对未成年人不得具有的不 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做出了界定。
人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2 警惕不良行为 教案
小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会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破坏家庭的和睦和社会的和谐,危害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尊严。
学生分组辩论:不良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案例再现(PPT呈现)
案例分析(PPT呈现)
小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提示:
•提高自我认识,清楚不良行为的危害性,主动切断诱因。
•乐交诤友,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陶冶高雅情趣。
•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坚强意志,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播放视频——防微杜渐。
阅读分析案例,评论交流
思考讨论
讨论交流
情境阅读,讨论分析
自我反思
讨论交流
观看视频,分析案例
学生总结
分组辩论
名言赏析(PPT呈现)
剖析不良行为,避免或矫治不良行为。(讨论交流,完成表格内容)
3、面对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如何克服和矫治?
小结:
增强自我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
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思考讨论交流:
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思考交流:
我们怎样才能有效避免违法犯罪?
观看视频
讨论交流
通过存在的校园欺凌现象,加强法治警示教育。
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案例展示(PPT):
(案例一)
讨论交流:
案例中的主人公最后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好奇、模仿)
(案例二)
讨论交流:
为什么王某受到法律的制裁?(报复)
(案例三)
讨论交流: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件频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从众)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1.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行为问题,以及这些行为问题的性质和危害。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预防和纠正这些行为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但仍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时,容易迷失方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2.培养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意识。
3.提高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参与,提高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或犯罪行为?它们给你们带来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行为问题,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知识点近年来,社会犯罪事件时有发生,我们身边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之外,还需学习一些预防犯罪知识,以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下面是可以帮助学生预防犯罪的一些知识点。
一、身体安全1.不要轻信陌生人确保你只跟熟悉的、信任的人交往。
如果有陌生人向你提出奇怪的请求,或者给你不友好的感觉,你就应该信任自己的直觉并立刻离开他。
2.正确使用电话和互联网不要随便将自己或家人的个人信息泄露给陌生人。
包括名字、地址、电话号码、照片、生日等重要信息。
此外,在互联网上避免向陌生人透露重要信息,包括在社交类网站上公开过于详细的个人信息。
3.遵守校园安全规定保持情绪稳定,不随意离队,尤其是在离开校园时。
尽可能使用家长指定的交通方式上下学。
在校园内,不要靠近未知区域,确保自己的行踪没有违背学校安全规定。
二、财产安全1.注意钱包和手机每次外出时带上必要的东西。
在商业区或人流量大的地方要特别防范自己的钱包和手机被小偷抢走。
在走路时,不要拿着价值高的物品走在过道的边缘,或者放在裤袋里,这都会让小偷有机可趁。
2.不接受陌生人的赠品即使赠品看起来很吸引人,也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东西,这可能是一个骗局。
如果你想购买商品或娱乐用品,最好和家长商量,或者在指定的商场购买。
3.发现丢失财物应及时报案先安抚情绪,保持冷静,然后尽快报案。
在联系警察之后,尽力回忆丢失前的情况。
注意保存可能使用过的痕迹,如指纹,记下零钱、钱包或包裹的特别特征。
三、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1.保持警惕,注意陌生人和危险区域在人很多的地方应更加小心,避免走进冷僻或危险的区域。
当你感到不安或有不同寻常的请求时,应及时向父母、老师或其他值得信任的人寻求帮助。
2.帮助他人即使你是个小学生,你也有责任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当你看到他人面临危险,应及时提供帮助或通知其他人帮助。
3.处理紧急情况当你发现有人受伤或是有其他严重的紧急情况时,首先要保持镇静,然后寻求专业人员或其他有能力提供帮助的人帮忙。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说课稿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10.1《犯罪与刑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犯罪与刑罚》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以及犯罪的法律责任。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对犯罪与刑罚的认识尚浅。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一些犯罪现象,但对其本质和法律后果了解不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以及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犯罪的概念、特征,掌握犯罪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犯罪行为。
四. 说教学重难点1.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2.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
3.学生对犯罪现象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特点和后果。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法律意识。
4.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犯罪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展示犯罪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介绍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犯罪的特点和后果。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犯罪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知识拓展:讲解犯罪行为的法律责任,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5.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法律意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对犯罪概念、特征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课树立防范意识项目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设计教师:山东省济南育文中学)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防微杜渐的思想。
2.能力目标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知识目标了解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发展过程;知道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制作教学使用课件,搜集与本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影音资料,搜集反映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生活图片,认真研读课本和教参,进行相关问题梳理。
环节一:法律知识点击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本法。
它是除《未成年人保护法》外又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
【教师过渡】刑法告诉我们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又该受到怎样的刑罚处罚。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示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部法律。
(设计意图:从单元整体结构看待两课之间的关系。
两节课分别以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主线开展教学,既突出法律的主线,又明确了法律的作用和相关规定;既回顾了上节课知识,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启航。
)环节二:学法律明是非【教师引导】在该法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列举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两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
【屏幕展示】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教师提问】通过对比分析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又有着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分析探究,谈看法。
【教师总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二者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不良行为是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尚不构成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
【法律知识点击】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二者只是存在程度上的差别。
不良行为是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的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严重危害社会的、尚不构成刑罚处罚的违法行为。
另外,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设计意图:以直观对比的形式让学生发现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的区别,更明确法律界定两者行为的标准,有利于学生明确区分两种行为,为课堂的深入做好铺垫。
)环节三:析案例有感悟【教师提问】以小组为单位描述这个故事,并分析图中小高、小赵各种行为的性质,最后结合这个故事谈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分析探究,谈看法。
【教师总结】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行为到犯罪行为,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法律知识点击】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违法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设计意图:古语说:旁观者清。
从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会有更清晰明确的看法。
本环节以他人的案例为突破口,随着案情一步步深入,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呼之欲出。
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三者关系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提升学生辨是非、正确选择的能力。
)环节四:透热点助成长多媒体播放视频:《两会热议:“校园欺凌”要不要入刑?》【教师提问】你认为“校园欺凌”需不需要入刑?请简要阐述理由。
【学生活动】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各抒己见谈见解。
【教师引导】校园欺凌事件频发,时刻给我们敲响警钟: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违法到犯罪只有一步之遥。
【重拳出击】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强调重点检查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防溺水、交通事故、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和心理、行为咨询与矫治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
【教师提问】你想对欺凌者说些什么?面对校园欺凌,你又会怎么做?【学生回答】学生合作学习,探讨问题,各抒己见谈见解。
【教师总结】面对侵犯,我们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时刻谨记: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克服、矫正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法律知识点击】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加强道德与法治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克服、矫正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设计意图:校园欺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也不断增强,但仍存在法律意识单薄等现象。
而校园欺凌事件的发僧反映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尊重他人生命和自我保护的意识都亟待加强。
本着“不回避热点,不回避问题,直接面对”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危害,从而树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课堂小结大错大恶一般是由小错小恶逐步演化而来,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防微杜渐,特别是在面对诱惑和冲动的时候,要保持定力,做出正确的选择,用法律意识筑牢人生的防线,预防违法犯罪。
(设计意图:新课程要求老师要善于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把学科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际,再一次进行知识、情感上的升华。
)板书设计第十一课树立防范意识项目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1.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区别、联系)2.防微杜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选选项前的字母编号填入括号内)1.图中这名学生的行为属于()A.合理行为B.不良行为C.严重不良行为D.犯罪行为2.三国时期,刘备在去世前嘱咐自己的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今天,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启示是()A.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区别B.大错往往是从小错开始的,耍重视防微杜渐C.只要有了一般违法行为,就一定发展为犯罪D.有一般违法行为不要紧,只要不犯罪就没有关系二、非选择题3. 《今日说法》栏目报道,某校15岁学生林某,结识几个游手好闲的"朋友"后,变得无心学习,迷恋网络游戏,经常逃学旷课,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
后因盗窃财物被公安机关拘留。
至此李某仍不思悔改,又因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重伤,林某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7年。
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1)林某的行为哪些是一般违法行为?哪些是犯罪行为?(4分)(2)林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附:同步练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B2. B二、非选择题3.(1)①盗窃财物是一般违法行为;②持刀绑架一名小学生致其重伤是犯罪行为。
(2)①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要预防违法犯罪,就必须从杜绝不良行为做起。
③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要从小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律意识,增加法制观念,自觉遵纪守法,以使自己健康成长。
本设计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中的一部分,也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深入钻研教材,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启发因素,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如环节四:透热点助成长。
本着“不回避热点,不回避问题,直接面对”的方式,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危害,并针谈谈怎样避免校园欺凌事件,设问层层深入,引领思维,水到渠成的引导学生树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1>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2>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找到苹果的水平;<3>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