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

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

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

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

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

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

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

,在交际中何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

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

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

浅析汉译英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

浅析汉译英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
2 0 1 3年 l 0月
黑 河 学 - T 4
He i h e J o u r n a l
Oc t . 2 01 3 S e r i a 1 No . 1 9 5 No . 1 0
总第 1 9 5期 第 l O期
浅析汉译英中的负迁移现象及应对策略
⑧ 王 巍
( 二) 二 者 的 社 会 习俗 和 认 知 习惯 不 同
成为另一家银行的存 款就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 ” 其英文
泽本 为 “ F r a c t i o n a l r e s e r v e b a n k i n g , a s i t w a s c a l l e d ,w a s
足 凶 暴 邪 恶 的代 名 词 , 在这里最好 异化翻译 为 L o o n g , 再 紧
英语 多用定语后置 , 从句, 插入语 , 同位语 , 被动句式 , 强 调
受动者和结果 。具体请体会“ 如果大量银行参与进来 , 部分 银行准备金制度就成 为了可能 ,因此一家银行创造的货币
接着对该词进行进一步解 释 , 优 化译文 的表达效果 。
国的七夕 节 , 直译 为 D o u b l e S e v e n t h D a y 则 让 不 了解 中 国
五个苹果为例。 ” , 苹果一词没有单复数的变化 , 而英语中要
区分 a p p l e和 a p p l e s , “ 吃” 要区分 e a t 和a t e , 即现在式 与过
社会习俗和认知 习惯是文 化 内涵 的外延和具 体体现 , 在一些特定 的文化 意象 中 , 典 型的表现 如汉 语 中的一些 四
字成语 , 如 害群之 马 , 直译 为 t h e b a d h o r s e i n g r o u p则 大 为不妥 , 这里应为 b l a c k s h e e p 。 与 此 相 类 似 挥 金 如 土 泽 为 t o s p e n d m o n e y l i k e w a t e r , 其 中“ 土” 泽为 w a t e r 而非 d i r t ;

汉英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汉英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汉英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作者:唐施来源:《牡丹》2017年第09期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在汉英翻译中一直是一大难点,而影响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一大因素便是文化负迁移的作用。

本文从词义空缺、受汉语表层结构影响、词义范围有广狭之分和语用不对等四个方面分析汉英翻译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探讨解决方法。

一、文化负迁移与文化负载词“迁移”一词本是心理学用语,指的是一种學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某种技能、知识学习内部,也存在于不同技能、知识学习之间。

根据迁移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具有的积极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相互产生消极影响。

学者唐振华认为,“文化负迁移”指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来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矛盾或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的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体认识图式及尺度对新东西加以砍削,“削”外来文化之“足”以“适”本土文化之“履”,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通常更能显现出文化负迁移的影响。

那什么是文化负载词呢?文化负载词,或者文化词汇,通常是指那些能反映特定国家或民族文化特性或文化差异的受文化制约的词汇。

学者王国安认为,文化词语“当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词语”。

学者王德春将文化负载词分成了七大类:(1)反映我国特有事物,外语中没有对应词的词语;(2)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3)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4)国俗熟语;(5)习惯性寒暄用语;(6)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7)兼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

而学者张高翔则把文化词汇分成了四大类:物态文化词语、制度文化词语、行为文化词语以及心态文化词语。

二、汉英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一)词义空缺词义空缺,指的是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原因、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民情等引起的一种文化中存在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的现象。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

语用迁移视角下的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一、引言跨文化交际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它可以导致沟通的失败和误解。

这种失误可能会因为语言、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

语用迁移视角是指在不同语境下使用语言时,会出现不同的语用规则和习惯。

因此,了解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对于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二、跨文化交际失误的原因1.语言差异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相同的词汇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如,“鸡尾酒会”在西方国家通常指商务或社交活动,而在中国可能被理解为晚上喝酒聚会。

2.文化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

例如,在中国,“礼尚往来”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意味着如果别人送你礼物,你需要回送一份礼物以示回报。

然而,在西方国家,这种做法可能被视为贿赂。

3.习惯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日本,人们在公共场合不会大声说话或打电话,因为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然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可能会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

三、跨文化交际失误应对策略1.学习目标文化了解目标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并避免误解。

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观看电影或与当地人交流等方式来了解目标文化。

2.提高语言水平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提高语言水平可以减少语言差异导致的误解。

可以通过学习外语课程、与母语者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语言水平。

3.尊重他人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尽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冲突或误解的词汇和行为,尊重对方所处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4.适应当地生活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并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当地人的行为规范和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并避免因不熟悉当地习惯而造成的误解。

5.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文化,避免误解并有效进行沟通。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
在 一 起 ,以至 于 在 交 际 中 人们 总是 有 意 无 意地 反
映 出 自己所 代 表 的文 化 。H l认 为 “ 文化 交 际是 al 跨
不 同文 化背 景 人 们 之 间 的 信息 交流 过 程 .它主 要 研 究 人 际交 流 , 即两个 来 自不 同文 化 背 景人 士 的
【 摘
要】 文化 负迁移 现 象 一 直是跨 文化 交 际学研 究 者所 关 注的重 点 和热 点 问题 。本 文 通过 一项 针 对
中国 高校 学生 和在 华 外 资或 合 资企 业 中方 员工 的 问卷调 查 ,分 析 了跨 文 化 交 际 中的文化 负迁移 情 况 , 指
出文化 负迁移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但可以通过适度文化移情来增进 交际双方的沟通与理解 , 有效 减 少或避 免 文化 负迁移 , 证跨 文化 交 际的成 功 。 保 【 键词 】 文化 交际 ; 关 跨 文化 负迁移 ; 文化 移情 ; 度 适
用 同一 种 语 言交 流 .文 化 差 异 也 会 给 不 同文 化 背 景 人们 之 间 的相 互 理 解 和 沟 通 带 来 极 大 的 困难 和
面对 面交 流 ”]钔 【n 。文 化 负迁 移 是跨 文 化交 际 中一 1 (
个 十 分 重要 的 问题 ,它不 仅 会 直 接 影 响跨 文 化 交 际的 效果 ,有 时 甚 至会 引起 跨 文化 交 际 障碍 和 冲 突 。所 以 。 究 文化 负 迁 移对 跨文 化交 际研 究 与具 研 体 实践 都具 有 重要 意 义 。 迁 移 最早 出 现 于 心理 学 研 究 领 域 .心 理 学领 域 在 解 释学 习 过 程 时 .提 出学 习 的迁 移指 一 种学 习 中学 得 的经 验 对 另一 种 学 习 的影 响翻 ) O世 ( 。2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各个学段的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学习者在母语中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文化负迁移成为制约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有效应对文化负迁移问题,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跨文化认知。

一、文化负迁移的成因和类型1.成因:文化负迁移是由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与其母语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学生往往首先通过将英语结构和词汇与母语对应,建立起学习的基础,然而这种对应不一定是准确和有效的。

当学生将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概念进行等价对应时,负迁移现象就会出现。

2.类型: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为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

对于语法方面而言,学生常常会因为对母语语法的理解而在英语学习中出现语序错误、时态混淆等问题。

在词汇方面,学生常常会产生语词对应错误,使用错误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此外,学生在语用方面也易出现错误,如直译习惯用语、称呼等。

二、应对文化负迁移的策略1.加强课程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内容,让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对不同文化有较深入的理解。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扩大学生的语境,提高其使用英语的自信心。

2.提供真实语境。

教师可以通过引进一些真实、地道的英语语境,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真实对话。

鉴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项目合作和交流活动,与英语国家的学生进行直接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3.重视反思学生观点。

教师需要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鼓励他们发表个人观点,并对其观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对学生观点的讨论和反思,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他们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正逐渐成为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小学英语教学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阶段。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常出现文化负迁移现象。

本文将探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负迁移现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原因1.文化差异导致理解困难小学生接触英语较短时间,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

由于母语文化的影响,他们对英语中的一些词汇、习语和文化背景理解困难,遭遇文化负迁移的问题。

2.教材设计不合理部分小学英语教材中,使用了大量与学生实际生活不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内容,使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

这种教材设计的不合理,往往会造成文化负迁移现象。

3.教师对文化的忽视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语法和词汇的教授,忽视了英语文化的灌输。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容易导致文化负迁移现象。

二、克服文化负迁移现象的策略1.增强文化意识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英语角、文化节等,增加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兴趣和参与度。

2.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自主发现、总结和运用英语中的文化背景,从而解决文化负迁移的问题。

3.合理选材小学英语教材设计应紧跟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需求,尽量避免使用与学生实际生活无关的文化背景和内容。

而应选取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合,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材,以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音频等,向学生展示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

通过直观视听的方式,增加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和理解能力。

5.提供社会情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提供一些社会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并体验英语文化的魅力。

最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精品

最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精品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现象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明显和高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带来了时空紧缩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之下,夸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尽管这样,但是人们之间的交流还存在着心理之间的距离。

在这种夸文化背景之下,文化差异给这种交流带来了一定方面的困难,而面对这种交流方面的障碍,人们自己国家的文化交流作为一种交流的评判方式,所以文化负迁移因此而产生。

目前,各国之间在文化和教育以及经济方面的交流越来越多,这种文化负迁移会给国家彼此之间的交流带来负面影响,这个问题值得重视。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EdwardT.Hall是跨文化交流这方面的奠基者,他认为“文化既交际,交际既文化”。

文化与交际的关系密切,两者不可分离,通常,在人本的日常交际当中,彼此之间的文化就会无形的被表达出来,而文化负迁移,在国家之间的交流之间,会到来一定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这方面进行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

迁移这个词,最早在心理学领域之中被提了出来,直到20世纪50年代,它的概念在语言学中出现,由于在这方面研究的不断发展,在文化领域的方面,也被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人们往往习惯按照自己的文化来表达自己所要表现的意思,因此文化迁移的现象随之产生。

心理学认为,在学习当中,把起到负面作用的现象定义为负迁移,相反的,起到正面作用的现象定位正迁移。

在母语文化与其它语言文化相同或者接近的情况之下,则会产生正迁移,如果不行同,则会产生负迁移。

在跨文化负迁移方面来讲,人们往往习惯用自己的母语文化来评判其它语言文化,另外,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阻碍,而文化正迁移则不会带来这方面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负迁移上面进行研究更加具有意义。

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总结出了文化负迁移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母语对目的文化的影响,给目的文化带来理解上的差异;二是被交际者从母语国带入,并且有一定的方向;三是这种现象必然存在,因为在整个文化交流之中,它不可避免的会发生。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关联理论视角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负迁移——关联理论视角
第 2卷 0
第 l 期 1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r iy
V . No 1 O1 20 .1 No . 20 1 v 1
21 年 1 01 1月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 1 l-0 40 0 88 1 2 1 ) 1 3 .3 0


引言
语交际过程 中产生语用失误 的主要原 因。综观针对语 用
跨文化交际指交际的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 语进行的 言语交 际。近年来 ,随着交流的 日益密切 ,跨文化交际 已经成为人们 日常交往 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交际过程
负迁移 现象 的研究发现 ,这些研究或是仅仅对负迁移 现 象进行表面性 的描述 ,或是从汉语和某一外语对 比的角 度探讨负迁移现象 出现 的原 因。对 于言语交际过程 中交 际双方的心理认 知过程 ,却很少有学者进行过关注。 因
们 从 话 语 中 推 断 出 说 话 人 意义 之 时 。 S ebr ad ”( p re n
学 习者使用 目的语不符合本族语人 的语言习惯或套用母 语 的表达方式而引起 的 ,后者则是 由于不 了解或忽视会 话双方 的社会、文化 背景差异 而引起 的 ( 洪岗 ,19 。 95) 实 际上 ,两种语 用失 误都 可以归因 8 l n 9 6)这就 是说 ,关联论把交际活动归属 为认 s 知活动 ,认 为言语交 际是一种有 目的 ,有意识 的活动 ,
交际不仅 涉及 编码和解码 ,而且涉及推理 。
推理 的过程 中没能形 成有效的认知语境 , 具体表现可以
( 周思 源 ,19 ) 97
众所周知 ,人们 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说话人往往 不是单纯地表达语言符号的静态意义 ,听话人常 常需要 通过一 系列的心理推断 ,才能理解说话人的真实 意图。 在跨文化交际 中,语用负迁移现象之所以会 发生 ,就是 因为交际中的一方 ,甚至双方在推断 的过程中产生了失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1. 引言1.1 介绍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是指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受到汉语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的影响,造成英语写作表达不准确、不规范的现象。

这种负迁移现象在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比较常见,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写作能力提升带来一定困扰。

在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表现为学生在句子结构、词汇选用、语法运用等方面出现错误或不当的现象。

学生可能会直译汉语句式或习惯用语到英语写作中,导致表达不通顺、逻辑不清晰。

学生可能会涉及英语语法规则不熟悉或运用不当,造成句子语法错误或语意模糊。

汉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汉语的依赖过重,缺乏对英语语言特点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长期处于汉语环境中的学生往往习惯了汉语的表达方式,难以完全转变为英语思维方式,导致负迁移现象难以避免。

要解决中学生英语写作中的汉语负迁移现象,需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多接触英语语境,注重语言表达准确性和规范性。

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纠正,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写作中的错误现象,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英语写作思维模式。

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努力应对汉语负迁移现象,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1.2 分析负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There are several reasons contribut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nega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in English writing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irstly, the differences in grammar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often lead to errors in English writing. For example, Chinese sentences tend to be more concise and lack the use of articles, which can result in students omitting articles or using them incorrectly in English writing.2. 正文2.1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汉语负迁移现象中学生英语写作中常见的汉语负迁移现象包括词汇错误、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摘要]文化负迁移是我国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

文化负迁移往往会导致交际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

文章从分析跨文化交际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入手,探讨了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教学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负迁移文化差异教学策略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学通常只是孤立地教语言,只注重语言形式的传授,将语言视为存在于文化真空中的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行为等方面的文化差异缺乏了解。

不少中国大学生尽管学了多年英语,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在与英美国家的人交际时,仍时常会出现中国式的英语表达和令对方误解的举止,这是由于汉语文化对他们的交际言行产生了负迁移作用。

文章拟从这一议题入手,探讨文化负迁移现象及其教学策略。

一、文化负迁移的理论基础迁移(transfer)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它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

其基本观点是旧知识会影响新知识的学习。

迁移可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如果旧知识的迁移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帮助、促进作用,它就是正迁移;反之,如果妨碍了新知识的获得,它就是负迁移,即干扰。

在此理论的基础上,美国语言学家Lado于1957年提出了“语言迁移”的概念。

Lado认为在外语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倾向把他们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外语习得中去。

Lado的名言是“与母语中相似的成分易学,不同的难学”,即外语和母语相同、相似的成分,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产生正迁移;而不同或没有对应的成分,就会发生负迁移。

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学习中,迁移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层面上,还表现在语言和行为蕴涵的深层文化因素层面上。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

浅谈汉英翻译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作者:何大伟谭炳强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05期摘要:语言迁移作为二语习得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翻译者顺利掌握英语知识,形成英语思维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语言迁移期间存在正负之分,其中语言负迁移会干扰英语知识的使用,影响翻译者的翻译质量,强化其针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先主要介绍了汉英翻译中的常见母语负迁移现象,然后重点提出了一些应对对策,希望可以使翻译者克服母语负迁移现象,提升他们的翻译水平。

关键词:汉英翻译母语迁移负迁移应对对策1 汉英翻译中的常见母语负迁移现象1.1 词汇负迁移现象词汇作为英语构成的关键“细胞”,是汉英翻译的基础,也是最容易出现母语负迁移现象的翻译部分,具体表现为冠词或动词错用、词性错用、选词或词汇搭配错误、汉英文化背景下词汇含义差异等等。

比如,冠词错误主要是指我们母语中不涉及冠词,此时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翻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常常出现冠词误用或漏用等情况。

比如,对于“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如果将其翻译成“Earth moves around sun”那么就缺少了冠词“the”,正确的翻译应该为“The earth moves around sun”;词性错用主要是指受到母语中词汇表达的影响,错误选用了英语单词表达的词性。

比如,对于“快乐是我们的最终目标”,翻译者可能会出现“Happy is our final goal”这种错误翻译,正确的翻译应该为“Happiness is our final goal”,这主要是因为英语属于屈折语,但是母语汉语不是,同一根构成的不同词性会使得相应的单词出现屈折变化。

1.2 句法负迁移现象在汉英翻译中,句法负迁移主要是因为没有正确区分英语与汉语这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构成情况以及表达习惯而造成翻译错误。

对于汉语而言,其没有主谓框架或动词形态变化等的限制,是“竹节结构”,只需要用短句平行铺排即可,但是英语句型涉及到主谓框架、关系词和介词等应用限制,借助它们的组合来将分从句、附加成分或短语等搭建在主谓框架上,是“树式结构”。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

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策略的思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负迁移是一个常见而且重要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一、什么是文化负迁移文化负迁移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由于母语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产生一些不适当的语言应用或理解。

这种现象常见于小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学生。

二、文化负迁移的原因1.文化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容易将自己的文化背景带入使用英语的过程中。

2.学习环境在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非英语国家,学生往往面临着缺乏实际语言运用机会的问题。

他们大部分时间在课堂上接触到的是教材中的英语,缺少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导致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受到限制。

3.教学方法部分英语教师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文化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层面,无法真正掌握其文化内涵。

三、文化负迁移的影响1.语法错误由于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学生在语法运用上容易出现错误。

例如,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将英语的动词、介词等语法结构直接翻译成中文,导致语句不通顺。

2.词汇困惑学生在学习新单词时,存在对关联词汇的错误理解。

例如,英语中的“table”和汉语中的“桌子”同样指代着一种家具,但表达方式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学生容易将其混淆。

3.文化价值观偏差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难以理解英语中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导致理解偏差和交流困难。

例如,中国学生可能将英语中“粗鲁”的行为理解为“礼貌”的表达方式,从而在与来自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产生误解。

四、针对性的教学策略1.注重文化背景的介绍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的介绍,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使用和交流方式。

例如,通过介绍英国的午后茶及相关习俗,让学生了解英语中的“afternoon tea”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着社交和休闲方式。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

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对策探析中学生英语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初学者,对于文化差异和语言习惯等方面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

这种偏差在英语写作中体现为汉语负迁移现象,也就是在英语写作中出现汉语语言习惯的痕迹,表现为使用汉语语法、表达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

本文将从汉语负迁移的原因、表现和对策角度进行探讨。

一、汉语负迁移的原因1.语言背景影响汉语和英语是两种语言体系,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语言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习者的英语学习,因此中学生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将中文语言习惯带入英语写作中,造成说写不准确、表达不流畅等问题。

2.单词语法记忆不足英语写作最基本的是单词基础,有很多中学生在学习单词时只掌握单词的字面意思,而对其在句子中的用法和词性等不太熟悉,不能很好地将单词综合运用于写作中。

3.文化差异造成表达偏差英语写作和中文写作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语法结构和审美观念等都存在差异,而中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难免受到中文审美观念的影响。

1.语法错误中学生在写英语作文时经常出现词序、时态、语态等语法错误,这些错误是因为他们更熟悉中文语法结构,导致他们在用英语表达时会把中文语言习惯带入到英语写作中。

2.过度汉化表达法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难免受到中文思维的影响,表现为使用一些中文的翻译表达法来表达英语词汇,但这样做会使文章不流畅、不自然。

3.用词不当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常常会使用错误的词性,比如把名词当动词使用,或把形容词当副词使用,这会使文章的表达力和连贯性下降。

1.锤炼语感中学生要通过更多的阅读、听力练习来提高英语的语感,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把握英语语法、用词、表达方式等,避免使用汉语语言习惯。

2.注重写作训练中学生应注重英语写作训练,进行写作练习,养成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更加熟练的运用英语表达思想,避免使用中文思维。

3.加强语法技能中学生需要时常进行语法练习,掌握英语语法、句型等语言知识,这样能更好地运用英语表达思想,避免汉语语言习惯的干扰。

英语写作“文化负迁移”现象探析与规避策略

英语写作“文化负迁移”现象探析与规避策略

英语写作“ 文化 负迁移” 象探析 与规避 策 略 现
李 丽聪
( 建工程学院外语 系, 建 福 福 福 州 300 ) 507
摘要 : 写作是衡量语 言学习者综合运 用语 言能力高低 的重要体 现。文章从 词汇 、 句法、 语篇 三个 层面
分析 了英语 写作中的母语文化 负迁移现 象及其产 生原 因, 并提 出规 避策略 : 强化 文化 意识 , 强 文化 加 对 比, 学会英语思雏和注重写作实践。
Th hie e fl a r e C n s ms e i
.. ..... .....
怎么写 。 然后再 直译成 英语 。 即所 谓“ 中国式英 语 ” ,
而 非 “ i fntesekr s dr nlh ” E s o ai pae h v s(t a E gs ) o n a d i
关 键 词 : 化 负迁 移 ;跨 文 化 意 识 ;文化 对 比 ; 语 思 堆 ;写 作 实践 文 英
中图 分 类 号 : 35 H 1 文献标识码 : A
Cu t r ln g t e t a se n Engih wrtn n t o n e m e s r s lu a e a i r n f r i v l ii g a d is c u t r a u e s
LiLio g cn
( o i a gae D pr et Fj nU i r t o Tcnl y F zo 507 C ia Fr g lnugs eat n, ua nv sy f eho g , uhu300 , hn ) en- m i e i o
A s r c :Wr ig i a m o t tw y t h w h w w l a ln u g e r e rcie i h rc mp e e — bt t a i n s n i p r a s o o e l g a e la rp a t sh s e o r h n t n a o a n c / s e l g i i o ee c .T e c l rln g t et se ft e C i e e ln u g n E g i r ig a d i i us c c mp tn e h ut a e a i r fro h n s g a e i n l h w i n v n t u v a n h a s t n

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广告语是企业与消费者交流的桥梁,是品牌效应的重要展示方式。

广告语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告的吸引力与效果,因此,广告语的翻译也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文化负迁移的问题,这使得广告语翻译更加复杂和困难。

本文将以实例为例,探讨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

一、文化负迁移是什么文化负迁移是指目标语中缺乏与源语文化相应的语言结构、词汇、语义、习惯等因素导致翻译产生的一种文化误解。

具体来说,文化负迁移主要是因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的,这些差异包括语言的表达方式、文化的思维方式、信仰和价值观等。

在广告语翻译中,由于广告的传播面广泛,一旦出现文化负迁移问题,就会影响到广告本身的宣传效果。

二、广告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1.实例1源语:A diamond is forever.目标语:钻石恒久远。

这句广告语是美钻协会于1948年推出的经典广告语,它用简单明了的文字,表达了魅力无限的钻石能够陪伴着永恒的爱情。

然而,当将这句广告语翻译为中文时,却出现了文化负迁移的问题。

因为在中文文化中,“恒久远”翻译不完全准确,在情感上已经和爱情有所脱节,因此在翻译中应该保留原文的形式,并作为一个品牌标语来使用。

2.实例2源语:Think different.目标语:与众不同。

这句广告语是苹果公司1997年的经典广告语,表达了不同寻常、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

然而,在翻译为中文时,直接翻译为“与众不同”会显得过于直白,不够积极,而且“与众不同”在中国文化中经常被用来形容负面的事物,因此翻译应该更加灵活,根据具体的广告背景和品牌形象来翻译。

3.实例3源语:I'm lovin' it.目标语:我爱它。

这句广告语是麦当劳公司推广快乐餐的代表广告语,用简单明快的文体表达了顾客对麦当劳产品的热爱和信任。

但在翻译为中文时,虽然字面上翻译没有出现问题,但是出现了文化负迁移的问题。

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

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

- 17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研究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青岛科技大学/李书琴【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由于文化差异,一种文化现象在原语中通过某一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这势必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困难,怎样在目的语中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在翻译中合理的运用教学对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翻译 文化负迁移 语际负迁移 语言 教学对策翻译就是指语言之间的转换。

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认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另一种语言形式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的艺术,主要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

”关于翻译的本质,笔者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跨文化的信息交流活动,更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媒介和对象的翻译活动。

一、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由于不同的民族存在着文化差异,因此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上有着不同的“背景设置”或“文化预设”,即语言翻译的参与者遇到了其文化的系列知识和理解(模式),这些知识和理解(模式)通过语言表达和传播。

文化预设的复杂性决定了语义认知模式的复杂性,所以翻译时就会产生障碍,而这种障碍就会妨碍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交流,这种现象就被称为文化负迁移。

当两种文化出现差异时,文化负迁移无疑会给我们翻译目的语文化带来干扰,因此,研究文化负迁移及其教学对策的应用对翻译文本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翻译中文化负迁移产生的原因1.认知模式的差异。

不同民族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域的差异,对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语言在词义和句法结构上往往会存在差异,进而会对翻译产生不同的影响。

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具体形式,势必与不同民族的认知模式息息相关。

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认知的同一个世界,所以翻译是可行的。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对同一世界的认知模式不尽相同,所以在表达的语义和语法方面也就不尽相同,势必会对翻译造成很大的障碍。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影响往往会对学习者产生不利影响,限制他们的语言学习效果和沟通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作用。

一、文化负迁移的定义文化负迁移是指在语言使用中受到母语文化背景的影响,误用目标语的表达方式、语调、语法等。

例如,在英语课堂上,许多中国学生会受到汉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出现“汉式英语”,如“我会说英文”、“我喜欢玩电脑游戏”等表达,而正确的英语表达应为“I can speak English”、“I like playing computer games”等。

这些错误表达方式是由于学习者在外语习得过程中深受母语文化的影响。

文化负迁移与文化顺迁移不同,文化顺迁移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根据目标语言文化特征而产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增进双方的理解和交流。

1.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互相影响的。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习惯、价值观等。

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难免深受母语文化的影响,产生文化负迁移。

2.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对同一个概念的认识和表述方式往往不一样,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和隔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面子、礼貌等是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而在西方文化中则强调个人自由和平等。

因此,在交际中使用面子、礼貌等概念,很容易让西方人误解为虚伪和不真诚。

3.地域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方言、民俗、习惯等有很大不同,会对中文的学习造成影响。

例如,北京话中存在“她妈的”等带侮辱性的词汇,但在其他地区则被视为不文明的用语。

1.制约语言学习效果文化负迁移会导致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掌握程度受到限制,掩盖其语言真实水平。

例如,在英语口语考试中,有些考生表面上能够正常交流,但由于存在文化负迁移,实际上并不能完全理解对方的意思,影响了交流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气候悬殊,风光迥异。

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

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

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

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

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

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

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

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

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

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例如:笔者的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将句子“ThenhewasofftoColumbiaBusinessSchool,wherehefoundhisRosettaStsoneofinvesting”译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资的罗塞塔石碑”。

很显然译者直译了原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Stone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被译作罗塞塔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正是如此,该词被赋予了一定的内涵意义,即“指点迷津的东西”。

这句话的正确译法应该是“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自己的投资指南。

”再如:有人把句子“TheUnitedStateshasnowsetupalonelinessindustry”翻译成“美国现在已建立了一种孤独的工业”。

什么是孤独的工业?实际上,lonelinessindustry既不孤独,也不是什么工业,它是美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部分。

在六七十年代的美国由于越来越多的子女不和父母居住,孤寡老人的数量不断攀升,成了社会一大问题。

因此,美国政府建立了一种为孤寡老人服务的社会项目就以lonelinessindustry命名。

原来上述译文又是因为译者不清楚美国社会发生的一些现象而望文生义机械对译造成的。

其次,在外语交际中将母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迁移到目标语词汇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中国人一见面会很自然地问对方“吃饭了吗?”或“到哪去呀?”然而这种既友好又随和的问候方式在被译为“Haveyouhadyourmeal?”和“Where’reyougoing?”之后就会让英美人觉得是在干涉他们的个人行为而难以理解和接受了。

2.深层文化负迁移。

深层文化负迁移包含观念文化的负迁移,即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的迁移。

例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如果被直译成“tohopeone’ssontobecomeadragon,andone’sdaugtertobecomeaphoniex”字面意思没错,但从目标语读者的心理层面来讲却难以接受,因为“龙”和“凤”两个词在英美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情感意义。

“龙”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包含着“至高无上”的含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常把自己比喻为“龙的传人”,最近报道的中印发展就被誉为“龙象共舞”,但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一种凶残恐怖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奥运会没有以“龙”作为吉祥物的原因。

“凤”在汉语文化中是一种神鸟,寓意着“高贵”之意,中国古代多用“龙”比喻皇帝,以“凤”比喻皇后,有“龙凤呈祥”一说,而在英语文化中“凤”则喻指“再生、复活”。

综上所述,我们把这句话翻译成“tohopethatone’schildwillbecomesomebody”,既译出了原意,又迎合了目标语读者的心理。

中国人的文化崇尚“谦卑”,中国人请英美人吃饭时常会说“饭菜不好,请多多包涵”,若把这句话直译成“Thesedishesarenotgood.Pleasemakedowiththem”英美人就会诧异,他们若请人吃饭,会有相反的做法,通常会夸赞自己做的饭菜,即使不是赞美也不会说“饭菜不好吃”这样的话。

再如,有一家公司通过一名翻译面试前来应聘的中国员工李先生(曾与前任领导关系不好而辞职),以下是他们的对话:Interviewee:Mr.Li,canyoutellmeaboutyourfor-merboss?Didhetreateverybbodywell?Didyoudis-agreewithhim?Didyouarguewithhim?翻译:李先生,您能不能谈谈你原来的老板。

他对员工好么?你是否跟他有过意见分歧?吵过架么?李先生:我原来的老板很好,没问题。

翻译:Hisformerbosswaswonderful.Noprob-lem.Interviewee:Neverarguedwithhim?翻译:您从来没有与他争论过?李先生:没有,我一直对他非常尊重。

翻译:Never.Hesaidhewasrespectful.李先生自认为回答得体,但却没有被录用。

原因很简单,在中国文化中“君臣有别”,所以回答问题时处处体现了对领导的毕恭毕敬,而在英美人心目中领导却不是高高在上,他们与员工是平等的。

美国《独立宣言》指出:众人生而平等。

这种原则恰恰容不得李先生在是非曲直面前不断的迁就。

李先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下意识的用母语的文化标准判断了对方的提问意图,而更为糟糕的是译者在为双方沟通时也忽略了这一问题,将李先生的跨文化交际负迁移为“忠实”传译。

二、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及避免策略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翻译中如此之多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呢?我们可以采取哪些策略避免或是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呢?1.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原因。

从客观原因来看,一是思维方式的差异,语言大师吕叔湘先生曾指出“思维方式、思维特征和思维风格是语言生成的哲学机制。

语言实际上是紧紧附着在思维这个有无限纵深基础上的结构体。

”(吕叔湘,1990)这些差异必然会在语言结构中表现出来,所以思维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文化价值观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时时地体现和反映着文化,中西文化在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上常常表现出的相反的倾向在语言中自然会有所映射。

因而用一种语言文化去解释、承载另一种语言文化必定会造成文化的负迁移。

从主观原因来看,一是对于目标语的文化把握不足。

至今还有很多人认为手持一本词典就可以安心做翻译了,岂不知是大错。

首先,就词的含义来讲,除了词典上能查找到的外延意义,一个词还具备内涵意义、风格意义、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

这些意义就和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individualism”和“个人主义”、“politacian”和“政治家”、“westwind”和“西风”从文化的角度讲就都不是完全对应的。

所以,翻译不但要跨语言更要跨文化。

二是盲目地遵守忠实翻译的原则。

由于翻译的原则被公认为忠实于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盲目地遵守而导致译文机械呆板;直译不等于死译,忠实不等于不变通。

2.避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策略。

关于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积累掌握目标语中的文化知识。

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正真掌握语言”。

翻译家尤金·奈达也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尤金·奈达:1993)可见译者应该熟悉目标语国家的各种社会文化,如历史、宗教、政治、地理、军事、外交、经济、文艺、科学、风土人情、民俗习惯等,而译者也只有对此有较多的了解才能深刻准确地理解原文、洞察两种文化的异同,向目标语读者完美地展现原作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二是掌握运用适当的翻译技巧。

由于文化的差异,两种语言互译若一味地采用直译的方法就会使目标语读者难以理解,这时就可以也有必要借用目标语中意义相同或相近,并且有自己鲜明文化色彩的表达对原文进行归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Cowie,1997)。

它应尽可能的让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标语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这一技巧常被用在翻译成语、典故等文化色彩较浓的文本中,利于目标语读者接受。

例如:“Idon’tunderstandhowhecanthinksheisgood-looking,butbeautyisintheeyeofthebeholder.”就可运用归化译法译成“我不明白他怎么会觉得她漂亮,不过情人眼里出西施嘛”。

三是培养适度的“文化移情”意识。

所谓文化移情,就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框架模式,摆脱自身原有文化的传统积淀和约束,将自己置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在主动的对话和平等的欣赏中达到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的目的。

文化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连接不同语言文化的情感桥梁和纽带,是不同语言文化进行有效沟通的保证。

:[1]Shuttleworth,M.&M.Cowie,DictionaryofTranslationStudies[M].St.JeromePublishing,1997.43~44.[2]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2):5.[3]法小鹰,辛敏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负迁移与适度文化移情[J].学术论坛,2011,(5):175.[4]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8):29~31[5]金圣华.桥畔谈译—翻译散论八十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3.[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7]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8]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20~225.[9]尤金·奈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