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假设;能通过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利用数字化信息系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
教学具准备:木块、钉子、苹果、泡沫板、硬币、橡皮泥、玻璃球、重物、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等数字化信息设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学生猜想。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师: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二、探究新课1、师:说起浮沉现象,咱们的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
谁来说说,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浮沉现象?预设:小船、树叶、鱼浮等(小船)是浮在水面上的。
石头(石头)是沉在水底的。
A、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现在如果老师给你们提供一些物品,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出示物品(木块、钉子、苹果、橡皮泥、玻璃球、泡沫板、钱币)。
老师想你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把猜想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单的表一里。
浮在上面的物体用↑表示,沉下去的物体用↓表示,预测意见不一致的用0表示。
开始吧。
课件出示:我的记录师:老师看到大家已经完成了猜想。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
但是,科学不能仅靠猜想,合理的猜想加上科学的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对,做实验是验证猜想的科学方法。
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槽,实验物品放在桌子的盘子里,我们怎样来做这个实验?生答师:你说的很好,我们在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时,需要注意什么呢?预设:我们要轻轻的把物体放入水中,不能把水荡起来。
小学科学_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科学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有关的标准表述如下: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并加以描述。
2.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浮力、摩擦力等。
教材分析:《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
在前面一课中,学生刚刚了解了水的基本性质及淡水资源分布等基础知识,对水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认识浮沉现象”“知道沉入水中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沉入水中不同深度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一样”等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的现象入手,经历一个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对水的浮力的清晰认识。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小学生处在三年级的上学期,年龄段在8岁左右,接触科学课时间不长。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是有一定了解的,并且对探究浮沉现象有非常浓厚的兴趣,授课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探究。
大多数学生还只能模糊地认识到物体在水中有浮有沉,对水的浮力没有情绪的认识,定性的认识水的浮力是本课重点加难点。
学生对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有一定了解的,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现象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情感目标:愿意合作与交流,懂得合作学习中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意义;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识目标: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感受水的浮力及方向。
小学科学_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能够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浮沉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会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
2、愿意合作与交流;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认识到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改善自己和周围人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的特征;认识到水有浮力并能定性地描述水的浮力;理解水的浮力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物体浮沉现象的探究,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通过猜想、实验验证,了解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真正原因。
三、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铁钉、橡皮筋、直尺、钩码、气球,乒乓球,橡皮)、实验记录单(两张)、水槽、抹布。
教师:教学课件、钩码、橡皮筋、气球、水槽(两个)。
四、教学过程:(一)实验导入:1、师:将实验材料袋中的物体轻轻倒出,快速猜想哪些是放入水中上浮的?哪些是下沉的?快速分成两类。
(学生分组实验)2、师: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对与否呢?(放入水中试试)下面放入水中验证一下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口令:停)猜想的都正确吗?(如不正确:你哪个地方猜错了?生汇报)(二)探究水的浮力1、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1) 看到物体在水中有的上浮有的下沉,你们有没有想来研究的问题?我们就先来研究直尺、乒乓球等物体它们在水中为什么能上浮?(2) 要想研究它们为什么能上浮我们用气球来帮忙,把气球慢慢地压入水中体验一下有什么感觉?当松开手时会有什么现象?有秩序的每人做一次,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感觉!板书:漂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用手势重点强调方向,用彩色粉笔突出向上)齐读这句话!2、上浮的物体是由于受到水向上的浮力而上浮,那么橡皮、钩码等这些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有的同学认为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认为没有受到水的浮力,认为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同学举手?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加以说明?有没有小组想出办法了?(几分钟讨论)探究下沉的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水的浮力:将钩码固定在橡皮筋的一端,在空气中测量橡皮筋的长度,将钩码慢慢浸入水槽中,保证钩码完全进入水中,又不接触到水槽底部,观察橡皮筋的长度在入水前后是否有变化。
《有趣的浮沉现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2001》
《有趣的浮沉现象》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
2. 掌握浮沉现象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3. 能够运用浮沉现象诠释一些常见现象。
导学内容:一、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浮沉现象是指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当一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它所受到的浮力等于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而这个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量和液体的密度以及物体所浸没的部分的体积有关。
如果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会下沉;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会上浮。
二、浮沉现象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1. 潜水员利用浮沉现象可以控制自己在水中的位置,实现潜水和浮出水面。
2. 船只的浮沉原理是基于阿基米德原理设计的,船只的承载力和浮力成正比。
3. 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只有10%露在水面上,这是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导致冰山能够浮在水面上。
三、运用浮沉现象诠释一些常见现象1. 油脂浮在水面上是因为油脂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 气球在充满气体后会浮在空气中,因为气球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3. 潜水球在充满气体后会下沉到水底,因为潜水球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
导学任务:1. 请同砚们思考一下,在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浮沉现象的例子?2. 请同砚们找出一个实验,验证浮沉现象的原理,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请同砚们分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际应用浮沉现象的创意作品,并展示给全班同砚。
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对浮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了解了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以及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通过实验和讨论,同砚们也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希望同砚们在以后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身边的有趣现象,不息探索和进修。
小学科学_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橡皮玻璃球钩码气球积木卡条皮筋尺子水槽抹布水实验记录单等【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做“巧取乒乓球”的游戏:老师这里有个玻璃杯,杯子里有个乒乓球。
我想把这个乒乓球取出来,但不能把手伸进杯子里,也不能把杯子倒过来,谁有办法取出杯子里的球生:把杯子里倒上水,乒乓球就浮起来了。
(学生演示)师:乒乓球自己乖乖的浮上来了,今天咱们就来研究一些与水有关的有趣现象。
(板书课题)11.有趣的浮沉现象【通过游戏,增强课堂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到对物体沉浮现象的探究中来。
】二、自行探究,获得新知。
1、认识物体在水中有浮沉现象(1)猜测沉浮师:乒乓球放入水中就会浮起来,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我们来认识一下(投影展示)同学们猜一猜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呢?师:把你认为在水中上浮的物体用上箭头表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用下箭头表示。
学生猜测并填写结果。
师:现在一组和四组卡条的猜测结果不同,一组认为会上浮,四组认为会下浮。
到底谁猜的对呢?光凭猜测行吗?生:不行,要试一试。
2)验证猜想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1)遵守纪律,注意安全。
(2)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3)不要抢着做,要分好工。
师:你们想的太周到了。
小组长要安排好小操作员、小记录员、小观察员和小监督员,比比那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学生分组实验。
师: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想来交流?学生汇报交流(1)通过实验我发现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气球、木块,沉在水中的物体有钩码、卡条、玻璃球、橡皮,(2)我是一组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卡条是下沉的,看来光凭猜测是不行的,要通过实验验证才行。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小学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与物体的密度和重力的关系。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2. 影响浮沉现象的因素:物体的密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和结构等。
3. 浮沉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浮沉现象的基本原理,影响浮沉现象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浮沉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浮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 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浮力块、石头、泡沫、水、容器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 参考资料:相关浮沉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浮沉现象的基本原理,介绍影响浮沉现象的因素。
3. 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浮沉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实验心得,探讨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5. 案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浮沉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浮沉现象实验。
2. 填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回答相关问题。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使用的材料,还有哪些物品可以用来展示浮沉现象?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探索浮沉现象的更多奥秘。
九、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沉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小学科学_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通过观察等方法对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认识水的浮力以及水中任何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2、通过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运用科学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合作、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感受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力,认识到水有浮力。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上浮物体:塑料泡沫板、塑料空心球、空矿泉水瓶、积木下沉物体:砖块、钩码、玻璃球、螺丝钉其它材料:实验小装置(一根皮筋上有提环,下有挂钩)、直尺、钩码、装有水的水槽、实验记录单、笔、抹布。
2.教师演示材料:一片树叶、一块石头、一个鸡蛋、两个烧杯(一杯盐水,一杯清水)、课件、电子教鞭、板贴、手机(连wifi)、希沃授课助手、科学小装置、钩码、粉笔、奖励小卡片、手表课前活动:1.师谈话:同学们,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一起来聊聊天。
“十一”期间,我去了沂水的大峡谷,领略了其中的山水风情。
你们有没有出去玩?谁来说一说你都去哪儿玩了,见过哪些有趣的现象?生交流。
预设反馈:听了你的介绍,我都想去了。
谢谢你的介绍。
听的出来,你玩的很开心。
你的声音真响亮,希望一会上课你也能用这样响亮的声音发言。
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美丽,彰显了我们的祖国的繁荣富强。
师总结:好,同学们,其实我们每个学校都开展了研学旅行活动,大家可以利用节假日,和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多出去走一走,边玩边学,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还能学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拓展我们的视野。
时间差不多了,我们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谈话:同学们看(两只手分别拿着树叶和石头),我手里拿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树叶和石头,想一想,如果把它们放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出现?谁来说说?预设1:都下沉。
(你是这样认为的。
)预设2:树叶会浮在水面上,石头会下沉。
《有趣的浮沉现象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有趣的浮沉现象》导学案一、导语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
其中,浮沉现象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它涉及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平衡。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我们将深入了解浮沉现象的原理和应用,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目标1. 了解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2. 掌握浮沉现象的实验方法;3. 能够应用浮沉现象诠释平时生活中的现象。
三、导入1. 请观察底下的图片,你能看出哪些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哪些是沉在水底的物体?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的表现?[插入图片:一块木头、一个铁球、一个塑料球]2. 请思考:为什么大石头会沉在水中,而小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四、进修内容1. 浮沉现象的定义和原理浮沉现象是指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和重力平衡的现象。
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时,物体会沉在液体中;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时,物体会浮在液体表面。
2. 浮沉现象的实验方法实验材料:一个通明容器、水、各种大小和材质的物体(如木块、铁球、塑料球等)。
实验步骤:a. 在通明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b. 将不同大小和材质的物体依次放入水中观察;c. 记录每个物体在水中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3. 浮沉现象的应用浮沉现象在平时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造船、潜水、气球等。
通过掌握浮沉现象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
五、实践操作1. 请同砚们按照实验方法进行浮沉现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2. 尝试用自己的话诠释为什么不同物体会有不同的浮沉表现;3. 思考一下,我们可以如何利用浮沉现象来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或项目?六、总结通过本次进修,我们对浮沉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实验方法和应用技巧。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加观察,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并能够用科学的知识诠释和应用。
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
科学《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反思2.教师需要转变自身的角色。
科学课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所以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使他们发挥智力,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
这节课中,在实验、讨论、交流中,我走到学生中间,参与活动。
由传授者转变为合作者与参与者,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3.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
过去片面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实验学生看,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其心理发展受到遏制,情感态度受到影响。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教材的教学是单一地把目标定位于教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更大程度地把知识融在培养能力、态度的过程中。
这节课教学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交流、实验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自由发现、猜想、实验,使思维、情感、意志等得到有效的发展。
而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分工,还要与同学讨论,听取不同意见。
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这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须的素养。
让他们充分发挥科学探究能力,去探究科学的奥秘,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知识是科学家们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实验才得出来的。
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特点。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像科学家那样,通过提出研究问题、对问题做出猜想、亲自实验,最终得出结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
5.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
这节课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学生创造探究的空间上。
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使他们的探究发现别具一格。
这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科学发明的基石。
6.根据青岛版《科学》的特点整合教材。
首先根据目标弹性化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删繁就简,把活动一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的第一部分作为导入新课,第二部分的实验器材以礼物的形式送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趣的浮沉现象》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并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浮力,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本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开放性强、空间大,所有的活动均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学情分析
浮沉现象学生经常看到,这个现象司空见惯,但是其中的科学道理学生却不懂。
本节课着重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方案、动手操作、交流汇报、获得结论”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过程。
学习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体会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培养细致观察的习惯。
3.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水的浮力并能定性的描述水的浮力及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使学生理解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评价任务
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饮料瓶、乒乓球、橡皮、气球、玻璃球、钩码、直尺、图钉、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小实验导入,设计悬念
小实验:同学们看这儿,老师带来了两个小球,如果我把这两个小球同时放入水中,你猜会怎么样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猜想:1、都浮在水面上。
2、一个浮,一个沉。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结果到底会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仔细了。
(老师把小球放入水中。
) 师:和你想的一样吗?(你们猜对了吗?)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两个物体一个浮上来,一个沉下去?)是啊,为什么会有浮有沉呢?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有趣的浮沉现象”。
【板书:有趣的浮沉现象】
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A、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观察能力都特别强。
老师想挑战一下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从而进入活动一。
活动一:猜想梦工厂
在《猜想梦工厂》中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你能不能凭借生活经验来判断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呢?(能) 老师有一个建议,我们大家一起猜测,老师帮你们记录。
B、师:刚才大家都根据生活经验做了大胆的猜想。
猜想结束后,那么,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是科学的呢?(做实验) 实验之前出示温馨提示
1 将实验器材挨个的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2 每组的记录员填好实验记录单。
3 用↑表示上浮,↓表示下沉。
4 做完实验,整理好实验器材。
学生做实验。
交流实验结果。
比较一下,实验的结果跟你实验前的猜测完全相同吗?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研究科学猜测很重要,但实验更重要。
(得出结论看来我们的科学探究仅仅依靠猜想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到底是否正确,才能得出最真实的结论)。
活动二:体验水的浮力
同学们看这张表格,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我们把这些物体放入水中,它们就会自动分类,也就是说有的物体浮在了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入了水底。
那么气球、饮料瓶、乒乓球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猜看!那么到底是不是大家说的这些原因呢?接下来我们来体验一下?从气球、饮料瓶、乒乓球中选择一个上浮的物体放入水中,用手按一按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你的手会有什么感觉?完成实验后并填写实验记录单,把你手上的感觉画出来!
生:汇报实验结论,出示水的浮力概念
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师总结:通过实验得出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了水的浮力。
活动三:沉在水中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
学生猜测,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我们猜想呢?出示另外一种实验器材钩码,教师示范,进行对比试验。
1、把橡皮筋系在钩码上,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
2、再把钩码完全放入水中,用尺子量出橡皮筋的长度。
3、比较两次测量的长度有没有变化。
如果橡皮筋变短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了浮力,如果橡皮筋不变,说明钩码在水中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之前出示温馨提示:
1 钩码要完全放入水中,不能碰到水槽底和水槽壁。
2用直尺测量读数时,视线一定要和刻度相平。
3记录员同学认真填写实验记录单。
通过实验,交流实验结论,钩码在水中橡皮筋的长度变短了,从此说明钩码在水中收到了水的浮力,也就是说沉入水中的物体仍然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总结:无论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还是沉入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三、拓展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水的浮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水的浮力?
学生举例:船是利用水的浮力浮在水面上;游泳圈是利用塑料能浮在水面制成的;游艇是利用水的浮力……
师:课前老师搜集了一段小小的视频,结合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
就淘米现象让学生了解它是如何利用水的浮沉现象的,科学家利用这种办法运用到了选种上,也就是农业上的科学选种。
小小的拓展:其它的实验器材老师可以带回去,那这些水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谁能给老师一个小小的建议呢?培养学生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结束语: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
——爱因斯坦
课后小任务: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做一位小小科学家,为什么刚才的这两个小球看起来很相似,它们为什么放入水中一个浮在了水面上,另一个却沉入了水底,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这个问题。
老师希望同学们课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上网、图书馆、动手实验)的方法继续探索有关水的浮力的秘密,并把自己探索到的科学知识记录到你的科学小手册上。
板书设计
有趣的沉浮现象
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都受到了水的浮力↑
沉入水中的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