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登岳阳楼二首》含答案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①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绚丽,富有诗情画意。

B.颔联写眼前的湖光山色已被沉沉的暮霭淹没,黄昏时的诗人登临“吴蜀横分地”,抚今思昔,感慨万千,为后文抒情蓄势。

C.颈联中“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

D.“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与自己的“白头”互相映衬,又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一语双关。

2.有人说,因人生经历相似,陈与义诗歌思想情感最接近杜诗,但“杜诗意境更为开阔,陈素来学杜,但远未及”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岳阳楼》谈谈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答案】1.A2.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同写岳阳楼,本诗从大处着墨,视野宏观,借景抒怀;杜诗今昔对照,虚实交错,书写壮阔景象。

本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老木沧波”是作者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气韵苍凉;杜诗写出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同样的国破家亡,天涯沦落,此时此刻,杜甫成了诗人患难中的知己,因此,陈诗自然有了杜诗那雄阔慷慨的风格。

只不过陈诗以“老木苍波”喻“己悲”之愁绪,侧重表现逃难之危境,吊古之悲情;杜诗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即使在孤舟漂泊之际仍心系国家,显得雄浑大气。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A.“帘旌在落日的辉煌的映照下熠熠生辉,恢弘壮丽,富有诗情画意”理解错误,诗歌中的“帘旌不动夕阳迟”写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惨淡凄凉,以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秋。

古诗词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昔闻”“今上”对照,扩大了时空领域,道出渴望一见而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

B.颔联写自身凄惨境况:亲朋没有消息,自己年老多病,孤独的晚年只有孤舟相伴。

C.诗人写景摒弃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使全诗风格雄浑高昂,成为杜诗五律中的名篇。

D.诗歌以喜登开始,以“涕泗流”做结,情感波澜起伏,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16.清人黄白山认为这首诗“胸襟气象,一等相称”,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中用对偶的手法,写六国先人“_________,_________”才拥有弹丸之地,表现开国的艰难。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用的意象,容易让人联想到苏轼“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两句词。

(3)六朝古都南京常常引发诗人的兴亡之感。

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诗人看到眼前景象,抚今追昔,就发出过这样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

”15.A16.“胸襟气象,一等相称”是对本诗意境、襟怀、气度的高度评价。

关山与乾坤、吴楚的广阔境界相当,而且从东南拓到北方,所以说气象相称;凭栏洒泪的诗人与“老病有孤舟”相呼应,诗人“涕泗”是因北方的戎马战乱而流,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所以说胸襟极宽。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夙愿终偿的喜悦心情”错,表面上有初登的喜悦,其实抒发的是诗人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17.暴霜露斩荆棘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登岳阳楼_阅读附答案

登岳阳楼_阅读附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4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小题1:概括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小题2:颔联写出了洞庭湖怎么的自然景象?请概括。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表达了诗人思念亲友、伤世忧时之情。

(意思对便可)
小题1:描述了洞庭湖水势浩大无边、雄壮壮阔的景象。

小题1:依据此诗的背景——诗人此时处在安史之乱后妻离子散四周漂泊的多病晚年,再结合诗句内容可得出答案。

小题2:依据诗歌三、四句加以概括便可得出答案。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翻译赏析《登岳阳楼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古诗简介《登岳阳楼二首》是南宋诗人陈与义创作的组诗。

两首诗集登楼、观景、抒情、归途为一体,是不可分的。

第一首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第二首则是先对景物描写,然后再写归途,这首诗表达了北宋国亡后,作者只能观景排忧之情。

翻译/译文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湖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招牌静止不动。

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

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万里,波澜不惊,大雁在空中飞来飞去。

岳阳楼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边可以看到白首,往南边可以看到丹枫。

一路欣赏景色,结果到了巴陵还没有写出来诗。

注释⑴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

迟,缓慢。

⑵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

横分,这里指瓜分。

⑶徙(xǐ)倚(yǐ):徘徊。

⑷三年多难: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凭危:指登楼。

凭,靠着。

危,指高处。

⑸吊古:哀吊,凭吊。

⑹晴不风:晴空万里,波澜不惊。

⑺杪(miǎo)秋:晚秋。

⑻君山:全称君山岛,位于湖南岳阳东部的洞庭湖中。

⑼白首:白发。

这里指为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色草。

⑽丹枫:经霜泛红的枫叶。

创作背景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当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

杜甫《登岳阳楼》古诗鉴赏详细答案《登岳阳楼》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公元768年(唐代宗大历三年),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感怀之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古诗吧。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注解】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临洞庭湖。

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原指天地。

此指日月。

乾坤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漂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晚年是在小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登岳阳楼》【韵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登岳阳楼》【翻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登岳阳楼唐·杜甫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

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

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

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杜少陵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少陵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少陵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纔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登岳阳楼》含答案
(2021·福建·高三学业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29.请简要概括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28.水势浩瀚、宏奇伟丽。

29.尾联写到当时天下兵荒马乱,而作者自己昔日远大抱负已成泡影,不禁老泪纵横。

表达了作者伤时忧世(或忧国忧民)的感情。

【解析】28.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

写景既是实写,又寓想象。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气势磅礴恢宏。

颔联写出了洞庭湖自然景象水势浩瀚、宏奇伟丽的特点。

29.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凭轩”,靠着窗户;“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

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

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

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表达了作者心系国难,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原文译文赏析《登岳阳楼》唐代: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登临览胜之作,固然首先必须真切地描绘江山之壮、风光之美与景物之奇,但是如果仅仅能做到这一点,尚不足以称高格。

除了表现自然景观之外,还需要融进诗人的胸襟气度,写出特定的名胜所给予登临者的深切感受,使得奇情与壮采一齐飞腾,达到情景合一的化景,这才可以称为名篇佳作。

老杜此诗,篇幅虽极短小而气魄非常雄大,它把湖山之胜与诗人心中家国多难的悲哀结合起来抒写,造成了沉雄悲壮的高超艺术境界,在古往今来多如牛毛的登临岳阳楼的诗篇中,它几乎可以说是无人能及的绝唱。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

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

“昔闻”、“今上”云云,用时间概念联接两个描述诗人行动的句子,使得登临者兴高采烈的情状溢于言表。

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

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

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

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

“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

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象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

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如果不懂得文学的性质,要按学究的尺度来较真,那么连海洋也不能说是“乾坤日夜浮”,因为海洋纵然比湖大,也毕竟只是“乾坤”中之一物啊!更何况,老杜大笔挥洒,虽因眼前洋洋大观引起,也有文学夸张的先例可援,《水经注湘水》不是明明说过:洞庭湖水广?A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吗!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13题。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B.颔联诗人实写洞庭的浩瀚无边。

全诗写景虽只这二句,却显技巧精湛,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C.“亲朋无一字”,诗人自叙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在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D.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

13.这首唐诗是即景抒情的代表作,请结合全诗简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但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六国论》指出“苟以天下之大,,”,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9分)12.B(“诗人实写洞庭的浩瀚无边”错,颔联写景既是实写,又有想象,是虚实结合的妙笔。

)13.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登岳阳楼[唐] 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②,乾坤日夜浮③。

亲朋无一字④,老病有孤舟⑤。

戎马关山北⑥,凭轩涕泗流⑦。

〔注释〕①本篇选自杜甫《杜工部集》。

大约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冬。

岳阳楼,在今湖南省,是当时岳阳县城的西门楼,下临洞庭湖。

②坼(che彻),分裂。

大致说来,湖在楚之东,吴之南,中由湖水分开,故曰“坼”。

③乾坤,指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④字,指书信。

⑤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身患肺病、疟疾、风痹、耳聋等多种疾病,故云。

⑥戎马,指战争。

据史载,大历三年秋冬,吐蕃屡侵陇右、关中一带,京师戒严。

因其地在岳阳西北,故曰“关山北”。

⑦凭轩,倚楼上栏杆。

涕泗(si四),眼泪曰涕,鼻涕曰泗。

涕泗流,犹言老泪纵横。

张载《拟四愁诗》:“登崖远望涕泗流。

”〔解析〕这是诗人大历三年(公元768年)在岳州(今湖南岳阳市)登岳阳城西门楼时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

它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向被奉为岳阳楼题咏之作的双璧,享有后人不敢复题的盛誉。

首联以今昔对举,一上来便点出岳阳胜景在洞庭一湖,登楼是为了观湖;而“昔闻”、“今上”的转接,也隐隐透出一种百闻不如一见、夙愿始偿的快慰与感喟。

洞庭在湖南北部、岳阳西,是我国长江流域著名的大湖。

据《清一统志·岳州府》载,“每夏秋水涨,周围八百余里”。

诗人久慕洞庭盛名,如今登上岳阳城楼,自然要纵目眺望,尽情领略一番。

颔联即就“水”字渲染:出句言东吴南楚在此分界,洞庭地跨古代吴、楚二国(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从地域上言其阔大;对句则说其势浩瀚,日夜涌流,整个日月星辰都似乎飘浮于其中。

它使人自然联想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的名句,感受到洞庭湖水负载万物、吞吐日月的磅礴气势。

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登楼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①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③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

②西山寇盗:吐蕃。

③后主:指蜀汉的刘禅。

④梁甫吟: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楼览景时怎样的心情?(2分)(2)诗家认为全诗中间两联最令人动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其独到之处。

(4分)[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2)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登岳阳楼》与《登楼》两诗,均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作,分别简析二者是如何由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

【参考答案】:(1)作者把自己的这首诗比作《梁甫吟》,暗指今日贤才稀缺,流露出为时局深深担忧、希望国家起用贤才的心意(或:暗示自己愿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分忧、兼济天下,但却总是报国无门,流露出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2)①《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诗人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壮阔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

②《登楼》一诗中,“锦江”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

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却又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宿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热泪盈眶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忧伤。

今天,阅读附答案举荐的是“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常常是包含在形象当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同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诱和启迪,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以供同窗们练习、理解和感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以下词语(4分)坼乾坤戎马轩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怎么的境况?(2分)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2分)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由收拾,仅供参考:18.分裂天地代指战争窗户19.诗人举目无亲,年迈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巨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1、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络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么的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由收拾,仅供参考:2、(1)吴楚东南坼,乾坤昼夜浮。

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非常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这篇“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是由为您搜集收拾,但愿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匡助同窗们掌控语文阅读的特色,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窗们学习进步!。

(完整版)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

(完整版)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阅读练习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

《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①,今上岳阳楼②。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日夜浮④。

亲朋无一字⑤,老病有孤舟⑥。

戎马关山北⑦,凭轩涕泗流⑧。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

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

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④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乾坤(qián kūn)日月(一作“夜”)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

”⑤乾坤:天地。

⑥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⑦老病:年老多病。

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⑧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

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⑨凭轩:倚着楼窗。

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译文巍巍岳阳楼,伫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缓缓下沉,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晚风吹起楼阁上的锦旗。

我登临的地方,曾是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率兵驻扎的地方,黄昏时分我登楼观景,徘徊间看到洞庭湖和远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望远,心中的苦闷还是无法排解。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登岳阳楼》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今天,阅读附答案推荐的是“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

小编认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

所以一般赏析古诗词都会伴随一些诗词阅读训练,这样有助于引导和启发,进而再进行赏析。

这篇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理解和感悟!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8.解释下列词语(4分)坼乾坤戎马轩19.“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境况?(2分)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由整理,仅供参考:18.分裂天地代指战争窗户19.诗人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舟为家,艰难度日。

20.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1、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回答问题。

(1)诗中能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比美的句子是什么?找出这两句中的关键词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诗的后四句,体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由整理,仅供参考: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坼、浮两个字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无比壮阔而又生动。

(2)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这篇“登岳阳楼阅读附答案”是由为您收集整理,希望通过这些阅读练习和答案,能帮助同学们把握语文阅读的特点,进而提高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诗歌】《登岳阳楼》杜甫诗歌鉴赏+答案解析

【诗歌】《登岳阳楼》杜甫诗歌鉴赏+答案解析

阅读下而诗歌,完成下而小题。

登岳阳楼作者: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①,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指战事起于西北地区,当时叶蕃正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11.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__ 诗。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扎首联以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

B.颔联以"圻”"浮”二字,凸显岀洞庭湖水的无比壮阔。

C.尾联“凭轩”与首联“今上”呼应,体现诗歌结构严谨。

D.全诗记叙描写抒情融为一体,语言质朴,意境雄浑深远。

13.结合颈联、尾联,槪括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1.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12. A13.诗歌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年迈体衰的感伤、以及对国家多难的担忧之情。

【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识记的能力。

具体考査的是古诗词的体裁,古代诗歌体裁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 “引” “曲”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律诗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英中六律较少见。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

绝句是从律诗中截取而来, 也称截(绝)句。

从体裁看,这是一首律诗(五律、五言律)或近体诗。

(12题详解】本题考査对古诗词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设题角度主要有诗句内容或大意的考査,以及主旨思想的探究、结构思路、写作特色等等。

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而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能直接确左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A项,“表现了诗人夙愿得以实现的满怀喜悦”错误。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

《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登岳阳楼》的全诗及赏析【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出处】唐·杜甫《登岳阳楼》。

【意思】戚朋友没有一封书信,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泊。

字:指书信。

【鉴赏1】亲朋之间,连书信也完全断绝,不通消息。

迟暮之年,却疾病缠身,孤舟一叶,飘零无依。

短短十字,刻画出诗人晚年漂泊辗转,孤独寂寞的凄凉处境。

诗人登上岳阳楼,眼前是极其壮阔之景。

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写出的是极其悲伤的内心感触:年老体衰,仍要漂泊流浪,无依无靠,身边无一知己好友可以诉说苦闷。

壮景悲情,极大反差,表现出诗人广阔的胸怀与现实悲惨境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

【鉴赏2】亲戚朋友都不通音讯了,年老多病寄居在一条小船上。

写出了诗人因战乱而飘泊异乡的贫困孤独情况。

清延君寿《老生常谈》:“五律限于字句,虽有才气,无从施展,极纵变化之能,仍不许溢于绳墨之外。

如工部之《岳阳楼》第五句‘亲朋无一字’,与上下文全不相连。

然人于异乡登临,每有此种情怀。

下接‘老病有孤舟’,倘无‘舟’ 字,则去题远矣。

‘戎马关山北’,所以‘亲朋无一字’ 也。

以此句醒隔句‘凭轩涕泗流’。

亲朋音乖,戎马阻绝,所以‘涕泗流’。

‘凭轩’ 者,楼之轩也。

以工部之才为律诗,其细针密线有如此,他可类推。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年老有病,杳无亲友音信,孤独飘零。

[例]晚年的苔菲,真所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个女儿远在异地他乡:好友帕·季克斯托恩身罹重病。

……临终那年,她僻处巴黎一隅,孤独一人,身患疾病。

(张冰《心远地自偏》)【全诗】《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释】①岳阳楼:今湖南省岳阳市西门楼。

②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

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

坼(che):分裂,分界之意。

乾坤:指天地、日、月。

《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

2019年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精选word文档 (6页)

2019年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精选word文档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阅读练习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登岳阳楼》阅读答案附赏析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岳阳楼:在今湖南岳阳境内洞庭湖岸。

吴楚:吴地和楚地。

乾坤:天地。

字:指书信。

戎马:军事。

凭:倚。

轩:楼窗。

涕泪:眼泪。

阅读练习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2.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早就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

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

4.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

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赏析颔联。

6.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9.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

10.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本诗颔联所写的景象。

(2分)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丽而又生动。

2、C3、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

6、一坼一浮,摊贩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下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形在读者眼前。

7、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8、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

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正处在战火中的祖国涕泗横流。

9、个人经历:举目无亲,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国家命运:战争未平、国家多难,老泪纵横,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

10.上句写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下句写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意思对即可)11.全诗抒发了诗人年老多病、漂泊无依的孤独感和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限伤心。

(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作者登楼为什么会老泪纵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因为作者已是暮年,独自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国难家仇百感交集,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颔联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雄奇壮观景象,颈联写的却是自己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答: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情感。

3.诗中乾坤一词的意思是。

答:天地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答:思念亲人、漂泊他乡、报国无门赏析: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他高兴不起来。

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

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

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

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

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

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

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

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

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

浮字也有动态感。

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

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

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

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

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

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

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

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

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

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

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

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

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

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

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

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

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

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

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

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

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

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

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

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

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

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

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

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

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

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

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

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

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

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

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

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

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

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

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

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

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

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

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

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

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