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方节日在大学生中盛行现象
姓名:孟鑫
学号:2010425009 摘要: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不难发现,西方节日越来越流行,像情人节、圣诞
节等,大家过的乐此不彼。但是,像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却被抛之脑后。而某些国家去在积极的把我们的节日据为己有,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文化积淀深厚,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了。
关键词:西方节日盛行原因
一、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现状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些传统节日沉淀了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美妙传说。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逐渐淡漠,连延续千年的春节,人们也仿佛日渐难寻那曾经的感觉,更不用说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文化气氛浓厚的传统节日了。可来自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却日渐红火。具体情况通过以下几个表即可看出:
表1—1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识状况及态度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母亲节不知道0% 0% 12% 8%
知道日期93% 91.2% 67% 25% 了解来源72% 8% 5% 11%
资料来源:孔海萍硕士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
表1—2 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行为参与状况
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愚人节母亲节
每年都过55% 50% 19% 33% 40%
偶尔会过29% 40% 22% 40% 35%
从来不过16% 10% 59% 27% 25%
资料来源:孔海萍硕士论文《当前我国大学生过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
二、西方节日盛行的原因
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的交流融合理所当然,自然而然。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新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
入WTO之后,在诸如香港、上海这些东西方文化水乳交融和剧烈碰撞的国际大都市里,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那么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渐增多。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加速了外国文化对我国的影响。随着外企越来越多地登陆中国,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相应增多,遇上其本国节日庆贺一番,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如今国人出国的机会也多了,海归们在国外接受西式教育,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归国后仍然保留西方的节日习俗也无可厚非。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教育在中国已经成为大众化的教育,“英语热”使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教育在中国相当普及,一般的青年人,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都对西方的主要节日有所了解,可见,“洋节热”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2、经济生活的改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必然结果。人们希望能在过节时放松平常绷得太紧的神经、宣泄心中压抑太久的情绪,和朋友聚一聚、玩一玩、乐一乐。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淡化了其浓厚的宗教色彩,转而以娱乐为主的特点,这恰好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大家的这种需求。
3、媒体和商业的炒作。
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
更有甚者,某报在愚人节当天发布了一则雷人消息,引起公众的议论与猜测,而在傍晚时又宣布其为愚人节玩笑,这更是以牺牲报刊的严肃性来强化公众对愚人节的关注。西方节日不断升温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润。年轻人追求时尚,热衷国外的节日,玩得开心就行,而商家正是发现并利用了这个相当庞大的消费群体,极力宣传包装。虽然中国人并没有完整地拷贝西方的节日,但国内的商家已经学会了利用西方节日营造商机。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重视,因为在此期间,不仅消费者能从消费的过程中体验节日的美好感觉,多了一个相互问候的平台,商家也可在提供礼品的过程中获得丰厚的利润。西方节日也就这样被炒作了起来,成为商家盈利的重要时段。
4、传统教育的缺失。
在现代社会,学校应当是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洋节热”,映照出当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明显缺失,即缺少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主要的载体。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最成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历史课了,从小学直至高中,进了大学还有必修的公共课中的中国革命史或中国近现代史。而现行教材对中小学生没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而不能有效地担负起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对待西方节日的态度也深刻地影响着年轻一代。如今从幼儿园起,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庆祝圣诞节、制作感恩卡、准备母亲节礼物,其初衷及结果都是好的,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懂得孝敬父母,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很多孩子分不清哪些节日是中国传统节日,而哪些又是西方节日。
5、西方节日的优势。
我国传统节日,运作形式单一,主要以走亲戚、聚餐为主,春节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而走亲戚花费又很大,对于很多青年人来说过节反倒是一种负担,缺少浪漫色彩。而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其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淡化,成为朋友相聚的美好日子,大多带有狂欢色彩,比较轻松浪漫,又注重情调,适合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心理,容易为年轻人所喜爱并接受。
三、对待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
1、对待一系列西方洋节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坚持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在如何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照单全收,我们要运用马列主义历史地、辩证的哲学眼光和态度,去批判的吸收。在如何借鉴西方外来文化这个问题上,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在他的政论名篇《拿来主义》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综其两端,我认为,对待一系列西方节日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不盲目崇拜,不迷失自我;既不全盘西化,照单全收,也不全面否定,刀枪不入;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西方节日受历史宗教文化的影响,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尽管宗教大都是劝人向善的,但毕竟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崇尚宗教信仰自由,因此就不好对这些节日做出什么硬性规定。对于那些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的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完全可以随兴所至,“悉听尊便”,毕竟它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注入一丝活力。而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要大力提倡,努力推广,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2、在崇尚西洋节日、热热闹闹过好洋节的同时,千万不要忘了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的节日文化传统,千万不要在盲目崇拜中迷失了自我。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许多传统的节日文化,都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节日文化,彰显的不仅仅是某时某地的民情风俗,更重要的是它彰显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等传统美德和古朴纯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西风东渐,这些传统和文化或渐被遗忘,或日渐式微,或慢慢湮灭,若不及时加以抢救性的继承、弘扬、挖掘和开发,那么,真等到它彻底消亡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还有何面目去见我们的老祖宗?同时,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中,也将留下难以弥补的缺失和遗憾!
所以,每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的炎黄子孙都必须站在历史和世界的高度,去认识这个问题,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崇洋媚外,也不固步自封,而是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不迷失自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悠久民族文化着两朵奇葩并蒂开放,香飘世界!
3、洋为中用,借鉴西方文化的精髓。
在西方节日中,有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于此类节日,我们应在尊重其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其轻松快乐、缓释压力的因素;而情人节、愚人节等则带有一定的西方生活情趣,让我们的生活因为这些节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