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回归管理本质的5个追问
管理的尝试-陈春花(阅读笔记)
管理的尝试-陈春花(阅读笔记)一、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
要想提升绩效,就要对此三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每一层管理者确定下一层管理者所要明确做的事情。
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这是管理的基本规律。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没有对错,就看是否可以为企业解决问题,产生效益。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事实上,人是无法管理的,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而不是管理,尤其是具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更加觉得提供平台给他发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企业管理更重要的是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而不是只关心人的态度和表现。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员工的“忠诚”的衡量应该是员工对于组织目标的贡献而非其他。
很多企业老板对于员工忠诚看得如此之重,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只能够靠无价的情感来弥补,有能力的员工得不到满足迟早会离开,企业想长久发展也是不可能的。
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管理需要资源,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在管理架构中,管理者处于架构上层,因此有了资源及资源的分配权,但是上层的管理人员离顾客越远,而与接触一线的员工反而没有资源以及资源运用的权力。
二、我倡导的管理观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无论你采用何种管理形式和管理行为,只要是能够产生绩效的,我们就认为是有效的管理行为和管理形式;如果不能够产生绩效,这个管理行为或者管理形式就是无效的,我们就可以确定后者就是管理资源的浪费。
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
管理是在责任的基础上所做的行为选择,我们需要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并让人们可以分享到管理所获得的结果。
陈春花管理第一节心得
建筑公司普通职工安全演讲稿安全生产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给大家做一次关于建筑公司普通职工安全生产的演讲。
安全生产是我们公司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安全生产关乎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每天都要在建筑工地上面对各种工程和设备,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生事故,导致个人受伤甚至生命危险。
而且,一个小小的事故可能会对整个工程项目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很多方面的损失。
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做好个人的防护措施,确保自己的安全。
其次,安全生产关乎公司的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我们公司都以安全生产为首要任务,注重培养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
只有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而且,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带来物质损失,还会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每位员工都应该认识到安全生产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并将之视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安全生产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和配合。
在安全生产中,没有小事,只有小节。
我们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同时,当发现有安全隐患时,要及时上报,不能因为一时的疏忽而造成事故。
此外,我们还应该互相提醒和关心,建立紧密的安全生产团队,共同维护工作环境的安全。
为了确保公司的安全生产,我呼吁每一位员工都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时刻保持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参与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
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能够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陈春花 管理价值的四个回归
陈春花:面对不确定性,管理价值的4个回归发布日期:2019-06-16 02:34 来源:导读:不断变化与迭代的时代,不确定性成为环境主要的特征。
它缘何出现,作为企业和管理者要如何驾驭不确定性?这是我们今天面临的最重要的话题,如果你能很好地解决它,挑战就能变成机会。
本文发表于《企业管理》2019年01期。
无论从社会、商业还是企业的角度来讲,今天我们都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不确定性。
在今天,我们会遇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不确定性一方面是技术驱动带来的,一方面因为变化的速度导致了更大的复杂性,还有一个方面是个体价值观的多元化。
正是因为这样,的确很多东西都在被重新定义,从而「经验」已经不再可以作为前行的向导过去只要实现绩效,组织管理的任务就完成了,今天,你会发现除了完成绩效,我们还遇到了新挑战,就是面对和驾驭不确定性。
在过去的几年间,组织管理最大的挑战是如何驾驭不确定性,而这也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要要面对的,因此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了解新的驱动要素,寻求管理的价值。
又焦虑又兴奋的新时代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令人焦虑又兴奋的时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有三个很特别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它是由个性化、自由及责任感组成的新混合体;第二个特征,价值重构并不意味着把所有的习惯都抛弃掉,而是要学习将更高的速度、信息传递以及生产力转移到新的机构、价值、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去。
第三个特征,在技术推动下,更多不可想象的概念变成了现实,我们和世界共生成长,而我们正是这个世界中的一部分。
我们今天所处的新时代跟以往完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无处不在互联网之中,没有人可以逃离彼此的关联和彼此之间的影响。
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就没有办法对这个时代有一个很明确的认识。
知识,成为新时代的驱动要素我自己是回到《道德经》中来理解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
《道德经》可以让我们理解到互联网的两个特性:个体自我独立,万物互联一体。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著)读书笔记管理的常识——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前言管理就是把理论变为常识。
第一章什么是管理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的理解第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第二,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应该训练解决问题,而不是寻找原因和责任。
例子:机修修机器、总装员工乱丢垃圾。
第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清晰的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
第四,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第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对绩效负责的管理观第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只有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产生绩效1 / 20只有能力才能产生业绩,态度必须转化为产生业绩的能力。
天赋产生业绩,品德需要转化为天赋才能产生业绩。
每个人都会犯错,所以我们不能拿道德做赌注,去管理我们该做的事情。
就是让人没机会犯错第二,管理是一种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第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什么,必须由管理层决定;管理水平不能超过管理水。
平。
管理解决的三个效率第一,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手段是分工;工作要素的科学划分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经常与员工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职责范围第二,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和等级制度的结合;2 / 20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
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上,也就是组织本身上,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实现管理效率。
当权力是职位的意义时,就需要权力来表现专业能力和单纯。
地说也就是权力需要承担职责,没有职责的权力是不存在的。
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化水平与等级制度的结合。
第三,使个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个人创造组织环境,满足需求,挖掘潜力。
管理要解决企业的三个问题:1、如何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2、如何使组织效率最大化;3、如何使个人效率最大化。
我要强调的观点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流程,也就是说先获得劳动效率,再寻求组织效率。
得到|陈春花:管理要从“管控”转到“赋能”
得到|陈春花:管理要从“管控”转到“赋能”
李翔及其团队陈春花:管理要从“管控”转到“赋能” 管理4月14日,在2018中国商界木兰年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陈春花发表演讲,
讨论了管理的未来。
她认为,所有可标准化、可量化、可考
核的部分,其实都可以被机器人替代,唯一不能被替代的是
人的创造力。
因此管理者的职能就是如何赋能并激活员工的
创造力。
管理者要做到赋能以激活员工,首先要改变以管控
为主的管理方式。
陈春花认为,如今管理者不能只是给员工
提供一个岗位,而是要给他平台和机会。
只有这样,员工才
能创造价值。
所以,今天的管理或者管理体系,核心其实是
要做五件事情:第一,你的高管一定要给员工上课,而且必
须通过上课来上下达成共识,你的员工一定要有机会去分享;
第二,打造一个让信息透明、让授权成为可能的系统;第三,设置更多的岗位激发大家;第四,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第
五,做到上下同欲。
陈春花说,如果一个组织做到这5点,那这个组织的管理就不再是命令和管控式的了,而是转变为
授权和赋能。
除了从管控转为赋能之外,还有一个要考虑的
问题——怎么让员工从胜任到创造,这也是人力资源最大的
挑战。
从胜任到创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很多员工设计角
色。
陈春花说,互联网企业跟传统企业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
陈春花回归基经营本面的心得体会
陈春花回归基经营本面的心得体会“经营”是一个在日常运营中反复提及的词汇,但是对于经营的理解却是千差万别。
读了陈春花的《经营的本质》,我对“经营”的理解是和“经济”这个词的理解分不开的。
下面,简要谈一下我对“经营”的粗浅认识。
一、深刻理解“经营”的本质内涵“经营”一词在《辞海》中有三种注解:一是本谓经度营造。
语出《诗·大雅·灵台》“经始灵台录,经之营之”。
引申为筹划营谋。
《史记·项羽本记赞》:“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亦指艺术构思。
杜甫《丹青引》:“诏谓将军拂绢素,意象惨淡经营中。
”二是犹往来。
《后汉书·冯衍传下》:“疆理九野,经营五山。
”李贤注:“经营,犹往来。
”三是经管办理经济事业。
如:经营商业。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贾昌因牵挂石小姐,有一年多不出外经营。
”就现代而言,经营含有筹划、谋划、计划、规划、组织、治理、管理等含义。
是指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所进行的决策,以及为实现决策而从各方面所做的努力。
是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和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对企业长期发展进行的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制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方针的战略层次活动。
经营的职能:预测市场的变化、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活动,发现利用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机会。
经营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重大的方向的,一次性出现的无常规可循的问题,属于战略性范畴,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
经营强调的是适应、竞争、变革和革新。
《经营的本质》认为:“经营” 是用有限的资源,创造一个尽可能大的附加价值,再用附加价值来满足人们无限的需求。
对于航星而言,经营的过程就是企业为客户提供认证服务的过程。
二、准确把握“经营”的基本元素《经营的本质》认为:经营的基本元素包括顾客价值、合理成本、有效规模、具有人性关怀的赢利四个方面。
(一)顾客价值“顾客价值”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战略思维,是一种准则,这个准则和思维用另外一个方式来表述就是“以顾客为中心”。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读后感——管理与领导的自问什么是管理?管理是每个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从根本意义上解决效率的问题,德鲁克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的权威性就是成就。
什么是常识?即普通知识,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而《管理的常识》一书是把这两个词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创新与超越的时代,管理的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需要,通过《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很清晰的认识到只有把管理变成一种常识,管理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深入书中几个模块知识的学习,我深有感触,不禁对自己进行了两个问题的发问。
一、管理有没有标准?管理是一门科学,也就意味着管理是有迹可循的,是存在标准的。
陈春华教授把管理的基本规律定为: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对这一观点我颇为认同,现今管理仿佛步入了一个误区:当工作产生了问题,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对问题先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明确责任,然后再解决问题,看似正确的步骤,等这一系列下来,往往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处理时间,及时性大大降低。
很多问题可能经历过一次就不会再犯,这样管理者要不断的面对新的问题找新的原因,增加工作的同时降低工作效率,所以一开始就没有必要对一些一次性问题在查找原因一步步进行分析上面浪费时间,因此对于销售,尤其是销售出的产品出了问题之后,正确的是一开始就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先把问题及时尽早的解决完成,再去考虑出现的原因等一系列其他的问题,这样不仅为客户留下良好的负责任的印象也大大的提高了工作的效率,至于原因责任人等一系列的分析,完全可以放在内部解决。
我认为只有对待那些反复发生的问题才有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的必要,而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不存在反复问题出现的情况的。
管理的另一个标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我们往往是很愿意管理别人的,但反过来想我们是不愿意被别人管束的。
组织中人与人很难平等,只能公正(接下来会详谈这里不细说),这注定以人为管理方向即使因材施教也是很难行的通的,而管事则相对简单的多,管理所要做的事情是让人没有办法犯错,因为正如作者所言,管理所面对的人,不能够用道德来评价,只能够用行为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评价,因此工作中对一个人管理的好坏不是对他这个人的评判,而是他做事效率的评判、做事正确率的评判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就必须明确管理的都是事情而不是人。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第三章读后感
管理的常识陈春花第三章读后感这一章一开头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讲目标管理。
我之前就觉得目标这东西,不就是领导在年初开个会,喊几句“今年我们要做到啥啥啥”就完事儿了嘛。
但陈春花老师告诉我,没那么简单。
目标可不是随便定的,它得是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有时限的。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游戏,得知道游戏规则是啥,目标是啥,要不然就是瞎玩。
比如说,一家餐厅说要提高顾客满意度,这听起来很笼统。
但如果说要在三个月内把顾客好评率从80%提高到90%,这就是一个符合那五个标准的目标了。
而且,目标还得从上到下层层分解,不能老板在那喊着要冲业绩,员工却不知道自己该干啥。
这就好比一支足球队,教练说要赢球,那前锋、中场、后卫都得有自己的小目标,前锋要进球,中场要组织进攻,后卫要防守。
再说到绩效管理,我以前一直觉得这就是每个月看看谁干得多、谁干得少,然后给点奖金或者扣点钱。
老师却让我明白,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循环,从目标设定、绩效辅导、绩效考核到绩效反馈,缺了哪一环都不行。
就像种一棵树,你不能只看最后结了多少果子,你得关注从种下种子开始的每一个环节。
绩效辅导这个环节对我来说很新鲜,原来管理者不是在旁边干看着员工干活,而是要在过程中给员工支持和引导,就像教练在运动员训练的时候不断纠正动作一样。
而且绩效考核也不是为了挑刺儿,而是为了发现问题,帮助员工成长。
还有激励这一块,可太有趣了。
我一直以为给员工多发点钱就是最好的激励了。
老师却告诉我,激励是个多元化的事儿。
除了物质激励,还有精神激励呢。
就像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有个同事特别希望能得到公开表扬,每次领导在大家面前夸他几句,他就跟打了鸡血似的,干活可带劲了。
这就是精神激励的力量。
而且激励还要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刚毕业的小年轻,可能给他一个学习成长的机会比给他多发几百块钱更让他兴奋;但对于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老员工,可能奖金更实在一点。
这就像不同的人喜欢不同口味的菜,你得投其所好。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
陈春花《管理的常识》读书笔记在工作的过程中,我阅读了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这本书。
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基础、管理的过程、以及管理的关键,让我对管理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管理的定义和目的。
管理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追求效率或者利润,而是通过协调资源,使组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使命和目标。
这让我意识到,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管理者的角色和职责。
管理者是组织中负责制定决策、分配资源、协调活动和实现目标的人员。
他们的职责包括规划组织的目标和战略,制定预算和计划,招募和培训员工,监督和评估工作绩效,以及与外部环境保持。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
这本书还介绍了管理的基础和过程。
管理的基础包括组织结构、规章制度、流程和系统等。
管理的过程则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个阶段。
这些阶段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构成了管理的基本框架。
这让我意识到,管理需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同时也要遵循一定的过程和步骤。
这本书强调了管理的关键在于人。
在组织中,人是最大的资源,也是最重要的资产。
管理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及如何满足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与员工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沟通渠道,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让我对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提升。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承担起领导和指导员工的责任,同时也要对组织的整体绩效负责。
管理的关键在于人,我们需要员工的成长和发展,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知识和经验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精品文档】陈春花的经典语录推荐-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陈春花的经典语录推荐陈春花的经典语录1、产品的质量是由顾客来评定的,而不是由专家来评定的。
2、战略最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培育核心能力,另一个是资源整合。
3、管理是不会有效益产生的,管理一定是花钱的,管理只会产生效率,得到最恒定的质量,所有的管理必须靠恒定的质量,恒定的质量来源于最基本员工的稳定性,所以,当大家做管理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是不是伤了你的员工?4、如何提高普通员工的素质:不断竞赛、在岗学习、学习与奖励制度。
对年轻员工只要两句话:机会、待遇;对有能力的人要搭平台,有能力的人是否能干,取决于老板搭平台的能力。
5、知识改变命运,没错。
但知识要转化为能力才能改变命运。
6、保险公司最成功之处就是激发员工的激情。
今天的竞争者必须年轻,年轻是指人的心态。
7、对待顾客要象上帝一样,可中国人偏偏不信上帝;对待顾客要象家人一样,可中国人其实对家人并不好,总是吼三吼四,似乎得罪最亲密的人没关系。
中国人对谁最好?对朋友。
所以,对顾客要象对待朋友一样,这个提法才对。
8、产品不需要最好的,只是需要稳定。
如果不能保持产品的一贯性,就是对产品最大的伤害,而产品的质量是由顾客的需求来评定的。
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就是质量最好的产品,而绝不是由企业本身的质量标准来衡量的。
9、企业一定要记住产品的最大作用是和顾客有一个直接的沟通作用。
我总结的一个类似于宗教一样的话就是:"我唯一和顾客说话的机会就是我的产品。
你最重要的是你的产品,不能把你的服务看得重过你的产品。
"10、产品对于企业而言,第一是使用功能,第二才是附加功能(例如品牌)。
11、应该让你的员工在所有的情况下表现出简单的姿态,以做人的方式来超越交易。
能够实现个性化的企业,就是以朋友的方式做事,企业就一定能超越交易。
陈春花《高效管理》读书笔记
陈春花《高效管理》读书笔记
一、高效管理-管理的认知
1、管理是决策的制定者,应该让下属明白做什么最重要,管理就应该直截了当,讲话变指令(不要让员工揣摸你的心思。
)
2、管理是一门学问,我们该知道学问是做什么的,工作和培训分开。
学习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3、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事实,才能解决问题,管理是结果评价,不是对错评价。
4、管理其实是一个过程。
管理只管事不管人,人必须是理解和尊重。
5、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6、管理真正要做的事情就是让一线员工拿到资源,并使用资源。
二、高效管理-我所提倡的管理观
1、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能力产生绩效所以最重要。
2、管理最重要的是分配责任,拥有责任的人,权力最大。
3、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三、企业的七个不安:
1、企业经营是不是有泡沫,增长是缘于自己能力增长还是市场增长。
2、经济增长是不是稳定、可持续。
3、有没有能力大规模作战。
4、你凭什么活下来,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5、什么竞净才能应全球化。
6、企业对服务理解是真理解还是假理解。
顾客最需要的服务有没有被满足。
7、企业中所有人的学习能力、激情能维持多久。
陈春花管理能力访谈录
陈春花管理能力访谈录何志毅:概括来说,管理者的能力主要来自情商和智商两方面,而且基本上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拿破仑说过,一个军官的知识和素质应该成一个正方形,光有知识不行,军官还要有做决断的勇气。
我认为管理者由情商导致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沟通力。
智商高的人往往这方面弱,因为他很聪明,所以沟通时缺乏耐心。
二是决断力。
智商高的人往往不容易决断,因为很聪明,他的选择方案就很多,四下权衡后,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而且事实上也永远没有最佳方案,所以不敢轻易拍板。
但现在的管理决策往往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拍板。
三是意志力。
智商高的人选择的机会多,所以经常坚持力不够,一遇挫折就放弃,而智商不高的人,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可谓无知者无畏,反而更容易成功。
陈春花:我补充一下,管理者还需要一个商数叫逆境商数或危机商数,简称逆商(AQ)。
管理者身处逆境当中而能找到解决办法的能力非常重要,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往往取决于他的逆境商数有多大。
企业也是如此,比如联想、TCL 进行国际化的努力,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这两家企业老总自己带头做这件事时,他们在遭遇困难时的逆商有多大。
王志东:我很认同情商比智商更重要,现在情商低的人在社会上很难生存。
而从小孩子培养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关键是开发他们的情商,因为智商一方面是遗传的因素,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行后天的实践学习,但情商必须在小的时候就着力培养。
关于决断力,我的体会非常深。
智商高的人决断力差,他们了解的知识很广泛,一碰到问题就想到各种可能性,然后开始做方案评估,评估完后发现风险很大,所以说当律师的人没法当企业家。
另外我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实际案例,当年四通利方成功收购华渊,但如果收购之前我研读过MBA的并购理论,可能就不敢这么做。
当时的这种并购做法简直就是犯忌,MBA经典分析里头关于并购失败的十大理由基本上都占全了。
现在学院派出来的很多理论模型,放在实践中总是需要很多参数,参数不够就不行,而事实上实践并不需要理论模型和参数,凭着常识去做事反而更容易成功。
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这五大问题
管理的本质,就是解决这五大问题对于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企业内部的管理。
管理得当,企业自然可以平稳发展;反之,如果管理出现了失控的场面,那么企业面临的只会是分崩离析。
而管理所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们虽然没有办法面面俱到,但却可以抓到大致的方向。
只要大致的方向确定了,管理也就不成问题了。
从管理的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解决五大问题。
把人管好:解决组织的问题说到管理,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企业内部的员工。
一家企业,往往是有人发起,再聚集一些人来支撑起企业。
而这些聚集起来的人,是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来约束的。
企业应该建立起合适的末位淘汰制度,把不合适的人清除,经常更换企业内部的新鲜血液,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永远保持鲜活。
当然,仅限于新人。
而管理层面的高层,并不适用这样的制度,高层应该是老练并且持续为公司提供战斗力的,太过于频繁的更换只会起反作用。
把工作分配好:解决人人有事干的问题常言道:“术业有专攻”。
合适的人只有在合适的岗位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工作分配问题上,管理者应该看到员工各自的长处与不足,将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让其发挥自身的优势,将工作内容完成到极致。
这样一来,每个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优势,从而将整个团队的效能提升到最大,最后就能成功地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把利益分配好:解决积极性的问题企业要想长久地存活下去,在涉及到利益方面的问题,一定要小心谨慎。
为了增加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应该建立一些奖赏制度,刺激员工积极向上发展。
同样,也应该建立相对应的惩罚制度,不让不做事的员工钻空子。
公平公正、赏罚分明是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多劳多得、论功行赏是利益分配的基本内容。
因此,企业在涉及利益分配时,一定要严格按照企业所制定的制度去执行,不然一旦出错,后果就不是企业所能承担的了。
把工作汇报好:解决与高层沟通的问题汇报工作,讲究的就是精准、全面。
而与高层之间的沟通,一定要达到“有效沟通”。
汇报工作最忌拖拖拉拉、磕磕巴巴,这样会引起高层的强烈不满。
丈量管理的五个标准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丈量管理的五个标准德鲁克先生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在此基础上,陈春花教授进一步指出,管理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很清晰的理解,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成效,因此,有了《管理的常识》这部重要作品。
陈春花教授在《管理的常识》中表达了她对管理的五点理解,我们可以用这五点作为标尺,来量一下自己有没有在做管理。
标准1 :做到让下属明白什么最重要管理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管理,并没有真正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比如,你作为老板或上司,有没有责备过你的员工或下属,说他们怎么连你的话都听不懂,甚至责备员工无法领会你的意图,反过来,你作为员工,有没有抱怨过你的老板,抱怨老板就是不讲你能听明白的话。
我们常常称张瑞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首席执行官,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细节,他的确能让海尔员工很清楚的知道,在哪个阶段,什么样的事情和做法是最为重要的。
比如,80年代他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员工,不能在车间随地大小便,这个直截了当的表达在我们今天看起来都有点不太好意思说,可他就是一定要讲的很清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
我们再来看看,30年后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极大挑战,张瑞敏直接告诉海尔人,这个时候,海尔不变就得死,还是这么直接的表达,在我们的文化里,我们甚至很多时候会很避讳说这个字,可张瑞敏必须要把这个说清楚,不然大家怎么知道今天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呢?所以我们才能看到海尔能一直在成长。
标准2 :能否直面现实,解决问题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这是陈春花教授非常希望大家能懂得的关于管理的第二件事情。
陈春花教授在新希望的管理逻辑也是如此,新希望处于传统的农业行业,可是必须去接受互联网时代这个现实。
当时代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时,任何企业都不能讲自己可以脱离这个时代,而作为一家传统大型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就是要直面这个时代,所以,陈春花教授所作的就是要让这家企业通过接触终端消费者的方式让企业变的年轻,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的方式让企业变的更有活力,这就是管理者在做的事情,直面现实,解决问题。
陈春花 提升管理者绩效的五个常识
126 i INFORMATION I 资讯;管理文摘INFORMATION 126 132管理文摘新书架1陈春花提升管理者绩效的五个常识在日常管理中,绝大部分领 导都感觉自己已经在非常努力 地工作,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问题出在哪里?如果想提升管 理绩效,就需要理解这5个管理 常识。
1. 管理是决策制定者一个好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 高效的管理者,他让所有人与目标 相关,他能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 要的,下属所做的所有事都是重 要而有价值的,当然效率就会高 起来。
2. 管理没有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为什么管理的规律是“管理没 有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第 一,每个人在组织中的立场不同, 拥有的资讯不同,所承担的压力 不同,价值观更不同,所以想让大 家能够完全达成共识,实际上会 非常困难。
第二,管理要用结果检验,不用对错检验。
如果管理需要 评价对错,就会导致人们关心管 理本身,而忽略了管理所要实现 的目标。
我们评价管理的唯一标 准只是绩效,只是看管理是否有 助于解决问题。
3.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是管事、理人,管理就是 在将人和物组合起来,做成一件 事。
而人是管不住的,人要理解和 尊重。
所以整个管理围绕事情展 开,核心是要激活人,管理是一个 过程。
能干的‘‘人材”我们就得授 权,这组员工你能给的最大的激 励其实是授权和信任;目前不会 干的“人材”我们需要培养,让 他们变得能干;一定要挑战制度 规则的“人才”我们需要激励; 而“人裁”我们需要把他们调整 到适合的岗位,这就是“管理是 个过程”。
4. 好的管理让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一很多人用各种标准来评价管 理水平,其实评价管理水准高低 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是否能够 透过管理,让组织里每一个人的 个人目标与组织发展的目标合而 为一。
好的管理就是让个人目标与 组织目标合一,不好的管理是让 这两个目标分离。
5. 管理要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绩 效,而绩效来源于一线,所以你| 的资源就要去一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面中国管理实践,我们依旧需要回归到实践中,但是又要抽离出来,沉静地寻找方法论的意义;回归管理本源的5个追问,让管理实践研究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和价值。
作者:陈春花来源:春暖花开(ID:CCH_chunnuanhuakai)01管理是什么?在我30多年的管理研究、教育和实践中,常常看到在管理中有一些非常好玩的现象。
这些现象让我觉得:如果在管理理论上不清楚,可能我们在行为上的偏差会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很多管理者很在意下属的能力,其实下属的能力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下属的直接上司能不能让他产生绩效。
很多时候管理者看到人员流动会非常紧张,如果我们理解管理,就能理解流动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因为几乎没有人愿意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岗位上,人不流动也许是因为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很多人有时候努力了很久都不产生绩效,然后他们就会问,是不是我的运气不好?其实如果你真的学习管理就会知道,绩效的产生在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工作、岗位,以及上司的支持。
只有将你的努力和上司的支持加以组合,才可以帮助我们取得绩效。
组织的绩效其实最重要、关联度最高的是管理者,如果管理者胜任,其实我们就可以让本不可以胜任的人胜任,我想这恰恰就是管理最大的魅力。
可能正是源于对这些问题的长期观察和思考,我让大家回归常识去认识管理,让这些常识帮助我们不要在实际工作当中产生太大的偏差。
我认为管理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 让一些人在一起共同去做一件事情;2. 让大家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够发挥作用,并且拥有价值的创造。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两点,我希望大家对如下3个观点有认识,这能帮助大家深入理解「管理是什么」。
第一个认识,绩效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使用资源。
很多管理者认为,管理的绩效可能来自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和能力,我想这个认识没有错。
可是管理的绩效的真正来源,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
在管理的架构中,管理者因为处在结构的上层,因此拥有了资源以及资源的分配权。
但是越处于上层的管理人员,就离顾客越远,而与顾客接触的一线员工反而没有资源以及资源运用的权力。
第二个认识,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我认为管理自身规律中最有普遍意义的是管理不谈对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可是很多时候,很多管理者总喜欢用对错来评价管理。
实际上,管理上的对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管理最终是要解决问题。
如果所有的证明你都是对的,但是管理结果不好,这样的证明就没有任何价值。
管理没有对错,是因为管理是用结果检验的。
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绩效是非常明显的,以对错来做导向的管理其实就没有那么明显,甚至会带来内耗。
第三个认识,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
我们在谈计划管理的时候大家可能比较在意目标怎么分解,目标是否合理。
可是如果你真的回归常识去想,去对理论有了真切的认识,就会知道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因为目标是由三个要素决定的:对未来的判断、公司战略的要求、老板自己的决心。
对未来的判断是个选择,战略也是一个选择,老板自己的决心还是个选择,所以目标一定是不合理的。
计划从本质上讲是寻找资源的计划,不断地寻找资源以实现目标。
因此,目标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实现目标的行动,也就是寻找资源的行动要合理。
如果你能懂这点,你就可以知道对管理常识的理解能帮助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减少很多的内耗和冲突。
好的管理者,一定是承担目标,但又寻求资源,只有主动承担目标而又不断地寻找资源的人,才能够体现出经理人的本色。
德鲁克给职业经理人一个非常好的定义,他说:「经理人自己是没有绩效的,经理人的绩效取决于他的上司和下属,当他们都有绩效的时候,他就会有绩效。
」02管理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对于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而言,我认为管理中最大的困难是这三点:1.上下同欲2.让大家体会到做这件事情过程中真正有价值贡献3.让每个人与共同目标组合在一起我在1992年给自己设了一个长达30年的研究课题,研究5家中国企业的主要特征,每10年去分析这5家企业发展变化的规律。
到2022年,第三个10年的结果就会出来。
这5家企业分别是海尔、TCL、联想、华为和宝钢,是我从3000家企业中筛选出来的。
我发现它们能够成为领先企业的第一个原因,是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好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都具有能克服这三点困难的特质,那就是能够让上下同欲,让大家体会到做这件事情过程中真正有价值贡献,让每个人与共同目标组合在一起。
领先企业的有效管理实践证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激发人,激发人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人内在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激发人担当责任从而获得成就的行动。
可以说,激发人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源之所在。
这是管理的难点,也是必须跨过去的坎。
彼得·威利斯提出:「在商业世界中,我们需要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来解决未来的许多问题。
」在我看来,这种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其核心要素就是在组织中生成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生成那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不是指企业家、管理者才必须具有企业家精神,而是人人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不只是自上而下地发动与带动,而是每个节点、每个人都是动力源。
这意味着对于管理者而言,你不单是率先垂范者,更是发动者。
所有的组织经常把「人是我们最重要的资产」这句话挂在嘴边。
然而,说到做到的组织非常少,真的这样认为的管理者就更少了。
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体具有了前所未有的能力与信息,这带来了组织与个体之间的一种全新的关系,即双方不再是简单的目标任务导向,而是持续发展导向。
这种新型关系中,如果组织要赢得员工的忠心,不仅仅要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还必须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以及成长的能力。
这既是对组织的新要求,也是对管理者的新要求。
因此,管理者需要有激活组织和激活个体的能力,一个成功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善于培养人的人,是一个能够让人们相信自我并热爱工作的人。
只有当你的公司上下同欲,达成共识,才能进行真正的改变,才能真正设计出行动的方案,也才能够在看到挑战的同时,更会看到机会。
每一个管理者都担负着激发人心的天职。
那么对应于每一个人呢?人人都需要是自己的发动机。
这一定是一种彼此呼应的关系。
所谓的企业家精神不只是自上而下的传递,而是无数个「企业家精神」体的聚集,包括你的合作伙伴也会深受感染,彼此信任合作,创造出真正伟大的产品和服务,重新点燃你们与顾客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样的「智慧与连接」才能产生核聚变效应,你的企业才能实现与互联网精神匹配地量级增长,才能够让大家体会到做这件事情过程中真正有价值贡献,让每一个人与共同目标组合在一起。
03经典管理理论是否已经过时?这是管理学界和商界常常讨论的一个话题。
数字化时代,如果我们理解效率不再来源于分工,而来源于协同,大家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过去100年来,整个组织管理理论都是回答管理如何控制的问题,都是回答我们怎么通过管控取得效率。
然而,互联网技术、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问题。
今天的管理已经没法通过管控去获得我们的增长、效率和创造,我们必须有能力去做协同,做赋能。
因此,在这个巨变的时代,对于管理的理论研究者、管理的实践者就有机会做新的创造,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会,我们确实需要找到一些新的方案来解决新的问题。
如果这个问题基于中国企业管理的角度延伸开来,我们在整个管理研究当中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就是理论与实践到底能不能关联?而对中国管理实践更多了一个挑战,就是西方的理论对于中国管理实践究竟能够指导到什么程度?在过去的40年中,中国企业走了一段高速发展的路,使得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具有了领先全球的机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像阿里巴巴、华为以及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走到世界的舞台。
今天所有的东西都在改变,没有人能够在经验上继续走下去,企业管理遇到了根本性的问题:商业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组织和管理与整个客户价值的逻辑保持一致,而不是与企业的规模相关。
当看到华为、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优秀的中国企业能够诞生出它们新的商业模式的时候,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在管理模式上的机会点的到来,一个可以使我们所有人都参与价值创造的机会,这就是共享时代。
今天为什么我有信心地告诉大家,中国管理理论的研究是有机会的?因为有三个最重要的趋势推动了管理新范式的出现:可持续性与创造力、技术所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人们价值观的改变。
这些趋势让我们看到,组织最原始的命题今天全部要调整。
这些变化使得管理在今天遇到的挑战和以前不太一样,以前我们可能比较关心同行、对手,比较关心我们是否拥有独占的资源。
今天你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独占,你并不需要太过关注你的对手,因为你并不知道对手是谁,跨界的模式比比皆是;你并不需要太过关注员工是不是对组织忠诚,因为忠诚最大的利益点在今天也发生了变化。
这所有的一切,使得组织的属性有了根本性的调整,它可能不再是层级,不再是控制,不再是管控,而是平台、开放、协同与幸福。
这样的组织才更有可能吸引到有创意、有成功欲望的员工,然后这个组织才具有成长性。
因此我们从领导者到文化到人,都要做根本性的改变。
1951年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给学生考试,考完以后他的助理很紧张地问他:博士,为什么你给这个班出的考题跟去年一样?爱因斯坦回答:答案变了。
今天,我们还是要面对市场,还是要面对客户,还是要面对自己,还是要面对所有的一切,但是必须清楚知道:答案变了!04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有哪些特征?在组织协同效率的实际工作中,企业绩效的来源已经由企业内部转移到了外部,单个企业已经无法适应巨变的时代。
今天最大的机遇,是如何从对未来世界的判断中找到企业发展空间,要求企业通过与外部世界的强链接,获得更高的系统效率。
帮助企业实现链接的方法就是管理者的协同行为。
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的基本特征是:行动导向、注重结果、愿意聆听、致力增长、懂得欣赏。
1.行动导向研究发现,员工对领导者真正的信任来自于管理者的行动;任何理念得以落实,其核心关键都是管理者的行动。
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一定要用行动去赢得信任,用行动去获取发展的可能性。
因为管理者的行动,会有效激励团队成员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行动力。
2.注重结果对于管理者而言,帮助每一个成员取得绩效、达成目标是必须面对的挑战,并需要找到解决方案。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管理者注重结果。
在系统的协同运行中,协同管理本身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合作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成员彼此的合作关系,以获得高效率。
而确保这些创新取得绩效,就需要用结果不断验证、纠错、迭代。
3.愿意聆听卓有成效的协同管理者总是能够从外部获得建议,从而帮助个人或是企业发展。
这就需要协同管理者具有倾听别人的智慧,并从外部获取力量的能力。
4.致力增长管理者的增长型思维决定着组织的增长,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获得持续增长。
5.懂得欣赏真正有效的管理者,要让年轻人有机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