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

颈性眩晕(椎动脉缺血综合症)颈部疾患引起的眩晕称为颈性眩晕.近几年本症十分多见.本文以我们的研究资料为主,并参考有关文献,予以综述。

一、命名问题「1、2、3」“颈性眩晕”的命名尚不统。

有的称之为“外伤性颈性头晕”、“颈椎综合征”、“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后颈交感神经综合征”或“巴—刘氏综合征”(Syndyome of Barre-Licou)。

多数人主张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

我们认为,颈椎病等骨性压迫虽确系形成本症的重要因素,但还有较多患者特异性检查及手术证明,其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症状并非由骨赘直接压迫,因此称为“椎动脉缺血综合征”更切合实际,特别对指导治疗和推断预后更有利。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2、3、5、8」(一)颈椎的高度和椎动脉的长度平衡关系被破坏。

椎动脉的长度与颈椎的高度,在正带情况下互相平衡,椎动脉的血液畅通入脑。

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颈椎滑脱、横突骨折及先天性畸形等,使二者的平衡关系被破坏.特别是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最终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推的高度缩短→椎动脉相对延长。

另外,随着年龄增大及长期低头伏案工作;或年过40岁以后动脉发生不同程度的硬化,动脉的弹性回缩力变弱,椎动脉绝对延长.相对延长与绝对延长的结果必然是椎动脉的长度超过颈椎的高度,出现长则必曲的结果。

故一旦不适当的颈椎活动,即出现椎动脉血流障碍。

有学者计算,由于椎间盘生理性变化,50岁以后使颈椎总高度可减少1~1.5cm;而椎动脉可较3 0岁前伸长1~1.5cm。

(二)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已被椎动脉造影和手术证实.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前内方,该关节骨赘是颈性眩晕首要原因。

不少学者「5、6、8」的研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如Tallou和Banner曾利用新鲜尸体进行了研究把钡剂注射到椎动脉内连续拍片做动态观察,显示出骨赘,当头向右转动时,产生右侧椎动脉暂时性闭塞。

以此可以较好的理解颈椎病产生的猝倒发作.Hardin氏在手术直视下行椎动脉造影,直接观察了骨赘对椎动脉的压迫实况,并成功地为这位有语言含混、步态不稳、视觉模糊、头痛等长期诊断不明的患者作了骨赘切除术。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诊疗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诊疗

• ③颈椎活动对椎动脉的影响
颈椎的活动幅度较大,颈椎的屈伸旋转变 化必然导致椎体之间的后关节,钩椎关节 及椎间盘的滑动作出相应的空间位置变化, 引起一侧椎动脉血运减少。正常人因另一 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而不出现症状。病理 状态时,因另一侧椎动脉不能作出相应的 代偿,故诱发或加重眩晕。
• 2. 椎动脉血管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颈部病变,无论是软组织或骨关节,椎管内还是椎管 外,均可使交感神经受刺激,功能发生紊乱,通过椎从而 引起椎动脉痉挛收缩,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 致前庭迷路缺血,产生眩晕症状。
另外,颈性眩晕还有本体系的参与,因为上颈部(C4 以上)软组织病变刺激或压迫分布在其内的感受器和感觉 神经,通过传入纤维引起中枢反应,从而产生疼痛和眩晕 症状,上颈部软组织病变引起的眩晕,与眼视力障碍,与 眼视力障碍、屈光不正等引起的眩晕机制类似,并不一定 是通过“椎动脉因素”所致。而是因为上颈部软组织中, 感受器的部分传入纤维及上颈部感觉神经中的部分传入纤 维,与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丘脑等有关眩晕中枢相 连通产生眩晕反应。
综上所述:颈性眩晕与一系列的神经体液因素改 变及颈椎生物力学失衡相关。颈椎失稳、颈椎骨 质增生等颈椎退行性变以及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的血管狭窄、管壁僵硬、血管弹性减低以及体液 因子改变是颈性眩晕的基础因素;颈部软组织病 变所导致的颈部疼痛、酸胀不适所导致的本体觉 紊乱是颈性眩晕的诱发因素;而交感神经则是将 两者结合的关键因素。本病的发生并不是某一个 单独的因素所致。先天的颈椎发育异常,后天的 劳损性改变和人体本身组织器官的退变、衰老都 共同参与该病的发生、发展,颈部各生理上相互 联系、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很难将它们割裂开来。
5.体液因素
颈性眩晕的临床症状与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有相关 性。全血粘度值及血液流变学其它指标的改变是 本病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颈性眩晕症

颈性眩晕症

颈性眩晕症一、什么是颈性眩晕症眩晕是因机体对空间定位障碍而产生的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

眩晕是个常见症状。

临床上多系统的疾病常具有头晕症状。

由颈背部软组织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而引起的眩晕,叫颈性眩晕症。

大多数病人误都以“梅尼埃综合症”、“脑动脉硬化”“眩晕症”“植物神经紊乱症”“神经衰弱”等疾病就诊,因而得不到有效的治疗,眩晕症状长期不消,严重者影响工作和生活。

研究表明,颈椎病仅是引起颈性眩晕的一部分原因,79.31%的颈性眩晕症还是颈背部软组织引起的。

二、引起眩晕的原因引起眩晕的常见原因有:①内耳迷路及其连结的小脑,大脑障碍。

②眼及视神经径路障碍。

③肌肉、筋膜、关节、特别是发自颈部的这些组织的感觉径路障碍。

第一种原因引起的眩晕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如梅尼埃综合症等引起的眩晕;视力障碍,眼部疾病引起的眩晕也得到人们的认识,如眼屈光不正引起的眩晕等;而筋肉、筋膜、关节的感觉神经传来的异常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兴奋,产生了空间位置障碍而引致的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常不为人们所重视。

临床上眩晕可分为真性眩晕和一般性眩晕。

前者多由内耳迷路和前庭蜗神经病变产生,有周围景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一般性眩晕只有头晕、头眩或站立不稳的感觉,而无外物或自身旋转的感觉。

颈性眩晕多属于一般性眩晕。

三、颈性眩晕与其他眩晕的区别(1)颈椎骨关节病变引起眩晕的原因:因外伤、劳损或椎间盘退变、椎间隙变窄所致的颈椎失稳,是产生症状的基础。

在失稳的情况下,颈椎小关节易产生错位、颈椎旋转、颈椎超常范围的活动;颈椎管内、外软组织也容易继发性无菌性炎症或形成颈椎体、小关节、钩突关节的骨质增生。

位于颈椎椎体前外侧的植物神经链或走行在颈椎横突孔中的椎动脉,受到无菌性炎症的刺激、机械性压迫或者植物神经受到刺激,会引起椎动脉反射性痉挛。

此时椎动脉血流受阻,使小脑、前庭神经核、红核等部位的眩晕中枢血液循环发生障碍而产生眩晕症状。

椎动脉在解剖上走行分四段:①第一段为从起始部上行于前斜角肌和颈长肌之间,至C6横突孔。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膜 外 封 闭 ,观 察 能 否 缓 解 等 作 综 合 判 断 , 本 组 病 例 均 遵 循 以 上标准确 立诊断 。 过 去 认 为 由 于 颈 椎 退 行 性 变 导 致 椎 动 脉 受 压 或 上 颈 部 旋
木 ( 按 神 经 节 段 分 布 )等 交 感 神 经 症 状 。 查 体 : 颈 项 背 不
工作 导 致 颈 部 软 组 织 产 生 局 部 创 伤 性 炎 症 , 同 时 不 稳 定 也 可
能 引 起 异 常牵 张 和 局 部 的 创 伤 性 炎 症 。 研 究 发 现 颈 部 交 感 神 经 来 自胸 段 脊 髓 上 部 ,其 末 稍 神 经 纤 维 分 布 到 头 、颈 部 及 上 肢 。 颈 交 感 神 经 直 接 分 支 至 心 脏 ,颈 内 动 脉 周 围 的 交 感 神 经 分 布 到 眼 部 ,椎 动 脉周 围 的交 感 神 经 进 入 颅 内 后 ,伴 随 迷 路 动脉 到 内耳 , 其 交 感 神 经 分 布 脊 膜 、 脊 髓 、 纤 维 环 的 周 缘
维普资讯
骨与关节损伤杂 志 20 0 2年 5月 第 1 7卷第 3期

2 09 ・
颈性 眩晕 的诊断 与治疗 分析
冷 辉 王 少 波 一 赵 吉 连 徐 久 祥
眩 晕 的发 生 机 制 复 杂 。除 与 内科 、神 经 科 、 眼 科 及 耳 科 等 有 关 外 ,常 与 颈 椎 病 变 有 关 , 故 将 后 者 称 之 为 颈 性 眩 晕 。
差 :症 状 无 改 善 或 复 发 。 14例 经 非 手 术 治 疗 后 症 状 大 部 分 4 缓 解 或 减 轻 ,其 中 4 1例 疗 效 不 稳 定 , 症 状 有 复 发 ,局 部 硬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

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04-27T14:45:28.06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甘林海杨晓慧[导读] 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或有进行性加重,辅助检查有硬脊膜受压者可行手术治疗。

甘林海杨晓慧(泾川县人民医院内科 744300)【关键词】尼莫地平倍他斯汀颈性眩晕【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122-02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而颈性眩晕是由颈背部软组织性病变或颈椎骨关节性病变引起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

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肩背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等临床表现。

我科于2009年1月~2010年9月收治68例,取得满意疗效。

现分析并报告如下。

近年来,应用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满意,现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2010年9月住院患者68例,均以发作性眩晕为首发症状,经颈椎X线正侧位拍片、或颈椎CT检查,均显示颈椎不同程度的生理曲度改变,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横突孔狭窄,颈椎关节增生,椎间隙狭窄,颈椎间盘脱出等颈椎病表现;经颅多谱勒显示椎基底动脉有不同程度痉挛、硬化、狭窄等供血障碍的改变。

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38~70岁。

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5例,冠心病13例,高脂血症11例,糖尿病1例;对照组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40~68岁,其中合并高血压病14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伴随疾病等方面基本相似,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P>0.05)。

1.2 观察方法所有患者观察期间停用血管活性药物及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但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仍常规用药。

治疗组采用尼莫地平注射液8-16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盐酸倍他司汀250 mL或500 mL缓慢静脉滴注。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头-颈-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

头- 颈- 躯干旋转试验:一种鉴别颈性眩晕的简便方法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工作节奏的加快,眩晕发病率逐渐增高,已受到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广泛关注。

眩晕涉及多个学科,据统计,眩晕占内科门诊患者的5% ,占耳鼻喉科门诊的15%。

多数人一生中都有眩晕的经历[ 1~4 ] ,老年人50% ~60%有过眩晕症状,占老年门诊的81% ~91% ,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眩晕的发病率女性占57% ,男性占39%。

眩晕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如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感觉。

眩晕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即眩晕发作时的情况和眩晕伴发的症状[1~6 ] 。

引起眩晕的疾病较多,按部位主要有神经源性、耳源性、颈源性和全身性等。

①神经源性眩晕多由大脑、小脑及脑干病变引起。

如老年人常见的脑动脉硬化性眩晕,特点是以头晕和轻微的站立不稳为主要症状,不一定有“旋转”的感觉。

急性小脑血管病变患者常突然发生严重的眩晕,并伴有呕吐、站立不稳[2~5 ] 。

②耳源性眩晕是由耳部疾病引起。

如梅尼埃综合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眩晕、耳鸣、耳聋并伴有呕吐等。

迷路炎、内耳血管痉挛或出血也会出现类似表现。

③颈源性眩晕多在颈部活动时发生,当颈部过度活动刺激了脊髓前庭传入神经或椎动脉受压导致短暂性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诱发眩晕。

颈源性眩晕主要是颈椎病的椎动脉型及脊髓型等导致,表现为当患者头颈部活动时突然出现眩晕,并可伴有四肢无力、站立不稳等症状[ 1~10] 。

④全身性疾病也可发生眩晕,但大多无“旋转”感,如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低血压、心动过速或过缓、主动脉瓣狭窄、颈动脉窦过敏、严重贫血、更年期综合征等[2~5 ]。

上述眩晕患者在头部或颈部转动时常有症状加重或诱发眩晕发作,由于中老年人多伴有颈椎病,容易使临床医师和患者首先考虑到颈性眩晕,致使头晕或眩晕的患者做颈椎检查为一个常规,而部分眩晕患者按颈椎病治疗,效果往往又不好。

所以在临床上,即使有颈椎病,眩晕也不一定是颈椎疾病所导致。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

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手法治疗范志勇;王卫强;钟荣芳;查和萍;彭旭明;王继红【摘要】颈性眩晕主要由上颈段颈椎错位引起,尤其是由寰枢关节的紊乱引起的颈性眩晕更多见.临床上对其诊断尚缺乏必要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的系统证据.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以及推拿手法对其干预研究情况的文献资料,对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有助于提高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诊治效果.%Cervical vertigo mainly due to the cause of upside cervical vertebra dislocation, Especially see more cervical vertigo because of atlantoaxial joint eking of system evidence of necessary history,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imaging in clinical diagnosis.This article study and summarized the literature with diagnosis of cervical vertigo induced by atlantoaxial joint disorder and manipulation therapy,in order to improve effec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期刊名称】《颈腰痛杂志》【年(卷),期】2012(033)005【总页数】3页(P367-369)【关键词】寰枢关节错缝;颈性眩晕;推拿手法【作者】范志勇;王卫强;钟荣芳;查和萍;彭旭明;王继红【作者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南海528200;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广东广州5104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6寰枢关节错缝是引起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今为止其诊治标准仍然没有统一[1],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寰枢关节失稳”、“寰枢关节紊乱”、“寰枢关节错缝”等各种冠名[2]。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130例临床观察颈性眩晕系指由于某些病因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而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其中最常见的是颈椎病导致椎动脉受压或痉挛而发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构成趋于年轻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0例,男68例,女62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5岁,平均43岁,病程10天—30年。

病史:长期从事低头工作者84例,习惯高枕者32例,有头颈部外伤史者12例,不明原因2例,130例均有不同程度眩晕,视物旋转,颈部不适,并在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眩晕加重,其中有15例病倒史,87例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16例伴眼花、眼胀、复视,7例伴失眠、多梦,5例伴上肢疼痛麻木。

1.2影像学检查本组病例均拍摄颈椎正侧位片,张口正位片。

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曲度变直、消失或反向中断、成角)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68例,椎间孔变形26例,钩椎关节增生18例,韧带钙化10例,环齿间隙不对称8例。

70例ct扫描,48例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91例,椎间盘膨出28例,椎间盘突出11例,本组病例均做经颅多普勒(tcd)检查,结果显示,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1.3 诊断依据眩晕常因头颈部活动及体位改变等因素诱发,颈部活动时突发眩晕,随着颈部位置复原,眩晕可逐渐消失,发作时头颈活动受限,向健侧转颈时更易出现眩晕,伴头痛、恶心欲呕、视力障碍、耳鸣、耳聋、猝倒,并无意识丧失、行走无力,还可伴有颈椎病的一般临床表现。

体检可见:椎动扭曲试验阳性(颈部后伸然后分别向左右旋转颈部,出现眩晕者为阳性)。

颈部触诊均见患病椎体棘突偏歪,椎旁有压痛,关节囊肿胀,压痛,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耳源性、眼源性、药源性、颅内肿瘤性眩晕,并排除颈椎肿瘤、结核、感染及严重骨质疏松。

1.4 治疗方法1.4.1手法治疗患者端坐于方凳上,先采用推法、揉法、滚法、点按等。

手法治疗6—10分钟,使颈部肌肉韧带放松,然后对颈部施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保持正坐姿势,术者站于患者后面,先用单拇指触诊法查清偏歪棘突,然后术者一手拇指放在偏歪棘突旁,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前臂掌面紧贴下颌体,手掌心抱住后枕部,向上牵提同时向棘突偏歪侧旋转头颅,与此同时,另手拇指向对侧顶椎偏歪棘突,多可听到一弹响声,手术完毕,旋转角度要适度,力量不宜过大,必须做到“稳、准、轻、巧”不可急躁,忌用暴力、猛力、片面追求弹响,防止发生意外,1周手法治疗2次,部分患者在手法治疗后感到头脑清醒,双目视物清楚。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课件ppt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严 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包括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颈 椎后路减压术等,具体手术方 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 确定。
术后护理
手术后需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定期复查,并遵循医生指导进 行康复训练。
手术治疗效果
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因个 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术后眩 晕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或治愈
非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药物治疗
使用缓解眩晕、头痛和恶心的 药物,如抗组胺药、止吐药等

物理疗法
如按摩、牵引、温热疗法等, 有助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
痛。
康复训练
包括颈部肌肉锻炼、姿势训练 等,以增强颈部稳定性,预防
眩晕发作。
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正确的坐姿、睡姿,减少 长时间低头工作或学习,适当
休息和放松。
02
03
发病率
颈性眩晕在颈椎病患者中 的发病率较高,但具体的 发病率因地区和人群差异 而有所不同。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遗传因素、 生活习惯等都是颈性眩晕 发病的危险因素。
预防与控制
了解颈性眩晕的流行病学 特点有助于制定相应的预 防和控制措施,降低发病 率和复发率。
PART 02
颈性眩晕的诊断
REPORTING

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 疗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颈性眩晕概述 • 颈性眩晕的诊断 • 颈性眩晕的治疗 • 颈性眩晕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 颈性眩晕的案例分享与讨论
目录
PART 01
颈性眩晕概述
REPORTING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治疗课件优秀课件

颈源性眩晕的诊断治疗课件优秀课件
的督脉、手三阳经的部分俞穴如风池、风府、肩内俞、肩 井、天宗、缺盆等穴作点、压或拿法,再在斜方肌与提肩 胛肌处行弹拨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治疗应包括肩、肘、 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百会、 太阳等穴位。接着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击、拍法 作结束。
• 美式整脊:通过特定的手法,调节较正错位的颈椎关节,
钩突关节不对称 (正位相显示颈3-4间双侧钩突关节不对称)
双边双突征
(颈椎侧位片,可见颈2、3、4小关节呈双突影(双边),说明颈4以上轴向旋转。)
双边双突征 侧位片自颈5以上及颈7以下均为纯侧位相,但颈6下关节突呈清晰之 双突影。说明颈6单个轴向旋转。
轴向旋转自颈5以下颈椎呈侧位相,双侧关节突投影重合,但自颈4、5 阶梯状改变,提示C4-5处有轴向旋转。旋转处变化骤然,非移行改变。
使之恢复正常的状态,纠正生物力学平衡。
颈性眩晕药物治疗
• 急性用药 • 1.氟桂利嗪(西比灵):新型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滞
剂,用法:10~30mg,睡前顿服,持续用药, 2~8周为一疗程。
• 2.倍他司汀:新型组胺类药,H1受体弱激动剂,
H2受体强拮抗剂。用法:4~8mg,tid,一日最大 剂量不超过48mg,一月后可停药观察;静脉给药: 盐酸倍他司汀20mg加生理盐水500ml静滴, 10~15天为一疗程,若配合胞二磷胆碱疗效更好。
• 牵引
• 封闭治疗
• 可以给以局部受压的椎动脉给以普鲁卡因注射,如果在未
诊断出椎动脉受压或者受刺激的准确位置时也可以行星状
神经节阻滞治疗。

• 针灸可以采用温针夹脊穴、风池、大椎、晕听区,还可以
用风池加眩晕穴加电针
• 针灸取穴:角孙、百会、头维、太阳(斜外眼角进针)

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物理治疗

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物理治疗

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物理治疗摘要本文用同位素动态闪烁显象法,对 20 例( 18~55 岁)颈椎病性眩晕患者进行颈脑血流量测定。

其中 14 例显示脑区供血减少。

作者认为颈性眩晕与脑区供血量减少有关。

该 14 例因颈椎病而引起脑供血不足所致颈性眩晕,经过牵引,眩晕症状消失。

故从中得出两点结论:①颈牵治疗法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时的脑区血供;颈牵可以治疗颈性眩晕;② 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事实说明,颈性眩晕原因不仅是颈椎器质性病变,还包括由颈椎器质性病变导致位置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供血不足。

这一新,对于椎关节错位和颈椎关节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特别是在椎动脉供血不足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观察上。

关键词颈椎病眩晕症临床上有很多种类型的眩晕,其中颈性眩晕是指因颈椎病而引起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一过性的脑缺血性眩晕。

这种眩晕常发生在颈椎病患者颈椎运动的一瞬间。

其主要表现是眩晕、头痛、意识障碍和视觉障碍等 [1] 。

临床上需要把这种眩晕与其它类型的眩晕相鉴别。

椎― 基底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时至1985 年“全国颈椎病会议纪要”发表为止 [2} ,除了由颈椎 X 线、椎动脉造影和电生理等非特异性临床临床检查可以进行间接证实外,尚没有可靠的客观指标。

在此之前,曾有人用脑阻抗血流图作定性测试,但因临床实用价值有限,所以脑阻抗血流图也只做为临床诊断的指标。

此外,近来有人采用 CT 测量椎动脉孔,想以此来寻求诊断颈性眩晕的客观指标。

为了鉴别和探讨颈性眩晕的机制,寻求颈性眩晕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客观依据,我们做了以下的测定和研究。

临床资料一、颈椎病性眩晕诊断标准和测试按 1985 年“全国颈椎病会议纪要”中规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把临床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3] ,同时具有眩晕症状者,随机抽样 20 例,年龄18~55 岁的一组病人。

对他们进行了颈椎牵引治疗前后放射性同位素颈脑血流定量扫描测定。

发病机制、诊断

发病机制、诊断

“发病机制、诊断”资料合集目录一、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研究进展三、成人Still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学进展四、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五、神经纤维瘤与神经纤维瘤病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进展七、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八、糖尿病肾病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新进展九、COPD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颈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主要包括颈部疼痛、僵硬,以及眩晕。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性眩晕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对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发病机制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普遍认为其与颈椎病变、颈部软组织损伤、神经血管受压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颈椎病变是最常见的病因,如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

这些病变会压迫神经或血管,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发眩晕。

二、诊断颈性眩晕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颈椎X线、CT、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颈椎病变的情况,从而确诊颈性眩晕。

此外,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如椎动脉造影和脑血流图等,也可以用于颈性眩晕的诊断。

三、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消炎止痛、扩张血管的药物,以缓解症状。

物理治疗包括颈椎牵引、按摩、针灸等,可以帮助缓解颈部肌肉紧张和疼痛。

中医治疗则包括中药治疗和穴位按摩等。

手术治疗主要用于严重的颈性眩晕患者,如颈椎间盘突出严重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血管等。

手术方法包括颈椎前路减压术、颈椎后路减压术等。

手术后患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康复期,以恢复颈椎功能。

四、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

眩晕的临床诊断、治疗流程
24
1、耳性眩晕
眼球震颤的临床解剖和生理学基 础
眼球震颤乃是一种 不自主的节律性的 眼球颤动,先向一 侧慢慢转动(慢 相),系因前庭系 统受刺激引起的一 种反射性运动;
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 25
眼球震颤的临床解剖和生理学基 础
然后急速返回 (快相),系 由大脑皮质继 发于眼球慢相 的一种反射性 运动。
36
眩晕病变的定性诊断
二、不同病变部位的常见病因: 耳部、脑底、脑干、大脑,小脑和颈部病 变。 国内虽未见具体统计数字,但临床体验似 以美尼尔病、壶腹嵴顶结石病、内耳迷路缺 血、感染和药毒性眩晕等较为多见
37
眩晕的治疗流程
重庆市奉节县中医院
38
一、眩晕发作期的处理
1 、一般处理, 生命支持,控制血压血糖 等; 2、药物治疗:(1)、镇静、镇晕药 (2)、止吐药, 3、适当控制水和盐的摄入,以减免内耳迷 路和前庭核的水肿。 4、注意防治并发症(脱水、低血糖和心动 过缓), 5、注意预防跌伤。
④、小脑性眩晕
4、颈性眩晕
33
眩晕病变的定位诊断
二、根据半规管功能检查结果(以毁坏病变为
例)
(1)、内耳或脑底前庭神经病变 (2)、前庭外侧核和内侧纵束之间的病变 (3)、下小脑脚病变 (4)、桥脑后部邻近内侧纵束之间的病变 (5)、中小脑脚性病变 (6)、内侧纵束病变 (7)、小脑前庭核病变 (8)、上小脑脚交叉(白核)病变 (9)、小脑桥脑角病变 (10)、大脑皮质病变
20
首需对头昏、头晕、晕厥作出 鉴别
头昏 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 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 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 病症状,劳累时加重。系由神经衰弱或慢 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颈性眩晕中医治疗概况

颈性眩晕中医治疗概况

基金项目:云南省高校针灸推拿防治脑病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高恺屿(1992-),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针灸防治老年病。

E-mail:1050733813@qq com通信作者:石瑜(1963-),女,苗族,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防治老年病。

E-mail:1507302813@qq com颈性眩晕中医治疗概况高恺屿 卓佳兵 石 瑜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 颈性眩晕病因较为复杂,中医治疗颈性眩晕方法多样且临床疗效较好。

文章以文献为基础,探讨颈性眩晕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药、针灸、推拿等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性、可行性,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 颈性眩晕;中医治疗;综述【中图分类号】R255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3-0073-04GeneralSituationofCervicalVertigo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GAOKaiyu ZHUOJiabing SHIYuYunnan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Kunming650500,ChinaAbstract:2.Theetiologyofcervicalvertigoiscomplicated,andthemethodsoftreatingcervicalvertigo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revariousandtheclinicaleffectisgood.Basedontheliterature,thispaperdiscussestheetiologyandpathogenesisofcervi calvertigoinChinesemedicine,andanalyzestheeffectivenessandfeasibilityofdifferentmethodssuchasChinesemedicine,acupunc tureandmoxibustion,andmassageinthetreatmentofcervicalvertigo,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clinicaltreatmentofthisdis ease.Keywords:CervicalVertigo;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view 颈性眩晕是由于一切外源性或内源性原因造成的颈椎退变、软组织劳损、外伤、颈椎小关节错位等多种因素引起椎动脉受压、过度扭曲或者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造成的过性缺血所引起一组症候群[1]。

眩晕

眩晕

类导致颈性眩晕的疾病:交感性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从解剖、生理、发病机制、诊断等多方面阐述颈性眩晕的发病过程,有助于学员深入理解并掌握颈性眩晕。

一、概述 1993 年,Smith指出眩晕是人类疾病中的第三大症状,眩晕是多学科共有的症状:包括神经内科、脑外科、耳鼻喉科、内科、骨科、儿科、妇产科、及精神科等。

骨科疾病的眩晕主要是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分两种:一是由交感性颈椎病引起,二是由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

骨科门诊的眩晕病人中主要鉴别是颈性眩晕还是其他原因的眩晕。

眩晕是平衡系统功能障碍的表现。

机体通过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感觉系统三者的协调来维持身体的平衡,以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右图为前庭神经的中枢通路。

眩晕的定义:眩晕是平衡系统(前庭、视觉、本体感觉系统)功能障碍所出现的一类复杂的症状。

是平衡障碍的一种主观感觉、空间定位障碍的运动错觉及体位障碍的错觉。

二、眩晕的原因 1.前庭系统性眩晕前庭系统包括内耳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及核、内侧纵束、小脑、大脑的前庭中枢。

前庭系统性眩晕的临床表现:旋转性眩晕、耳鸣、听力障碍、眼球震颤、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血压降低等植物神经症状, 症状持续时间短。

2.非前庭系统性眩晕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无旋转感,只是头晕眼花或轻度站立不稳,持续时间长(可达数月)。

很少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无眼颤。

非前庭系统性眩晕包括眼性眩晕,心、脑血管性眩晕,全身中毒性、代谢性、感染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头部外伤后眩晕,颈椎病及颈肌病,神经官能症。

颈性眩晕:1926年Barre 提出颈椎关节刺激椎动脉交感神经丛可诱发头晕、头痛、颈痛等症状,称为Barre—Lieou Syndrome;1949年Bartschi Rocharx:根据眩晕与交感神经的关系提出“颈性眩晕”;1957年 Denny Brown 提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VBI);1984年5月;全国颈椎病专题讨论会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达成共识。

颈性眩晕的病例分析

颈性眩晕的病例分析
反复发作、保守治疗无效。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2、解剖学钩锥关节和横突孔相距0.5cm以上,增 PE:体征少,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左右旋转,是否可以诱发眩晕或眼震。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生不易压迫。3、结扎一侧椎动脉无症状。 5cm以上,增生不易压迫。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5cm以上,增生不易压迫。
的大小和临床症状并不平行,许多没有明显钩锥关 PE:体征少,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左右旋转,是否可以诱发眩晕或眼震。
椎动脉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
节增生或椎动脉受累的患者也出现症状。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3
发病机理 5cm以上,增生不易压迫。
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或牵拉,导致椎动脉痉挛或狭窄。 影像学检查: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ray; 2、解剖学钩锥关节和横突孔相距0.
机械压迫学说:椎动脉第二段处于骨性结构中,当 增生、不稳等异常改变再加上颈椎活动
椎动脉走行于一个由骨、肌肉、神经、
钩锥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缓冲能力差, 头晕、头痛、颈肩痛、猝倒、眼症状、交感神经刺激症状。
PHale Waihona Puke :体征少,颈部旋转诱发试验—患者坐位,头颈缓慢做前屈、后仰、偏侧及左右旋转,是否可以诱发眩晕或眼震。 颈性眩晕: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影响导致血流障碍的眩晕综合征。 ”(王峰 2002) 韧带所围成的管道中,相邻结构的退变、 机械压迫学说:椎动脉第二段处于骨性结构中,当钩锥关节等增生骨赘的机械性压迫,缓冲能力差,引起管径狭窄或梗阻而引起椎-基 底动脉供血不足。 可作为诊断的重要参考。 严重影响生活(3个月-半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颈部各种病变所引起的眩晕综合征。

系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引起颈动脉颅外段即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

颈性眩晕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最常见的病因是由于颈椎不稳,可对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构成机械刺激,激惹颈交感神经使椎动脉血管收缩,造成椎 - 基底动脉缺血而产生眩晕。

另外颈椎退变(由于钩椎关节、上关节突以及横突孔的骨质增生或突出的椎间盘)或者急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压变狭窄甚至梗阻,也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造成颈性眩晕。

部分患者颈部外伤后也可伴有旋晕,无器质性损害,病理机制可能是交感神经丛炎性刺激所致。

以往认为椎动脉狭窄就会引发症状,但临床实践中结扎了一侧的椎动脉,常未引起显著眩晕。

推测一般情况下单侧椎动脉结扎后对侧椎动脉常可代偿。

当对侧椎动脉代偿不足时,导致椎 -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估计眩晕是椎动脉狭窄与局部不稳定刺激了交感神经的共同作用结果。

有研究发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颈椎间盘纤维环后部以及椎动脉均有交感神经的分布,一些颈神经通过节后纤维交通支与颈上神经节相连。

动物实验显示刺激颈交感神经会产生交感性血管收缩引起脑皮质、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虹膜和耳蜗血流的减少。

因此可推测,颈椎不稳引起局部异常的机械性刺激和椎间关节创伤性的炎症刺激影响
了分布于上述 Luschka’s 关节囊、颈椎小关节、颈椎后纵韧带等结构内的交感神经末梢,导致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引起颅内血管收缩引起短暂的缺血,表现为眼缺血引起视物模糊,耳蜗缺血引起耳鸣,脑缺血引起头疼头晕。

此外,文献报道退变椎间盘可产生一氧化氮(NO)、IL26 和前列腺素 E2 等炎症因子作用于外层纤维环和后纵韧带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可能引起颈部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另外,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粘度增加、红细胞压积升高、纤维蛋白原升高、血清胆固醇升高等内科疾患均可造成血液缓慢,使基底动脉缺氧而诱发眩晕发作。

颈脊髓血管畸形、寰椎钩环畸形等其他疾病也可导致眩晕。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分为 4 段,第 1 段为自锁骨下动脉发出进入颈椎横突孔的部分,其后方为 C7横突、C7、C8脊神经的前支、交感神经干和颈下交感神经节;第 2 段为 C6横突孔上升至 C2横突孔下口,此段动脉的内侧紧邻钩椎关节,后外侧为关节突关节,动脉周围有交感神经伴行;第 3 段为 C2横突孔下口到枕骨大孔处,此段弯曲较多,动脉壁上有 Pacin 小体分布,通过椎动脉血压改变反射性调节血管管径,以保证颈部血流量的正常运行;第 4 段即颅内段,两侧椎动脉合并为基底动脉,其上有脑桥支支配前庭神经核及支配迷路的内听动脉。

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是交感型颈椎病。

以往颈椎病分类中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

在我院临床实践中真正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极为罕见,一般归纳入交感型颈椎病。

它主要由于颈椎存在节段性不
稳定,使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受到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部活动时,同时可伴有头疼、视觉障碍、猝倒、运动、感觉、意识障碍等。

除明显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眩晕表现,还可伴有全身多个系统症状。

其临床特征为交感神经所支配的全身各个系统的功能失调,包括心血管、消化道、视觉、听觉、位置觉、体温调节等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发作性眩晕、恶心、耳鸣,上诉症状每于头部过伸或旋转时出现,可伴有颈枕部疼痛及可同时发生猝倒。

有时可伴有脊髓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转颈诱发眩晕是主要的体征。

动力位侧位 X 线片(过伸过屈位)是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颈椎外伤的不稳定标准是颈椎角度改变 >11°或椎体水平移
位 >3.0 mm。

但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局部不稳定常达不到这种严重程度,临床上多需根据临床医师的个人经验。

必要时,还可进行颈椎 MRI 检查,了解颈椎退变或外伤情况。

近来出现的动态磁共振检查(开放 MRI),可能成为新的有效鉴别手段。

针对椎动脉的影像学检查发展进展迅速,包括椎动脉造影、血管磁共振(MRA)、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等。

若同时与转颈试验结合应用则可提高确诊率。

但其临床诊断价值尚存在争论。

椎动脉造影包括普通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的血管造影(DSA)。

其能够准确地发现椎动脉狭窄、扭曲的部位及范围,还能明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椎动脉狭窄、扭曲的原因,可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尤其是 DSA 精确率高,更清晰,是判断椎动脉的金标准。

MRA 为一种无创伤检查方法,能准确测量椎动脉的流速和流量,对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TCD 是目前检查椎动脉的常用方法之一,可直接准确获得椎- 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能较准确判断椎 - 基底动脉的供血状况。

TCD 操作简单,费用低,无创,有取代椎动脉造影之势。

颈性眩晕的鉴别诊断:交感型颈椎病诊断的确立需除外眼源性、耳源性、心血管性及神经源性疾病,颈部创伤性旋晕需除外器质性因素。

美尼尔氏综合征为内耳病变,其眩晕也常常是突然发作,发作时头位不敢旋转,易与颈性眩晕混淆,但此综合征发病年龄轻,属于周围性眩晕,发作有一定规律,症状重,患者常描述“天旋地转”,持续时间长,多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反复发作后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异常;而交感型颈椎病患者多描述“昏昏沉沉”,发作与转颈密切相关,可有脑干缺血症状体征。

神经官能症多为更年期女性患者,主诉多、体征少,症状与情绪变化有关。

神经源性疾患可伴有大脑皮层功能障碍,如头昏、记忆障碍
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可伴有颅神经损害的明确病因后,根据病因进行治疗,治疗分为非手术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有:(1)局部制动,症状较轻者可颈椎围领制动,症状较重者可绝对卧床休息 2~4 个星期;(2)避免长时间低头,加强项背肌功能锻炼;(3)口服扩张血管药物,我院常用的中成药是自行研制的颈椎三号,西药是尼莫地平、敏使朗等;(4)封闭治疗,包括星状神经节阻滞和高位硬膜外封闭。

星状神经节具有交感神经的生理功能。

星状神经节阻滞后可消除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消除其功能亢进,解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解除血管痉挛,增加血液循环。

同样,硬膜外腔也分布了大量交感神经末稍,封闭后也可缓解症状。

常用成分是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

我们认为不宜颈椎牵引或推拿按摩,因颈性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是不稳定,以上治疗可加重不稳定。

手术治疗:症状重、病程在 3~6 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效果
无效、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采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有颈椎不稳者或颈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可颈椎前路手术。

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患者,也可行椎管扩大成形术。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颈椎病脊髓型伴交感型的患者,单纯后路手术后(未固定融合),交感症状也消失了。

可能原因是解除了局部粘连,减轻了局部创伤性炎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

由于寰枢钩环压迫
椎动脉者行后路钩环切除术。

文献报告可行椎动脉内膜剥脱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我院尚无这方面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