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导学案版

合集下载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二)通过诗的语言来把握诗的内容及情感:品其言;感其情;知其志。

(三)学习诗中运用的手法:用典、比兴、比喻等。

阅读课文,梳理诗歌的内容情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单元导语)
1)请同学们阅读诗歌,从诗中找出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以及诗句。

2)感知诗歌的内容,初步把握曹操心中之情,心中之志分别是什么?
明确:1)诗眼是指诗词中最能传情达意的一个字或词语。

《短歌行》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字眼——
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1)感受诗人的心中之情。

思考:曹操的情感,他最想向谁倾诉?从诗中找出他倾诉的对象。

品读相关的诗句。

理解他是怎样倾诉的,运用了什么手法。

相关诗句:
品味情感:
把握手法:
2、理解曹操的志向
曹操在诗中如何表达自己的志向?找出相关诗句,把握手法,理解其志向。

表达诗人志向的诗句:
手法:
3、试评价诗人的形象:
1。

短歌行导学案(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导学案)

《短歌行》教案一、【教课目的】1、频频朗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尝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推测诗歌感情,感觉诗人的理想与情怀。

二、【教课重难点】品尝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推测诗人的感情。

三、【资料增补】1、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此刻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

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

从文题便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

《乐府题解》依据《古诗》“长歌已强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可以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 ,一般都以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

长歌比较热情豪放,大方激动;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心里的忧虑和愁闷。

《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点,又有曹操单独的“大方凄凉” 的风格。

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增补史实背景:据考据,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暮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此后。

当时曹操已经 53 岁了,面对战乱连年,一致中国的事业仍未达成的社会现实,因此忧虑幽思,愁闷煎熬。

但他其实不气馁,仍以一致天下为己任,信心宽泛延揽人材,招纳贤士致力于立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 ,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绘。

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

是夜明月洁白,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大方而歌。

歌辞就是上边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曹操 (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

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

他推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纳克制豪强、限制吞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举措,终于一致了北方。

短歌行导学案__精品含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__精品含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三、【知识补充】“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

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自主检测】1、看课文注解,给生字注音:譬.如朝露( ) 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解释下列加点字对酒当.歌对着人生几何..多少何时可掇.拾取,采取但.为君故.只是;缘故乌鹊南.飞向南绕树三匝.周,圈3.翻译下列诗句。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何以解忧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契阔谈宴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问候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雀展翅向南飞去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好几圈,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不嫌其高,海不嫌其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短歌行》导学案曹操《短歌行》导学案引导语:曹操的《短歌行》本色质朴,是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大家分享两篇曹操《短歌行》导学案,供各位老师参考。

篇一:《短歌行》导学案一、自主预习案:加强识记,注重积累。

抢答① 解题:请查阅资料,了解关于题目“短歌行”的相关知识,简要记录,在班上交流。

抢答② 知人:请查阅资料,介绍曹操给同学们。

曹操,生于,卒于,即帝,字,末年杰出的家、家,家,你学过他的作品有:他的主要贡献有:抢答③ 政治方面:抢答④ 军事方面:抢答⑤ 文学方面:建安风骨抢答⑥ 论世:请查阅资料,介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抢答⑦ 察人:结合《观沧海》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抢答⑧ 结合《龟虽寿》概括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文本研读案:正确理解,深刻感悟。

必答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②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⑤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⑥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⑦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译文:哲理或感情:必答⑧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哲理或感情:三、合作探究案:独立思考,取长补短。

小组讨论① 请结合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加上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感情基调:思想感情:小组讨论② 举例说说你对下列修辞或手法的在本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课前学习】(一)字词积累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譬()如子衿()呦呦()鹿鸣阡陌()何时可掇()绕树三匝()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但()为君故;枉()用相存();契()阔谈宴();高;周公吐哺()(二)了解必要文学常识(1)“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尝试学习】1、请默写《观沧海》2、请默写《龟虽寿》【课堂学习】第一课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

《短歌行》教案【优秀5篇】篇一:教学目标篇一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能力目标: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篇二:短歌行教案篇二【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重点:鉴赏诗歌。

2、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曹操的名作《短歌行》。

请大家先来回忆以前所学的曹操的另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胸襟宽广,壮志雄心)。

今天我们来看看《短歌行》中诗人的英雄气慨是否一如既往。

二、诵读。

1、生初读诗歌,师范读正音。

2、扫除文字障碍,生读诗感悟。

然后交流读诗的体会三、鉴赏。

1、把握诗歌中的形象。

从诗中可看出诗人是什么样的形象?背景: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赤壁赋》形象:慷慨激昂而又沉郁苍凉。

2、领会诗歌的主旨,关键在于抓住诗眼。

⑴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诗眼是忧字。

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思、忧愁、忧虑,由此引发读者的思考。

诗人为何而忧?这个问题解决了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很容易了。

(华年已逝,功业未成,人才难求。

)本诗意境忧而不伤,有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

⑵主旨:诗人感叹人生短暂,抒发了他求才若渴希望在有生之年广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⑶结构:感叹人生短暂忧抒发求才若渴广纳贤才。

忧虑贤才难求建功立业。

呼唤贤才来归。

3、语言: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语言简洁、凝炼,生动形象,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4、表达技巧:本诗托物起兴,巧用典故和引用古诗来抒发感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写作。

从本诗主旨出发,联系自身实际,写下你的感悟。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及答案【篇一:《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课时安排:2第一课时【课前学习】(一)字词积累1、给易读错的字注音:譬()如子衿()呦呦()鹿鸣阡陌()何时可掇()绕树三匝()对酒当()歌();去日()苦多;但()为君故;枉()用相存();契()阔谈宴();高;周公吐哺()(二)了解必要文学常识(1)“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

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尝试学习】1、请默写《观沧海》2、请默写《龟虽寿》【课堂学习】第一课时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

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

他的一位老部下刘馥认为其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栖?”不吉利,他很生气刘馥扫他的兴,于是拿起槊就刺死了他。

也有人认为该诗作于曹操晚年,大败于赤壁之战之后,当时曹操53岁,年时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贤纳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学习目标】1、学会正确看待诗人的“忧”。

1《短歌行》导学案

1《短歌行》导学案

1《短歌行》导学案《1《短歌行》导学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1《短歌行》导学案【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了解曹操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积累曹操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了解曹操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文学常识: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作为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步统一了中国北方;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他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

其文学成就颇高,与其子曹丕、曹植成为建安文坛的领袖,开创了一代文风,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被称誉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他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

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

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2.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慷慨悲凉的诗文风格。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所以这一时期的诗文风格就被称为“建安风骨”。

这一时代的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代表,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一、知人论世1.了解诗人魏武帝曹操(155~220年),本名吉利,字,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

东汉末年权臣、太尉曹嵩的儿子,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

曹操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去世,谥号为。

其子曹丕称帝,追赠,庙号。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鲁迅赞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2.了解“建安风骨”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3.歌行体歌行体,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行”是乐曲的意思。

因汉魏以前的乐府诗题为“歌”和“行”的颇多而得名,其章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常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亦称古诗、古风。

短歌行导学案版共47页

短歌行导学案版共47页
短歌行导学案版

6、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 我们的 后面。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急吃不了热汤圆。

8、你可以很有个性,但某些时候请收 敛。

9、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蹩脚 的工人 总是说 工具不 好)。

10、只要下定决心克服恐惧,便几乎 能克服 任何恐 惧。因 为,请 记住, 除了在 脑海中 ,恐惧 无处藏 身。-- 戴尔. 卡耐基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最新7篇)《短歌行》教学设计及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用普通话流畅地诵读诗歌;(2)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创设,反复诵读、质疑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文本,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方法归纳等学习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并学习曹操为实现人生价值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教学方法1.读法:反复诵读,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提问讨论:师生互动,解决反馈问题。

3.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古人说“诗言志,歌咏怀”,诗歌是文人抒发感情的一种载体。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兼文学家曹操的《短歌行》,感受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二、读1、品读诗歌,先从朗诵开始。

四言诗节奏:二二节拍,诗歌诵读,要注意语速、语调,要有抑扬顿挫之美感。

学生自由读,请一名试诵读,评。

2、注意个别句子的处理:一般感叹句、陈述句读降调,问句读升调,老师范读。

请学生找出诗文中的问句,加以诵读体会。

3、再请学生读,点评。

三、分析1、同学们再集体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诗给你传递出一种怎样的感情?(苦闷,忧愁)从哪里看出来?生1:标题生2:意象词“酒”,还有诗中的“忧”字生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写实,结合背景分析明确诗眼“忧”,找一找。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2、诗人在“忧”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两分钟,有了结果后展示你的理解。

生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忧人生短暂生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功业未成生3: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

《短歌行》教学设计(最新9篇)短歌行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曹操的两首诗歌──《观沧海》和《龟虽寿》。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胸怀天下、壮志凌云的英雄。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短歌行》,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英雄气慨。

二、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②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如《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此期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和理想。

其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有力,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建安诗歌的这种杰出成就和特色,形成后来被称为“建安风骨”的传统。

代表作家:“三曹”: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中成就最高者是王粲。

女作家蔡琰(字文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生大声自读全诗读时要尽量以“曹操的身份”来朗读2、指明学生朗读(师生点评)3、老师范读学生思考这首诗的内容4、解题: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短歌微吟不能长”,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四、品鉴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

《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共3篇《短歌行》精品导学案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1《短歌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一首咏史长诗,通过描绘楚国春秋末期的战争、天灾人祸,表现了人民百姓在屈辱和苦难中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

本文将以《短歌行》为素材,设计精品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绝唱。

一、教学目标1.了解《短歌行》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2.理解《短歌行》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3.掌握《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短歌行》的文学意义和艺术特点。

难点:把握《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讲授结合阅读、小组合作探究、课堂演讲、课外阅读。

四、教学过程1.了解《短歌行》的历史背景通过课文《短歌行》及其他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楚国春秋末期的社会状况及战争原因,导入以下思考问题:(1)楚国的政治制度和国内矛盾是什么?(2)楚、秦之间的军事对抗和资源争夺是如何导致战争的?(3)楚国百姓在战争中承受了什么样的痛苦?2.学习《短歌行》的艺术特点通过解读《短歌行》的语言艺术、叙事结构和象征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哲理。

(1)语言艺术欣赏指导学生发现《短歌行》中描写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技巧,如使用庄严肃穆的诗体、运用对仗、顿挫、穿插音乐比喻等手法。

(2)叙事结构解析讨论《短歌行》的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如“昔我往矣”和“杨柳依依”两个插叙,两者之间的联系和转折,探究为什么诗人要这样安排。

(3)象征意义剖析解读《短歌行》中丰富的象征意义,如“马嵬”、“边走”、“九重城阙”等,探究各自的文化内涵和象征寓意。

3.梳理《短歌行》的情感表达通过对《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言行和情感描写的分析,进一步了解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主题的深化。

(1)角色情感推测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推测《短歌行》中不同人物的情感状态,如百姓、士兵、国君、将领等,分析他们面对战争、灾难和屈辱的感受和表现。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导入学习【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2、体会本诗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3、熟读并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和难点】1、反复诵读,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2、诗歌典型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时建议】1课时自主学习相关材料1、文学常识“歌行体”:①定义:“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②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2、作者简介: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人。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汉献帝年号)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3、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败吕布、平袁术、灭袁绍的基础上,统一了北方。

这年冬天,他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失利,被周瑜杀得大败而归。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

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

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

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4)五、读文感知 (5)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6)一、学习目标深入理解《短歌行》这首诗歌,体会曹操作为一代豪杰的豪情壮志与深沉感慨。

通过诗歌的赏析,我们能够感受到曹操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人才渴求的迫切以及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诗歌语言。

这些手法和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高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通过《短歌行》的学习,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曹操那种胸怀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事业发展提供动力。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短歌行》是_____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_____诗。

2. 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诗句是:“_____,_____。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运用了“青衿”的典故,意在表达作者_____的愿望。

二、选择题1. 下列对《短歌行》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现了诗人面对美酒,感慨人生短暂的情怀。

B.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表达了贤才在选择明主时的犹豫和困惑。

C.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以山和海自喻,表达诗人胸怀的宽广。

D.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借用周公典故,表明诗人礼贤下士的态度。

2. 下列关于《短歌行》的表述,正确的是()A. 诗歌的主旨在于表达对人生的消极悲观态度。

B. 诗歌全篇洋溢着慷慨悲凉的情调,难以体现曹操的豪迈情怀。

C. 诗歌通过宴会的歌唱,抒发了诗人求贤若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D. 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缺乏艺术感染力。

三、简答题1.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诗有何深意?2. 《短歌行》表达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全诗译文《短歌行》全诗翻译如下: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短歌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解读形象,领略诗歌意蕴,鉴赏并感悟诗人的情志。

2、感受曹操的胸襟气度,汲取精神风骨。

一、积知识1、引入课题你对曹操有什么样的评价?(写一两句)百家争鸣说曹操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李世民:“一将之才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洪迈:“曹操为汉鬼蜮,君子所不道。

”陈寿:“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鲁迅:“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易中天:“曹操是可爱的奸雄,他的奸与雄统一于雄。

”2、诗歌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

当时旗旗蔽空,舳舻千里,威武雄壮。

他踌躇满志。

大战前夕与文武群臣开宴席高谈畅饮,饮至半夜,忽闻乌鹊往南飞鸣而去。

曹操感于此景,横槊赋诗,慷慨而歌,乃有《短歌行》。

3、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短歌行以汉乐府旧题来写时事。

二、习内容1、一读正音为划横线的字注音,并准确读出下列字词。

对酒当歌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何时可掇契阔谈? 绕树三匝周公吐哺2、二读晓义两两组合,通晓本诗的意思。

3、三读解情初步思考:作者在诗歌中表露出什么样的情感思想?(抓关键词句,尤其是“情感化”的字眼,特别是“诗眼”。

)三、共探究1、开篇曹操因何而忧?2、酒真能解忧吗?究竟以何解忧?3、怎样表达对贤才的渴求?4、“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作者什么样的心理?5、《韩诗外传》: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巧用周公的典故,意在表明什么情怀心志?四、写作业当今,我们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

作为中学生的你们日后必将能施展自己的理想抱负。

以“我也可以成为人才”或“…人生苦短?,我欲何为?”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

《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短歌行》导学教案及典故《短歌行》一诗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怎么才能学好这首诗呢?一起来看看吧!《短歌行》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3、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2、熟背全诗教学难点:引句、比兴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十年前,老师曾听过一首京剧韵味十足的通俗歌曲,歌曲名字叫《说唱脸谱》。

其中有几句唱词,老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这里为大家清唱一下:蓝脸的多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

黑脸的张飞叫喳喳啊……。

为什么在京剧中,曹操为什么一定要是个白脸呢?(曹操这人太奸诈了。

)奸诈是性情体现在言行上也体现在面相上。

为了更直观地表现曹操的这种奸,京剧只能给曹操一个白脸。

唯其脸白,才能把他的一个眼神和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展现出来。

但同学们觉得京剧中这种图谱化表现出来的曹操性格真实吗?(不真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操的作品《短歌行》,通过他的作品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怀。

二、走进文本活动一、理解词句,揣摩诗意。

1、首先老师请同学们把诗歌自由诵读一遍,然后结合课下注释,揣摩诗意。

教师走下讲台和学生进行个体交流,了解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的发现,存在两类:一类是对注释的推究;一类是注释之外的理解)教师应作如下准备:①释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属《相和歌·平调曲》,原词已经不可知,现在流传下来最早也最为有名的就是曹操的这首《短歌行》。

初中时我们学过长歌行,后人也有《琵琶行》,《兵车行》等诗歌。

短歌、长歌,因歌词长短而区分。

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②对酒当歌,当字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二短歌行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学案【诵读解析】1、边诵读,边解析。

对……人……;譬……去……;慨……忧……;何……唯……。

青……悠……;但……沉……;悠……食……;我……鼓……。

明……何……;忧……不……;越……枉……;契……心……。

月……乌……;绕……何……;山……海……;周……天……。

2、按照上面的提示背诵、默写全诗。

【论人说艺】1、谈诗论人【对比阅读】生年不满百《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庸人忧——及时行乐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唏。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智者忧——及时努力步出厦门行·观沧海曹操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步出厦门行·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巨人忧——求贤创业。

“莫道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尽解诗”(唐·陈陶)。

刘邦,项羽,曹操,毛泽东,莫不如此。

什么人写什么诗,诗格即人格。

2、谈诗说艺政治诗:形象化,抒情化。

【对比阅读】①《颂神州五号》:围绕党中央,飞向红太阳。

紧跟胡锦涛,掀起建设新高潮。

★四句中有三句是政治口号。

②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首句象征手法,二三句用赋,直说。

③曹操《短歌行》:★五处比喻:“朝露”之比,“明月”之比,“乌鹊”之比,“山、海”之比(兼用典)。

★四处用典:语典:“子衿”之典;“鹿鸣”之典;《管子》之典。

事典:周公吐哺。

【自读教材】短歌行二首(其二)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征讨孙权的前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曲调名。“长 歌”、“短歌”是依照歌词音节的长短而 言,诗句都是四字句,就称之为“短歌”。 其中,“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 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运用了什么抒情 方式?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本诗运用了用典抒情的抒情方式《后庭》遗曲,是陈后 主所制的《玉树后庭花》。这三句是化用了杜牧的“商女不知亡
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王安石没有去责怪商女无 知,而是意在言外,另有所指:歌妓们至今还在唱着亡国之音, 正是因为当权者耽溺酒色,醉生梦死。然而如再不改弦更张,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四处奔 走,寻找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贤才无所依托 ,流露出
诗人唯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 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三、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 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 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 乘船察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 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 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译文参考: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短促岁月 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 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长 久填满心窝。靠什么来排解忧闷?惟有 狂饮方可解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这原是一首情诗,诗句的 大意:情人青色的衣衿,令 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 去你那里,难道你就不能 和我保持联系?
人才难得之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小雅·子衿》)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 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 廉颇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 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 ——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
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姜夔 《 扬州慢 》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 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
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古诗中的一些手法: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
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 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 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 表现力和感染力。
(1)用事
——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 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 抒怀或借古讽今。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一忧人生苦短
情感解读 ——诗人到底”忧”什么?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忧情”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朝露: 生命短促易逝(比喻)。
一忧:人生短暂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 露,去日苦多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有人说他是治世能臣,乱世奸雄;也 有人说他是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他 外定武功,统一中国北方,他内定文学, 开创建安文学。
他集英雄、枭雄、奸雄于一身,雄视 古今……他就是——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 家、文学家。
现存诗歌20余篇,反映动乱的社会、 人民的疾苦,抒发个人理想抱负。代 表作《龟虽寿》、《短歌行》、《蒿 里行》。
间接抒情 情景交融
古 诗 1.表现手法 描写类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词 表
用典抒情
动静,虚实,感官 角度,空间角度,

白描,

赋比兴,抑扬,对比,意象组合,

衬托(正、 反衬),联想
2.修辞方法 比喻 比拟(拟人拟物)对偶
夸张 借代 设问 用典 顶真等
3.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
明月升起,星星闪烁,一群寻巢乌鹊向 南飞去。绕树飞了三圈却没敛翅,哪里才有 它们栖身之所?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 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只有像周公那样见到 贤才,突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礼待,才能 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五、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诗歌阅读提示:
要注意到四言诗的整齐与短促,要有节奏 与轻重的变化,要有停顿与延长的变化。作 者写诗言为心声,学者读诗读出心意,要读 出曹操的气度,要读出短歌行的韵味。
六、迁移评价
你眼中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没有一个光辉圣洁的英雄身上没有缺点, 也没有一个穷凶极恶的暴徒心灵没有一 方净土。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政治措施: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 军事功绩: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文学成就:“建安风骨”的领袖
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了曹操作 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的爱 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一统天 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 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忧,但是他 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高 度上的忧。
【解析】“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 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 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 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 明自己的心迹。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 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 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 犹唱,《后庭》遗曲。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当站在Fra bibliotek史的关口,每个人都会产生危机感和忧患意识,
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和苦闷,但我们不能因
此沉溺其中,更要因忧虑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
量,在朗朗长空留下我们光辉灿烂的痕迹。
阅读曹操的另外一首诗,完成诗后的题目。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 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1)【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 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 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 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 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 始有周兴”的历史常识传说。 唐代以后,方有乌鸦主凶兆的学说出现。
-----宽宏大量,
广纳人才。
(比喻、用典)
忧人生短暂 忧人才难得 忧功业未就
比喻、用典
你是如何看待诗人 的“忧”?曹操的态度 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表面上看,满含消极情调,其实体现了诗人 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 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 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现而 忧愁,所以才有人生短暂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 作为、蹉跎岁月者不想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 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雄心之叹。人生几 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是追求中的苦闷 。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 ,隐含着的仍然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表达方式上看,这是一首( 四言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远 景,然后写近 景, 借景抒情,表现了诗
人 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 。
思慕
思慕
情人 引用典故 贤才
是指在诗词中,或引用、或化用、或
改用前人的成句、故事,以使诗典雅
含蓄,语言精练而又内涵丰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诗经·郑风·鹿鸣》
以鹿呼唤同伴的声音起兴,写的是古代 君臣宴会的场面。
①用典。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 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 尽礼节招待他。
那穿着青领的人才呦,你们令我朝 思暮想。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 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 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 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当空悬挂的皓月呦,你运转着,永不停
止;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呦,突然喷涌而出汇
成长河。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
驾前来探望我。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
答案:本词上阕抒发了作者感慨年华已老、 万事已休的心绪,下阕抒发了作者对国家败 亡的痛惜心情。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连串的典故(或答巧 妙地化用前人的诗句)来抒情:借“刘郎” 感叹自己漂泊的处境;借 “桃花依旧笑春 风”感叹“世事无常”,自己只有心灰意冷; 借白居易在浔阳江上听琵琶因有感于天涯沦 落而掉泪来写自己因国破家亡而流离失所, 自己的泪要多于白居易的感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