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嫌色细胞癌影像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肾癌CT诊断精品PPT课件
【临床表现】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血尿,腹
部疼痛或出现肿块,也可以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为首发症状,全身检查时才发现肾癌。
CT表现』
CT检查是诊断肾癌不可缺少的手段,CT上可 显示肾癌的大小,部位,侵犯范围和有无淋巴 结肿大,静脉内癌栓及邻近器官的转移等。
CT上肾癌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 块,肿块较小时也可为形态规则的圆形或椭圆 形肿块,肾癌较大时可使肾外形扩大或肾局部 明显突起,部分肾癌有包膜,边界较为清楚, 大多数呈侵润性生长,边界不清,
CT表现
据统计,肾癌内含有囊变占11.3%;出血占3.7%; 钙化占11.3%;坏死占49%。平扫时肾癌与正常 肾实质密度相接近或稍低于正常肾实质,如果 没有肾外形的改变,没有肿块内密度不均匀的 表现,CT平扫很容易漏珍,增强后,肾癌密度 低于正常肾实质,可能是由于肾癌破坏了正常 肾实质浓集、排泄含碘造影剂的功能,而它本 身又没有浓集、排泄含碘造影剂的功能,另外, 肾癌常伴随没有血供的囊变、坏死等病理表现, 也是其增强后密度比正常肾实质低的原因之一。
3、血行转移,肾癌可侵范肾静脉,形成癌栓 -肺、骨、肝等。
分期、临床处理及预后
】准确的肾癌分期对临床处理和估计病人的预后有着重要价值,5 年生存率不仅与分期有关,还与细胞分化和肿瘤大小有关。
分期
病理表现
临床处理
5年生存率(%)
Ⅰ
局限于肾包膜内
根治术
60--70
Ⅱ
局限于肾筋膜内
根治+术后放疗
【病理】肾癌多为实质性不规则形肿块,常 伴出血和坏死,偶有大片状肿瘤囊变区,肾癌 多为富血管肿瘤,镜下可分为他们细胞癌和颗 粒细胞癌,一部分肾癌可伴有钙化。
【临床表现】常见的症状为无痛性血尿,腹 部疼痛或出现肿块,也可以其他非特异性症状 为首发症状,全身检查时才发现肾癌。
肾癌的影像学诊疗和分期PPT医学课件
肾细胞癌 分期
Robson分期: Ⅰ期 肾内肿瘤<2.5mm
肾内肿瘤>2.5mm 无被膜侵 犯 Ⅱ期 肿瘤穿破肾被膜侵犯周围脂肪
肾周筋膜 (-) Ⅲ期 A 肿瘤侵犯RV伴/不伴IVC
B 局部淋巴结转移 C 局部淋巴结与血管受累 Ⅳ期 A 直接侵犯相邻器官 B 远隔转移
TNM分期: T1 T2
T3A T3S T3N1-3 T3bN1-3 T4 M1
肾癌强化程度一般小于肾实质,这一方面 由于肿瘤的坏死、囊变等表现,另一方面是 由于肾癌组织内无正常的肾小管结构,而无 浓集和排泄含碘对比剂的功能
肾透明细胞癌
18秒
A
B
45秒
120秒
C
D
肾透明细胞癌
平扫
19秒
45秒
120秒
肾透明细胞癌
19秒
45秒
A
120秒
B
A
B
18秒
C
D
45秒
120秒
肾癌(早期不均匀强化)
• 而当AML中含有少量脂肪时,两者鉴别比较困难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右肾AML 混合性, 以脂肪为主。
A
肾血管
平滑肌脂肪瘤
B
c
A
双肾AML 右平滑肌为主
左混合性
B
肾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伴出血
肾盂癌
左 肾 盂 癌
肾盂癌侵犯肾侵犯肾静脉
肾淋巴瘤(renal lymphoma)
当肾淋巴瘤较小且为孤立病灶时较难与肾癌鉴别, 淋巴瘤边缘较清晰,强化不如肾癌明显,强化峰值较肾癌出现 晚
乳头状肾细胞癌 无明显强化
乳头状肾细胞癌坏死囊变 伴后腹膜淋巴结转移
A
B
肾脏肿瘤影像学PPT课件
第22页/共56页
肾癌钙化
第23页/共56页
小肾癌(直径小于3cm)
第24页/共56页
CT扫描右侧肾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上极可见一巨大不规则形占位,边界欠清,平扫 (A)呈略低密度(↑),内有坏死及钙化,正常肾实质受压变薄,增强后(B、C、D)病灶不 规则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C,↑)
第40页/共56页
CT平扫(A)示右肾窦内肿块(↑),其密度类似或低于肾实质但高于尿液;增强扫描 (B)肾窦肿块仅有轻度强化(▲)
第41页/共56页
肾 盂 癌
第42页/共56页
三.肾母细胞瘤( Wilms瘤,WT)
Wilms瘤是一种婴幼儿恶性胚胎性混合瘤, 发病率为1/100000,发病年龄为6m-7y,发病 高峰为3-3.5y。 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 Wilms瘤如伴有无虹膜,泌尿生殖道畸形,智力 低下,则称为WAGR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有11 号染色体短臂的中间缺失
第48页/共56页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肿瘤内脂肪成分: ⑴ 脂肪性低密度 ⑵ CT 值:-40~-120Hu ⑶ 增强扫描无强化
肿瘤内血管、平滑肌成分:增强+ 钙化:高密度
第49页/共56页
CT平扫(A)双肾见多个不规则形病灶(↑),大小不等,密度混杂,内有明显脂肪密 度,增强后(B)病灶呈斑片状强化
侵及Gerota筋膜 III 期:浸润肾静脉或下腔静脉(IIIA),转移至
局部淋巴结(IIIB) IIIA+ IIIB=IIIC Ⅳ 期:侵犯周围肌肉及/远处转移,穿透Gerota筋
膜,侵犯周围肌肉及/远处转移 • 准确的分期对临床的处理和估计病人的预后有
着重要的价值,经过有效的治疗后,Ⅰ期病人5 年生存率为95%,Ⅱ期为88%,Ⅲ期为59%, Ⅳ期为20%。
肾癌钙化
第23页/共56页
小肾癌(直径小于3cm)
第24页/共56页
CT扫描右侧肾体积明显增大,外形不规则,上极可见一巨大不规则形占位,边界欠清,平扫 (A)呈略低密度(↑),内有坏死及钙化,正常肾实质受压变薄,增强后(B、C、D)病灶不 规则强化,中心坏死区无强化(C,↑)
第40页/共56页
CT平扫(A)示右肾窦内肿块(↑),其密度类似或低于肾实质但高于尿液;增强扫描 (B)肾窦肿块仅有轻度强化(▲)
第41页/共56页
肾 盂 癌
第42页/共56页
三.肾母细胞瘤( Wilms瘤,WT)
Wilms瘤是一种婴幼儿恶性胚胎性混合瘤, 发病率为1/100000,发病年龄为6m-7y,发病 高峰为3-3.5y。 可分为遗传型和非遗传型。 Wilms瘤如伴有无虹膜,泌尿生殖道畸形,智力 低下,则称为WAGR综合征。该综合征患者有11 号染色体短臂的中间缺失
第48页/共56页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CT
肿瘤内脂肪成分: ⑴ 脂肪性低密度 ⑵ CT 值:-40~-120Hu ⑶ 增强扫描无强化
肿瘤内血管、平滑肌成分:增强+ 钙化:高密度
第49页/共56页
CT平扫(A)双肾见多个不规则形病灶(↑),大小不等,密度混杂,内有明显脂肪密 度,增强后(B)病灶呈斑片状强化
侵及Gerota筋膜 III 期:浸润肾静脉或下腔静脉(IIIA),转移至
局部淋巴结(IIIB) IIIA+ IIIB=IIIC Ⅳ 期:侵犯周围肌肉及/远处转移,穿透Gerota筋
膜,侵犯周围肌肉及/远处转移 • 准确的分期对临床的处理和估计病人的预后有
着重要的价值,经过有效的治疗后,Ⅰ期病人5 年生存率为95%,Ⅱ期为88%,Ⅲ期为59%, Ⅳ期为20%。
肾细胞癌影像学_图文
不均匀性、出血、坏死和囊变。
形态学:实变、囊泡、腺泡样。囊变 15%,钙化10~15%。
多位于肾皮质,膨胀性生长。
CT和MR增强扫描呈高血供改变,不 均匀强化。
MR: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或 高信号。正、反相位序列可识别瘤内 脂肪。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CC 1
最常见转移至肺、纵膈、骨骼和肝脏
转移灶与原发灶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高血供性 5年生存率5~10%
肾细胞癌转移应采用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外科手 术主要为肾癌辅助性治疗手段,极少数患者可通过外 科手术而获得较长期生存。
肾细胞癌分型(2004)
最常见的肾细胞癌;源于近曲小管上 皮细胞。病程进展中胞浆糖原和脂质 溶解而致细胞“透明”。
肾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以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为 代表的靶向抗肿瘤药物是晚期肾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但 对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十分有限,并且容易产生耐药。
T3a:肿瘤侵及肾周脂肪、血管;T4:肿瘤侵透肾周筋膜。 CT检查不可靠、无特异性;当出现微侵犯时为假阴性。过
诊或漏诊。
肾周间隙出现软组织肿块时特异性强。
T3a
淋巴结大于1cm;区域或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只对少部分患 者有益。
假阴性:4%
假阳性:炎性增大(比例超过50%,免疫反应或静脉 栓塞)。强化模式有助鉴别。
术后半年发现骨转移
影像表现:肿瘤和邻近器官之间的正常软组织间隙闭 塞。
假阳性:部分容积效应,肿瘤粘连但无直接侵犯。
姜涛,马林,程流泉,娄昕,蔡幼铨,谢立旗,. 肾脏神经母细胞瘤影像1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14, (12)
腹膜后(尤其是肾上腺区)、纵隔内较大的分叶状软 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晰、包膜不完整,向周围浸润并 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形态学:实变、囊泡、腺泡样。囊变 15%,钙化10~15%。
多位于肾皮质,膨胀性生长。
CT和MR增强扫描呈高血供改变,不 均匀强化。
MR:T1WI低或等信号,T2WI等或 高信号。正、反相位序列可识别瘤内 脂肪。
透明细胞肾细胞癌Clear Cell RCC 1
最常见转移至肺、纵膈、骨骼和肝脏
转移灶与原发灶具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高血供性 5年生存率5~10%
肾细胞癌转移应采用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治疗。外科手 术主要为肾癌辅助性治疗手段,极少数患者可通过外 科手术而获得较长期生存。
肾细胞癌分型(2004)
最常见的肾细胞癌;源于近曲小管上 皮细胞。病程进展中胞浆糖原和脂质 溶解而致细胞“透明”。
肾癌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以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为 代表的靶向抗肿瘤药物是晚期肾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但 对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十分有限,并且容易产生耐药。
T3a:肿瘤侵及肾周脂肪、血管;T4:肿瘤侵透肾周筋膜。 CT检查不可靠、无特异性;当出现微侵犯时为假阴性。过
诊或漏诊。
肾周间隙出现软组织肿块时特异性强。
T3a
淋巴结大于1cm;区域或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只对少部分患 者有益。
假阴性:4%
假阳性:炎性增大(比例超过50%,免疫反应或静脉 栓塞)。强化模式有助鉴别。
术后半年发现骨转移
影像表现:肿瘤和邻近器官之间的正常软组织间隙闭 塞。
假阳性:部分容积效应,肿瘤粘连但无直接侵犯。
姜涛,马林,程流泉,娄昕,蔡幼铨,谢立旗,. 肾脏神经母细胞瘤影像1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 2014, (12)
腹膜后(尤其是肾上腺区)、纵隔内较大的分叶状软 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晰、包膜不完整,向周围浸润并 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肾细胞癌影像表现 PPT
嫌色细胞癌(CRCC)
■ 肾癌中少见的病理亚型。约占所有肾细胞癌的2-5%。 ■ 起源于集合管的闰细胞。
■ 低度恶性肿瘤。
■ 好发年龄为50-60岁,男女比例约为1:1。 ■ 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2-100%。 ■ 少数嫌色细胞癌可合并有肉瘤样结构,此类患者预后不良。
嫌色细胞癌(CRCC)
■ 绝大多数为单发肿块,膨胀性生长,病灶中心可位于肾皮质、髓质或突出 肾轮廓之外。 ■ 肿瘤较小时,其密度较均匀,很少出现坏死、出血和囊变,超过38%肿瘤可 出现钙化,部分肿块内可见中心瘢痕。 ■ 少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呈中度持续强化,皮质期强化程度接近或略高于髓 质,实质期达强化峰值,CT值接近或略高于皮质,排泄期下降。中心瘢痕 为肿瘤内出血坏死所致,增强后各期低密度影强化不明显。 ■ 肾脏肿瘤若大于7cm,均匀一致的轻中度强化且伴钙化,则强烈提示为嫌 色细胞癌。
15
皮质
外生性
清
乏血供
多见
多见
多见
嫌色细 胞癌
5
较大
皮质
外生性
清
中度 强化
中等 血供
慢进 慢出
少见Βιβλιοθήκη 少见少见鉴别诊断
■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肾盂癌
■ 复杂性肾囊肿
■ 肾嗜酸细胞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是常见的肾脏良性肿瘤,好发女性,主要由畸形血管、平滑肌和脂 肪三种组织组成。 ■ 增强扫描肿瘤内血管组织明显强化,肌肉组织轻度强化,脂肪成分 几乎不强化,保持负值改变。
复杂囊肿
■ 如含有血液、脓液、间隔或钙化的单纯肾囊肿。 ■ CT表现根据囊内容物的不同而表现不同,
■ 出血性囊肿内,CT值可达60~70HU。
■ 囊肿内蛋白含量增高的高密度囊肿,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影,增强扫 描无强化,随诊无改变。
肾癌分型及影像表现ppt课件
T4
肿瘤超出Gerota包膜
淋巴结(N)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
N0
无淋巴结转移
5%
肾嗜酸性细胞瘤
2-4%
集合管癌
1%
未分类肾细胞癌
2-3%
肾透明细胞癌 多房囊性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 Xp11易位性肾癌
肾嫌色细胞癌
神经母细胞瘤相关 性肾细胞癌
Bellini集合管 癌
未分类肾细胞癌
肾髓样癌
粘液性管状及梭形 细胞癌
ppt课件
4
病理学分级( Fuhrman 分级 )
• 1级 癌细胞具有小而圆的深染核,染色质模糊,无核仁。
ppt课件
11
ppt课件
多房性囊性肾 细胞癌
12
ppt课件
13
CT值约25-29HU
• (左肾囊肿壁)送检囊壁样组织,囊壁灶区见胞浆淡染或 透明的细胞呈腺管样或小巢状排列,并见薄壁血管分隔,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多房性囊性肾透明细胞癌。
ppt课件
14
乳头状细胞癌
第二常见的病理类型,占15%, 常多灶或双肾起病 一种具有乳头状或小管乳头 状结构的肾实质恶性肿瘤
T1a
肿瘤局限于肾内,肿瘤最大径≤4cm
T1b
肿瘤局限于肾内,4cm<肿瘤最大径≤7cm
T2
肿瘤局限于肾内,最大径>7cm
T3
肿瘤侵及主要静脉、肾上腺、肾周围组织,但未超过肾周筋膜
T3a
肿瘤侵及肾上腺或肾周脂肪组织和(或)肾窦脂肪组织,但未超过肾周
筋膜
T3b
肉眼见肿瘤侵入肾静脉或肾静脉段分支(含肌层)或膈下下腔静脉
ppt课件
9
ppt课件
10
肾嫌色细胞癌-CRCC影像学
luctus nibh sit amet sem.
集合管癌
• 肾髓质起源,可累及肾皮质 和肾盂,呈浸润性生长;
• 密度不均,边界不清; • 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延迟强化 • 恶性程度高,早期淋巴结及
远处转移常见 • 预后差,5年生存率<5%
肾嗜酸细胞腺瘤
•由肾皮质向外生长;包膜完整,边缘光滑。 •富血供肿瘤,平扫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 •增强较明显均匀强化;平均CT值低于透明细胞癌,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 •缺乏出血、坏死及血管受侵征象; •特征性改变:中央星芒状瘢痕-反转强化(皮质期轻度强化或不强化,排泄期明显强 化。)
TEACHING STRATEGY
男 56y 右肾上极占位 径约4.1cm 平扫、动脉期及实质期CT 值约:35Hu;56Hu;80Hu;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STRATEGY
男 64y 右肾占位 手术证实: 嫌色细胞癌, 伴出血、坏死;
• (左肾肿瘤)低度恶性肾细胞癌伴广泛玻璃样变性、钙化及出血,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嫌色细胞癌。肿瘤局限于肾实质内。
Case3 女 47y 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查体无异常
平扫:30Hu; 动脉期:100Hu;119Hu; 实质期:76Hu;80;
• (左肾)嗜酸细胞腺瘤伴血管浸润,累及肾周脂肪组织,在腺瘤 中央可见一灶性区域(0.5×0.5cm)腺上皮呈异形增生,胞浆淡
平扫
病灶多位于髓质,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发现时体积多较
大; 病灶< 4cm,钙化、囊变、坏死出血较少见;CT平扫多呈均匀
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低于肾皮质,
集合管癌
• 肾髓质起源,可累及肾皮质 和肾盂,呈浸润性生长;
• 密度不均,边界不清; • 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延迟强化 • 恶性程度高,早期淋巴结及
远处转移常见 • 预后差,5年生存率<5%
肾嗜酸细胞腺瘤
•由肾皮质向外生长;包膜完整,边缘光滑。 •富血供肿瘤,平扫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 •增强较明显均匀强化;平均CT值低于透明细胞癌,高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 •缺乏出血、坏死及血管受侵征象; •特征性改变:中央星芒状瘢痕-反转强化(皮质期轻度强化或不强化,排泄期明显强 化。)
TEACHING STRATEGY
男 56y 右肾上极占位 径约4.1cm 平扫、动脉期及实质期CT 值约:35Hu;56Hu;80Hu;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STRATEGY
男 64y 右肾占位 手术证实: 嫌色细胞癌, 伴出血、坏死;
• (左肾肿瘤)低度恶性肾细胞癌伴广泛玻璃样变性、钙化及出血,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嫌色细胞癌。肿瘤局限于肾实质内。
Case3 女 47y 体检发现左肾占位,查体无异常
平扫:30Hu; 动脉期:100Hu;119Hu; 实质期:76Hu;80;
• (左肾)嗜酸细胞腺瘤伴血管浸润,累及肾周脂肪组织,在腺瘤 中央可见一灶性区域(0.5×0.5cm)腺上皮呈异形增生,胞浆淡
平扫
病灶多位于髓质,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发现时体积多较
大; 病灶< 4cm,钙化、囊变、坏死出血较少见;CT平扫多呈均匀
等或稍高密度;MR平扫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低于肾皮质,
肾嫌色细胞癌和集合管癌影像
✓ 出现肉瘤样结构时提示预后不佳
嗜 酸
细
胞
型
影像表现
✓ 嫌色细胞癌均质性较高,在T1WI上多呈等信号,T2WI 上呈等、低信号,CT呈等 密度影,增强较均匀,少数肿块增强延迟后期可见病灶中心出现星状瘢痕, “轮 辐征”,肿瘤越大星状瘢痕发生率也越高
✓ 若肿瘤直径>7 cm,伴有多发钙化,增强后呈均匀一致的强化,应高度怀疑嫌色 细胞癌可能
数肿块增强延迟后期可见病灶中心出现星状瘢痕, “轮辐征”,肿瘤越大星状瘢 痕发生率也越高
肾集合管癌
✓ 少见的肾细胞癌,起源于肾髓质的集合管上皮。 ✓ 血尿、腰背部疼痛不适是常见症状。 ✓ 恶性程度高,极易发生远处转移。 ✓ 少血供肿瘤,肿瘤密度常不均匀,多以实性成分及囊实性混杂成分为主,部分肿
瘤内可见类似液性成分的低密度区,形态不规则,呈地图状,无强化。 ✓ 皮髓交界期肿瘤轻、中程度强化,强化低于肾皮质而略高于肾髓质,瘤肾境界不
✓ 肾嫌色细胞癌约占肾细胞癌的4%~6% ✓ 好发年龄为50~60岁, 男女比例约为1.1:1 ✓ 临床表现不典型, 一般由体检或非相关疾病检查偶然发现
概述
✓ 低度恶性,Fuhrman细胞分级I-II级 ✓ 起源于肾皮质的插入细胞 ✓ ①肿块< 4cm 质地均匀,坏死囊变少见;②肿块>7cm,出血、坏死、囊变出现
女 48岁 体检发现左肾瘤常作为全身性淋巴瘤的一部分 ✓ 常为双侧发病,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更常见,增强扫描呈均匀中等强化
女 63岁 外院发 现肾肿瘤
肾盂癌
✓ 分型:Ⅰ型:肾盂内肿块型;Ⅱ型:肿块浸润肾实质型;Ⅲ型:肾盂壁增厚型 ✓ 中心性生长,边界不清,无明显占位效应,肾轮廓常存在 ✓ 增强:乏血供,轻中度强化,静脉癌栓少见 ✓ 多见肾积水
肾嫌色细胞癌影像ppt课件
描皮质期肿瘤中度不均质强化,瘤体内囊变及包膜显示不清(图1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瘤 体强化程度增加(图1C箭头)。肾盂期,瘤体强化降低(图1D箭头)
图3女,55岁。病理诊断: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左肾髓质内等密度软组 织肿块,可见假包膜及钙化影(图3A 箭头)。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呈中度不均质强化 ,包膜显示更清晰(图3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病灶持续强化 (图3C箭头)。肾盂期 病灶强化降低 (图3D箭头)
乳头状肾细胞癌
•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亚型中居第二位。 • 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钙化可见。 • 平扫 CT 值显著高于 CCRC。 • 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为少血供肿瘤。 • 当肿瘤较大时,病理级别相对较高,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
的概率越大。
图1 男,42岁。病理诊断: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CT 平扫示右肾髓质肿瘤, 包膜显示清晰,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密度欠均匀,可见囊性低密度影(图1A 箭头);增强扫
• 肾嫌色细胞癌MRI表现 均质型CCRC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稍高信号,非均质型CCRC 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 高低混信号,假包膜、星状瘢痕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类似于 CT强化模式。
右肾上极CCRC,边界清晰,T1WI等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 内见星状瘢痕(见白箭头),轻度强化。
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这可能与该 肿瘤属于乏血供肿瘤有关,增强扫描实质期强化程度高于皮 髓质期,排泄期低于皮质期,提示肿瘤有延迟强化特性,少 数亦可明显均匀强化。
由于 CCRC 为低度恶性肿瘤,所以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以及发生淋巴 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也较其他类型肾癌少见。 CCRC 肿块较大时,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块内部密度的相对不均匀,表现为 在相对均匀轻至中度强化背景下出现点状、线状、斑条状及片絮状明显强化, 中央部也可以出现束状或星状低密度瘢痕区。
图3女,55岁。病理诊断: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左肾髓质内等密度软组 织肿块,可见假包膜及钙化影(图3A 箭头)。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呈中度不均质强化 ,包膜显示更清晰(图3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病灶持续强化 (图3C箭头)。肾盂期 病灶强化降低 (图3D箭头)
乳头状肾细胞癌
•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亚型中居第二位。 • 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钙化可见。 • 平扫 CT 值显著高于 CCRC。 • 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为少血供肿瘤。 • 当肿瘤较大时,病理级别相对较高,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
的概率越大。
图1 男,42岁。病理诊断: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CT 平扫示右肾髓质肿瘤, 包膜显示清晰,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密度欠均匀,可见囊性低密度影(图1A 箭头);增强扫
• 肾嫌色细胞癌MRI表现 均质型CCRC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稍高信号,非均质型CCRC 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 高低混信号,假包膜、星状瘢痕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类似于 CT强化模式。
右肾上极CCRC,边界清晰,T1WI等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 内见星状瘢痕(见白箭头),轻度强化。
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这可能与该 肿瘤属于乏血供肿瘤有关,增强扫描实质期强化程度高于皮 髓质期,排泄期低于皮质期,提示肿瘤有延迟强化特性,少 数亦可明显均匀强化。
由于 CCRC 为低度恶性肿瘤,所以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以及发生淋巴 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也较其他类型肾癌少见。 CCRC 肿块较大时,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块内部密度的相对不均匀,表现为 在相对均匀轻至中度强化背景下出现点状、线状、斑条状及片絮状明显强化, 中央部也可以出现束状或星状低密度瘢痕区。
肾嫌色细胞癌影像
肾嫌色细胞癌影像
肾嫌色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 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少见类型,CRCC 在所有肾细胞癌亚 型中发病率仅次于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类亚型,占所有肾脏肿瘤 的 6%~8%,占所有报道的肾脏细胞瘤的 4%~10%。属低度恶性 肿瘤。
• 本病好发于 50 岁以上,亦可见于儿童,男女发病率几无差别。
当直径≥ 3 cm 时,随着体积增大,可出现中心或偏心性星形瘢 痕,瘢痕无强化。
谢谢观赏!
2020/11/5
11
肾透明细胞癌
•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 CT 平扫低密度或混杂密度。 •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静脉期强化程
度明显降低,呈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因多数肿瘤内有出血、 坏死及囊变,所以增强扫描常显示不均匀强化。
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中居第二位。 •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可见钙化。 •平扫 CT 值显著高于肾嫌色细胞癌。 •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为少血供肿瘤。 •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的概率越大。
嗜酸细胞瘤
•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 • 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可用于和嗜酸细胞瘤鉴别,其主要表达于
CCRC。 • 电镜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嗜酸细胞瘤的“金标准”。 • 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等低密度病灶,边缘光滑,中央可
见点状或片状钙化,囊变坏死少见。 • 增强皮质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接近或达到肾皮质水平。
病理特点
• CCRC 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瘤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胞膜较厚,细 胞界限清楚,胞质呈空淡半透明细网状。肿瘤生长缓慢,并具有 较完整的假包膜,出血、坏死少见。
• CCRC多数发生在肾皮髓质交界区 ,可凸向肾皮质 、肾窦生长 , 导致肾皮质压变薄形成假包膜征 , 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肾嫌色细胞癌的病理及临床特点
• 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少见类型,CRCC 在所有肾细胞癌亚 型中发病率仅次于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类亚型,占所有肾脏肿瘤 的 6%~8%,占所有报道的肾脏细胞瘤的 4%~10%。属低度恶性 肿瘤。
• 本病好发于 50 岁以上,亦可见于儿童,男女发病率几无差别。
当直径≥ 3 cm 时,随着体积增大,可出现中心或偏心性星形瘢 痕,瘢痕无强化。
谢谢观赏!
2020/11/5
11
肾透明细胞癌
•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中最常见的类型。 • CT 平扫低密度或混杂密度。 •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静脉期强化程
度明显降低,呈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因多数肿瘤内有出血、 坏死及囊变,所以增强扫描常显示不均匀强化。
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中居第二位。 •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可见钙化。 •平扫 CT 值显著高于肾嫌色细胞癌。 •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为少血供肿瘤。 •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的概率越大。
嗜酸细胞瘤
•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 • 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可用于和嗜酸细胞瘤鉴别,其主要表达于
CCRC。 • 电镜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嗜酸细胞瘤的“金标准”。 • 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等低密度病灶,边缘光滑,中央可
见点状或片状钙化,囊变坏死少见。 • 增强皮质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接近或达到肾皮质水平。
病理特点
• CCRC 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瘤细胞为圆形或多边形,胞膜较厚,细 胞界限清楚,胞质呈空淡半透明细网状。肿瘤生长缓慢,并具有 较完整的假包膜,出血、坏死少见。
• CCRC多数发生在肾皮髓质交界区 ,可凸向肾皮质 、肾窦生长 , 导致肾皮质压变薄形成假包膜征 , 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6
乳头状肾细胞癌
•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亚型中居第二位。 • 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钙化可见。 • 平扫 CT 值显著高于 CCRC。 • 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为少血供肿瘤。 • 当肿瘤较大时,病理级别相对较高,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
的概率越大。
17
图1 男,42岁。病理诊断: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CT 平扫示右肾髓质肿瘤, 包膜显示清晰,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密度欠均匀,可见囊性低密度影(图1A 箭头);增强扫 描皮质期肿瘤中度不均质强化,瘤体内囊变及包膜显示不清(图1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瘤 体强化程度增加(图1C箭头)。肾盂期,瘤体强化降低(图1D箭头)
18
图3女,55岁。病理诊断: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左肾髓质内等密度软组 织肿块,可见假包膜及钙化影(图3A 箭头)。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呈中度不均质强化 ,包膜显示更清晰(图3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病灶持续强化 (图3C箭头)。肾盂期 病灶强化降低 (图3D箭头)
19
嗜酸细胞瘤
•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与 CCRC 在起源、临床、影 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上均有相似之处。
5
6
7
8
9
• 肾嫌色细胞癌MRI表现 均质型CCRC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稍高信号,非均质型CCRC 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 高低混信号,假包膜、星状瘢痕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类似于 CT强化模式。
10
11
12
右肾上极CCRC,边界清晰,T1WI等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 内见星状瘢痕(见白箭头),轻度强化。
20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肾嫌色细胞癌
1
肾嫌色细胞癌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 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少见类型,由 Thones于1985 年首次 报道,在此之前,它一直被归为肾透明细胞癌,W H O 于2004 年 将其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予以分类。CRCC 在所有肾细胞癌亚型中 发病率仅次于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类亚型,占所有肾脏肿瘤的 6%~8%,占所有报道的肾脏细胞瘤的 4%~10%。属低度恶性肿 瘤,本病好发于 50 岁以上,亦可见于儿童,男女发病率几无差 别。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3Βιβλιοθήκη 别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 • 乳头状肾细胞癌 • 嗜酸细胞瘤
14
肾透明细胞癌
•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亚型中最常见的类型。 • CT 平扫低密度或混杂密度。 •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静脉期强化程
度明显降低,呈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因多数肿瘤内有出血、 坏死及囊变,所以增强扫描常显示不均匀强化。
• 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 7 可用于和嗜酸细胞瘤鉴别,其主要表达于 CCRC。
• 电镜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嗜酸细胞瘤的“金标准”。 • CT 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等低密度病灶,边缘光,中央可见
点状或片状钙化,囊变坏死少见。 • 增强后皮质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接近或达到肾皮质水平。
当直径≥ 3 cm 时,随着体积增大,可出现中心或偏心性星形瘢痕, 瘢痕无强化。
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这可能与该 肿瘤属于乏血供肿瘤有关,增强扫描实质期强化程度高于皮 髓质期,排泄期低于皮质期,提示肿瘤有延迟强化特性,少 数亦可明显均匀强化。
由于 CCRC 为低度恶性肿瘤,所以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以及发生淋巴 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也较其他类型肾癌少见。 CCRC 肿块较大时,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块内部密度的相对不均匀,表现为 在相对均匀轻至中度强化背景下出现点状、线状、斑条状及片絮状明显强化, 中央部也可以出现束状或星状低密度瘢痕区。
2
病理特点
• CCRC 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瘤细胞为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膜较厚, 细胞界限清楚,似植物细胞,胞质空淡半透明细网状。肿瘤生长 缓慢,并具有较完整的假包膜,出血、坏死少见。
• CCRC多数发生在肾皮髓质交界区 ,可凸向肾皮质 、肾窦生长 , 导致肾皮质压变薄形成假包膜征 , 凸向肾窦生长可致肾盂、肾 盏受压变形。
3
临床特点
•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多为体检或其他相关检查时偶然发现,很 少出现晚期肾癌的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三联症。确诊时虽然瘤 体多数较大,但肿瘤临床分期多为早期。
• 复发、转移较少,几乎无肿瘤远处转移,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独特 的低度恶性肿瘤,术后一般无需放、化疗。
4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浅分叶肿块,直径>5㎝的肿块比 直径≤5㎝的肿块更容易出现坏死、囊变。随着肿块体积的增 大,CRCC发生坏死、囊变的几率增大;
16
乳头状肾细胞癌
• 乳头状肾细胞癌在肾癌亚型中居第二位。 • 肿瘤较小时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钙化可见。 • 平扫 CT 值显著高于 CCRC。 • 增强后强化程度较低,为少血供肿瘤。 • 当肿瘤较大时,病理级别相对较高,肿瘤越大,囊变坏死及转移
的概率越大。
17
图1 男,42岁。病理诊断:右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CT 平扫示右肾髓质肿瘤, 包膜显示清晰,呈膨胀性生长,瘤体密度欠均匀,可见囊性低密度影(图1A 箭头);增强扫 描皮质期肿瘤中度不均质强化,瘤体内囊变及包膜显示不清(图1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瘤 体强化程度增加(图1C箭头)。肾盂期,瘤体强化降低(图1D箭头)
18
图3女,55岁。病理诊断:左肾乳头状肾细胞癌,肾周无侵犯。左肾髓质内等密度软组 织肿块,可见假包膜及钙化影(图3A 箭头)。增强扫描皮质期,病灶呈中度不均质强化 ,包膜显示更清晰(图3B箭头)。皮髓质交界期病灶持续强化 (图3C箭头)。肾盂期 病灶强化降低 (图3D箭头)
19
嗜酸细胞瘤
• 嗜酸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与 CCRC 在起源、临床、影 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点上均有相似之处。
5
6
7
8
9
• 肾嫌色细胞癌MRI表现 均质型CCRC 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 呈等或稍高信号,非均质型CCRC T1WI呈等低混杂信号,T2WI呈 高低混信号,假包膜、星状瘢痕T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类似于 CT强化模式。
10
11
12
右肾上极CCRC,边界清晰,T1WI等信号、T2WI等/稍高信号 内见星状瘢痕(见白箭头),轻度强化。
20
学习总结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 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肾嫌色细胞癌
1
肾嫌色细胞癌的分型及临床特点
• 肾嫌色细胞癌是肾细胞癌的少见类型,由 Thones于1985 年首次 报道,在此之前,它一直被归为肾透明细胞癌,W H O 于2004 年 将其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予以分类。CRCC 在所有肾细胞癌亚型中 发病率仅次于肾透明细胞癌及乳头类亚型,占所有肾脏肿瘤的 6%~8%,占所有报道的肾脏细胞瘤的 4%~10%。属低度恶性肿 瘤,本病好发于 50 岁以上,亦可见于儿童,男女发病率几无差 别。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13Βιβλιοθήκη 别诊断• 肾透明细胞癌 • 乳头状肾细胞癌 • 嗜酸细胞瘤
14
肾透明细胞癌
• 肾透明细胞癌是肾癌亚型中最常见的类型。 • CT 平扫低密度或混杂密度。 • 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强化程度高于或等于肾皮质,静脉期强化程
度明显降低,呈典型的“快进快出”表现。因多数肿瘤内有出血、 坏死及囊变,所以增强扫描常显示不均匀强化。
• 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 7 可用于和嗜酸细胞瘤鉴别,其主要表达于 CCRC。
• 电镜检查是诊断及鉴别诊断嗜酸细胞瘤的“金标准”。 • CT 平扫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等低密度病灶,边缘光,中央可见
点状或片状钙化,囊变坏死少见。 • 增强后皮质期病灶实质部分强化明显,可接近或达到肾皮质水平。
当直径≥ 3 cm 时,随着体积增大,可出现中心或偏心性星形瘢痕, 瘢痕无强化。
增强:呈轻至中度强化,各期均低于肾皮质强化程度,这可能与该 肿瘤属于乏血供肿瘤有关,增强扫描实质期强化程度高于皮 髓质期,排泄期低于皮质期,提示肿瘤有延迟强化特性,少 数亦可明显均匀强化。
由于 CCRC 为低度恶性肿瘤,所以肿瘤侵犯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以及发生淋巴 结转移或远处转移也较其他类型肾癌少见。 CCRC 肿块较大时,增强扫描可以显示肿块内部密度的相对不均匀,表现为 在相对均匀轻至中度强化背景下出现点状、线状、斑条状及片絮状明显强化, 中央部也可以出现束状或星状低密度瘢痕区。
2
病理特点
• CCRC 起源于集合管上皮,瘤细胞为大圆形或多边形,胞膜较厚, 细胞界限清楚,似植物细胞,胞质空淡半透明细网状。肿瘤生长 缓慢,并具有较完整的假包膜,出血、坏死少见。
• CCRC多数发生在肾皮髓质交界区 ,可凸向肾皮质 、肾窦生长 , 导致肾皮质压变薄形成假包膜征 , 凸向肾窦生长可致肾盂、肾 盏受压变形。
3
临床特点
• 早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多为体检或其他相关检查时偶然发现,很 少出现晚期肾癌的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三联症。确诊时虽然瘤 体多数较大,但肿瘤临床分期多为早期。
• 复发、转移较少,几乎无肿瘤远处转移,是一种生物学行为独特 的低度恶性肿瘤,术后一般无需放、化疗。
4
CT表现
平扫:表现为密度均匀的类圆形或浅分叶肿块,直径>5㎝的肿块比 直径≤5㎝的肿块更容易出现坏死、囊变。随着肿块体积的增 大,CRCC发生坏死、囊变的几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