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比喻在写作中的运用 学位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比喻在写作中的运用
摘要:比喻是一种基于联想,抓住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多数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文中运用比喻,使文章增添了不少亮点。
用比喻描写,生动优美;比喻抒情,炽烈隽永;比喻说理,言近旨远;比喻说明,具体形象。
巧妙的运用比喻会让文章锦上添花。
关键词:比喻;重要性;运用
比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
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名叫譬喻。
现在一般称为比喻。
这格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
和类似点等三个要素。
”这“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本体、喻体和相似点。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
代汉语》说:“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
比喻。
”
一、比喻的类型
比喻构成有四个要素:本体被喻事物、喻体借来作比的事物、
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以及本体和喻体的类似点。
一个完整的比喻,通常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
按照这三部
分的隐现情况,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类型。
还可根据这
三部分的多种多样的结合形式,分为博喻、隐喻、曲喻、倒喻、对喻、回喻、互喻、反喻、逆喻、较喻等。
比喻依其喻明事理的方式、性质和作用,又可分为描写性比喻、议论
性比喻、抒情性比喻。
另外,比喻根据表达需要进行选择,可以以人喻物,可以以物喻人,
也可以以物喻物。
下面我们重点就表达需要的分类作重点讨论。
(一)以人喻物
海岛湿漉漉的/像抱在晨光怀里/刚刚受洗的婴儿
——和平岛《雾》把湿漉漉的海岛比作刚刚受洗的婴儿,小小的海岛在晨光和大海怀抱中安睡的形象和受宠的感觉就很鲜明。
比喻贴切而又不落窠臼。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朱自清《春》作者依照时令的顺序,以人设喻,分别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
这些比喻都给人以新奇感愉悦感,是一幅充满美的魅力的春天写意的图画。
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茅盾《白杨礼赞》反面设喻和正面设喻相结合,通常称之为曲喻。
欲扬先抑,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对比过后突出后者,增强了表达效果,突出白杨树与众不同的美。
(二)以物喻人
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时,描述的事物的特点,要与人有某些相似之处,让人读了文章,就能清楚的认识到,本人借物要描述什么样的人,要借物赞誉怎样的人。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的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喻人最直接的修辞效在于传神。
杨二嫂尖酸俗鄙,作者在直接描绘她的外部形象后,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她张着两脚、瘦骨嶙峋,顿然
把这个形象的所有外部特征和谐统一起来,化平淡为神奇,使读者立即可以联想到她的整个音容笑貌和可怜而可憎的“豆腐西施”的凄惨悲凉的身世。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红高粱”是给人以美感的事物,把“志愿军战士(他)”比作“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战士朴质之“神”如同红高粱之“神”,战士的朴质之“神”跃然纸上。
(三)以物喻物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以点。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把“山”喻作“眉黛”,再把“小屋”喻作“眉梢”的一点“痣”,喻中没喻,后一个比喻紧紧地套在前一个比喻的上面,层层深入地描绘,愈写愈细小,也愈精巧俊俏,充分体现出作者对“我的空中楼阁”的喜爱之情。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人生格言这个比喻句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用“阶梯”来比喻“书”,把书的作用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出来,让人们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二、比喻在写作中重要性
恰当地运用比喻,可给文章带来客观的姿色:可以使平淡事物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模糊问题清晰化,使得陌生问题熟悉化。
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或多或少的运用到比喻辞格。
秦牧说:“我觉得,凡是优秀的作家、诗人,可以说没有一个是不擅长譬喻的。
他们的譬喻新鲜、别致、奇警,独标一格,读后常常令人长久难忘。
”
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是典型的出现比喻词的比喻句。
用“朝露”来比喻人生的岁月流逝很多,要及时的施展抱负。
南朝文学家刘勰说“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就看你有无“拟容取心,断辞必敢”[4]的功夫罢了。
在今天,任何一个普通词都可以用作比喻修辞。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比喻句。
你就像那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了我。
——歌词《冬天里的一把火》楼主楼主偶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
——某论坛灌水帖“这哪是鞋拔子脸,这是正宗的猪腰子脸”。
——赵本山小品里的台词这样的比喻句不胜枚举,不仅汉语里使用广泛,在国外的一些文学作品、报刊、杂志中的比喻句也是信手拈来,我们所熟识英语中就有很多例子,如:
He found it brick,and he left it marble.(采用的是砖石,落成的却是大厦)。
——约翰逊博士The world is a richly colorful artistic palace, the unique culture which the various countries' people create all is in this palace treasure.(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
)
——胡锦涛书记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总之,比喻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用比喻说理,能使内容生动,用它叙事,能增加文采,看来比喻真的是无处不在了。
那么,比喻在作文中的运用具体有哪些呢?笔者经过简单归纳有以下几点:
(一)标题设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有一个简洁醒目动人出采的标题,就会产生让人眼睛一亮的效果。
如《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标题为《萨达姆:美国手中捧着的刺猬》,一个生动的比喻把美国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欲进不能欲退不甘的境地,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开头设喻。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想使文章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在开头上要下工夫。
有一考生的佳作《温柔的枕头》开头写道: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在《约翰·可里斯朵夫》中这样形容诚信“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而洁白的良心最重要的内容便是诚信”。
既交代了文章的标题的出处,又自然的巧借名言中的比喻引出自己的观点,收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主干设喻。
主干设喻在文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巧妙的比喻可状难明之理。
有的道理非常抽象,难以具体表达清楚,或是表达出来了,别人理解不深刻。
如果用上恰当的比喻,可使枯燥抽象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
人生就像在跷跷板上行走,跷跷板的左端站着我的观点,右端站着别人的建议。
而人生的追求则是在上下摆动的跷跷板上使自己不断地运动并不断寻找平衡点。
真正的人生属于勤劳的人和勇敢的人,他们不辞劳苦的奔走在跷跷板的两头,偶尔,也会因为失误而跌到在跷跷板的一头,但是勇气和自信鼓舞他们从右端爬起,拍拍身上的灰土,向前方奔去;别人的激励也使他们从左端站起,寻找成功的另外方向。
作者把“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一抽象的道理,用人人熟知的跷跷板游戏作比,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巧妙的比喻可绘难绘之景。
刘熙载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5]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很难描述,可以用比喻借助其他东西来写。
梦是天边漂浮的一种悠悠的白云/梦是山沟里升起的一束淡淡的青烟
/梦是巫山峡壁上缀着的那团闲适的白雾/不知何时来,何时去,去向何方/梦是三月绚丽的风染绿了的秃枝/拂开了红桃白李银梨粉杏的芳裙/梦是一道伸向阿里的若隐若现的彩虹。
作者将梦这一难绘之景,运用比喻化为白云、青烟、白雾、秃枝、风、彩虹等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象,渲染出梦的绚烂多彩,营造出执著追梦的美妙意境。
也让人通过这些鲜明生动的意象,了解了梦为何物。
3.巧妙的比喻可抒难抒之情。
有时作者的思想感情难以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或者即使表达出来了,也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把这些思想感情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就会表达得畅快淋漓,引起读者的共鸣。
树不直,无以成栋梁。
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开启合作的“大门”,让我们在彼此的信任中放飞心中的喜悦。
留住信用,我们的眼睛便成了忘记的“监视仪”;留住信用,我们的耳朵便成了背约的“除尘器”。
人间纷繁芜杂,留些信用给自己,我们才能日不怕雨淋,夜不怕霜打。
作者连续以“大门”、“监视仪”、“除尘器”为喻体,将自己渴望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四)结尾设喻。
古人说,结尾如撞钟。
如果这个钟撞得响亮,就能使主题深化。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每一次美丽谨慎的选择,必将如高山流水,洗尽铅华,洗尽躁动。
还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晶莹的浪花奏出生活浩然大气的乐章。
作者用了恰当而优美的比喻来扣题,形象的说明了正确选择的重要,极为精彩。
三、运用比喻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好的比喻句,能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能让简单的平凡的语句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我们在文学创造中要适当运用比喻辞格让文章增色,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化腐朽为神奇。
但是如
果比喻不当,效果就会适得其反。
使用比喻时,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比喻词贵在新颖。
“欲语羞雷同”是伟大诗人杜甫对我们的宝贵告诫。
王尔德说:“笫一个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
”当然不能这样绝对,因为比喻词归化为普通词汇,是经过不断的转化而成的。
但又必须承认,“拾人牙慧”,咀嚼“吸干了汁的广柑皮”,毕竟没味道。
(鲍小姐只穿绯霞色海抹胸,蓝色贴肉短裤,漏空的白皮鞋里露出深红的指甲。
)有人叫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才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熟的肉公开陈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
鲍
——钱钟书《围城》先以实喻虚,用“熟食铺子”比鲍小姐,已形象有趣;接着又以虚喻实,比之为“真理”,并“修正”为“局部真理”,出人意料,还以恩格斯的名言为据理比喻形式上细致奇巧,呈现出幽默诙谐的特点。
再如:一次我听他在电话里对一位求见的英国女士说:“假如你吃了这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前言》由鸡蛋联想到作品,以下蛋的母鸡联想到作者自己,联想新奇有趣,描述生动,幽默感十足。
大胆的想象与联想让作者笔下的句子给人深刻的印象同时又表达了作者的想法。
(二)要看准对象。
设喻时必须看准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才能选好特点与之类似的喻体事物。
“柳絮才高不道盐”之说,至今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话说东晋谢安面对六角琼花铺天盖地而来的壮观雪景发问:“大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谢朗开口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安的出句即本体是大雪“纷纷”之状,谢朗仅见“雪”而无视“纷纷”,照他的喻体,只能是“好像撒盐空中而下落”了,因为坚实的盐粒(那时尚无粉盐)撒向空中,如米雪冰雹,哪来六角琼花的“纷纷”之状?谢朗的设喻离开了
本体事物的性状特点,必然对不上号,当然要被谢安摇头否定了。
而侄女谢道韫沉思后抓住本体大雪“纷纷”的特点设喻:未若柳絮因风起(即还不如用“宛如柳絮因风而起舞,浮空而飘落”来比喻)。
这个喻体,形象地描绘了纷纷大雪的白似柳絮、质地轻盈、体态飘逸,多么相切而成象,鲜明而生动,难怪人们称之为“咏絮才”。
这个掌故说明,能否认准本体的性状特点,是设喻失败的关键。
喻体缺乏针对性而与本体的性状特点失配,因而造成事不周、理不圆的败喻,口头书面均不乏其例。
如“大城市的电灯密密麻麻,就像蜘蛛网一样”,用蜘蛛网的密织状态去比电灯的“密密麻麻”多而广的特点,二者大相径庭,挂不上号。
再如“市内电线纵横交错,有如星罗棋布”,则把“星罗棋布”多而广的特点,强加在“纵横交错”的密织状态上,二者相去甚远,互不相干。
当然,对用语理解有误,也是造成败喻的原因之一。
(三)要放大特点。
有的比喻为了突出喻体的性状特点,对喻体还进一步加以描写,甚至形成特写镜头,以放大它与本体特点的相似。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六国论》以“抱薪救火”喻“以地事秦”的危害,并对喻体描写为“薪不尽,火不灭”,极言前文“奉之弥繁”之愚,招来“侵之愈急”之祸,以证“弊在赂秦”之理。
譬事说理,事理相仿,浅显易懂,却给人以深刻印象。
他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惶起来,好像身边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局促不安,掉过脸去不好,不掉过去又不行,想站起来又不好意思。
——茹志鹃《百合花》把通讯员的“张惶”之情,附于因身边埋了定时炸弹而造成的“局促不安”的情绪之上,然后进一步描写他不好意思、不知所措的慌乱心态。
这一连串的心态,不仅放大了他与女同志相处的羞涩之状,而且抒写了他憨厚、朴实的纯真感情。
索物附情,物情一体,物象与赋情多么相像。
(四)要有相似点。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事物,但在某一点上要
极其相似。
从山上向下望去,人像蚂蚁一样流动,车像小甲虫一样穿梭。
在居高临下,距离远的情况下把“人”比作“蚂蚁”,把车比作“小甲虫”,显得很有意思。
电视画面上,一颗颗炮弹像重型炸弹一样在敌人的阵地上炸开了。
由于“炮弹”和“炸弹”时同类事物,不能起比喻的作用,因而就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句。
黑格尔说过:“为着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料地结合在一起。
”这句话也可以说是道出了比喻的奥秘。
我认为,仅仅强调比喻的“贴切”是不够的,“轻舟南下如投梭子”应该说比喻贴切的,但是给人的感觉并不新鲜。
比喻太“贴切”,喻体和本体太接近、太相似,就会显得平庸呆板。
好的比喻应该是贴切又不“贴切”的,喻体和本体既接近又不“贴切”的,喻体和本体既接近,有相似点,又不接近,又较大的距离,这样的比喻才越新奇越奇妙。
(五)要抓住相似点。
忌用无修饰限制及描写的笼统大概念,不然相似点便会空泛无着。
如无前后语境,“说他讲话像放机关枪”,是喻威力、喻响亮还是喻速度?都像又都不大像。
改为“他讲话像放机关枪一样快”,让“放机关枪”作“一样快”的定语,相似点便明显而突出了。
又如当年苏联有个文学青年写道:
看天色,是秋天,看格里什卡的脸色,却是春天。
高尔基幽默地指出:“看格里什卡的脸色,是春天,是不是脸变成绿色,或是像树上发了嫩芽一样,脸上起了脓泡呢?”这个比喻的失误,就在“春天”与“脸色”缺少应有的修饰与描写。
如果改为“看格里什卡笑逐颜开的脸色,却是丽日熏风的春天”,或“看格里什卡满脸笑容,却是艳阳春天”,比原句则要好多了。
(六)要巧妙选择喻体。
要用具体比抽象,用浅显比深奥,用熟悉比陌生,让人容易理解,使人容易接受。
使用比喻的一个目的就是拉近人与
所叙事物的距离,让人容易理解。
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的嫩芽。
把抽象的“骄傲”比成“隔年的草根”,而且直接指明相似点,便于人们领会。
反之,如:
太阳清晨升起在地平线,就像假死后跃出坟墓的少女。
这样的比喻不但没有美感,而且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七)要善用比喻。
比喻不是万能的,它有其局限性,我们应善于利用。
“布置”三五个比喻,使文章有一个喘息的空间。
恰当的比喻如同宴席中的点心,它虽然无法成为主食,也填不饱肚子,却让食客齿颊留香留香,回味无穷。
不可为讲比喻而讲比喻,比喻只不过时一种手段,要为内容服务。
总之,恰当的比喻就如同我们做菜用的佐料,能给菜增色增味,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回味无穷。
但是,如果佐料用的过量(不足)或者用料不当,就会使菜色香味俱失,让人大倒胃口,作文中的比喻也是如此。
当代文学家秦牧曾说过“美丽的比喻简直就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
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会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先像是一种什么化学剂,把它投入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可见,比喻是语言表达中不可缺少的修辞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7-91.
[2] 刘勰.文心雕龙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02.
[3] (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 [M].商务印书馆,1982.22-31.
[4] 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史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