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_苏晓军

合集下载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笔者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给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评述了国内外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并讨论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应用研究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发展建议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国内学者也表现出对该领域研究的浓厚兴趣,带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

笔者在探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情况,最后探讨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概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者们把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研究相结合,产生了认知语言学的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

Gitte Kristiansen &Ren Driven把第30届国际语言讨论会的15篇关于认知社会语言方面的文章,汇集成《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一书并予以出版,该论文集强调明确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

[1]2010年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AUD 研讨会的主题是“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认知语言学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和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取向,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情境制约性,把认知体验性的生理和物理环境发展到社会文化语境,把语言及其幕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与认知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

关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及展望作者:孙红梅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21期认知语言学目前已经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而且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等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但是在对认知语言学本体认识方面尚有欠缺。

而本文主要讲的是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以及通过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来分析和推测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

1、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语言学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主要关注的是自然语言范畴化的结构特点、语言结构组合的原则、句法语义的概念接口以及语言运用的经验和实验背景等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囊括的理论。

基于此,我们与其把认知语言学看做是一成不变、单一的语言学理论,还不如把认知语言学看成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理论框架,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具体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只是初步研究语言学的思路和视角。

但是当把认知语言学当成一种范畴的时候,它就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理论,而是形成了如蜘蛛网般互相交叉的语言研究方式。

虽然认知语言学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认知理论,但是也不影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对多种形式的语言进行研究,而且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我相信形成一套完整理论的指日可待。

从术语学上说,认知语言学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形式存在的,具体说即认知语言学是从认知功能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且认知语言学具有三个主要特征:①语言分析具有独立性,不受外在事物的干扰。

此特征强调了语言的基本功能里含有意义,含有表达该事物的表面、本质等特征的语义,而且从认知角度来看,如果把语言的基本功能看做范畴化的话,那么语义就是最基本的研究现象,因为世间万物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万物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规律以及人类赋予万物的名称,而语义就是对其名称的解释、概括。

②认知语言学的语言意义具有普遍性,即语言范畴化的结果。

该种特征主要表达的是,如果把语言看做是对外在世界的一种范畴化系统,那么语言意义就不存在系统或者结构的层面,继而也跟语言形式相关联的其他层面鲜明的区别开来。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涵盖了认知、社会和语言三个方面的跨学科研究领域。

在新兴
的学科领域中,它以其理论和方法的先进性,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兴趣。

本文将探讨认知社
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学科领域。

它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在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

它强调语言习得、
语言使用以及语言变化的认知和社会成分,并着眼于语言与人类认知和行为的密切关系。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几位关键人物对该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力量。

其中,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的荷兰社会语言学家Andreas A. J. Koenig(安德烈斯·A·J·科尼希)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对社会认知的研究。


们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反映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

在此基础上,认知社会语言学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问题和理论。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包括语言与认知、
语言与行为、对话分析和语言变化。

在这些研究方向中,有很多经典案例,比如Hopper和Thompson(1980年)的语言变化研究、Heritage和Sacks(1979年)的修正性反向(修正预先暗示的信息)和钩子(引导交谈话题)研究等。

这些研究成果在当前的认知社会语言
学领域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内部转向_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认知语言学内部转向_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2011年8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8卷第4期Aug.2011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28NO.4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1.04.020认知语言学内部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兴起*曹燕萍,姜孟,陈丽慧(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摘要: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

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

这种转变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必将再掀热潮,带动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

本文在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探讨社会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动态及其对语言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认知语言学;内部革命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98(2011)04-0125-07一、认知语言学概况(一)认知语言学的产生20世纪语言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是:前60年主要是结构主义,50年代开始从描写“语言是什么、怎么样”转向解释“语言为什么会这样”。

认知语言学这个术语首先由Lamb1在1971年提出,其研究对象是大脑中的语言。

但目前公认的观点认为认知语言学诞生于70年代末,在80—90年代取得了较大发展。

(二)认知语言学简介王寅对认知语言学作出的定义是: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1]。

从他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认知语言学致力于在描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努力对其背后的认知规律作出统一的解释。

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研究关于《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的融合发展研究》,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影响, 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出现了跨学科的融合趋势, 产生了认知社会语言学和社会认知语言学。

本文通过探讨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就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两者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 指出两者结合可以为人们描写语言现象及解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哲学; 认知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 融合;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post-modernism, there appears the tendency of the integr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sociolinguistics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birth of new researching field in language studies-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ocio-cognitive linguist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se two researching field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cognition” and “society” provides a new researching perspective and method for the explanation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and its cognitive operating mechanism.Keyword:post-modernism; cognitive linguistics; sociolinguistics; integration;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 广泛存在于艺术、美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 其中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核心。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1. 引言1.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概念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变化的学科,它将认知学和社会学相结合,旨在探究语言如何在认知过程和社会交往中发挥作用。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被看作是思维和社会实践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

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如何学会和使用语言,以及语言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现实。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语言、认知和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研究语言习得、语言使用和语言变化,认知社会语言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本质,推动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引言结束】1.2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语言多样性和交流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对语言的认知及社会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语言学研究主要关注语言结构及规则,忽视了语言习得、交流和变化中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而认知社会语言学正是从这一不足出发,探讨了语言习得、交流和变化中认知过程与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益增多,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这些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认知社会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范式和实证数据。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背景既有理论探索的需求,也有社会实践的压力。

通过对认知与社会因素在语言习得、交流和变化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促进语言学科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字数:252】2. 正文2.1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认知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

在认知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产物,语言表征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人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和沟通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

认知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综合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旨在探索人类语言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该学科的发展研究主要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分析,揭示语言的使用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的特征和规律。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

认知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研究语言认知过程的理论框架,包括语义、语法和语音等方面。

这些研究启发了语言学家对语言和社会交互之间关系的关注,引发了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随着社会语言学的蓬勃发展,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特征,揭示了语言与社会身份、地位和文化差异之间的联系。

这些研究不仅扩展了我们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还提供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重要参考。

随着对社会因素的关注,研究者们开始将社会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相结合,从认知角度解释语言使用的现象。

认知社会语言学强调个体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特别关注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动关系。

研究者们利用认知心理学和实验方法,研究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揭示语言对思维的影响,以及思维对语言的反馈作用。

除了实验室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还注重对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使用进行实地观察和分析。

研究者们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和录音等方法,收集和分析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料库数据,以了解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

这些数据有助于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逻辑,以及语言变异和变化的动态过程。

与此认知社会语言学也尝试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分析方法,开展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研究。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者们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模式。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还为语言教育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分支,它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社会情境因素的分析,揭示语言的意义和运用方式。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涉及语言的使用情境、音系学、语音学、语法、语义学、语用学等多个方面,旨在深入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和社会规律。

认知社会语言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美国,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化的研究领域。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第二,语言的社会特征。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构造特征,即语言如何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被使用、改变和影响。

在这些研究中,研究者们利用语言变异、跨文化交际和语言政治学等概念来描述语言的社会属性。

此外,他们还探讨了语言使用时所涉及的语言背景、社会身份、语言形象化等问题,以了解语言如何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被使用和理解。

第三,语言知识的构建。

认知社会语言学也研究了语言知识的构建,采用了心理和社会性或文化性的角度分析了语言知识的结构和来源。

他们认为语言知识的构建既涉及个体记忆和认知规律,又受到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研究了语言背景的影响、手段的重要性、语言结构的化简等问题,以期了解语言知识的构建和演化过程。

总而言之,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不仅关注语言如何被生成、表达、编码和存储,而且还从认知和社会角度考察了语言焕发出来的很多社会和文化现象。

这种研究方向既丰富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又促进了更好的跨文化理解。

基于对语言运用和接收机制的深入认识,认知社会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的多个方面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嘿,大伙们!今天咱来聊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哈。

有一次啊,我和朋友聊天。

朋友说了一句话,我一下子就懵了,不知道啥意思。

后来朋友解释了半天,我才明白。

这时候我就想,这语言可真神奇啊,有时候一句话能有好多种理解方式。

这就让我想到了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呢,就是研究我们怎么理解和使用语言的。

它可不是只看语言的表面形式,而是要深入到我们的大脑里,看看我们是怎么思考和认知这个世界的,然后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我觉得吧,认知语言学以后可能会越来越注重和其他学科的结合。

比如说和心理学结合,研究我们的情绪、记忆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有一回,我心情特别好的时候,看一句话就觉得特别积极向上。

可要是我心情不好呢,同样一句话可能就觉得很悲观。

这就是情绪对语言理解的影响呀。

还有可能和计算机科学结合呢。

现在不是有很多人工智能嘛,它们也需要理解语言啊。

认知语言学可以帮助人工智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人类的语言,这样它们就能和我们更好地交流了。

想象一下,以后我们和机器人聊天,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自然,那多有意思啊。

另外啊,认知语言学可能会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认知方式也不一样,所以语言表达也会不同。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国外旅游,看到一个路牌上的字,完全不知道啥意思。

后来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是一种很特别的表达方式。

这就是文化差异导致的语言差异呀。

总之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趋势还挺让人期待的呢。

以后说不定我们能通过认知语言学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别人,也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嘿嘿。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现象的交叉学科,它将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融合在一起,以探索语言使用和语言习得的机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社会语言学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语言认知和社会交互的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考虑到所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往往会从多个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来解析语言的认知和社会特征。

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方式使得认知社会语言学得以更加全面地把握语言现象本身的本质,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中,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运用。

认知心理学主要关注个体的思维和语言认知过程,而在认知社会语言学中,则把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与社会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相结合,提出了更为综合和多元的研究视角。

认知社会语言学尝试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既关注了语言使用者的个体认知特征,也关注了语言现象所处的社会脉络和语境。

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认知社会语言学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现象的本质。

认知社会语言学也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理论和模型,使得理论的建构更加严谨和科学。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语言习得、语言使用、语言认知、语言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语言习得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主张通过模仿和社会互动来获得语言能力,而不是单纯通过语法和词汇知识。

在语言使用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以及语言使用者在不同情境中的语言行为。

在语言认知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关注语言思维和语言加工过程,试图揭示语言认知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在语言教育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教学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并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习,提高语言习得效果。

在未来,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语言社会将给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实证材料和情境分析。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围绕语言使用者的认知状况以及社会背景展开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认知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以及人类学等领域。

其实,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还是比较短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这个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上。

到了1990年代,学者开始将其研究应用到口译、口语交际、双语会话等领域。

在2000年以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其他语言学子领域,如杠铃语言学、多语言语用学、教育语言学等。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研究者要同时考虑到使用语言的人们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认知心理状况。

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和小学生的教育,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可以为语言教学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同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也被用于研究卫生领域中的谈话、病患和饮食方面的信息交流、人际关系和跨文化交际等方面。

可以说,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语言使用的理解也在不断改变。

随着人们对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一、更深入地研究多语言语用学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人们对于多语言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而多语言语用学的研究正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子领域。

未来,人们将会对多语言的语用行为、思维方式和在不同语境中的语用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二、更全面地研究社会标记社会标记是指一些语言中的符号和词汇,这些符号和词汇涉及到社会身份、政治立场和性别等种族、类别和种类的复杂关系。

未来,人们将会更全面地研究社会标记的定义、涉及到的因素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使用方式。

三、更深入地研究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关于个体之间交往的各种理论和技巧的研究,这是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未来,随着人们对于交往过程的理解不断加深,研究者将会更深入地研究人际交往力、认知和语用因素等方面的问题。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综合了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探索语言对个体认知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该学科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语言的使用、语言习得和语言变异等方面,通过分析社会因素对语言认知的塑造和语言教育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本文将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进行探讨。

近年来,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主题也日益多样化。

一方面,研究者关注语言的使用和教育,探索语言在社会互动中的功能和效果。

研究发现,不同的语境、社会角色和社会变量可以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沟通的效果。

研究者还关注语言习得和变异。

其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个体对语言的习得过程和对语言变异的处理方式,揭示了社会经验和认知机制对语言习得和变异的重要作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语言教育和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启示。

研究结果为语言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了解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和影响,教育者可以创设更有意义和有效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运用。

研究结果还对跨文化交流和社会合作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习得和运用差异,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语言行为,避免误解和冲突。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分支,研究的是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学习者在各种情境下使用语言的认知过程和社会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认知社会语言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语言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语用学研究。

在当时,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方面的问题,例如语境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推理和推断等。

这些研究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0年代以后,认知社会语言学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是两个核心领域。

认知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包括语言理解、产生和习得等方面。

社会语言学则关注语言使用的社会因素,如社会身份、社会关系、语言规范等。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框架结合了这两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并试图探索语言使用的认知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逐渐浮出水面。

其中之一是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关系。

传统上,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被看作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发现,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研究语言习得者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对于语言习得具有重要影响,语言习得者的认知因素也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关注了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不仅受到语言结构的影响,还受到认知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通过研究不同社会群体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语言差异,并揭示这些差异背后的认知和社会因素。

认知社会语言学还关注了语言使用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使用者的社会身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

在不同社会场合中,人们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以展示自己的社会身份。

通过研究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社会场合中的语言使用情况,研究人员可以揭示社会身份对语言使用的影响。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研究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使用与认知之间关系的学科,旨在探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以及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相互影响。

随着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认知社会语言学也逐渐成为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语言习得、语言交际和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历程、研究内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在语言习得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关注儿童语言习得的认知机制和社会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研究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对语言习得的重要作用。

在语言交际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关注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交际能力。

学者们通过分析交际参与者的语言行为和认知过程,揭示了语言交际中的信息加工和认知加工的互动关系。

在语言理解方面,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关注语言理解的认知机制和社会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揭示了语言理解过程中认知加工和社会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双重影响。

未来,认知社会语言学将继续深化对语言使用与认知之间关系的研究,拓展研究内容和方法,探索新的研究领域,为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继续关注语言习得、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等基础研究领域,深化对语言使用者认知加工和社会交际的理解。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关注语言技术和语言工程等应用研究领域,探索语音识别、机器翻译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新的应用场景。

认知社会语言学将关注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等新的发展趋势,促进与认知科学、语言工程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交叉与融合,推动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

三、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苏晓军)1. Tsur的认知诗学研究最早提出认知诗学这一术语的学者是以色列人Reuven Tsur。

他是沿着形式主义传统,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文学研究的先驱一。

这一方向的主要研究者还有Margaret Freeman和David Miall等。

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 Tsur一直在进行认知诗学的研究项目。

他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于研究文学结构和文学效果之间的关系,明确地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和捷克法国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把该方向的研究引上了认知道路。

Tsur强调指出,他所进行的文学批评并不是想替代任何传统的文学批评,而只是试图寻求传统文学批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他所倡导的认知诗学研究也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都应该从认知角度去处理,而是说当传统概念不足的时候就应该去调动认知假设(cognitive assumptions)。

认知假设不应该替代来自其它文学批评方法的研究,而是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换言之,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发展理论,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Tsur致力于研究有哪些因素制约了文学解释,而他所求助的对象则是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

很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文学批评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连贯的认知诗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就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走向认知诗学理论》(Tsur, 1992)里。

在Tsur看来,认知诗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连接人类价值与可能被认为琐碎的文体手段之间的鸿沟(Tsur, 1992: 19)。

Tsur坚持认为,文学的主要目的是把我们的认知处理进行陌生化( defamiliarize)或者非自动化(deautomatize)。

他的研究方法通常分为三步曲:第一步是对常规认知处理进行描述,第二步是描述诗歌如何对常规认知处理进行修正,第三步是研究随后根据不同原则进行的重组( reorganization)和文学效果(literary effect)。

他对常规认知处理的描述主要来自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主要的是Ulrich Neisser,但后两步的研究是他自己的独创。

L_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_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

L_Talmy的认知语义观评述_兼与Langacker和Lakoff理论的比较

第29卷 第4期2006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Journa l of PL A Un i ve rsity of F oreig n Languages Vo.l 29 No .4J u l y 2006收稿日期:2005-10-10作者简介:1.胡 琰(1979-),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2.苏晓军(1964-),男,江苏如皋人,苏州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

L 1Tal m y 的认知语义观评述)))兼与Langac ker 和La koff 理论的比较胡 琰,苏晓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215021)摘 要: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 1Ta l m y 关于认知语义学及其他认知科学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在学术理念、研究范围、以及对词汇和语法、语义和句法关系的看法上与Langacke r 和Lakoff 的观点都有差异。

但是,同样作为认知语言学家,他们在哲学基础、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等方面却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

关键词:塔尔米;兰盖克;莱考夫;认知;语义;图式系统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6)0420012203L 1Ta l m y p s V ie w s on C ogn itive Se m an tics)A Com par ison w ith Langa cker and L akoffHU Yan ,S U X iao 2jun(School of F oreig n Languages ,Soocho w University ,Suzho u ,Jiangsu P rov .,215021,Ch i na)Abstr ac t :The A m er ican cogn itive li nguist L .Ta l m y p s research i n cognitive se m anti cs and other co gn iti ve sc i ences i s an i m portant part of the fi e l d of co gn iti ve linguisti c t heor i es .H is vie wpoi nts are different fro m Langacker p s and Lakoff p s w it h regard t o their beli e fs ,sco pes of research ,and views on t he relati ons be t w een l exicon and gramm ar ,and bet ween sem antics and syntax .H o weve r ,as cogniti ve li ngu ists ,t hey a re predesti ned to have si m il ar phil osoph ica l bases ,t heoretical assu m pti ons and research objecti ves ,a m ong otherthi ngs .K ey word s :Ta l m y ;Langacker ;Lakof;f cognitio n ;se m anti cs ;sche m atic syste m s0<0.引言自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语言学理论兴起以来,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其研究兴趣有增无减。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

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社会学路向胡鸿【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融合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但同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重视人类自身思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认知与语言和文化的交互作用,以及认知的社会语境等,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语义及言语变异理论探讨、认知文化模式研究和语言政策研究以及社会政治体制研究(包括意识形态)等.通过将实证方法与心理学实验、神经生物学实验以及计算机模拟等方法相结合,认知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亚文化模式、语言类型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三个领域展开了各种讨论,集中体现了对语法系统再语境化的趋势,也代表了认知语言学的未来发展路向.【期刊名称】《宿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8)012【总页数】5页(P63-67)【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学路向【作者】胡鸿【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认知语言学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 70年代中后期,它以经验现实哲学(主要是非客观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当时以生成语法为代表的主流语言学。

由于该学科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语言学为主的研究范式,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

20世纪 80到 90年代,该学科发展迅速,在语言研究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研究者将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与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研究对象结合起来,认知语言学开始与社会语言学合流,处于萌芽状态的认知社会语言学开始慢慢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007年,“第10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ICLC10)”在波兰克拉科尔(Krak ó w)召开,此次大会正式确立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地位,明确其为认知语言学的分支。

2008年,在由布莱顿大学承办的“语言、交际与认知”大会(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上,首次鲜明地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议题。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转向”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转向”

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转向”冯军【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呈现出失衡迹象,主要表现为重体验性、轻文化性;重个体性、轻社会性;重普遍性、轻差异性;重共时性、轻历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语言的文化维度重视度不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下,“文化”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结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认知语言学自身的不足,本文认为认知语言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结合“语言、文化、认知”三者的研究,由此提出认知语言学的“文化转向”.【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4)002【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认知;文化;社会【作者】冯军【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5二十世纪,语言学研究经历了三场革命即索绪尔的结构主义、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及认知语言学革命,使语言学研究完成了从“语言结构内指论”到“认知论”的转向。

作为“认知转向”的产物——认知语言学,如今普遍被当做语言研究的新模式,它以第二代认知科学和体验哲学为理论背景,在反对主流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的基础上诞生,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开始成型。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该学派提出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及方法如概念隐喻、意象图式、概念整合、具身认知、构式语法等,认知语言学如今业已成为当今国内外的主流语言学派。

但是仍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被一些学者所质疑,其中“被称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家’的社会认知学派代表人物希拉茨(Geeraerts)①D.Geeraerts,T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亨德尔和施密特(Handl &Schmid)②Sandra Handl &Hans-Jorg Schmid,Introduction,in Sandra Handl &Hans-Jorg Schmid(eds.),Windows to the Mind:Metaphor,Metonymy and Conceptual Blending[M].Berlin/New York:De Gruyter Mouton,2011.、於宁(Yu Ning)③Yu Ning,From Body to Meaning in Culture:Papers on Cognitive Semantic Studies of Chinese [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等人对认知语言学的早期研究纲领提出质疑,其原因在于先前的研究者如莱考夫(Lakoff)等人一方面将真实语境排除在认知研究之外,另一方面对内省思辨方法过于效忠,最终导致文化与认知在研究中不再共处一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9月第32卷第5期 外国语Journal of Fore i gn LanguagesSeptember2009V o.l32N o.5文章编号:1004-5139(2009)05-0047-05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苏晓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苏州215006)摘 要: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内部正在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社会转向的趋势。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本文首先讨论这一转向的理据,然后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作一综述,最后对该方向研究的基本特征加以评论归纳。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认知社会语言学The Soci al Turn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SU X i aojun(Schoo l o f Fore ign S t ud ies,S uzhou Un iversit y,Suzhou215006,Ch ina)Abstrac t In recen t years,w it h i n Cognitive L i ngu i sti cs a trend i s emerg i ng that can be ca lled the so cial turn.M ore and mo re researchers have begun to turn t he i r i nterest t o t he socia l di m ension of l anguage and l anguage va riati on.M o ti vati on for this t urn w ill first be d i scussed i n th i s paper,fo llo w ed by a chrono log ical overvie w o f m ajor wo rks abroad i n Cognitive L i nguistics a l ong t he soc i a l d i m ensi on.F ina lly,chief features of research i n th i s d irecti on are d i scussed.K ey word s Cogn iti ve L i nguistics;the soc i a l turn;Cogn iti ve So cio li ngu istics1.引言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转向 是哥本哈根大学的PeterH ar der[1]在由英国社会科学院和英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布莱顿大学承办的 语言、交际与认知 大会上(2008年8月4-7日)明确提出的。

事实上,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十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2007年7月15-20日)就辟有 认知社会语言学 的主题分会。

预定于2010年3月15-18日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 AUD研讨会(34th I nter nati onal LA UD Sy mposi u m)的大会主题就是 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 。

可见,在认知语言学内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兴趣转向了语言的社会维度,关注语言变异。

2.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理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认知语言学倾向于把认知看成研究的全部,而语言则是认知的一部分。

换言之,认知语言学强调其 认知 的本质,倾向于从心理学角度看语言,把语言看成人脑中知识组织的一部分。

因此,传统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内部变异和交际变异不够关注,不考虑语言变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语言分析或跨语言比较都是在 单一语言 层面上进行的。

这种倾向势必会导致对言语社区的同质化和理想化。

认知语言学如果真正坚持运用基于用法的(usage base d)的途径研究语言和认知,就不能像乔姆斯基那样研究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而必须探索语言的社会层面。

事实上,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Langacker[2:376]指出,要研究概念和语法结构的动态性就必然要研究话语和社会交互的动态性,而这一点无疑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必须扩大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以涵盖话语和社会交互等领域。

H ar der[3]认为,社会交互是语言与认知所属语境中最凸显的部分,并强调社会事实应该作为具体的本体论层次明确地纳入认知语言学的世界观。

Croft&Cr use[4:329]也认为,认知语言学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的研究上,只是近来才开始关注从话语和功能的角度研究语言。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知识来源于语言的使用,说话者为了交际和社会交互的目的识解自身体验,而听话者也为同样的目的识解说话人的话语,因此认知语言学可望对语言的社会交互性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G eeraerts& Cuyckens[5:15]在讨论认知语言学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时把语言社会维度的研究明确地列为今后认知语言学发展的第一大方向,并强调文化环境和语言的社会交互性应该成为语言认知研究的基本因素。

认知语言学必须把语言的社会维度纳入具体的研究项目,探索社会认知和社会变异现象,更多地关注语言内部的变化。

3.国外社会维度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尽管社会维度的研究可以说在迄今为止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是最薄弱的,但认知语言学家们并非从未关注过这一维度,只能说这不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流。

综观认知语言学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几十年的成长足迹,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不少闪耀的璀璨之珠。

事实上,认知语言学家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我们根据潜在的思维模式对社会现实进行概念化的过程。

20世纪在这一方向上的研究主要有一本论文集和两部专著。

出版于1987年、由H o lland&Qu i nn[6]主编的论文集 语言与思维中的文化模型 除了二位主编合写的以 文化与认知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集了14篇文章。

研究者们运用多种方法收集语言数据,分析了社会和心理世界的诸多知识域,揭示了文化知识在日常生活行为中的重要性,探索了文化模型的本质以及在思维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Lakoff[7]出版于1996年的专著 道德政治:保守派所知而自由派所不知 接近批评话语分析和意识形态分析的传统。

在一次采访中,当L akoff被问及是否存在认知社会语言学时做出了肯定答复,并将自己的这一著作列为第一个例子[8:43]。

Lakoff在该书中试图把认知语言学运用于理解美国当代政治和研究美国政治的核心问题。

他试图客观地研究政治背后的概念隐喻,运用隐喻模型处理不同甚至矛盾的世界观。

Pal m er[9]在同样出版于1996年的专著 文化语言学理论探索 中试图对认知语言学和人类学的见解进行整合以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语言学理论。

Pa l m er认为,所有的象征符号都以意象(m i ager y)为基础。

意象包括我们头脑中呈现的各种图像和我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体验。

他试图重新唤起人类学家对文化意象的兴趣,把意象放在语言和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取自欧洲、澳洲、非洲、亚洲、北美和中美洲的大量个案,创新性地解决人类学研究的传统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维度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除多本论文集外还有若干专著问世。

2001年目睹了两卷本的姐妹篇论文集的问世,即由D irve n,H a wk i ns& Sandi kc i og l u[10]主编的 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一卷:理论认知途径 和由D irven,Frank&Ilie [11]主编的 语言与意识形态第二卷:描写认知途径 。

两卷均为1999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第六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主题分会的论文。

有关研究者认识到,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成是一个语言文化社区常规化的概念化方式总和,因此可望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大显身手。

第一卷提供了理论途径,共收文章11篇。

这些文章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强调说话者的指示中心(deictic centre)不仅仅是空间指示(dei x is)、时间指示或交互指示的锚定点(anchori ng poi nt),同时也是文化指示和意识形态指示的锚定点;认为认知语言学和马克思主义这两种哲学殊途同归;分析了中枢神经系统和语言的语法系统如何给认知强加具有性别歧视的表征;以纳粹德国的语言学政治和19与20世纪比较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中对印欧家园的求索等为例说明语言学本身也可能带有意识形态的倾向性。

第二卷运用指示中心、文化认知模型、概念隐喻、根隐喻、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等认知语言学工具分析显性和隐性的意识形态,除三位主编合写的引言外,共收文章十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主题是 政治意识形态 ,讨论了纳粹德国、对非裔美国人的歧视、南非的 彩虹国 和对克林顿的弹劾等话题。

第二部分的主题是 跨文化差异性的意识形态 ,分析了若干文化冲突。

第三部分的主题是 体制意识形态 ,探讨了因特网隐藏的意识形态、阿根廷的全球化和议会辩论语言中的侮辱性等问题。

另一本重要论文集 语言与思维中的认知模型:意识形态、隐喻与意义 出版于2003年,由D irve n,F rank&P tz[12]主编。

全书除三位主编合写的以 范畴、认知模型和意识形态 为题的引言外,共收文章11篇,分为四个主题,即 语言变异的认知模型 、 文化/社会身份的认知模型 、 作为隐性意识形态的认知模型 和 隐性社会辩论中的认知模型 。

所收文章讨论了隐喻在诸多领域所发挥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种族歧视、政治、经济学、保健以及基因组学等。

该书分析了概念隐喻和语言与思维中意识形态的相关性,探讨了概念隐喻的社会语用功能,并且明确地给沿着这一方向进行的研究贴上了认知社会语言学这一标签。

除上述论文集外,21世纪以来至少已有四部相关专著问世。

隐喻与政治话语:关于欧洲的辩论中的类比推理 系M usolff[13]所著,出版于2004年。

M uso lff继承了Lakoff的研究传统,把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结合起来,对政治话语进行基于隐喻的认知分析。

该书以英国和德国1989-2001年间对欧洲政治的新闻报道为语料,透彻地分析了英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政治话语背后的隐喻场景(m etaphor scenari os),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认知隐喻理论的修正。

Charteris B lack[14]的专著 政客与修辞:隐喻的劝导力 出版于2005年。

与L a ko ff一样,Charteris B lack将认知语言学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试图探讨隐喻如何引导我们的兴趣并促使我们关注对影响核心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在的概念化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