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制解析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机制解析大气颗粒物污染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物质,其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气、汽车排放、燃煤和油烟等。
这些微小的颗粒物不仅能够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还可以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多个器官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解析。
首先,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机制。
当人体吸入大气颗粒物时,这些微小颗粒物可以直接进入呼吸道。
其中,直径小于10微米的细颗粒物(PM10)主要沉积在上呼吸道,而直径小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PM2.5)能够深入肺部,并附着在呼吸道黏膜上。
这些颗粒物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
当颗粒物附着在呼吸道上时,它们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黏膜肿胀和损伤。
长期暴露于大气颗粒物污染中会增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其次,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机制。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一方面,大气颗粒物污染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吸入进入血液循环,直接影响心血管系统。
另一方面,颗粒物的炎症性作用会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和炎症因子,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展。
此外,大气颗粒物污染还可以导致血液凝结功能异常,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
另外,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影响机制也值得关注。
研究发现,大气颗粒物污染不仅与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有关,还与神经系统疾病、癌症、胎儿发育异常等多个健康问题相关。
这主要是因为大气颗粒物污染中的有害物质可以通过吸入或血液循环进入各个器官和系统,引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害细胞和组织。
此外,大气颗粒物污染还可能导致遗传物质DNA的突变和细胞的癌变,进而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机制是复杂而多样的。
不同的颗粒物大小、化学成分以及暴露时间和浓度等因素都会对其具体影响产生不同作用。
大气中颗粒物的时空变化及污染特征
大气中颗粒物的时空变化及污染特征近年来,大气污染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问题之一。
其中,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引起了极大关注。
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其来源复杂多样,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和生物燃烧等。
本文将从时空变化和污染特征两个方面综述大气中颗粒物污染的情况。
首先,大气中颗粒物的时空变化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根据多年的监测数据和研究结果,颗粒物浓度呈现出日变化、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等不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
日变化主要受到生物质燃烧、交通流动和工业活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早晚交通高峰期,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而在夜间,颗粒物浓度则有所下降。
季节变化主要受到气象条件和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在冬季,由于采暖需求增加和大气逆温层形成,颗粒物浓度普遍较高;而在夏季,降水的清洗效应和更好的通风条件使得颗粒物浓度降低。
年际变化主要与气象因素、环境政策和人为活动的变化有关。
其次,大气中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各异。
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传播和沉降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从而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按照粒径划分,通常将颗粒物分为可入肺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PM10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包括工业排放、道路扬尘和施工作业等,其粒径介于2.5毫米到10毫米之间。
PM2.5主要是由汽车尾气、燃煤和工业废气等形成,其粒径小于2.5毫米。
这两种颗粒物不仅会造成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还会对能见度、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不同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工业密集地区和城市中心区域的颗粒物浓度相对较高。
例如,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由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等原因,PM2.5浓度常常超过国家标准。
而农村地区由于生物质燃烧和煤炭燃烧等集中型污染源的较多,PM10浓度相对较高。
此外,在山区和高海拔地区,由于大气稳定度较差和降水较少,颗粒物易于积累和堆积,从而导致污染程度较高。
空气细颗粒物(PM2.5)理化特性和生物效应监测
细颗 粒 物是 空气 中 最常 见 的污染 物. 成 分复杂, 其 含有多种 元素 , 是其他 污 染物 的载体 , 亦 吸 附其 他化 学 组分 随呼 吸 进入 人体 周 此 细颗 粒物 毒性 与其 表 面形 态特 征及 其 吸附组 分有 着
不可分 割 的关 系 。 大 气 颗 粒 物 是 多 种 尘 源 微 粒 混 合 体 , 同尘 源 颗 粒 物 其 形 态 不 同, 研 究认 为 [, 尘 一 不 有 6 煤 ]
1概 述
颗 粒 物 是 一种 重 要 的 空气 污 染物 ,其 大 小、形 态和组 成与健 康 密 切相关 。粒径 大 小 不 同 ,被 吸入 并 沉积 在 呼吸 系统 的部位 也不 同 ,对 机 体的危 害也 有 明显差 异 。大气 中悬 浮 颗 粒 物 的粒 径 通 常 用 空 气 动 力 学 当 量 直 径 表 示 ,T P 是 指 在 一 定 体 积 空 气 中 被 空 气 悬 浮 的 粒 S 径 10 r的 全部颗 粒物 {P 1 0p o M 0是指 空气 动 力学 当量 直径 - 0u,能通过 呼吸进入 人体 呼吸 < b 1 n 道 的颗粒 物 ;细 颗粒物 ( M2 ) 指空气 动 力学 当量直径- .p P .是 5 < 5. 2 m的颗 粒物 ,其 表面 吸 附大量 的 有毒 有 害物 质 , 井可通 过呼 吸沉 积 在肺 泡 ,甚至 可经 过肺换 气 到达 其他器 官 。如果 长 期 吸 八 细颗 粒 物污 染 的空 气 ,可造 成呼 吸 系统 和其他 系 统结构 和功 能 的损 害 。国外大 量流 行 病 0的浓度 上升 与疾病 的发 病 率 、死 亡率 关 系密 切 , 尤 其 是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及 心 肺 疾 病 】 研 究 认 为 ,P 1 每 上 升 1 u / , 日 总 死 亡 率 上 升 M 0 0 gm ̄ 每 1 %,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上 升 34 ,心 血 管 病 上 升 14 ,哮 喘 上 升 3 ,肺 功 能 下 降 01 。 .% .% % .%I 可吸 八颗粒 物 对人类 健 康 的影响 可 见一斑 。有不 少研究 显示 P . M25在 P 0中 占相 当大 的 M1 比重 , 且毒 性组份 在 P . 的富集 园 子 明显大 于 P 0 由此 可见 P . 健康 影 响相 M25上 M1 , M25对 当严 重 ,基 于对 P . 康危 害 的认 识 ,细颗 粒物 已受到 了全 世界 的普遍 关注 。美 国 E A M2 5健 P 已经 丁 19 年 颁 布 了细 颗 粒 物 的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年 均 值 为 O0 5 / , 日均 值 为 97 l I .1mg m3 O0 5 / ,其 限制 非 常 严 格 。但 是 P 1 .6 mgm M 0是 如 何 影 响 健 康 , 其 致 病 机 理至 今 仍 不 很 清 楚 。 因此 深 入探 讨细颗 粒物 ( M25 P .)理 化特 征和 生物效应 非常有 必要 。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物化特性与来源解析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物化特性与来源解析近年来,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颗粒物成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
颗粒物的大小范围广泛,从纳米尺度的细颗粒物到微米尺度的粗颗粒物都存在于大气中。
了解颗粒物的物化特性和来源分布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颗粒物的物化特性包括大小、形状、化学成分等。
颗粒物的大小主要分为PM2.5和PM10两个范围,分别代表了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细颗粒物PM2.5具有更长的停留时间和更大的危害性,因为它们可以深入呼吸系统,对人体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形状上,颗粒物可以是球形、棒状或不规则形状,这对于颗粒物的散射和吸光性能有重要影响。
至于化学成分,颗粒物主要由有机物、无机盐、金属元素等组成,其中包含很多致癌物质和有害气体,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其次,颗粒物的来源是多样的,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包括沙尘、火山灰、花粉以及气溶胶产生的反应。
沙尘和火山灰主要来源于土壤、草原和活跃火山等自然环境,它们随风传播,形成中远程的传输。
花粉则是植物的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颗粒物,其浓度在春季和夏季会显著增加。
气溶胶产生的反应是指大气中气态气体的化学变化,例如硫酸盐的形成是SO2和OH反应生成的。
人为源主要包括交通排放、工业排放、农业活动和生物质燃烧等。
交通排放是城市中主要的颗粒物来源之一,车辆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来自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车辆附近路面的悬浮尘。
工业排放也是重要的颗粒物来源,工业过程中的燃烧、粉尘和有机废气等都会释放大量颗粒物。
农业活动主要指农田灌溉、施肥和农作物收获等,这些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和细颗粒物。
生物质燃烧是指人们使用木柴、秸秆等生物质作为燃料产生的一种燃烧过程,释放的颗粒物尤其是PM2.5对空气质量有明显贡献。
最后,解析颗粒物的来源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技术手段。
传统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采集大气样品,运用化学分析测定颗粒物的化学成分,结合源解析模型确定其来源。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与影响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来源与影响一、细颗粒物的概述细颗粒物(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质量浓度是空气污染中最主要的指标之一。
细颗粒物是由燃烧、工业、交通等各种方式排放而来的颗粒物,由于其非常小,可以悬浮在空气中,被人体呼吸进入肺部,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二、细颗粒物的来源1. 燃烧排放燃烧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燃烧包括化石燃料的燃烧,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在煤炭和石油的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废气会形成PM2.5。
车辆的尾气也是燃烧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中PM2.5的主要成分是硝酸盐和有机碳。
2.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PM2.5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烟尘、粉尘、废气等产生的PM2.5,成为主要的污染物之一。
例如水泥工业排放的烟气,钢铁工业的炉渣等等。
3. 自然来源自然源包括海盐、沙尘暴、森林火灾等。
在风吹沙尘暴的区域,大量的沙尘被搬运到空气中,成为PM2.5污染源之一。
另外,森林火灾不仅会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还会产生PM2.5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细颗粒物的影响细颗粒物不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PM2.5直接进入人体,会对呼吸系统和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引发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心血管疾病等疾病。
尤其是对中老年人和儿童的危害更大。
2. 对环境的影响PM2.5会影响大气的透明度,造成雾霾天气。
PM2.5的沉积还会对水、土壤和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当PM2.5被沉积在水体中时,会引起水质污染;当PM2.5落到土壤上时,会对植被生长和土壤质量产生影响。
四、细颗粒物的控制PM2.5的控制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
政府应加强空气污染防治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降低排放,如建立科学的监测体系、制定空气污染应急预案、推行清洁能源等。
公众则需要提高环保意识,减少燃烧排放,尽可能减少PM2.5的产生。
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与风险评估
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与风险评估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
这些颗粒物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各种人造和自然源。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不可忽视。
细颗粒物(PM2.5)的直径小于2.5微米,能够深入到肺部最深的部位,对呼吸道有直接的损害。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PM2.5会导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加。
另外,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和有机物,也会对呼吸系统造成损伤。
其次,大气颗粒物还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关联。
许多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会增加心脏病、中风和血压升高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颗粒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体内,引发炎症反应并损害血管功能,导致心脏病的发生。
而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对心肌细胞造成毒性损伤。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
一些研究发现,长期暴露在高浓度的颗粒物环境中,特别是PM2.5,会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等,被认为是造成肺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器官,引发其他类型的癌症。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健康效应和风险,专家们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评估工作。
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动物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大气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此外,根据已有的科学研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相应的大气质量标准,以保护公众的健康。
然而,大气颗粒物的风险评估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颗粒物的组成复杂多样,来源广泛。
不同来源和成分的颗粒物对健康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各类颗粒物的毒性。
其次,由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和成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象条件和人类活动,因此难以准确评估每个人的个体风险。
环境污染与生物生态效应分析
环境污染与生物生态效应分析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环境污染来自于许多不同的源头,如工业排放、废弃物、农业活动、交通运输及城市化等。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影响了生物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环境污染的类别和效应环境污染的类别非常广泛,其中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可以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例如,大气污染可以导致细颗粒物(PM)的含量增加,这会降低空气质量,使得癌症、哮喘、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水污染会影响水体中的鱼类、海贝等生物的存活、生长率和繁殖率,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破坏。
土壤污染可以影响农作物种植和普通人的工作环境,破坏了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对环境污染的响应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生物学的体系,对环境污染的恢复有着自身的生态学特征。
在生态系统中,生态因素之间形成了动态平衡和稳定性,因此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其自身生态学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在一些农业环境中,土壤污染可以对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生物因子和非污染物的作用也会影响作物土壤中的养分和微生物的生长,同时起到缓解污染物作用的作用。
这可以减轻污染对土地和作物的危害。
在其他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和生物群落对环境污染产生了不同的响应。
例如,一些摄食者对某些污染物的暴露快速导致对其生存和繁殖造成极大的影响。
不过,一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因素则具有自净作用,可以减轻象污染物对水体的恢复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结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将来的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我们需要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来控制环境污染的发展。
同时,我们需要重视生物因素在减少污染物带来的危害方面所起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可持续性发展,也是我们应当致力的目标。
大气细颗粒物物化特性的研究及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物化特性的研究及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愈加严重,其中尤以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为甚,对环境与健康产生的严重影响也日益受到注重。
大气细颗粒物的物化特性是影响其传输、沉降、来源鉴定及健康影响等关键性因素之一。
本文探讨了大气细颗粒物的物化特性及其对环境与健康的影响。
一、大气细颗粒物物化特性大气细颗粒物指的是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其形成过程复杂,来源广泛,主要与汽车尾气、工业排放、燃烧及气溶胶等相关。
大气细颗粒物的物化特性也极为复杂,涉及其化学组成、光学特性、水溶性、酸碱性、生物活性等多个方面。
化学组成:大气细颗粒物的化学组成是其物化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硫酸盐、硝酸盐等对PM2.5的形成及成分分布影响显著。
同时,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中还含有多种挥发性有机物(VOCs),这些物质在大气中会发生反应形成光化学臭氧及二次有机物等,间接地增加细颗粒物,影响其化学组成和来源鉴定。
光学特性:大气细颗粒物的吸光度、散射和极化特性是反映其光学特性的重要指标。
大气细颗粒物散射光的贡献占90%-95%,吸光光的贡献占5%-10%。
此外,依据多种不同的源、化学组成和环境条件,大气细颗粒物还具有不同的光学特性。
水溶性:大气细颗粒物的水溶性因素对于其传输、沉降以及健康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水溶性一般用于评价大气细颗粒物对环境及生物影响的程度和方式。
水溶性高的大气细颗粒物更容易进入人体和对表面水体产生污染影响。
酸碱性:大气细颗粒物存在不同程度的酸碱性,其来源和组成不同,酸性颗粒物主要含硫酸盐和硝酸盐,碱性颗粒物主要含氨盐等。
酸碱性对PM2.5的来源、迁移和健康影响具有重要的影响,酸性颗粒物更容易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生物活性:大气细颗粒物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与其健康效应密切相关。
生物活性的组成因人而异,例如,氧化亚铁和二氧化铁等金属离子会对支气管产生刺激的作用,获得铁元素的人群出现慢性病的几率也越高。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数据的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期为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细颗粒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阐述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浓度水平以及时空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和健康风险。
本文还将关注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当前防控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下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未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益借鉴。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细颗粒物(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它们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粒径小,穿透性强:PM5的粒径小,能够穿透人体的呼吸道防御系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穿透性使得PM5成为大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颗粒物。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质燃烧等。
由于来源复杂,PM5的成分也十分复杂,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多种成分。
浓度高,污染范围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达到高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简称PM,是指物理状态处于气态或液态或固态的、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微米(即 PM10)的细小悬浮颗粒物。
其主要来源有工业活动、交通运输、火力发电、农业烧煤和天然源等,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带来了严重威胁。
由此,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环境效应研究成为了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1.颗粒物的大小分布颗粒物的直径范围分为 PM10、PM2.5、PM1 等个级别。
其中,PM10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 10 微米;PM2.5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PM1 颗粒物的直径小于或等于 1 微米。
不同级别的颗粒物在环境中存在时间和行为方式也不同,其中 PM2.5 和 PM1 更易悬浮于空气中,因此更易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并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2.颗粒物的来源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尾气、建筑施工、农业和林业烧煤、天然源等。
其中,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是城市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燃煤、机动车尾气等排放物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尤其是 PM2.5 和 PM1 等细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大气中可长时间悬浮,对健康和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颗粒物的化学成分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与其来源和物理化学特性密切相关,其组成包括元素(如碳、硫、氮、铜、铅等)、无机化合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铵盐等)和有机物质(如多环芳烃、多酚和酸类等)。
化学成分复杂的颗粒物具有较强的吸光性、生化活性和气溶胶光学特性等。
二、颗粒物的环境效应1.影响人类健康颗粒物可以在人体呼吸系统内积聚,通过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传播到人体各个器官,从而引起多种人体健康问题,如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受损等。
尤其是 PM2.5 和 PM1 等细颗粒物的健康危害更大。
2.影响生态环境颗粒物在水体、土壤等介质中生物富集,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
中国的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中国的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首先,中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是高浓度。
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工业和汽车尾气等强大的污染源不断释放大量的PM2.5,导致大气中PM2.5的浓度非常高。
根据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和工业地区的PM2.5浓度往往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标准,甚至超过了国家标准。
高浓度的PM2.5不仅直接危害民众的健康,还对能见度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次,中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是季节性变化。
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在不同季节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国的大气细颗粒物在冬季和春季的浓度较高,而在夏季和秋季的浓度较低。
这主要是由于冬季和春季气温低,湿度高,大气层稳定,污染物难以扩散;夏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低,大气层相对不稳定,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另外,中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是区域性污染较为严重。
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PM2.5的排放量和浓度也存在着差异。
一般来说,东部沿海地区和一些重工业城市的PM2.5浓度较高,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PM2.5浓度相对较低。
区域性污染的特征使得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困难。
最后,中国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是长程传输。
中国的大气细颗粒物不仅在源地产生,而且可以随着气流传输到其他地区。
根据研究,中国的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物可以沿着东亚风带传输到日本、韩国和其他邻近地区,甚至传输到远离中国的地区。
这种长程传输的特征使得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
总之,中国的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具有高浓度、季节性变化、区域性污染较为严重和长程传输的特征。
要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控制污染源的排放,提高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公众需要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减少个人行为对大气细颗粒物的贡献;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真正改善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大气环境中颗粒物沉降特性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
其中,细颗粒物(PM2.5)的沉降特性及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逐渐引起科学家和公众的关注。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气环境中颗粒物的沉降特性,并对其对土壤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气中的颗粒物沉降特性。
颗粒物主要分为可见颗粒物和细颗粒物两类。
可见颗粒物一般指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如灰尘等。
这些颗粒物由于重量较大,会较快地沉降到地面,附着在建筑物、土壤等表面。
而细颗粒物,特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较小的粒径和较轻的重量,会在大气中长时间悬浮传输,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这些细颗粒物在风力、降水等因素的作用下,会逐渐沉降到地面。
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其粒径大小、密度和大气扰动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颗粒物的沉降速度与其直径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较慢。
此外,细颗粒物的沉降速度还受到大气湍流、电荷等因素的影响。
实际上,颗粒物的沉降速度非常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大气中的颗粒物沉降到土壤表面后,往往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颗粒物的沉降会改变土壤的物理性质。
沉降的颗粒物会增加土壤的密度,降低土壤的孔隙度,从而影响土壤的气体交换、水分渗透性等。
此外,颗粒物在土壤中的沉积还可能导致土壤粘性增加,降低土壤的透水性。
其次,颗粒物的沉积还会对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细颗粒物中富含多种有机和无机物质,这些物质在沉积到土壤中后,可能会与土壤中的养分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和利用。
同时,颗粒物沉积也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颗粒物的沉积会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且对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产生抑制作用。
另外,大气环境中的颗粒物沉降还可能引起土壤污染。
细颗粒物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可能会被土壤捕集并逐渐累积。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
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及健康影响首先,大气细微颗粒物的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PM2.5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PM2.5粒径小,颗粒物的比表面积相对较大,能够吸附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有机物等。
这些有害物质吸附在PM2.5表面后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对人体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另一方面,PM2.5还能够直接影响能见度,使得空气浑浊,光线透过能力降低,严重影响城市景观和人们的出行和活动。
其次,大气细微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吸入PM2.5后,细小颗粒物能够直接进入呼吸系统,并深入到肺泡,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能够吸附更多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产生了急性和慢性的影响。
急性影响包括喉咙疼痛、干咳、气喘、呼吸困难等,严重时还可引起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疾病。
慢性影响方面,长期吸入PM2.5可能导致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病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以及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细微颗粒物还对特定人群的健康产生了更严重的影响。
老年人、儿童和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是最容易受到PM2.5影响的人群。
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抵抗力较差,吸入PM2.5后更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恶化。
儿童的身体发育还不成熟,吸入PM2.5后可能对肺部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而已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则更容易在PM2.5的暴露下出现症状加重、并发症发生的情况。
综上所述,大气细微颗粒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的健康,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和控制大气细微颗粒物的排放。
这包括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推广低排放交通工具、加强监测和预警等措施。
同时,个人也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污染区域,佩戴口罩等。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大气颗粒物物化特性及其影响分析
大气颗粒物物化特性及其影响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由于其细小的尺寸,往往被肉眼所难以察觉。
然而,这些微小的颗粒却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不仅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危害,同时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野外燃烧和城市建设等。
这些源头释放出的颗粒物主要集中在直径小于10微米的PM10和直径小于2.5微米的PM2.5颗粒物。
其中,PM10主要由灰尘、花粉、细菌等组成,而PM2.5则相对更小,包含了硫酸盐、硝酸盐、氨和有机物等。
这些颗粒物的物化特性对其在大气中的行为和影响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大小和形状决定了其在空气中的悬浮性和沉降性。
较大的颗粒往往由于重力作用而较快地下沉,而较小的颗粒则会受到空气流动的影响而更容易悬浮在空气中。
这一特性使得PM2.5颗粒物的扩散范围更广,在空气品质评估中也更受关注。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化学成分与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密切相关。
例如,硫酸盐和硝酸盐是PM2.5中常见的成分,它们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还参与了酸雨的形成过程。
此外,有机物和金属元素等也存在于大气颗粒物中,它们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准确了解这些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有助于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控制策略。
大气颗粒物的物化特性也极大地影响了其滞留时间和扩散能力。
较大的颗粒物在大气中滞留时间短且范围小,扩散能力有限;而较小的颗粒物则可能在大气中停留数小时甚至几天,从而影响千里之外的地区。
这也解释了为何邻近城市之间的空气质量往往表现出较大差异,即颗粒物扩散范围的不同所导致。
大气颗粒物的物化特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影响。
首先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由于颗粒物的微小尺寸以及其高度悬浮的状态,人们很容易通过呼吸将其吸入体内。
这些颗粒物与呼吸道的上皮细胞接触时,可能引发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免疫系统的紊乱,从而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如哮喘、支气管炎和肺癌等。
大气微粒生物学形态特征与作用分析
大气微粒生物学形态特征与作用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微粒是大气污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生物微粒成分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物微粒指的是大小在1至10微米范围内的生物颗粒物质,在其组成中包括了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生物体。
在科研领域中,研究生物微粒的形态特征与作用,有望为人类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一、大气微粒生物学形态特征1. 大气微粒生物学组成与分布据研究发现,大气微粒中的生物微粒主要来源于地表土壤、水面、动植物等,其中以土壤为主要来源。
此外,生物微粒也可以通过风、水循环等方式在大气中传播并沉积下来,从而引起相关污染问题。
大气微粒中的生物微粒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分布规律,在春季和夏季分布较为广泛。
2. 大气微粒生物学形态特征大气微粒中的生物微粒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现有的研究,生物微粒的形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孤立形生物微粒:其直径在1 - 5微米之间,具有球状、棒状、纺锤状等多种形态;②团簇形生物微粒:由多个孤立形生物微粒聚集而成,其直径在5 - 10微米之间,形态多样;③常微生物:其直径在0.2 - 2微米之间,主要由病毒、细菌等构成,形态呈球状、短棒状等形态。
二、大气微粒生物学对生态环境的作用1. 大气微粒生物学对健康及疾病的影响大气微粒中的生物微粒具有影响人类健康的作用。
其中,以细菌和真菌为主要来源。
研究发现,大气中存在的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道和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引发多种疾病,如皮肤过敏、哮喘、结核病等。
另外,生物微粒也可能因为人口密集的城市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疾病爆发。
2. 大气微粒生物学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大气微粒中存在着丰富的微生物种类,这些微生物对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其中,生物微粒中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帮助植物养分吸收,促进植物生长和繁殖,从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生物微粒对种群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污染特征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物质,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污染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人为和自然因素。
1. 人为来源人类活动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人为来源。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活动都会释放大量颗粒物。
工业排放的烟尘、燃煤所产生的烟雾、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都是常见的人为排放源。
此外,建筑工地的扬尘、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会释放大量颗粒物。
2. 自然来源自然来源的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风扬尘、火山喷发和森林火灾等。
尘暴是风扬尘的主要表现形式,当气流在干燥地区或耕地上刮过时,会悬浮起大量的尘土颗粒,形成尘暴。
火山喷发不仅会释放大量的颗粒物,还会释放出硫酸盐和挥发性有机物等气态污染物。
森林火灾释放的烟雾中也含有大量颗粒物。
二、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包括粒径大小、成分和浓度等方面。
1. 粒径大小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决定了其在空气中的行为和对人体的危害程度。
根据粒径大小,大气颗粒物可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PM10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并对健康产生一定影响;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更容易被吸入肺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
2. 成分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复杂多样,包括有机物、无机盐、金属元素、碳黑等。
其中,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燃烧过程中的烟尘和机动车尾气;无机盐主要来自于工业废气和农药使用;金属元素主要来自于煤矿开采和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废水等。
这些成分的存在导致了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3. 浓度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是衡量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受到气象条件、排放源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而山区或农村地区的浓度相对较低。
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与健康风险
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与健康风险现代工业和交通发展,大气污染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一大挑战。
大气污染物对人类和生物的健康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引发了各种疾病和健康风险。
本文将探讨大气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以及与之相关的健康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颗粒物是大气污染物中最常见和最具有危害性的一类。
它们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其直径分别小于10微米和2.5微米。
这些颗粒物可悬浮在空气中较长时间,被人吸入后会进入呼吸系统,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吸入颗粒物可引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高浓度颗粒物可导致肺部炎症增加、气道阻塞和肺功能下降。
除了呼吸系统,颗粒物还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颗粒物与心脏病、中风和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细小的颗粒物能够穿透肺泡进入血液,激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导致血管损伤和血液循环问题。
针对颗粒物污染对健康的威胁,应该加强空气污染治理,减少颗粒物排放;同时,个人也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等。
二、臭氧和二氧化氮对健康的影响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是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
臭氧主要由太阳辐射和车辆排放的氮氧化物反应产生,对健康有害。
长期接触臭氧可导致呼吸系统问题,如气喘、呼吸困难和气道炎症等。
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燃煤和车辆尾气,长期接触可能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
此外,二氧化氮还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增加有关。
减轻臭氧和二氧化氮对健康的影响,需要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排放控制,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居民可通过规避高污染区域和室内通风等方式,减少暴露。
三、二氧化硫对健康的影响二氧化硫(SO2)是燃煤等工业活动中产生的一种常见污染物。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二氧化硫可能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此外,二氧化硫还与哮喘发作和心脏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
太原冬季、 北京冬季超过我国 居住区大气 B ( a ) P日 均最高允许浓度。 空 气颗粒物上P b 含量均未超过我国居
近年来国外针对不同粒径大小、 不同来源颗粒物的毒性研究认为细颗粒物具有不同程度 的遗传损伤毒性 。我国原福胜、杨文敏等也发现颗粒物提取组分如有机物和重金属是导 致细胞遗传毒性的成分 。 最近国外提出氧化炎性损伤是细颗粒物的致病机制之一。 。 可见 细颗粒物对机体的危害涉及多种组分、 多种机制。 但以往研究多采用有机或金属提取成分进 行毒性研究, 且采用的颗粒物来源也各不相同, 多数颗粒物直接来源于居民油烟飞灰、 工业、 采矿业等排放的特殊粉尘。 细颗粒物体外染毒的毒理研究较为罕见, 国外仅有数篇报导 其中直接来源于大气采样细颗粒物的毒理研究仅见两篇 “ 。我国空气细颗粒物研究报道 较少。目 前仅对个别城市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监测 ’ ¨ 。 但并未见细颗粒物毒性效应研究。 日 常空气中细颗粒物是一个多污染来源的混合体, 不同来源细颗粒物其形状及吸附特点互不 相同, 其生物效应必然存在差异。 煤尘为圆球型不透明实体, 表面光滑。 表面高低不平呈海 绵状不规则的球型颗粒为燃油或汽车尾气排放。 带有金属光泽的片状颗粒为工业所排放。 球 型颗粒容易沉降, 不规则颗粒机械损伤较大。 因此细颗粒物毒性与颗粒本身表面形态特征及
呼吸系统疾病上升 3 . 4 % , 心血管病上升 1 . 4 % , 哮喘上升 3 % , 肺功能下降 0 . 1 % 。 可吸入颗粒
维普资讯
2 0 0 3 年第6 卷1 - 3 期
微小颗粒对大气污染造成重要影响
微小颗粒对大气污染造成重要影响大气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而微小颗粒是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也被认为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微小颗粒对大气污染的重要影响,从其来源、形成、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了解微小颗粒的来源对于理解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至关重要。
微小颗粒通常分为两类: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PM10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燃煤等活动;而PM2.5则主要源于燃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和生物质燃烧等。
这些微小颗粒在大气中会进行物理和化学变化,并通过扩散、沉降或转化进一步影响空气质量。
其次,了解微小颗粒的形成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其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微小颗粒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主要有两种途径:机械颗粒生成和气溶胶转化。
机械颗粒生成是指颗粒物从气体中直接形成固态颗粒,通常由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活动产生。
气溶胶转化则是指气体中的挥发性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和相变过程,形成微小颗粒。
这些形成过程使得微小颗粒具有复杂的组成成分,包括有机物、无机盐和元素碳等。
在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方面,微小颗粒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微小颗粒可以降低大气的能见度,使大气变得雾蒙蒙的,影响人们的视野。
其次,微小颗粒可悬浮在空气中,通过吸入进入人体,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细颗粒物(PM2.5)特别危险,因为它们大小更小,可以更容易地进入肺部,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
此外,微小颗粒还可以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它们与大气中的其他化学物质反应,形成雾霾,对植物的生长和城市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微小颗粒对大气污染造成的重要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减少微小颗粒物的排放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通过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治理,提高排放标准,使用清洁能源替代污染源等方式来减少微小颗粒的排放。
其次,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及时监测和控制微小颗粒物的浓度和组成,保护公众的健康。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影响研究
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的影响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大气环境的污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细颗粒物作
为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细颗粒物来源、影响、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细颗粒物的来源
细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交通、建筑、农村生活等。
其中,在城市中,
交通污染是细颗粒物的主要源头。
车辆尾气中含有大量的NOx、SOx等有害物质,会随着空气流动而产生颗粒物。
此外,建筑扬尘、静电沉降、火力发电等都是细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二、细颗粒物的影响
细颗粒物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可以进入人体深度并对健康产
生危害。
细颗粒物会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引发咳嗽、气喘、痰多、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严重的情况下,还可能导致肺癌。
此外,细颗粒物的存在还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人类活动、生态系统等。
三、细颗粒物的控制
细颗粒物的控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一环。
目前,是通过源头减排、过滤等
技术来进行控制。
源头减排主要是通过改变排放能力、节能等方式来减少排放的细颗粒物。
例如,限制机动车排放、加强工业企业排放管理等。
过滤技术则是通过建筑、设备上安装过滤器等手段,来减少细颗粒物的排放。
四、结语
细颗粒物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对城市居民的健康
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细颗粒物污染的防治。
通过加强排放管理、
加强监管执法、推行清洁能源等方式,来减少细颗粒物的排放,维护好人类和环境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泡是肺部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 肺泡上皮细胞是细颗粒物通过巨噬细胞屏障后攻击的 主要靶细胞。 对多种肿瘤的研究证实, 致癌是一多阶段过程。 首先是启动阶段, 即致癌物在
细胞中诱发遗传物质损伤。 D N A 损伤常常在启动阶段最先发生, 损伤的D N A 如不能完全修复
维普资讯
一
卜3 期
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生物效应
中国疾病预防 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 1 0 0 0 2 1 ) 张文丽 崔九思 徐东群 戚其平
●
摘 要 窄气中的半挥发和不挥发污染物绝大多数吸附 在颗粒物上,其中细颗粒物载带污染物的能力 最强, 且极容易进入呼吸系统并沉积在肺泡,对人体呼吸系统及全身其它器官 造成极大危害。 空气细颗粒 物是由 不同来源组成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复合型污染物, 含有多种有机污染物及过渡金属成分。 单一质量浓
因素的作用时, 诱导自由 基的产生, 并使其浓度增高, 过多的自由基储存在体内, 就会导致 对机体的损伤。 活性自由基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活性, 可攻击生物膜及其它生物大分子。自 由 基损伤作用是多方面的, 其中自由 基与炎症、肿瘤的关系已 基本得到认可。 目 前国外学者认为细颗粒物对机体的致癌及炎性损伤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自由 基氧化 损伤作用 。体内同时存在多种自由 基, N O 是其中的一种。近年证实, N O 是一种高效而多 样的生物信息分子, 它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可直接参与细胞因子特别是与炎症有关的细胞 因子的调节。 细胞呼吸爆发是在外源性刺激的作用下, 细胞内 氧化还原失去平衡, 短时间内 细胞产生大量 自由基, 它反映细胞 内 所有自由 基的总体水平, 因此监测细胞呼吸爆发对于阐 明细颗粒物氧化炎性损伤机制具有一定价值。 为说明非职业暴露一般人群在大气细颗粒物暴露下的健康影响, 本文将 P M 2 . 5 整体颗粒 物和人上皮细胞作为研究对象, 从细胞毒性、 遗传毒性、 炎性损伤及氧化作用方面, 探讨了 这两个不同污染特征城市北京、 太原空气中 P M 2 . 5 的毒性大小, 以期为阐明颗粒物组分、 粒 径之间的毒性关系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依据。 本研究选择太原市作为我国 煤烟型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代表性城市, 北京作为煤烟和汽 车尾气混合型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代表性城市, 就两城市 P M 2 . 5 的污染状况及特征进行了 初
维普资讯
一
9 2 一 中国 环境卫生
2 0 0 3 年第6 卷1 — 3 期
粒物的炎性损伤尚未见报道。 任何包含一个未成对电 子的原子或原子团, 均称之为自由基。 在生理状态下, 生物体内 的自由基处于动态平衡, 其浓度极低, 不会损伤机体。 但是, 当机体受到环境中化学或物理
入人的下呼吸道 ( 如小气道、肺泡) ,甚至穿过肺泡进入血液, 对环境与健康的危害很大。 P  ̄ L 与P 。 之和即为 P M 。 ,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美国 E P A于 1 9 9 7
年颁布了 P M 质量标准 :年均值为 0 . 0 1 5 m g / m ;最大日 均值 0 . 0 6 5 m g / m 。 。美国规定 P M 。 。
的空气质量标准年均值为 0 . 0 5 m g / m 。 。我国 P M 。 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 居住区)年均值为
0 . 1 0 0 m g / m 。 我国目 前监测的 3 0 0 余个城市其首要污染物就是颗粒物, 约有 2 / 3 的城市超过 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要解决我国空气污染问题是艰巨 和长期的, 且最主要的是防治空气颗粒
度已不能说明健康影响问题。
我国城市细颗粒物污染严重, 本研究以 具有复合体系的整体细颗粒物为出发点, 选择北京、 太原两个 不同污染特征的 城市, 分析了两城市细颗粒物的 污染水平及生 物效应。结果如下: 以美国E P A大气环境质量P M 2 . 5 标准, 我国环保局P M1 0 、 T S P 大 气质量标准为判断依据, 北京、太 原的冬季和春季P M 2 . 5 、 P M1 0 、 T S P 几乎均超标。 相同 采样日 期P M2 . 5 日 均值太原高于北京。太原冬季、
呼吸系统疾病上升 3 . 4 % , 心血管病上升 1 . 4 % , 哮喘上升 3 % , 肺功能下降 0 . 1 % 。 可吸入颗粒
维普资讯
2 0 0 3 年第6 卷1 - 3 期
中国环境卫生一9 1 一
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可见一斑。 细颗粒物在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中占相当大比重, 各种化
量增加,呈剂量反应关系:细颗粒物未能刺激 A 5 4 9 细胞呼吸爆发。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细颗粒物 生物效应
颗粒物是一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 包括任何固态或液态气溶胶微粒。 其粒径常用空气动 力学当量直径表达。 空 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特性、 来源及其环境行为 ( 环境效应) 是不同 的。 总悬浮颗粒物指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 1 0 0 g m 颗粒物的总称, 以T S P 表示。 其中大于 1 0 g m 的粗大粒子能被阻挡在人的呼吸道之外。 质量中值直径在 1 O m 一 2 . 5 的颗粒物叫粗颗粒物 ( C o a r s e P a r t i c u l a t e ) ,以 P  ̄ L 。 表示,通过呼吸作用可进入人的上呼吸道。质量中值直 径为 2 . 5 g m 的颗粒物叫细颗粒物 ( F i n e P a r t i c u l a t e ) ,以P M 。 表示,通过呼吸作用,可进
住区大气 P b 标准。
北京、太原细颗粒物对肺泡上皮细胞 A 5 4 9具有细胞毒性,5 0 0  ̄ g / m L基本接近半数致死毒性剂量,
2 0 0  ̄ g / m L可作为体外染毒的 最高 剂量:细颗粒物 5 - 2 0 0  ̄ g / m L 染毒 1 2 , 2 4 小时均可引起D N A损伤, 并呈 现剂量反应及时间效应关系:在早期 ( 2 h ) 可使炎性细胞因子T N F . Ⅱ 、 I L . 6 m R N A表达增加, T N F . Ⅱ 、 I L . 6 蛋白表达随染毒时间2 h , 1 2 h , 2 4 h 延长而增加,并呈剂量反应关系。细颗粒物使细胞培养上清中N O含
形态、 化学成分均是导致其毒性的因素, 因此不能完整体现细颗粒物遗传毒性。 单细胞凝胶
电 泳实验 ( S C G E ) 又称彗星实验, 可以早期监测多种 D N A 损伤 。 。 细胞因子 ( c y t o k i n e ) 是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某些基质细胞分泌的、介导和调节免疫、炎症反应的小分子多肽, 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外的另一类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物质。 细胞因子与许多疾病 ( 如肿瘤及 炎症) 关系密切, 已知某些细胞因子表达失控可能在某些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起重要作用。 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颗粒物浓度上升有支气管及肺部炎症相关。 K e v i n . E . D . 等通过 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吸入炭粒引起肺部炎症及基因突变, 并认为基因突变归因于炎性作用及其 导致的细胞增生 。可见颗粒物与炎症密切相关。T N F . a ,I L 一 6 属于典型的炎性介质,具 有增强各种炎性介质及使炎性细胞聚集的作用,因此是反应机体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 以 往对石棉、 二氧化硅粉尘等职业生产环境中 单一固体颗粒物研究认为细胞因子在粉尘毒性 中起重要的介导作用一 ∞ , 对于日 常空气中存在的颗粒物炎性损伤研究不多。 我国空气细颗
物,特别是细颗粒物的污染。
大气颗粒物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具有广泛、 长期、 慢性作用等特点。 大量的环境流 行病学实验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上升,如呼吸道炎症、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 肺气肿等, 并成为促发肺心病、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特别 是长期接触与肺癌高发有关 。 H o u r b e r g 等认为P M . 1 0 每上升1 0  ̄ g / m , 每日总死亡率上升1 % ,
则可能引起相关基因突变, 启动致癌过程。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远期 危害上, 有研究认为细颗粒物含有致突变物如多环芳烃可直接作用于 D N A , 还有一些物质具 有间接致突变作用, 如细颗粒物产生活性氧和活性氮等 自由 基间接作用于 D N A , 诱导 D N A 链 断裂。以往研究注重于颗粒物上某些组分的作用如有机污染物遗传毒性,而细颗粒物粒径、
步分析。 提出结合化学分析以 整体细颗粒物为研究对象, 利用短期体外实验比 较我国不同污
染特征城市来源的细颗粒物的生物效应。 空气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其污染特征
1 仪器和方法
学组分在细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比 在粗颗粒物中的富集因子要高出许多倍。 并且细颗粒物可
通过呼吸沉积在肺泡。因此细颗粒物被认为是颗粒物污染中危害最大的部分。 研究空气中 P M 2 . 5 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 危害,已成为国内外环境工作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8 0 年代以来, 国内 外学者对大气颗粒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但以 往研究多偏重于 T S P 及可吸入颗粒物~ 。 1 9 6 8 年美国工业卫生会议 ( A C G I H ) 提出, 对于健康成人而言, ≤1 0 . 0 g m
近年来国外针对不同粒径大小、 不同来源颗粒物的毒性研究认为细颗粒物具有不同程度 的遗传损伤毒性 。我国原福胜、杨文敏等也发现颗粒物提取组分如有机物和重金属是导 致细胞遗传毒性的成分 。 最近国外提出氧化炎性损伤是细颗粒物的致病机制之一。 。 可见 细颗粒物对机体的危害涉及多种组分、 多种机制。 但以往研究多采用有机或金属提取成分进 行毒性研究, 且采用的颗粒物来源也各不相同, 多数颗粒物直接来源于居民油烟飞灰、 工业、 采矿业等排放的特殊粉尘。 细颗粒物体外染毒的毒理研究较为罕见, 国外仅有数篇报导 其中直接来源于大气采样细颗粒物的毒理研究仅见两篇 “ 。我国空气细颗粒物研究报道 较少。目 前仅对个别城市大气细颗粒物进行了监测 ’ ¨ 。 但并未见细颗粒物毒性效应研究。 日 常空气中细颗粒物是一个多污染来源的混合体, 不同来源细颗粒物其形状及吸附特点互不 相同, 其生物效应必然存在差异。 煤尘为圆球型不透明实体, 表面光滑。 表面高低不平呈海 绵状不规则的球型颗粒为燃油或汽车尾气排放。 带有金属光泽的片状颗粒为工业所排放。 球 型颗粒容易沉降, 不规则颗粒机械损伤较大。 因此细颗粒物毒性与颗粒本身表面形态特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