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性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理论教程》读书报告
班级:新闻092
姓名:金*
学号:*********
一、简介
书名:《第二性》
作者:(法)西蒙波伏娃
出版社:西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7-1
二、章节介绍
第一部事实与神话
第01章动物的性生活:生物学的依据
第02章性一元论:精神分析学的妇女观
第03章经济一元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妇女观第二部历史
第04章游牧族中的女人
第05章早期农耕时代的女人
第06章父权时代与古代社会
第07章从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法国女人
第08章法国大革命以后:就业与从政第三部神话
第09章梦想、恐怖与偶像崇拜
第10章五位作家笔下的女人神话
第11章神话与现实
第四部女性形成
第12章女孩
第13章少女
第14章性发动
第15章女性同性恋
第五部处境
第16章结了婚的人
第17章母亲
第18章社交中的女人
第19章妓女
第20章中老年女人
第21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
第六部生存之辩
第22章自恋
第23章情妇
第24章修女
第七部走向解放
第25章结论
三、主要内容
《第二性》的作者为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该书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和“女人的圣经”。
《第二性》既有艰深的学术理论,又有生动形象的平实语言,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运用了妇女传记、社会和历史资料等大量第一手材料,体现了波伏娃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观察思辩能力。这部堪称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不仅确立了波娃在当代女权主义历史上
奠基人的地位,而且为世界妇女运动树立了一块丰碑。
《第二性》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介绍“事实与神话”,这也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下卷则是讲述“当代女性”。
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剖析了女性问题,内容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和古代神话,主要讨论的是女性群体,是全书的理论框架。作者西蒙波伏娃在上卷中深入探讨女性的地位、生活和种种神话,着重对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五位作家笔下的女性观进行分析、评价。从游牧民族的女人到母系社会、父系社会的女人,再到18世纪贵族社交圈、大革命后及她写作本书时的女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在第二卷中,沿着从童年到老年这条生命发展的轨迹,作者描述了各类女人,有女性同性恋者、妓女、恋爱中的女人或情妇、神秘感主义的女人或修女、独立的女人或职业女性等,是怎样从女孩变为女人,怎样经历各种不同的处境(婚姻、母亲、社交、妓女、中老年),尤其探讨了各个年龄阶段、各种类型女性的生理心理及处境的变化,以及在这些处境中受到怎样的局限以及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获得解放。最后得出结论:女性要获得解放,就必须正视她们同男性的差异,同男人建立手足关系。波伏娃在此书中并不是要否定女性的存在,她认为女性应该象男性那样思考、行动,象男性一样实现超越。这种思考和行动,不是因为其行动方式是男性的,而是因为它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人所应该采取的方式。
首先,书名《第二性》观点鲜明的指出了女性生活在男性创造并主导的世界,处于受支配的不平等地位。这很重要,因为即便当今,很多女性未曾意识到她们生活在男权制定的规则里。
第二,指出这种被支配的地位不是天生注定的。尽管有生理的原因,但经济上的依附性更为重要。社会风俗、法律、道德等施加给女性的限制和枷锁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源。对此,作者从生物学、历史学、经济学、精神分析等多重角度进行了庞杂但条理清晰的论证。
第三,指出所谓“女性气质”不是女性受支配的原因,而是其处于受支配地位的结果。女人的“特性”——她的信念,她的价值,她的智慧,她的道德,她的情趣,她的行为,应当由她的处境来解释。“女性气质”的形成既是女性对自身处境的反应,也是社会风俗所施加影响的结果。
第四,作者西蒙波伏娃认为,女性本身有促成“被支配地位”的“共谋”成分。在男性允诺的利益诱惑下,女性主动接受了这地位和身份。尽管这地位使她丧失了主体的超越性,置身于“他者”地位的危险当中。
第五,作者对工业发展和思想启蒙推动的女性解放运动和新女性的诞生,以及男女平等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男女平等并非否认两性差异,而是尊重差异,也尊重彼此的主体性,废除两性间存在的压迫愚昧欺骗等,实现彼此的充分自由发展。只有这样,两性之间才能形成真正的健康的手足关系。
四、比较
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女权主义)是指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在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别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玛丽·朴维在自己的文章《女性主义与解构批评》里声称:“‘女性’仅仅是社会的产物,不具有自然的基础,即‘女性’是一个术语,对这个术语的界定取决于它所被讨论的语境,而不取决于某些性器官或社会经验”,“‘女性’反映不了完整的‘自我’,因为特征是有所联系的,‘女性’仅仅是同‘男性’相对照时获得的临时定义的一个位置”[1]。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坚持“女人”根本就不可能被界定:“认为‘一个人是女人’和‘一个人是男人’,几乎同样荒谬,并且具有同样的蒙昧主义色彩”,“因此,我对‘女人’的理解是‘女人’无法逾越,无法言传,存在于命名与意识形态之外”,“在更深程度上,女人不是一个人能够‘成为’的东西”[2]。
莫尼克·维蒂格干脆认为,“女人”这个概念无论新旧都应该抛弃掉:“父权制的秩序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也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价值’领域;它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物质的压迫。要揭示它的存在,暴露它的机制,必须摈弃‘女人’的观念,即要对那个为压迫的目的而把性别划分强加给人类的事实进行谴责”[3]。
法国的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里阐释说:“双性即:每一个人在自身中找到两性的存在,这种存在依据男女个人,其明显与坚决程度是多种多样的,既不排除差别也不排除其中一性”。她还对“双性同体”概念进行界定:“正巧,目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恰恰是妇女们在向着这预知的双性开放,并且从中受益。这种双性并不消灭差别,而是鼓动差别,追求差别,并增大其数量”,“女人是双性特征的,而男人则始终因固守着菲勒斯的单一性征”[4]。如果这样定义的话,那么就会使女性主义的反抗多少变得有点可疑:女性主义究竟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