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海外巨亏案例
中国平安富通美梦变噩梦
中国平安可能从来没有想过,投资238亿给富通却遭遇到了不测。
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宣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得富通集团约4.18%的股权,后增持至4.99%,成为富通单一第一大股东。
前后共斥资超过238亿元人民币。
遗憾的是,从中国平安去年底收购富通部分股权到今年11月份,富通的股价已下跌超过96%,导致中国平安238亿元投资只剩下10亿元左右。
现在,中国平安正在考虑是否要和把自己拖下水的富通对簿公堂。
为了避免富通变成金融危机中又一个“殉难者”,今年9月,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三国政府宣布向富通集团注资112亿欧元。
听到这一消息,中国平安松了一口气,并发表声明表示欢迎。
但很快,中国平安发现,事实并非只有注资那样简单。
2008年10月3日,富通宣布:荷兰政府以168亿欧元收购富通银行荷兰控股公司,包括富通集团此前收购的荷兰银行业务及富通集团荷兰保险业务;比利时政府以47亿欧元现金收购剩余的富通银行50%加1股的股权,以及法国巴黎银行将以57.3亿欧元收购富通保险比利时业务100%的股权。
这也就是说,富通已经从一家“银保双头鹰”解体为资产仅含国际保险业务、结构化信用资产组合部分股权及现金的保险公司,盈利潜力将下降九成以上。
而这同样意味着中国平安的投资回报率会大大低于预期。
“可以看看富通集团剥离了大部分业务之后,对平安的利益会有多大影响。
”一位保险分析师向记者表示,一心想要打造金融集团的平安,此前投资富通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希望通过向富通学习“取经”,在更多业务上能有合作。
但现实情况是,富通剥离了95%的公司资产,从一个包括银行、保险、资产管理等多方面业务的全球金融巨头,变得只剩下一些国际保险业务。
这让平安也不再有继续支持下去的信心。
日前,美国伟凯律师事务所驻比利时一位律师向媒体透露,作为富通最大单一股东,平安方面认为富通集团的股东应获得就拆分一事进行投票的机会,如果富通集团继续拒绝将公司分拆事宜纳入12月1日将举行的股东会议议程,则不能排除起诉富通集团的可能性。
企业并购案例——中国平安海外出击饮恨滑铁卢
盈利能力风险
• 2001年前的富通,着力打造“银保结合” 的双头鹰,着力发展本业保险业以外,选 择有特色,能够提供差异外服务的银行作 为并购对象,因此获得较好的利润率。而 在银行业务逐渐有了起色时,富通开始仅 仅以利润为导向,抛弃自己的本业而追逐 自己并不精通的银行业,因此再也无法获 得以前的营业利润率了。
财务风险
• 流动性 • 盈利能力 • 偿债能力
流动性风险
• 2006年至2007年,富通银行吸收大量同业 资金经营非存款业务,导致账面现金不足, 存在很大的流动性风险。 • 投资荷兰银行是导致富通被资本被资产市 场抛弃的直接原因。收购荷兰银行富通支 付了大部分现金,根本无力支付高达240亿 欧元的现金。
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险业 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 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 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后,成 为低地三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为低地三国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 全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 全世界。业务范围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 2007年收购荷兰银行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 年收购荷兰银行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 大的金融机构之一。 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 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洲股市和债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银行风险分析
如同世界上任何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 任何一次投资都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当 欧美企业卷入这场金融危机而股价大幅度 下挫时候,国内投资者更多看到的是低廉 的成本会在未来产生高额的收益,而忽略 了即使低廉的成本也是存在风险这个事实。 同样,在此次平安投资富通的活动中,平 安似乎更多的看到是此项投资后能够获得 的利益而忽略了富通存在的风险。
澳大利亚HIH保险公司破产案例
澳大利亚HIH保险公司破产案例葛云华谢志刚王腾上海财经大学保险精算研究中心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一、引言HIH Insurance Limited (以下简称HIH)是澳大利亚第二大非寿险保险公司,称得上是澳洲保险业的一艘国际航空母舰。
其总部设在悉尼,并在英国、新西兰、美洲和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分公司及子公司。
HIH业务范围广阔,包括承保非寿险、管理承保代理人和管理投资基金等,其中非寿险承保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普通非寿险、公众和专业责任保险、机动车辆险、工程保险、海事保险、强制性第三者责任险和雇员补偿险、旅行保险以及不动产和商业资产保险等。
根据HIH 保险集团2000年12月公布的合并财务报表披露,HIH在2000年6月前的毛保费收入达28亿澳元,总资产80亿澳元,总负债71亿澳元,净资产9亿澳元。
据统计,HIH在澳大利亚至少有200万份非寿险保单和超过100万保单持有人,大约30%的澳洲上市公司购买了HIH的保单。
2000年伊始,看似“辉煌”的HIH公司状况突然急转直下,内忧外困接踵而至。
在短短的一年之后,这艘航空母舰就沉没了。
2001年3月15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NSW)地方高等法院勒令HIH及其在澳大利亚当地的十七家子公司进行临时清算,并指定毕马威咨询事务所(KPMG)的Tony McGrath先生和Alex Macintosh先生为临时清算人。
经过初步调查,发现HIH账面亏损高达8亿澳元,如果加上可能的未决赔款和潜在追索,即使采用比较乐观的估计,实际总损失也可能高达36-53亿澳元。
在确信HIH无力清偿债务的情况下,澳大利亚高等法院于2001年5月17日正式宣布HIH 破产,这是继Reinsurance Australia、GIO Australia、New Cap Re三家公司破产之后,澳大利亚保险业遭受的又一沉重打击,同时HIH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最大的破产案件。
平安的“富通”教训
的全球行情下,将意味着出现更大的亏损。
榜样无存
取消在富通资产管 理公司中的投 资, 并不意味着平安和富通的故事就此终结。 荷兰政府于 l 月 3日宣布,将收购富 0
二次 “ 出海”
在平 安 完 成了对 富 通 入 股 后 的几 个月 要 不是 让 中国 平安 董 事 长 马 明哲 花 了 那 么多钱 上了一堂课 ,富通这 家远 在欧 洲 的 会 融集 团,永 远 不 会像 现 在 这 样 为 中 国国 里 ,随 着次 贷风 波 由美 国向欧 洲 迅速 蔓 延 ,
安 肯 定 计划 把 这 么一火 笔 钱 投 向海 外 进 行 并不好 过。l 0月2日,平 安对外宣布,将 度来看,鉴于对富通的投资结果 ,平安还
收购,并且 坚信也只有 I G、保诚 AXA 终止投资富通资产管理 公司,理由是鉴于 是 应专 注 于主 业 ,以 此 来 恢 复投 资 者 对其 N
富通只能苦干招架 。不过,此 时的马明哲 通 集 团 在荷 兰 的 全 部 银 行 和保 险 业 务。富
依然 对 欧 洲 市 场 充满 憧 憬 ,于 是 就 有 了和 通在次贷危机的打击中已经束手就擒。之
内市场所关注。现在,马明哲也许要感谢 A 股投资者和审批环节。若不是过去一年他
仃的 压力和谨 慎 ,平 安损 失恐 不仅如 此 。 】
富通签署全球 资产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相关 后,平安拟在 2 0 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 08 协议,这同样是一笔大生意。 对富通 股票投资进行人民币 17亿元减值 5
今 年 4 2E,平 安 和 富 通 正 式 签 署 准备 的会 计处 理 。 月 l 协议 , 以 人 民 币 2 02 元 的 价 格 ,收 购 4 .亿
融资 的一片 骂声。尽 管 当时 各方对平 安想 拿 笔交 易, 当初 的尽 职调 查是 怎 么做 的? 这笔钱 做什么而感到 好 奇,但 大家 都坚 信平 1 月的第 一周 ,对平 安 和马 明哲 来说 , 0 失利 原 因归结 为全 球 资本市场 的 普遍 大跌 。 瑞 信 的研 究 报 告很 是 中肯 :从 经营 角
平安200亿买来3大教训
10 月起 , 荷兰政府决定斥资 16 8 亿欧
元 , 将富通在荷兰境内的银行和保险
业 务收归国有; 比利时政府随后效仿 ,
将富通在比利时的银行和保险业 务收
归国有后 , 又 以 14 5 亿欧元的价格转卖
给法 国 巴黎银行 。
比利时政府还 成立 了一 个特别基
金 , 与居 住在欧盟境 内的富通股东分
是富通 的最大单一 股东 ) , 共耗资2 1 . 9 7
亿欧元
(2 3 8
74
.
亿元人 民币) ,
加权均
价为 18 . 16 欧元 。
该投资被誉为中国保险业 最大一
起对外投资。 但不久之后 , 富通惨遭金
融危机袭击 , 沦为仙股 , 平安被迫承受
了 2 2 7 . 90 亿元 的浮亏 。
更 大 的打 击接踵 而 至 。 从 2 0 0 8 年
时 评 R E V IE W
平
安2
0
0
fZ " , _ _
买
来3
大
教
训
2 0 0 9 年 4 月 2 8 日 , 在富通 比利时 的股东大会上 , 经过数小时激 烈争辩 (有人 曾向富通 管理 层投掷鞋子 和 其他 物 品 ) , 富通 卖身法 国巴黎银行的新交 易方案还 是 获 得 了通 过 , 而 且 是 以 7 3 % 的高票通过 。
期待富通在新的董事会领导下 , 努力 将富通 的 业 务 经 营好 , 为股 东创 造最
大价值 ; 中国平安也将继续与有关方
面保持沟通 , 维护其合法 权益 。
资产管理公 司 K e m p e n C a p it a I
M a n a g e m e n t 驻 阿姆斯 特丹 的资深投 资
中国平安索赔比利时政府
中国平安索赔比利时政府2012年09月26日01:00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杨佼田享华时隔4年,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遭受巨额损失一事再起波澜。
中国平安昨日宣布,在历经数年交涉无果后,该公司已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交了仲裁请求书,指控比利时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对富通资产处置不当,因此向比政府索赔。
从2007年起,中国平安先后向比利时富通集团投资约238亿元,获得近5%的股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富通集团被比政府国有化,并以低价出售。
中国平安因此损失达228亿元。
此后,中国平安先后通过多种渠道谋求挽回损失,但始终无果。
这一投资失败的案例,亦对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法律界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分析称,随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越来越多,需要利用成熟的争议解决条款,并将其纳入双边投资条约中。
平安无缘重组昨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对本报记者表示,比政府对富通资产的处置失当,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不过,对于中国平安此次索赔的具体金额,该发言人未予透露。
为布局海外金融平台,中国平安于2007年投资富通集团旗下的富通银行。
当年底,中国平安子公司平安寿险以18.1亿欧元的价格,从二级市场持有富通集团9501万股份,成为富通集团单一最大股东,后继续增持至4.99%。
始料未及的是,中国平安入股富通不到一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了,富通集团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到2008年下半年,富通股价已下跌逾96%。
随后,比政府出台国有化救助方案,将其拆解出售,富通集团资产大大缩水。
根据公开资料,比政府将富通银行从富通集团剥离,并将其75%的股权以114亿欧元的价格出售给法国巴黎银行。
按照相关协议,这一交易需要获得富通集团股东大会的批准。
但比政府并未依约寻求股东的同意。
为平息股东的不满,比政府成立了一个基金来补偿富通集团的股东。
但这一补偿计划只涉及欧盟国家的机构股东,而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国平安,不但始终被排除在重组之外,甚至连补偿也无缘获得。
我国离岸流卷人案例
我国离岸流卷人案例离岸流卷人是指个人或企业通过将资金转移至海外的离岸账户,以逃避国内法律法规的监管和税收的征收。
这种行为在我国近年来逐渐引起了关注。
离岸流卷人案例不仅涉及到个人的财产安全和国家税收的损失,也牵涉到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离岸流卷人案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之一是王健林的离岸流卷人案。
王健林是中国著名的房地产商人和万达集团的创始人,也是中国首富之一。
他在2018年被曝光拥有数个位于塞舌尔的离岸账户,总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这些离岸账户的存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一方面是因为离岸账户的存在使得他可以逃避国内税收的征收,另一方面是因为这种行为被视为违背国家法律的规定,对国家的税收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另外一个有影响力的离岸流卷人案例是范冰冰的离岸账户曝光。
范冰冰是中国知名女演员,她在2018年被爆出拥有一家位于开曼群岛的离岸公司,并涉嫌通过这个离岸公司来逃避税收。
这个案例引起了广泛的媒体关注和社会舆论的批评,一方面是因为范冰冰的高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些明星和富豪通过离岸账户逃避税收的现象。
除了这些个案外,离岸流卷人在我国的企业界也并不鲜见。
许多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通过设立离岸公司或在离岸地区设立子公司来进行离岸流卷人的行为,以降低税负和规避监管。
这些企业往往利用离岸地区的低税率和宽松的监管环境,将利润转移至离岸账户,从而减少纳税额和法律法规的约束。
离岸流卷人的现象在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和税务机构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他们积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遏制离岸流卷人的行为。
一方面,加强了对离岸账户的监管,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加大了对离岸账户的调查力度。
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离岸流卷人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定和执法力度,对涉嫌离岸流卷人的个人和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离岸流卷人行为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一方面,离岸流卷人的行为使得国内的税收征收和财政收入受到了严重的损失,给国家的财政状况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海外投资的反思
便不会导致后来的亏损20 o 多亿美元了。 2 中 国企 业 海外投 资 的改进 建议
其 实 ,中 国海外并 购 的战 略是 好 的 ,但是 具体 的战 术
则 尚待 大力 改善 。 中资 金融机 构 和海外 的金融 机构 之 间差
才 ,缺 乏谈判 和调 查 的经验 。此外 ,中国的海外 金融 并 购 还 会遭 遇到市 场 、法律 以及汇 率变 动 的风险 。 通过 平安 投资 富通惨 败 的教训 ,国内金融 机构在 追求
大规模 开展海 外投 资之初 ,次贷 危机 的爆发 刚好 发挥 了警
示 作用 。
其 实 ,平 安投资 富通存 在两 大败 笔 : 是 公 司海 外投 资组合 过于 集 中 ,对单 一股票 的投 资
中国平安将 投人 2. 亿 欧元 买 入公 司 5 % 的股 权 ,同富 15 0 通集 团成 为并 列 的最大 股东 。这可 以理解 为平 安为什 么 在
富通股 价急 剧下跌 的情况 下 ,仍坚定 不移 地持 股 的主要原 因 。然 而 ,该 方案最 终 因富通 被部分 国有 化和 市场状 况 突
颜怀顺,等 :中国平安保险集 团海外投资的反思
金 融领 域
中 国 平 安 保 险 集 团 海 外 投 资 的 反 思
颜怀顺 ,魏 勤
(.厦 门大 学 经 济 学 院 金 融 系 ,福建 厦 f 3 10 ; 1 - 6 05 1 2 .闽江学院 公共经济学与金 融学系,福建 福州 3 00 ) 5 18
[ 摘 要 ] 受 美 国次贷 危机 的影 响 ,中国平安 保险 集 团海外投 资业 绩也 出现 了较 大幅度 的 下 滑 ,由此对 中国保 险业
平安“富通门”事件法律问题分析
平安“富通门”事件法律问题分析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中比较令人关注的便是中国平安投资比利时富通集团巨亏的案例。
虽然平安“富通门”事件已经随着今年四月富通集团股东大会通过分拆协议,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平安巨亏背后却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政府在对富通集团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国有化征收问题。
通过对平安投资富通争议中的国有化征收的法律分析,提出解决方法,以期抛砖引玉。
标签:国有化;补偿;投资保护协定1 平安“富通门”事件始末2007年11月27日,中国保险业巨头之一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敲响了进军海外的号角,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著名金融机构富通集团股份,折合约富通总股本的 4.18%,一跃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又将持股比例扩大至4.99%。
中国平安集團这次的海外并购是中国保险公司首次投资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是中国保险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投资。
平安收购富通便是基于两者之间的业务相似性,通过对富通投资公司的收购,有利于平安直接提升资产管理业务能力、完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并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其多元化战略。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美国次级债券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致使包括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全球顶级金融机构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富通集团也不能幸免。
这使得平安在富通集团的投资产生了巨额亏损。
2008年10月6日平安公告称,拟在三季报中对富通股票投资进行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把在去年9月30日净资产中体现的约157亿元的市价变动损失,转入利润表中反映,9月29日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三国政府宣布联合出资112亿欧元拯救遭遇流动性危机、股价暴跌的富通。
不过,三国政府并未执行这一计划。
10月3日,荷兰政府率先出手,斥资168亿欧元收购原荷兰银行在内的原富通全部在荷业务。
平安投资富通事件
浮亏230亿急躁平安的方向之困作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典范,平安亏损为后继效仿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事实上,平安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仍快速行进在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带上,马明哲一路扬鞭疾进,能平稳停靠吗?投资240亿亏损230亿,迄今为止中国最大一单“抄底华尔街”的金融交易宣告触礁,中国平安(行情股吧)如今正处在一场漩涡之中。
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因而被网民诟病为“最不合格的投资家”。
急躁冒进的中国平安为何出师未捷?平安200多亿巨亏背后的真相是什么?谁将对此负责?作为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典范,平安亏损为后继效仿者当头浇了一盆凉水。
事实上,平安三驾马车—保险、银行、投资仍快速行进在混业经营的监管真空带上,马明哲一路扬鞭疾进,能平稳停靠吗?富通门始末9月底,当华尔街还在激烈辩论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时,次贷危机(聚焦美国金融漩涡)引发的“海啸”已横跨大西洋(行情股吧)蔓延至欧洲大陆。
第一个被“海啸”淹没的是业务纵横荷兰、比利时等国的金融巨头—富通集团—同时波及到投资富通的更多金融集团,其中中国平安首先触礁并宣布终止投资富通。
不过,这时平安的已经付出惨重代价。
时间推回到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96亿购入了荷兰与比利时的合资公司—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
不久,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富通集团4.99%股份。
投资总计花去240亿元。
此举被众多投行机构评为战略性抄底,甚至认为平安“捡了大便宜”。
2008年3月,双方签署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
4月2日,双方达成合资协议。
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
中国平安是一家以保险、银行、投资三位一体的综合金融集团,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内地上市。
平安方面称,购入富通就是看中了富通“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
自平安2006年收购深圳商业银行以来,银行业在平安集团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已达10%,对富通银保交叉销售的混业优势,平安早已心生羡慕。
中国保险企业投资风险控制_由中国平安投资美国富通的亏损引发的思考
也较大。由此可见,出于稳定收益的需要,三大公司的定期存 1.加强投资策略的安全性,避免盲目性
款和债券类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这种投资策略投资收益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外资金融保险机构对华
较差,特别是我国过去几年连续降息,这种投资结构已经给许 业务增加,中资保险公司的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在金融危机
化影响,权益类投资收益下降,2008年年末投资收益较上年同
期下降48.1%;中国人寿投资收益减少的较少,与2007年相比,
降幅达到41.6%。由此可见,三大保险公司2008年的投资都受
到了沉重的打击,直接导致净利润的大幅减少。
3.投资组合分析 图3%2008年三大上市保险公司投资组合分布图
收益大幅下降所致。
另外,由于海外投资受到国内外股票市场大幅波动的影
响,中国平安2008年投资收益大幅下降 ,由2007年的581.82亿
元减少为282.48亿元;降幅达到51% ;中国太保投资收益自
2007年底以来就一直在下降,受股票市场大幅下降及利率变
62
----------------------- Page 2-----------------------
会会
中中 国国 乡乡 镇镇 企企 业业 计计
类投资中,固定收益类投资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权益类投 收益率只有 1.55% ,甚至没有达到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水
资,再次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最后是基建类投资。其中,由于 平 。
中国平安有银行业务,所以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投资比重 三、控制投资风险的对策
如图3所示,2008 年,受累于股市下挫 ,保险公司投资资
产大幅缩水 。四类投资中,固定收益类投资比重大大增加,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并购案例分析2009-4-29 全球品牌网《法人》在走出国门的大旗下,境外并购一直是中国企业热衷的模式。
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含服务)出口模式,并购具有见效快、影响大的特点。
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以小搏大的效果,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失为一条捷径。
然而,中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成果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两个案例吧:案例一:平安并购富通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Fortis)9501万股股份,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东,后增持至4.99%。
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
从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滑:到7月初,股价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后曾一度成为“仙股”,股价跌至0.88欧元。
这导致平安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浮亏额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高达40亿欧元。
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化措施。
平安这个最大单一股东的权益遭到全盘漠视和侵害。
尽管当地时间12月12日,比利时上诉法院暂停国有化的方案并要求进行股东大会表决,但平安的投资巨亏,已是不争的事实。
案例二:上汽并购双龙2004年10月28日,中国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与韩国双龙汽车公司债权团在汉城签署了双龙汽车公司部分股权买卖协议。
上汽集团成功收购双龙汽车公司48.9%的股权(目前已达到51.3%),双龙汽车公司股权以每股1万韩元(约1130韩元合1美元)成交,总收购价格约为5亿美元。
本轮金融危机令本已受伤的双龙汽车更加伤痕累累,据统计,2008年11月份,双龙汽车公司仅销售3835辆汽车,同比下降6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海外并购。
下面就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首先是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公司先正达。
2015年,中国化工集团以425亿美元收购了瑞士公司先正达。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一笔对外并购交易。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化工集团获得了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农业化学品和生物科技公司,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其次是中国联通收购巴基斯坦电信。
2016年,中国联通以21亿美元收购了巴基斯坦电信公司PTCL的75%股权。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联通进一步扩大了在巴基斯坦的市场份额,并获得了巴基斯坦电信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经验。
再次是中国平安收购比利时公司富通保险。
2014年,中国平安以20亿美元收购了比利时公司富通保险的保险业务。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平安成功进军欧洲市场,扩大了其国际业务的版图。
最后是中国大唐集团收购巴西公司CSA钢铁厂。
2018年,中国大唐集团以14亿美元收购了巴西公司CSA钢铁厂的51%股权。
通过这次收购,中国大唐集团进一步扩大了在全球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自身的国际地位。
以上是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
这些并购案
例充分展示了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决心和能力,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
中国企业近年来部分海外金融投资亏损案例1、案情——中信泰富事件(2008年)背景介绍:中信泰富有限公司的前身泰富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1991年泰富正式易名为中信泰富。
中信泰富的业务集中在香港及广大的内地市场,业务重点以基建为主,包括投资物业、基础设施(如桥、路和隧道)、能源项目、环保项目、航空以及电讯业务。
案情简介:中信泰富2008年10月20日宣布,集团为了澳洲铁矿石项目进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已引致亏损共8.07亿港元,而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的亏损更高达147亿港元。
10月21日,中信泰富股价全日暴跌。
截至收盘,中信泰富开盘报9.00,收盘报6.520,下跌8.00,跌幅55.10%。
而在停牌前一个交易日,中信泰富股价为14.52。
中信泰富因经营钢铁业务一直拥有澳元外汇合约,以寻求平抑澳元波动对铁矿石价格的影响,但该公司订立的合约背离了对冲的原则,随后造成了巨额损失。
根据今年3月25日中信泰富公布的2008年全年业绩,该公司去年亏损127亿港元,其中外汇损失159亿港元。
2009年,中信泰富创始人荣智健因之辞去董事及主席之职。
——国航、东航失手燃油期货(2008年)背景介绍: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Air China Limited”,“AirChina”),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于1988年。
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China Eastern Air Holding Company,CEAH)于2002年10月11日成立,是以原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为主体,兼并原中国西北航空公司、联合原云南航空公司组建而成,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我国三大骨干航空运输集团之一。
案情简介:2008年,东航和国航在航油套保合约上遭受了公允价值的巨亏。
国际金融杨胜刚第四版第七章中国平安深陷富通门案例
国际金融杨胜刚第四版第七章中国平安深陷富通门案例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4.18%的股份。
中国平安因此成为富通的最大单一股东。
中国平安随后追加投资,将在富通的股份提高到4.99%。
两次投资合计约238.74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
中国平安起初十分看好该项投资,但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是如此难以捉摸。
在购买富通股权次年的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并迅速蔓延。
在此背景下,富通股价出现暴跌,投资方蒙受巨大损失。
随后,比利时政府将富通国有化,并提出分拆方案,欲将富通出售。
中国平安当时就该议案表示了反对。
比利时政府强行出售富通。
富通方面在与平安的合作过程中并不老实,隐瞒真实财务状况。
比利时一媒体透露,富通集团因在去年投资并购荷兰银行时隐瞒了次贷危机对其财务的影响,受到比利时司法部门的调查,富通集团在去年9月公告称次贷危机的损失只有2000万欧元,不过两个月后承认这个数字达到4亿欧元。
而在富通的业务剥离过程中,平安更是被强行排斥在外。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分析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拆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
纵观整件事情的发展,中国平安在国内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提出国际化的战略,当时A股股市泡沫,出海投资也正常,富通本身历史表现优异,是绝对的龙头股。
但是投资过程中第一,富通作弊,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财务情况,第二,运气不佳,遇到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第三,比利时政府根本不把第一大股东的股权当回事,坚持分拆,而且只补偿欧盟股东,赤裸裸地歧视,即使政府出面协调也无济于事。
如果说第一第二是企业必须承担的市场风险,第三就是某种程度国力不足带来的企业受欺凌事件。
回头看一味指责中国平安投资策略多少有些不公平,谁知道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欧盟能这么恶心。
现在外资保险公司可以进入中国了,我想知道他们打算怎么卖保险,靠代理人吗?还是靠互联网?如果他们的保险能卖出去,怎么投资呢?国内很多优质的投资项目我想一时半会是参与不进去的。
境外信托公司破产案例
境外信托公司破产案例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境外信托
公司的破产案例时有发生。
这些破产案例不仅对信托公司本身造成
了巨大的损失,也对客户和投资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一家境外信托公司的破产案例通常涉及多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这些公司可能会因为管理不善、投资失误或者市场波动而陷入财务
困境。
其次,一些公司可能会面临着监管方面的问题,比如违规操作、不当行为或者缺乏透明度。
最后,一些破产案例可能还涉及到
诈骗、洗钱等违法行为,给公司和其客户带来了重大风险。
境外信托公司的破产对客户和投资者来说可能是一场噩梦。
他
们可能面临着资金无法追回、投资损失、合同纠纷等问题。
此外,
信托公司的破产还可能对金融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引发市场恐慌和
不稳定。
为了避免境外信托公司的破产案例,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这些
公司的监管和监督,确保它们遵守法规、规范经营。
同时,投资者
和客户也需要加强风险意识,选择信誉良好、经营稳健的信托公司
进行投资。
总之,境外信托公司的破产案例提醒我们金融市场存在着诸多风险,投资者和监管部门都需要保持警惕,共同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16亿巨亏再现拐点 中国平安无奈寻求国际仲裁
216亿巨亏再现拐点中国平安无奈寻求国际仲裁2012年09月26日00:12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陈莹莹包慧本报记者陈莹莹包慧香港、深圳报道“我们确实在寻求仲裁的途径来解决。
”9月25日,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对记者如此确认。
一周之前,一份刊登在世界银行旗下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材料显示,中国平安已就对富通投资逾200亿元损失补偿事宜,寻求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的仲裁。
原因在于中国平安此前与比利时政府长达两年的磋商一直无果。
上述材料显示,控方代理人为美国凯易律师事务所,被控方为比利时政府方面代表。
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确认了上述信息,并表示此前集团一直在努力通过多种渠道与比利时政府磋商关于富通投资损失的补偿事宜,但至今未有结果。
该发言人表示,“我们认为,2008年比利时政府对富通的处置失当,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迫于无奈,集团正在通过法律程序维护平安的权益。
”她并未透露中国平安方面索赔的金额,并表示由于目前正在相关的程序中,没有更多的信息披露。
“按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平安方面能够获得索赔的机会不大。
”辉立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陈星宇告诉本报,即使能够获得赔偿,金额也不会很多。
2008年,富通因亏损而被国有化,造成股东权益缩减。
中国平安对此议案反对无果。
最大海外投资折戟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8.1亿欧元收购了富通4.18%的股份。
中国平安因此成为富通的最大单一股东。
中国平安随后追加投资,将在富通的股份提高到4.99%。
两次投资合计约240亿元人民币,这是中国保险行业在海外的最大投资。
投资之初,中国平安对富通的每股出价相当于19.05欧元。
“这一价格已稍微高出当时富通的股价。
”陈星宇说道。
2007年11月,富通的股价约为每股17欧元。
9月25日,中国平安方面回应本报记者查询时称,目前中国平安持有富通的股数没变。
目前,该股的股份名称已改为Ageas。
9月25日,该股股价为19.61欧元。
但中国平安发言人表示,在比利时政府收购富通时,股东权益曾进行了10股缩为1股的处理,如果按变化之前持有情况计算,价格为每股1.961欧元。
中国收购案例
中国收购案例中国收购案例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实力逐渐增强。
中国企业的收购行为成为了全球媒体的焦点。
这些收购案例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的实力,也展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决心。
一个著名的中国收购案例就是中国保险公司安邦保险集团收购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酒店。
2014年,安邦保险集团以190亿美元收购了这家享有盛名的豪华酒店。
这是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笔海外收购。
这一收购案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人们纷纷议论中国企业能否成功经营这家世界知名的酒店,并是否会对全球酒店业造成冲击。
另一个令人瞩目的收购案例是中国民营企业腾讯在2016年收购了芬兰游戏公司Supercell。
Supercell是全球著名的游戏开发商,其拥有的游戏产品《部落冲突》(Clash of Clans)和《皇室战争》(Clash Royale)风靡全球。
这一收购案例再次引发了外界对于中国企业全球影响力的关注。
腾讯收购Supercell不仅使其进一步巩固了在游戏行业的地位,也为中国企业在全球文化产业中的参与和贡献注入了新动力。
除了上述的案例,中国企业在世界各地还有大量的收购行为。
这些收购案例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能源、金融、房地产等。
中国的收购行为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更是为了扩大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然而,中国的收购行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部分国家担心中国企业会垄断其市场,影响本国企业的发展。
也有一些国家对于中国对关键领域的收购持保守态度,担心中国企业会获取敏感的技术和信息。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他们也面临着跨国收购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如文化差异、管理问题等。
总的来说,中国的收购案例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和实力。
这些案例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全球经济增长和资源配置注入了新活力。
尽管在收购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和挑战,但中国企业仍然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收购行为将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同时也会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和稳定作出贡献。
中国平安海外巨亏的背后
中国平安海外巨亏的背后
王磊磊
【期刊名称】《法人》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在华尔街危机像病毒一样到处蔓延的时期,关于中国企业要不要走出去的话题很容易就聚焦在了中国平安身上——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的失败,对于渴望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如何都算得上是沉痛的一课.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王磊磊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3
【相关文献】
1.中国平安就富通投资案200亿巨亏索赔
2.海南椰岛“巨亏”背后
3.中国远洋巨亏的背后
4.赫美集团:九个“一字涨停”背后是巨亏
5.套期保值大赚或巨亏背后的诡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富通集团
富通集团,原本主要基地是在荷兰,以保 险业务为主。收购比利时通用银行及其他银行 后,成为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三国最大的金 融机构之一,业务也扩展至全世界。业务范围 包括保险,银行和投资领域。2007年收购荷兰 银行部分业务后更成为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机构 之一。旗下富通基金管理公司是欧洲股市和债 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Page 6
Notes - Set
3、风险操作失误分析
外部风险
政治风险: 市场风险: 更多模板下载: /moban/ 平安集团在投资富通集团时没有认 平安集团投资富通正值金融危机爆 关注官方微博: 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政治风险, 发之初,富通股价下跌,而当时平安集 新浪:/iwps/ 而在实际过程中,不管是比、荷、卢三 团认为这是抄底发展的机遇,盲目下手 腾讯:/kingsoftwps/ 国对富通的强制国有化还是重组后的盈 ,大手笔投资,没有正确评估市场风险 模板分享平台:/index.php?mod=zhuanti&act=2010share 利与补偿,平安集团都被排除在外,这 ,而导致在经融危机不断严重之后,富 商务合作邮箱:template@ 属于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待遇 通的股价不断下跌,最后被迫破产重组 的政治风险,平安也因此遭受到巨大 ,接受政府救济。而平安集团在此过程 损失。 中也被迫巨亏。
Notes - Set
内部风险
战略风险: 平安集团一直寻求打造保险、银 行和资产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实现平安 的金融集团战略梦想。投资富通看似 与平安的战略相一致,但平安却忽视 了当时自己的实力,对富通的投资属 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偏激行为,而平 安也因为迫切的想去实现自己的战略 忽视了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运营风险: 平安集团在投资富通的过程中限 于公司管理人员与风险评估人员对整 个金融市场环境的认识不足,企业领 导人思维膨胀,且整个平安集团缺乏 海外投资的经验。如此庞大的投资, 前期评估只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没有 意识到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导致盲目投资抄底,带来企业投资 发展的运营风险。
Placeholder for your own text
Notes - Set
2、正确认识 整个行业市场 在长期短期所 面临的市场风 险,合理评估 市场可能存在 的变数与不确 定性因素。
1、对外投资要准确评 估投资对象所在国可能 面临的政治风险,并积 极应对。
启示
3、在贯彻实 施企业战略的 过程中,要正 确评估企业的 Placeholder for your own text 战略阶段,不 能做出超出企 业实际能力的 偏激行为。 4、提高企业管理人员 的风险识别与风险应对 能力,加强对风险认识 经验方面的学习。
Page 5
富通集团在欧洲遭到数千名客户集体起诉,索赔总额 高达40亿欧元。而且从2008年9月末开始,比利时、荷兰 和卢森堡政府未经股东大会表决,分别对富通实行了国有 化措施。平安这个最大单一股东的权益遭到全盘漠视和侵 害。 然而在强行并购荷兰银行和金融危机蔓延的双重打击 下,富通集团轰然倒塌。这时,各国政府宣称干预重组富 通资产而在整个过程中,平安是被强行排斥在外的。荷兰、 比利时、卢森堡的业务分拆不仅没通过股东大会,甚至分 拆后的投资收益也与中国平安没有关系,因为比利时政府 的计划是只补偿欧盟境内的股东。对此事件的处理已经上 Placeholder for your own text 升到政治层面。这种情况下,平安不得不宣布157亿元亏 损计提,直到2008年12月19日 ,平安已经整整亏损了226 亿人民币。
Page 4
2、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始末
2007年11月27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通过 子公司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斥资约18.1亿 欧元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欧洲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 约合富通总股本的4.18%,成为富通集团第一大单一股 东,后增持至4.99%。中国平安第一次买进富通为每股 19欧元,初始总投资成本约为238.38亿元人民币。 2008年5月份开始,富通股价从17欧元左右一路下 滑:到7月初,股价已经跌落至10欧元;到10月3日富 通股价为5.41欧元,已经跌去约70%;最后股价跌至 0.88欧元。这导致平安的投资几乎损失殆尽,浮亏额 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
Notes - Set
谢谢
Placeholder for your own text
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巨亏 风1
Headline 目录
Placeholder for your own sub headline
Page 2
1、背景介绍
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 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 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综合金 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 圳。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 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 发展,为企业各相关利益主体创造持续增长的 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 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