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原理复习总结
自控原理知识点整理
自控原理知识点整理自控原理是一种用于管理个人行为的方法,旨在帮助人们通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来实现目标和改变自己。
本文将介绍自控原理的一些关键概念、技巧和工具,以帮助你更好地应用自控原理来管理自己的行为。
1. 自控原理的概念自控原理是通过自我约束,运用意志力自我管理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克服心理和物质上的挑战,实现个人目标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自控原理认为,人们能够通过自我控制和管理抵制短期诱惑,实现自己的长期目标和愿望。
这一方法可以帮助你在诸多方面做出艰难的决定、改变长期不良习惯,并改善个人生活品质。
2. 自控原理的技巧和工具(1)设定目标要明确目标的明确程度影响着你是否能够坚持下去。
应设立一个具体、可量化的目标,尽可能规定大、小目标之间的时间限制。
(2)掉头思考在决定做某事之前,要考虑一下后果和利益。
这种掉头思考可以帮助你远离即时的欢愉,保持心智清醒,更好地抵制诱惑。
(3)监控自己的行动和反思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确保你始终沿着目标方向前进。
抽出一些时间反思自己的表现,找出行为上的一些问题和欠缺,并设法解决。
(4) 建立压力差机制为让自己更好地控制诱惑,你需要在心理上建立一种压力差机制。
例如,你可以告诉朋友你的目标,这样如果你失败了就会让他们失望。
通过建立压力差机制,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让自己需要遵循自己的目标。
(5)给自己一个奖励当你完成了一个艰巨的任务时,一件神秘的特殊待遇将会激励你坚持下去。
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奖励,可以帮助你保持积极的态度,推动自己迎接下一个挑战。
3. 自控原理的重要性自控原理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成功的个人应该具备自主思考的能力、自我管理的技能、以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能力。
自控原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日常问题,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长远的个人生涯和人生目标。
总体说来,自控原理可以使人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希望本文介绍的相关概念、技巧和工具能够帮助您更好地应用自控原理来管理自己的行为,并取得成功。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什么是自动控制?(填空)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什么?(填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3.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概念?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掌握典型闭环控制系统的结构。
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各自的优缺点?(分析题:对一个实际的控制系统,能够参照下图画出其闭环控制方框图。
)4.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各自的定义?(填空或判断)(1)、稳定性:系统受到外作用后,其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恢复平衡的能力(2)、快速性:通过动态过程时间长短来表征的e来表征的(3)、准确性:有输入给定值与输入响应的终值之间的差值ss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什么?(填空)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2.了解微分方程的建立?(1)、确定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入变量(2)、建立初始微分方程组。
即根据各环节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分别列写出相应的微分方程,并建立微分方程组(3)、消除中间变量,将式子标准化。
将与输入量有关的项写在方程式等号的右边,与输出量有关的项写在等号的左边3.传递函数定义和性质?认真理解。
(填空或选择)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5.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三种基本形式,尤其是式2-61。
主要掌握结构图的化简用法,参考P38习题2-9(a)、(e)、(f)。
(化简)等效变换,是指被变换部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变换前后保持不变。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是一门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学科,它对于理解和实现各种工程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自动控制原理中一些关键知识点的总结。
一、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由控制对象、控制器和反馈通路组成。
控制的目的是使系统的输出按照期望的方式变化。
开环控制系统没有反馈环节,输出不受控制,精度较低;闭环控制系统通过反馈将输出与期望的输入进行比较,从而实现更精确的控制。
二、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工具,常见的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和状态空间表达式。
微分方程是最直接的描述方式,但求解较为复杂。
传递函数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将输入与输出的关系以代数形式表示,便于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状态空间表达式则能更全面地反映系统内部状态的变化。
三、时域分析在时域中,系统的性能可以通过单位阶跃响应来评估。
重要的性能指标包括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和超调量。
一阶系统的响应具有简单的形式,其时间常数决定了系统的响应速度。
二阶系统的性能与阻尼比和无阻尼自然频率有关,不同的阻尼比会导致不同的响应曲线。
四、根轨迹法根轨迹是指系统开环增益变化时,闭环极点在复平面上的轨迹。
通过绘制根轨迹,可以直观地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
根轨迹的绘制遵循一定的规则,如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实轴上的根轨迹段等。
根据根轨迹,可以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开环增益范围。
五、频域分析频域分析使用频率特性来描述系统的性能。
波特图是常用的工具,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通过波特图,可以评估系统的稳定性、带宽和相位裕度等。
奈奎斯特稳定判据是频域中判断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六、控制系统的校正为了改善系统的性能,需要进行校正。
校正装置可以是串联校正、反馈校正或前馈校正。
常见的校正方法有超前校正、滞后校正和滞后超前校正。
校正装置的设计需要根据系统的性能要求和原系统的特性来确定。
七、采样控制系统在数字控制系统中,涉及到采样和保持、Z 变换等概念。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
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
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复习要点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考试复习要点第1章控制原理绪论一、主要内容1、自动控制的概念,控制系统中各部分名称及概念2、开环控制于闭环控制的区别,负反馈原理3、系统的分类4、方框图绘制(原理图)5、对自动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稳、准、快)二、自动控制概念中的基本知识点1、闭环系统(或反馈系统)的特征:采用负反馈,系统的被控变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即被控变量对自己有控制作用。
2、典型闭环系统的功能框图。
自动控制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被控对象或过程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和被控对象组成,能够实现自动控制任务的系统。
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
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
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开环控制系统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不存在反馈回路,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这样的系统称为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又分为无扰动补偿和有扰动补偿两种。
闭环控制系统凡是系统输出端与输入端存在反馈回路,即输出量对控制作用有直接影响的系统,叫作闭环控制系统。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中所讨论的主要是闭环负反馈控制系统。
复合控制系统复合控制系统是一种将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结合在一起的控制系统。
它在闭环控制的基础上,用开环方式提供一个控制输入信号或扰动输入信号的顺馈通道,用以提高系统的精度。
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组成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元件1.给定元件给出与被控制量希望位相对应的控制输入信号(给定信号),这个控制输入信号的量纲要与主反馈信号的量纲相同。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
完整版)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汇总自动控制原理总结第一章绪论在自动控制中,被控对象是要求实现自动控制的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而被控量则是表征被控对象工作状态的物理参量或状态参量,如转速、压力、温度、电压、位移等。
控制器是由控制元件组成的调节器或控制装置,它接受指令信号,并输出控制作用信号于被控对象。
给定值或指令信号r(t)是要求控制系统按一定规律变化的信号,是系统的输入信号。
干扰信号n(t)又称扰动值,是一种对系统的被控量起破坏作用的信号。
反馈信号b(t)是指被控量经测量元件检测后回馈送到系统输入端的信号。
偏差信号e(t)是指给定值与被控量的差值,或指令信号与反馈信号的差值。
闭环控制的主要优点是控制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
但是使用的元件多,线路复杂,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都比较麻烦。
对控制系统的性能要求包括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稳定性和快速性反映了系统的过渡过程的性能,而准确性则是衡量系统稳态精度的指标,反映了动态过程后期的性能。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氏变换是一种将时间域函数转换为复频域函数的数学工具。
单位阶跃函数1(t)、单位斜坡函数、等加速函数、指数函数e-at、正弦函数sinωt、余弦函数cosωt和单位脉冲函数(δ函数)都有其典型的拉氏变换。
拉氏变换的基本法则包括线性法则、微分法则、积分法则、终值定理和位移定理。
传递函数是线性定常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氏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系统或元部件的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包括串联变换法则、并联变换法则、反馈变换法则、比较点前移“加倒数”和比较点后移“加本身”,以及引出点前移“加本身”和引出点后移“加倒数”。
梅森公式是一种求解传递函数的方法,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包括比例(放大)环节、积分环节、惯性环节、一阶微分环节、振荡环节和二阶微分环节。
第三章时域分析法时域分析法是一种分析控制系统时域特性的方法。
其中,时域响应包括零状态响应和零输入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通用4篇)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1篇频率特性分为两种,分别是A(ω) 幅频特性和 φ(ω) 相频特性。
对于一个一阶线性定常系统对正弦输入信号 Asinωt 的稳态输出 Ysin(ωt +ψ) ,仍是一个正弦信号,其特点:①频率与输入信号相同;②振幅 Y为输入振幅A的 |G(jω)| 倍;③相移为 ψ = ∠G(jω)。
振幅 Y 和相移 ψ都是输入信号频率 ω 的函数,对于确定的 ω 值来说,振幅Y和相移 ψ 都将是常量。
|G(jω)| = Y / A 正弦输出对正弦输入的幅值比—幅频特性∠G(jω) = ψ正弦输出对正弦输入的相移—相频特性理论上可将频率特性的概念推广的不稳定系统,但是,系统不稳定时,瞬态分量不可能消失,它和稳态分量始终同时存在,所以,不稳定系统的频率特性是观察不到的。
(1)幅相曲线:对于一个确定的频率,必有一个幅频特性的幅值和一个幅频特性的相角与之对应,幅值与相角在复平面上代表一个向量。
当频率ω从零变化到无穷时,相应向量的矢端就描绘出一条曲线。
这条曲线就是幅相频率特性曲线,简称幅相曲线。
(2)幅频特性曲线: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又称为伯德图(曲线)。
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横坐标是频率 ω ,并按对数分度,单位是[rad/s] .对数幅频曲线的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的函数值,线性分度,单位是[dB],此坐标系称为半对数坐标系。
对数相频特性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相频特性的函数值,线性分度 , 单位是 (0) 或(弧度),频率特性G(jω) 的对数幅频特性定义如下 L(ω) = 20lg |G(jω)| 对数分度优点:扩大频带、化幅值乘除为加减、易作近似幅频特性曲线图。
(3)对数幅相曲线(又称尼柯尔斯曲线):其特点是纵、横坐标都线性分度,对数幅相图的横坐标表示对数相频特性的相角,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的幅值的分贝数。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2篇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1)单位阶跃响应——输入 r(t) = 1(t),输出 h(t) = 1 - e-t/T, t >0 特点:●可以用时间常数去度量系统的输出量的数值。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要点
第一章的概念1、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复合控制方式3、基本要求的提法: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1、 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2、 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3、 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4、 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5、 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6、 熟练运用梅逊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总复习、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C i (s ) C 2(s ) C 2(s ) G(S )复合控制方C i (s) _ G,s)C 2(s)R i (s)1 - G 1G 2G 3G 4 R i (s)-G 1G 2G 31 - G 1G 2G 3G 4C(s) C(s) E(s) E(S) R(s),N(s),R(s),N(s)例3: 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分别求系统的传递函数:EG.7)► * kG 1(S )G2(S )C(s) _R(s) 1 G 1(s)G 2(s)H(s) C(s)-G 2 (s) N(s) 一 1 G,S )G 2(S )H(S )r(t) - u 1 (t) i (t) m「1(t ) R 115(t) = J 川dt)-i 2(t)]dtMy)J(t)R 2C(t)二 1 i 2(t)dtC2将上图汇总得到:R(s) +l i (s) +U i (s)l 2(s)U 1(s )*l 2(s)C(s)1 C 1sC(s)I i (s)U i (s)I2G)(b)例5如图RLC 电路,试列写网络传递函数U c (s)/U r (s).例6某一个控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为:C(t) =1 -2e't • e ,,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微分方程和脉冲响应。
解:传递函数:2〜、3s +2 八厶八、计 d c(t)丄小dc(t )丄小/八 cdr(t)丄“、 G(s),微分万程: 2 3 2c(t)=3 2r(t)(s + 2)(s+1)dt 2 dt dt脉冲响应:c(t)二-e‘ 4e'2tk =1例4、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1~3章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自动控制:是指在无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利用控制装置操纵受控对象,是被控量等于给定值或按给定信号的变化规律去变化的过程。
2、被控制量:在控制系统中.按规定的任务需要加以控制的物理量。
3、控制量:作为被控制量的控制指令而加给系统的输入星.也称控制输入.4、扰动量:干扰或破坏系统按预定规律运行的输入量,也称扰动输入或干扰掐入。
5、反馈:通过测量变换装置将系统或元件的输出量反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号相比较.反送到输入端的信号称为反馈信号。
6、负反馈:反馈信号与输人信号相减,其差为偏差信号。
7、负反馈控制原理:检测偏差用以消除偏差。
将系统的输出信号引回插入端,与输入信号相减,形成偏差信号。
然后根据偏差信号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力图消除或减少偏差的过程。
8、自动控制系统的两种常用控制方式是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9、开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而无反向联系特点:开环控制实施起来简单,但抗扰动能力较差,控制精度也不高。
10、闭环控制:控制装置与受控对象之间,不但有顺向作用,而且还有反向联系,既有被控量对被控过程的影响。
主要特点:抗扰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但存在能否正常工作,即稳定与否的问题。
11、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主要表现在:(1)、稳定性:系统的工作基础。
(2)、快速性:动态过程时间要短,振荡要轻。
(3)、准确性:稳态精度要高,误差要小。
12、实现自动控制的主要原则有:主反馈原则、补偿原则、复合控制原则。
第二章1、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图、频率特性。
2、传递函数:在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域系统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求传递函数通常有两种方法:对系统的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或化简系统的动态方框图.对于由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组成的电气网络,一般采用运算阻抗的方法求传递函数。
4、结构图的变换与化简化简方框图是求传递函数的常用方法。
自控原理复习总结
自控原理复习总结自动控制原理自控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的直接干预下,利用物理装置对生产设备或工艺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使被控制的物理量保持恒定,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
反馈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相减,称为负反馈:反之,则称为正反馈。
自动控制原理系统基本组成示意图□测量元件:测量被控对象的需要控制的物理1=.量,如果这个物理量是非电量,一般需要转化为电量。
□给定元件: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
□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输入量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放大元件: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执行元件: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
□校正元件:也称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
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系统的传递函数: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普拉斯变化之比。
典型环节:比率环节:G(s) = K惯性环节:G(¥积分环节:Ts微分环节:G(s) = Ts一阶微分环节:G(s) = r$ + 1振荡环节:%)=宀—「护2Tn + 2gTs + 1 厂 + + co;延迟环节:G(s)二严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 流图、频率特性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例)无源电气网络的传递函数:P46习题2.7 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 P38例2.9 第三章: 典型输入信号:%恆儘區叽^_H JR(s)qqqc (s )J+qq^+Hjwqqq'阿J 河问C 冋I H, +Hp H 二--------动态性能指标:1.延迟时间td :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稳态 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叫延迟时间。
2•上升时间tr :响应曲线从稳态值的10% 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
对于有振荡的系统, 也可定义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 所需的时间。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总结与复习
三、绘制常规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 起点和终点、实轴上的根轨迹、 渐近线(倾角,与实轴的交点)、 分离点和会合点、与虚轴的交点、 出射角和入射角、 特征方程的根之和=开环极点之和(n-m≥2)
分析与设计:
确定主导极点→根轨迹增益→其他闭环极点→闭环传递函数
第五章 频域分析法
一、频率特性的定义 输出的稳态分量与输入正弦信号之间的关系; 幅频特性,相频特性
(参数的稳定域) ➢ 分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5. 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
• 稳态误差的定义和分类 跟踪稳态误差、扰动稳态误差。
• 利 用 终 值 定 理 求 稳 态 误差
前 提 :E(s) 除 原 点 外 , 其 余 极 点 均在 左 半 平 面 。
• 不 能 利 用 终 值 定 理 时 如何 求 稳 态 误 差
串联校正的两种常用思路
1. 根据性能要求确定希望的开环频率特性的 Bode图,再由Bode图求开环传递函数, 最后得到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2. 限定校正装置为简单结构,通过改变其参 数来获得尽可能好的开环频率特性。
思路2的常用校正方式: 超前校正,滞后校正,滞后超前校正
R(s) E(s)
-
Gc (s)
• 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 稳定性的两种常用定义
运动稳定性 有界输入有界输出稳定性( BIBO 稳定) • 线性定常系统的稳定条件 系统极点均具有负实部 • 反馈控制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特征方程的根(闭环极点)均具有负实部
•劳斯-赫尔维茨稳定判据
劳斯表的计算规律
劳斯判据的应用:
➢ 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 判断不稳定极点的个数; ➢ 求出保证系统稳定的参数取值范围;
二、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 幅相频率特性图(极坐标图,Nyquist图); 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伯德图);
自动控制原理重点内容复习总结
四、高阶系统的闭环主导极点
1、在S平面上,距离虚轴比较近,且周围没有其它的零极点。 2、与其它闭环极点距虚轴的距离之比在5倍以上。
G(
s
)H(
s)
K(T1s 1 )( T2s 1 )(Tms 1 ) sN (T1' s 1 )( T2s 1 )(Tn' s 1 )
esr
lim
s0
1
s G(s)H(s)
微分定理(初始条件为零),
L [df (t)] sF (s), dt
L
[d
2f dt
(t )]
2
s2F
( s ),
积分定理(初始条件为零), L[
f
(t )dt ]
1 s
F(s)
位移(滞后)定理 L[ f (t )] esF (s)
终值定理 初值定理
lim f (t) lim sF (s)
(2)相加、分支点需要跨越方块时,需要做相应变换,两者 交换规律找正好相反。
(3)交换后,利用串、并、反馈规律计算。
四、信号流图
控制原理复习总结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信号流图是一种表示系统各参数关系的一种图解法, 利用梅逊公式,很容易求出系统的等效传递函数。
梅逊公式
总增益:
1
P
k
Pk k ,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控制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概论
定值控制系统:输入是扰动f。 随动控制系统:输入是给定r。
Y (s) G1(s) F (s)
Y (s) G2(s) R(s)
区别在于给定值的形式。
e = x-z
控制原理复习总结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自控原理-复习知识点
•3、参量根轨迹的绘制
由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得到等效的开环传递函数, 将非根轨迹增益的参数变换到根轨迹增益的位置。
•4、 增加开环零、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⑴ 增加开环零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2) 增加开环极点对根轨迹的影响。 (3) 增加开环偶极子对根轨迹的影响。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
1、稳定性 绝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和条件稳定 1)线性系统稳定的充分必要条件: 闭环特征方程的 都具有负实部。 2) 劳斯(Routh)稳定判据:D(s)=1+G(s)H(s)=0 两种特殊情况: 出现全0行对应临界稳定
2、动态性能
输入
系统
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指标: 超调量:σ% 过渡过程时间:tr 、td 、tp 、ts 分析思路: 推导c(t)→分析曲线,推出性能指标
2
阶跃输入 斜坡输入 加速度输入
开环增益 K lim s G(s)H(s) s0
: 系统型别
0型 K p K
Ⅰ型 K v K
Ⅱ型 K a K
提高系统型别,或增大开环增益,可减小稳态误差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开环传递函数 G(s )H(s ) K
* i 1 n j 1
3、控制系统的原理分析 4、控制系统的分类 5、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
第二章 数学模型的建立
1、微分方程 2、传递函数 3、结构图 4、信号流图
信号分方程 拉氏变换 传递函数
时间响应
观察 性能指标
拉氏反变换 估算
5、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s1
0
p1
稳定性、快速性和准 确性分析!
p2
-0.5
s2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总经典总结《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控制线性非线连续离散描述函相平面建模-时域法串联(频率法)建模-求稳定性负倒描述函数曲线自振点振幅、频绘制相求奇点和极限环求运动校正第一章 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一、学习要点1. 自动控制基本术语: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被控量、输入量、干扰量、受控对象、控制器、反馈、负反馈控制原理等。
2. 控制系统的基本方式:①开环控制系统;②闭环控制系统;③复合控制系统。
3.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由受控对象和控制器组成。
4. 自动控制系统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常有:恒值系统与随动系统;线性系统与非线性系统;连续系统与离散系统;定常系统与时变系统等。
5. 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快、准。
6. 典型输入信号:脉冲、阶跃、斜坡、抛物线、正弦。
二、基本要求1. 对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和方法有一个全面的、整体的了解。
2. 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了解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分类,理解对自动控制系统稳、准、快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3. 了解控制系统的典型输入信号。
4. 掌握由系统工作原理图画方框图的方法。
三、内容结构图自动控制的由系统工作原对控制系统常用术语、基本控反馈控制系控制系控制系四、知识结构图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一、学习要点1.数学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形式(1)物理系统的微分方程描述;(2)数学工具—拉氏变换及反变换; (3)传递函数及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4)脉冲响应函数及应用。
2.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1)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梅逊公式的应用;(2)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的应用。
二、基本要求1、正确理解数学模型的特点,对系统的相似性、简化性、动态模型、静态模型、输入变 量、输出变量、中间变量等概念,要准确掌握。
2、了解动态微分方程建立的一般方法及小偏差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运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并对解的结构、运动模态与特征根的关系、零输入 响应、零状态响应等概念有清楚的理解。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总结一、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1.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通过建立系统的数学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物理特性和行为规律。
2.传递函数:传递函数是描述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它是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的比值。
二、系统的稳定性1.稳定性的概念: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给定条件下的输出是否能够始终收敛到一个有限的范围内。
2.稳定性判据:稳定性可以通过判断系统的极点位置来确定,例如极点都位于左半平面时系统是稳定的。
3. 稳定性分析方法: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有根轨迹法、Nyquist稳定判据和Bode稳定判据。
三、系统的时间响应1.系统的单位冲击响应:单位冲击响应是系统对冲激信号的输出响应,它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求得。
2.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单位阶跃响应是系统对阶跃信号的输出响应,它可以通过拉普拉斯变换和反变换求得。
3.响应特性参数:常用的响应特性参数有时间常数、峰值时间、峰值幅值、上升时间、超调量和稳态误差等。
四、控制系统的单一闭环反馈1.开环系统与闭环系统:开环系统是指没有反馈路径的系统,闭环系统是指存在反馈路径的系统。
2.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是指闭环系统中反馈信号与输入信号的比例为-1的系统。
3.闭环系统的稳态误差:稳态误差是指系统在达到稳定状态后,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的偏差。
4.稳态误差的计算和减小方法:可以通过增大控制增益、引入积分环节或者采用预估控制来减小稳态误差。
五、PID控制器1.PID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PID控制器是由比例环节、积分环节和微分环节组成的控制器。
比例环节根据当前误差来调节输出,积分环节根据累积误差来调节输出,微分环节根据误差变化率来调节输出。
2.PID调节器参数整定方法:常用的整定方法有经验整定法、频域法和模拟优化等。
六、根轨迹法1.根轨迹的概念和性质:根轨迹是描述系统极点运动规律的图形,它是由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的根随一个参数的改变轨迹而形成的。
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的考试复习笔记总结
自动控制原理复习总结笔记一、自动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1)时域分析法;(2)频率法;(3)根轨迹法;(4)状态空间方法;(5)离散系统分析方法;(6)非线性分析方法二、系统的数学模型(1)解析表达: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传递函数;脉冲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响应函数;阶跃响应函数(2)图形表达:动态方框图(结构图);信号流图;零极点分布;频率响应曲线;单位阶跃响应曲线时域响应分析一、对系统的三点要求:(1)必须稳定,且有相位裕量γ和增益裕量Kg(2)动态品质指标好。
p t 、s t 、r t 、σ% (3)稳态误差小,精度高 二、结构图简化——梅逊公式 例1、解:方法一:利用结构图分析:()()()()[]()()[]()s X s Y s R s Y s X s R s E 11--=+-=方法二:利用梅逊公式 ∆∆=∑=nk KK P s G 1)(其中特征式 (11),,1,1+-+-=∆∑∑∑===Qf e d fedMk j k j N i i LL L L L L式中:∑iL 为所有单独回路增益之和∑jiLL 为所有两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增益乘积之和 ∑fedLL L 为所有三个互不接触的单独回路增益乘积之和其中,k P 为第K 条前向通路之总增益;k ∆ 为从Δ中剔除与第K 条前向通路有接触的项;n 为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前向通路数目 对应此例,则有:通路:211G G P ⋅= ,11=∆特征式:312131211)(1G G G G G G G G ++=---=∆ 则:3121111)()(G G G G P s R s Y ++∆= 例2:[2002年备考题]解:方法一:结构图化简继续化简:于是有:结果为其中)(s G =…方法二:用梅逊公式[]012342321123+----=∆H G G H G G G H G G通路:1,1321651=∆=G G G G G P1232521,H G G G P +=∆= 1,334653=∆=G G G G P于是:()()......332211=∆∆+∆+∆=P P P s R s Y三、稳态误差(1)参考输入引起的误差传递函数:()HG G s R s E 2111)(+=; 扰动引起的误差传递函数:()()HG G H G s N s E 2121+-=(2)求参考输入引起的稳态误差ssr e 时。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第一章绪论1.机械系统:以实现一定的机械运动、输出一定的机械能和承受一定的机械载荷为目的。
激励(输入):外界与系统的作用,如作用力(载荷)。
分为控制输入和扰动输入。
响应(输出):系统由于激励作用而产生的变形或位移。
2.机械工程控制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机械工程控制论实质上是研究机械工程中广义系统的动力学问题。
具体地说,是广义系统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从系统的一定的初始状态出发,所经历的由其内部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整个动态历程,研究系统与其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从系统、输入、输出三者之间的关系出发,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问题的不同,机械控制工程论的任务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系统分析问题)已知系统和输入,求系统的输出。
(最优控制问题)已知系统和理想输出,设计输入。
(最优设计问题)已知输入和理想输出,设计系统(滤波与预测问题)已知输出,确定系统,以识别输入或输出中的有关信息。
(系统辨识问题)已知输入和输出,求系统的结构与参数。
3.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稳、准、快)稳定性:动态过程的振荡倾向和系统能够恢复平衡状态的能力。
稳定性是系统工作的首要条件。
准确性:在调整过程结束后输出量与给定的输入量之间的偏差。
衡量系统工作性能的重要指标。
快速性:系统输出量与希望值之间产生偏差时,消除这种偏差的快速程度。
控制的三要素:控制对象、控制目标、控制手段。
控制论的两个核心:信息和反馈需要解决的两大基本问题:控制系统的分析和控制系统的设计。
4.反馈:将系统的输出以一定的方式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并共同作用于系统的过程。
内反馈:系统或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形成的反馈。
内反馈是造成机械系统存在动态特性的根本原因。
外反馈: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为达到某种控制目的而人为加入的反馈。
正反馈:能使系统的绝对值增大的反馈。
负反馈:能使系统的绝对值减小的反馈。
5.自动控制的本质:闭环自动控制系统的工作过程就是一个“检测偏差并纠正偏差”的过程。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
自动控制原理总复习资料(完美)总复第一章的概念典型的反馈控制系统基本组成框图如下:输出量串连补偿放大执行元被控对元件元件件象--反馈补偿元件测量元件自动控制系统有三种基本控制方式:反馈控制方式、开环控制方式和复合控制方式。
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稳定性(长期稳定性)、准确性(精度)和快速性(相对稳定性)。
第二章要求:1.掌握运用拉普拉斯变换解微分方程的方法。
2.牢固掌握传递函数的概念、定义和性质。
3.明确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
4.能熟练地进行结构图等效变换。
5.明确结构图与信号流图之间的关系。
6.熟练运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1: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1(s)C2(s)C(s)C1(s)G1(s)G2(s)G3(s)R1(s)R2(s)R1(s)R2(s)传递函数为:C(s) = G1(s)C1(s) / [1 -G1(s)G2(s)G3(s)R1(s)R2(s)]例2:某一个控制系统动态结构图如下,求系统的传递函数。
C(s)C(s)E(s)E(s)R(s)N(s)R(s)N(s)C(s)G1(s)G2(s)-G2(s)传递函数为:C(s) = G1(s)C(s) / [1 + G1(s)G2(s)H(s)N(s)]例3:i1(t)R1 i2(t)R2R(s)+u1(t) c1(t)C1 C2 r(t)I1(s)+U1(s)112+I2(s)将上图汇总得到:R1I1(s)U1(s)C1s r(t)-u(t) = i(t) R U1(s)u(t) = [i(t) - i(t)]dt Cu(t) - c(t) = i(t)Rc(t) = i(t)dtCI2(s)R2KaC(s)1C2s(b)C(s) R(s)+R1C1sR2C2s1Ui(s)1/R11/C1sIC(s)1/R21/C2s10rad/s,试求系统的传递函数、特征方程、极点位置以及阻尼比和固有频率的物理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控原理复习总结自动控制原理自控控制是指在没有人的直接干预下,利用物理装置对生产设备或工艺过程进行合理的控制,使被控制的物理量保持恒定,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律变化。
反馈的输出量与输入量相减,称为负反馈;反之,则称为正反馈。
自动控制原理系统基本组成示意图☐测量元件:测量被控对象的需要控制的物理量,如果这个物理量是非电量,一般需要转化为电量。
☐给定元件: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
☐比较元件:把测量元件检测的被控量实际值与给定元件给出的输入量进行比较,求出它们之间的偏差。
☐ 放大元件:将比较元件给出的偏差进行放大,用来推动执行元件去控制被控对象。
☐ 执行元件:直接作用于被控对象,使其被控量发生变化,达到预期的控制目的。
☐ 校正元件:也称补偿元件,它是结构或参数便于调整的元件。
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稳定性、快速性、准确性系统的传递函数:线性系统,在零初始条件下,输出信号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信号的拉普拉斯变化之比。
典型环节:比率环节:()G s K = 惯性环节:()1K G s Ts =+ 积分环节:1()G s Ts =微分环节:()G s Ts =一阶微分环节:()1G s s τ=+ 振荡环节:22222()212n n nK K G s T s Ts s s ωξξωω==++++ 延迟环节:()s G s e 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结构图、信号流图、频率特性等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例)无源电气网络的传递函数:P46习题2.7 用梅森公式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P38例2.9第三章:典型输入信号:1G 2G 3G 1 H 32 H H + ) ( s R ) ( s C 1 G 1H ) ( s R ) ( s C ) ( 1 3 2 3 2 3 2 H H G G G G + + ⇒ ⇒ ⇒ ) ( s R ) ( s C 13 2 1 3 2 3 2 3 2 1 ) ( 1 H G G G H H G G G G G + + + 1 G 1H ) ( s R ) ( s C ) ( 1 3 2 3 2 3 2 1 H H G G G G G + +h(t)t 时间t r 上升峰值时间t pA B 超调量σ% =A B100%调节时间t sh(t)t 上升时间t r 调节时间t s动态性能指标:1.延迟时间td :响应曲线第一次达到稳态值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叫延迟时间。
2.上升时间tr :响应曲线从稳态值的10%上升到90%所需的时间。
对于有振荡的系统,也可定义为响应从零第一次上升到稳态值所需的时间。
3. 峰值时间tp :响应曲线超过其稳态值达到第一个峰值所需要的时间。
4. 调节时间ts :指响应到达并保持在稳态值5%±或2%±内所需的时间。
5. 超调量:指响应的最大偏离量h(tp)与稳态值的差与稳态值的比,用百分号来表示,即()()%100%()ph th h σ-∞=⨯∞ 6.振荡次数μ: :是指在调节时间ts 内,h(t)波动的次数。
稳态性能指标:稳态误差图3-4指数响应曲线1063.2%86.5%95%98.2%99.3%T 2T 3T 4T 5T 0.632t c (t)=1-ec (t)一阶系统单位阶跃相应曲线 二阶系统在不同ξ值得瞬态相应曲线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性能指标: 1ξ=临界阻尼 ;1ξ>过阻尼;01ξ<<欠阻尼21()()%100%100%()p h t h e h ξσ---∞=⨯=⨯∞超调量%σ只是ξ的函数,阻尼比ξ越小超调量%σ越大左图为:阻尼比ξ与超调量%σ之间的关系 调节时间的计算:3(0.05)4(0.02)S n S nt t ξωξω=∆==∆= 劳斯判据:系统特征方程式的根全部都再s 左半平面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劳斯表的第一列系数全部为正数。
如果劳斯表第一列出现小于零的数值,系统就不稳定,且第一列各系数符号的改变次数,代表特征方程式的正实部根的数目。
(P66)掌握绘制系统根轨迹的基本法则对于稳定的系统,闭环主导极点越远离虚轴,即闭环主导极点的实部绝对值越大,系统振荡越严重,从而系统超调量增大,振荡次数增多,引起系统的调整时间增加。
常见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及相应的根轨迹图(P101)作业4-4(P120)答案:]惯性环节的伯德图Nyquist图绘制方法:①写出A(ω) 和 (ω) 的表达式;②分别求出ω = 0和ω =+∞时的G(jω);③求Nyquist图与实轴的交点;④如果有必要,可求Nyquist图与虚轴的交点,交点可利用G(jω)的实部Re[G(jω)]=0的关系式求出,也可利用∠G(jω) = n·90°(其中n为正整数)求出;⑤必要时画出Nyquist图中间几点;⑥勾画出大致曲线。
系统各频段的作用:低频段:系统的稳定性能中频段:系统的动态性能高频段: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例题5-4(P139)例题5-8(P152)重要串联超前校正和串联滞后校正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特点:(1)超前校正是利用超前网络的相角超前特性对系统进行校正,而滞后校正则是利用滞后网络的幅值在高频衰减特性。
(2)用频率法进行超前校正,旨在提高开环对数幅频渐进线在截止频率处的斜率(-40dB/dec 提高到-20dB/dec),和相位裕度,并增大系统的频带宽度。
频带的变宽意味着校正后的系统响应变快,调整时间缩短。
(3)对同一系统超前校正系统的频带宽度一般总大于滞后校正系统,因此,如果要求校正后的系统具有宽的频带和良好的瞬态响应,则采用超前校正。
当噪声电平较高时,显然频带越宽的系统抗噪声干扰的能力也越差。
对于这种情况,宜对系统采用滞后校正。
(4)超前校正需要增加一个附加的放大器,以补偿超前校正网络对系统增益的衰减。
(5)滞后校正虽然能改善系统的静态精度,但它促使系统的频带变窄,瞬态响应速度变慢。
如果要求校正后的系统既有快速的瞬态响应,又有高的静态精度,则应采用滞后-超前校正。
工程最佳系统:二阶工程最佳系统、三阶工程最佳系统、四阶工程最阶系统。
采样定理:若已知连续信号()e t 的最大角频谱为max ω,采样周期为T ,则当采样周期满足maxT πω≤时,采样信号()e t *才能较好地复现连续函数的()e t 形式。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差分方程通过Z 变换得到脉冲传递函数)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自动控制系统忽略阻尼转矩和扭转弹性转矩,运动控制系统的简化运动方程式:memmddtLdJ T Tdtωθω=-=生产机械的负载转矩特性:恒转矩负载,恒功率负载,风机、泵类负载直流调速系统的可控直流电源:①晶闸管整流器-电动机调速系统(V-M系统);②PWM变换器-电动机系统。
为了避免或减轻电流脉动的影响,需采用抑制电流脉动的措施,主要有:①增加整流电路相数,或采用多重化技术;②设置电感量足够大的平波电抗器。
V-M系统机械特性:与V-M 系统相比,直流PWM 调速系统在很多方面有较大的优越性:①主电路简单,需要的电力电子器件少;②开关频率高,电流容易连续,谐波少,电动机损耗及发热都较小;③低速性能好,稳速精度高,调速范围宽; ④若与快速响应的电动机配合,则系统频带宽,动态响应快,动态抗扰能力强;⑤电力电子开关器件工作在开关状态,导通损耗小,当开关频率适当时,开关损耗也不大,因而装置效率较高;⑥直流电源采用不控整流时,电网功率因数比相控整流器高。
转速控制的要求和稳态调速性能指标:1.调速范围:maxminn D n = 2.静差率:0Nn s n ∆= 3.调速范围、静差率和额定速降之间的关系:(1)N N n sD n s =∆-例题2-2(重要)某龙门刨床工作台拖动采用直流电动机,其额定数据如下:60kW ,220V ,305A ,1000r/min ,采用V-M 系统,主电路总电阻R =0.18Ω,电动机电动势系数C e =0.2V min/r 。
如果要求调速范围D=20,静差率s≤5%,采用开环调速能否满足?若要满足这个要求,系统的额定速降Δn N 最多能有多少?解:当电流连续时,V-M 系统的额定速降为 3050.18=275r/min 0.2dNN e I R n C ⨯∆==开环系统在额定转速时的静差率为2750.21621.6%1000275N N N N n s n n ∆====+∆+如要求20D =,5%s ≤,即要求10000.05 2.63/min (1)20(10.05)N N n s n r D s ⨯∆=≤=-⨯-图2-19 转速负反馈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稳态结构框图图2-22 直流电动机动态结构框图的变换图2-23 转速反馈控制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结构框图在同样的负载扰动下,开环系统的转速降落opn ∆与闭环系统的转速降落cl n ∆的关系是: 1opcl n n K ∆∆=+例题2-3(重要)在例题2-2中,龙门刨床要求D =20,s ≤5%,已知 K s =30,α= 0.015Vmin/r ,C e =0.2Vmin/r ,采用比例控制闭环调速系统满足上述要求时,比例放大器的放大系数应该有多少?开环系统额定速降为 275/min op nr ∆=, 闭环系统额定速降须为 2.63/min cl n r ∆≤,由式(2-48)可得27511103.62.63opcl n K n ∆=-≥-=∆代入已知参数,则得:103.646/300.015/0.2p s e K K K C α=≥=⨯即只要放大器的放大系数等于或大于46。
反馈控制规律:①比例控制的反馈控制系统是被调量有静差的控制系统;②反馈控制系统的作用是:抵抗扰动, 服从给定;反馈控制系统所能抑制的只是被反馈环所包围的前向通道上的扰动。
③系统的精度依赖于给定和反馈检测的精度。
比例控制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其稳定条件:2()m l s s l s T T T T K TT ++<PI 控制优点:PI 控制综合了比例控制和积分控制两种规律的优点,又克服了各自的缺点。
比例部分能迅速响应控制作用,积分部分则最终消除稳态偏差。
PI 调节器的传递函数:111()PI p s W s K sττ+= 由扰动引起的稳态误差取决于误差点与扰动加入点之间的传递函数。
测速方法:M 法测速(高速)、T 法测速(低速)、M/T 法测速为了解决转速反馈闭环调速系统起动和堵转时电流过大的问题,系统引入电流截止负反馈。
从闭环结构上看,电流环在里面,称作内环;转速环在外边,称作外环。
参数计算:*0*n n i i dU U n n U U I ααβ=====*0n U n n α==*imd dmU I I β==图3-6 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起动过程的转速和电流波形双闭环直流调速系统的起动过程有以下三个特点:(1)饱和非线性控制;(2)转速超调;(3)准时间最优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