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传染(2)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人畜共患的疾病,其危害不仅涉及到个人的健康,还会对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研究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以加深对传染病这一重要问题的了解。
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其种类繁多。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其结构简单,可以自由繁殖;病毒则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结构,需要依附于宿主细胞才能进行繁殖;寄生虫是一类多细胞生物,常通过寄生于宿主体内引起疾病;真菌则是一类真核生物,常见的有霉菌和酵母菌,可以通过孢子传播。
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点,如细菌具有较强的代谢能力和耐受性,病毒具有快速繁殖和突变的能力,寄生虫可通过不同的宿主进行传播,真菌则在适宜的环境下容易生长繁殖。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与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传染病传播的途径和防控的策略。
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水传播、食品传播和媒介传播等几种。
从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的角度来看,一些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流感、麻疹等可以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病原微生物释放到空气中,从而传播给他人。
而接触传播则是指通过与感染者的皮肤接触或接触污染物表面传播,如手足口病和疥疮等。
水传播和食品传播则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品进入人体,引发相应的感染病症。
媒介传播则是通过介体传送感染,如蚊虫、跳蚤等可以作为病原体的媒介传播给人类。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需要了解不同传播方式对应的防控策略。
合理的预防措施和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室内通风等,可以有效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三、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为了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加强病原微生物的监测与研究,可以及早发现新的传染病行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 2.稳定状态感染
• 有些病毒(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增值过程中, 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细胞暂时不出现溶解和死 亡,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 以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细胞融合或细胞表面出 现新抗原等多种变化。
• 3.包涵体形成
• 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 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特殊“斑块”。
• 2.内毒素 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 结构成分(脂多糖),只有菌细胞死亡、自溶或人 为地破坏菌细胞时,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 素在毒性、化学组成、耐热性及抗原性等方面不 同。 • 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 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 (1)发热反应 • (2)对白细胞的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4)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生物,通过适当的侵入门户进入动物机体。病原 微生物是感染发生的首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
感染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
力和数量,才能抵抗机体的防御机制,向组织扩 散;病原微生物还必须经适当途径侵入易感动物 体内,到达特定部位,才有可能在体内生长繁殖 并引起感染。
2.易感动物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感受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易感 性。如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非常易感,但禽类在 正常情况下对炭疽杆菌则无感受性。马骡等单蹄 动物,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而牛、猪等偶蹄动 物则易感性强。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是 属于动物的种属特异性,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 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④磷脂酶 ⑤卵磷脂酶 ⑥激酶
⑦凝固酶 ⑧脱氧核糖核酸酶
4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 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 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体液免疫作用,才 能建立感染。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作用的表 面结构---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 等。
传染病2

1传染病是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但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其中有传染性的感染性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4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在大多数传染病中,显性感染只占全部受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冰山一角”)。
6病原携带状态按病原体种类不同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
按其发生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与慢性携带者。
所有病原携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且在体内繁殖并能排出体外;因而在许多传染病中,如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乙型肝炎等,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7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特点: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但在体内不繁殖且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疟原虫、结核杆菌等感染。
8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1、患者2、隐性感染者3、病原携带者4、受感染动物。
9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 1、呼吸道传播 2、消化道传播 3、接触传播 4、虫媒传播 5、血液、体液传播 10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都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当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一定水平,若又有传染源和合适的传播途径时,则很容易发生该传染病流行。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一直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病原微生物是指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而传染病是指通过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或水源传播等途径,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第一部分:细菌与传染病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它们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和人体内。
有些细菌对人体而言是有益的,但也存在一些致病细菌,如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
这些致病细菌可以通过食物中的细菌污染引发传染病,例如食物中毒。
第二部分:病毒与传染病病毒是一种有包膜或无包膜的微生物,它们不能自行繁殖,必须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复制。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种类繁多,如流感、艾滋病和乙肝等。
这些病毒通过空气传播、血液传播或性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第三部分:真菌与传染病真菌可分为真菌寄生和真菌感染两种形式。
真菌寄生是指真菌寄生在宿主的表皮或黏膜上,引起丝状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传染病。
真菌感染则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真菌进一步感染,常见的有念珠菌病和芽生菌病等。
第四部分:寄生虫与传染病寄生虫是以寄生为生活方式的生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线虫、节肢动物等多个类群。
这些寄生虫通过体内或体外感染等方式引起传染病,如疟疾和血吸虫病等。
寄生虫传染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昆虫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结论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人类需要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与控制,以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在个体层面,人们应提高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社会层面,政府和医疗机构应加强传染病监测和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只有加强科研和预防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应对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带来的挑战,促进人类的健康与发展。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

保护易感人群
因禽流感病毒高度易变,目前尚无商品化的人用 H5N1疫苗 对密切接触者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用中医药 辨证施治
16
普通人群如何预防人禽流感?
勤洗手:人禽流感大多数从手传播到口/鼻 不扎堆:减少在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久留 吃熟食:避免进食不熟的鸡鸭蛋、肉 躲病禽:避免接触病禽、病鸟尤其野生动物 勤通风:办公室及家里注意通风换气
30
九、预防
控制传染源
疫情报告: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 构报告 隔离治疗患者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 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 者,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
31
切断传播途径
社区综合性预防 :加强科普宣传,保持公共场所通风 换气、空气流通;环境的处理消毒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确保住所或 活动场所通风 严格隔离病人 :隔离,通风,医护人员防护 实验室条件要求:具备生物安全防护条件
与普通流感基本一致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7天以内 H9N2亚型: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 H7N7亚型:常表现为结膜炎 H5N1亚型:重型患者大多为该病毒感染
9
10
六、诊 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流行病学史:指发病前一周内曾到过禽流感暴发疫点,或与 被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者,或从事 禽流感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目前不排除与患者有密切接触 者有患病的可能
7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其它禽类、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 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在人类社会中,病原微生物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们无处不在,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引发疾病。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感染途径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根据生物学特征以及病原性质,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四类。
1. 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原微生物,其形状多样,可以是球形、杆状或螺旋形。
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有肺炎、肠炎等,例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2. 病毒:病毒是最小的病原微生物,只能在寄生于宿主细胞内复制。
常见的病毒包括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引起流感、乙肝等传染病。
3. 真菌:真菌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主要包括霉菌和酵母菌。
真菌可以感染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引起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病等。
4. 寄生虫:寄生虫是依赖其他生物体寄生的生物,包括原生动物和多细胞动物。
疟原虫、蛔虫等都属于寄生虫,引发疟疾、蛔虫病等传染病。
二、病原微生物的感染途径病原微生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和水源传播等。
1. 空气传播:某些病原微生物可通过空气中的悬浮颗粒传播,如结核杆菌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引发结核病。
2. 飞沫传播:一些病原微生物通过患者的喷嚏、咳嗽等方式释放飞沫,被他人吸入后引起感染,如流感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引发流感。
3. 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分泌物、皮肤损伤等可导致病原微生物传播,如皮肤病毒感染通过接触传播引发皮肤病。
4. 食物和水源传播:一些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食物和水源传播,如沙门氏菌通过食品污染引发食物中毒。
三、病原微生物的预防与控制为了减少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消毒、避免接触病原微生物等,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入侵人体的机会。
2. 疫苗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某些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有效提高人体的抵抗力,如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等。
传染病分类(二)

传染病分类(二)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的疾病。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传染病,医学界对传染病进行了分类研究。
本文将进一步阐述传染病的分类,并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探讨。
正文:一、按照传染源分类传染病1. 动物源性传染病a. 鼠疫:由鼠疫杆菌感染,主要通过跳蚤传播。
b. 猪流感:由猪源性流感病毒感染,人与猪直接接触而传播。
c. 支原体肺炎:由支原体感染,在家畜中广泛传播。
2. 人源性传染病a.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过飞沫传播。
b.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血液和性接触传播。
c.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过空气传播。
二、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1. 空气传播传染病a. 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b. 麻疹:由麻疹病毒感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c.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
2. 食物传播传染病a.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伤寒、副伤寒等,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病原体传播。
b. 寄生虫感染:如肠道寄生虫感染,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三、按照病原体分类传染病1. 细菌性传染病a. 腺鼠疫:由鼠疫杆菌引起,通过跳蚤传播。
b. 气管炎:由流感嗜血杆菌引起,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c. 抗生素耐药菌感染: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2. 病毒性传染病a. 流感:由流感病毒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b. 感冒:由多种不同的病毒感染,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c. 肝炎:由各型肝炎病毒感染,通过不同途径传播。
四、按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类传染病1. 重型传染病a. 瘟疫:由鼠疫杆菌感染,病情严重,病死率高。
b.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无法治愈,致命性较高。
c. 副痘:由副痘病毒感染,会导致严重的皮肤病变。
2. 中型传染病a. 乙肝: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炎和肝硬化。
b.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症状多样,严重者可影响呼吸系统功能。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4) 脓毒血症 化脓菌通过血流散播,致使多数组织器 官出现化脓性感染。
-38-
三、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感染的过程
(二) 病原微生物的排出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同时可不断
地向机体外排出。 排出途径与传染病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繁殖的
-27-
感染症的冰山现象
无症状感染
-28-
典型疾病表现 轻微临床表现
微生物学研究 侧重于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 病的重点转移 到预防感染, 则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
隐性感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
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 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大肠杆菌F4(K88)→ 猪的小肠前段
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大肠杆菌F6(987P)→ 猪的小肠后段
大肠杆菌F2→ 人的小肠
-10-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 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 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乱弧菌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 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 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 溶血链球菌
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作用所清除
-8-
1、 侵袭力
黏附素:凡细菌表面能与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表面 受体黏附的结构成分。
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革 兰氏阴性菌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外膜蛋白(OMP)以 及脂磷壁酸(LTA)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兽医微生物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造 成宿主功能紊乱,属IV型变态反应。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3. 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抑制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之后,相继 发现了猴免疫缺陷病毒、牛免疫缺陷病毒和猫免疫缺陷 病毒等,主要损伤特定的免疫细胞,导致免疫抑制。 机体免疫应答降低或暂时性免疫抑制如:流感病毒、猪 蓝耳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犬瘟热病毒、猫和犬细 小病毒感染都能暂时抑制宿主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如炭疽Ⅱ号疫苗是将炭疽杆 菌强毒株在42~43℃培养传代育成
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 分支杆菌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上每15天传1代,持续传代 13年后育成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减弱毒力的方法
续
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是在含50%CO2的 条件下选育的;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细菌的致病作用 病毒的致病作用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一)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
1.致病性 又称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 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疾病的能 力,是病原微生物的共性和本质。强调种属特征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本章内容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非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微 生物,称为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具有致病 性的微生物。 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腐生性病原微生物:
传染病的基础知识

一、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一)传染: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定途径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传染,也称为感染。
(二)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三)传染病的特征:1.有特异的致病微生物:2.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的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反应:4.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5.耐过的动物能获得特异性免疫:二、感染的类型:(一)按感染的来源划分: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二)按病原种类划分: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原发性感染和继发性感染;(三)按感染的部位划分: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四)按症状是否典型划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五)按临床表现划分: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六)按发病严重程度划分:良性和恶性;(七)按病程长短划分: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感染;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传染病的病程):1.潜伏期:从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称为潜伏期;2.前驱期:潜伏期之后到该传染病特征性临床症状表现出来前的这段时期称为前驱期; 3.明显(发病)期:前驱期之后疾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表现出来这段时期称为明显期;这一时期是传染病发展的高峰阶段,在诊断上有重要意义。
4.转归期:传染病发展的最后结局时期称为转归期。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畜群。
(一)传染源:是指某种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动物机体。
传染源色括:病畜和带菌(毒)者1.病畜:是主要的传染源。
前驱期和明显期的病畜,可以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微生物,其作为传染源的作用最大。
2.带菌(毒)者:又称为病原携带者,是指临床上没有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微生物的动物。
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潜伏期带菌(毒)者、恢复期带菌(毒)者、健康动物带菌(毒)者。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二章 细菌概述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 细菌与外界环境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性
• 掌握:细菌的毒力、感染的概念、感 染的类型 • 熟悉:感染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了解:细菌的侵入数量及侵入门户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细菌侵入机体、生长繁 殖、破坏组织、引起病理变化的特征。 •细菌的致病性是指能引起机体疾病的性能 •具有致病性的细菌叫致病菌或病原菌。
全身性感染的几种常见病理表现
第四节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二、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3、带菌状态:在显性或隐性感染痊愈后,病菌未立即消 失,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仍在体内继续 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者,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机体称带菌者。 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成为重要传染源之一。
∴及时检出带菌者并进行隔离和治疗,对于控制传染病 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表面结构:指位于病原菌表面的、能帮助细菌发挥侵袭力 的菌体结构。表面结构包括荚膜、菌毛等。
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具有抵抗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 噬和消化作用,抑制体液中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 ,保护细菌使其繁殖。 菌毛(类) :本身没有毒性,但它帮助细菌粘附(吸附) 与细胞表面,细菌感染的先决条件是要附着(固定)在 皮肤粘膜表面上。菌毛就像“苍子”的“毛刺”一样, 粘附(吸附)在衣服表面。
2、内毒素
概念:是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类脂A),只有当菌 体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后,才能释放出来。
内毒素特点: ⑴毒性较弱 ⑵选择性毒害不明显,引起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主要有: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 与休克,④DIC 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简称LPS),耐热,故不易被热、 蛋白酶等破坏。 ⑷主要是G-菌产生。 ⑸抗原性弱,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⑹内毒素免疫原性弱,经甲醛处理后不能制成类毒素。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二) (2)

细菌性痢疾
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容易被苍蝇叮咬
的食物
吃瓜果应洗净、削皮。 粘液便或脓血便,应尽快就诊,以便及时诊断, 尽力治疗。 夏秋季儿童不明原因的急骤高热,并伴抽痉或
昏迷者, 应注意确定是否为中毒性菌痢,应及
时请医生检查,以明确诊断。
手足口病
出现,如埃博拉出血热、疯牛病、艾滋病、非典等。
传染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 早治疗、早隔离
传染病的概念
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立克次
体、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成为 感染性疾病,其中由人传给人或由动 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称传染病。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
(二)
邹平县中医院
主要内容
传染病的历史 传染病的有关概念 肠道传染病:菌痢、手足口病、
Hale Waihona Puke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水痘、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猩红热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病的历史
瘟疫、战争和饥荒,被称为人类历史悲剧的“三 剑客”。 他们不仅带给人类痛苦和恐慌,有的时候也导致
手足口病系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
见传染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显性感 染症状一般轻微,主要通过粪、口途径 传播,亦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痛,口腔内疼 痛和皮疹,在手、足、臀、膝部出现丘 疹、疱疹,可自愈,不留痂。一般仅需 对症治疗,预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 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病人可 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Neuraminidase
M2 protein M1 Protein Viral RNA Haemagglutinin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改变毒力的方法
❖ 1.增强毒力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回归易感动物是 增强微生物毒力的最佳方法。易感动物既可以是本 动物,也可以是实验动物。特别是回归易感实验动 物增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已被广泛应用。如多杀 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都可 增强其毒力。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被温和 性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如魏氏梭菌与八叠球 菌共生时毒力增强,白喉杆菌只有被温和噬菌体感 染时才能产生毒素而成为有毒细菌。实验室为了保 持所藏菌种或毒种的毒力,除改善保存方法(如冻 干保存)外,可适时将其通过易感动物。
基本概念
❖ 9.受体: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 的成分。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 基往往是黏附素的直接结合部位,如大肠杆 菌1型菌毛结合D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 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大肠杆菌的(K99)菌 毛结合唾液酸和半乳糖。部分黏附素受体为 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原结合 的蛋白受体为胶原蛋白。
细菌的致病作用(五)
❖ 细菌的黏附能力与致病性密切相关,是感染的第一步。黏附 的细菌更易于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包括 吞噬、抗体、补体及抗生素的杀灭作用,并可克服肠蠕动、 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的清除作用。
❖ 黏附的部位可以是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或血液中的淋巴 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大多数细菌的黏 附素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如大肠杆菌的F4(K88)菌 毛、F18(O139:K12:H)菌毛仅黏附于猪的小肠前段, 引起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P菌毛仅黏附于人的尿道上端 导致肾盂肾炎。
❖ 8.内毒素(endotoxin) 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结构成分。生活状 态时不释放到外环境中,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 释放,故称为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最外层成分,覆 盖在坚韧细胞壁的黏肽上,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内毒素耐热,加热 100℃经1h不被破坏,必须加热到160℃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 氧化剂煮沸30min才能灭活。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2 全身传染
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血 液、淋巴液,从而扩散到全身各个器官,此 种状态称为全身传染.如菌血症、病毒血症、 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血症。
菌血症: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组织中繁殖,通过血流转
移到其他组织器官中,而不在血流中繁殖;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从局部进入血流并在血流和全
身各器官中大量繁殖,进而毒害全身时;
2.半数感染量(ID50) :能使接种实验动物、 鸡胚或细胞在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 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二、构成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的因素
一株强毒的病原微生物,它能突破寄主的防卫 屏障,深入机体组织内部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 的物质毒害机体,构成传染。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构成的。
脓毒血症:化脓菌及其毒素通过血流散布到全身各
组织器官,使多数器官呈现化脓性病变时;
毒血症: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其
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动物机体中毒.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二)病原微生物的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生长繁殖,造成动 物发生疾病,同时还可以不断通过宿主排放到 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种类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部位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部分G-
细胞壁成分、裂解后释出 活菌分泌外周环境
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小时破坏 差、60-80℃30分钟破坏
毒性作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
用
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1 自然因素
(1)作用于传染源:一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的转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引起传染病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通过不同的途径侵入人体,引发一系列症状和疾病。
本文将探讨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以及它们与传染病的关系。
细菌:无处不在的微生物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属和种,有些细菌是人体的正常微生物群落的一部分,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然而,其他一些细菌却是人类常见的病原体。
细菌引起的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直接接触、水源以及食物传播。
例如,肺炎球菌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病原体,可以导致肺炎和脑膜炎。
此外,大肠杆菌是食物中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饮用受污染的水源传播。
病毒:微小而致命的威胁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的微生物,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才能生存和复制。
与细菌不同,病毒没有自主生长和繁殖的能力,它们需要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使用其生物机制进行复制。
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通常通过空气飞沫、体液传播、虫媒传播或经皮肤黏膜感染等途径传播。
例如,流感病毒可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办公室和医院中易于传染。
另外,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性接触和婴儿妊娠时由母亲传给婴儿。
真菌:隐匿的感染源真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植物、动物和人体。
大部分真菌无害,但某些真菌会导致人类疾病。
真菌传播通常通过孢子或菌丝进行,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如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真菌易于滋生和传播。
例如,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感染,它常见于口腔和阴道黏膜,通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
寄生虫:潜伏的危险寄生虫是一类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的生物,它们从宿主体内获取营养并繁殖。
人类可以感染多种寄生虫,如蛔虫、钩虫和疟原虫等。
寄生虫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食物和水源传播。
例如,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感染病,蚊子是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此外,包虫病是由摄入受感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的,引起囊虫在人体内寄生。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的关系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疾病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能够侵入人体并繁殖,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通过接触、飞沫、空气、食物或水传播而引起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病原微生物是造成传染病的直接原因,它们通过侵入人体的方式,感染人的细胞并破坏正常的组织功能。
不同的病原微生物所引发的传染病种类繁多,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
它们能够生存于不同的环境中,有些细菌对人体是有益的,但也有一些细菌会引起各种传染病,如肺炎、结核病、痢疾等。
细菌通过空气、接触或食物和水传播,削弱人体免疫力,并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病毒是另一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病毒只能在寄主细胞内繁殖,并利用寄主细胞的机制来感染人体。
病毒感染可引发一系列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乙肝等。
病毒通过空气飞沫、血液传播等途径感染人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威胁。
真菌是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它们生活在空气中、植物上或土壤中。
某些真菌能够侵入人体并引起真菌感染病,如白色念珠菌、念珠菌性肺炎等。
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中,给予治疗通常较为困难。
寄生虫是一类以寄生为生活方式的生物,能够进入人或动物体内,并从生物体中获取养分,导致寄主体质减弱或出现疾病。
疟原虫、血吸虫等是常见的寄生虫病原微生物,它们通过蚊子叮咬、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播,给世界各地造成了广泛的传染病问题。
病原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威胁,使人感到不适、虚弱甚至丧失生命。
其次,传染病在人际交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SARS疫情使得人们出行受限,经济受到极大冲击。
再者,传染病给医疗资源带来巨大压力,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进行防控与治疗。
为了应对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结核病卡 介苗是将牛型结核杆菌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 上每15天传一代,持续传代13年后育成;
医学ppt
18
(4)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是 半强毒菌株在含有50%动物血清的培养基上,在 50% CO2的条件下选育的;
(5)通过非易感动物,猪丹毒疫苗是将强毒株通过豚 鼠370代,又通过鸡42代而成;
一株强毒的病原微生物,它能突破寄主的防卫 屏障,深入机体组织内部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 的物质毒害机体,构成传染。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构成的。
医学ppt
7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一)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组织或 细胞中生长繁殖,并广为扩散的能力,称为侵 袭力,病原菌的侵袭力与多种因素有关。
医学ppt16来自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种类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部位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部分G-
细胞壁成分、裂解后释出 活菌分泌外周环境
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小时破坏 差、60-80℃30分钟破坏
毒性作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
用
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病原性(致病性):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 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 力。 一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菌株,它们的致病 能力大小是有差异的,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 就是毒力。毒力是各个菌株或毒株的群体特征。
医学ppt
3
(二)致病性的确定——Koch法则: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 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 第三:此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 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 的培养物。
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 溶、死亡崩解,或人工方法破坏其细胞的完整 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
医学ppt
15
(2)特性:
a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加热 100℃ 经1h仍不被破坏,必须加热160℃ 经2-4h,或 用强酸,强碱煮沸30min才失活。 b毒性较弱。 c 无特异性致病作用,各种内毒素中毒反应基本相 同:发热、休克、DIC等。 d抗原性较弱, 不能被甲醛脱毒变为类毒素。
1 外毒素
(1)定义:是病原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
分泌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医学ppt
13
(2) 特性:
a 蛋白质,不耐热,一般60-80℃ 10-30min可失去活性; b毒性作用极强,1mg纯化的A型肉毒毒素能杀死2000万 只小鼠,是已知的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毒 素;
医学ppt
8
1 定殖与吸附:主要依靠黏附素发挥作用。
黏附素是菌体表面具有黏附功能的结构成 分:细菌菌毛、某些外膜蛋白和膜磷壁酸等, 其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附着在细胞表面。
医学ppt
9
2 抗吞噬和定居: 当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
障,侵入机体后,必然会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与 体液性抗体等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清除。如果 病原菌能够逃避和克服这些免疫因素的影响,便 可在机体内大量繁殖和定居。
DIC等
抗原性 弱,能刺激机体形成抗体,强,能刺激机体形成抗毒
但无中和作用,甲醛处理 素,经甲醛脱毒后能形成
后不能形成类毒素
类毒素
医学ppt
17
三 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 的增强与减弱
1 细菌毒力减弱的方法
(1) 长时间在体外连续培养传代;
(2) 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如炭疽I型和II号疫苗 均是将强毒株在42-43℃培养传代育成;
医学ppt
11
(2) 溶纤维蛋白酶(又称链球菌激酶)
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能产生这种酶,能将 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有利于病原微生 物向组织深部蔓延扩散.
(3) 胶原酶 魏氏梭菌能产生一种蛋白质
分解酶,它能水解动物肌肉中网状结缔 组织,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作用。
医学ppt
12
(二)毒 素
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动 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物质。其是病原菌的 主要致病因子。根据毒素的产生方式、性质和致 病特点的不同, 可将其分为两类:
医学ppt
4
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
第一,应在致病菌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 无毒力菌株中无。
第二,如有毒力菌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的 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 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
第三,将细菌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 程中表达。
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 生免疫保护。
c 毒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同细菌产生的毒素对不同器官 有选择作用, 如破伤风毒素和肉毒毒素 d 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用于紧 急治疗和预防.可用0.4%甲醛脱毒为类毒素,具有抗原性, 可作为疫苗免疫接种.
医学ppt
14
2 内毒素
(1)定义: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释
医学ppt
5
(三)毒力的测定
1.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接种的实验动 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 生物量或毒素量。
2.半数感染量(ID50) :能使接种实验动物、 鸡胚或细胞在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 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医学ppt
6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二、构成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的因素
医学ppt
1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 病原微生物: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
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
▪ 非病原微生物:不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
物。
医学ppt
2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
一、病原性与毒力
(一)概念
病原菌抗吞噬、清除作用可通过自身的结构成 分或合成代谢产物来实现。如炭疽杆菌、肺炎球 菌等的荚膜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 等。
医学ppt
10
3 促进扩散和转移
病原菌在体内的扩散和转移主要依靠 其产生的一些酶类,如:
(1) 透明质酸酶:在机体结缔组织中,有粘 性的高分子多糖质-透明质酸,具有降低 或阻止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扩散的作 用,有的病原微生物(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 产生分解它们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