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

合集下载

新课程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中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中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即彼此的地位、作用及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保证,也是新课程进行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

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和教学改革,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既包括师生伦理关系,也包括师生情感关系。

现就二者分别进行阐述:一、师生伦理关系传统的师生伦理关系,是管和被管的关系,教和被教的关系。

学生作为一个具有独立的个人权力的社会人,其人身权力和自由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力被老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侵犯: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忽视学生的独立性;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甘做“人梯”、“红烛”、“春蚕”。

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力,还是包办代替,还是为学生发展牺牲自己,这些都是不恰当的伦理关系。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一)在人格上师生是民主平等的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即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要接纳学生独特的个性行为表现,又要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法制意识,明确师生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切实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教师要认识到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是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不能被任何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和左右。

(二)在教学上是相长、互动的新课程提倡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

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才”。

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帮助、引导学生学习上:采用“对话”的形式,当好“平等中的首席”;帮助学生反思自我,确定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学会评价;帮助学生发现潜能等。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怎样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网上查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义为: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

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清楚的认识到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教师的角色从此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

以下关于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用“严”和“爱”相结合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总想着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要总是给学生板着脸。

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也并不是很严肃,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一些同学的小动作我也总是一个眼神或者点名批评而已,希望用爱来感化他们,并没有严厉的进行说服教育。

一两周以后,令自己想不到的是,那些上课有小动作的学生竟然变得变本加厉,上课公然捣乱,原本想着他们能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难道是我错了吗,课后我找了班干部谈话,他们反映说是我对他们太松了,导致一些学生上课根本不怕我。

听了学生的话我才恍然大悟,一味“爱”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本来应有的严肃。

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听取了学生的建议,积极反思和改进,我和学生的关系也更融洽了。

现在我也深深的体会到,古人说的“严师出高徒”是有一定道理的。

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严”和“爱”结合在一起,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会得以构建。

二、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学生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就在唤醒、激励、鼓舞。

”如果教师对学生点滴的成功、小小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使他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他的成就感,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刘老师班有一名学生,他叫吉宝凌。

刚开始给他们上课的时候,他上课虽不捣乱但是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爱睡觉。

有几次他都在我的课上睡觉,被我揪起来。

后来,我找他谈话,他说“他觉得自己笨,上课的内容听不懂,”我对他说其实我们学的东西并不难,只是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如今,教师对学生热爱有余,尊重不足;而学生对教师尊重有余,热爱不足。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僵硬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是彼此缺乏沟通和理解。

作为教师,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相应的尊重。

首先,学生是一个有生命,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尊严,不应该一昧地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应该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不同的思想教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教师应该与学生沟通,发现学生的另一面,挖掘在他们身上的真善美与潜力,将师生关系也当成两个平等对立的思想进行交流,然后互相尊重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作为学生,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将老师避而远之,应与老师交流,完整地认识老师这个人。

首先,学生应该理解老师,将老师看作一个可以交流的人,不仅仅是交流学业知识,还有人生道理。

教师年龄长于学生,能给学生起到一个模范性的作用,使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

其次,学生不应该仅仅只看讲台上的教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了解老师,比如对生活或者工作的态度,更了解老师,能与老师进行除课堂知识以外的交流。

二、新型师生关系。

如今,学校教育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与学堂夫子般的教学方式不一样了,人的思想观念也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应该构建如何的新型师生关系呢?我认为,首先是尊重。

学生教师间互相尊重是平等对话的前提,易于沟通,解决矛盾。

不仅仅是师生关系,当我们与任何人相处,都应该抱有尊重之心,人格平等。

其次,我认为师生关系应有理解包容。

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也应该理解老师教学下的用心良苦,并且及时沟通,形成一个良性沟通交流的圈子。

此外,我应该新型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加上温情的因素。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多且宝贵,在学校和老师的相处对学生的人生、性格有着极大的影响。

所以我认为学生与老师之间不仅仅只有教学和学习的关系,而是有一种良好的特殊师生情感。

总之,我理想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由尊重为基础,以理解包容为支柱,以良好师生情感为材料建立而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应从教师努力,学生努力和师生共同努力三个方面下功夫。

教师方面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树立教育民主,以人为本旳思想。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教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旳价值,尊重学生旳人格和尊严,维护学生旳权利。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小,而要像看待成人同样尊重他。

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大,而要像看待婴儿那样爱惜他。

学生还不是一种成熟旳人,需要在教育中成长。

同步,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旳独特性,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教师应尊重学生旳差别,珍视学生旳独特性,悦纳学生独特个性和行为,努力创设良好旳环境和条件,使自己旳教育和教学适应学生们旳状况、条件、规定和思想结识旳发展规律。

德国海纳特专家在《发明力》一书中说:“教师尽量关怀学生旳学习,努力使自己返回学生阶段,也就是一种倒回旳过程,这样他才有也许把自己与学生当作是一致旳,并使学生把他视为同一。

”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旳桥梁。

赏识可以维护学生旳自尊,建立良好旳师生关系,保护学生旳学习积极性;赏识能挖掘学生旳潜能,使其得到充足旳发挥;赏识能培养学生旳独立性和耐挫力。

教师不能把自己旳意志和知识强加给学生,以致挫伤学生旳积极性积极性,扼杀学生旳学习爱好,窒息学生旳思想。

要让学生全面发现自己,体验尊严感和幸福感。

第二,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旳合法权利。

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旳法制意识淡薄,以致侵犯学生权利旳现象屡见不鲜。

例如侮辱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旳隐私等。

近来网上披露:某校“管教”对违纪学生进行强制性“教育”,以暴制暴,相信“棍棒才是硬道理”,导致某些学生重伤住院,更有甚者精神失常。

如果只从某个角度看,这些行为仿佛都是教育过程中旳紧要措施,然而,这些行为却大大侵犯了学生旳人身权利。

每个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享有一定旳法律权利,也承当一定旳法律责任,是一种责任主权或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承当责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新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准确定位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职能,塑造新的教师形象,科学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真正达到培养人、教育人的目的。

所以,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成了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和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一、互相尊重,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

近年来,人们大力提倡“尊师重教”、“尊师爱生”,向素质教育迈进了喜人的一步。

可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概念中,一方面把教师的角色神圣化,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学生的权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爱生”就很难得到保障。

初中学生的情感极为丰富,渴望受到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兴趣和选择,允许他们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活动的空间,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承认他们的差异,不对他们提出共同的要求,允许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

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向上的动力源泉,才有可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师生才能达到心灵的沟通,才能使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真正推进素质教育。

二、宽容、关心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宽容学生主要指宽容学生的不足,教师要有耐心,感情要亲近,态度要诚恳,方法要灵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多褒奖,少训斥。

有一位教育家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扬和鼓励,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批评和耻笑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错误是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正常的、合理的,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不出错的学习才是不正常的,没有错误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摘要: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内外因素一起起作用,而作为主力军的教师,要尽快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破除“师道尊严”,尊重和信任学生,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灵活采纳多种教学方式,营造适宜创新人材成长的环境,许诺和鼓舞学生提问,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创新型教学,尽力提高业务素养并增强自身修养锤炼高贵人格,做知识型与魅力型相结合的教师,构建起真正民主、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字:新课改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平等互动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进程中结成的一种最大体、最要紧的人际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彼此对待的态度等。

师生关系是必然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与表现,也是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的基础。

[1]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在学生眼前有绝对的权威和话语权。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我国不断推动,这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设计的转变,而且是教学价值观的更新,是一种新的教学关系的制造,一种新的师生关系的组成。

它提倡问题意识,提倡探讨性学习,提倡和生活的联系,这些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师生关系。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课程改革确实是将课程中陈腐的不合理的部份改变成新的能适应社会、文化、儿童和教育客观情形的特殊进程。

[2]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新的课程理念为基础进行现代课程改革,其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为了每位学生的进展。

”[3]新课程顺应时期进展的需要,全面推动素养教育,尽力培育学生健全和完整的人格,造就新一代高素养的社会公民。

这次课改在增进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进展、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体会方面具有重大举措。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进展这种“整体的人”的进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和谐进展,克服过去学校课程体系过度追求学术化、专门化,采纳机械的单向的文化传递方式。

二是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进展即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进展,培育合格健全的人。

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师生关系引言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的师生关系通常是一种单向的、权威性的关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导师,学生则是被动接受教育的一方。

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教育模式不断变革,新型的师生关系也逐渐兴起。

本文将探讨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主体1. 平等和尊重新型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平等和尊重。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通常拥有更多的权威和话语权,学生则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在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平等,彼此都被尊重和重视。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还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教育,他们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参与其中的机会。

这种平等和尊重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2. 开放和互动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开放和互动。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他们可以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意见,学生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和交流。

通过开放和互动,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融洽,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3. 自主学习和探索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师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4. 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新型师生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

教师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学生可以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更新的知识和技能。

结论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积极变革。

它强调平等和尊重、开放和互动、自主学习和探索,以及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标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的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中国大地上开展起来,怎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学校师生关系现状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会产生师生冲突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些教师素质低。

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艺术和水平太低,或者经验不够充分。

(2)教师压力过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师地位的提高,对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某些教师达不到要求时,内心的压力就向学生发泄,结果引起师生冲突。

(3)学生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

当学生不赞同教师的言论或行为时,他们绝对不会盲从,而会主动表达出自己不同的观点。

(4)教师与学生互相不尊重对方。

所以,以上原因仅仅是产生师生冲突的表面原因,而根本原因在于某些教师没有从心理上完全承认学生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仅仅认为学生是自己管理的对象,将师生关系对立起来,因此师生之间没有以开放接纳的态度交流,而这又是由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的观念造成的。

那么如果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中师生对抗冲突的关系,就要构建理想的师生关系。

二、素质教育呼唤良性的师生关系新课标的颁布,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深入,同时,信息社会也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对象。

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严肃认真地讲解,学生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专心听讲。

老师讲的知识点,学生掌握了,就达到教学目的了。

这样的教学活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他的学习成绩,学生对老师则敬而远之,甚至关系紧张,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地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今天的教师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教”教材的方法来面对信息来源广的学生了。

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一个能影响他人、指导学生领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不再只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应是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学生一起交流的合作者;不再只是知道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并付诸实践的研究者。

新型师生关系(概述)1

新型师生关系(概述)1

(4)要以法治教。社会是复杂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都会反映到学生中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爱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但只有爱生还不够,还应有尊师。尊师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现实社会中,会有学生不尊师,不尊重其他同学,甚至破坏学习秩序。因此,师爱不是解决师生关系的唯一灵丹妙药。在一定情况下,对个别学生的违法违纪现象,教师也可以用惩诫以保证教育要求的实现。但惩诫要有度,这个“度”就是法律,不能侮辱学生人格,侵犯身体,损伤心灵。严格要求是师爱的特殊表现.
第二,要以爱为基础,信任、理解学生。
教师应倾心竭力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善于与学生沟通,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的发展。
2、师爱的特点
教师爱学生是道德情感,是职业之爱,而不是私情之爱。师爱是教师道德情感之本。热爱学生包含有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它集中表现在:
(1)师爱是“泛爱”,不是“偏爱”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职业情感,不是个人情感,因此,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是职业的、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爱。教师要爱全体学生,而不是一部分学生。教师无论教哪个班级,无论所教的学生是优是劣,都应是一视同仁,待之以爱,不能随教师个人兴趣,利益来选择,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师爱”。由于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和成长环境,学生出现在教师面前的形象也不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各不相同,教师应一碗水端平,坚持平等对待的原则,不能因家长的身份、地位左右自己的观点、态度。

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

浅谈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是人类认识、改造社会的高级活动。

它的实施者是我们人,教育对象是人,评价者也是人。

因此整个教育活动的基础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

尤其是师生关系更是其核心,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

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

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并研究其策略。

一、新型师生关系的背景意义当今社会,知识不断更新,并迅速传播,加之新教材的使用、“普九”教育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开展,给新形势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与此同时,教师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共性,而更主要的是学生的个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和解惑”,更重要的是育人,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当处于和教师良好的关系之中时,学生会感到对外部环境的胜任,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有足够的自尊和自信,从而以积极的态度学习。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如何讲学生就如何记。

学生掌握了老师讲的知识,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样的教学方法代代相传,形成了“老师死教 ,学生死学”的学习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和学生有很强的“对立性”,对立的双方很难交流,老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学习成绩,而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心理健康教师很少考虑,因此师生关系较为疏远,甚至关系紧张 ,学生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目前紧张的师生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本的改变、实验教科书的试行、新的教育内容的注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均向我们昭示着素质教育已日渐发展,并不断深入。

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新型师生关系特点
最后,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还在于师生体验的丰富性。

以往的教育环
境中,学生通常是单一地在课堂中接受教师的一言一行,而在新型师生关
系中,学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自己的
学习体验。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实地考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
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不仅限于课堂,还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
交流与分享。

这种多元化的师生互动方式和丰富的师生体验,有助于学生
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

总结起来,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师
生角色的变化以及师生体验的丰富性上。

通过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教育
过程变得更加合作与互助,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教师也更
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实现了教育目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
全面发展。

浅谈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新型师生关系天长市杨村中学戴明春良性的师生关系能化为强大的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手段提供条件。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新型师生关系开始形成。

但也必须看到,旧师生关系依然存在,且有它的顽固性,其主要表现为“一压、二包、三放弃”。

因此,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探讨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下面是本人几点拙浅的心得和体会。

1、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我们认为,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

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2、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

同时学生也应该理解与尊重教师教育自己所花费的心血和所付出的劳动。

师生双方只有互相理解与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感情。

还有什么力量能超过爱的魔力呢?释放自己的爱心,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中生活学习,我们将会看到迷人的景象,得到爱的回报。

我们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对知识的热情,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境界。

只要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学生,爱生如己,教生如子,待生如友,就能演绎出许多动人的故事。

3、教师的素养,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在师生矛盾中,教师往往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高素质的教师往往能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系。

浅谈新时代下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构建

浅谈新时代下新型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构建

浅谈新时代下的师生关系的认识和构建作为学校人际关系中重要一环的师生关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与学的关系的认识的变化经历了多次变化,刻上时代和教与学认知关系的烙印。

从过去以教为主师为长者的关系发展到以学为主以生为中心的生本关系,到后来的教与学相长的师生平等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成长中的朋友、人生引路中的首席。

再发展到老师不敢管、学生不把管的关系,现在提出来的“服务型关系”,也就是教师为学校服务、为家长服务、为学生服务。

由于师生关系的定位之乱,导致现在教师出手管学生,就会招来学生投诉、家长投诉、媒体炒作,弄得教师不敢管学生、学生不把管的尴尬局面,最终损伤了教育,影响了教师的形象。

同时也导致佛系教师的出现并且越来越年轻化。

师生关系一直存在着两个主要观点: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辅的关系;一种是学生为主,教体为引导的关系。

在新时代下如何回答好师生关系。

个人认为:必须站在教育层面以更专业的角度来深度解析师生关系,以客观事实的态度紧扣时代脉搏的情况下重新审视过去出现的各种师生关系的利和弊,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处理好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之间的关系。

这个时代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肯尼思·J.格根教授在其《关系性存在: 超越自我与共同体》一书中“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专门论述“关系型教育”。

作为社会建构主义者,格根认为:“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船,老师也不是船长”、“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师生共同完成的”,“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是由共同体创造的,那么有效的教育理应增进人们对关系过程的参与”。

这些论述对于当前审视师生关系和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他至少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它具有专业性要求。

一、新时代下人们期盼怎样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也是随着人类文明和时代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的,师生关系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教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进而产生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徒这六种主要社会关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浅谈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改中教师的传统地位受到冲击,旧的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不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构筑新型的师生关系已变得十分重要。

新课改所带来的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转变,教学观念的变化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变化。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感情的接近,心灵的共鸣,知识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

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享有同等的地位,相同的权利,且以主体性人格自居,平等地、自觉自愿地参与各种活动,其核心是把师生看成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

虽然教师与学生相比,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占有优势,在思想和心理上更加成熟,但对学生灵魂的塑造却绝不能一厢情愿,更不能为所欲为。

它需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立人格和鲜明个性的生命。

据此,则师生关系既不是“师徒如父子”式的所谓“亲子之情”,也不是“培养接班人”型的“阶级之爱”,而是生命亲近生命,人性提升人性的本体之爱。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使课堂的活力得以恢复,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交往和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

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和权利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

平等对话使思维的开放和智慧的碰撞成为可能,学生在课堂上不但可以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评价,也有权利参与课堂评价,评价自己也评价别人,评价的效果得以提高。

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了教师的课堂权威地位,师生之间不但有言语的沟通,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教师与学生同时探讨、反思、进步,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课堂再也不是令人窒息的“加工场”,而是发展成为多彩的园林、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

二、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就是指使儿童成为教育过程的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经过竞争、合作、协商与妥协达到一致,由此而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特征。

对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对新课改下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新课程实施已经整整十年了,回顾这十年,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念,也是我们教师肩负的重任。

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课程改革赋予自己的新内涵,重新正视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建立新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新课改要求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

教师不再以“师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教导学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拨学生,师生共同学习与发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把自己看成是发指令、提要求、检查执行结果的监督者,而应看成是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一员。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应逐渐放松对学生的人身控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表达,学会耐心倾听,宽容不同意见,合理评价每一位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自信、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然,民主必须尊重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奉献精神应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彼此理解、互相信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尊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对待学生应该像对待朋友一样,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教育学生仍然用教训或命令的口吻,不仅达不到教育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其次,教师应加强和学生的交流。

教师应能够主动地俯下身子,多和学生进行沟通,应熟知学生的所想、所思、所需。

应知道用什么方法感动学生,用什么方式和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称, 不会使 人 不舒服 、 不愉快 。 生关 系的和谐 主要就 对 话 才 更加 切 合 实际 、 有 生 活 的气 息 , 才可 以 更 师 富 也
表现 为一种人 际和 谐 。 所谓 人际和 谐是 指人 与人之 间 充分地 体现 教师 的爱 ;教师 要走 进学 生 心灵深 处 , 了 相 互认 同 、 地位均 衡 ( 认知和 谐 ) 相互 理解 、 感交 融 解 学生 内 心 的真 实想 法 , 会 学生 的 真情 实 感 , , 情 体 这样 ( 感和谐 )互 利 互 惠 、 同发 展 ( 益和 谐 ) 情 , 共 利 的人 际 师生 间的对 话 才更加真 实和 深刻 , 生 也更愿 意吐露 学 协 调状态 。 自己 的心 声 , 与教 师做 知 心 朋 友 , 实现 师 生 关 系 的和
教育广角
28 0 年第2期 妻代精 科 0 1 l i 挚
和谐: 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 木
● 杜 晓梅
摘 要 : 师生 关 系是教 学过 程 中最 重要 、 最基 本 的人 际关 系, 良好 的 师 生关 系是保证 教 育教 学效
果的基 础 , 围绕 着和谐教 育 背景下 新型 师生 关 系的建 设 , 笔者从 认 知和谐 、 感和 谐 和利益 和谐 三 个 情
使 大学 生们可 以在 不受任何 约束 的情 况下畅 所 欲 言 , 私等违 法犯 罪行 为 的发 生 。面 对这 样 一个 网络平 台 。 展现 自我。 此说 , 因 网络给高 校德 育营 造了宽松 、 谐 传统 德育 的课堂传 授 、 膝谈 心 、 和 促 思想 汇报 、 立典型 树 的民主环 境 。相 对 于传统 的德 育而 言 , 网络上 不见面 等方 法就 会受到很 大冲 击 。
情 感和 谐要求 师生 间相互 宽容 与理 解 。 感和谐 情 景. 我国新 型 的 师生 关 系 表现 出 了尊 师 爱生 、 主平 要求师 生间 相互对 话 . 话 是师 生 间在 平 等 的基 础 上 民 对 等 、 学相 长 等特 点 , 这 些特 点都 是 通 过“ 教 而 和谐 ” 来 交流 思想 、 沟通 感情 的方式 , 通过 这种 方式 , 以充分 可 维 系 的 , 终 又 都 体现 在 了 “ 谐 ” 中 , 以 说 “ 最 和 之 所 和 表示师 生 间的相互 关心 。培 养师 生 间的相 互信 任 , 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对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教、丰、正、法、炼):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体验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调节情绪的方法:(1)认知调节法(2)合理宣泄法(3)意志调节法(4)转移注意法(5)幽默法
4.知行统一(既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马卡连柯:通过集体和学生去影响这个学生,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平行教育原则)
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马卡连柯:要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青少年)
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理论:
强化:采用适当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速度增加的过程。
1.正强化(实施奖励)
2.负强化(撤销惩罚)
3.消退
4.惩罚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
对强化的重新解释: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
7.有效的运用表扬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化生,特监效):
1.主体性原则
2.内化性原则
3.生成性原则
4.特定性原则
5.有效监控性原则
6.个人效能感原则
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迁移:
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方式,促进迁移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对迁移的意识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民主平等
3.教学:教学相长
4.心理:心理相融
教学原则:(只因量拱桥,寻思李乞儿)
1.直观性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循序渐进性原则
6.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
7.理论联系实际
8.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要做到:
1.直接强化(学好给奖励)
2.替代强化(杀鸡儆猴)
3.自我强化
韦纳成败归因:
能力:稳定、内在、不可控
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
运气:
身心状况:
外界环境: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合理的期望
5.要给予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长善救失)
9.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协调好家庭、社会,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一、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讲解、报告、谈话、辩论、读书指导。
二、运用事实进行说理教育的方式,参观、访问、调查。
2.榜样示范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成长需要)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八种智力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2.科学的智力观
3.因人而异的教学观
4.多样化的人才观和成才观
气质的类型:
1.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粗枝大叶、刚强、以感情用事。(说服法)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定期提醒)
3.陶冶教育法:让学校每一面墙壁都开口说话。
4.实际锻炼法:包括执行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5.自我教育法:
6.品德评价法: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
7.角色扮演法
8.合作学习法
班主任与班级管理(良好班集体的组织与培养):
定目标,建核心,立秩序,搞活动,树班风
心理学:
知觉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问题解决的因素:
学习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态度与品德:
教师期待(罗森塔尔/皮格马翁)
教育机制: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调节情绪的能力
意志力的培养:
1.加强生活目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和信念
2.加强养成教育
3.组织实践活动
4.教学生正确看待挫折
5.因人而异,采取不同的措施
6.发挥班集体和模范的作用
7.加强自我锻炼,从小事做起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3.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
4.发扬民主教学
德育原则
1.导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因材施教原则(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选择性
3.理解性
4.恒常性
记忆:影响记忆的因素
1.目的和任务
2.态度和情绪状态
3.活动任务的性质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5.识记的方法
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运用启发式教学
2.培养发散性思维
3.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4.组织创造性活动
5.开设创造性活动
6.组织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好的思维品质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养(思启言定解):
3.粘液质:稳重、缺乏灵性;踏实,有些死板(耐心教育)
4.抑郁质:敏感、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委婉暗示)
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社会文化
3.家庭:(1)放任型(2)权威型(3)民主型
4.学校
5.个体主观能动性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