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二、课程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过程与方法: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三、重点与难点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五、教学方法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一、“一国两制”的构想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84 中英联合声明 1987 中葡联合声明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2海峡两岸的交往一、课程标准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科拓展: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跨学科探究
学科拓展: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跨学科探究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跨学科探究在现代教育中,为了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科拓展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教育方式。
学科拓展旨在从不同的学科中引入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跨学科探究就是一种典型的学科拓展方式。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来探究这种学科拓展的实践。
首,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历史与社会教案二。
历史与社会教案二是中学历史教育中的一道难点题目,主要涉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等话题。
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育相比,历史与社会教案二更加注重对历史事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而且,历史与社会教案二也比较抽象,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济学或社会学知识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八年级(上)教案二跨学科探究引入了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的特点,把学科拓展的思想应用到历史学科的教学中。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以及国家政治战略与社会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教案中,学生需要对不同的国家进行比较,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情况。
在比较不同国家的时候,不仅需要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分析,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帮助。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学的方法来了解不同国家的自然资源的差别,从而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另外,学生还需要借助经济学的知识来探究国家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等问题,以及分析国家最终利用这些政策来实现国家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的平衡。
此外,学生还需要了解政治学的知识,包括不同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民主制度等问题。
通过政治学的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战略,以及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政治中,经济和政治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作用。
因此,这种跨学科探究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属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六章“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的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学习日本的大化改新,使学生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事件,认识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它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日本大化改新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
同时,通过分析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
此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使其能够对日本大化改新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的背景:理解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原因。
- 大化改新的内容:掌握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如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推行汉字文化、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等。
- 大化改新的意义:认识到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重大影响,包括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促进文化的发展等。
2. 教学难点- 大化改新的原因: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日本会进行大化改新,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数据来说明。
- 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学生可能对大化改新的具体措施理解不清晰,需要通过图表、案例等方式进行解释。
- 大化改新的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和其他国家的封建社会变革进行联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电脑、白板、历史地图、教科书、多媒体教学软件。
- 课程平台:学校学习管理系统、历史教学论坛、在线历史学习资源库。
- 信息化资源:大化改新的相关视频资料、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电子版本。
-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历史地图绘制、电子问卷调查。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是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的。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社会的变迁与发展。
3.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进行历史事件的综合分析。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掌握教材内容。
2.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
3.准备教学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放映一段关于历史影响社会发展的视频,激发学生对于历史与社会关系的兴趣。
二、知识扩展(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历史知识,并通过提问与学生进行互动,巩固学生对历史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合作,每组选择一个历史事件(可以是国内的或是国际的),进行综合分析。
2.学生通过研究相关资料和文献,了解该历史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并进行深入分析。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
四、合作学习(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问题,并通过讨论和研究,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2.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3.各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与全班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
五、总结与展示(20分钟)2.学生通过展示和述说,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理解历史与社会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的大事,对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有基本了解。
2.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中华文化。
3.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历史意识。
4.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大事件。
2.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黑板、白板。
2.相关历史故事书籍、图片、视频。
3.学生作品、展示板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提问学生对这些阶段的主要特点和特征,为今天的主题做铺垫。
2.知识传递(30分钟)(1)介绍中国古代的大事分别从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介绍中国古代的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概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和发展脉络。
(2)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介绍中国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尊孔孟、儒家思想、礼仪文化等。
通过相关故事、名言警句等形式,讲解这些传统的内涵和影响。
3.拓展延伸(3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可以选择绘制海报、制作PPT、写作报告等方式呈现。
(2)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于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影响。
4.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对于课堂重点和难点进行复习巩固,做好作业。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学生的个人研究和展示,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但在讲述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只能概述每个时期的主要事件,没有太多深入的讨论和解读,希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一起看看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欢迎查阅!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1(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 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1. 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历史与社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2. 掌握历史与社会学习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课程介绍: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定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2. 学习方法指导:如何观察历史与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综合信息、进行比较等。
3. 思维能力的培养:批判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和培养方法。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兴趣。
2. 讲座:教师讲解课程介绍、学习方法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历史与社会现象,运用观察、分析、综合、比较等方法进行研究。
4. 思维训练:教师给出思维题目,学生进行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训练。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小组讨论报告,展示对历史与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 学生提交思维训练作业,展示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社会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掌握人类社会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包括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3.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 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各个阶段,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3. 人类社会的形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自身的特点等。
教学活动: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引发学生对人类社会形成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形成条件。
3. 综合分析:学生对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进行综合分析,思考人类社会的形成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对人类社会形成的综合分析报告,展示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合作学习
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合作学习历史与社会教案二合作学习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成为了一种趋势。
它采取一种以小组为单位或是整个班级之间的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让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合作学习配合着历史与社会教材可以使得学生们对于课堂学习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讲述了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合作学习的体验和感受。
1.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的特点和难点历史和社会教学是我们国家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外交、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等方方面面。
对于中学生而言,这些内容并不是容易掌握的,它们中的一些概念性理论需要学生们在大量的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运用。
目前的授课方式往往还是主讲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的授课来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时间长了会让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和无聊。
此时,合作学习方式起到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作用。
合作学习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教师组织,另一种则是同学之间自主配对,共同完成任务。
对于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而言,它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因为这个教案中的知识点很多,而且有些是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所以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成为了这个教案需要解决的问题。
2.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的实施方法为了让班级互动: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的实施方法得以有效,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
我们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开展个人、小组或全班的讨论和研究,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一些相对简单的知识点,比如对中国封建时期的了解,学生们容易形成清晰的概念。
我们采用了交互式学习的方式,即让一个小组学习完历史文化和讲述出来,其它组进行提问和补充,以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史实和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社会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与测试评价:定期布置历史作业和进行测试,检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组织学生参加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白板等教学设备六、教学安排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2周)第1课: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1课时)第2课:夏商西周的更替(1课时)第3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1课时)2. 第二单元:中国近代史(3周)第4课: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2课时)第5课: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2课时)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课时)3. 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3周)第7课:北洋政府与军阀割据(2课时)第8课:国民政府的成立与抗日战争(2课时)第9课: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中国现代史的重要历史时刻和转折点2. 教学难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近代史上不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现代史中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过程八、教学步骤与课堂活动1. 导入新课:通过历史故事、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系统学习: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详解
系统学习: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详解。
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上的讲解与讨论,了解当代的贸易活动与产业发展的现状,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一定的启示。
2.学习了解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及经济指标,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性。
3.了解各大洲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对于开拓我们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开展国际合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课堂教学内容1.贸易与产业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大型和小型企业、劳动力和创新力的世界,学习了解当代的贸易活动和产业发展对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2.经济发展及指标: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状况,以及经济指标(如GDP等)的意义和作用。
3.各大洲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各大洲之间的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关系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世界、开展国际合作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通过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思维。
2.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展示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3.采用小组活动、个人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创新,独立思考,自主发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如个人作业、小组讨论、期末考试等,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并体验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2.与学生和家长沟通,提供具体、及时的反馈和建议,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助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3.教师需注重学生的反馈及时性,以便及时修正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展望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二,作为当代贸易和产业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及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教材,对于我们的历史和社会学习有着非常指导性的意义。
未来,我们需要继续保持对历史和社会的热情,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造就自己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眼界,开阔自己的国际化思维视野,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教案第一章:走进历史与社会1.1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七年级所学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对整体知识体系进行梳理。
强调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课程内容介绍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
解释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如史料分析、比较研究等。
1.3 课程目标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包括了解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1.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理解和观点。
开展史料分析活动,培养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上)2.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中国古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2.2 课程内容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点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等方面。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第三章:中国近现代史(上)3.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课程内容讲述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重点介绍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变革等方面。
3.3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掌握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近现代政治变革的原因和影响。
安排学生进行研究报告,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和文化变革。
第四章:世界史(上)4.1 课程导入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世界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八上历史与社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发展,掌握其主要特点和成就。
(2)掌握我国古代的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了解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3)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认识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通过观察、比较等方式,了解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3)通过研究、分析等方式,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1课农业文明的发展1. 内容提要:讲述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其主要耕作方式、农业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
(2)掌握主要耕作方式、农业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第2课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1. 内容提要:讲述我国古代手工业的种类、特点和商业城市的兴起,介绍手工业和商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手工业的种类和特点。
(2)掌握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商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3课科学技术的成就1. 内容提要:讲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介绍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2. 教学重点:(1)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2)认识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古代农业文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
3. 采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特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和成就。
2. 学生能够了解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3. 学生能够认识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及其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答案:大化改新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本社会的状况,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首先,大化改新主要侧重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对于社会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改革相对较少。其次,大化改新并没有彻底解决日本社会的基本矛盾,一些社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大化改新的改革措施主要依靠皇权和贵族的支持,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改革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化改新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化改新在日本历史上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大化改新的经验。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大化改新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2.教学总结: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总体上是比较好的,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收获和进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影响和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正确评价大化改新在日本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中锻炼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表达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2-3日本的大化改新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主要讲述的是日本的大化改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化改新的背景:讲述日本在7世纪中叶的社会矛盾和混乱局面,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2.大化改新的内容:详细介绍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税制度、废除世袭贵族制度、推行汉字文化等。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册教材的基本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等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2.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
3.中国现代史: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
4.世界古代史: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历史。
三、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
2.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史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
2.内容讲解简要介绍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等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4.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第二课时:中国近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内容,进而引入中国近代史。
2.内容讲解简要介绍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分析这些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哪些特点和规律?4.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第三课时:中国现代史概述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内容,进而引入中国现代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连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养教育为根本主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历史的进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教案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控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2、能够理清从洋务运动至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提高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的能力;进程与方法1、创设“名人访谈”情境,体验张謇兴办实业的背景、影响、结局。
2、创设“穿越时空”情境,探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原因、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情境体验学习中,感受张謇等兴办企业,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二、教学难点:1、正确知道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2、正确了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进程【创设情境导入新知】1、课件:状元殿试策封面图、喜报图2、教师活动①设疑:被光绪帝“钦定第一甲第一位”的人物是谁?(张謇)②简介张謇,引入本课学习设计理念:挑选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材料,设疑激趣,切入新课【自主学习建构新知】1、学生浏览教材,完成下列问题:①、《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内因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遭到鼓励。
外因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③、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
设计理念: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知识轮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案1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二、导入新课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2.2《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案
情感升华:
结合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2. 阿拉伯帝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成就。
3. 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难点:
1. 理解阿拉伯帝国扩张过程中伊斯兰教的作用及其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影响。
2. 掌握阿拉伯帝国在科技、文学等方面的具体成就。
3. 认识伊斯兰文明对后世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创新的贡献。
解决办法:
1. 利用多媒体资料展示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直观呈现伊斯兰教传播的路线和影响。
(1)提问:通过提问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维活跃度,考察学生对《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的理解深度。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和点评,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
(2)观察:在课堂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行为和协作能力,了解学生在小组讨论、互动探究等环节的表现。
(3)测试:在课堂末尾,可以设置简短的历史知识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结果,及时发现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
《中东史》:该书涵盖了中东地区的历史发展,包括阿拉伯帝国的兴衰过程以及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碰撞,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研究其他文明与阿拉伯帝国的交流: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等与其他文明的交流过程,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
探讨阿拉伯帝国对后世的影响:学生可以从科技、文化、宗教等方面,探讨阿拉伯帝国对后世的具体影响,如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播等。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2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案
目标:让学生了解阿拉伯帝国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阿拉伯帝国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阿拉伯帝国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阿拉伯帝国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阿拉伯帝国特性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在教学方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通过讲授法,学生对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发展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讨论法,学生对伊斯兰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过案例研究法,学生对阿拉伯帝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特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其次,在实验环节,学生对伊斯兰文明的生活方式体验不够深入,可以考虑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伊斯兰文明的点的教学方法:
针对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我将采用讲授、讨论、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向学生传授阿拉伯帝国的建立与发展、伊斯兰文明的特点等基础知识点;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伊斯兰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案例研究法用于分析阿拉伯帝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特点;项目导向学习法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2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2.2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教案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本节课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的教案2 第二单元:文明 __ 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设计(二课时)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2、描述历史上几个主要文明区域的概貌及其空间分布 3、描述历史上不同区域的社会生活的概貌,了解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教学重点:了解四大文明产生的自然环境、中国和世界文明 __,勾勒人类文明起源的大致脉络和走向。
教学难点: 1、.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 __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在世界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区域文明的差异,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悠久与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前准备好四大文明古国的象征性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印度的泰姬陵、中国的长城等图片或影视剪辑片。
提问学生:你们是否了解这些国家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由此导入主题。
“人类早期的文明,通常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
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这些雨水充沛的巨川,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这些河流所灌溉的地区,人类最先建立了早期国家。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追寻这些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的踪迹吧。
”一、尼罗河的赠礼 1、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师:看图2--1古代埃及,思考讨论:(1)埃及位于哪个洲?哪里的自然条件如何(气候、河流)?(2)人们是如何利用尼罗河的? 2、古代埃及的发展师:请你画出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时间轴生:阅读教材并制作时间尺,进行交流。
3、概括观点师分析古代埃及的兴起的线索自然条件农业发达村落城市兴起人口增加手工业商业发展出现早期国家师:你从上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二、新月沃土师:观察《新月沃地》思考:(1)说说这一地区近年来有何重大事情发生?(2)说说这地区的自然环境。
(气候、河流)人们是怎样克服自然的挑战的?(3)早期居民有哪些?(4)完成两河流域统一大任的是谁?三、印度河和恒河的哺育师:观察图2—4古代印度分析:(1)印度半岛的地势是如何的?(2)印度成为文明发源地的优势在哪里?(3)古代印度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源自于哪些因素?四、黄河与长江:中华民族的摇篮师:黄河与长江何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师:观察图2—5思考:氏族遗址分布有何特点?通过考古发现人们可以了解远古生产生活。
当回考古学家:下面有三组考古发现:A图2—6中的玉器有什么价值?B图2—8说明了什么?C某遗址中发现了五千多年前的石犁与耕田器,说明当时有怎样的生产特点?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认为人类文明在起源地上有何共同特点?请分析你的观点?突出:自然环境早期人类的活动完成自我测评:书上第1 、2 题第二课早期国家的形成(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国家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分工的发展和阶级的分化,认识和理解国家的出现和形成。
2、通过分析城市居民所生活的不同条件,理解和分析贫富差别的出现、社会的逐渐分化;也可以通过城市的规模和布局,了解不同阶层居民的生活状况。
3、了解作为权利象征的金字塔、九鼎等,充分认识王权的实质。
4、了解不同阶层人们的遭遇和地位,尤其是通过分析印度的等级制度,中国的分封制度,认识人类社会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5、尝试用 __、辩证的眼光分析军队和刑法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早期社会文明,了解人类进步的历程;了解和掌握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化和阶级统治。
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历史现象。
明确城市、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认识和理解国家、阶级、王权等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大河流域的文明,还记得课中提到四大文明古国是哪几个国家吗?”(四大文明古国是埃及、古巴比伦、印度、中国。
)“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早期国家是怎样形成的。
” [城市开始出现] 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古代城市遗址的资料、图片或影视片,课上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阅读、收集到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述古代城市的布局、功能和特点等,并探讨古代城市的形成原因及条件。
引导学生看图2-9,再出示中外古城遗址的图片,感知早期城市的面貌,从古城的残垣断壁中去感悟 __沧桑,在千年废墟中体会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组简单绘制两河流域的乌尔城、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和我国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的平面示意图。
在绘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城市的共同之处,即都由城墙、宫殿、作坊、神殿、街道等组成的。
[活动] 选择几个比较点,如城市的布局、规模、功能等,启发学生比较现代城市和古代城市的异同,更好地认识古代城市的功能和特征。
[王权神圣] 1.古代埃及、巴比伦和中国王权神圣埃及是个遥远、古老、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有关法老的统治、法老的陵墓──金字塔的修建等等,学生普遍好奇;学生对大禹其人其事也有一定的了解,教学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收集有关埃及的资料,如埃及的国王为什么叫做法老?○他生前为什么要建金字塔?○法老的金面具说明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对法老拥有的至高无尚的权力及统治有一定的认识。
○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提问:大禹划定“九州”、铸造“九鼎”意味着什么?(鼎为权力的象征,以此确立其权力。
)○阅读课文,说说禹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其权力的?使学生对禹这个人物在变革时期的历史作用有更全面的认识。
○讨论:王权的扩大与神圣有哪些具体表现?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形象。
[分化的社会] 1.早期国家阶级分化○让学生收集、查阅反映埃及贵族奢侈、豪华生活与奴隶辛苦劳作的图片资料,或者展示埃及奴隶建造的宏大神庙、纪念碑等壮观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宏伟建筑的建造之谜,感受埃及贵族与奴隶生活的天壤之别。
○指导学生先阅读相关课文,熟悉印度等级制度中每个等级的名称、所包括的社会阶层及职权与义务及其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将阅读卡中的故事编成小品,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等级分明的种姓制度的感性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合作。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说说我国商朝的社会哪些人是统治阶级,哪些人是被统治阶级。
○适当补充反映商朝奴隶被殉葬的图片和文字,使学生对奴隶的悲惨命运有直观的感受。
○视学生情况,组织学生讨论:阶级的出现是否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什么? [军队与刑法] 1.古代国家军事实力战争故事是初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组织学生讨论:○古代军队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古代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有什么作用?○结合阅读卡,组织学生讨论女性在历史上的贡献。
2.古代刑法让学生阅读课文内容,然后模拟一个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时代的法庭,由同学分别扮演法官、奴隶主、自由民、奴隶等不同角色。
○按照《汉谟拉比法典》的规定来裁定罪行。
○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对法律和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深刻的认识。
○组织学生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找与我国古代刑罚有关的汉字,说明这些汉字说明了什么?(当时刑罚的残酷)○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刑法为什么这么残酷?全课结束时,可向学生提出课后思考题:“分化的阶级、刑罚的残酷,是国家出现后的产物,可为什么说国家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第三课:告别野蛮(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古代埃及、西亚和中国商代文字的了解,思考并能归纳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字特征,理解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系。
(2)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资料并、归纳有效信息。
(3)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
(4)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关注世界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提升学生探究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文字产生的原因和古代埃及象形文字、西亚的楔形文字、中国甲骨文三种文字的各自特点及意义。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与分析人类文明的传承。
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在上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看一则笑话:据说:美军1910年的一次部队的命令传递是这样的:营长对值班军官:明晚大约8点左右,哈雷彗星将可能在这个地区看到,这种彗星每隔76年才能看见一次。
命令所有士兵穿着野战服在操场上集合,我将向他们解释这一罕见的现象。
如果下雨的话,就在礼堂集合,我将为他们放一部有关彗星的影片。
值班军官对连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哈雷彗星将在操场上空出现。
如果下雨的话,就让士兵穿着野战服列队前往礼堂,这一罕见的现象将在那里出现。
连长对排长:根据营长的命令,明晚8点,非凡的哈雷彗星将身穿野战服在礼堂中出现。
如果操场上下雨,营长将下达另一个命令,这种命令每隔76年才会出现一次。
排长对班长:明晚8点,营长将带着哈雷彗星在礼堂中出现,这是每隔76年才有的事。
如果下雨的话,营长将命令彗星穿上野战服,到操场上去。
班长对士兵:在明晚8点下雨的时候,著名的76岁哈雷彗星将军将在营长的陪同下,身着野战服,开着他那彗星牌汽车,经过操场前往礼堂。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口耳相传的语言不便于记忆和交流,往往会出现差错)采取何种方式可避免这种错误的出现?(文字)(新课教学)(一)文字产生的背景——记忆和交流的需要文字是否随着人类的产生而自然产生的呢?(不是)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远古人类首先在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学会了语言交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