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日赞扬表达的对比研究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

合集下载

中日语言对比

中日语言对比
传 过去 的 , 直到 现在 , 日文 的发音 和 书 写也 与汉语 相 似 。本 文 着重 从 语 音 、 汇 、 法 等方 面 对 汉语 和 日语 进 行 对 比 , 而说 明 两种 词 语 从
语 言 间的差 异。
关 键词 : 汉语 ; 日语 ; 音 ; 汇 ; 法 语 词 语
0力; 、 允 亨 招 。 ) 语气 , 调是 说话 时 句尾 呈前 低 后高 的上 升 等 升 语 调 , 表示 征询 ( 是谁 , 常 他 知道吗 ? e箍 加 、 彼 耋 知 疑惑( 交给他 能 完成 ? 彼 任世 道 ? 圭芑加分 、 圭t加 。) 、 墨 否 。 )反 问( 、 难道 你 不 知
中图分类 号 : 0 文 献标识 码 : H0 3 A 文章 编号 :6 3 2 1 (0 11- 0 2 0 17 — 1 12 1)0 0 3- 2
。) 疑 问语 气 。由 上面 的例 旬我们 不难 看 等
从 语言 结构 类 型上来 看 , 语属 于 孤立 语 , 汉 特点 是缺 乏 词形 变化 ,
低 的下 降语 调 , 常表 示 陈述 ( 爸生 病了 。 c 通 爸 父 病氖 6 , 。 、 : ) ) 祈使 ( 说话 。 芒 别 < 芑0。)感 叹 ( 、 多么漂亮 的包 ! L 美
来, 在许 多方 面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 如 E本 的文 字就 是通 过遣 唐使 例 l
语 言研 究
中 日语言对 比
翟亚楠
( 吉林 大学 文学 院 , 吉林 长春 1 0 0 ) 3 0 0
摘 要 :中 国和 日本这 两 个 国家一 衣 带水 .很 早 以前 就 互为 往
每 个单 词 有各 自的声 调 , 也有抑 扬顿 挫 , 句子 我们把 这种 抑扬 顿 挫 称 为语调 , 有区别 语 气 、 表达 情感 与语 义 分寸 的作 用 。在 日语 和 汉 语 中最 常 见 的语 调 是降 调和 升调 ,降调 是说 话时 句 尾呈 前高 后

关于中日化妆品广告语比较研究的现状

关于中日化妆品广告语比较研究的现状

语言新探关于中日化妆品广告语比较研究的现状张童心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广告的目的是对消费者进行推销,说服其购买商品。

为了使自身在激烈的国际市场实现广告的劝说功能,企业合理选择广告语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聚焦于语言学的领域,从修辞学、语用学两个角度中日化妆品广告语的比较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以期对中日化妆品广告语的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化妆品广告语;语言学;比较研究一、引言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强烈,由此推动了化妆品行业的飞速发展。

化妆品广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而成功的化妆品广告不仅能激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欲,还能有助于产品远销海外,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

据《日本经济新闻》网2017年5月25日报道,“2016年日本化妆品的出口额同比增长28.8%,达到2676亿日元。

”与此相对应,据《中商情报》网2017年3月13日报道,“2016年1-12月中国美容化妆品及护肤品出口金额为16.84亿美元,同比增长2.3%。

”由此可见,近两年中日两国的化妆品进出口贸易交流日益频繁。

研究中日化妆品广告语,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中日化妆品广告语言表现的异同,也有助于广告行业的从业者更好的翻译、修改日本出口中国、中国出口日本的化妆品广告语,使其适应目标国市场,有效吸引广告受众。

二、国内外中日化妆品广告语比较研究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上搜索关键词“广告语”,得到6,872条文献。

之后,笔者缩小范围搜索“化妆品广告语”,只得到280条文献。

而关键词“中日化妆品广告语”的文献数为0。

①之后,笔者在cinii上搜索关键词「広告コピー」、「広告キャッチフレーズ」,分别只得出194条、28条结果。

同样,「化粧品広告コピー」、「化粧品広告キャッチフレーズ」的文献数为零。

②由此可知,近年来国内外语言学界从中日化妆品广告语对比分析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几乎为零。

下面分别从修辞学和语用学的视点,总结广告语(包括化妆品广告语)、中日广告语比较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成果,为今后中日化妆品广告语比较研究提供启示。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交流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王晓华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摘要:在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沟通、交流日益频繁的情况下,了解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有利于我们在交流沟通之间,准确用语,避免出现言语上的错误,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就以中日国家来说,两国跨文化交际之中言语行为是必不可少的,如寒暄、邀请、请客、致谢等均会用到,但是如若出现用语错误,则会影响国人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明确中日双方的用语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本文将依据语用学及言语行为理论,就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言对比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更加顺利的展开中日国民交流、交际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中日跨文化;文化交际;言语行为;用语对比虽然,日本文化是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使得两国之间文化习俗很是相同或相近,但是从中日两国人民言语行为上来看,两国人民的言语行为表现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为了使中日跨文化交际良好的、顺利的展开,在外语教学实践之中,应当注重加强用语对比,说明中日寒暄、致谢、邀请等语言行为上存在的差异,那么在交流与沟通之中,能够真正了解对方语言行为的含义,正确应答,使得双方的交流融洽、愉悦。

所以,加强中日语言行为的语用对比是非常必要的。

一、中日寒暄言语行为的语用对比但从“寒暄”言语行为来看,中日国家的语用习惯就有很大不同。

我们只有深入的研究与对比中日言语行为,才能真正了解中日国家文化,那么中日跨文化交际将更加有意义的。

寒暄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用的询问对方的安康、起居、冷暖及心境的体贴性言语,看似多余,但实则是良好交际的开端,能够拉近交际双方的社会距离,营造一种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

当然,因为不同国家特定文化使然,才使得不同国家寒暄的方式不同,如中国国民之间或与其他人寒暄,习惯用语是“你吃饭了吗”,这作为一种常用的寒暄方式,在其他不懂中国文化的国家来看,更像是在邀请自己吃饭,这容易引起误会。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精选6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于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下的日语教学研究分析篇1随着日本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了增进与日本之间的交流,学习日本语言才能加深对该国的了解。

但由于两国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在日语语句、句型学习中就会产生一些困难,因此,在本文中,对其严格分析具有重要作用。

一、日语教学现状日语在国际上使用的比较频繁,学习日语的人数也不断增多。

因为中日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日语学习过程中,就会比较困难。

分析日语教学中的主要目的,随着日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学习日语的人数不断增多,培养学生的日语学习能力、读写能力更为重要。

在掌握日语知识基础上,需要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以及历史知识等[1]。

针对日语教学现状,我国很多人都参与到了日语学习中去,实际的教学规模也不断增大,从而使日语教学存在较多问题。

日语与汉字比较接近,在很多日语文章中都夹杂着一些汉语,所以,学生要找到一些方法有效辨认。

同时,教师还需要重视日语教学,促进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研究出一些教学技巧,只是将一些日语词汇、日语语法传递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在没有了解文化背景前提下学习,失去了日语语言的利用效率。

在以后的日语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该语言的运用技巧,还需要了解日本文化知识,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日语教学工作的积极发展[2]。

二、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中日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两者在表达上存在较大不同,认识到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特别是文化与习俗差异,能够提高日语的学习效率[3]。

中日赞扬表现

中日赞扬表现
( 3) ( 日本語が上手な張さんのことだから) 張 さんはいるから、私は安心です。
( 4) お宅のお花、持ちがいいわ。 ( 3) 中通过「私は安心です」这句话来间接称赞 了小张的日语很好,( 4) 中对小王家的花儿进行了 称赞。 三、从“对人关系”来看中日“赞扬”表现 1. 直接赞扬 中日两国都属于非常重视上下级关系及长辈和 晚辈关系的国家,所以上级为了增进与下级的感情, 下级为了讨好上级,都经常使用直接赞扬的表达方 式。例如: ( 5) 東教授: 君、一体どう思ってるのかね。財 前君のことだよ。 金 井: まあ、長年東先生のご指導を受けてい て、素晴らしい腕を持てたと尊敬しております。
收稿日期: 2012—07—16 作者简介: 罗 可( 1982—) ,女,贵州黔南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 日语语言文学。
139
( 白い巨塔 第三话 13: 39 - 13: 52) ( 6) 全老板: 唉呀,你们宣颐培养的公关,可真 是太厉害了,唱得太好了,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啊。小姐能把这么一首小歌,唱得如此的出神入化, 博大精深,可真是太不简单啦。 ( 奋斗 第十二话 13: 45 - 14: 02) ( 7) 许 曼: 我 早 就 听 说 宁 老 师 的 菜 做 得 可 好 吃了。 宁菲尔: 是吗? 你听谁说的呀。 许曼: 科里的大夫和护士都这么说,他们都特别 想尝尝您的手艺,我今天真是沾了李大夫的光了。 ( 柳叶刀 第六话 10: 11 - 10: 23) 例句( 5) ~ 例句 ( 7) 都属 于 直 接 赞 扬。例 句 ( 5) 中金井赞美自己的上司财前技术超群。例句 ( 6) 中全老板使用了“唉呀”、“啊”等感叹词来称赞 自己的下属夏琳唱歌好。例句( 7) 中后辈许曼赞扬 了自己的前辈宁菲尔做饭很拿手。由此可见中日两 国在直接称 赞 对 方 时,都 经 常 使 用“素 晴 ら し い ”、 “太厉害了”、“太好了”等醒目的词来称赞对方。 2. 间接赞扬 在双方关系平等的情况下,日本经常使用的是 直接赞扬,而中国则常使用间接赞扬。例如: ( 8) 财前: 君の診断通りだったよ。されなら、 鵜飼教授が見落とすのも無理はない。本当によく 見つけたな。 里见: 検査の値を見て、念を入れただけだ。 财前: 誰でもできそうでいて、なかなかできな いことだよ。 ( 白い巨塔 第二话 21: 02 - 21: 30) ( 9) 米 莱: 夏 琳,我 知 道 你 做 出 的 决 定 很 难 更 改,你是我见过的最有个性的女人。无论你想做什 么,我都会支持你。 夏琳: 米莱,其实我一直觉得你比我对陆涛更有 感情,这点我看得出来。 ( 奋斗 第十五话 13: 18 - 13: 46)

中日安慰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从语用论中面子理论的观点出发

中日安慰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从语用论中面子理论的观点出发

中日安慰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从语用论中面子理论的观点出发面子理论是一种重要的面子研究理论,在语用学上有较广泛的应用。

面子是一个人在社会互动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自尊心的社会性。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文化圈的代表,同时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安慰言语行为,可以更清晰地看出面子理论在两国之间的应用和差异。

首先,中日两国的安慰言语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一些含蓄而委婉的方式来安慰他人,在表达上更加模糊和间接。

比如在表达同情的时候,可能会说一些“这件事情确实很不幸”“我感同身受”等比较含蓄的话语。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细节和礼节,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可能会更加直接地表达关心与同情,比如“一定会过去的”“我会一直支持你”的话语更常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人们在语言表达中对于文化传统和规范的不同理解。

其次,中日两国安慰言语在情感表达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情感的内化和控制,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可能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面子。

因此,会更倾向于使用一些比较抽象和委婉的方式来表达同情和安慰。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直接地表达情感,不太在意过多的修饰和包装。

因此在安慰他人的时候可能会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支持,更少考虑他人的面子和情感。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人们在情感表达和控制上的不同传统和理解。

最后,中日两国的安慰言语在行为实践上也有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习惯于使用一些间接和含蓄的方式来安慰他人,比如送一份小礼物、写一封安慰的信、陪同对方散步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更多地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而言语中的安慰则更多作为一种形式的补充。

而在日本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行为的实际效果和直接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支持与关心,比如帮忙做一些事情、陪同对方去看医生等。

这种行为实践上的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人们在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上的不同习惯和理解。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言语行为语用对比研究

运用, 跨 文化 交 际才 能够J I  ̄ , N展 开 。
程 中从 一 开始 就使 用 的询 问对方 的安 康 、 起居 、 冷 暖
以及 心 境 的体贴 性 言 语 , 看似多余 , 但是实践表 明,
二、 中 日致谢 道 歉 言 语 行 为 的 语 用 对 比
日本 人在 交 际 时 动辄 道 歉 , 因此 , 与汉语相 比, 日语 中表 示道 歉 、 忏 悔 的词 句异 常丰 富 。比如 , 日本
J u n .2 o i 3
中 日跨 文 化 交 际 中言语 行 为语 用 对 比研 究
黄德 诚
(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 院, 湖北 武 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 根 据语 用 学 以及 言语 行 为理论 , 对 中 日交 际过 程 中的寒 暄 、 致谢 道 歉 、 请客送礼、 邀 请 拒绝 等言语 行 为 , 联 系 中 日文化 背景 和社 会环 境 的差 异 , 进行 跨 文 化语 用 对 比研 究 , 有 助 于 中 日两
第3 6卷
第 6期
长江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Ya n g t z e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l _ 36 No .6
2 0 1 3年 O 6 月
长 江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 语言研 究 突时 , 即便 对方 有错 也要 道歉 。再 如 , 在 公共 场所 遇 到有 人让 座 , 中 国人 觉得 应该 致谢 , 而 日本人 往往 用
对天 气异 常敏 感 的特性 。 日本人见 面 打招 呼往往 以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报告

关于中西方称赞语差异的对比分析报告

中西恭维差异的比较分析概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交流,而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普遍存在着恭维被广泛使用的现象。

无论我们是否注意到,赞美无处不在。

赞美是沟通的“润滑剂”,使沟通在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向前发展。

作为一种社交语言,它不仅可以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交距离,还可以连接感情,维持正常的社会人际关系。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跨文化交流日益升温。

在跨文化交际中,赞美也是存在的。

然而,中西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赞美。

了解中西恭维及其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沟通中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促进沟通顺畅。

本文首先介绍了恭维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然后讨论了中西恭维,然后着重比较分析了中西恭维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恭维;区别;对比分析1.什么是赞美恭维,又称恭维,我们先来看看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恭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与礼貌密切相关。

它是赞美的表达,录取,批准等”(牛津词典,1997:283)。

《牛津词典》对它的中文解释是:恭维,作为一种言语行为,被认为与礼貌密切相关。

它是一种赞美、钦佩和支持的表达。

我们来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对赞美和恭维的解释:“赞美——动词,用文字表达对人或事的优点的爱”(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171)“赞美---动词,赞美取悦”(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10:477)。

关于恭维的定义,可以说两部词典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

简而言之,赞美是在某些交流场合中用来表扬、鼓掌、支持和赞美他人的词语。

赞美的基本特征赞美由两部分组成:说话者的赞美和接受者的回应。

赞美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使用积极的评价性语言。

赞美语言与其他言语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负面评价词,几乎所有正面评价语言都出现在赞美语言中。

赞美的使用与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文化群体对赞美的对象、内容、场合和反应都有不同的反应。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赞美的使用场合也有所不同。

例如,虽然中西恭维的主要功能是维持和谐的关系,但西方的恭维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而中国的恭维则倾向于表达平等一致的关系。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对日语学习的启示本文首先从讲述了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的国民性,追根溯源的对日本文化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简要介绍与剖析;然后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列举了一些常见的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与现象,便于大家更加容易的理解第一部分所说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最后结合中日文化的差异性对日语的学习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日本文化及日本人的国民性(一)日本人的集团主义观念赖肖尔曾经这样描述过日本人,日本人犹如水中游泳的一群鱼,秩序井然的顺次排列成行。

当从外部向水中投入了一个小石子时,水波荡漾,但它们却很少发生紊乱,只是急速地掉转方向,又按原来的次序顺次排列游去。

这个比喻生动恰当地表达了日本人团体主义观念下的行为模式。

日本人的团体主义观念这么强是因为日本人祖祖辈辈生活在群体氛围中,并且受到“忠”、“孝”、“义”道德观念和“团体主义”的影响,日本人只能“各安其分”、“各得其所”。

他们认为个人是渺小的,并且坚信群体或团体的力量,深信个人脱离群体或团体必将陷入绝境,个人的利益只能通过依靠团体并为团体效忠才能获得。

所以在日本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受到日本特有的观念、文化熏陶,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所得到的经验教训,使日本人深刻体验到群体、团体力量的价值。

日本人的团体观念突出表现在视所在单位、企业为家,团体的利益远远大于个人的利益。

例如,在日本人们常常称自己所在的公司为我家公司,把自己所属的集团视为自己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团体的利益,他们会毫无怨言的加班加点工作,而且为了维护团体内部的和谐关系,下班后上司与员工经常一起吃饭饮酒来交流感情,所以日本男人下班后不回家已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另外,日本人若在某公司就职,就会终生为之效力,不会为了工资的高低而跳槽。

这是因为在日本跳槽被认为是不忠的行为,会在社会中没有立足之地。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团体主义观念不仅在日本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而且也充分地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模式中。

(二)以“和”为基础的价值观念自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位于亚洲东部,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以及四千多个岛屿组成,是一个南北走向狭长形的岛国。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具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涉及到思维方式、礼仪、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思维方式中日两国的思维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文化中,重视空间感和时间感,注重效率和准时性。

人们有较强的整体意识和集体意识,强调团体共性和协作精神,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往往会尽力理解和尊重。

而在中国文化中,重视情感和关系,注重人情味和亲情感。

人们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追求个性和自由,对于他人的想法和意见有时候会表现出不太理解和接受。

二、礼仪中日两国的礼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日本文化尤其讲究礼仪,注重细节和形式,礼节性的谦逊和尊重也是日本社会的一大特点,常常体现在日本人的言谈举止中。

而中国文化相对来说比较注重情感和热情,礼仪的重要性也不如日本文化。

但在某些特别场合,中国人也会十分注重礼仪,比如婚礼、葬礼等。

三、风俗习惯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有着明显的区别。

日本文化重视精细和细节,体现在文化习俗上,比如传统的茶道、花道、武道等,这些传统文化其中都有着精细和细节的表现。

而中国文化则追求大气、豁达和包容,比如在应酬热闹的氛围中,中国人喜欢合唱、跳舞等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有着温暖的人情味,所以能更好的通融各种人际关系。

四、价值观念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存在不同。

在日本文化中,注重团队精神、合作和奋斗,追求目标和意志的一致性。

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注重和谐、平等和自由,强调个体的独立和权利。

此外,在对待人生价值方面也有区别:日本文化强调忍耐、自我克制、统筹规划;而中国文化强调“知足常乐”、“天道酬勤”等价值观。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存在于很多方面,不同之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只有加以理性对待、包容和交流,才能进一步促进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日文化差异分析
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文化差异对于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

中日两国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大国,其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被充分重视。

本文将从语言、礼仪和价值观等方面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并探讨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进行沟通。

从语言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语言差异十分明显。

中文是一种表意丰富、词汇繁多的语言,而日语则强调礼貌用语和敬语的运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语言特点,尊重对方的语言习惯,避免因语言误解导致的沟通障碍。

在日本文化中,对长辈和上级要使用敬语,表示尊重和礼貌,而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则更加注重对方的称呼和身份的称谓。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方式需要更加谨慎和注意。

礼仪方面是中日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

在日本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在商务活动中的名片交换、鞠躬礼仪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而在中国文化中,虽然也有着礼仪的要求,但在一些场合中可能更注重亲切和自然的表达。

对于中日双方来说,了解对方的礼仪习惯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在不同场合中要尊重对方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在沟通中展现出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使双方能够进行良好的交流。

价值观方面也是中日文化差异明显的表现之一。

在日本文化中,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而在中国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个体价值。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因此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在沟通中要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和价值观,避免因为文化差异而产生摩擦。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

日汉比喻语言学异同日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独特的比喻语言,这些比喻语言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但在其他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日汉比喻语言学的异同点。

相同点首先,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比喻语言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日汉两种语言中,比喻语言往往用于描述某些概念和现象,使其更加生动、富有情感和图像感。

此外,两种语言中的比喻语言都是基于生活经验的,即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来形容某些抽象概念,比如用“风花雪月”来形容美丽的景色。

其次,日语和汉语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传统比喻,这些比喻被广泛应用于两种语言中,例如,用“白马非马”来描述概念的界限模糊不清,用“狗吃屎”来形容不顾道德守则等。

差异点然而,尽管日汉两种语言在比喻语言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许多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表达方式的差异日语和汉语中的比喻表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

在日语中,比喻语言的表达方式比较间接,需要通过上下文的理解来推断其含义,这种表达方式称为隐喻。

另一方面,在汉语中,比喻语言的表达方式比较直接,很容易理解其含义,这种表达方式称为明喻。

例如,日语中把赞美的词语放在贬义的动词之前,比如,“水が高い”(水很高)来形容价格贵,汉语中则直接使用夸张的词语来形容,比如“天价”。

2. 比喻思维方式的差异日语和汉语的比喻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日语中,比喻语言是以对象为中心的,即通过比较和解释事物来表达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新的概念。

另一方面,在汉语中,比喻语言则是以情感和经验为中心的,即通过创作和形象化来表达情感、描绘形象。

例如,日语中用“一つ”来表示数量少,用“顔が赤くなる”来形容羞愧,而汉语中用“一去不回”的形象语言来形容无法回头,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害怕的人。

3. 文化背景的差异最后,日语和汉语的比喻语言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日本文化中,比喻语言往往采用温和、间接的表达方式来表达情感;而在中国文化中,比喻语言通常采用夸张、生动的表达方式来强调情感。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

中日流行语的对比研究一、引言流行语是某一时间内盛行某地或某阶层的语言。

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语,而不同的流行语则作为社会一根敏感的神经,反映出社会在文化、政治等各种方面的变化。

本篇论文将从文化心理学、经济、生成机制、社会变迁等层面将中日流行语进行对比研究。

二、中日流行语的异同1.文化心理学层面中日两国共处于东亚文化圈,其流行语既存在相似之处,也会受国家背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存在不同之处。

[i]相似之处即共性,不同之处即间性,下文内容将从这两者出发进行讨论。

从共性来看,两国的流行语言都可以大致的被归类为“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社会生活”三类。

政治经济类的流行语都在生活中并不常用,且相对官方,例如中国的“小目标、命运共同体、人民至上”等以及日本的“マイナス金利(负利率)、軽減税率(轻减税率)、令和(令和)”等。

文化娱乐方面两国的流行语都主要出自当时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之口或影视作品中,如中国的“葛优躺、洪荒之力、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等和日本的“神ってる(太神了)、鬼滅の刃(鬼灭之刃)”等。

社会生活上,两国的流行语都表现出了人民对社会事件的较强敏感性,例如中国的“共享、巨婴、后浪”等,以及日语的“保育園落ちた日本死ね(连托儿所都出问题的日本还是快去死吧)、睡眠負債(睡眠缺失)、計画運休(计划性休假)”等。

而与共性相对的,两国的流行语亦存在着一定的间性主要体现在词句的构成上。

从词句构成的角度上看,日本流行语言的新造词句和外来词句占比大于中国。

中国的流行语言则在语义泛化和构式变体上超过日本,构式变体上可能和中文以单音语素为标记,只需要提取特定字词与其他搭配使用有关。

这种语言构成简化了构式变体的新词汇创造难度。

而语义泛化上可能和中国庞大的人口导致的高频度语言使用有关,这种情况下语言原有的语义会更容易淡化和拓展。

2.经济层面(1)从流行语看日本经济发展:2011-2022年的经济领域流行语的数量的稀少,反映了日本经济的低迷。

中日称赞言语行为构成对比分析

中日称赞言语行为构成对比分析

塞 尔言语 行为构 成理论 塞 尔是美 国当代 著名语 言哲 学家 。 以允诺为 他


例 ,总 结出 了适 合所有 言语 行为 的 四个 构成规 则 : 命题 内容规 则 、准 备条 件规 则 、真 诚条件 规则 、基 本条 件规 则 。【塞 尔的言 语行 为理论 已】 2 . Ap . 0 1 r2 1
中 日称 赞言 语 行为 构成 对 比分 析
万艳 红
( 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0 1 ) 华 30 3 摘 要:中日两国称赞言语行为在构成上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在称赞对 象、称赞话题 、称赞句
式、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的特征 。本文参考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着重分析 中 日 称赞言语 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在构成上的异同。 关键词:称赞;言语行为理论;构成;丈化 中图分类 号 :H0 3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 10- 62 (0 )0—O 8 _3 0 8- 19 2 1 2 0 o - 1
收稿 日期 :2 1 — O — 0 0O 3 9
基金项 目:20 年江西省社会科学 “ 08 十一五”规划项 目,编号:0W 5 。 8X9 作者简介:万艳红 (98 ,女,江西南昌人 ,华 东交通大学外国语 学院,讲师。 17一)
8 9
邢 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1 年 第 2期 01
径。
可见 ,真 诚条件 就 是心理条 件 。称赞 是真诚 地积极 地 评价 某人 或者某 一事 件 。 话人施行 的评价 行 为 说 是 内心 情感 的真 实流 露 , 而且 这种 情感 体验往 往 是 与言语 社 团 的价值 观相 吻合 的 。
( )基 本条件 规则 四 基本 条件 指 的是 言语行 为 的意 图。 本条件 是 基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 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

日语专业毕业论文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中日语言表现特点对比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表现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比中日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文化传达方面的差异,探讨中日语言表现特点的异同。

一、词汇表现特点对比1. 影响词汇表现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词汇表现特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

中文源于汉字文化,对于形象的描绘更加注重意象的传达,而日语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

2. 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中文词汇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形象性和象征性上。

中文词汇经常通过运用比喻、拟声、拟态等手法,增强意象表达,使文章更有情感共鸣。

例如,用“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来形容一个人眼界狭窄,无法看到更广阔的事物。

3. 日语词汇的表现特点与中文不同,日语中的词汇表现更加注重细节和客观性。

日语通过丰富的动词形态变化、助词和词缀的运用,表达出更加准确的细微差别。

例如,日语中有多个词来表示颜色的不同层次,如红色可以表达为“赤い”、“朱色”、“红色”等。

二、语法表现特点对比1. 影响语法表现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语法表现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

中文语法相对简单,注重语序和词组的搭配,而日语的语法结构复杂,注重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2. 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中文语法的表现特点主要体现在语序和词性的灵活运用上。

中文的语序自由而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化,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中文中还有一些独特的句式,如“一边...一边...”、“既...又...”等。

3. 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相比之下,日语语法的表现特点更加依赖于词尾变化和助词的使用。

日语中的动词变位、名词格、形容词和形容动词的变化等都对语义的表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变化词尾,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态度、语气和语境。

三、文化传达特点对比1. 影响文化传达的因素中日两种语言的文化传达特点也受到不同的因素影响。

中文注重人际关系、礼貌和尊重,而日语则注重团体意识、细节和文化共享。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是地理上相邻且文化底蕴深厚的两个国家。

虽然中日两国在历史上有过矛盾和摩擦,但在一些方面却又存在着相似之处。

以下将结合一些典型的例子,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礼节与礼仪中日两国都注重礼节与礼仪,但表现形式略有不同。

在中国,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社会习俗,人们通常会向长辈鞠躬,称呼带有敬意的称谓,比如“爷爷”、“奶奶”等。

而在日本,扭头低下身子是一种尊敬的姿势,人们称呼长辈时会有“先生”、“小姐”等敬称。

二、婚礼仪式中日两国的婚礼仪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婚礼往往是一种家庭团聚的场合,除了新娘和新郎,还有很多亲戚朋友一同参加。

而在日本,婚礼往往是一种简约而庄重的仪式,只有亲近的家人和好友会受邀出席。

三、餐桌礼仪中日两国在餐桌礼仪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使用筷子进食,用勺子吃汤。

大家都会用公共筷夹菜,表示团结和尊重。

而在日本,人们使用筷子吃饭的方式和中国类似,但是同一道菜通常只有一个筷子夹取,表示个人的尊重。

在日本进餐时会用手扶住碗而不是直接端起来。

四、沟通方式中日两国在沟通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人们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喜欢展示个人的才华和能力。

而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和保持和谐。

他们通常会用间接的方式提出问题或意见,并习惯以团队的名义行事。

五、节日庆典中日两国的节日庆典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的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烟花表演和舞狮等庆祝活动。

而在日本的新年期间,人们会进行“年糕”捏制和“铃”敲击等传统活动。

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礼节与礼仪、婚礼仪式、餐桌礼仪、沟通方式以及节日庆典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国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

尽管存在文化的差异,中日两国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交流与合作中可以加深互相的了解和友谊。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一、语言习惯因素语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的基础,而长期以某种文化为引导,慢慢形成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

中国人语言表达的时候,对于自己不同意的事情,会以直接或者不直接的方式进行意见的阐释,但是无论多么委婉,但是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反对意见表述出来。

而日本人在遇到自己不是很同意的事情的时候,往往会以含糊的方式去表达,比如可能你是对的,但是我觉得。

在中日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总是以怯生生的方式去表达,这不仅仅与日本人学习精神有关,还与日本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二、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1.汉语的文化特点汉语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是其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汉语都能够以这样的特点去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因此可以成为现阶段唯一存留的表意文字。

汉语中的象形字能够以近似图画的方式来展现,有着比较强的视觉感,无论出于何种语境,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字意,偏旁部首的存在就集中体现了汉语象形字的魅力。

古时候养蚕兴起的产业,都与丝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纺织,绘绣,绳等汉字都与原始的产业存在着关联性,甚至在很多字形分析的过程中。

1/ 3因此,在阅读很多古典作品的时候,如果对于语言背后的典故不是很了解,往往难以真正的去理解其含义。

汉语语言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没有复杂的变格和形态变化,不会受到形态成分的影响。

一般只要词汇语义搭配合适,就可以进行遣词造句。

功能,内容,韵律,意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就可以传递出语言的神韵,在意的是神似。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悠久文化对于语言造成的直接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将汉语界定为文化代码,其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识。

2.日语的文化特点日本使用表意文字汉字的同时,还没有放弃使用表音文字的使用,这样的混杂使用状态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少见的。

要想深刻的理解日语的文化特点,首先要从日本文字的渊源来看,汉字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传入的,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汉字的不断传播,日本的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表音汉字为基础而创作的。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中日天气预报用语的差异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中日天气预报用语的差异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中日天气预报用语的差异甘涛;黄德诚【摘要】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包括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天气预报,传递的多是推断性信息,但其表层结构却并非一定是推断性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天气预报用语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的天气预报用语多是以"推断(reckon)"表"推断"的直接言语行为,而我国的用语里则存在大量用"陈述(state)"表"推断"的间接言语行为.这种差异主要是由日语和汉语的语言使用特点决定的.【期刊名称】《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1【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言语行为;天气预报;陈述;推断【作者】甘涛;黄德诚【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8一、言语行为理论与天气预报用语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其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John Langshaw Austin。

该理论认为,人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

在Austin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中,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被分成三个层次:说话行为(locutionary act),即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说出话语来表达字面意义或传达某种思想;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指表达者通过话语实施或完成某种交际目的、意图;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即通过话语来取得事后效应的行为,它是话语产生的后果或引起的变化。

他将处于核心位置的施事行为分为五类:判定式、执行式、承诺式、表态式、阐述式。

在此基础上,美国哲学家John Rogers Searle指出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区别,即当字面意义和施为用意(即说话行为和施事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就产生了间接言语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ywords
Compliment Expression, Contras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Speech Act Theory, Pragmatic Function
关于中日赞扬表达的对比研究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
高惠云,孙莲花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从表 3 可以看出,汉语赞扬表达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直接表扬形式,表扬听话人相关人或物形式,对
72
高惠云,孙莲花
比形式,间接形式,分别占 55.43%,17.61%,7.16%,6.09%;而日语赞扬表达的表现形式主要为直接表 扬形式,表扬听话人相关人或物形式,否定形式,疑问形式,分别占 40.56%,22.20%,8.39%,6.47%。 汉语赞扬表达最少使用的表现形式是反语形式,而日语赞扬表达最少使用的表现形式是比喻形式和反语 形式。日语赞扬表达的表现形式比汉语丰富,否定形式,推量形式,感叹词形式是日语赞扬表达特有的 表现形式。引用他人的话形式,表扬听话人相关人或物形式,间接形式在中日赞扬表达中使用频率相近。 而在汉语赞扬表达中直接表扬形式,比喻形式,反语形式,假定形式,对比形式的使用频率则比日语高 很多。疑问形式的在日语赞扬表达的使用频率则比汉语高很多。由此可见中日赞扬表达的表现形式有很 大的区别。
谷崎润一郎(1975)指出,赞扬表达由于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文化因素有关,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 意思[3]。赞扬表达这一言语行为在汉语和日语中根据语境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是不一样的。Austin 提 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核心内容是“说话等于做事”(Do things with words)。说出某句话 就等于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实施了相应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对于理解赞扬表达这一言语行为的本意具有重 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应用言语行为理论对中日赞扬表达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日赞扬表达的语用功 能的特点及其异同点,以期为中日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
4. 赞扬表达与言语行为理论 4.1. 赞扬表达
本文从《沉浮》、《婆婆来了》、《半泽直树》、《丧失名字的女神》这四部电视剧中选出的赞扬 表达数据,具体见表 2。
从表 2 可以看出,日本电视剧中每小时赞扬表达出现 27.2 例,而中国仅有 21.9 例,日本比中国多了 24.2%。可见,赞扬表达在日语对话中比在汉语对话中更常见。
4.3. 赞扬表达与言语行为理论
Searle 的间接言语行为认为发话人在表达字面用意的同时也表达了间接用意,后者是通过前者间接 得以表达的。当字面用意和间接用意相同时,这一言语行为为直接言语行为;当字面用意和间接用意不 同时,这一言语行为为间接言语行为。
应用这一理论分析赞扬表达如下: ① 于志德回到情人段芹家中品尝到段芹的手艺,发生如下对话。《浮沉》 于志德:你这手艺见长啊,段芹同志。现在你做饭的水平啊,直接逼近了街边小饭馆的水准了,家 宴级别指日可待。 段芹:就算到了家宴级别又怎么样,除了你还有谁能来吃。 于志德出差回到段芹家里,吃到段芹做的几个菜觉得段芹厨艺大有长进,进而夸奖了她。其字面用 意为夸奖,结合语境与手势,表情等非言语交流考察之后,其间接用意也为夸奖。因此,于志德对段芹 进行夸奖为直接言语行为,其语用功能为夸奖。 ② 与老陈在喝酒的王贵林看到坐在旁边穿得少而时髦的乔莉被冻得直打哆嗦,故意讽刺乔莉。《浮 沉》 王贵林:江州没有外企。在外国人开的公司上班就觉得自己生活在外国的天气里啊。
收稿日期:2017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6日
摘要
本文通过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中日电视剧中的赞扬表达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日赞扬表达的语用功能的 特点及其异同点,希望在中日跨文化交流时,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理解对方赞扬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及
文章引用: 高惠云, 孙莲花. 关于中日赞扬表达的对比研究——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J]. 现代语言学, 2017, 5(2): 70-79. https:///10.12677/ml.2017.52010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大野敬大(2003)指出,在观察演员表演的时候,对于台词和表演的方式并没有感到不协调,与人们的 印象大致符合,因此,可以把其当成是口语的素材[4]。与调查问卷,采访等方式相比,电视剧不仅能够 让人置身当时的对话语境,而且也能清楚观察到对话双方的眼神,表情,手势等的非言语交流,这十分 有助于了解对话的本意。李捷、何自然、霍永寿(2011)指出语用论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说话者和听话者与 语境之间的相互关系[5]。因此,本文以中日电视剧为研究对象。为了接近社会生活的实态,本文采用反 映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的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具体见表 1。
Table 1. Comparison of compliment express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表 1. 中日赞扬表达对照表
作品 浮沉 婆婆来了 合计
中国电视剧
拍摄时间
集数
2012 年
15 集
2010 年
13 集
28 集
总时间 11.25 小时 9.75 小时
表述句(constatives)是用来描写、报道或者陈述某一客观存在的事态或事实,它们是可以验证的,具 有真假值。相反,施为句(performatives)用来实施某个行为,即创造一个新的事态以改变世界状况,它们 不具备真假值,但有合适不不合适之分。
以言指事行为(locutionary act)是说出话语的行为,包括发出声音,连词组句,表达一个完整命题。 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是指发话人通过话语表达其话语意图,目的。 以言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是指话语在受话人的思想,行为,态度等方面产生影响。 这三个层次的行为不是独立的行为,而是同一个行为的不同层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但是 Austin 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Searle 在 Austin 的基础上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就是通过实施另一行为而间接得以实施的言语行为。 例如:
71
高惠云,孙莲花
A:晚上一起去看电影? B:我还有一堆工作没做完。 B 并没有直接答应或者拒绝,而是通过陈述他还有一堆工作没做完,晚上要加班,不能和 A 一起去 看电影而间接的拒绝了 A 的邀请。在这个例子中,“拒绝”这一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陈述这个行为得以 实施的。 Searle 认为,间接言语行为包含了发话人的两层用意,字面用意(secondary force)和间接用意(primary force),发话人在表达字面用意的同时也表达了间接用意,后者是通过前者间接得以表达的。当字面用意 和间接用意相同时,这一言语行为为直接言语行为;当字面用意和间接用意不同时,这一言语行为为间 接言语行为。 为了避免混淆和更加贴切形象,本文通过言语行为理论对中日电视剧中的赞扬表达进行分析得出的 间接用意用语用功能这一词表示。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Compliment Express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ech Act Theory
yun Gao, Lianhua S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4.2. 赞扬表达的表现形式
关于赞扬表达的表现形式,本文在齐珂(2007) [6]分类的基础上弥补不足,将其分类如下:① 直接表 扬形式;② 引用他人的话形式;③ 表扬听话人相关人或物形式;④ 比喻形式;⑤ 疑问形式;⑥ 否定 形式;⑦ 反语形式;⑧ 推量形式;⑨ 间接形式;⑩ 假定形式;⑪ 对比形式;⑫ 感叹词形式。对本 文的赞扬表达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具体见表 3。
更好的运用赞扬表达。
关键词
赞扬表达,中日对比,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功能
高惠云,孙莲花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
Open Access
1. 引言
野元菊雄(1996)指出,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赞扬表达对人或事物给予好的评价,赞扬表达是 顺利进行交流的重要策略之一[1]。适当地使用赞扬表达不仅使对话进行得更加顺利,而且也有助于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赞扬表达被称为人际关系的润滑油。魏桃莉(2013)指出,赞扬表达作为言语行为的一种, 可运用于各种各样的场合[2]。汉语和日语中的赞扬表达不仅数量繁多,种类也十分丰富。在国际化的今 天,中日间的跨文化交流是十分频繁的。由于对话双方对对方文化或语言习惯不够了解,运用赞扬表达 时让对方感觉不协调或者曲解对方的本意的现象时有发生。
3.2. 研究方法
首先将《沉浮》、《婆婆来了》、《半泽直树》、《丧失名字的女神》这四部电视剧中赞扬表达选 出,并将其文字化,并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与对比分析,得出中日赞扬表达表现形式上的异同点。其 次,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电视剧中的赞扬表达进行分析,得出其语用功能。最后,将所得出的赞扬表达 的语用功能进行中日对比研究,得出中日赞扬表达的特点及其异同点。
21 小时
作品 半泽直树 丧失名字的女神
合计
日本电视剧 拍摄时间 2013 年 2010 年
集数 10 集 11 集 21 集
总时间 10 小时 11 小时 21 小时
2. 言语行为理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Austin 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的核心内容是“说话等于做事”(Do things with words)。说出某句话就等于正在实施或者已经实施了相应行为。Austin 将话语分为表述句 (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两大类,并提出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一个语言行为由三个层面构成: 以言指事行为(locutionary act)、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以言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