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穴位是什么

合集下载

经络穴位的功能理解

经络穴位的功能理解

经络穴位的功能理解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技术之一。

经络指的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通过这些通道可以连接人体各个部位,起到传输和调节气血的作用。

而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经络穴位的功能。

1. 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气血运行。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

经络穴位是气血运行的关键节点,刺激穴位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保持其平衡和畅通。

比如,刺激手太阴肺经的“太渊”穴位可以舒肺平喘,刺激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穴位可以舒胆解郁。

2. 经络穴位可以改善气血循环。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强血液供应和氧气供应,改善组织器官的营养和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比如,刺激足太阳膀胱经的“太冲”穴位可以促进尿液排泄,改善膀胱功能。

3. 经络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功能是通过经络来调节和协调的。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神经、激素等调节机制,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达到调理脏腑的效果。

比如,刺激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位可以通便止泻,刺激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穴位可以调理脾胃功能。

4. 经络穴位可以缓解疼痛。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神经传递的机制,改变疼痛信号的传导,缓解疼痛感。

比如,刺激手太阳小肠经的“阳谷”穴位可以缓解头痛,刺激足太阴肝经的“太冲”穴位可以缓解经期痛经。

5. 经络穴位可以调节情绪和心理状态。

中医认为,情绪和心理状态与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影响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效果。

比如,刺激手厥阴心包经的“内关”穴位可以缓解焦虑和失眠,刺激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位可以改善情绪低落和抑郁。

经络穴位的功能主要包括调节气血运行、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疼痛和调节情绪心理状态等。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

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其中,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实践技术之一。

本文将以中医中的经络穴位为主题,探讨其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一、经络穴位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学中,经络穴位指的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内部有经络运行,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实现气血的运行,以及调节和平衡身体的功能。

穴位则是经络上的特定点,也是治疗和诊断的关键部位。

经络穴位可以分为经脉穴位和络穴位。

经脉穴位主要分布在经脉上,经脉是人体内部经络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十四条主要经脉和奇经八脉等。

络穴位则分布在络脉上,络脉是经脉的支脉,与经脉相互联系,起到调节和辅助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经络穴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位置进行分类。

根据功能可以分为主穴和配穴,根据位置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1. 主穴和配穴主穴是经络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穴位,对于治疗疾病和调节身体功能起到核心作用。

主穴一般位于经络上经络气血运行最为旺盛的部位,通过刺激主穴可以调整经络气血的流动。

配穴则是辅助主穴的穴位,有时用于增强治疗效果或调节身体其他方面的功能。

配穴的选取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治疗需要进行,并结合中医理论和经验进行判断。

2. 不同部位的穴位根据经络系统中的位置,经络穴位可以分为背俞穴、手太阴肺经穴、足三里穴等。

背俞穴位是指背部的经络穴位,通过调理背部的气血运行可以对背部疼痛、肩颈问题等症状进行治疗。

手太阴肺经穴位则是位于手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手太阴肺经上的穴位可以调节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相关功能。

足三里穴是位于腿部的经络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胃肠功能、增强体质等。

三、经络穴位的功能中医学认为,经络穴位是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因素,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激发自身的康复能力,达到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的目的。

1. 调节气血运行经络穴位的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经络的通畅与否。

十四经361个腧穴名称释义大全

十四经361个腧穴名称释义大全

十四经361个腧穴名称释义大全针灸学是我国中医学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穴位名字往往都很好听,但又很难记,其实,穴位的命名均有一定含义,如利用天体地貌命名的日月、上星;参照动植物命名的伏兔、鱼际、犊鼻、鹤顶;借助建筑物命名的天井、印堂、巨阙等,其中又都和阴阳息息相关。

针灸易学难精,对每个穴位名称含义的理解,对我们深入理解针灸有所帮助。

1、太阴肺经(11个穴)1. 中府:中,指中气,即天地之气;又指中焦、胸中与中间。

府,指府库。

中府,意为天地之气在胸中储积之处。

对人身上中下三部之气血,俱有调摄之功。

2. 云门:云,指天地合气,又象征肺中的脉络。

门,出入通达之处。

云门,指此处为天地之气升降之门户,而肺脉之蔓延罗络,又有云气之象也。

3. 天府:天,指天气与人体的上部。

天府,地理名,星座名,两乳名。

又为高深之意。

喻为有收藏天气的职责和为高深富庶之处,且与其取穴法有关,穴与男子乳头高下相当。

4. 侠白:侠,通挟,通夹。

白,指肺及白色。

谓其挟于肺之两侧上臂之白肉际也。

5. 尺泽:尺,指长度。

泽,沼泽,又宫名。

言其居于尺部形如沼泽之处也。

6. 孔最:孔,指孔穴,孔窍。

最,为最要,最甚。

意为此乃本经中最重要之穴,乃本经中经气最旺之处。

7. 列缺:列,指陈列,裂开。

缺,指缺口,空隙。

古称闪电为列缺。

穴在腕上之裂隙与衣袖之边缘处,针下之气常如闪电也。

天气之列缺,可与足阳明经地气之丰隆相呼应。

8. 经渠:经,指经脉、经气与经过。

渠,是水沟和水所流通之处。

指穴为经脉与经气交会流通之渠道。

9. 太渊:太,高大与尊贵之意。

渊,深水,深潭。

又鼓声名渊,弓之弯曲处亦名渊。

太渊,口中津液名。

言经气深如潭水;泽润周身,效同桴鼓,而居于弯曲如弓之处也,为诸脉之会。

经气犹如潭水之深不可测也。

10. 鱼际:鱼,指拇掌肌肉的形状。

际,边际。

谓穴在鱼形肌肉之边际也。

以邻近而得名。

11. 少商:少,幼小,微小之意。

商,五音,属金,属肺。

少商,是商的高音。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

12经脉之穴:井、荥、经、合、原、络、郄!(附特效穴)12经脉之井穴、荥穴、经穴、合穴、原穴、络穴、郄穴表天人合一它们都是人体12条正经上的精兵强将,是一穴胜十穴的特效穴位。

【井穴】是主管我们身体上12条正经所有支脉的穴位井穴, 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指或足趾的末端处.《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出为井。

」也就是指在经脉流注方面好像水流开始的泉源一样。

全身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故又称“十二井穴”,其名称是:肺 -- 少商大肠 -- 商阳心包 -- 中冲三焦 -- 关冲心 -- 少冲小肠 -- 少泽脾 -- 隐白胃 -- 厉兑肝 -- 大敦胆 --(足)窍阴肾 -- 涌泉膀胱 -- 至阴指手指揣的少商、商阳、中冲、关冲、少仲、少泽等六穴(左、右共十二穴)说的,为治疗中风、突然昏倒的急救要穴。

井是水源头的意思。

《黄帝内经·灵枢》说:“病在藏者,取之井。

”《难经·六十八难》言:“井主心下满。

”所以,如果您身上出现发热、胸中烦闷等症状,那就要在井穴上贴同气相求的药物,使其性气通过井穴进入经脉,最终调治好这些疾病。

【荥穴】是主管人体发热问题的穴位经气流行的部位,象浅水流,荥迂未深,叫荥穴,五输穴之一。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溜为荥。

”意为脉气至此渐大,犹如泉之已成小流,故名。

荥穴多分布在指(趾)、掌(跖)关节附近,其临床应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曰:“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难经·六十八难》又曰:“荥主身热。

”说明荥穴主要应用于发热病证。

所以,将药物贴在荥穴之上,其性气就能在它的引导下汩汩流入脏腑中,到达由火引起的各种疾病所在之处。

像口腔溃疡、淋巴结肿大的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要找荥穴不可。

【经穴】是主管喘、咳、寒、热之证的穴位“经”是人体12条正经的主道,就像大江大河一样。

经穴一般在腕踝关节以上。

能治人体各个脏腑的病。

《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行为经。

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全解

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全解

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全解经络穴位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人体内部有着许多经络穴位,这些穴位是人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的接口,能够调节和平衡机体的阴阳、气血、五脏和六腑,保障身体的健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解析16大经络穴位养生保健的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用这些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16大经络穴位的名称和位置。

他们分别是:太阳、太冲、会阴、三阴交、神阙、涌泉、足三里、合谷、内庭、阳陵泉、列缺、少商、太渊、曲池、太冲、阴陵泉。

这些穴位位置遍及全身,有的在脚背,有的在手腕内侧,有的在耳后,每一个穴位处都有着对应的内脏和经络,因此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重新平衡人体的内部能量,调节各项生理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对于想要保持健康的人来说,太阳穴和太冲穴是两个重要的穴位。

太阳穴是在头骨下方的突起物处,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中枢之一,刺激太阳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头痛、偏头痛等症状。

而太冲穴则位于脚底的第二个趾趾缝处,通过按摩太冲穴可以舒缓身体的压力,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失眠等问题。

除了太阳和太冲穴,会阴穴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会阴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是男性的睾丸和女性的卵巢的交界处,可刺激会阴穴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殖系统,促进性功能,帮助男性和女性改善不孕不育的问题。

三阴交穴是另一个重要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距脚踝骨约四横指的位置。

刺激三阴交穴可以加强肾脏的功能,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肥和瘦身。

神阙穴和涌泉穴则分别位于背部和脚底,刺激这两个穴位可以缓解背部和腰部的疼痛,改善脚部疲劳,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个穴位,足三里、合谷、内庭、阳陵泉、列缺、少商、太渊、曲池、太冲、阴陵泉等穴位也是重要的养生穴位,各个穴位可以帮助调节身体的不同系统,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

通过了解和利用16大经络穴位,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疾病和不适症状,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提升精神状态,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

中医经络学经络穴位解析经络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了人体内经络的运行规律以及经络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络穴位作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经络穴位进行详细解析,探究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

一、经络穴位的定义与分类经络穴位,简称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特定的点位。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穴位分布于全身,共计361个。

按照其运行规律和临床应用,可以将经络穴位分为经脉穴和奇穴。

1. 经脉穴:经脉穴位是根据经络经脉的走向和分布而命名的。

它们与具体的经脉相对应,通过按摩或刺激经脉穴位可以调节经脉的运行和穴位所经过的相关组织器官的功能。

2. 奇穴:奇穴是指那些在人体经络系统上分布特殊、功效独特的穴位。

它们与经脉的走向无关,通常按照其功能和用途进行命名,如“百会穴”、“曲池穴”等。

奇穴的应用范围广泛,既可以用于调节经络的运行,又可以用于治疗特定疾病。

二、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经络穴位的运行规律包括了经络分布规律、穴位取穴规律以及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

1. 经络分布规律:经络分布于人体的表浅和深部,相互贯通交通。

经络的走向形成了经脉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2. 穴位取穴规律:经络穴位的取穴有其固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经脉穴位多位于经络走向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而奇穴则根据其功能的不同而选择在不同的部位。

3. 穴位对应脏腑组织的规律:根据中医理论,经络穴位与人体的脏腑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相关脏腑组织的功能。

三、经络穴位的临床应用经络穴位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穴位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具体应用。

1. 经络调理:通过按摩或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理经络系统的功能,改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针灸和推拿按摩是常用的经络调理方法,可以提高免疫力,调整内分泌,改善睡眠质量等。

2. 疾病治疗:经络穴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黄帝内经记载的穴位

黄帝内经记载的穴位

黄帝内经记载的穴位
黄帝内经记载了众多经络与穴位,以下列举部分:
1.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距踝骨上三横指的地方,为经脉的重要穴位之一,能调节气血。

2.太冲:位于足底中央,人体千万神经末梢的聚集地,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的重要穴位。

3.风池:位于颈部,风寒病毒易于入侵此处,是预防风寒感冒和治疗头痛、眩晕的重要穴位。

4.气海:位于肚脐下方三横指外,为调节气机的重要穴位,能增强体质、促进循环、缓解疲劳。

5.太阳穴:位于太阳门两侧,是头面部的重要穴位,配合其他穴位可以治疗头痛、眼痛、口眼歪斜等。

6.腰阳关:位于腰部缺口处,是治疗腰痛、坐骨神经痛的重要穴位。

除此之外,黄帝内经中还有手太阴肺经的尺泽穴、足少阳胆经的日月穴、足太阴脾经的太白穴等重要穴位。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穴位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穴位理论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重要性。

一、中医穴位的基本概念中医穴位是指人体表面或近表面的特定部位,通过在这些部位施加刺激或按摩等手法,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治疗疾病。

中医穴位理论基于人体经络系统的假设,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经络,而穴位则是这些经络上的特定节点。

二、中医穴位的分类中医穴位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分类标准包括经脉穴位和奇经八脉穴位。

1. 经脉穴位:经脉穴位是指人体内的经络系统中,特定经脉上的穴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着十四条经脉,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穴位。

比如,手太阴肺经脉上的“太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脉上的“急脉穴”。

经脉穴位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刺激经脉上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

2. 奇经八脉穴位:奇经八脉穴位是指中医学中的奇经八脉系统中的穴位,这些穴位分布在人体的头、脖、腹、背、臀等部位。

奇经八脉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中医穴位的应用中医穴位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

以下是中医穴位的几种常见应用: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通过在穴位上插入针具进行刺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用于疼痛管理、内科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2. 推拿按摩法:推拿按摩法是通过对特定的穴位进行按摩或推拿,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疾病康复。

推拿按摩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实际按摩穴位,对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等有一定效果。

3. 贴敷疗法:贴敷疗法是指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或贴敷特定的物质,通过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贴敷疗法在中医中常被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疾病、疼痛等。

穴位的名词解释

穴位的名词解释

穴位的名词解释在中医学中,穴位是一种关键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和保健。

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特定点位,通过刺激这些点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身体的功能状态。

穴位的名词解释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穴位的分类、对应的器官及疾病、刺激方法以及传统医学的解释。

一、穴位的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穴位可以分为经络穴位和硬脉穴位。

经络穴位,如足三里、合谷等,是在人体经络经脉上的具体位置;而硬脉穴位,则是一些特定的突起点,如人中、足心等。

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功能和疗效。

二、穴位与器官及疾病的对应关系穴位与人体内脏器官和疾病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连接着全身各个部分,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相关器官的功能。

例如,足三里位于足腿的外侧,经络直达胃经,因此刺激足三里可以调节胃脾消化功能、缓解消化不良的症状。

除了对器官的调节作用,穴位还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治疗。

中医实践中,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达到疗效。

如太冲穴位用于缓解失眠和焦虑症状,涌泉穴位则可用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三、刺激穴位的方法与原理中医学中,刺激穴位有多种方法,常见的包括针灸、按摩、压力和温热刺激等。

针灸是指用细针刺入穴位,通过旋转或推拿等手法来调节气血运行。

按摩则是通过手指或手掌等部位的轻压和推拿来刺激穴位,以达到调节效果。

压力刺激是指用力按压特定穴位,用力的大小和方式因人而异。

温热刺激是将热质或温度适宜的物品放在穴位上,以温热的刺激来调节穴位。

刺激穴位的原理与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理论认为,刺激穴位可以改变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

此外,穴位也被认为与人体的经络联系密切,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流动,从而调节和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

四、传统医学中的解释在传统医学中,穴位的解释常涉及到经络学、气血理论、阴阳五行等理论知识。

经络学认为,人体经络是血液和气血的运行通道,刺激穴位可以通过经络调整气血运行,恢复健康。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

十四条经络高清详解图(果断收藏)一、膀胱经中医讲一通百通,一堵百堵,您的经络有很多的气节点堵塞,每次帮您疏通的时候会一点点的将您经络的气节点化解,疏散,排出体内风、寒、署、湿、燥、毒素从而达到百脉通,除百病的功效,特别针对现代人的亚健康及慢性疾病的调理有显著的疗效,针对肌肉,身体的酸麻,胀痛的功效立竿见影。

排毒通道畅通无堵,它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通道,时刻保持膀胱经通畅,才能无毒一身轻。

如果想减掉后背和臀部的坠肉,只要在后背的膀胱经上刮痧,按摩,就很有效果。

人体三大排毒途径:第一条:通过输尿管把尿液排出的通道,这是体内排出毒素的最大一条通道。

第二条:通过大便把内体脏东西排出体外,其实毒素从尿中排出去对人体来讲更为重要,因为,人就是10天不大便,对生命也没有什么影响,但若三天不小便,那这人就比较危险了。

第三条:是毛孔,通过发汗把体内的毒素排出去。

膀胱经是掌控尿液和汗液这两条通道的,所以这条经络一定不可以被堵住,另外,膀胱经是直接连接脏腑的,膀胱经是从眼部的精明穴到小脚趾外侧至阴穴。

膀胱经上的穴位:晴明穴:治疗眼疾的第一大穴位。

攒竹穴:对热症效果很好,比如,眼睛红肿,按摩此穴位,立刻见效。

小技巧:1、用10个小手指肚每天疏理头上的膀胱经50次,可通鼻,治疗眼疾,头痛,癫痫,2、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的后侧,可以减肥,还可以排除体内的寒气,对身体是个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二、胃经天天培育我们的后天之本。

胃经畅通无堵,让人睡的香,胃口好,脸色红润,还可以让人返老还童。

胃经是管理肠胃功能的,肠胃功能一旦失调,整个人就会虚弱下来。

太阳高高照,胃经送福到,足阳明胃经起于面部的承泣穴止于足部的食指历兑穴,走向面部、颈部、胸部、腹部、腿足部,经络上共有43个穴位,遍布最多的在腹部和胸部,则胃经经络不通会整个经络的部位感觉不舒服,胃经循环在辰时,7点到9点,所以在这个时间我们一定要进食早餐哦,如果你已是胃经不通的症状者,可用甜橙、柠檬、佛手柑、天竺葵、檀香精油等来按摩。

十二经络主要穴位

十二经络主要穴位

十二经络主要穴位十二经络主要穴位1.十二经络主要穴位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功能:肺主咳嗽、心烦、掌中热。

预防及主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支气管炎)、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流鼻血。

其它:经络所经过的关节障碍、肌肉酸痛。

走向:由头走手,起始于中府穴,结束于少商穴。

中府穴:胸骨旁开六寸,中在这里就是中气的意思,什么是中气,中气是指脾肺之气。

中府是脾肺之气汇聚的地方,可以兼治脾肺的两脏之病。

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等。

脾的运化不好就会水肿,另外一方面可以治疗水肿。

天府穴:腋横纹下三寸。

鼻气通于天,肺开窍于鼻,可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穴:肘横纹外侧。

是原穴尺暗指肾,则指雨露、滋润,五行上来讲,肺属金,这个位置属水,金生水,也是指补的意思。

尺泽是补肾的穴位,可治疗高血压、哮喘(因为可降逆气)。

孔最穴:腕横纹上七寸。

主管所有毛孔、孔洞。

是治流鼻血、痔疮的要穴。

对感冒不出汗起到发汗的左右。

是肺经的一个郗穴。

是治疗急性病,急性咳嗽、急性咽喉痛的要穴。

列缺穴:两个合谷相对,食指下边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落枕等。

头项寻列缺。

经渠穴:桡骨径突外侧推。

治大便不畅,可以推小臂,还有从大肠经的腕处用力推至商阳穴。

太渊穴:腕横纹处,肺经的原穴,是大补穴,脉之会穴。

鱼际穴:大鱼际外侧。

属火穴,治疗咳嗽、喘促、心中烦热、小孩积食症。

少商穴:食指外侧,治疗咽喉的要穴。

咽喉痛,用三棱针扎少商穴,挤出一滴血,喉咙就不痛了。

2.十二经络及主要穴位之手明阳大肠经手明阳大肠经:功能:1:打通大肠经,有效防止皮肤病。

2:可以增强人体的阳气,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3:有很好的通便效果。

走向: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结束于迎香穴。

商阳穴:食指外侧,调节便秘。

合谷穴:强壮穴,主要作用就是止疼。

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经痛、面部痉挛)、牙痛(右牙痛掐左合谷、左牙痛掐右合谷,配合掐下耳垂贴面部疼痛点,右牙痛掐右耳,左牙痛掐左耳)。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

《经络腧穴学》重点腧穴及特定穴定位及部分操作经络腧穴学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腧穴及其特定的定位和操作方法。

经络腧穴学在中医临床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针灸疗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重点的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

1.风池穴(GB20):位于颈部的两侧,枕骨与斜方肌之间,是治疗头痛、眩晕、颈椎病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2.四白穴(SI3):位于手背侧腕关节横纹的尺侧,是治疗头痛、颈肩痛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3.内关穴(PC6):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腕横纹的上1.5寸,是治疗心脏病、胃痛、呕吐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4.合谷穴(LI4):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掌指关节褶处,是治疗头痛、感冒、高血压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5.足三里穴(ST36):位于小腿前外侧髌骨下方,腓骨与胫骨之间,是治疗脾胃病、虚弱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6.气海穴(CV6):位于腹中线下脐4寸,是治疗脘腹痛、腹泻等疾病的重要腧穴。

操作时,可以用手指或针刺浅插,适度用力按压,每次约5分钟。

以上只是经络腧穴学中的一些重要腧穴及其特定定位和部分操作方法的介绍,实际上还有很多腧穴需要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在临床应用中,根据具体病症选择合适的腧穴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个人体质和具体疾病情况进行操作,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人体十二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1、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中府、天府、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主咳喘、心烦、掌中热、心里烦躁、咳喘中府:胸骨旁开六寸(脾肺之气汇集的地方)兼治脾肺两脏之病,治疗气不足,腹胀,消化不良,水肿、咳等。

天府:横隔膜下三寸(墨点)。

肺开窍于鼻,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是补肾的穴位。

(金生水)降逆气治疗高血压,哮喘。

孔最:掌横纹7寸。

穴位较深,(郗穴是治急性病)是个汇聚的穴位。

主管所有毛孔的穴位。

(毛孔、鼻孔)治鼻出血,是痔疮的要穴,对感冒起发汗作用。

治急性咳、咽喉痛有疗效列缺:不好找。

合骨相对凹点。

治疗小儿遗尿,落枕、偏头疼,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疼。

“头项寻列缺”经渠:挠骨头外面骨头边缘。

治疗咳的要穴(虚寒性的或肺热)太渊:很深。

用手的大拇哥攥住腕子硌着的穴位。

是肺经的原穴,补气的效果非常好,是大补穴补气。

脉的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心血管病)鱼际:火穴。

治疗热性病。

咳、喘有效果。

心中烦热,小孩疳积症、消化不好停食了少商:大拇指外根部。

治疗咽喉痛的要穴。

(外感风寒或虚火上升)刺出血来效果最好。

小结:主治呼吸系统疾病:各种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五官病:急慢性扁桃体炎、鼻炎、流鼻血。

其他:经脉所过的关节屈伸障碍、肌肉疼。

2、手阳明大肠经-由手走头起始于商阳穴、合谷、温溜、曲池、结束于迎香穴功效一:防治皮肤病;二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的火气去掉。

三通便效果好(推按二三间到商阳穴这一段大肠经商阳:食指指甲盖外侧,用指甲掐它。

调节便秘。

合谷:强壮穴。

可以止疼,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

小贴士:右侧牙痛掐左侧合谷穴,左侧痛掐右侧合谷穴,配合掐下耳垂贴近面颊部位牙痛点,右侧痛掐右侧耳垂,左侧痛恰左侧。

温溜:人体的阳气在这聚集。

寒凉可以艾灸,燥热可以刮痧泻火。

是郗穴治急症是深层的穴位。

曲池:深层肘横纹端点。

可降血压,治疗皮肤病,有通便的作用。

中医经络与穴位的重要性

中医经络与穴位的重要性

中医经络与穴位的重要性中医经络与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人体健康与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通过调节经络和利用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与穴位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一、中医经络的重要性中医经络是人体内部的系统,主要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脉是一种纵向贯穿全身的通道,与内脏、器官、组织等密切相关。

络脉则是血管的细小分支,负责将血液输送到经脉中,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气血供应。

中医经络系统通过运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中医经络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体内联系各个脏腑的桥梁,起到了输送和调节能量的作用。

经络中的气血畅通有余,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而一旦经络堵塞,气血运行出现问题,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注重通过调理经络系统来治疗疾病,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如针灸、推拿、艾灸等,以保持经络的畅通和功能的调整。

二、穴位的重要性穴位是经络系统中的特定位置,也是经络系统中能量交流的重要节点。

根据中医理论,穴位是人体表面可以通过刺激而影响经络气血运行和内脏功能的点位。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经络的畅通与平衡,达到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中医穴位具有多种刺激方法,如针刺、按压、艾灸、拔罐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穴位,可以改善经络的运行状况,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循环,加强器官的功能。

穴位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富含神经末梢、血管丰富、电活性高等特点。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穴位周围存在着丰富的神经末梢和血管,刺激穴位可以通过这些通道传递信号,并调节全身的生理功能。

三、中医经络与穴位的应用中医经络与穴位的理论与技术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针灸作为中医的代表性疗法,通过刺激穴位以调节经络的运行状态,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针灸的应用范围包括疼痛症、内科病、妇科病等,具有独特的疗效和无明显副作用的优势。

此外,推拿、艾灸、拔罐等方法也是中医经络与穴位理论的应用之一,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康复。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学好中医并不难!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学好中医并不难!

人体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学好中医并不难!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经穴图谱,分部位总结,并按照十四经脉列出,总共有361穴,非常实用,建议中医都收藏了。

中医认为凡是归属于十二经脉、任脉、督脉的腧穴,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穴位。

这些腧穴因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路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不仅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作用,而且能反映十四经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

分布于十四经以外的腧穴有“经外奇穴”、“阿是穴”、“耳穴”等。

穴位归纳总结

穴位归纳总结

穴位归纳总结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上特定的区域,通过刺激这些区域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从而治疗或缓解一些疾病。

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中,穴位的名称和作用有着详细的记载,这些穴位的归纳总结,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一、头部穴位1. 百会穴(Baihui Xue)百会穴位于人体头顶凹陷处,是治疗头痛、失眠、眩晕等症状的重要穴位。

2. 太阳穴(Taiyang Xue)太阳穴位于眼眶下方的颞骨突起处,常用于治疗偏头痛、眼疾和面部神经痛等病症。

3. 额部太阳穴(Ebu Taiyang Xue)额部太阳穴位于人体前额骨突起处,常用于治疗眼部疾病、头晕和面部神经痛等疾病。

二、上肢穴位1. 内关穴(Neiguan Xue)内关穴位于手腕两根骨头之间的凹陷处,是治疗心脏病、胃病和内分泌失调的重要穴位。

2. 鱼际穴(Yujii Xue)鱼际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方,常用于治疗手指麻木、疼痛和关节炎等病症。

3. 少商穴(Shaoshang Xue)少商穴位于人体拇指甲根处,多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口腔溃疡和声音嘶哑等疾病。

三、胸腹穴位1. 心脉俞穴(Xinmai Yu Xue)心脉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该穴位有助于调节心脏功能,常用于治疗心脏病、心律失常等病症。

2. 胃俞穴(Weiyu Xue)胃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等疾病。

3. 中枢俞穴(Zhongshu Yu Xue)中枢俞穴位于背部脊柱两侧,该穴位能够调节脊柱相关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

四、下肢穴位1. 阳陵泉穴(Yangling Quan Xue)阳陵泉穴位于小腿外侧,是治疗足部肿痛和关节炎的重要穴位。

2. 三阴交穴(Sanyinjiao Xue)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常用于调节妇科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问题。

3. 足三里穴(Zusanli Xue)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侧,多用于治疗腹痛、腹泻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收藏)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收藏)

人体穴位图:十四经穴高清图解(收藏)经穴指十四经上的腧穴。

十四经指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十二正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加上督脉、任脉,共十四条经经络的统称。

经穴一共有361个。

本文详解人体穴位,十四条经络的穴位图谱。

1、足太阳膀胱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左右各67个,共134个:睛明穴、攒竹穴、眉冲穴、曲差穴、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却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风门穴、肺俞穴、厥阴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胆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肾俞穴、气海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环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会阳穴、承扶穴、殷门穴、浮郄穴、委阳穴、委中穴、附分穴、魄户穴、膏肓穴、神堂穴、膈关穴、魂门穴、阳纲穴、意舍穴、胃仓穴、肓门穴、志室穴、胞肓穴、秩边穴、合阳穴、承筋穴、承山穴、飞扬穴、跗阳穴、昆仑穴、仆参穴、金门穴、京骨穴、束骨穴、至阴穴。

足太阳膀胱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呼吸系统:感冒、发烧、各种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

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胃肠炎、肝炎、胆囊炎。

泌尿生殖系统:肾炎、阳痿、睾丸炎、闭经、月经不调、痛经、盆腔炎、附件炎、宫颈糜烂。

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关节炎,经脉所过的肌肉痛。

2、足厥阴肝经穴位图主条目:足厥阴肝经穴;位于足厥阴肝经上的穴位左右各14个,共28个:大敦穴、行间穴、太冲穴、中封穴、蠡沟穴、中都穴、膝关穴、曲泉穴、阴包穴、足五里穴、阴廉穴、急脉穴、章门穴、期门穴。

足厥阴肝经预防和主治的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痛经、闭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前列腺炎、疝气。

肝胆病:各种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肝脾肿大、抑郁症。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

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中医经络穴位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调节和激活经络穴位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下面就中医经络穴位的基本知识展开论述。

一、经络的概念和分类经络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类。

经脉是指体表与脏腑之间的通道,主要包括十四经、任脉、督脉等,负责在体表运行调节气血;络脉是指经脉之外分布的一系列血管网,主要包括络脉、互通络等,起到连接、调节气血的作用。

二、经络穴位的概念和作用经络穴位是经络上特定的点位,也称为穴位或压痛点。

穴位的刺激可调整和促进气血运行,具有调治疾病、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作用,穴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经文穴位:位于经络线路上,负责调节经络气血运行,如足三里、合谷等。

2. 经别穴位:位于经络交会、分出的部分,调节经络气血分布,如阳陵泉、太冲等。

3. 经筋穴位:位于经络筋脉上,调理筋脉、活络通血,如大椎、肩井等。

4. 经外穴位:不在经络线路上,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的穴位,如天突、人迎等。

三、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解剖定位法、比骨定位法、分寸定位法等。

1. 解剖定位法: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通过骨骼和肌肉等参考点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准确度较高,但需要有较深入的解剖知识。

2. 比骨定位法:根据骨骼关节的位置,通过与骨骼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相对简便易行。

3. 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部位的比例关系,将身体或肢体的长度分成寸,通过寸的比例来确定穴位的位置。

这种方法较为灵活,但需要有一定的经验。

四、常用经络穴位的功效及应用中医经络穴位有很多,每个穴位都有不同的功效和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例子:1. 合谷: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骨之间的凹陷处,具有平治头痛、缓解咳嗽等功效。

2. 风池:位于肩颈枢椎附近的凹陷处,具有舒颈肩、缓解头痛等功效。

3. 太渊:位于足底部,整个足心凹陷处,具有调理气血、缓解疲劳等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络穴位是什么
相信大家有许多喜欢中医的,那喜欢中医的朋友们必须要精通一个学问,那就是经络穴位,许多的朋友就问了中医经络穴位是什么?我想一定有不少的人都十分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此我在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后,特意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几点内容,想要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赶紧来和我一起看一看下面的内容吧。

从西医角度还是不能很明确的解释的!人体穴位是既与
神经系统密切相关,又与血管、淋巴管、肌肉等组织有关的复杂综合结构及其机能。

至于穴位的具体结构或它的实质到底是什么?科学家们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坛,未见有一个明确答案。

经络: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又先后进行了“八五”
和“九五”两个国家级经络攀登计划项目,研究从现象逐渐深入到本质,课题围绕着循经感传的机理、经脉脏腑相关和经脉线的理化特性三个方面展开,形成了若干个假说:神经论:认为循经感传是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的结果。

体液论:认为中医经络中的气血指人体中的各种体液,经络是体液运行的通道,体液运动刺激神经产生循经感传。

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物理能量与信息的传输渠道。

以上的内容就是对中医经络穴位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了,我一定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中医经络穴位是什么这个问题了,对中医有兴趣的朋友是不是恍然大悟了呢?中医是我们中华流
传下来的历史,中医也是证明中华的显著标志,我们要一起发扬中华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