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汇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说出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

②解释种群数量增长(“J”型曲线、“S”型曲线)的一般规律。

2 能力目标:

通过细菌的种群数量的推导公式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有如下说明: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人教版教材中这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三是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三、学生情况

学生们在本章的第一节已经习得了种群的概念,了解了种群的特征,尤其是各种数量特征,在此基础上过渡到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

学生们在数学课上学习过指数函数的表达式和坐标图的绘制,这为本节课数学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模型构建法是新课程、新教材中提出的新的科学方法,而数学模型又是高中阶段模型构建法的难点。本节课遵循建构主义的理论,在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数学模型。

五、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用2课时教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先对课时内容进行调整,将探究实验放在第1

课时,并组织实验小组开展进一步的实验,将实验结果用于第2课时。

设计的线索是:按“观察、提问→作出假设→数学表达→检验、修正”的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整体教学思路是:

1、在建构细菌种群增长“J”型曲线模型后,归纳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将两种数学表达方式(方程式和曲线)整合在步骤三中,提高课堂效率。

2、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后,做巩固练习。并运用此方法尝试构建“S”型曲线模型的方程式。

3、将两种曲线进行对比。提高生物的理科思维。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七、具体实施流程

特点:增长倍数保持不变。

补充说明:“J”型曲线是平滑的,

曲线只能反映种群大致的变化。

补充练习题。

东方田鼠喜野外环境。

中的已经生活着约20亿只东方田鼠。

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

_______ 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思考回答:不够精确。

修正为:

·λt

(二)按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构建“S”型曲线的方程式

呈现学生实验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让学生对比与科学家所做的曲线的送差别。

引出N0对“S”型曲线的影响。

引出两条曲线的对比。

结束语:没有任何一种曲线能精准地计算种群的数量。生命现象是真实的、复杂的。掌握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比掌握曲线的知识更重要。勇于尝试,大胆构建数学模型!广雅中学学生黎骁旸、蔡宇所撰写的论文《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在推广Fay公式基础上的建模》获第一届丘成桐中学应用数学奖铜奖,并获高考50分加分的奖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