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答案剖析
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
![初中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8c4b1784868762cbaed590.png)
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1)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⑴超过(或:胜过);浓艳(或:艳丽)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西溪独泛(唐)皎然道情何所寄,素舸①漫流间。
真性怜高鹤,无名羡野山。
经寒丛竹秀,入静片云闲。
泛泛谁为侣,唯应②共月还。
【注】①素:不加装饰的船。
②唯应:只有。
(1)作者通过写高鹤、野山、秀竹、闲云等景物。
营造了________的氛围。
(2)本诗尾联与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情感表达上相似,请加以赏析。
【答案】(1)清幽恬静(2)尾联写诗人西溪泛舟而归,只有月亮陪伴;王维《竹里馆》写诗人独坐竹林,唯有明月映照。
两处都通过写月亮作伴,表达了诗人超然物外、安闲自得的情怀。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南安军》含答案1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南安军》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f426a8a9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d.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南安军》含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南安军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73.(1)请简要说明诗人“归乡如此归”的原因。
(2)第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被捕归来,壮志未成,无颜见家乡父老,不如战死沙场。
(2)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祖国山河依旧与城郭已面目全非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的亡国之痛。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诗人之所以说“归乡如此归”,是因为他并非正常情况下的返乡。
而是在被捕后,虽然侥幸逃脱,但并未能完成他报国杀敌的壮志。
这种壮志未酬的遗憾与愧疚,让他深感无颜面对家乡的父老乡亲。
他宁愿在战场上英勇牺牲,也不愿以这种失败者的身份回到家乡。
因此,他的“归乡”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回家,而是充满了深深的无奈和遗憾。
(2)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在这句诗中,诗人将“山河千古在”的永恒与“城郭一时非”的短暂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更强烈地表达了他对城郭沦陷、国家灭亡的沉痛之情。
山河依旧,而城郭已经面目全非,这种强烈的反差使诗人的亡国之痛更为突出,使诗歌情感更加深沉、感人。
这种对比手法也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
![全国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a98947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a.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诗文赏析。
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诗人运用了的修辞,请任选一处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拟人例如:“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诗人使用了拟人化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解析】【详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
首先指出修辞方法。
然后具体分析。
结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分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了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想象奇特。
结合“惟解漫天作雪飞”分析运用了比喻修辞。
把“杨花榆荚”比作“雪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杨花榆荚飘落的情景。
2.古诗词赏析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人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中“决眦入归鸟”中“眦”的意思是,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2.结合全诗,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1. 本诗中决眦入归鸟“眦”的意思是“眼角”,颔联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特点。
2.作者想攀登最高峰,一览众山的渺小,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
【解析】1.考查对诗歌词语和所写景物特点的意思。
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诗句的意思,“决眦入归鸟”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眦:眼角。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描写泰山的近景。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9fb05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76.png)
古诗赏析中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举头望明月2. 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下一句是“________”。
答案:感时花溅泪二、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不是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A. 白日依山尽B. 黄河入海流C. 欲穷千里目D. 会当凌绝顶答案:D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自以下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杜甫C. 孟浩然D. 王维答案:C三、简答题1. 请简述王昌龄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含义。
答案:这句诗通过“秦时明月汉时关”来表达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流逝,同时暗示了边关的古老和战争的持久。
2. 解释一下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众多的景象,同时“烟雨中”增添了一种朦胧、梦幻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四、赏析题1. 阅读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并分析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这句诗通过描绘原野上草的枯荣更替,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时间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隐含了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情的抒发。
2. 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蕴含的意境。
答案: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美好愿望的寄托。
“千里共婵娟”意味着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轮明月,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亲情的珍视。
五、写作题1. 以“春夜喜雨”为题,写一首五言绝句。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 以“秋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散文。
答案:(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以下为示例)秋日登高秋风送爽,天高云淡。
我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只见层林尽染,金黄一片。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7诗歌鉴赏专题训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c453182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9.png)
诗歌鉴赏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思维导图习题训练一、(2022·河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新制布裘白居易桂①布白似雪,吴②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袭有馀③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④忽有念,抚袭起逡巡⑤。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袭,盖裹周四垠⑥。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①桂:地名。
②吴:地名。
③馀:同“余”。
④中夕:半夜。
⑤逡巡:迟疑徘徊,欲行又止。
⑥垠:边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因_________一事,产生联想,表达内心的愿望;《新制布裘》中,白居易因新制布裘这件事,产生联想,表达自己的愿望。
2.杜甫和白居易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
这两首诗中作者的境况不同,但抒发的情感有相同之处,都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1.茅屋为秋风所破(或“秋风破屋”)2.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心系天下寒士的济世情怀。
【解析】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识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情感主旨把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激情和火热希望。
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初中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含答案剖析
![初中中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含含答案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bd05d8bd64783e08122b15.png)
班级:初三★★★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姓名:旅夜书怀杜甫细草细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细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单地停靠着。
荒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跑。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放手。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单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考点:磨练语言——炼字)【答题步骤】①讲解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情况或还原内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境地,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① "垂"和"涌 "在这里都是动词,赐予光景以强烈的动感,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烘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单感。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首联的画面,能够加上合理的想象。
(考点:境地、画面)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细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单地停靠着。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考点:写作技巧)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单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
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况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触,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比较和反衬。
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细小形成鲜亮的比较,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点:思想感情)答:①这首诗经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周围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单落魄的感触。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94b520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1b.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清)江浸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
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分析】(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 诗歌鉴赏 综合题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245e451910ef12d2bf9e772.png)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唐代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
②发:开花。
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
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
④不道:不是说。
⑤衰病:衰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
“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答案】(1)A(2)以乐景写哀情。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蘋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的景象。
渲染了清新明丽、生趣盎然的氛围。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仕途不顺的忧闷心情,以乐衬哀,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解析】【详解】(1)A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不准确,有喜爱,但主要表达的是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
(2)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
读懂诗句大意的作答的基础。
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描绘的是多彩多姿、生趣盎然的春天画卷。
末两句突然一转,抒发忧闷心情,造成反差强烈的艺术效果。
诗人正是以南湖早春景色的生机勃勃、明媚可爱,反衬诗人遭贬后的衰病不堪,抒发了诗人面对美景却无心欣赏的消沉郁闷的心情。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易错剖析含解析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易错剖析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3ac2ed2b160b4e777fcf03.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易错剖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
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
⑵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2a183389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7.png)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综合检测试卷含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2.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结合全词,“”、“”等景物体现“空”的意境。
(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3.古诗阅读南邻杜甫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名词解释:酬和诗,一般为通过答诗的形式,对酬和对象在诗中提到的话题进行相应的关切,或寄托劝勉鼓励之情,或仅是朋友间情趣的表达。
宋人洪迈说:“古人酬和诗,必答其来意。
”代表诗作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
写作背景: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苏辙赴京应试,路过渑池,止于奉闲僧舍。
嘉祐六年苏轼赴凤翔签判任,再过渑池,苏辙作《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兄长,后苏轼作诗相和。
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辙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含解析)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6971a2c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9c.png)
2023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潼关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首句气势不凡,先声夺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与末句“身在最高层”形成呼应。
B.乙诗次句以听觉形象补充了首句的视觉形象,渲染出潼关一带独有的氛围,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
C.甲诗第二句用虚写手法写出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展现出诗人蓬勃的朝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D.乙诗第三句不说水之奔腾,而说其“尤嫌束”;末句不说山之巍峨,而说其“不解平”。
运用夸张手法把山水写活了。
(2)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潼关【清】谭嗣同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C.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的山峦起伏,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
D.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3.“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的“河流”“山”其实是诗人自身精神的投射,请说一说从这两句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形象。
阅读《登飞来峰》,按要求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4.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寻塔指建在宝林山上的一座塔,诗中称之“千寻塔”,一是说塔的位置更显其高,同时也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71c7b5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d.png)
部编版语文中考诗歌鉴赏专项复习之手法题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对本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该绝句的首句“远书归梦两悠悠”,是诗人在盼家书不至、觅归梦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长长的叹息。
B.次句用“只有”二字紧承上文,写出了半夜寂寥凄寒的感受。
C.“敌”字不仅突出了“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了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
D.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阶下生满了青苔,旁边映衬着红树,突出了环境的清幽美丽,也暗示了主人公淡泊的心境。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下列诗歌,回答问题。
终南山[唐]王维太乙①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 ①太乙:终南山的别称。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近天都”极写其高大雄伟;而诗人急于进山一游的心理也跃然纸上。
B.颔联写近景。
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又遇茫茫“青霭”,“青霭”似有若无,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
C.尾联叙事。
既表达出诗人留恋美景,还想留宿山中,明日再游的愿望,又用“隔水问”的声音,反衬出山间的幽深寂静。
D.这首诗游踪清晰可见。
诗人远望终南山,人在山外,然后诗人已身在山中,接着登顶,然后准备投宿,人还在山中。
(2)请赏析“阴晴众壑殊”一句。
3.阅读下面甲、乙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赠刘景文》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赠刘景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98588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7.png)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赠刘景文》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①擎雨盖:喻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问题】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如何运用象征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答案】参考答案:诗中以物喻人,以物之风华喻人的品格节操。
冬景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景象,在作者看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
而人到壮年的友人,虽青春已逝,却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岁月。
诗中通过对初冬景物的描写,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成就高尚品格、坚贞节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然后才能准确把握鉴赏。
针对此题首先结合诗句分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然后指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平时常用的解题方法是了解本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出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即可。
诗中写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本题主要是寓情于景,以物喻人,借橙橘的岁寒之心表达自己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与友人共勉。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b18c2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6.png)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真题汇总(含解析)(2022·四川资阳·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上片叙事,写词人密州出猎的盛大场面;下片抒怀,写词人请战,情豪志壮。
B.上片中“卷平冈”三个字,极言速度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C.上片结尾二句,写词人在猎场驰骋,像孙权那样英勇无比,亲自射杀了老虎。
D.下片结尾词人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
C.有误,“亲射虎,看孙郎”,是说词人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
而不是说他亲自射杀了老虎;故选C。
2.“狂”贯穿全词,词人的“少年狂”,狂在外形,狂在内心。
请简要分析。
【答案】狂在外形:词人行为举止狂,比如率众多随从出猎(或词人语气狂,比如他说要像孙权那样挽弓射虎)。
狂在内心:词人“两鬓微霜”仍不服老(或身处逆境,仍积极进取)。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首先词人的“狂”表现在狂在外形:根据“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可知,词人行为举止狂,劲装出猎且全城百姓出动,规模盛大;其次,词人的“狂”表现为狂在内心:根据“亲射虎,看孙郎”“鬓微霜,又何妨”可知,词人以孙权自比,抒发雄心壮志,以“老”衬“狂”,充分表现出了词人豪情满怀,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结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通过运用冯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也是词人的内心的“狂”。
(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部编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90464d10661ed9ac51f33c.png)
【答案】 ( 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
“毛色下 ”、鹦鹉的 “语声娇 ”
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
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 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那个完成此题。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悟诗 人的情感,结合诗句的内容、运用的手法等进行分析,理解诗句。
4.诗歌鉴赏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 ① 。 低头乍恐丹砂 ② 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 ③ 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 ④ 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灭夏。作者在这里借用典故,自比姜尚 “垂钓 ”,自比伊尹 “梦日 ”,表达了诗人对从未来仍
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 ① 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将登太行雪满山; ③ 多歧路,今安在?
⑵闲时就学太公在清溪上钓鱼消遣,忽然又梦见自己像伊尹般乘船经过太阳旁边。运用典 故,自比姜尚 “垂钓 ”,自比伊尹 “梦日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 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或表明诗人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土地与土地被水分割了的时候,
当道路与道路被水截段了的时候,
智慧的人类伫立在水边:
于是产生了桥。
苦于跋 shè的人类,
应该感谢桥啊。
桥是土地与土地的连系(同 “联系 ”);
桥是河流与道路的爱情; 桥是船只与车辆点头致敬的驿站;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777a91a8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a3.png)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100题(含答案详解)题目1:诗歌标题:《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请回答以下问题:1.《春晓》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2.诗中的春指的是哪个季节?3.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的?4.诗中的“夜来风雨声”是哪种声音?5.诗中的“花落知多少”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答案1:1.《春晓》是杜甫的作品。
2.春指的是春季。
3.“春眠不觉晓”使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4.“夜来风雨声”是指雨声和风声。
5.“花落知多少”表达的是春天的景色变化迅速。
题目2:诗歌标题:《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请回答以下问题:1.《静夜思》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2.诗中的明月光为什么让人产生疑惑?3.诗中的“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句有什么特点?4.诗中出现的“思故乡”表达了什么情感?5.你认为诗人为什么会在夜晚思念故乡?答案2:1.《静夜思》是李白的作品。
2.明月光在床前照耀,使人产生了这是地上的霜的错觉。
3.“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这两句都是以对称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情感。
4.“思故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诗人在夜晚感到寂寞,想念起遥远的家乡。
题目3:诗歌标题:《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回答以下问题:1.《登鹳雀楼》是哪位中国古代诗人的作品?2.诗中的白日和黄河分别象征着什么?3.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4.诗中的“更上一层楼”暗示着什么?5.你认为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答案3:1.《登鹳雀楼》是王之涣的作品。
2.白日象征着白天,黄河象征着大河。
3.“欲穷千里目”意味着想要看得更远。
4.“更上一层楼”暗示着追求更高的目标和成就。
5.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追求进步和超越的渴望。
…依此类推,提供100道诗歌鉴赏训练题及答案详解以供学习和练习。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f4bb2b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a9.png)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解析初三语文科目的诗歌鉴赏题是考试中的一个难点,加强诗歌鉴赏练习是同学们学习的关键,下面必胜高考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解析,欢迎大家鉴赏练习。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诗“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
初三语文诗歌鉴赏习题答案8.①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
②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本题考查以对比鉴赏方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这首诗歌开头两句塑造了由山、水、鸟、花、鱼构成的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
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的情景。
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陆游诗歌中“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当年与自己一起饮酒的人,至少有一半已经封侯进爵,可是自己却落得病老乡里,成了一个靠打渔为生的衰老渔夫。
封侯、渔父,感慨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遭遇,荣辱升沉。
写出了作者的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9.①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②借用贺知章的典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带解析1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带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fc20b166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a685261.png)
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带解析1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宿翠微寺(唐)马戴处处松阴满,樵开一径通。
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
积翠含微月,遥泉韵细风。
经行心不厌,忆在故山中。
(1)“鸟归云壑静,僧语石楼空”一联在写景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诗歌尾联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别云间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找出诗中表现国家沦陷的诗句并解释其意思。
诗句:________意思:________(2)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采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4)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似,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
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划线句中“悠悠”一词有何妙处?(2)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5.诗歌鉴赏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
(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e56eca9e314332396893d4.png)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①此栖迟②,万古惟留楚客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④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⑤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①三年谪宦:贾谊被贬至长沙三年。
②栖迟:停留,居留。
③楚客:这里指客居楚地的贾谊。
④汉文:指汉文帝刘恒。
⑤吊:凭吊。
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存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解析】【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的遭遇分析,这是一首怀古诗,一般采用借古伤今的手法,分析作者情感时,要注意作者和“贾谊”之间的相似之处:遭诬陷被贬。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故答案为:作者借古言今在这首诗中无处不在。
首联,表写贾谊的一生,实则暗寓自己迁谪的悲苫命运。
颔联看似写是眼前所见,实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表写文帝与贾谊,实写自己一贬再贬,沉沦坎坷,更是必然。
尾联更是由古及今表明自己和贾谊、甚至屈原都是无罪而遭受不公的处罚!【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中考考诗歌鉴赏
![中考考诗歌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c7691e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3.png)
语文中考课外诗歌赏析专题训练(附参考答案)(一)【甘肃省武威市中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乙】近试上张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①。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注释】①舅姑:公婆。
赏析上面两首诗,完成对话。
小文:在唐代,常有士子将自己写的诗文呈给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或者赞誉。
【甲】诗就是孟浩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投赠诗,作者以“欲济无舟楫”为喻,婉转含蓄地表达了自己____________的心愿。
小逸:是的,孟浩然志在求仕,却不直接告白,不露乞怜痕迹,大方得体,深婉有致。
小文:【乙】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朱庆馀把自己比作____________,把张籍比作____________,把主考官比作公婆,表面问“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实则在问张水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逸:其实,“近试上张水部”这个标题就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小文:有趣的是,张籍收到这首诗后,用一首《酬朱庆馀》作了巧妙回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二)【福建省中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遥碧亭杨杰幽鸟①无心去又还,迢迢②湖水出东关③。
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④。
[注]①幽鸟:鸣声幽雅鸟。
②迢迢:水流绵长的样子。
③东关:关隘名。
④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日暮云还,恋山不动,远望如山外又添一山。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情感?2请发挥联想与想象,描绘你从三、四两句中体会到的情境。
(三)【山东省菏泽市中考】落梅风·书所见张可久柳叶微风闹,荷花落日酣,拂睛空远山云淡。
红妆女儿十二三,采莲归小舟轻缆。
1赏析“柳叶微风闹”中“闹”字的妙处。
(2 分)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 分)(四)【辽宁省大连市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班级:初三姓名:甫旅夜书怀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赏析】天边原野辽阔,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考点:锤炼语言——炼字 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还原内容。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涌在这里都是动词,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 ①垂和答②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③同时,也衬托出了诗人身居船中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考点:意境、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2.答:这一联是诗人“旅夜”的场景: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考点:写作技巧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答:①从修辞手法上看:诗人把在此时此景的自己比作天地间孤苦无依的一只沙鸥,运用了比喻;此时的自己像什么呢?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问一答运用了设问。
②从抒情方法上看:尾联触景而生情,诗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③从表现手法上看:运用了对比和反衬。
颔联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极言天地之大,与尾联沙鸥的渺小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为了反衬出诗人此时孤苦伶仃的形象。
考点:思想情感)4.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①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满腹才华,而四处奔波,得不到朝廷重用,②刻画出了一个孤苦伶仃的形象,③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飘泊无依、孤独落魄的感伤。
中考古诗词赏析四大考点方法汇(一、评价思想内容、思想情的意境,表达了诗(景、人、事、物这首诗联描写,创设(情感、理想、志趣、体会意(二、概括意境特点(幽静、③描摹诗歌图景(切忌翻译原句②联系背景,发挥想①捕捉意象,把握特/ - 1 -9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字用得好,好在哪里?争”“几处早莺争暖树”的“1.诗中表现了④③突出了初春乍暖还寒又生机勃勃的景象;①运用了拟人手法;②写出了莺的活泼可爱;【答案】(每⑥表达了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啄”字前后呼应,使诗句对仗工整;⑤作者对初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争”字和“4分)点1分,共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可)。
“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3 词语加以说明。
初春时飞来的莺,争着飞落到暖树上,表明鸟儿为避春寒而栖于初春的暖枝,体现了季”——:“早莺示例1 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一展歌喉。
“早莺”——节特征。
或:燕是春的”——“新燕:“新燕”—似曾相识的燕子飞回来了,这是初春的信号,体现了季节特征。
或:示例2 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体现了季节特征。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社戏“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1.“社”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的场景。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或者是能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只要能生动表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和社日热闹欢乐的场面即可。
等方面来刻画也可以。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本诗语言有何特点?1.9 / - 2 -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①“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观臆测,②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意近即可)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1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答案二:不同(1分),①《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②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髙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1.⑴本诗中的一个“ 入”字,把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原野奔腾而去的景象写得富有气势。
⑵请自选角度赏析尾联的妙处。
①尾联中一个“送”字表达巧妙,本来是“我”依恋故乡水,却变化角度说是故乡水“送”我,含蓄表达出作者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
②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③尾联抒情方式巧妙,借故乡水对“我”的依依不舍,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评分说明:此题主要考查作品的艺术特色;答题的角度很多,可以从炼字的角度,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还可以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只要能找准一个切入点,且能简析出其表达效果就行)湖①口送友人李频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
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意象:暮霭、芦苇、田野。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 3 - / 9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①“独”是独自的意思,②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④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梦至苍溪(宋)陆游骑驴夜到苍溪驿,正是猿啼月落时。
三十五年如电掣,败墙谁护旧题诗?【注】诗序:“自春来,数梦至苍溪,五月十四日又梦。
”苍溪在四川,杜甫曾在此题诗。
作此诗时作者八十二岁,与苍溪相隔万里。
1.诗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的一个词是。
2.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①;②。
(4分)【答案】⑴电掣(2分)⑵①热爱或怀念(1分)结合“数梦,谁护,清晰记得时间:猿啼月落时”分析(1分);②惆怅或遗憾(1分)结合“时光飞逝,年华老去,不能再临,谁护”分析(1分)。
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
②平仲:银杏的别称。
浮客:游子。
诗人自指。
1.“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①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②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失意、惆怅的情绪),③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
①村舍夜归丁卯桥②许浑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③④,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低水槛紫蒲【注释】①丁卯桥:地名。
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
太和六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睦郢二州刺史。
③紫蒲:紫色的蒲草。
④水槛:临水的栏杆。
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2分)诗人夜归看到了明月、岩石、木桥、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
庭院紫蒲...2.“桥响犬遥吠”表现了月下村舍怎样的氛围?试作简要分析。
氛围:宁静。
分析:①以声衬静,②用桥的轻微的响声和遥远的狗叫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3.“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①对官场的厌倦;②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对农村生活的喜爱”);③回家的喜悦;④想归隐;⑤为另有理想的生活选择而自得、喜悦或满足。
溪居即事- 4 - / 9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等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①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②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江上①董颖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③钓舟:指行舟。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
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
或离别的依恋之情。
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答出其中一种得2分,两种得4分。
意思对即可。
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2分)答案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
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构思二:思路严谨。
总体由远望写到近观,由所见到所思。
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
脉络贯通,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