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集合》

合集下载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3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年级《数学广角--集合》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在数学中,广角集合指的是一类特殊的集合,其定义与普通的集合有所不同。

广角集合是由广角构成的,而广角是指由三个不同点所确定的角度。

具体来说,给定平面上的三个不同点A、B、C,以点B为顶点的广角是由向量BA和向量BC 所确定的角度。

广角的度量范围可以是0到360度或者-180度到180度。

广角集合是由一组广角所组成的集合。

例如,考虑一个平面上的三个点A、B、C,我们可以定义广角集合S为所有以点B为顶点的广角的集合。

这个集合可以表示为S = {∠ABC | A和C是平面上的任意两个点}。

广角集合在几何学和拓扑学等数学分支中有一些重要的应用。

它们可以用来描述平面上的形状、角度关系以及点集之间的拓扑关系。

广角集合的性质和结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决与角度相关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广角集合的定义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性质和应用可能因具体的数学领域而异。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广角集合可能具有不同的定义和含义。

因此,在具体问题中使用广角集合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和应用其定义和性质。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数学广角——集合》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简单集合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集合的思想,并能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集合图的直观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体验集合的简洁性和形象性,培养学生的集合思想。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新奇、有趣的问题有较高的探究兴趣。

他们对集合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将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集合的理解,并能够运用集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集合,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美学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集合,理解集合的意义,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理解集合的含义,体验集合的简洁性和形象性。

五、教法与学法1. 教法:本节课将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法,使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更直观的认识;通过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集合的含义和基本概念;通过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2. 学法:本节课将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学习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集合。

2. 探究新知:通过直观演示、讲解、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集合的含义和基本概念。

数学广角 集合

数学广角  集合
16+13=29(人) 答:两个班一共有29人
3、两个小朋友写带“秋”字的成语。小刚写出了16个,小华写出了8个, 其中小华写出8个小刚都写出来了。小刚和小华一共写出多少个成语?
16+8-8=8(个) 答:两人一共写出16个成语。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小学学科网
小学学科网 xue小ke学ed学u科.c网om
班选拔9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8名同学参
加踢毽比赛。
校大队部
我 们读一完起通去知看你知看 三 (1)道班了选那些了信那息些?人 参加这两项比赛?
一、出示题目,引发冲突
例1 下面是三( 1 )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问题:1. 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2. 共有多少人呢?谁来说一说?
二、研讨交流,体会含义
杨 陈 刘 李 王爱 马 丁 赵 徐 明 东 红 芳华 超 旭 军 强
刘 于 周 杨 朱小 李 陶 卢 红丽晓 明东 芳 伟强
我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连起来, 发现有3个人是重复参加比赛的,
我用列表的方法,发现3人重 复参加这两项比赛。
跳绳



陈 东
王 爱 华
马超
丁 旭
赵 军
徐 强
明 红 芳 于 周 朱晓 陶 卢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
讨论:1. 算出来的人数怎么和实际人数不符呢?
2. 为什么“两项都参加的”影响了我们解决问题? 3. “两项都参加的”到底应该算几个人?
三、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是三(1)班参加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
小组合作: 1、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新呈现名单,名单要求“既 能清楚地看出每个人的情况,又能明显看出一共有多少人”? (可以通过连一连,画一画,圈一圈的方式) 2、你会用集合图呈现上面的名单吗,请在学习单上完成。

数学广角集合PPT课件

数学广角集合PPT课件

等积变形法
通过图形的等积变形,将 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 形进行计算。
方程法
根据几何图形的性质,建 立方程或方程组进行求解 。
概率统计问题求解方法
列举法
将问题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一 一列举出来,然后计算各种情况
的概率。
期望值法
根据概率的定义和性质,计算事 件的期望值,从而得到问题的答
案。
方差分析法
通过分析数据的方差,了解数据 的波动情况,从而作出决策。
THANKS
感谢观看
数学广角集合PPT课 件
目录
• 集合基本概念与性质 • 交集、并集及其运算 • 差集、补集及其运算 • 映射与函数初步 • 计数原理与排列组合初步 • 数学广角综合应用举例
01
集合基本概念与性质
集合定义及表示方法
集合定义
具有某种特定属性的事物的总体,称 为集合。
元素表示
集合中的每个事物称为元素,常用小 写字母a、b、c等表示。
补集定义及性质
补集性质
A ∩ A' = ∅(A与A的补集的交集 是空集)
补集定义:设U是全集,A是U的 一个子集,由U中所有不属于A的 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的补集,记 作A'或U-A。
A ∪ A' = U(A与A的补集的并集 是全集)
(A')' = A(补集的补集是原集)
差集补集综合应用
差集与补集的关系
A-B = A ∩ B',即差集可以表示为原集与另一集合补集的交集。
差集与补集的运算
通过差集和补集的运算,可以实现集合的交、并、差等复杂操作。
应用举例
在数据库查询、逻辑电路设计等领域,差集和补集的概念及运算具有广泛应用。例如,在 数据库查询中,可以使用差集操作找出属于某个集合但不属于另一个集合的数据;在逻辑 电路设计中,可以使用补集操作实现信号的取反等。

《数学广角——集合》课件

《数学广角——集合》课件
(1 )小亮和小丽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
(2 )小亮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
画图试一试。
(1 )小亮和小丽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
小亮
15
小丽 8
小亮和小丽都写的
15+0 = 15(个)
答:小亮和小丽一共写出了 15个成语。
(2 )小亮和小红一共写出了多少个成语?
小亮
小红
15
5
10
小亮和小红都写出了的 15 + 10 − 5 = 20(个)
姑姑 舅舅 外婆 采摘黄瓜的
爸爸 外公 爷爷 奶奶 舅妈 叔叔 小明 妈妈
采摘西红柿的
采摘草莓的
3.(2)采摘西红柿和草莓的共有几人?
4 + 2 +2 = 8(人) 答:采摘西红柿和草莓的共有8人。
姑姑 舅舅 外婆 采摘黄瓜的
爸爸 外公 爷爷 奶奶 舅妈 叔叔 小明 妈妈
采摘西红柿的
采摘草莓的
4.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有25人,参观大 象馆的有30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18人。
和参观
大象馆的一共有(37)人。
7人 18人 12人
7 + 18 + 12 = 37(人)
都参观的
25 – 18 = 7 (30人–)18 = 12(人)
4.同学们到动物园游玩,参观熊猫馆的有25人,参观大 象馆的有30人,两个馆都参观的有18人。
今天进的水果品种
(1)商店两天一共进了几种水果? 5 + 7 – 4 = 8(种)
答:商店两天一共进了8种水果。
1.
昨天进的水果品种
今天进的水果品种
(2)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今天进的水果品种比昨天多几种? 7 – 5 = 2(种) 答:今天进的水果品种比昨天多2种。

《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3篇

《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3篇

《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那么应当如何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1昨天,我听了骨干教师陈xx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这节课。

这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陈老师主要采用故事法、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有以下的优点值得我学习:1.陈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首先用故事“理发师的困惑”来引入“身份的重复”引入课题,接着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然后把呼啦圈印在黑板上,灵活地处理教材,动态生成了集合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而且使学生对自己创造的集合图很有成功感。

4.在巩固练习、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创设了情境——“花名册里的故事”,已经“社会调查”,注重联系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5.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情绪饱满,语言有起有伏,富有感染力,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姐姐一样带领着学生学习数学。

课堂上,学生也被教师的语言感染,积极地、主动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思维活跃,阳光自信,对数学学习很有兴趣。

6.教师“以学定教”,关注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及时的评价与肯定,都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合作者,真正实现了角色的转变。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教案标题:数学广角—集合(教案)教案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

2. 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用具(如计数器、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共同特征,引出集合的概念。

2. 向学生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二、探究(10分钟)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即一个元素只能属于一个集合。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

3. 引导学生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如将一组物品按照颜色、形状等特征进行分类。

三、巩固(10分钟)1. 出示一些物品或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某个集合。

2. 让学生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统计班级学生的性别、年龄等。

四、拓展(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集合表示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让学生尝试用集合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逻辑问题,如“所有人都是学生,所以所有学生都是人”。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集合的概念、性质和表示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集合的概念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理解了集合的概念和性质,学会了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环节,因为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概念和性质的关键步骤。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集合的确定性和互异性,以及如何运用集合进行分类和计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023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2023秋)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符号的使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集合的特征识别,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集合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我们身边哪些物品可以组成一个集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让学生们收集自己喜欢的物品,然后分组展示这些物品如何构成一个集合。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扮演了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体来看,这种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学生们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关注学生们的表达能力的培养。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于集合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我也意识到,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将集合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集合符号的使用和基本运算掌握得还算不错。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集合运算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类似的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提高集合运算的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积极性很高,展示成果时也能看出他们对集合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集合知识的应用还不够自信。因此,我打算在后续的教学中,多关注这些学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集合的基本运算:掌握交集、并集和差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举例:A集合{1, 2, 3}与B集合{2, 3, 4}的交集为{2, 3},并集为{1, 2, 3, 4},A集合与B集合的差集为{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集合现象。

2.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集合现象,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普遍性,激发学生学习集合的兴趣。

2. 探究新知(1)认识集合a.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见到的集合现象,如家庭成员、学习用品等。

b.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集合的特点,如元素的不重复性、无序性等。

c.讲解集合的定义,让学生理解集合的内涵。

(2)集合的表示方法a.介绍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

b.让学生动手操作,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一个集合,如家庭成员、水果等。

(3)集合的分类a.讲解集合的分类,如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等。

b.让学生举例说明各类集合的特点。

3. 实践应用(1)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4. 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集合学习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现象,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出来。

2. 设计一些有关集合的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表示集合的方法,并能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是集合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是学生理解和运用集合概念的基础。

在本节课中,介绍了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表示集合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境。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精选3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内容,涉及的重复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教材例1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跳绳小组和踢毽子小组的学生名单,和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总人数不相符合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渗透并初步体会集合的有关思想,并利用直观图的方式求出两个小组的总人数。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设计本节课时我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的方法中选择最优方案,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集合思想。

课堂上,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建立认知冲突,初步画图。

3、绘制集合圈,理解重复现象。

本节课上,我尝试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从收集学生的名单——反馈整理好的名单——圈一圈,站一站——圈跳绳和踢毽子兴趣组的名单——课件一步步演示集合的形成),让学生在过程中体验集合的思想,在过程中感悟重叠,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数学化过程,从而获得数学学习经验。

接着,创设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图。

学生设计的图各式各样。

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学生汇报自己独特的表示方法时,进而引导学生借助一种图(集合图)来理解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体验集合图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悟”。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更加活跃。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

数学广角集合数学广角集合是指平面上的一组角的集合。

广角是指角的两条边在同一边射出,并且它们之间的夹角大于180度。

数学广角集合主要用于几何学中的角的分类和性质的研究。

在几何学中,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其中一条线段称为角的始边,另一条线段称为角的终边。

角的大小通常用度数或弧度来表示。

而广角则是指始边和终边之间的夹角大于180度的角。

具体来说,如果两条射线的夹角小于180度,则不构成广角;而夹角等于180度时称为平角;而夹角大于180度时称为广角。

数学广角集合包括了平角和所有大于180度的角。

其中平角是一个特殊的广角,它的度数为180度。

其他的广角可以分为两类:锐角和钝角。

如果广角的度数小于90度,则称为锐角;而如果广角的度数大于90度,则称为钝角。

数学广角集合的研究主要探讨广角的性质和分类。

广角与其他类型的角相比有着独特的特点。

例如,广角的起始射线和终止射线之间的夹角大于180度,因此广角一定不是锐角。

另外,广角的度数一定大于平角的度数,因为平角的度数恰好为180度。

在几何学中,广角集合的研究对于理解角的性质和角度的测量十分重要。

广角的分类和性质可以应用于各种几何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在三角形中,有时候需要判断一个角是否为广角,以确定三角形的类型或性质。

广角集合的研究也涉及到对于广角度数的比较和测量,这对于角度测量和角度大小的比较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数学广角集合是几何学中研究角度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集合。

广角集合包括了平角和大于180度的角。

广角的分类和性质研究对于角度的测量和几何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广角集合的概念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角的概念和性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通用6篇)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集合》教案篇1教材分析:“数学广角——集合”是教材专门安排来向学生介绍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即“集合”。

教材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1.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2.能运用集合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生借助直观图,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感知韦恩图的产生过程。

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理解集合图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1.观察与比较(课件出示图片)父与子2.提出问题:有2个爸爸2个儿子,一共有几个人?怎样列式计算?第一种:无重复情况。

黄明,他的父亲黄伟光。

李煜,他的父亲李文华。

预设:列式一:2+2=4(人)第二种:有重复情况。

汪聪,他的父亲王立成,王立成的父亲汪华东。

列式二:2+2=4(人)4-1=3(人)师追问:为什么减1?二、初步探究,感知重叠1.查看原始数据,引出重复。

师:我们来看看三(1)班是被老师选上的幸运之星。

(课件出示)书法比赛小丁李方小明小伟东东绘画比赛小明东东丹丹张华王军刘红老师:你从这张表格中学到了什么信息?(2)老师:有多少学生参加比赛?老师:怎么会错呢?仔细看看。

谁能告诉我?(3)师:那到底是多少人呢?我们来数数看。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集合。

3.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3.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2. 教学难点: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水果集合、文具集合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特点。

b. 提问:什么是集合?集合有什么特点?2. 新课a. 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b. 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c. 示例讲解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3. 练习a.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b. 讲解练习题,分析学生的错误,纠正错误。

4. 应用a.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问题。

a.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b. 强调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集合,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应用,使学生掌握了集合的概念、表示方法和运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集合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同时,要注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水果集合、文具集合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特点。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举例:通过对比数列和集合的区别,让学生理解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和互异性。
b.集合的子集与真子集:理解子集的概念,区分子集与真子集。
-举例:给出具体集合,让学生判断给定集合的子集和真子集,掌握判断方法。
c.集合运算的符号表示:掌握集合运算的符号表示,如∪(并集)、∩(交集)、'(补集)。
-举例:通过具体的集合运算题目,让学生熟练运用符号表示集合运算,理解符号的含义。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
一、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集合》
1.教材章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章《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2.教学内容:
a.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识别集合中的元素。
b.学习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c.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如并集、交集、补集等。
d.应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掌握得相对较快,这说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过类似的分类经验。然而,对于集合的互异性和无序性,学生们还存在一些理解上的困难。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意识到需要通过更多具体的例子和比较来帮助他们理解。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我发现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尝试运用集合的知识,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在集合运算时,部分学生对于符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我在课后加强辅导。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课件PPT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课件PPT

课后练习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课后练习
一、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写在合适的圈里。
会游泳的 会飞的
①③⑤ ③
⑥⑨

②④⑧ ⑩
表示什么? (既会游泳又会飞的)
课后练习
二、
1.既获“语文之星”又获“数学之星”的有(6)人。
课后练习
二、
2.上光荣榜的一共有(19)人。
课后练习
三、三(2)班的同学们到游乐园玩,坐碰碰车的有 18人,玩旋转木马的有22人,两样都玩的有6人, 去游乐园的有多少名同学? 18+22-6=34(名)
答:去游乐园的有34名同学。
重点总结本
记下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材料
CLICK TO ADD CAPTION TEXT
•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课本 都有很多,知识的难度是螺旋式上升的, 知识点有很大部分是重复的。针对这 种情况,我们必须学会对知识抓重点,而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 另外,从知识体系来讲,把握重点是把握全局的关 键,只有对重点内容重点复习,才能对细节问题产 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
•最后,从记忆过程讲,重点记忆有利于把握整体 格局。然而,所谓的中考重点也就是每年中考必 考的“核心考点”“必考点”,认真复习中考核 心考点,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也提高了 学习效率,减小了复习压力。
跳绳的有9人, 踢毽的有8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比 赛的没有17人呀?
新知探究
怎样表示能清楚 地看出来呢?
我发现有的人两 项比赛都参加了。
我把两项比赛都 参加的人连起来, 有3个重复的。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来自教材第三单元《数学广角—集合》,具体章节为第57页至第59页。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集合,以及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表示集合,以及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

难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等教具,同时要求学生们准备好课本、练习本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通过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班级里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等问题,引出集合的概念。

2. 讲解教材内容:我按照教材的章节,详细讲解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3. 例题讲解:我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

4. 随堂练习:我在讲解完教材内容和例题后,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我在课程的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们梳理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我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的基本运算等关键知识点,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1){小明,小红,小李,小张,小王};(2){小丽,小花,小草,小燕,小美}。

答案:(1)A∩B={2,3},A∪B={1,2,3,4};(2)C∩D={4,5},C∪D={3,4,5,6}。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觉得学生们对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7篇《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

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

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

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集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让学生学会用集合来表示事物,并能进行简单的集合运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元素是集合的组成部分。

2. 集合的表示方法: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3.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差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图示。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事物的集合,如水果集合、动物集合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集合的概念。

2. 新课:讲解集合的概念,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用集合来表示事物。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用集合来表示一些事物,然后进行分享。

4. 活动二:通过PPT展示一些集合的运算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并讲解集合的运算方法。

5.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集合的运算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数学广角—集合》2. 板书内容: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用集合来表示一些事物,并用集合运算进行练习。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和活动练习,让学生掌握了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集合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另外,对于集合的运算,学生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集合,如水果集合(苹果、香蕉、橙子)、动物集合(狮子、老虎、长颈鹿)等。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集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

2. 使学生能够用集合来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4. 集合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集合的运算,特别是并集、交集、差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集合示意图,实物模型。

2. 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集合现象,如水果店的水果种类、文具店的文具种类等,引导学生发现集合的存在。

2. 新课:讲解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整体,可以用大括号{}来表示。

同时,通过实物模型和集合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集合的概念。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用集合来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他们的集合。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用集合来表示他们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元素和属性。

3.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

七、作业设计1. 用集合来表示家庭成员、学校科目等。

2. 用集合来表示喜欢的动画片人物,并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展示、实物模型和集合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上台展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集合的运算部分,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强讲解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集合的概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下面动物的序号填在合适的位置。
①⑤ ③
⑥⑨
②④⑦ ⑧⑩
例1: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小组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小组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这两个小组有17人吗?
例1: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志周
杨红李 明 晓
卢 强

芳于 陶
朱 小
丽伟 东
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9人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志周
杨红李 明 晓
卢 强

芳于 陶
朱 小
丽伟 东
既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又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3人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志周
杨红李 明 晓
卢 强

芳于 陶
朱 小
丽伟 东
只参加语文课外小组的有5人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
组一共有多少人?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陈东 王爱
张 伟 丁旭 赵军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 丽 周晓 陶伟 卢 强 朱小东
语数都参加
方法一:8+9–3=14(人)
方法二:5+6+3=14(人)
5+5-3=7(种) 2+3+2=7(种)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作业
丁赵 旭军
数杨 李 刘 学明 芳 红
王 志 明
朱 于 周 陶 卢小 丽 晓 伟 强东
杨李刘 明芳红

王 爱

丁赵
东 华 伟 旭军


志 于 周 陶 卢小
明 丽 晓 伟 强东
杨李刘
明芳红 王

志 于 周 陶 卢小
明 丽 晓 伟 强东
赵军 丁旭 张伟
王爱华 陈东
杨李刘
明芳红 王

志 于 周 陶 卢小
语文 杨明 李 刘红 陈东 王爱 张伟 丁旭 赵军
小组


数学 杨明 李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
小组


? 能用图表示清楚吗
合作学习
1、说说打算用怎样的图来表示? 2、四人小组动手在纸上画出图来。
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杨 李 刘 文明 芳 红

王 爱
东华
张 伟
明 丽 晓 伟 强东
杨李刘
明芳红 王

志 于 周 陶 卢小
明 丽 晓 伟 强东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杨李刘
明芳红 王

志 于 周 陶 卢小
明 丽 晓 伟 强东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红 李
明芳
王周 志 明晓
于陶 丽伟
卢 强
朱 小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志周
杨红李 明 晓
卢 强

芳于 陶
朱 小
丽伟 东参加语文ຫໍສະໝຸດ 外小组的有8人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数学广角----集合
实验小学金海路校区 罗桂丽
元旦假期,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去 看电影,到了电影院,买了三张电 影票就进去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习目标
1.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 义。
2.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 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兴趣小组名单
舞蹈组 张婧涵 张艺涵 李璐爽 画画组 翟子涵 张婧涵 杨子萱 韩旭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志周
杨红李 明 晓
卢 强

芳于 陶
朱 小
丽伟 东
只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有6人
语文小组
数学小组


志周
杨红李 明 晓
卢 强

芳于 陶
朱 小
丽伟 东
参加语文课外小组和参加数学课外小组一共有几人?
例1:三( 5)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语文 杨 明 数学 杨 明
李 芳 刘 红 陈 东 王爱华 张 伟 丁 旭 赵 军 李 芳 刘 红 王志明 于 丽 周 晓 陶 伟 卢 强 朱小东
你们知道吗?
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 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 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 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 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 我们班的同学也很了不起,相信你们将 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 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