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有三个结构要素——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强调幼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对应儿童某些身体机能和倾向的获得,划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形成

第17章矫正治疗青少年犯罪

社会学家通常用社会机器的方法预防犯罪,而心理学家则针对个人进行预防。换句话说,社会学家认为是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导致了犯罪,而心理学家则强调这是由于犯罪者自己个人的因素加上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导致的。。。。。。而社会工作者则将两派学者的理论和设想运用于实践。

矫正治疗的界定

矫正治疗程序开始后,它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调查、诊断、矫正治疗管理。在调查阶段是发现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案例眼界的使用——是一个对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家庭环境、学校表现、业余爱好、娱乐活动、当前和过去的问题的详细研究报告。

特殊的矫正治疗技术

精神疗法

精神疗法这一普通术语被用来指明是那些源自于基于心理分析理论和普通精神病理论假定的矫正治疗技术中的一种。精神治疗的目标是减轻被看做是不法行为的产生原因的情感或人身的问题。

约翰逊将精神疗法区分为两种广泛的类型——洞察力疗法和行为疗法。洞察力疗法可以帮助一个人解释他或他的行为的原因,一旦这些问题的原因被查找到,行为疗法便从某些类型的活动入手来改善此人的状况。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分裂性行为源自于没人爱且没有人可爱、于人于己均无价值的感觉。这样的一个人是没有责任心的。因此,现实疗法的目标是让一个人变得负有责任心。责任被定义为在不剥夺他人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满足自己本身需要。

现实疗法只能在该孩子现在所在地且同时是诉讼所在地的地方进行。它需要咨询提供者参与进来照顾正在接受法律帮助的青少年犯,让他们知道他或她所关心的东西,并通过帮助他们拒绝不可接受的行为帮助他们满足自身需求。

让一个人有责任心是现实疗法的目标,一个人通过战胜失败的身份而变得有责任心。一个快速的完成时通向成功身份的一个好的开始。发展一点觉得自己有用的感觉,就增加一点自身的信心,并帮助孩子看到他或她在这个系统内存有利害关系。GLASSER细心指出,现实疗法的目标是为了有责任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快乐,尽管快乐和一种幸福的感觉可能是有责任行为的副产品。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意指在孩子的不正当行为发生的数小时内对之进行立刻关注。他可能涉及这个年轻人自己或可能包括整个家庭,以争取立即找出该青少年犯得问题产生原因并有效的行为以减轻问题。

危机干预理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信念之上:在处于一个危险期的那段时间,一个孩子或该家庭可能会比他们在较之稍晚一点的时间对帮助的建议更坦率。危机干预中心由某些少年犯法庭所掌控。这些法庭在一个青少年被逮捕之后就尽快处理这个问题的目标和发放的活动。

主见性训练法

很多年轻人涉入不良活动是因为他们是消极被动的,并很容易受同龄人的引导。当他们处于涉及参加不法活动的压力的情形时,他们则随大流,尽管他们知道其所作所为是错误的。他们只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其害怕如果不这样做,竟会失去同龄人的友谊。

在家或在学校环境下的结果是孩子们可能变得没有主见或容易受他人引导。当一个孩子由于表达了大人们认为不合适宜的观点或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曾受到他们的体罚或言语训斥是我,他或她就可能会陷入一种克制表达自己看法而轻易符合他人见解的模式中去。当一个顺从的无主见的孩子被父母或老师夸奖其这样很好的时候,被动型就会加强。一个孩子因为他或她认为过于顺从是一种取悦其父母或老师的方法而发展一种过于顺从的模式的话,那么其同样很可能为了获得同龄人的赞同而过于顺从。对一个孩子来说,缺乏主见的另一个根据是对某些社会情形缺乏经验以及欠缺观察适当的行为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显得“知道后果”的同龄人的引导可能就非常有力。另外,被动性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说,在一些文化或种族环境中被视为一种美德,且一个孩子可能会将这种态度视为一种归结状态。

为什么有主见很重要?适当的自我表达式精神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些对于表现自己存有困难的个体宣称他们在人际关系场合存有自尊心低贱、抑郁和不适当的焦虑感觉。他们感到不被赏识、不过如此或被他人利用。

有主见的行为定义为:在不惩罚、威胁或贬低他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需要、需求和观点的直接沟通。它也包括在不侵犯他人权利和在诉讼中不过度害怕的情况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包括三类行为:(1)表达积极的感觉(赞扬他人并接受赞扬,进行交谈);(2)自我肯定(维护自己的权利,拒绝做某些事情)以及(3)表达消极的感受(对他人行为进行判断后的烦恼和愤怒)。

行为矫正法

这个程序包含一个行为的“成本与回报”方法,并以该主体得到某种类型的奖励(回报或欠缺回报)作为行为的结果。

行为矫正法曾被描述为:一种行为影响的特殊形式,该种行为影响主要涉及到源自于为减轻人类痛苦和加强人类活动而进行的实验心理学方面研究的原则的应用。行为矫正法强调对这些应用的有效性进行系统化的监控和评估。行为矫正的技术通常意图通过扩展个人技术、能力和独立性而使改良的自我控制变得更为容易。行为矫正法的基本原则源自于条件反射实验。行为矫正法可能包括积极的奖励或厌恶刺激的作用。在积极的奖励方面,每当一个受期望的行为发生之时,该主体就得到某种类型的奖励。在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环境下,这可能涉及到为了某些利益而给予其增加的特权的一个利益体系。对于逃学者,为了让他们每天能立即在校学习,可以每周给他们一定数量的金钱。这些回报(奖励)是根据正在进行行为矫正的人的年龄和需求的不同而有选择性的给予。在厌恶刺激的使用方面,不适当行为与一些不愉快事情的发生相联系。对于违法者来说。可能会因不法行为而受到罚款或损益。在一个社会公共机构的环境下,可以采用进行短时期的隔离或限制,例如看电视或参加运动的特权的形式。

行为矫正法在积极地奖励或厌恶刺激的运用方面,通常被父母作为一种控制或指导孩子行为的方式来使用。在社会公共机构的环境之外,在青少年犯司法工作中,它通过行为七月的使用被进行最为频繁的利用。行为契约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书面协议,在这一协议里,将会附随某些陈述清楚的规则,并且作为回报将会给予各种各样的奖励。他们也规定如果没有附随这些规则,奖励将被撤回或将会加强制裁。

行为矫正法的成功很大地取决于主体被期望的行为发生时的积极性奖励以及非期望行为发生时的消极制裁的获得。在行为契约的情况下,这可能意味着让父母牢记,严格执行在契约中达成统一的规则以及如实向缓刑官员报告关于违犯监控的重要性。

环境矫正治疗法

环境矫正治疗法是指在矫正治疗中,利用青少年所处环境中的一切因素来改变他或她的行为举止。

团队合作法

团队合作法是一种这样的矫正治疗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必须通过团体成员之间以及团体成员与顾问之间的相互影响而不是说通过顾问与成员之间的一对一的咨询辅导来达到预期目的。该团体既是矫正治疗本身所发生的地方,也是矫正治疗所进行的方式。换句话说,在团体背景下,会有一些有力的手段有利于我们鉴定问题、确定目标,并针对问题找到解决之道。顾问利用这些在团体背景下发生的社交互动促使青少年生活必要的变化的发生。在一些团体中,顾问可能只起到消极的作用,由团体成员完成大部分的鉴定和分析工作;而在另外一些团体中,成员则需要顾问的鼓励才能顺利完成团体的工作。该方法的成功取决于指导者在指导团体达到预期效果的技巧。

团体合作法分为五个阶段:纳入(吸收成员)

指导者诊断和设计矫正治疗方案

组成团体

发展和矫正治疗团体

测评和结束

有规则指导的团体互动方法和正面的同龄人文化方法

家庭审议方法

愤怒可知方法

第8章女性青少年犯罪

一讨论到女性青少年犯罪行为,人们就把它与不正当的性行为联系在一起。并且把这种性行为看作是女性寻求爱和安全的表现,或者把这些性行为看作挣钱的手段。从来没有人会把这些性行为看成是女性反抗父母乃至社会规则的表现。

女性最常受到指控的违法行为可以被称之为“无被害人的犯罪行为”。在这些犯罪行为中,除了她们自己,她们没有侵害到任何其他人。女性的不良行为与男性的财产犯罪或者暴力行为不同,她们不会公然对社会造成威胁。

女性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女性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增加,似乎与家庭作为社会控制机构的功能减弱有关。一些女孩,通过实施暴力犯罪、财产犯罪或者通过滥用毒品、酒精追求男女平等。

青少年时期女孩的独特个性

导致14至19岁这些女孩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四个关键因素有:

1.青春期特有的强烈生理冲动。在这些女孩身上,这种冲突很明显,并常常让她们自己感到害怕。从那时起,对性行为后果的害怕就一直存在。

2.复杂的认同过程。据发现,违法犯罪女孩特别难以认同她们的母亲,特别是在青少年早期。导致这种认同困难的因素主要原因是与母亲的竞争关系或者对母亲软弱的蔑视。缺乏父爱或者受到父亲的虐待,也是导致她们认同困难的原因。

3.妇女地位的文化变迁。K认为下列因素对来自下层社会经济阶层的女孩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A、缺乏针对妇女的传统或职业培训

B、妇女工作的一成不变而且收入很低

C、志气受挫

D、缺乏合法的渠道宣泄她们的本能冲动

E、主见意识到社会对女性的双重标准,并对这一双重标准十分憎恨

4.“不顾及女孩薄面”的成人权威以及由此导致的孤独。违法女孩觉得没有人听她的。但是,家里、学校和社区的权威人物不断地告诉自己她应该做什么。为此,她们难以产生高度的自尊。

家庭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女性的违法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学家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机构。对社会规范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是在家庭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一个社会化机构,父母不仅通过对孩子的“直接控制”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这种控制手段包括限制、奖赏和惩罚;也通过发展儿童的超我或意识来内化(指潜移默化的学习)他们的控制;还通过避免对孩子实施某些行为的“间接控制”,来实现儿童的社会化,因为没有人愿意伤害、扰乱孩子,也不希望浇灭孩子的希望与幻想。

父母对孩子的支持能够减少孩子的违法犯罪行为。比较而言,女孩更容易受母亲影响,而男孩更容易受到父亲的影响。如果一个女孩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男孩,那么她更可能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另外,他们发现,儿童的男女角色认同存在社会阶层的差异性。上层社会的女孩比中产阶级的女孩,更容易形成男性角色认同,这是因为上层社会的父母,通常会允许他们的孩子进行冒险行为。而且,他们一般不会对孩子实施严厉的控制。

研究人员也研究了破裂家庭结构与违法行为的关系。一项对全国近2000个青少年的研究发现,父母离婚、分居和再婚等,对青少年身份犯罪(如不服管教或者离家出走)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在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年轻人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研究人员认为,青少年对新家庭环境的不接受或者不适应,都可能会产生沮丧情绪和反逆、离家出走行为。他们之所以要离家出走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种行为来证明自己。

K证实,她接触到的违法女孩,多数来自于缺少爱的家庭。她们有的被家庭抛弃,或者遭到了家庭的虐待。有的女孩虽然没有被抛弃,但是她们有轻视或一起女孩的历史。K同时发现,男孩子要离开一个坏的家庭很容易。这些男孩也更容易获得同龄群体的友谊,并在这些同龄群体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女孩子则更能容忍家庭环境。除非出现了家庭危机,否则她们不会离家出走。

与性有关的女性青少年犯罪

卖淫、性虐待和儿童色情文学,成为了女孩受害的主要原因。

第7章家庭与青少年犯罪

儿童早期生活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家庭规模及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影响;养育方式和管教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社会学家则重点研究了青少年犯罪行为与家庭破裂、母亲在外工作、社会等级、贫穷、居住地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父母教育水平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早期不少学者研究了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家庭环境原因。他们认为,能够导致违法行为发生的家庭环境包括:迁移家庭无法适应陌生环境(特指农村家庭移入城市以及从国外来的移民家庭等),以及父母有犯罪倾向或者酗酒恶习的。家庭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父亲养家糊口,是家庭的权威;而母亲是其他家庭成员的感情支柱。家庭和谐的标志是家庭在经济上和地理上都很稳定。

作为社会化机构的现代家庭

一个现代家庭必须稳定,必须能够提供感情支持。个体的不良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一旦个体功能不良,就需要整体的其他部分来补充以维持系统的整体功能。否则,它将最终导致整体的病态或死亡。一个家庭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目标可以激发它作为一个系统的功能,它也

因此能解决家庭成员个人所面临的挑战。

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来约束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并且所有家庭成员都对这个模式感到满意,那么这个家庭就被认为是出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家庭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固定模式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机制”的建立过程。例如:母亲每天为孩子准备早餐,并且在孩子放学回家时总会亲自去迎接他们。这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关键动态平衡机制。又例如:假设一个父亲一直密切关注他的孩子们,并且对孩子们的活动总是赋予极大地兴趣。假如父亲现在要去从事一项新工作,而且这项工作使得他不得不长期远离家庭,那么孩子们就不能在获得以前已经习惯了的父爱。这些孩子可能会采取一定的方法,从其他成年人那里获得这种父爱式的关注。而在孩子们试试这种获取关注的方法中,可能会做一些错误的或者令人奇怪的行为。

健康家庭的特性:

一个健康的家庭,父母或权威人物必须抚养孩子,并为孩子提供温馨的情感环境;

健康的家庭有良好的沟通;(父母应该努力提供有威严但非独裁的管教与领导)

健康的家庭都会有温馨的家庭共处时间;

健康的家庭还有一起玩闹和互相开玩笑的时间。

儿童对家庭活动的早期参与对儿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儿童不仅在衣食住行方面依赖与父母,而且在自我形象、价值观念以及关于爱与不爱的切身感受方面都是在家庭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非正式的管教与指导。但是,对于他们家庭的某个特定成员而言,父母的行为会产生一种榜样作用。儿童会根据父母的标准去判断与识别是非与善恶。通过对父母的观察,孩子们学会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丈夫应该如何对待妻子以及妻子如何对待丈夫;儿童在家庭的地位与角色;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如何正确看待并处理与邻里、熟人、陌生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此外还包括了其他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知识。

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律经济学分析 法律是一种制度,但这种制度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其制定也在权衡着资源的合理配置,收益与成本的关系,效率的高低,使得法规的出台能够有利于合理配置整个社会的资源,减少整个社会的成本,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 以“破坏性程序对计算机系统的损害”和“盗窃或损毁计算机”的法律对受害人的保护的差别为例来分析。 首先,面对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行为增多和其危害性的日趋严重,我国刑法新制定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这一项法律条文。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和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破坏,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行为。 其次,法律对于盗窃和毁损公私人财物的犯罪行为也有所规定。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则被判处为盗窃罪。 法律条文对于这二者的规定有以下三点差别: (1)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后果严重性的界定的差别。 “破坏性程序对计算机的损害”的后果严重性程度要高得多。必须达到造成十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主要软件或者硬件不能正常运行的;对二十台以上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进行删除、修改、增加操作的;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或者造成经济损失一万元以上的;给国家、集体或者个人造成特别重大的经济损失的;社会影响特别恶劣的,等等。 与此相对的,是毁损和盗窃罪的后果严重性规定:盗窃金额达两千元就已构成盗窃罪而毁损财物则不以钱财多少来定罪。 (2)法律对这两种行为的刑事责任轻重界定具体程度及可行程度不同。

几个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2014-2015学年下学期 《班主任工作技能》搜索调研 -几个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姓名:陈兴富 学号:201315010103 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班级:2013级师范一班 指导教师:陈晓蕾 2015年6月

【摘要】: 摘要 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以及形成心理困扰等方面的不正常行为。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影响学生自身的发展,还给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关键词】:中小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日常行为规范。

【In this paper】 Abstract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refers to the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hinde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learning, moral character and personality, and form the abnormal behavior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etc.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not only affects the student's own development, to the adverse impact on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Keywords: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modification everyday behaviour.

社会工作青少年社区矫正某案例

社区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蔡某,男,1989年4月7日生,汉族,高中文化程度,现在厦门市交通职业中专就读。2004年10月22日下午,蔡某与王某、施某、谢某四人在本市秀德大厦附近,殴打在校生陈某并抢走一部诺基亚6820型手机(价值人民币2377元)及在校生黄某的人民币10元。2004年10月31日被公安机关抓获,经思明区人民法院审判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缓刑二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五百元。同时,共同退赔被害人黄某人民币十元,退赔被害人陈某人民币二千三百七十七元。 二、特点分析 1. 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 2. 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 3. 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 4. 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 三、原因分析( 在对于本案蔡某的犯罪原因的分析中,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有三个环境因素是最为重要的: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而蔡某恰恰缺乏了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主要表现在: 一是家庭的贫困。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激烈竞争和贫富差距。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好奇和攀比的心理容易产生对物质生活的极端追求和滩涂享受。蔡某家庭贫困,父母双双下岗,母亲还是残疾人,家里每月的收入仅来自三百多元的低保金,所以蔡某对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加之父母平时缺少对其在金钱和物质方面的正确引导,导致其最终在好奇和寻求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并将近一半的赃款与同案犯挥霍消费。

问题少年的定义及矫正

问题少年的定义及矫正 (10103114139 10小教本数学翁米红女) 摘要:当前我国一些青少年受多种因素影响,产生了一些不良思想并导致了行为偏差,成为问题青少年,引起社会关注。本文分析了问题青少年的成因,主要论述了对问题青少年的矫治方法。本文认为对青少年的矫治应该由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 关键词:问题少年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问题少年也被定义为品行障碍少年。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上暂时存在一些问题,跟不上班级的整体要求,完不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起码目标,在思想品德和心理品质上存在问题和障碍,反复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道德准则和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1】现在,有关在校学生抢劫、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报道越来越多,让人触目惊心。我们经常能看到中学生吸烟喝酒、打架、勒索等,不得不引起社会的关注。那么如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使他们健康成长,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那么产生问题少年的原因有哪些呢?知道问题所在的原因才能对 症下药。首先我觉得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正由懵懂不谙世事的儿童一下子窜出了老高,处于心理的断乳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存在逆反心理。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控制能力还较差,容易出现违反纪律、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所以更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注。【1】而且这个时候的孩子也开始面对升学的压力,会有厌学、违纪的现象。而且人际关系的冲突也会给他们带来负面的

影响。另一方面问题少年的形成跟家庭教育分不开。有些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对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的教育。有些家长自己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反面教材,家长的行为对孩子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家长嗜赌成性,在孩子面前吸烟喝酒家暴,用恶劣的手段处理人际纠纷,这些行为孩子必然会去模仿。所以父母一定要用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格,正确的方法去管教孩子。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不能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得道理。除了家庭,还有社会上的不良文化也会让这些青少年迷失成问题少年。像很多的黄色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对他们的毒害很大。很多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的书籍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心灵,给学生的成长带了极坏的影响。很多影片录像的不正确的引导会让青少年迷失,最终走向犯罪。 那么我们要如何去矫正这些问题少年的行为呢?我觉得可以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学校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承担着教育学生的责任。我觉得转变问题学生需要爱心和耐心。夏丐尊先生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用爱心去关心他们,教师要努力发觉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有一点进步立即进行表扬和鼓励,使 他们知道老师没有放弃他们,对他们充满了期待。作为老师要耐心等待他们的转变。问题少年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中间总有反复的过程,我们不能一看到他们反复,就认为他们不可救药,而是要允许他们反复,在反复中不断进步。我们在平时教育他们时,经常要求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有三个结构要素——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强调幼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对应儿童某些身体机能和倾向的获得,划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形成 第17章矫正治疗青少年犯罪 社会学家通常用社会机器的方法预防犯罪,而心理学家则针对个人进行预防。换句话说,社会学家认为是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导致了犯罪,而心理学家则强调这是由于犯罪者自己个人的因素加上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导致的。。。。。。而社会工作者则将两派学者的理论和设想运用于实践。 矫正治疗的界定 矫正治疗程序开始后,它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调查、诊断、矫正治疗管理。在调查阶段是发现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案例眼界的使用——是一个对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家庭环境、学校表现、业余爱好、娱乐活动、当前和过去的问题的详细研究报告。 特殊的矫正治疗技术 精神疗法 精神疗法这一普通术语被用来指明是那些源自于基于心理分析理论和普通精神病理论假定的矫正治疗技术中的一种。精神治疗的目标是减轻被看做是不法行为的产生原因的情感或人身的问题。 约翰逊将精神疗法区分为两种广泛的类型——洞察力疗法和行为疗法。洞察力疗法可以帮助一个人解释他或他的行为的原因,一旦这些问题的原因被查找到,行为疗法便从某些类型的活动入手来改善此人的状况。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分裂性行为源自于没人爱且没有人可爱、于人于己均无价值的感觉。这样的一个人是没有责任心的。因此,现实疗法的目标是让一个人变得负有责任心。责任被定义为在不剥夺他人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满足自己本身需要。 现实疗法只能在该孩子现在所在地且同时是诉讼所在地的地方进行。它需要咨询提供者参与进来照顾正在接受法律帮助的青少年犯,让他们知道他或她所关心的东西,并通过帮助他们拒绝不可接受的行为帮助他们满足自身需求。 让一个人有责任心是现实疗法的目标,一个人通过战胜失败的身份而变得有责任心。一个快速的完成时通向成功身份的一个好的开始。发展一点觉得自己有用的感觉,就增加一点自身的信心,并帮助孩子看到他或她在这个系统内存有利害关系。GLASSER细心指出,现实疗法的目标是为了有责任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快乐,尽管快乐和一种幸福的感觉可能是有责任行为的副产品。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意指在孩子的不正当行为发生的数小时内对之进行立刻关注。他可能涉及这个年轻人自己或可能包括整个家庭,以争取立即找出该青少年犯得问题产生原因并有效的行为以减轻问题。 危机干预理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信念之上:在处于一个危险期的那段时间,一个孩子或该家庭可能会比他们在较之稍晚一点的时间对帮助的建议更坦率。危机干预中心由某些少年犯法庭所掌控。这些法庭在一个青少年被逮捕之后就尽快处理这个问题的目标和发放的活动。

青少年行为与矫正

兰州商学院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05级社会工作专业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矫正》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 4分,共 16分) 1、问题行为 2、连锁 3、矫枉过正 4、冲击疗法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依据香港学者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分类,“逃学”行为属于( ) A 、负面价值观 B 、学校问题行为 C 、一般越轨行为 D 、心理障碍行为

2、“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将青少年期形象地称为() A、危机期 B、心理断乳期 C、风雷激荡期 D、活跃期 3、“温度计自我”又称为() A、波动的自我 B、矛盾的自我 C、分化的自我 D、抽象的自我 4、在青少年发展过程的认识上,人类学家大都秉持“文化决定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对青少年与成人社会的交融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要数() A、皮亚杰 B、玛格丽特·米德 C、安娜·弗洛伊德 D、科特·勒温 5、下列哪项不属于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 A、榜样与示范 B、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 C、观察与模仿 D、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判断青少年问题行为应该注意的事项

2、简述行为契约的特点。 3、列举并举例说明行为矫正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强化物的类型 4、简述ABC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四、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请从家庭、学校、社会视角论述影响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因素 2、列举行为矫正的方法及其分类,并任选其中一种技术进行评价

五、实践题:(任选一题完成,每题16分,共16分) 1、初二男生小亮,性格内向,也不愿意和任何人交往,生活中几乎没有朋友。但是近半年来他在网上找到了一位知心朋友。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一起聊天、游戏、听歌、甚至在约定的时间里吃饭。网络生活虽然让他感到充实,而且体会到友谊的温暖,但是这半年来,小亮为此付出的代价不仅是巨额的网费,更惨重的是视力的急剧下降和门门不及格的成绩单。在父母忧虑的目光和自责的心理促使下,他来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 假设你就是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请说说你将如何界定小亮同学的问题,并帮助他摆脱难题。 2、高三女生琳,平时学习能力一般,但每次考试都得高分,不明真相的家长对其期望值很高,希望她能考上重点大学。随着高考的临近,琳自觉无法实现父母的理想,内心非常苦恼,于是她向父母坦白了自己得高分的秘诀——作弊,而且坦言面对考试她已经无法控制自己想作弊的念头和行为,要么会提前准备夹带,要么会抄袭他人的试卷。但是想到要面临高考那样严肃的考场纪律,她实在不知道自己将如何应对。每每想到此,她便会坐卧不宁,内心充满焦虑,这严重影响了琳的学习和正常生活…… 面对琳的求助,请你指出她的问题并找到解决办法。

读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学派”教授加里·S·贝克尔的代表作,这本书堪称后来被人们称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宣言书。这本书集中体现了贝克尔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分析是效用最大化、偏好稳定和均衡分析的三位一体,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根据这个观点,他分析了歧视现象、犯罪行为、人力资本和时间分配、非理性行为、婚姻家庭以及社会相互作用等传统上由法律学、政治学、人口学、社会学及社会生物学等学科考察的广泛的人类行为,并建立模型来进行经济学的解释。 事实上,贝克尔的学说刚提出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强烈反应和极端歧视,传统学者认为这是根本无法接受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当时看似狂想的理论已经在某些方面成了经济学的范式,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贝克尔的主张。贝克尔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可以看作是对贝克尔以“经济分析”研究“非经济问题的肯定”,是对“经济学帝国主义扩张”的肯定。 贝克尔的《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是一部文集,内容是由贝克尔从他已发表的诸多论述中精心编篡而成,各个章节具有相对独立性,各章之间又彼此关联。该书共由七篇构成,第一篇导言是方法论的阐述,其他六篇则是这种方法论的进一步发挥,这六篇分别是《价格与偏见》、《政治和法律》、《时间和家庭》、《非理性行为》、《婚姻、生育力和家庭》、《社会相互作用》。 第1篇导言 贝克尔在《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章《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中》指出的“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的确,许多行为同时为几门学科所研究……但我认为经济分析是最有说服力的工具,这是因为,它能对各种各样的人类行为作出一种统一的解释。”贝克尔的分析方法就是“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或福利函数能够最大化。假定存在着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方参与者。假定人们(的)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贝克尔认为追求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三位一体假设及其运用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贝克尔认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仅适用于解释经济行为,而且可以解释“语言的进化、出席礼拜频次、死刑、法律制度、动物绝种,以及自杀、离婚率,等等”。一言蔽之,“经济分析提供了理解全部人类行为的可贵的统一方法。” 在方法论的部分,贝克尔阐述了对于经济学展阶段的看法,认为经济学经历了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第一阶段,研究货币交换关系的第二阶段,现在到了研究人类全部行为的第三阶段。这样,把所有人类在资源稀缺下的选择行为都纳入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这样,他研究了犯罪、自杀、婚姻、爱情、生育子女等等诸多以往经济学不会研究,经济学家也决不会涉足的领域。而通过他的研究方法,理论上我们可以将经济学的研究推广到所有这些人类的感性层面的领域,并建立完善一套研究分析的范式。在贝克尔看来,作为通用科学的经济学,完全有能力并胜地任解决人类所有问题。在其眼中,宗教、人群、社会、国家、基础是最复杂的文化与人的心理解释完全可以抽象化和量化为个体行为分析解决。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以及归类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作业 (传媒学院) 姓名:袁瑞 专业:教育技术 年级:2012级 学号:930 指导教师:王卫东 传媒学院 2013年9月

当代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归类以及原因探究 【摘要】:当代青少年是跨越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该给予很好得重视,并且根据其原因找出调理的方法。 【关键词】:焦虑抑郁症强迫症社交恐惧恐学学习障碍性别角色模糊形象烦恼恋爱受挫精神分裂叛逆虚荣冲动 引言: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都处于人生关键而又特殊的时期。生理发育是心理发展的基础。青少年在生理上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生理的蓬勃成长、急剧变化,特别是处于外形剧变、机能增强和性成熟的“三大巨变”中。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颇具特色。而杂发展阶段,难免受到自身各种以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必须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青少年自己积极努力配合,才能使这些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使当代青少年可以健康的成长 一、焦虑 1、焦虑的定义以及表现的症状 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 2、焦虑症的起因 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社会心理因素;焦虑症的发生多与社会背景相关,与生活事件刺激为主要致病源,如生活窘迫、工作困难、人际关系紧张等。此外,与移民、生意失败、遭遇意外等也有密切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 摘要在不作为犯中,关于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的问题,理论上一直存有分歧。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分析,认为犯罪行为可以成为先行行为,但仅限于过失犯罪。 关键词犯罪行为先行行为过失 所谓先行行为,是相对于危险状态出现后行为人的不作为行为而言的,即指行为人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不作为行为实施之前,已经实施了使某种合法权益产生危险的行为。如果行为人先前实施的行为使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那么行为人就产生防止结果发生的作为义务,行为人能履行而不履行这一作为义务,即可成立不纯正不作为犯罪。但是,由于先行行为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因而对其外延存有较大争议,尤其是对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的争议,甚为激烈。尽管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讨,但至今尚未形成一致意见。 一、分歧观点

对于犯罪行为可否成为先行行为,理论上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先行行为包括犯罪行为,且先行行为限于违法行为,不包括合法行为。如有学者认为“前行为除必须具备导致结果发生之迫切危险外,尚须具备义务违反性,始足以构成保证人地位,至如一个符合客观注意义务或合法之前行为,或如一个合乎交通规则与客观义务之前行为,即不致形成保证人地位。” 观点二:先行行为是否包括犯罪行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有学者主张应当适应具体情况,根据诚实的原则和公序良俗来判定。 观点三:主张不论是合法行为还是一般违法行为或是犯罪行为,都可成立先行行为。认为先行行为只要足以产生某种危险,便可以成立不作为的义务来源。在先行行为是犯罪行为的情况下,先行行为与不作为之间具有牵连关系。 观点四:主张先行行为不应包括犯罪行为。我国学者认为先行行为不包括犯罪行为的理由主要如下:第一,将犯罪行为纳入先行行为,违反了刑法禁止重复评价的原则。第二,将犯罪行为纳入先行行为,会扩宽不作为犯罪的成立范围。行为人实施犯罪后,有义务承担刑事责任,而没有义务防止危害结果发生。如果认为先行行为包括犯罪行为,则会使绝大多数一罪变成数罪。第三,在先行行为

专题八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专题八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专题作业 (必做)思考并回答(任选一题回答) 一、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曾说:“请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方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过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请结合行为矫正原理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 答:这段话充分反映了行为主义对行为可塑性的认识。 个体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教育和环境影响下,通过学习获得的。因此行为具有可塑造性,可以发生改变。研究者对一对同卵双胞胎进行的追踪研究,验证了环境因素比遗传的影响更大。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在一岁大时,抚养环境发生变化,姐姐由一个农民家庭抚养,而妹妹则被送到一个城市中的医生家庭生活。到六、七岁时,姐妹俩的行为方式开始分化,妹妹变得粗犷、泼辣、大胆;而姐姐则表现出娇弱、文静、害羞等特点。由于同卵双胞胎具有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因此,姐妹俩的行为差异,不是由遗传因素造成的,而是她们后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所接受的教育不同而塑造出来的。 二、举例说明正强化物的个体差异性? 答:对正强化物的选择有着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例如,对于儿童来说,通常最有效的社会性强化物包括:社会奖励、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表扬、“干得好!”、“很好!”等。但家长或老师轻轻地拍孩子的头作为强化物可能对低年龄、低年级的学生比较有效,而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出现了自主倾向,学生就不会特别愿意别人拍他的头了。性别差异也显而易见,女孩子很小就对芭比娃娃、贴纸、化妆、过家家等玩具或游戏感兴趣,而男孩子则更喜欢玩具汽车、玩具飞机、恐龙模型、枪支玩具等。不同个体的兴趣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对于糖果、甜食,有人很喜欢而有的人则不太喜欢;对于辣的食物,有的人当作美食,有的人则避而远之;同样,对于肉食的喜爱,也是有差异的。此外还会有一些个体出现异食的情况,即对不能食用的、对人体也无益处的物质当作食物吞食。 三、简述惩罚的副作用。 答:1、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强烈的惩罚会使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波动,引起他们的情绪反应,对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解读

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行为问卷,随机抽取32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结果:问题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能部分预测中学生问题行为。 关键词:青少年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问题行为 1.前言 自1928年威克曼开展研究以来,问题行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问题行为不仅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社会化程度,还可能导致成人时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疾病[1]。对问题行为的界定,迄今为止没有形成一致的说法。本研究将问题行为分为内隐行为问题和外显行为。内隐行为问题包括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等因子,外显行为问题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因子。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其中家庭因素是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变量。本研究以家庭变量中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为自变量,研究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倾向。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子女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2]。家庭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3],研究物质环境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比较多,但研究结果不是很一致,而研究青少年精神环境对问题行为的研究则不是很多。因此本研究就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问题行为影响做进一步研究,旨在进一步寻找造成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揭示影响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家庭因素,为家长和教师矫正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一定依据和帮助。 2.被试与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抽取山东省济南、泰安、聊城、淄博6所学校,选取被试32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305份,有效回收率为95.3%。男生86人,女生219人;初中生49人,高中生119人,大一学生137人。

犯罪愿意分析

一、什么是犯罪:犯罪有两种定义形式定义和规范定义。形式定义被界定为一种违反法律的行为,规范定义被界定为对他人的侵害或损害行为。我们在界定犯罪的定义时需要考证犯罪化的原则,同时需要从现实主义出发客观考量行为犯罪化的条件以及政府法律执行对行为犯罪化的影响。 犯罪的类型:分为重罪、轻罪与轻微罪;自然犯罪与法定犯罪;暴力犯罪与以非暴力方式实施的犯罪;白领犯罪;有组织犯罪。 二、犯罪原因分析的理论维度:(一)自由意志论:1、行为的最终抉择乃出于自由意志的选择;2、功利原则是解释行为人之所以犯罪的一个主要法则(贝卡利亚、边沁),及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利益;3、道德责任论是行为人承当刑事责任的基础(贝卡利亚)。(二)、因果决定论:1、从个体的生理—心理异常特征层面来构架犯罪原因理论体系即犯罪生理—心理理论;2、个人环境决定论,其理论构架主要关注诸如家庭、学校、同辈伙伴交往群体等因素之于犯罪的影响;3、社会环境决定论,其主要关注社会变迁过程中的深层结构,诸如文化、历史因素、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结构、行为规范之于特定时空中犯罪变化的影响。 三、理性选择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以人的自由意识为前提,其所尊奉的信条是功利主义的哲学基础,认为人的犯罪是基于人的理性选择的结果,人根据功利原则,在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当犯罪的成本低于犯罪的收益时人便有可能选择犯罪行为。理性选择理论假定人是理性的,认为人在作出决定时,都会考量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当行为人试图通过理性计算来权衡是否犯罪时,行动者的房子行为也即一种理性行为。 (一)古典犯罪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意大利思想家切撒雷。贝卡利亚、英国思想家杰米里。边沁)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1、罪刑法定2罪刑均衡3刑罚的目的在于遏制犯罪4刑罚的适度性5、刑罚的确定性与及时性。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论》)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人避苦求乐的本能所致,亦即当犯罪所带来的快乐与大于因刑罚所带来的痛苦之时,行为人通常会选择犯罪,边沁将快乐与痛苦归结为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因。 (二)理性选择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罗纳德。克拉克及德里克。 四、个体生理—心理因素决定论:(一)犯罪生物学:早期犯罪生物学,代表人物龙意大利勃罗梭《犯罪人论》——生来人犯罪;(二)现代犯罪生物学1、遗传生物学(1)家族研究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达格代尔;(2)养子女研究;(3)孪生子研究;(4)染色体研究;2、体质生物学(1)内分泌异常研究;(2)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研;(二)犯罪心理学:(一)智力与犯罪;(二)人格与犯罪—在预测行为的基础上控制行为,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人格结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就是想要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自我是人格中现实的一面,它来调和本我与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加拿大精神病学家罗伯特。黑尔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反社会人格具有以下特征:1、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可能成熟的不完全;2.病态的自我中心和夸张的自我价值;3、圆滑善变,外表迷人;4、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对子女不负责;5、对自己的伤害行为无后悔之心,无耻辱感;6、情绪易于波动,缺乏稳定性;7、缺乏对人的忠诚态度;8、性生活轻浮,乱伦;9、有病理性说谎或欺骗行为; 10、冷酷而缺乏同情心;反社会行为从小就开始了,列入,扰乱课堂秩序,参与打架斗殴,离家出走。 五、个人环境决定论:个人环境与犯罪风险因素的研究主要考量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家庭环境,美国大学教授卢波尔将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父母不良养育区分为四种类型:1、父母的疏忽;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冲突与父母对子女的惩戒;3、父母的越轨行为与态度;4、家庭分裂;(二)同辈伙伴交往环境;(三)公众对犯罪的容忍态度;(四)平穷与失业 个人环境是指首属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往模式,具体包括家庭、学校及同辈团体等结构因素。个人环境决定论主要包括了社会学习理论、社会控制理论以及发展理论。(一)社会学习理论:1、塔尔德的模仿理论2、美国犯罪学家埃德温。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萨瑟兰认为犯罪行为如同其他行为一样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萨瑟兰指出,当特定的情景中的个人接触赞同违法的解释强于合法的解释时,犯罪行为就会产生。 (二)萨瑟兰《犯罪学原理》关于犯罪行为习得的命题:1犯罪行为是通过学习而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习得的;3犯罪行为的习得通常发生在密切接触的交往群体中;4学习犯罪行为的内容除犯罪技巧外,尚包括犯罪动机、驱力、合理化技巧与犯罪态度;5犯罪动机与驱力的特定指向取决于赞同违法与不赞同违法的强度;6一个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他接触到的赞同违法行为的强度大于赞同守法的强度;7“不同交往”取决于接触赞同违法的频率、持续性、重要性、强度。8犯罪的学习过程与其他一般行为的学习过程无异;9虽然犯罪行为是一般要求和价值体现,但一般的需求与价值却不能用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原因。 (三)伯吉斯与艾克斯的不同交往强化理论:艾克斯指出犯罪一开始由于模仿而产生的,但行为人是否继续从事犯罪则取决于行为获得奖赏结果的比例,即犯罪行为是行为人因犯罪而获得奖赏与避免奖赏惩罚的作用不断增强所导致的。(四)亚文化理论: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沃尔夫冈与费拉柯蒂的暴力亚文化、安德森的街头法则 社会控制理论:(一)、早期的社会控制理论:早期社会控制理论家弗朗西斯、伊凡。奈,在其《测定少年犯罪行为》一文中提出“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控制理论”。奈将社会控制区分为直接控制、间接控制与内在控制三中类型。外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惩罚对个人的控制为直接控制;个人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产生间接控制;行为人的道德感产生内在控制;美国犯罪学者沃尔特,凯德。雷克利斯提出了遏制理论,一是外部遏制,即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个人犯罪的遏制,内部遏制,即个人将群体中占优势的行为规范内化于自己的心中,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同时他还提出三中力量:一是内在推力,二是外在压力,三是外部拉力。 (二)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社会学家、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少年犯罪原因探讨》提出社会纽带理论,他提出了控制个人不犯罪的四大因素:一是依附,依附父母,学校;二是投入,个人愿意投入到传统的活动当中;三是参与,个人积极参加组织活动;四是信念,个人相信社会的中心价值与主流文化观念,遵纪守法。 综上所述:一旦连接个人纽带不足以强大到控制个人谋取私利的欲望时,个人就可能选择犯罪来获取非法利益;犯罪因而也被视为个人社会化不充分,从而不足以提升个人抵制犯罪诱惑的自控能力所致。 (三)犯罪发展理论:犯罪和年龄呈负向关系:一是所有反社会行为均集中在青少年晚期;二是反社会行为与个体年龄之间的关系在个体方面、同伴方面、历史方面或文化差异方面并不存在任何实质的差异,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所有反社会行为在其整个生活历程中均直线或者连续性下降。 1、格特弗雷得逊与赫希: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犯罪可能性随之下降,导致个体违法与犯罪的自变量大多是在个体的早年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2、格鲁克夫妇:多因素分析视角,认为影响犯罪的因素是由于身体的。气质的、智力的以及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以下家庭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1)那些家庭纪律松懈,且常常伴随着突然的和恫吓的惩罚(2)低劣的监控;(3)父母与子女之间微弱的情感纽带。 3、罗伯特。萨姆逊与约翰。劳波:认为重新犯罪可以有社会控制缺乏来解释,同样地终止犯罪也可以由社会控制的汇聚来解释。整体发展理论:一是家庭与学校非正式社会控制在维持系统结构的交换关系中起基础作用,其可以用来解释儿童与少年时期个体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儿童时期的反社会行为通过不同的生活领域延续至成年时期;三是成年时期的非正式社会控制解释了生活世界中犯罪行为的变化,这种非正式的社会控制并不因个体犯罪倾向的差异而有不同。 (六)、社会环境决定论:(一)失范理论—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谓失范是指社会或团体的一种无规范或规范丧失的状态。(二)社会解组理论;美国社会学家克利福德。肖和亨利。麦凯,过渡区青少年犯罪率高与以下三大因素密切相关:1、物理因素: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区域大多数位于或毗邻商业区、重工业区。这些地区的建筑物被大量废弃,人口也逐渐减少。人口的减少与工业侵入有关,工业侵入导致适合居住的建筑物越来越少,原有的居民被迫迁出;2、经济因素:青少年犯罪率最高的区域其经济情况也最差;3、人口结构: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区域,与外国移民,黑人的高度集中相关。(三)墨顿的失范/压力理论:1、确立目标,任何社会的文化都确立一些它认为值得追求的目标,鼓励每个社会成员为追求这样的目标而奋斗;2、规定手段,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以规范、制度等形式规定了达到目标的手段。墨顿认为,个人缓解压力或紧张的社会适应方式主要有五种:1、遵从+ +2、革新+ -3、礼仪- +4、颓废- -5、反叛这种个体拒绝认同社会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同时又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目标和达到手段的目标,成功乃英雄,失败乃罪犯。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 目前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有很多的因素。像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文章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现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环境污染,第二个是贩毒吸毒,而第三个社会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也一样。中国现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我们更要进行细致有效的解决。 一、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介绍 1.青少年犯罪。它是按照犯罪个体本身的年龄特征作为参考标准形成的一种犯罪的类型,主要是指青少年这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实施的犯罪的称呼。一些专家将青少年犯罪定义为:满12周岁但是未满25周岁的人进行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行为。定义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意义,第一个就是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第二个就是青少年进行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现在并没有一个队青少年犯罪预防比较统一的概念,一些专家觉得青少年犯罪预防应该有广义狭义的分别。狭义青少年犯罪预防,主要是以充满犯罪危险青少年作为研究的主体的,探讨预防在他们身上产生犯罪的因素,防止产生犯罪的条件,让青少年不走犯罪道路。而广义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以整体的青少年作为研究的主体,具体的来看它包括没有犯罪的青少年,要预防他们进行犯罪;包括出现一些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避免他们进行更严重的犯罪;还包括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避免他们从轻犯变为重犯。最后包括被判刑进行改造完成的青少年,避免他们在被释放以后进行犯罪,防止他们又变成青少年犯罪的策划人等。 二、青少年犯罪主要的特点 1.暴力犯罪性质非常明显 最近的时间里,青少年犯罪已经从普通的盗窃性侵财犯罪转向了朝着盗窃,抢劫,强奸复合性犯罪的巨大转变。青少年属于青春期,他们的精力非常的旺盛,同时青少年的辨别是非能力已经自我约束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经常是对自己进行的犯罪行为不考虑后果,常常是在情绪激动以后进行一些极端的行为,危害社会。 2.低龄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日渐完善 从犯罪青少年的年龄来说,低龄化的趋势非常的显著。青少年属于特殊的群体,青少年是在从幼儿发展到成年的过渡关键期,青少年的思想相对于幼年期的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整理)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 [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到底是什么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加之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粗略地分析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违法犯罪犯罪心理矫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因此,客观准确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并正确有效的矫治青少年罪犯是预防青少年罪犯再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前提,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浅析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1、模仿好奇心理的扭曲 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欢模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善与恶的选择,而恶的事物往往是披着美丽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神秘感,激起想尝试的愿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内容摘要】中国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现象是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选择他们所认为的最适宜的某种方式追求最大的效用和利益。基于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这种针对弱势群体的违法犯罪活动,从而得出的结论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防控的。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拐卖妇女儿童;经济分析 收稿日期:2010-08-02 作者简介: 张晓敏(1984-),女,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警察行政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张晓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 拐卖妇女儿童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活动。 这种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占不小比重,是公安机关的重点打击对象。近年来,一些地方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猖獗,并呈发展蔓延之势,犯罪团伙组织日趋严密,犯罪手段更加隐蔽、狡猾、残忍,危害日益严重。这种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们认为经济活动中的人是理性的“经济人”。都是在预算的限制下,选择最适宜的某种方式追求最大的效用和利益,或者在固定效用或利润下追求最小的成本投入或支出。犯罪人之所以实施犯罪行为是因为犯罪人认为实施犯罪行为所获得的效益要大于非犯罪行为所获得的效益。据此可知拐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一、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现象的经济成因(一)犯罪成本分析 犯罪成本是商品生产的产物,是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在犯罪学中的反映。主要由现实的犯罪成本和惩罚成本构成。 1.现实的犯罪成本 现实犯罪成本是指犯罪分子用于实施犯罪、贿赂、逃避侦查、逃跑等所支出的费用。拐卖 犯罪实施所采取的一切手段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持,为实施犯罪活动做铺垫。同时为逃避惩罚并更猖獗作案,贿赂领导干部的不在少数,这也构成现实的犯罪成本。 2.惩罚成本 惩罚成本是指犯罪分子因犯罪受到惩罚而遭受的损失。犯罪分子如果因犯罪受到惩处必然会降低甚至抵消其犯罪收益。但是,惩罚成本是预期成本犯罪分子因犯罪而受惩处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犯罪有败露或不败露、被捕定罪或不被捕定罪两种可能性。同时,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前后所经历的恐惧、悔恨等心理成本也属于惩罚成本,但长时间作案以及形成团伙的拐卖犯罪消除了单独作案时的势单力孤和易受打击感。一般说来犯罪组织内部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同主流文化相对立的犯罪价值观,组织成员之间意气相投,相互强化了反社会心理,降低了罪责感。也就是说这种心理成本一般上会随犯罪程度的加深而呈下降趋势。 (二)犯罪收益分析 当前拐卖犯罪活动呈团伙趋势发展。这类犯罪活动已经发展为内外勾结,由过去的“单打”———发展到现在的 “一条龙”,有“中转站”、“交通第8卷第3期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学报 Vol.8No.32010年9月 Journal Of GANSU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Sep.2010 33

青少年问题矫正的实践报告

1.来访者的自我概述 我们是个特殊的家庭,在这些年当中没有人懂得我们的艰辛和痛苦,我的儿子叫赵文齐,是一个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个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控能力,更没有自尊自信的人,今年已经14岁。我的孩子小的时候非常可爱,也非常省事,跟正常的孩子没什么两样,但从2岁以后发现了不对劲,你叫他他没有反应,像聋孩一样。但是当时认为可能是听觉的问题后到医院就医,经检查无任何异样。我们想可以使发育晚的原因,所以知道他4岁时发现问题的严重才到哈尔滨求医,经哈医大诊断为孤独症。明白了之前一直发生在他身上却无法解释的一些孤独症的症状:喜欢听音乐,尤其是欢快型的音乐,也只有音乐才能让他安静下来。日常的行为很刻板,情绪不稳定。到5岁之后发展到会突然尖叫、手舞足蹈,依旧不会说话,偶尔会蹦出几个单音节的音,无主动性语言,自言自语时的话语无人能懂。 从带他到医院说是自闭症时开始,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从天掉下来的病,不知病因,无法治愈,别人是无法理解我们当时的痛苦,这是一种从天堂到地狱撕心裂肺的痛苦,真是无法形容当时的心情,甚至想到和孩子将来一起到天堂,也许这是我们最好的选择,现在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的“特殊”也越来越明显,他甚至没有上学的资格,真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也不知道能坚持多久,总之什么都不知道。 2.既往经历与个人成长情况 小齐的父亲是油公司的职工,母亲则是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父亲有酗酒的爱好,母亲的性格则较为内向。小齐的妈妈在生小齐时,由于在顺产与剖腹产选择之间犹豫不决,延误了生产时间,导致小齐最后剖腹产生下后,脸色带青。医生曾说过,小齐出生时间延误并脸色带青,可能会对智力产生影响。建议孩子长大一点之后,到医院检查一下。但是当时由于新生儿的降临带来了巨大的喜悦,这可是小齐父亲这一代孩子中唯一的一个男孩,小齐父亲的弟兄所生的皆为女孩,所以小齐的父母并未对医生的话产生重视。同时也因为在此之前,小齐的母亲怀有身孕,但在初期B超检测中知道是女孩,遂考虑再三打掉了。但在打胎过程中小齐母亲的输卵管折了后接上,很不容易才再次怀孕,所以小齐妈妈在怀孕期间很谨慎小心,轻易不进行活动。也因为小齐的母亲性格较为内向,在孕期也很少与小齐进行交流沟通。 小齐在六岁前所住的地方离亲戚朋友家较远,平时的来往不是很频繁。又因为父母的工作较忙,疏于对小齐的照顾,所以小齐在六岁前身边没有什么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耍。而小齐从出生时就比较乖,不喜欢哭,日常生活比较好照顾,所以知道小齐两岁时依旧不会说话,连最基本的爸爸妈妈都不会叫的时候,小齐的父母才渐渐开始着急。但是小齐在其他的方面并未有明显的特征,小齐的父母仅认为是发育较晚,孩子的性格大概是随了母亲,比较内向,不喜欢说话而已。后到三岁多时渐渐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初时曾怀疑小齐的听力是否有问题,但经过检查一切良好,后咨询医师,在小齐四岁时确诊为孤独症。 在知道小齐的症状之后,小齐的父母进行了多方咨询,四处求医,但效果均不是很明显。在治疗期间,小齐一直坚持吃医生所开的促进大脑发育的药物,同时也到很多培训机构参加相关的训练等。但是在一切的努力之后,小齐的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医生曾经建议小齐最好多多接触一些同龄的玩伴,对小齐非常有好处,但是小齐的父母之此之前曾尝试着送小齐到幼儿园锻炼过,结果均以发现孩子不正常后拒收。因为小齐在幼儿园和其他的小朋友不一样,不喜欢和他人玩耍,对老师的话也置若罔闻。最让幼儿园老师不能接受的是没有自己的动手能力,吃饭需要老师喂,而且饮食非常单调,不是固定吃的东西就坚决不吃。老师经常对小齐无可奈何。同时小齐的父母发现幼儿园其他的小朋友会欺负小齐,而小齐不会还手也不会说话告诉老师这种情况,直到小齐的父亲在一次接小齐放学的时候发现之后心疼不已,向老师反映情况多次后,小齐的父母经过商量决定不再送小齐上幼儿园。此后小齐曾被送到特殊的学校进行学习,但发现小齐均不能适应学校的环境,小齐的父母也非常担心小齐会受到伤害,所以直到小齐8岁时,一直是生活在家里。 随着小齐年龄的渐渐增长,小齐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因为没有任何一所正常的学校会接收小齐,而小齐的生活环境也不利于他的成长。后小齐的父母与其在学校工作的姨妈商量之后,送到其姨妈的二年级班级进行学习,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小齐可以多多接触小朋友,感受一下周围的氛围。小齐一直随着班级学习生活,直到五年级小学毕业。在此期间,小齐的症状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善,因为小齐对音乐和绘画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