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导学案

合集下载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一)带疑初读(25分钟)
1、结合注释初读课文后,完成下列任务。
(1)注音
夜雪初霁( ) 予怀怆然( )荠麦青青( )
2、解释
《黍离》之悲:
念:
(二)置疑探读(15分钟)
1、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你从序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2)结合注释和写作背景,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情感?
(3)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用的是什么手法?
《扬州慢》导学案
授课时间
2016年5月25日
课题
扬州慢
阅读目标
1、理解词的内容。
2、体会作者通过对比手法表达的情感。
阅读过程
走近姜夔及其作品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பைடு நூலகம்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4)分析对比的两幅画面的特点,分别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5)找出对昔日扬州描写的句子,齐读,思考: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是属于实写还是虚写?
(6)找出对以前的扬州描写的句子,齐读,思考:是属于实写还是虚写?
(7)体会作者情感。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发展扩读(10分钟)
积累抒发对国破家亡的忧愁的诗词。

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1]

高中语文扬州慢导学案[1]

《扬州慢》导学案设计:审核:高二语文组班级:组号:姓名:课前部分【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理解文中词句,勾画疑难点。

2.用时4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用蓝色或者黑色笔作答,红色笔纠错)【学习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2.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赏析全词。

3.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4.体会作者那种抚今追昔、忧国伤时的情感,黍离之悲的深沉哀痛,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难点预测】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法指导】课前自主学习、讨论交流、质疑对抗、小结归纳、反思感悟。

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抓意象营造意境,体会词人的心境。

并通过鉴赏全词,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写作方法。

(可结合第一单元学过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共同赏析诗歌。

)【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扬州慢》导学案(教师版)

《扬州慢》导学案(教师版)
2、下阙中,词人想象杜牧重到扬州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导致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曾经在杜牧笔下流淌过无数赞美扬州诗文,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
【合作探究】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赏析诗歌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可从表达技巧、情与景的关系、语言风格等多方面赏析)
6、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17、大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6、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6、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
1、人们把放大镜叫作凸透镜(边沿薄、中间厚、透明),它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习重点】
学会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并能就某一方面深入研读作品。
【学习难点】
学会赏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手法和作用,并能就某一方面深入研读作品。
【文化视野】
1、积累有关描写“扬州”的诗句,感知扬州富庶
故人西辞黄河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学案】《扬州慢》导学案

【学案】《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一、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并鉴赏古代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古代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二、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通过自主预习,初步鉴赏诗歌,感受作者的情感,了解咏史怀古诗相关知识。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通过合作探究,深刻体会情感,从而简单归纳出赏析咏怀古迹诗歌情感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悟诗人深沉的情感,增强爱国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景物的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

五、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对诗歌做初步解读、鉴赏,感受作者情感。

了解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2.通过合作探究,以文本为载体,总结规律。

3.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红笔标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课前预习案】一、教材助读1.背景简介: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况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会忧国伤时的感情及“冷清”的境界。

要点难点:1、稳固相关知识。

2、掌握忧国伤时的感情,体会“冷清”的境界。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一) .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 -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屡试不中,布衣平生(一世没有做过官)。

精晓乐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他的词格律严实,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月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凉的边地。

但大多半的士医生却只顾宴饮享福,不思恢复。

词人21 岁时经过扬州,目击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往日的茂盛,不由思路翻腾,感触万千。

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假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 年的春秋战国期间扬州就开始建城,到现在已有2490 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即是我国东南地域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国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行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朝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绚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

4.填写相关扬州的诗句: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暮霭生深树,夕阳下小楼。

,。

《题扬州禅智寺》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赠别二首》(其一)C.潦倒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遣怀》D.青山隐约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二)梳理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黍()离窥()江戍角()豆蔻()2.解说字词夜雪初霁霁:丙申至日至日:荠麦弥望弥:入其城,则四顾冷清则:寒水自碧自:予怀怆然怆然:因自度其曲因:度:淮左名都淮左:解鞍少驻初程少:自胡马窥江去后去:清角吹寒吹寒:杜郎俊赏俊赏:纵豆蔻词工工:算此刻重到须惊算:念桥边红药念:渐傍晚渐:3.翻译小序:4..试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扬州慢》导学案主备:丁娜审核:吴龙朋课型:新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扬州慢:“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慢,即慢词,曲调舒缓,一般较长,它与长调同中有别,前者就曲调而言,读时宜慢;后者则就字数而言,按习惯,91字以上称为长调。

2、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幽晦等特点。

3、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二、内容梳理(熟读、理解、探讨)(一)解读小序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句了吗?(二)赏析词作上阕: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着名的繁华之地,词人眼前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2、“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

3、扬州依旧吗?如果不是,那什么原因使得它不再繁华?4、战争给扬州留下了什么?下阕:1、下片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2、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3、昔人已去,现实依旧,扬州曾经最繁华的地方现在还剩下些什么呢?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导学案(1)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2《扬州慢》导学案(1)

《扬州慢》(一)【知人】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姜夔姜夔(约1155-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著名词人,他少年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一生从未做官,最后在贫病交加之中死在西子湖畔。

姜夔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书法、音乐、诗词等都有很高的造诣,诗词俱工,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的词,多是咏物、写景、言情之作,风格清高典雅,格调甚高,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

代表作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由于精通音律,姜夔喜欢新创自度曲(自己创制新词调),共有自度曲17首,本篇《扬州慢》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二)【论世】满目疮痍,悲从中来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使这所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被洗劫一空。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侵,扬州再度遭受浩劫。

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22岁姜夔路过扬州,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作者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

(三)杜牧咏扬州的名篇①《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②《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③《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四)慢词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

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

令、慢是词的两大类别。

从令词发展到慢词,还经过一个不长不短的形式,即“引”或“近”。

明朝人开始把令词称为小令,引、近列为中调,慢词列入长调。

引、近、慢词到宋徽宗时代盛行。

慢词句长,韵少,节奏较为舒缓。

慢词:慢词——曲调舒缓、吐字宜慢、稍长。

内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词韵——平仄有别、节奏分明。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风格。

2、理解《扬州慢》的主旨和情感。

3、赏析词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的黍离之悲,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2)品味词中情景交融、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

2、难点(1)把握词中用典的深意。

(2)感受词的语言特色,体会其含蓄蕴藉的风格。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

其词格律严密,清空峭拔,对后世词坛影响较大。

2、写作背景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姜夔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感慨万千,遂自创词牌《扬州慢》,以寄托深沉的黍离之悲。

四、文本解读1、诵读全词,整体感知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2、词义理解(1)淮左名都:指扬州。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

(2)竹西佳处: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3)解鞍少驻初程: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初到扬州。

(4)过春风十里:指昔日扬州繁华的街道。

杜牧《赠别》诗中有“春风十里扬州路”之句。

(5)尽荠麦青青:荠菜和麦子,一片青青。

(6)自胡马窥江去后: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以后。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毁坏的城池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谈到战争。

(8)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黄昏时分,凄清的号角声在空寂的城中回荡。

3、内容赏析(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开头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几句描绘了扬州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曾经的“春风十里”如今“荠麦青青”,作者初到扬州,看到这般景象,心中充满了对昔日繁华不再的感慨和对战争破坏的痛惜。

(2)“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几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

《扬州慢》_《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附答案)扬州慢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词中引用前人词句的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一、导入扬州自古繁华,而鼎盛在中唐,“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

”其盛况亦见于唐人姚合诗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

”当时还有人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的追求目标。

杜牧更是在扬州写下多首诗歌来赞叹扬州的繁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当时杜牧任职淮南节度使,与判官韩绰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

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

杜牧时代的扬州令人心向往之,但两百年后,另一位词人也来到了扬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祜纵游淮南)的那个扬州呢二、解题,作者、背景简介。

1、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

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门,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

诗词俱工,词尤负盛名。

词多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亦有寄寓忧国伤时之作。

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

以姜夔为代表的风雅词派在传统的美学境界中以韵味的悠长、意境的空灵、色泽的清冷、气格的峭拔特立于词林。

这首词在语言上有它独特过人之处,细细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无尽的意蕴。

2、本词是作者 22 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重点难点:1、巩固有关知识。

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

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题扬州禅智寺》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赠别二首》(其一)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遣怀》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二)梳理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黍()离窥()江戍角()豆蔻()2.解释字词夜雪初霁霁:丙申至日至日:荠麦弥望弥: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则:寒水自碧自:予怀怆然怆然:因自度其曲因:度:淮左名都淮左:解鞍少驻初程少:自胡马窥江去后去:清角吹寒吹寒:杜郎俊赏俊赏:纵豆蔻词工工:算而今重到须惊算:念桥边红药念:渐黄昏渐:3.翻译小序: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

高二必修《姜夔扬州慢》教案最新9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姜夔及其词风,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内涵,比较阅读,与辛弃疾《永遇乐》比较。

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抚今追昔的哀思。

教学重点“黍离之悲”的解读。

教学难点对名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的赏析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名句,吟咏了二十四桥的美景,几百年后,又有一位文人路过此地,化用了这一名句,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词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诗人姜夔的名作----《扬州慢》。

二、新课推进(一)预习检查1、作者简介2、背景简介:(二)整体感知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悲(悲凉、凄凉、凄冷等)2.提问: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明确: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明确:色、声(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青青荠麦废池乔木景——二十四桥——眼前之景无声冷月寂寞红药声———清角吹寒(三)小序的分析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小序中的“黍离”的来源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

《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诗序》中称:《黍离》,闵宗周也。

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3、这段序中的内容,在词中都有相对应的词句。

(高二语文)3月2日《扬州慢》导学案(学生版)(1)

(高二语文)3月2日《扬州慢》导学案(学生版)(1)

《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强化诵读,结合注释以及有关资料,整体把握词的大意,关注引用的典故出处以及含义。

2.学习借鉴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等写作技巧。

3.体味词中流露出的情感: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悲悯,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学习重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清冷”的景物特点,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写几首描写扬州的古典诗词。

(如果只记得几句也可以)小贴士: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期就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二、走进这首词:(一)词牌、作者和背景“扬州慢”,慢词,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

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后来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

“扬州慢”一曲是姜夔首创。

姜夔(约1155 — 1209),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格律派词人,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座上客。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蕴谐婉。

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生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扬州慢》导学案 1课时

《扬州慢》导学案  1课时

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第十一单元第五课《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 把握典故的表现手法3. 背诵这首诗。

【预习导航】1、作者简介:姜夔kuí(1155 —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中期向后期过渡时期的代表词人,其词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诗初学黄庭坚,后改学晚唐,诗旨清新,饶有韵味,有《白石道人歌曲》;词为婉约派,清妙秀远,追求高雅,有《白石道人诗集》。

常常浪迹江湖、寄食诸侯,是一名耿介清高的雅士。

他一生清贫自守,以文艺创作自娱,诗词散文和音乐书法,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当世名流如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朱熹和萧德藻等人都极为推重,名声震耀一世,最终死于杭州。

曾自言“凡世之所谓名公巨儒,皆尝受其知矣”(周密《齐东野语》)。

姜夔词的风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远,炼字琢句,倚声协律。

2、背景简介:本词是作者22岁时路过扬州所作。

词人虽然初到扬州,但对这样一座历史名城并不陌生。

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视野的却是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词人顿时触发起一种山河破碎之感。

作者写本词时,宋金隆兴和议已达12年之久。

南宋朝廷文恬武嬉,苟安半壁,朝纲废弛。

词人目睹当年经强敌侵凌后扬州城的累累伤痕和苦难频仍的现实,岂能无动于衷?于是写下了这首《扬州慢》。

3、整体感知词意①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②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渲染“空城”的?1 / 2高二语文《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②这些景物描写是怎样表现词人“黍离之悲”的?【名句探究】鉴赏下列名句好在哪里。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课堂小结】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我们可以思接千载,体验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予词人极高评价:“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

扬州慢优秀教案(优秀6篇)《扬州慢》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理解《雨霖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展和《扬州慢》今昔对比、抒发感慨的手法。

二、教法设计雨霖铃1、简介作者(略)。

2、诵读欣赏:默读、朗读、范读。

3、评析理解:学生参考注释,逐句评析,教师点拨。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写离别的季节、地点、时间、天气。

秋景、暮景,俱是悲景;听觉、形象、视觉形象,都隐透离情。

景中见情,绘出凄凉环境,定下全词基调。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由景及人,写出情人河边话别场面。

“无绪”表其心中悲苦,“催发”言其时间紧迫,“执手”状其难舍难分,“凝噎”见其离情郁结。

几句话形象地写出离别时之苦。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一笔点出痛苦原因:今后行程遥远,云水苍茫,难期再会。

把眼前之悲,引向未来之苦。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离别”为全词之眼,上结别时情景,下启离后情怀,点明主旨,统摄全篇。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如何?从近处说,今宵酒醒时,晓风拂柳,残月照人,将更为凄苦。

此句情中带景,进一层渲染离情。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往远处说,则漫长岁月,流落江南,虽有“良辰好景”,不能成欢;虽有“千种风情”,无人可诉。

又进一层渲染离情。

全词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上阕写离别时,下阕写离别后,层层深入,尽情铺展;景句中有情字,情景中有景字,情景兼融,缠绵悱恻,正是柳词特色。

4.练习背诵,当堂检查。

扬州慢1、简介作者(看注释)。

2、解释小序:学生阅读、口译,并加订正。

重点了解“予怀怆然,感慨今昔”、“有《黍离》之悲”二句。

3、诵读欣赏(同前首)。

4、评析理解:“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不先写停留,却先写扬州曾是“名都”、“佳处”。

颂繁华,正是为写荒凉作好铺垫。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 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

姜夔--扬州慢教案教学设计优秀6篇《扬州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

【教学步骤】一、导入语*有一个城市被称为“*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

正所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

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

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

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

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

2、师范读3、指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

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

3、**: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 导学案

《扬州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的风格特点。

2、理解《扬州慢》一词的内容和主旨。

3、品味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描绘的扬州景象及其蕴含的情感。

(2)掌握词中运用的对比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难点(1)体会作者黍离之悲的深沉感慨。

(2)感受词的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姜夔(约 1155 -约 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他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终老。

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情场失意,也有不少感慨国事之作。

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语言典雅,风格清空峭拔,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2、写作背景本词是作者路过扬州时,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表达了对国事的痛惜和对人民的同情。

四、文本解读1、诵读全词,正音正字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2、词意疏通(1)“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

(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昔日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自从金兵侵略长江流域以后,荒废的池塘和古老的树木,至今仍厌恶说起战争。

(4)“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天色渐渐黄昏,凄清的号角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全都回荡在这座空城。

(5)“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

《扬州慢(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扬州缓(淮左名都)/姜夔》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作者姜夔及其背景;2. 理解《扬州缓(淮左名都)》的创作背景和主题;3. 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4. 感悟《扬州缓(淮左名都)》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导学内容:1. 作者介绍:姜夔(1155-1221),字君实,号淮左名都,中国南宋时期闻名词人、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上以词为主,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扬州缓(淮左名都)》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2. 作品背景:《扬州缓(淮左名都)》写于南宋时期,描写了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作品以其奇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词的经典之作。

3. 主题分析:《扬州缓(淮左名都)》以扬州城的风景和风俗为背景,通过描写城市的繁华景象和匹夫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

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的思考,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忧虑。

4. 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扬州缓(淮左名都)》以其精致的描写、清新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姜夔的艺术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美学,表现出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和对人生的沉思。

其语言漂亮、意境深遥,被誉为中国古典词的代表之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审美意义。

5. 情感与思想表达:《扬州缓(淮左名都)》通过对扬州城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品中蕴含着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贵,反映了人们对于生命和时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表达,也能深思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导学活动:1. 朗诵《扬州缓(淮左名都)》,感受其音韵美学和情感表达;2. 分组讨论《扬州缓(淮左名都)》的主题和文学特点;3. 小组展示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理解和感悟;4. 撰写读后感,表达对《扬州缓(淮左名都)》的思考和感受。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导学案导读:《扬州慢》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重点难点:1、巩固有关知识2、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清冷”的意境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2.写作背景: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3.扬州简介: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4.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题扬州禅智寺》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二首》(其一)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遣怀》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寄扬州韩绰判官》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二)梳理基础知识1.给括号前的字注音:淳熙()初霁()荠()麦怆()然自度()其曲黍()离窥()江戍角()豆蔻()2.解释字词夜雪初霁霁:丙申至日至日:荠麦弥望弥: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则:寒水自碧自:予怀怆然怆然:因自度其曲因:度:淮左名都淮左:解鞍少驻初程少:自胡马窥江去后去:清角吹寒吹寒:杜郎俊赏俊赏:纵豆蔻词工工:算而今重到须惊算:念桥边红药念:渐黄昏渐:3.翻译小序:4.尝试着把全词翻译成现代诗歌:5.用双斜线标出朗读节奏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6.写出词的韵脚:二、内容梳理(一)小序解读学生朗读词前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哪几方面内容?明确:词作的时间(),所见所闻扬州景色(),(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2、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明确: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明确:(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1、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明确:2、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明确:就“空”写一段赏析文字(50字左右)赏析:3、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请用一字概括明确:因为:4、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从上阕中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明确:5、除此之外,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明确:6、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明确:7、“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8、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就虚实结合特点,写一段赏析文字赏析:9.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三)赏析名句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你选出体会较深的两个诗句,进行理解鉴赏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赏析: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抒发了什么情感?4、“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三.课堂巩固练习(一)基础知识练习1.下列黑体的字形音义全对的一组是:A.酹(lèi古人祭奠把酒洒在地上)江月凝噎(yè)似霰(s àn雪珠)雪霁(jì雨雪停止,天晴)暮霭(ǎi天气)扁舟(biǎn小舟)B.转徙(xǐ迁移)碣石(jié山名)恬(tián安静)拂(f ú)还来天姥(mǔ年老的妇人)滟滟(yàn波光荡漾)随波C.东南倾(qǐng歪、斜)剡(yǎn)溪渌(lù清)水谪(zhé封建时代特指贬官)居捣衣砧(zhān)芳甸(diān 开满花的郊野)D.佃(diàn金花)头银篦塘拗(aò水边地)汀(tīnɡ水塘)上訇(hōng声音很大)然江畔(pàn)徘徊(hui)2.下列括号前注音有错的一组是:A.暮霭(ǎi)凝噎(yē)夜雪初霁(jì)戍(shù)角B.怆(chuāng)然豆蔻(kòu)荠(jì)麦弥(mí)望C.姜夔(kuí)萧(xiāo)条留恋(lián)窥(kuī)江D.那堪(kān)俊赏(shǎng)芍(sháo)药黍(sù)离3.下列句子都是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用“/”表示),划横线的部分是领起的内容选出划线范围全不当的一项:①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②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⑦对/长亭晚,骤雨初歇A.①②③B.③⑤⑦C.④⑤⑥D.①④⑦4.下面诗句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解鞍少驻初程B.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尽荠麦青青C.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自胡马窥江去后D.鸿雁常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淮左名都,竹西嘉处5.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A.①坎坎ㄧ伐檀兮,置之ㄧ河之ㄧ干兮②山ㄧ峻高ㄧ而ㄧ蔽日兮,下ㄧ幽晦ㄧ以ㄧ多雨③采菊ㄧ东篱ㄧ下,悠然ㄧ见ㄧ南山④东临ㄧ碣石,以观ㄧ沧海B.①云ㄧ青青兮ㄧ欲雨,水ㄧ澹澹兮ㄧ生烟②好雨ㄧ知ㄧ时节,当春ㄧ乃ㄧ发生③夜久ㄧ语声ㄧ绝,如闻ㄧ泣幽ㄧ咽④绿树ㄧ村西ㄧ合,青山ㄧ郭外ㄧ斜C.①却看ㄧ妻子ㄧ愁何ㄧ在,漫卷ㄧ诗书ㄧ喜欲ㄧ狂②南朝ㄧ四百ㄧ八十ㄧ寺,多少ㄧ楼台ㄧ烟雨ㄧ中③银瓶ㄧ乍破ㄧ水浆ㄧ迸,铁骑ㄧ突出ㄧ刀枪ㄧ鸣④蒌蒿ㄧ满地ㄧ芦芽ㄧ短,正是ㄧ河豚ㄧ欲上ㄧ时D.①江山ㄧ如画,一时ㄧ多少ㄧ豪杰②元嘉ㄧ草草,封ㄧ锒居胥③念去去ㄧ千里ㄧ烟波,暮霭ㄧ沉沉ㄧ楚天阔④淮左ㄧ名都,竹西ㄧ佳处6.下面对诗歌《春江花月夜》的内容和写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春江花月夜》中诗人将“春江”“花”“月夜”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意象完美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无限优美的场景B、《春江花月夜》的语言清丽纯净,虽然是宫体诗题材,却没有丝毫的敷衍做作C、本诗属于近体诗,单句字数和韵律固定不变,但句数有突破,写景抒情极力铺陈D、全诗融入了情人离别的思念,对时间久远,空间无限,个体渺小的无奈,悠悠情思,绵绵不尽7.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诗词用典时词语十分简约,这些包含着典故的词语的含义、内容十分丰富,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8.下列诗句都是写景的,其中实写的是:①渐黄昏清角吹寒②杨柳岸晓风残月③一片神鸦社鼓④墙橹灰飞烟灭⑤枫叶荻花秋瑟瑟⑥亲朋无一字⑦青冥浩荡不见底⑧秋天漠漠向昏黑⑨暮霭沉沉楚天阔⑩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A.②④⑧⑩B.①②③⑤C.⑤⑥⑧⑩D.③⑥⑦⑨9.下面各句中涉及到的人物正确的一组是:①谢公宿处今尚在②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③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④出师一表真名世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A.①谢灵运②杜甫③刘义隆④刘备⑤杜甫⑥孟浩然B.①谢棻②杜牧③辛弃疾④楚怀王⑤王昌龄⑥王之涣C.①谢灵运②杜牧③霍去病④诸葛亮⑤诸葛亮⑥孟浩然D.①谢灵运②杜牧③刘义隆④刘备⑤贺知章⑥李白10.对下面词句,理解正确的是:“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A.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创伤仍然严重B.主语是拟人化的“废池乔木”,表明惨遭金兵破坏摧残的城池、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C.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池、干枯的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物质、感情创伤似很严重D.主语是幸存的少数扬州市民(省略),表明他们看到被金兵破坏的残破城市、干枯大树,还厌恶谈到战争,渴望安定生活11.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的深意是(多项选择):A.叹“扬州芍药甲天下”,如今自生自灭B.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以寄哀思C.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情伤感之情D.遥念恋人的孤寂,抒发离情之苦E.表现了扬州的寥落,名都的沉沧12.对“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这句话的翻译准确的一句是:A.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很悲哀B.千岩老人认为这道词像《黍离》一样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C.千岩老人的诗我认为它像《黍离》一样悲哀D.千岩老人认为《黍离》这首诗表现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13.对诗句理解分析正确的是: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扬州战乱的惨状)C.海上明月共潮生(月亮从地平线上升起,在水边望去,就好像月亮和潮水一起涌出一样)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想到“扬州芍药甲天下”,将来芍药盛开时节,有谁来欣赏呢?表达作者惋惜之情)(二)阅读《扬州慢》,完成14—18题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4.“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这是运用了手法,抒发了词人之情1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答:16.“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答: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写一段赏析文字)答案:18.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答案:(三)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9—21题《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19.“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答案:20.试分析“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答案:21.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答案:附参考答案:一、预习部分(一)3.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题扬州禅智寺》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赠别二首》(其一)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二)1.注音略2.解释词语略3.淳熙丙申冬至日,我路过扬州昨晚的雪停了,天气转晴,放眼望去尽是荠麦走进扬州城,四面都是萧条景象,冬河依然碧波荡漾暮色渐渐降临,军营的号角发出悲凉的声音我的心多么悲伤,面对扬州的今昔,感慨万千,于是自创词牌《扬州慢》千岩老人认为有《诗经.黍离》诗的悲凉感伤4.译文参考:扬州,这淮水东南的名城,竹西亭有着美丽的风景,我解鞍下马,只作短暂的走过昔日繁华的街道,不见人影,只有青青的荠麦在冷风中哀鸣自从金人扫过长江之后,荒废的池塘,憔悴的树木,都怕提起那场战争夜色渐渐降临,清冷的号角声,久久回荡在这座空城杜牧哟,你有着卓越的鉴赏力,当你此时和我一道同来,这残破的景象也会使你震惊纵然你年轻英俊,才华缤纷,曾在美人的闺房中享受过春梦,此时,忧伤会断却你的诗魂二十四桥依然无损,月光摇荡在水波中,清冷无声最可怜的是桥边的芍药花,花开花落,无人过问5.6.答案略二、内容梳理(一)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他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明确:“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明确:“悲”字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二)整体感知,把握表现手法1.明确:“空城”——破败荒凉2、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3、明确:“惊”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4、明确:名都一“名都”,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5、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6、明确:繁华热闹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今昔对比7、明确:虚写8、明确:实写赏析:A.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B.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 C.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9、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三)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2.赏析步骤同上3.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4.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三.课堂巩固练习参考答案1.B2.D3.B4.A5.A6.C.7.B8.C9.C10.C11.ACE12.B13.B14.答案:扬州的繁盛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盛衰对比对国事的痛惜伤感15.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作者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16.答案:承上启下17.《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参考答案:A.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 B.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C.寄托了作者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形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18.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诗,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影响很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19.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20.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21.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