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体育社会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第一讲体育社会学概述1、体育学专业分类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2、体育人文社会学包括体育社会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休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学体育美学体育哲学3、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4、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5、社会运行的主要条件人口条件、社会环境是基础条件;经济条件是决定性条件;政治、文化、心理等其他条件。

6、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动力、整合、激励、控制、保障7、社会学研究的领域(1)微观研究,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和社会性别(2)宏观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设置、社区、城市化、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3)问题与对策研究,社会问题概述、主要社会问题分析、社会控制、社会政策、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4)研究方法与手段,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个案研究与问卷调查、抽样技术与数据处理基础、社会指标8、群体单位:家庭、村寨、城镇、都市、部落、民族、团体社会制度:亲属、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教育、文化、体育社会过程:合作、竞争、战争、改革、革命、社会舆论、社会价值观、社会一体化社会问题:婚姻、劳动就业、升学、民族分裂、犯罪、环境污染、人口、移民、种族歧视、妇女歧视、暴力9、社会学的基本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教育社会管理和控制社会批评10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运用社会学的研究视角,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与社会合理发展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11、体育社会学学科性质是一门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一门基础学科,即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12、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体育社会现象,如体育与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种族等之间的关系、体育的组织和结构、体育社会问题等13、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1)研究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社会的相互关系(2)研究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与体育社会问题(3)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包括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14、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1)引进恢复阶段(1978-1985)(2)学科的组织价钱后阶段(1986-1989)(3)学科的独立发展阶段(1990——)第二讲体育与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社会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探讨体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研究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体育的作用。

它不仅涉及到体育的发展和运动的理论,还关注体育对个人、群体和社会的意义。

因此,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的制定至关重要,它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一、课程目标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包括学生对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对体育发展的认知以及对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

此外,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也是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学习社会体育学,学生将能够理解体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内容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应该明确课程内容,以确保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理解。

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体育与社会的关系:介绍体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包括体育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体育的作用。

学生将学习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意义,以及体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2. 体育发展与历史:探讨体育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际。

学生将了解体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以及体育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变化。

3. 体育与健康:研究体育对个人健康的影响,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学生将学习体育锻炼的益处,以及体育在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方面的作用。

4. 体育与教育:探讨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将了解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以及体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社会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5. 体育与社会问题:研究体育与社会问题的关系,包括体育暴力、体育经济、体育道德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解决体育中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促进体育的良好发展。

三、教学方法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还应该明确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教学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种:1. 讲授与讨论:通过讲授基本理论和概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育与社会的关系。

体育社会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大纲

绪论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体育社会现象概述一、社会现象概述社会现象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方面组成。

社会现象的性质:1、非个体性;2、普遍性;3、影响力和强制性。

二、体育社会现象的概述体育社会现象的性质:1、体育社会现象虽然是伴随人的运动、身体联系、肢体活动而产生的,但是,它是人的社会属性的产物,不同于作用于人体的生物现象和个体的心理现象。

2、体育社会现象独立于个人而存在。

3、体育社会现象具有影响力和强制性。

4、体育社会现象必须与体育运动有密切关联。

5、体育社会现象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具有较高的民众参与度和公开性,因此能够在较大时空维度里吸引社会的注意,并造成较大社会影响。

第二节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一、体育社会现象专门化在体育运动脱离对其他社会活动的依存、附属关系,逐步形成独立体系的过程中,体育社会现象也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专门的社会现象。

(一)专门的体育机构;(二)专门的体育人员;(三)专门的场所;(四)专门的法律道德;(五)专门的理论、学科;(六)专门的价值观念。

二、体育社会现象扩大化随着体育的繁荣发展,体育社会现象的数量迅速积累,占有更多的社会时间,占据更大的社会空间,发出更多的社会信息,因此也对人类社会发生更为激烈的影响。

造成体育社会现象扩大化的原因:1、为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迅速增长。

2、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加速了体育文化、体育教育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体育当中来。

3、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了社区化,体育管理实现了社团化,与此同时体育生活化观念被确立起来,体育更加接近人们的现实生活,体育现象的发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4、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吸引和造就了大量的欣赏着、爱好者和体育迷,竞技体育的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任何其他活动所不能取代的。

5、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体育的国际化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会全球范围的普及,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的开发,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儿童。

体育社会学教案(共5篇)

体育社会学教案(共5篇)

体育社会学教案(共5篇)第一篇:体育社会学教案体育社会学教案绪论部分自学一、体育社会学的概念(一)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二)体育社会学的概念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一)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三、体育社会学学科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四、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学科引进恢复阶段(1978——1985)(二)学科的组织加强阶段(1986——1989)(三)学科的独立发展阶段(1990至今)五、中国体育社会学最新发展(一)体育社会学功能的研究(二)关于体育改革的社会学理论研究(三)关于休闲娱乐的研究(四)关于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五)关于地域性体育研究(六)关于体育群体及其互动的研究(七)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研究六、社会学理论各流派对体育社会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第一章体育社会现象的社会学分析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体育社会现象2、教学重点: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3、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社会现象的基本命题4、教学过程:第一节:体育社会现象的概述一、社会现象概述二、体验社会现象概述第二节:体育社会现象的重大变化一、体育社会现象的专门化二、体验社会现象的复杂化第三节:关于体育社会现象的几个基本命题一、体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命题一(一)体育服从社会大系统,并为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二)体育必须与社会协调发展(三)体育内部各领域也必须实现协调发展二、体育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命题二(一)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地位不断攀升(二)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文化交流(三)要实现体育文化的双向交流(四)当代中国体育将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发展三、体育是社会的缩影和焦点——命题三(一)体育是社会的缩影(二)体育是社会的焦点(三)社会的各种问题和弊端也会像瘟疫一样在体育中蔓延(四)体育对社会的折射是能动的四、体育必须紧随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命题四(一)体育观念的与时俱进(二)体育功效的与时俱进(三)体育方法的与时俱进第二章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流动与控制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体育中的分层、流动与控制2、教学重点: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3、教学难点: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4、教学过程:第一节:社会分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一、社会分层概述(一)社会分层含义(二)社会分层标准二、体育与社会分层的关系(一)社会分层与体育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二)体育运动的社会分层现象第二节:社会流动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一、社会流动理论二、体育社会流动方式(一)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二)自然流动与非自然流动(三)体育的职业流动第三节:社会控制与体育运动的关系一、体育的社会控制体系(一)合法性控制(正式控制或硬控制)(二)合理性控制(非正式控制或软控制)二、体育的社会控制作用(一)减少人类的攻击性行为(二)充当人类社会的安全阀(三)对国际争端的缓解作用(四)对社会犯罪的抑制作用三、体育社会控制的机构(一)体育的行政机构(二)体育的事业、企业机构(三)体育的社会团体第三章社会结构中的体育运动课时:4课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体育运动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2、教学重点:体育运动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的互动3、教学难点:体育运动与科学技术的互动及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4、教学过程:第一节:体育运动与经济的互动一、体育运动必须适应生产方式(一)生产力变革引起生产方式变化和劳动结构的变化(二)生产力变革对劳动者的健康影响在身体部位和性质上都发生变化二、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运动的制约三、经济结构变革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一)所有制结构转变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二)产业结构调整对体育运动的影响四、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二)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三)体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第二节:体育运动与政治的互动一、体育与国内政治(一)政治的需要制约体育的目的和性质(二)政治制度规定着体育制度的类型(三)政治思想意识制约体育的价值观念(四)体育可以提高国家的地位,表现国家的软实力(五)体育能够促进国内政治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二、体育运动与国际政治(一)体育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增进国家友谊(二)服务于国家的外交政策,提供特殊的外交场合和手段三、政治家与体育运动(一)政治家对体育运动的推动作用(二)政治家运用体育运动展示活力和亲民形象(三)政治家的爱好可对某个体育活动项目产生重要影响四、体育对政治造成的不利影响(一)体育的大型节事活动为一些政治家制造事端创造了条件(二)过分的政治介入毒害了体育的机体(三)过度的政治干预加大了体育的经济代价和政治资本(四)体育运动也会沦为强权政治的工具第三节:人口结构中的体育运动一、人口数量与体育运动(一)现代人口的骤增(二)人口数量的控制(三)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二、人口质量与体育运动(一)人口质量的评价(二)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三)人口的健康水平对体育的影响三、人口分布与体育运动(一)人口分布的一般概述(二)人口分布与体育的关系四、人口结构与体育运动(一)人口的性别结构(二)人口的年龄结构(三)人口的结构与体育的关系第四节:体育运动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体育运动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一)个性的概念(二)体育与发展个性的关系(三)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体育因素(四)体育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方法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一)素质(二)素质教育三、身体素质教育与体育素质教育(一)身体素质的概念(二)身体素质教育被忽视的原因(三)忽视身体教育的后果(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提高体育教育地位的契机(五)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第五节:体育运动一科学技术的互动一、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的机制(一)科学技术对体育器物层次上的作用(二)科学对体育制度层次上的作用(三)科学作用于体育的价值观念层次二、体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一)体育实践是检验科学技术成果的标准之一(二)体育科学是重要的科学门类之一(三)运动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技术三、科学技术作用于体育的社会条件(一)功能与结构(二)政策第六节:大众传媒对体育运动的影响一、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的正面影响(一)大众传播媒介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态度与行为(二)大众传播媒介缩短了体育活动与人们的社会距离(三)大众传播媒介使体育活动的传播加快,社会覆盖面积加大(四)大众传播媒介为体育树立形象(五)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提供体育娱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六)体育活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可以吸引社会注意力(七)大众传播媒介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发展二、大众传播媒介对体育运动的负面影响(一)大众传播媒介推崇锦标主义(二)大众传播媒介使部分观众远离体育参与(三)体育传播中的性别歧视(四)体育传播对体育暴力的追逐影响社会安定(五)体育传播商业化对体育比赛的反客为主第四章社会文化中的体育运动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的体育文化2、教学重点:对体育文化的理解3、教学难点: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4、教学过程:第一节:文化的一般概述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结构第二节:文化的要素与特性一、文化的要素(一)语言与符号(二)规范(三)价值观二、文化的特征(一)文化的多样性(二)文化的统一性(三)文化的共有性(四)文化的发展性三、中国文化的特征(一)统一性(二)连续性(三)非宗教性(人文精神)(四)泛道德性(五)中庸和平(六)乡土情谊第三节:体育文化概述一、体育文化的概念二、体育文化的形态(一)现代育文化形态(二)前体育文化形态(三)过渡期体育文化形态三、体育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第四节:社会文化中的体育文化一、作为社会文化的体育运动二、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一)体育文化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肢体的健全完善过程和超生物经验的传递交流过程(二)体育文化的产生是一种社会需要(三)体育文化不同于体力劳动三、体育文化的发展动因(一)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二)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风中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三)体育文化交流是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四)体育教育是体育文化得以传递的主要方式四、现代体育文化的特征(一)世俗化(二)公平性(三)专业化(四)理性化(五)制度化(六)量化(七)纪录保持五、体育的流行文化六、体育的精神文化第五章社会进步中的体育运动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了解社会运行中的体育2、教学重点:各种环境下的体育运动3、教学难点:环境对体育运动的影响4、教学过程:第一节:社会恶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一、社会纷争时期的体育运动(一)经济危机时期的体育运动(二)冷战时期的体育运动二、社会动荡时期的体育运动(一)战争时期的体育运动(二)社会**时期的体育运动第二节:社会中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一、社会转型时期的体育运动(一)社会转型期的内涵(二)社会转型对体育运动发展促进(三)社会转型对体育运动发展的阻碍二、社会变革期的体育运动(一)经济改革与体育运动(二)政治改革与体育运动(三)社会结构变革与体育运动第三节:社会良性运行中的体育运动一、小康社会的体育运动(一)小康社会的概念(二)小康社会的统一负责目标(三)小康社会为体育运动良性发展奠定基础(四)体育运动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和谐社会的体育运动(一)和谐社会的概念(二)和谐社会为体育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三)和谐社会对体育发展提出的要求(四)体育运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第六章社会制度中的体育运动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了解体育制度2、教学重点:体育制度的结构3、教学难点:体育制度的演变与创新4、教学过程:第一节: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一、集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一)集权制社会制度含义与特点(二)集权制社会的体育管理方式二、分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一)分权制社会制度含义与特点(二)分权制社会的体育管理方式三、均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一)均权制社会制度含义与特点(二)均权制社会体育管理方式第二节:体育有难度的制度结构一、体育制度的构成要素(一)体育制度的概念系统(二)体育制度的规范系统(三)体育制度的组织系统(四)体育制度的设备系统二、体育制度的种类三、体育制度的功能(一)行为导向功能(二)社会整合功能(三)传递与创造文化的功能第三节: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回顾(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背景(二)中国体育举国体制的特征(三)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历史功绩与现实困境二、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动因(一)体育改革的经济动因(二)体育改革的政治动因(三)体育改革的文化动因(四)体育改革的教育动因(五)体育改革的内部动因(六)体育改革的国际动因三、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特点(一)体育改革的紧迫性(二)体育改革的渐进性(三)体育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四)体育改革的长期性四、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趋势(一)体育创新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二)体育体制创新的基本内容(三)体育体制创新的推进路程第七章社会关系与互动中的体育运动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知道社会关系与体育运动的互动2、教学重点:体育中的各种关系3、教学难点:体育运动与社会关系4、教学过程:第一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概述(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二)社会角色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三)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密不可分二、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类型(一)体育运动中的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二)体育运动中的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三)体育运动中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四)体育运动中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三、体育运动中社会角色的特点(一)主题选择性(二)临时性(三)相对独立性四、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冲突第二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一、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一)主从型人际关系(二)竞争型人际关系(三)合作型人际关系二、体育运动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一)体育群体的构成(二)个人对体育群体的作用(三)体育群体的功能三、体育运动中的群际关系(一)体育运动团体间的从属关系(二)体育运动团体间的竞争关系(三)体育运动团体间的合作关系第三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一、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概述二、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一)互动主体(二)互动需求与目标(三)互动手段(四)互动规则(五)互动环境三、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类型(一)竞争行为(二)合作行为(三)冲突行为(四)调适行为(五)集合行为四、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作用(一)个人功能(二)人际功能(三)社会功能第八章社会生活中的体育运动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生活中的体育运动2、教学重点:生活方式对体育的影响3、教学难点:健康隐患与生活方式的改善4、教学过程:第一节:生活方式概述一、生活方式的概念二、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一)行为习惯(二)生活时间(三)生活节奏(四)生活空间(五)生活消费三、影响生活方式的因素(一)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前提(二)不同的社会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三)自然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四)经济发展水平确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五)文化传统对生活方式产生着久远的影响四、生活方式的种类(一)按生活主体的层面分类(二)按生活方式的不同领域进行分类(三)按人们的生活社区进行分类(四)按地理气候环境进行分类(五)按人们的经济状况进行分类五、生活方式是社会健康的基石第二节:现代生活方式中的健康隐患一、环境破坏二、营养过剩三、运动不足四、解剖结构与生理机能的退化五、生活危险六、高度紧张第三节:体育运动与生活方式改善一、提高生活品位的体育消费二、体育运动充实了生活时间(一)余暇时间变化的规律(二)支配余暇时间方式的变化(三)中国城乡居民的余暇活动方式三、体育活动是快速生活节奏的心理调节器四、体育运动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第四节:体育休闲的社会价值一、休闲概述(一)休闲的概念(二)休闲的社会重要性二、体育休闲的特点与价值(一)体育休闲的特点(二)体育休闲的社会功能第九章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课时:4课时1、教学目标:对竞技体育有一定的认识2、教学重点:竞技体育的社会性3、教学难点:竞技体育与社会的公平和社会价值4、教学过程: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的概念二、竞技体育的概念经济体育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节:竞技体育与社会竞争一、竞争的概念二、构成社会竞争的基本要素(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二)必须是双方争夺的同一对象(三)必须有基本相称的竞争对手(四)必须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竞争场合三、参与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一)竞争参与者的自主性(二)竞争参与的驱动力(三)竞争的平等性(四)竞争对象的多样性(五)竞争的开放性四、竞争的分类五、竞技体育竞争的社会典范作用(一)竞技体育竞争是社会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竞技体育竞争是高尚的文明竞争(三)竞技体育是培养社会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三节:竞技体育与社会规则一、规则概述二、竞技体育的规则是社会法规的模拟三、竞赛规则的完善、改进与发展第四节:竞技体育与社会公平公正一、社会公平公正概述二、竞技体育是实现社会公平公正的榜样三、维护竞技体育中的公平、公正(一)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二)抵制一切破坏竞技体育公平公正的行为第五节:竞技体育的分类一、非正规竞技体育二、组织化的竞技体育三、商业化的竞技体育第六节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一、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一)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二)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二、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一)作为政治手段的价值(二)作为外交手段的价值(三)作为社会稳定手段的价值三、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四、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一)竞技体育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礼仪庆典文化(二)竞技体育是记录人类潜能的人体文化(三)竞技体育是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的规范文化(四)竞技体育是提高审美意识的情感文化第十章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课时:2课时1、教学目标:理解社会体育2、教学重点:社会参与与健康3、教学难点:社会体育参与与社会健康4、教学过程:第一节:社会体育概述一、社会体育的基本含义二、社会体育的特点(一)社会体育的广泛性(二)社会体育的多样性(三)社会体育的灵活性(四)社会体育的业余行(五)社会体育的公共产品性三、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现状四、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一)社会提到普及化程度将有较快的发展(二)社会体育将全面走向社会化(三)社会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四)社会体育呈多样性发展的格局五、我国社会体育的价值取向(一)社会体育的宗旨是实现“以人为本”(二)社会体育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三)社会体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六、我国社会体育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分析第二节:社会体育参与概述一、社会体育参与是社会参与的一种重要形式(一)社会体育参与是实现体育社会公平公正的前提(二)社会体育参与是形成体育群体的基础(三)社会体育参与是一种最易普及的参与(四)社会体育参与有益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传播(五)社会体育参与是社会动员的结果二、扩大体育参与是社会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三、社会体育参与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四、参与程度是衡量国家社会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五、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要素(一)全民健身活动的环境条件(二)生活方式与生活质量(三)参与者体育价值观念和态度第三节:社会体育与社会健康一、国家健康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一)非传染性流行病的急剧蔓延(二)心理健康问题十分严重(三)中国人口健康不安全的特点(四)健康不安全的表现二、社会体育必须对维护社会健康做出贡献第十一章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课时:4课时1、教学目标:对各群体体育的社会学有一定了解2、教学重点:妇女体育3、教学难点:妇女体育的社会学分析4、教学过程:第一节:群体的概述一、群体的概念二、群体的要素(一)具有联系纽带(二)具有共同的目标和生活内容(三)具有群体规范(四)具有群体意识三、群体的分类四、群体的功能(一)满足社会的多重需要(二)满足个人的多重需要(三)进行社会教化第二节:体育群体的概述一、体育群体的概念二、体育群体的特征(一)以体育为共同目标(二)以体育实践为共同的基本活动方式(三)成员对某种体育活动项目或某种体育手段具有强烈而稳定的兴趣(四)开展对外的竞赛活动(五)内部具有分工或分层三、体育群体的类别(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二)基础群体和功能群体(三)体育学习群体、竞技体育群体和健身娱乐群体第三节:老年人体育一、中国老年人口的现状二、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过程(二)中国老龄化过程的特点(三)中国老龄化呈加速发展的原因三、中国老年人疾病、死亡谱四、中国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一)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健康期(二)中国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带病期(三)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期(四)中国老年人预期伤残期五、中国老年体育的国家政策和社会管理六、中国老年人的体育参与情况第四节:妇女体育一、妇女解放运动二、妇女生活方式(一)妇女心理特征形成的生活方式特点(二)长期社会历史给妇女生活方式带来的特点三、体育与妇女解放(一)体育中的妇女歧视(二)与体育中的妇女歧视进行斗争四、妇女体育参与(一)妇女的竞技体育参与(二)妇女的健身活动参与(三)妇女的体育参政五、妇女体育发展的社会动因(一)社会发展为妇女体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二)妇女解放运动改变了妇女的社会形象(三)妇女体育得到了法律保障(四)妇女自身健身意识的增强(五)大众传播媒介对妇女体育的关注六、妇女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一)经济压力(二)政治歧视(三)女性偏见(四)宗教和民间习俗的限制(五)妇女自身素质的限制第五节:农民工体育一、农民工的界定二、农民工的工作特点三、农民工的体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四、农民工体育发展对策(一)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将城市农民工体育健身纳入到整个社会服务网络中(二)制定农民工体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

02运本体育社会学教案社会

02运本体育社会学教案社会
1.竞争是经竞技体育的灵魂
2.具有竞赛规则和裁判手段
3.竞技体育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
4.竞技体育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
三、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1.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1)竞技体育是造就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人的一种重要手段
2)竞技体育促进人的社会化
2.竞技体育的政治价值
二、体育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
三、体育社会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1.体育社会学的初创阶段:
在19世界末就有一些欧美的社会学家转向有关体育问题的研究。
2.体育社会学的发展阶段:
1)学科初建阶段:1945年至1963年间。
2)学科发展阶段:1946年6月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ICSS)在日内瓦成立。
3.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早我国兴起。
2)前体育文化形态:属于自然体育形态,是人类社会尚处于低级开发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初期智能和体能的表现形式。
3)过渡时期体育文化形态:
(1)准体育文化形态:是指那些与现代体育文化形态相比尚不成熟和不完整的但已经具有独立性格和质的区别的体育文化。
(2)亚体育文化形态:指那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居非主导地位或具有地域性定义的体育文化。(如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
1)竞技体育对维护政治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2)竞技体育为人们提供了发挥经理的适当的业余活动场所,对社会的稳定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3)竞技体育是一种国际政治手段,对改善国际关系,发展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进行文化交流是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4)竞技体育对改善海外侨民的政治地位,加强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也有重要的价值。
5)家庭:
二、体育的社会分层

体育社会学课件目录及绪论

体育社会学课件目录及绪论

第九章 • 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目录
第十章 • 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十一 章
• 体育群体与人群体育的社会学分析
第十二 章
• 体育运动中的民族与宗教问题
第十三 章
• 体育的社会问题
第十四 • 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 章
绪论
一、 体 育 社 会 学 的 概 念
二、 体育 社会 学的 研究 对象 与研 究范 畴
三、 体育 社会 学研 究的 地位 和价 值
四、 体育 社会 学在 中国 的发 展
五、 中国 体育 社会 学的 最新 发展
六、 国际 体育 社会 学进 展
七、 社会学 理论各 流派对 体育社 会学产 生与发 展的影 响
一、体育社会学的概念
(一)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
美学 管理学 体育社 社会学
会学 心理学
四、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学科 的引进恢复 阶段 (19781985年)
(二)学科 独立发展 阶段(1990 年至今)
五、中国体育社会学的最新发展
(一)体育社会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体育改革的社会学理论研究 (三)关于休闲娱乐的研究 (四)关于体育与大众传媒的研究 (五)关于地域性体育研究 (六)关于体育群体及其互动的研究 (七)关于体育社会问题研究
结构功能主义
冲突理论
互换理论
符号交流理论 女性主义
思考题
1.简述建立体育社会学的必要性。 2.什么是体育社会学?简述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和社会功能。 3.简述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近况。 4.体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哪些?
致谢
体育社会学
任课教师:

体育社会学课程标准

体育社会学课程标准

体育社会学课程标准《体育社会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属性1、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体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体育系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运用社会学的理论、观点研究体育运动中的体育与社会、体育与人、体育与文化的关系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促进体育运动健康发展。

2、课程定位体育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社会视角和研究方法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体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体育内部结构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体育的发展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这门社会学的应用学科将促进体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阐述了体育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直接的关系以及如何发展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本土化问题。

3、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用运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体育社会的结构、特点以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影响和制约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各种社会因素;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体育的社会问题。

使学生具备运用体育社会学的理论观察、分析、解决、预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体育社会问题及不同的体育形态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1 / 19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1、课程结构(一律采用表格的形式)说明:这部分主要罗列本门课程的章节内容。

四、教学条件18 / 193、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参考书目:[1]郑杭生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刘德佩编.《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3]毛秀珠编.《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4、教学资源精品课程网站,多媒体课件。

5、教学教法建议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自学和课堂作业、讨论、实践、多媒体、观摩运动训练课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大纲编写的依据和目的本大纲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体育工作者,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出发,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明确自己未来的使命。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让学生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理论、不同职业年龄群众体育活动特点以及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农民体育、妇女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社会体育的队伍培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介绍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制度等内容,为社会体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大纲内容编写的原则和要求本大纲以高等学校教材《社会体育学》(卢元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为蓝本,借鉴国内近年来相关研究的新成果、新动向,并吸取其他版本相关教材的精华部分作为教学内容,突出先进性、科学性、应用性的特点。

(四)完成大纲应注意的问题在完成大纲的过程中,在教学中以课堂讲授为主,突出人文教育思想,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自学、辅导、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此外还可适当组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以巩固、加深和理解所学理论。

1.6 与教学计划中前后课程的联系三、课程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了解社会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体系,掌握社会体育的学科性质。

[讲授内容]建立社会体育的社会实践和理论需求,社会体育的研究对象和概念体系以及介绍社会体育的发展前景。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目的要求]掌握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了解社会体育的历史与现状。

学习社会体育的结构与功能,展望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讲授内容](1)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①社会体育的概念②与社会体育相近的概念(2)社会体育的历史与现状①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简史②国外大众体育蓬勃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3)社会体育的结构与功能①社会体育的结构与构成要素②社会体育的功能(4)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第二章社会体育参与[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体育参与,掌握体育人口的概念和判定标准。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涉及体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

在体育社会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体育与文化的关系、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更好地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能够分析和解决与体育相关的社会问题。

一、课程目标1、了解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作用。

2、理解体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能够分析体育的文化意义。

3、分析体育与经济的关系,了解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4、分析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了解体育在政治中的角色和作用。

5、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分析体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

二、课程内容1、第一章:体育社会学概述1、体育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学科特点2、第二章:体育与社会关系1、社会的体育化现象和趋势2、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体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3、第三章:体育与文化1、体育与文化的互动关系2、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育形式和意义3、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4、第四章:体育与经济1、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2、体育产业的市场分析和趋势3、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贡献5、第五章:体育与政治1、体育与政治的互动关系2、体育在政治中的角色和作用3、体育赛事与国际政治的关系6、第六章:体育与健康1、体育与健康的互动关系2、体育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作用3、体育在公共卫生领域的角色和作用7、第七章: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1、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2、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研究方法的应用3、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三、课程安排本课程安排为32个学时,具体分配如下:1、第一章:8学时2、第二章:8学时3、第三章:4学时4、第四章:4学时5、第五章:4学时6、第六章:4学时7、第七章:2学时四、教学要求1、学生应该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体育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作用。

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案

大学体育社会学教案

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体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 认识体育与社会行为、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3. 掌握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4. 培养学生对体育现象的社会认知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体育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体育与社会行为、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 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

2. 对体育现象进行社会认知和分析。

教学内容:一、引言1. 介绍体育社会学的定义和学科地位。

2. 说明学习体育社会学的重要性。

二、体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定义体育社会学。

2. 阐述体育社会学的对象,包括体育行为、体育组织、体育制度等。

三、体育与社会行为、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1. 分析体育与个体行为的关系。

2. 探讨体育与群体行为的关系。

3. 研究体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四、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1. 介绍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如社会结构理论、文化理论等。

2. 讲解体育社会学的分析方法,如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等。

五、案例分析1. 选取一个体育现象,如奥运会、体育明星等,进行社会学的分析。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介绍体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体育社会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引导学生理解体育与社会行为、人类群体之间的关系。

3. 结合实例,让学生了解体育与社会行为、人类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二课时:1. 讲解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

2. 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体育现象进行社会认知和分析。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

新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新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体育社会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体育社会学在体育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它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2、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的社会结构、特点及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体育社会问题及不同的体育形态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辩证分析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及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程主要包括体育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体育社会学的性质、对象与领域;体育运动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变迁对体育的影响;体育的社会控制;体育社会化;体育群体;体育与生活方式;体育与文化;体育与宗教;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并对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现代体育特征进行分析。

本课程的重点体育与社会结构;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与文化;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宗教;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中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课程编码:课程性质: 必修课程 教学对象: 本科学时学分: 36学时 2学分 编写单位: 铜仁学院体育系 编 写 人: 宁丽娟 审 定 人: 王萍 编写时间: 2012 年6月本课程的难点体育与社会结构;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体育与文化;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中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学分析。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本课程采用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教学,将静止的结构通过动画显示,系统地连贯地反映社会体育的各种现象,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此外,充分开发社会体育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体育实践,并聘请校外体育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现场教学演示,多渠道拓展学生的实践学习。

5、考核方式本科目是考试课按照学院有关规定,凡缺课(旷课、因事、因病)达1/3课时者,不得参加该科考试。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

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体育社会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适用年级:大学本科课程学时:36学时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体育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社会学思维和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体育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分析体育现象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体育社会学素养。

教学内容:1. 体育社会学概述- 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体育与社会结构- 体育的社会分层与阶级差异- 体育与种族、性别、年龄等社会要素的关系3. 体育与社会规范- 体育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关系- 体育的道德伦理问题与社会规范的冲突与妥协4. 体育与社会变迁- 体育与社会变革的相互影响- 体育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5. 体育与社会问题- 体育暴力与竞技道德- 体育经济与商业化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关系教学方法和形式: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观摩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关研究与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书面论文等多种形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专业素养。

参考教材:1. James, A. (2016). Sport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2. Coakley, J. (2019). Sports in Society: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备注:本大纲仅供参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细化。

请按照学校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设计和实施本课程。

体育社会学教案

体育社会学教案

体育社会学教案二、体育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一)引进恢复阶段(1978—1985)体育社会学在中国是一门建立较晚的学科。

长期以来各体育院校不开设这门课程。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体育科学体系的重建也推动了体育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

(二)学科的组织加强阶段(1986—1989)80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创体育社会学的呼声越来越高,先是由一批中老年学者林启武、轲犁、蔡俊伍、牛兴华、顾渊彦等人积极倡导,并译介了国外的学科发展情况,一批中青年学者开始运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和解释国内外的各种体育现象(三)学科的独立发展阶段(1990一)1989年起,先后有5本《体育社会学》教材和专著问世,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开始了艰难的起步,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

1987年起,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先后二次召开体育社会学的学术研讨会,就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队伍组织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994年中国社会学会在福州成立了体育社会学分委员会。

自8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学在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体育改革、体育娱乐理论、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和区域性体育、体育群体、体育社会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1997年,亚洲体育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中国体育社会学开始了较广泛的国际交流,在此期间,中国学者熊斗寅、刘德佩、卢元镇、吕树庭等人多次应邀到日本、韩国以及欧洲讲学,向国外介绍了中国体育社会学的进展受到了外国同行的重视。

第三节体育社会学的最新发展自80年代以来,体育社会学在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体育改革、体育娱乐理论、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社区和区域性体育、体育群体、体育社会问题等多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

一、体育社会功能的研究六七十年代后,随着体育从主要是学校的教育活动转向社会,成为一项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评价它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社会问题。

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在学校体育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阐发,体育社会学则从体育对人的社会化、现代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是国内外体育社会学界热衷阐发的一个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学科基础课质: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学生教学对象:36学时2学分学时学分:编写单体育学院位:任敏编写人:审定人:2011年6月编写时间:一、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页脚内容1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要将社会学的理论成果和实证的研究方法充分运用于解释体育现象,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门部门应用社会学;它又从社会本质上把握体育的特征、功能、手段和途径,是体育基础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体育社会性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体育社会学理论和体育社会问题;不同体育形态的研究。

2、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体育运动以及体育运动与整个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预修课程:体育概论后续课程:无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教学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通过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学;结合案例与学生的实际开展课堂讨论或座谈会等,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板书、多媒体课件、相关影像资料以及参考资料解读。

5、考核方式页脚内容2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根据平时出勤、听课态度等情况给分,优秀8-10分、良好4-7分、一般1-3分。

实践成绩:占总成绩30%,根据平时作业完成、课堂讨论情况给分,优秀30-24分、良好23-18分、一般17-9分,差8-1。

理论成绩:占总成绩60%,根据闭卷笔试情况核计依据期末笔试成绩给分。

总评成绩60分为及格。

6、指定教材《体育社会学》,卢元镇主编(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7、教学参考书[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2] 刘德佩,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3] 毛秀珠,体育社会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页脚内容3页脚内容4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二、教学内容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社会学的定义、产生、发展、特点及功能,掌握体育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了解体育社会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体育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本章难点体育社会学的性质讲授内容一、社会学概述(一)社会学的定义(二)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三)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四)社会学的特点和功能页脚内容5二、体育社会学的由来和发展三、体育社会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第一章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及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指导原则,了解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

掌握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程序、掌握社会调查研究基本方法、了解问卷的制作、并能根据需要制作相应问卷,了解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

本章重点研究方法本章难点社会调查问卷的制作及相关调查报告的撰写讲授内容一、体育社会学方法论(一)体育社会学的哲学方法论(二)体育社会学的逻辑学方法论(三)体育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二、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页脚内容6(一)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地位和价值(二)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程序(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四)体育社会学常用的问卷调查法第二章体育与社会结构(5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理解社会分层的概念及体育的社会分层、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

掌握社会对体育的硬控制与软控制手段,了解体育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掌握我国体育改革的社会学本质、了解我国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掌握体育与政治的关系及体育对政治的反作用、掌握体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掌握体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了解政治的概念及体育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益。

本章重点体育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控制;本章难点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讲授内容第一节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2学时)一、体育的社会组织机构页脚内容7(一)体育的行政机构(二)体育的企事业机构(三)体育的社会团体(四)社区(五)家庭二、体育的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理论(二)体育的社会分层三、体育的社会流动(一)社会流动理论(二)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四、体育的社会控制(一)体育中的社会控制(二)体育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控制(三)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社会学分析第二节体育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2学时)页脚内容8一、体育与政治二、体育与经济三、体育与教育四、体育与科学技术五、体育与大众传播媒介课外:(1学时)图书馆查阅资料第三章体育与社会制度(2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体育运动的异同,掌握我国体育体制的相关内容。

理解举国体制的产生及存在的意义。

本章重点举国体制本章难点正确认识我国的体育体制讲授内容第一节不同社会制度的体育运动(1学时)页脚内容9一、集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二、分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三、均权制社会中的体育运动第二节中国体育制度的演进与创新(1学时)一、中国体育举国体制形成的历史回顾二、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动因三、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特点四、中国体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第四章体育与人(6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社会化的定义与内容、掌握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了解现代人的概念及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掌握群体的概念及要素、掌握体育群体的概念、特征及类别、了解群体的分类与功能及特殊体育群体。

本章重点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体育群体的概念、特征及类别本章难点页脚内容10体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特殊体育群体体育活动的开展讲授内容第一节体育与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2学时)一、体育与人的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二)社会化的内容二、体育社会化的功能(一)传授生活技能(二)模拟社会(三)引导融合社会价值观(四)提供少年儿童尝试社会角色机会(五)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三、体育与人的现代化第二节体育群体(2学时)一、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概念页脚内容11(二)群体的要素(三)群体的分类(四)群体的功能二、体育群体(一)体育群体的概念(二)体育群体的特征(三)体育群体的类别三、特殊体育群体(一)老年人体育(二)妇女体育(三)残疾人体育第五章社会关系与社会互动中的体育运动(3学时)教学目标了解体育运动中不同社会角色的特点,掌握体育运动中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了解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掌握社会互动的作用。

本章重点页脚内容12体育运动群体中的角色特点本章难点社会互动的作用讲授内容第一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角色(1学时)一、社会角色概述二、体育运动中社会角色类型三、体育运动中社会角色的特点四、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冲突第二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关系(1学时)一、体育运动中的人际关系二、体育运动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一)个人对体育群体的作用(二)体育群体的功能三、体育运动中的群际关系页脚内容13第三节体育运动中的社会互动(1学时)一、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概述二、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构成要素(一)互动主体(二)互动需求与目标(三)互动手段(四)互动规则(五)互动环境三、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类型(一)竞争行为(二)合作行为(三)冲突行为(四)调适行为(五)集合行为四、体育运动中社会互动的作用(一)个人功能(二)人际功能页脚内容14(三)社会功能第六章社会体育的社会学分析(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自学完善关于社会体育的知识体系本章重点查阅相关资料本章难点小论文的完成讲授内容无课外:(2学时)完成小论文: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学因素第七章竞技体育的社会学分析(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竞技体育的概念与特点、掌握竞技体育的分类、了解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

页脚内容15本章重点竞技体育的特点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本章难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讲授内容第一节竞技体育概述(1.5学时)一、竞技体育的概念二、竞技体育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三、竞技体育的特点(一)竞争是灵魂(二)结果具有不可预见性(三)具有竞赛规则、裁判与仲裁手段(四)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传播和宣扬某种价值观念(五)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四、竞技体育的分类(一)非正规竞技体育(二)组织化的竞技体育页脚内容16(三)商业竞技体育第二节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0.5学时)一、教育价值二、政治价值三、竞技价值四、社会文化价值第八章体育的社会问题(8学时)教学目标掌握体育社会问题的概念与特点、了解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

本章重点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本章难点体育社会问题的处理讲授内容第一节体育社会问题概述(0.5学时)一、社会问题的概念及性质页脚内容17二、体育社会问题出现的必然性第二节体育社会问题特点与种类(2学时)一、体育社会问题的特点二、体育社会问题的种类(一)具有世界性的体育社会问题(二)国外其他体育社会问题三、我国的体育社会问题第三节体育社会问题的预防和解决(0.5学时)一、建立良好的体育价值取向,抵制不良价值观的误导二、建立社会公平的机制,保证人们参与体育的平等权利三、着眼于体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四、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与产业,增加社会体育资源六、建立社会“安全阀”机制和预警机制页脚内容18课外:(5学时)主题:身边的体育社会问题及处理建议通过资料查阅和社会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完成。

第九章体育与文化(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文化的概念、性质、结构、运行及中国文化的特质、掌握体育文化的概念、形态及价值、掌握体育文化产生的原因及发展、了解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点。

本章重点体育文化的概念、形态及价值本章难点东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点讲授内容第一节文化概述(1学时)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结构三、文化的要素页脚内容19(一)语言与符号(二)规范(三)价值观四、文化的特性(一)多样性(二)统一性(三)共有性(五)发展性五、中国文化的特性第二节体育文化(1学时)一、体育文化的概念二、体育文化的形态三、体育文化在文化中地位四、体育文化的价值五、东西方体育文化(一)体育文化产生的社会原因页脚内容20(二)体育文化的发展(三)东方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第十章体育与宗教(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宗教的本质与要素、掌握体育与宗教的关系。

本章重点体育与宗教的关系本章难点体育与宗教的关系讲授内容第一节宗教原理(1学时)一、宗教的本质特征二、宗教的基本命题三、宗教的要素四、世界三大宗教及道教简介页脚内容21第二节体育与宗教的关系(1学时)一、宗教对体育产生和发展所起的作用二、体育与宗教的本质对立三、体育的进步和宗教的退让四、现代体育仍须同宗教作斗争页脚内容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