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
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公式
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公式
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公式是描述混凝土材料的力学行为的数学表达式。
本构关系曲线公式用于描述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从而提供了设计工程结构和进行力学分析的基础。
在混凝土力学中,常用的本构关系曲线公式是指数函数模型(也称作Ramberg-Osgood模型),其数学表达式如下:
σ = Eε + σy[(ε/εy)^n]
其中,σ表示混凝土的应力,ε表示混凝土的应变,E是混凝土的弹性模量,σy是混凝土的屈服强度,εy是混凝土的屈服应变,n是指数函数模型中的形状参数。
通过该公式,可以将混凝土在不同应力和应变条件下的力学行为进行模拟和分析。
具体而言,当混凝土受到载荷时,其应力会随着应变的增加而线性增加,直到达到屈服应变为止,之后应力将开始非线性增长。
需要注意的是,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配比、龄期、温度等。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的本构关系曲线公式进行分析和设计。
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公式提供了描述混凝土力学行为的数学模型。
通过该公式,我们可以对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分析,为工程结构设计和力学分析提供基础。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式共3篇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式共3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式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式钢筋混凝土是建筑结构中广泛使用的材料之一。
在结构设计与分析过程中,了解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和有限元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介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本构关系及有限元模式。
一、理论基础1.1 本构关系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应力和应变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来说,其本构关系可以分为弹性和塑性两个阶段。
如图1所示,该曲线表现了材料的应变和应力之间的关系。
在开始阶段,钢筋混凝土材料表现出弹性行为,即在一定范围内,应变和应力呈线性关系,在这个范围内,应力的变化只取决于外力的变化。
当荷载增加时,材料进入塑性阶段,即出现残余变形,弹性不再适用。
此时,应变和应力的关系呈现非线性态势,应力会逐渐增大,直至材料失效。
图1 钢筋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1.2 有限元分析有限元分析是一种近似解微分方程的数值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问题分解成一个有限数量的小区域,在每个小区域内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连接小区域,组成总体的数学模型。
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可以采用三维有限元模型或二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等。
二、实践操作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在进行有限元分析前,需要建立合适的有限元模型。
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中,通常采用ABAQUS、ANSYS软件进行模拟。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需要考虑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特性、加载条件等,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模型分析和后处理,如应力监测、应变监测、变形量分析等。
2.2 本构关系的采用在建立有限元模型时需要设置材料弹性模量、泊松比、破坏应力等本构关系参数,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试验数据和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同时,基于实际结构的材料本身的特性和结构内力状态等影响因素,还需要考虑材料的非线性效应,包括弹塑性分析和的动力分析等。
三、应用现状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和分析中,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有限元分析被广泛采用,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加准确地预测材料的行为,并定位结构的破坏点及应急防御措施。
基于混凝土拉伸试验的本构关系研究
基于混凝土拉伸试验的本构关系研究一、研究背景混凝土是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力学性能的研究对于建筑结构的设计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是混凝土力学研究的基础。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包括弹性阶段和裂缝形成阶段两个部分。
弹性阶段的本构关系可以采用线性弹性模型来描述,而裂缝形成阶段的本构关系则需要考虑混凝土的非线性特性,一般采用理论模型或经验公式进行描述。
本文将重点探讨混凝土拉伸试验的本构关系研究。
二、试验方法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研究需要进行拉伸试验。
拉伸试验可以通过单轴拉伸试验或双轴拉伸试验进行。
单轴拉伸试验是将混凝土试样在一定载荷下进行拉伸,测量试样的应变和应力,得到应力-应变曲线。
双轴拉伸试验则是在两个方向上施加力,使试样受到拉伸,同样可以得到应力-应变曲线。
三、实验结果通过单轴拉伸试验得到的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如图1所示。
在拉伸过程中,混凝土先达到最大应力点,然后逐渐出现裂缝,应力开始下降。
当裂缝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力急剧下降,试样失效。
图1 混凝土单轴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根据拉伸试验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得到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对于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采用线性弹性模型描述,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而对于裂缝形成阶段,则需要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合适的本构模型。
四、本构模型常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有线性弹性模型、双曲正弦模型、双曲正切模型、抛物线模型和矩形双曲线模型等。
本文将采用矩形双曲线模型进行本构关系拟合,该模型具有简单易行、计算方便的特点。
矩形双曲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sigma=\frac{\sigma_{c}}{a}\left(a \varepsilon-\frac{a\varepsilon^{2}}{2}\right)\left(\frac{a \varepsilon}{2}-\varepsilon_{0}\right)+\sigma_{c} \quad(\varepsilon \leqslant a) $$$$\sigma=\sigma_{t}+\frac{\sigma_{c}-\sigma_{t}}{b}\left(\varepsilon-a-\frac{(a-\varepsilon)^{2}}{2 b}\right) \quad(\varepsilon>a)$$其中,$\sigma$为混凝土的应力,$\sigma_{c}$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sigma_{t}$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varepsilon$为混凝土的应变,$a$为应变硬化系数,$b$为应变软化系数,$\varepsilon_{0}$为裂缝应变。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简介及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比较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简介及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比较一:学术风格正文:一、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简介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材料,其力学性能的研究对于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是指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描述了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行为。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指导结构的设计与施工。
二、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比较1. 弹性阶段:混凝土在受力初期表现出线弹性行为,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
这个阶段称为弹性阶段,其应力应变关系呈线性。
2. 塑性阶段:当混凝土受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出现非线性变形,应变的增加速度逐渐减缓。
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微观结构发生破坏,颗粒间的强度开始减小,导致整体应变增加。
3. 屈服阶段:当应力进一步增加,混凝土达到一定的应变时,开始出现明显的应力下降。
这个阶段称为屈服阶段,将塑性应变较小的一部分与显著的应力下降相连系。
此时,混凝土内部产生裂缝,并且裂缝的增长加速。
4. 破坏阶段:当应力继续增加,混凝土出现明显的破坏现象。
一般表现为裂缝的扩展、混凝土的脱层或破碎等。
此时,混凝土已经失去了承载能力。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混凝土本构关系的实验数据、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的比较图表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 本构关系:材料力学中,描述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
2. 弹性阶段:材料在受力初期表现出线弹性行为,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阶段。
3. 塑性阶段:材料在经历弹性阶段后出现非线性变形,应变的增加速度逐渐减缓的阶段。
4. 屈服阶段:材料在达到一定应变时出现明显的应力下降的阶段。
5. 破坏阶段:材料在经历屈服阶段后出现明显的破坏现象,失去承载能力的阶段。
二:商务风格正文:一、混凝土的本构关系简介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对于了解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是研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基础。
二、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比较1. 弹性阶段:在混凝土的受力初期,材料表现出弹性行为,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
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一、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1.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1)Saenz 等人的表达式Saenz 等人(1964年)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30200εεεεεεεσd c b a E +++= (2)Hognestad 的表达式Hognestad 建议模型,其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
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cucu εεεσσεεσσεεεεεεεε≤≤-=≤-=--00002,)](15.01[,])(2[0(3)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其表达式为:1,)1(1,)1(2>+-=≤+-=x x x xy x x n nxy c n αrc x ,εε=,r c f y ,σ=,r c r c c r c c f E E n ,,,-=εε c α是混凝土单轴受压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下降段的参数值,r c f ,是混凝土单轴抗压的强度代表值,r c ,ε是与单轴抗压强度r c f ,相对应的混凝土峰值压应变。
2.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清华大学过镇海等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曲线:1],)1(/[)/(1,])(2.0)(2.1[7.16≥+-⨯=≤-=ttttttt t t t 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ασεεσσσ3.混凝土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张量表达式,对于未开裂混凝土,其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可用不同材料常数表达,其中用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v 表达的应力应变关系为:ijkk E ij E ij ijkk E ij Eij δσσεδεεσνννννν-=+=+-++1)21)(1(1用材料体积模量K 和剪变模量G 表达的应力应变关系为:ijK ij Gij ij kk ij ij kks K Ge δεδεσσ9212+=+= 4.混凝土非线弹性全量型本构模型5.混凝土非线弹性增量型本构模型各向同性增量本构模型: (1)在式2220])()2(1[])(1[0000εεεεεεεσ+-+-==SE E E d d E中,假定泊松比ν为不随应力状态变化的常数,而用随应力状态变化的变切线模量t E 取代弹性常数E ,并采用应力和和应变增量,则可得含一个可变模量Et 的各向同性模型,增量应力应变模型关系为:ijkk E ij E ij d d d t tδεεσνννν)21)(1(1-+++= (2)在式νεεσσνK K Ge e Es kk kk m ij ij ij ====+=3121 中,如用随应力状态变化的变切线体积模量Kt 和切线剪变模量Gt 取代K 和G,并采用偏应力和偏应变增量,则可得含两个可变模量Kt 和Gt 的各向同性模型,采用偏应力和偏应变增量,则可得以下应力应变关系:kkt m ij t ij d K d de G ds εσ==2 双轴正交各向异性增量本构模型:混凝土在开裂,尤其是接近破坏时,不再表现出各向同性性质,而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性质。
混凝土本构关系总结
作业1:总结典型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类型,并就每种类型给出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按照力学理论基础的不同,已有的本构模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线弹性和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弹全塑性和弹塑性硬化本构模型;用内时理论描述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等。
1、 混凝土单轴受力应力—应变关系1.1 混凝土单向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1、 saenz 等人的表达式saenz 等人(1964年)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0230000=1(2)(21)()()S E E E εσεεεαααεεε++---+图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2、 Hognestad 的表达式Hognestad 建议的模型,其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如图2所示,表达式为2000=[2()]εεσσεε- 0εε≤ 000=[1-0.15()]cu εεσσεε-- 0cu εεε≤≤图2 Hognestand 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3、 GB50010—2002建议公式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推荐的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为01εε≤(上升段)3000[(32)(2)()]aa a εεσααασεε=+-+- 01εε>(下降段) 00200/(-+c εεσσεεαεε=1)式中,a α表示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参数;c α为下降段参数。
4、 CEB —FIP 建议公式CEB —FIP 模式规范建议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为20000(/)(/)1(2)(/)k k εεεεσσεε-=+-式中,k 为系数,00(1.1)(/)C k E εσ=,C E 为混凝土纵向弹性模量。
2、混凝土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1、 混凝土非线性弹性全量型本构模型当材料刚度矩阵[]D 用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ν表达,则为全量E-ν型;如果材料的刚度矩阵[]D 用材料模量K 和剪变模量G 表达,则为全量K —G 型。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骨料和水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具有很好的耐久性和强度。
在设计混凝土结构时,了解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性能和安全性。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两种情况。
在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线性的,即应力和应变之间呈现直线关系。
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混凝土的变形是可逆的,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然而,当混凝土受到较大的载荷时,它会进入非弹性阶段,这时应力-应变关系就变得非线性。
这是由于混凝土内部发生了裂缝、塑性变形和损伤,导致了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
在非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刚度也会发生变化,即切应力与切变应变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线性的。
为了描述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工程界提出了许多数学模型,如弹塑性模型、退化本构模型、损伤本构模型等。
这些模型基于试验数据和理论,通过适当的参数来描述混凝土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本构行为,从而可以用来分析和设计混凝土结构的性能。
除了动力本构关系,混凝土的破坏准则也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破坏准则描述了混凝土在受载过程中破坏的方式和破坏标志,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常见的混凝土破坏准则包括:1.极限强度破坏准则:这是最常用的破坏准则之一,它基于混凝土的强度特性来评估结构的破坏。
根据该准则,当混凝土受到的应力超过其极限强度时,破坏就会发生。
2.临界应变破坏准则:这个准则基于混凝土的应变特性来评估结构的破坏。
根据该准则,当混凝土的应变达到一定的临界值时,破坏就会发生。
3.裂缝宽度破坏准则:这个准则关注混凝土内部的裂缝情况,当裂缝宽度超过一定的限值时,破坏就会发生。
不同的破坏准则适用于不同的结构和加载条件,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破坏准则来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总之,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是设计和评估混凝土结构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通过了解混凝土的材料性质和行为规律,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预测混凝土结构在受载过程中的性能和安全性。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混凝土是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土木工程中的一种材料,其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方便等优点。
在研究混凝土力学性能时,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是指混凝土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
在力学原理下,混凝土的的力学性质可以用应力应变曲线来表示。
混凝土在受到拉伸力时呈现出弹性行为,随着拉伸应力的增大,在达到一定应力时会出现应变加大的非线性行为,而在应力进一步增加时,会发生断裂。
而在受到压力时,混凝土呈现出弹性行为,并在达到最大强度后发生压缩破坏。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可以用材料力学模型来描述。
目前常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有弹性模型、塑性模型和强度与裂缝模型。
弹性模型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型,它假设混凝土在受力时呈现出线弹性行为,并可以根据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来计算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关系。
附加的弹塑性本构模型可以模拟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例如模拟混凝土在受力后出现的裂缝发展和非均匀变形等。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是指混凝土在应力达到一定临界值时发生破坏的判据。
破坏准则可以分为强度准则和能量准则两种类型。
强度准则是指在达到一定应力时,混凝土产生破坏。
常见的破坏准则有最大正应力准则、最大剪应力准则等。
能量准则是基于变形能或位能的原理,用来描述混凝土破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常见的能量准则有极大能量释放准则、变形能准则等。
总结起来,混凝土的动态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对于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分析至关重要。
不同的本构模型和破坏准则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的力学行为和破坏模式,帮助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质量。
多种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破坏准则
当混凝土中某点的最大剪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材料发生破坏。
适用于分析剪切破坏为主的情况,但忽略了静水压力的影响。
von Mises强度准则
破坏准则
考虑了三个主剪应力的综合作用,当等效剪应力达到临界值时,材料发生破坏。
适用于分析多向应力状态下的塑性破坏,但可能不适用于混凝土等脆性材料。
损伤力学模型
本构关系
考虑材料内部微裂纹的形成和发展,用损伤变量描述材料的劣化过程。
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在受载过程中的损伤累积和破坏过程,但计算复杂,参数确定需要丰富的实验数据。
最大拉应力强度准则(Rankine准则)
破坏准则
当混凝土中某点的最大拉应力达到单轴抗拉强度时,材料发生破坏。
适用于脆性材料的抗拉破坏分析,但忽略了其他应力分量的影响。
包括Ottosen模型、Darwin-Pecknold模型等,能较好模拟混凝土在单调加载下的非线性行为,但可能不适用于复杂加载路径。
塑性理论模型
本构关系
描述材料在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之间的关系,考虑材料的屈服、强化和流动特性。
可模拟材料的不可恢复变形,如混凝土在循环加载中的滞回现象和刚度退化,但计算复杂,参数确定困难。
Drucker-Prager强度准则
破坏准则
改进了von Mises准则,考虑了静水压力对破坏面的影响,破坏面为圆锥面。
适用于分析混凝土等脆性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破坏行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Bresler-Pister破坏准则
破坏准则
三参数破坏准则,考虑了拉压强度不等和静水压力的影响,破坏面为抛物线型。
适用于分析混凝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破坏行为,能够较好地反映混凝土的破坏特性。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以主应力和主应变表示
则为:
式中切线弹性模量 和 ,泊松比 随应力状态和数值的变 化按下述方法确定。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Darwin-Pecknold 本构模型
材料在双轴受压
应变为:
• 等效单轴应力-应变关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Darwin-Pecknold 本构模型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定义一非线性指标 ,表示当前应力状态
至混凝土
破坏(包络面)的距离,也即塑性变形发展的程度。假定
保持不变,压应力 增大至 时混凝土破坏,则
混凝土的多轴应力应变关系采用Sargin的单轴受压方程,即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式中参数以多轴应力状态的相应值代替:
代入得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得到割线模量: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混凝土的泊松比很难从试验中精确测定。Ottosen本构模型取割 线泊松比 随 的变化如图,计算式为:
式中可取: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单轴受压应力-应变
多轴应力-应变
Ottosen本构模型
泊松比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非线性指标
• 根据非线性指标 的定义, 值计算要通过破坏包络
面先求 ,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多次迭代方能求出;
混凝土本构关系总结
作业1:总结典型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类型,并就每种类型给出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按照力学理论基础的不同,已有的本构模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线弹性和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弹全塑性和弹塑性硬化本构模型;用内时理论描述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等。
1、 混凝土单轴受力应力—应变关系1.1 混凝土单向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1、 saenz 等人的表达式saenz 等人(1964年)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0230000=1(2)(21)()()S E E E εσεεεαααεεε++---+图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2、 Hognestad 的表达式Hognestad 建议的模型,其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如图2所示,表达式为2000=[2()]εεσσεε- 0εε≤ 000=[1-0.15()]cu εεσσεε-- 0cu εεε≤≤图2 Hognestand 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3、 GB50010—2002建议公式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推荐的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为01εε≤(上升段)3000[(32)(2)()]aa a εεσααασεε=+-+- 01εε>(下降段) 00200/(-+c εεσσεεαεε=1)式中,a α表示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参数;c α为下降段参数。
4、 CEB —FIP 建议公式CEB —FIP 模式规范建议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为20000(/)(/)1(2)(/)k k εεεεσσεε-=+-式中,k 为系数,00(1.1)(/)C k E εσ=,C E 为混凝土纵向弹性模量。
2、混凝土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1、 混凝土非线性弹性全量型本构模型当材料刚度矩阵[]D 用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ν表达,则为全量E-ν型;如果材料的刚度矩阵[]D 用材料模量K 和剪变模量G 表达,则为全量K —G 型。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这类本构模型的数量很多,具体表达式差别很大。但在
CEB-FIP标准规范(1990年版)中,明确建议Ottosen和DarwinPecknold两个本构模型用于有限元分析。下面将这两个本构模
型作一简单介绍。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
按照力学理论基础的不同,已有本构模型可以分成四大类: 线弹性 非线弹性
塑性理论
其它力学理论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线弹性本构模型
假设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符合
线性比例关系,加载和卸载都
代入得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得到割线模量: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混凝土的泊松比很难从试验中精确测定。Ottosen本构模型取割 线泊松比 随 的变化如图,计算式为:
式中可取: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定义一非线性指标 保持不变,压应力 ,表示当前应力状态 时混凝土破坏,则 至混凝土 破坏(包络面)的距离,也即塑性变形发展的程度。假定 增大至
混凝土的多轴应力应变关系采用Sargin的单轴受压方程,即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式中参数以多轴应力状态的相应值代替:
型的表达式简明、直观,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型的表达式简明、直观,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
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混凝土卸载和加载的区别,不 能反映滞回环和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混凝土与软钢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比较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弹塑性本构模型
途径的可能性极微小。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非线性指标 • 我国学者清华大学的王传志教授等提出了一种修改算法:按比例增
大
数
使之达到破坏状态
,将非线性指标改为:
;引入一个调整系
确标定等。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其它力学理论模型
一些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力学分支,几乎无一遗漏地被移植至混凝
土结构的分析。为此建立了各种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其主要有:基
于粘弹性—粘塑性理论的模型,基于内时理论的模型,以及基于断裂力 学和损伤力学的模型。还有些本构模型则是上述一些理论的不同组合。
这类本构模型一般都是利用原理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对混凝土的
基本性能作出简化假设,推导相应的计算式,其中所需参数由少量试验 结果加以标定或直接给出。这类模型至今仍处于发展阶段,离工程实际 应用有一定的距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其它力学理论模型 从上述各类本构模型的简介和比较中可见,非线 性类模型因其形式简单、应用方便,且具有一定的准 确性,故它是目前适合工程普遍应用的混凝土本构模 型。
预应力或受约束结构在开裂之前;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混凝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耐久性。
在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了解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进行详细介绍。
在非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变形主要由四个因素引起: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损伤累积和无序变形。
为了描述混凝土的非弹性行为,许多非线性本构模型被提出。
其中,塑性本构模型、损伤本构模型和本构修正模型是常用的。
塑性本构模型是描述混凝土塑性变形行为的模型。
最早提出的是塑性系数法,根据比例限度和应力路径来确定塑性应变。
后来,又有了基于拉梅尔弹塑性条件、冯·米塞斯准则等的塑性本构模型。
损伤本构模型是描述混凝土损伤累积行为的模型。
混凝土受到应力作用时,会发生微裂纹形成和扩展,导致损伤的累积。
损伤本构模型基于损伤演化理论,将应力和应变与损伤变量关联起来,以描述混凝土的损伤行为。
本构修正模型是对混凝土弹性本构模型的修正,以考虑非均匀变形和随机变形的影响。
经典的本构修正模型包括随机弹性本构模型和简化的耗弹性本构模型。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混凝土的破坏准则是预测混凝土破坏的数学模型。
主要有强度准则、能量准则和断裂力学准则。
强度准则是最常用的混凝土破坏准则,基于混凝土受到的主应力达到一定的强度时发生破坏。
典型的强度准则有极限强度理论和最大主应力理论。
极限强度理论认为混凝土破坏时,体积元内的主应力必须达到混凝土的抗拉或抗压强度。
最大主应力理论则认为混凝土破坏时,最大的主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或抗压强度。
能量准则是基于能量耗散和能量积累的原理,通过比较破坏状态和未破坏状态下的能量差异来预测破坏。
典型的能量准则有低能耗准则和能量积累准则。
断裂力学准则是应用断裂力学原理,基于混凝土的断裂行为来预测破坏。
典型的断裂力学准则有线弹性断裂力学准则和非线性断裂力学准则。
总结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在工程设计和结构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
混凝土的动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最常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是弹性本构模型和塑性本构模型。
弹性本构模型假设混凝土材料遵循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这个模型适用于小应变范围内的研究,但不适合描述混凝土的变形和破坏行为。
塑性本构模型则假设混凝土材料在达到弹性极限后发生塑性变形,这个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的非线性行为。
除了弹性本构模型和塑性本构模型,还有一些更复杂的本构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混凝土的力学行为。
比如,粘弹性本构模型可以描述混凝土的粘弹性行为,损伤本构模型可以描述混凝土受损后的力学行为。
这些本构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混凝土的动力学行为,但也更加复杂。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是指混凝土材料在力学载荷下发生破坏的判据。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强度准则和能量准则。
强度准则是指当混凝土材料达到一定应力或应变时发生破坏。
常用的强度准则有极限强度准则和屈服强度准则。
极限强度准则假设混凝土在达到一定应力或应变时发生破坏,这个准则较为简单,但是不能很好地描述混凝土的非线性破坏行为。
屈服强度准则则是假设混凝土在达到一定应力或应变时发生塑性变形,这个准则对于描述混凝土的破坏行为较为准确。
能量准则是指混凝土材料在吸收一定能量后发生破坏。
常用的能量准则有断裂能量准则和剩余应变能量准则。
断裂能量准则假设混凝土在吸收一定能量后发生破裂,这个准则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的破坏行为。
剩余应变能量准则是假设混凝土在吸收一定能量后发生破坏,这个准则也能够较好地描述混凝土的破坏行为。
总的来说,混凝土的动力学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是研究混凝土材料力学行为的重要内容。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通过试验获得,常用的本构模型有弹性本构模型和塑性本构模型。
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可以分为强度准则和能量准则,常用的破坏准则有极限强度准则和断裂能量准则。
这些本构关系和破坏准则对于混凝土力学行为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混凝土本构关系
混凝土本构关系混凝土本构关系是描述混凝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数学模型,它是混凝土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混凝土是一种复杂的非线性材料,其本构关系可以用应力-应变曲线来描述。
在混凝土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应变,而应变与应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在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近似为线性关系,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
然而,在超过弹性极限后,混凝土会出现非弹性变形,此时应力-应变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弹性阶段和非弹性阶段。
在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遵循胡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线性关系。
弹性模量是描述混凝土在弹性阶段的刚度的参数,可以通过试验获得。
在非弹性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变得复杂。
此时,混凝土会出现塑性变形、损伤和破坏等现象。
混凝土的非弹性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塑性阶段和损伤破坏阶段。
在塑性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曲线状。
混凝土的塑性变形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的闭合和扩展所引起的。
在损伤破坏阶段,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更加复杂,混凝土会出现明显的损伤和破坏现象。
混凝土的破坏模式可以分为拉伸破坏、压碎破坏和剪切破坏等。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研究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确定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变形特性,为工程结构的设计提供可靠的依据。
此外,混凝土的本构关系还可以用于分析混凝土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响应和变形情况,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支持。
混凝土本构关系是描述混凝土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规律的数学模型。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分为弹性阶段和非弹性阶段,其中非弹性阶段又可以分为塑性阶段和损伤破坏阶段。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对于工程结构的设计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工程结构的安全评估提供支持。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怎么画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怎么画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表示。
在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的绘制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试验获取各种荷载下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绘制本构关系曲线。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弹性阶段和刚塑性阶段。
在绘制本构关系曲线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基本概念与参数。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曲线,所以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非线性效应。
以下是绘制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弹性阶段:混凝土在低应力下会表现出弹性特性,即应变随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变化,在此阶段内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近似为线性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σ=Eε,其中σ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ε为应变。
弹性模量E的取值可以通过施加小应力施加在试样上进行试验测定。
在绘制本构关系曲线时,可以通过施加小的荷载并测量应力和应变,然后根据得到的数据拟合得到弹性模量E的值。
2.刚塑性阶段:当混凝土应力达到一定大小时,其开始表现出刚性特征,即应变增加不明显,此时混凝土进入刚塑性阶段。
在刚塑性阶段里,应力应变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本构模型进行描述。
常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有弹塑性模型和本构模型。
其中弹塑性模型应用较广泛。
在该模型中,混凝土的应力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弹性应力和塑性应力。
弹性应力与刚塑性阶段的应变成线性关系,而塑性应力则与应变有关。
在绘制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时,可以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获取相应的应力-应变数据,然后根据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本构曲线。
试验可采用压剪试验、拉伸试验等方法来测定。
在进行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试样的制备:试样的尺寸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并保证试样质量的一致性。
-试验荷载的施加:不能施加过大的荷载,避免试样发生破坏。
同时,在施加荷载后需要保证荷载稳定,并进行稳定时间,使试样达到均匀应力分布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服荷载的等效应变
m s k 1 k k 1
前级荷载的等效应变
本级荷载的等效应变
粘弹性与粘塑性本构关系
考虑混凝土在一定应力状态下随时间的变化 1)粘弹性本构关系
后继屈服面的形态与中心初) F *[ij K(ipj )] 0
K为硬化参数,与塑性变形等内变量有关,比如
K H( dW p ) H( ij dipj )
K H ( d p ) H (
d
p ij
d
p ij
)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函数通常以单向拉伸试验确定。可以把单向拉伸图形作为
函数的曲线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应力应变关系矩阵
进而可得到单元刚度矩阵
Ke BT DepBdv
v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考虑加载过程,计算机时代被广泛使用 三方面作出假定: 1)屈服准则 应力状态满足什么条件,材料进入屈服状态 2)流动法则 材料处于屈服状态时,塑性变形增量的方向 3)硬化法则 材料达初始屈服面后,卸载后再次加载,屈服条件变化法则 理想弹塑性、硬化、软化?
屈服面:F ( ij ) 0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加卸载准则 (2)强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加卸载准则 (3)软化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ij , H ) 0
应变空间!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强化模型:等向强化,随动强化,混合强化 (1)等向强化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全量型:按比例一次加载,与加载路径无关 增量型:逐级加载/非比例加载 建立应力增量与应变增量的关系
以一维为例, d Et d • Saenz公式
Et :切线弹性模量 应力对应变求导得到
• Sargin公式
• Elwinad-Murray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 Saenz公式
软化如何考虑?
弹性段: E
塑性段: E[1 ( )]
• 卸载模型
弹性卸载
• 反向加载(强化)模型
等强强化模型 随动强化模型
适合混凝土吗?
弹塑性理论
等强强化模型与随动强化模型 适用于混凝土材料吗?
流变学理论
弹性理论:仅与应力状态有关 塑性理论:与应力状态、加载历史、加载路径有关 流变学理论:除上述外,还与时间有关
• 理想塑性元件(St.Venant体、滑块体)
f f
0
某值
流变学理论
两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一:
麦克斯韦(Maxwell)模型
变形协调方程: 1 2
元件力-变形关系: E
组合元本构方程:
E
引入中间变量t,考察 t 关系
徐变: t 0 0
0 0 t E
0 D1
材料单轴受力: D 1 An A
E En (1 D)
构件:
En (1 D)
结构: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线弹性本构关系
D
也可用体积弹性模量K和剪切弹性模量G表示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线弹性本构关系
D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如果将材料常数E、v或K、G不取常数,而是随应力 状态变化的参数,则得到材料非线性弹性关系
oct :八面体正应变 oct :八面体剪应变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K-G型(方法一)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引入非线性指标概念,基于一维应力-应变关
系表达式,求出即时的 Es 和 s ,进而得到材
料非线性本构矩阵 步骤:1. 已知材料 fc E0 0 F( ij ) 0
2 E1
E2 0
0 d1
0
d
2
(1 1 2 )Gd 3
E1 ? E2 ? 1 ? 2 ? G ?
Darwin-Pecknold:在消除了泊松比影响后,双轴受压下 各主向的应力-应变关系可用Saenz公式描述。
双轴受拉,一轴受压一轴受拉,受拉方向: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双向应力状态下的Darwin-Pecknold模型
弹塑性小变形理论,适用于简单加载 (各应力分量按比例加载)
假定: 1)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成线弹性 2)应力主方向与应变主方向重合,应力偏量与应变偏量相似 3)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的确定函数 4)弹性卸载
卸载时,弹性部分可恢复,塑性部分不可恢复。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1)平均应力与平均应变成线弹性 m Km
徐变
松弛
断裂力学理论
研究固体材料中裂缝的扩散规律和断裂条件
max 3
max
(1
2
a
)
b2
a
max
材料必然破坏?
断裂力学理论
三种裂缝类型: 张开型(Ⅰ类)、滑开型(Ⅱ类)、撕开型(Ⅲ类)
K I 应力强度因子,常数
K I K IC 断裂韧度
a
总体上反映应力场奇异性
损伤力学理论
损伤因子D:表征材料内部缺陷的物理量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后继屈服面:卸载后再加载,初始屈服面扩大或缩小 与应力状态、塑性变形程度和加载历史有关 f (ij , ipj , k) 0 K为硬化或软化参数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2)硬(强)化条件和加卸载准则 加卸载准则 (1)理想弹塑性材料的加卸载准则
3J2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4)弹塑性本构矩阵的显式表达式 随动强化的Mises材料
Dep
其中,
9G
2 2 ( A 3G)
C 2 EEr 3 E Er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4)弹塑性本构矩阵的显式表达式
弹塑性过渡区的刚性矩阵
上一级荷载时单元处于弹性,本级加载后进入塑性
[D]ep m[D] (1 m)[D]ep
三轴应力状态: Ottosen法 J2 法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即时的 Es和 s 的确定
A (D 1)( )2
Sargin应力-应变表达式: c
c
fc 1 ( A 2) D( )2
将
fc
和
Es
带入上式得:
c
c
Es
1 2
E0
正交异性的应力增量和应变增量的关系为:
对于泊松比: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三向应力状态下的Bathe模型
......
弹塑性本构关系-形变理论
2. 求主应力,或不变量 I1 J2 J3 3. 求非线性指标
4. 求出即时的 Es和 s
5. 得到材料非线性本构矩阵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E 型 (Ottosen模型,方法二)
非线性指标 的确定:
单向应力状态:
fc
双向应力状态:
0 1
2 1 OP 2 f 1 f OF
卸载:恢复弹性变形,保留徐变
流变学理论
两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一:
麦克斯韦(Maxwell)模型
松弛: t 0
0
t 任意 0
E t
0e
麦克斯韦模型与混凝土徐变/松驰的差异:趋于某一限值
流变学理论
两元件的组合单元之二: 开尔文(Klevin)模型
力平衡方程: 1 1 2
元件力-变形关系: E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1)屈服准则 几个概念:初始屈服面,后继屈服面,加载面,破坏面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1)屈服准则 对于各相同性材料,屈服条件可表示为主应力或应力不变量 的函数:
f (I1, J 2 , ) 0
Tresca, Von Mises, Druck-Prager屈服准则等
屈服面闭合型:子午面上闭合 屈服面开口型:不符合混凝土等准脆 性材料在高三轴压应力下能够发生屈 服的事实。采用帽子模型修正。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5)弹塑性本构矩阵的显式表达式
两种方法: 1.将具体的屈服函数代入,或 2.利用计算机的矩阵运算能力 求出显式弹性矩阵表达式,再导出弹塑性本构矩阵的显式 表达式
弹塑性本构关系-增量理论
4)弹塑性本构矩阵的显式表达式 等向强化的Mises材料
其中,
9G
2 2 ( A 3G)
形式一:全量型
方法一:试验直接确定 材料材料参数
方法二:利用一维试验结 果,给出算法,得到不同 应力状态下的材料参数
方法评价
形式二:增量型
以后介绍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全量型
全量K-G型(方法一)
K s aboct c d K0
Gs G0
pq oct
m s oct t
K 0 :初始体积模量 G0 :初始剪切模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 Sargin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 Elwinad-Murray公式
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增量型
双向应力状态下的Darwin-Pecknold模型
考虑泊松比的影响,正交异性的应力增量和应变 增量的关系为:
d1
d
2
d 3
1
1 1 2
E1
1E2
0
1 m 3 (x y z )
m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