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_第二章 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孟子和梁惠王上的故事
孟子和梁惠王上的故事
咱来唠唠孟子和梁惠王之间的那些事儿。
话说梁惠王啊,这老哥心里有点愁。
他就把孟子给请来了,见面就开始倒苦水:“孟先生啊,您瞅瞅我这国家,我也没少用心啊,我对百姓那也是操碎了心。
可为啥我这邻国的百姓不见少,我这儿的百姓也不见多呢?”
孟子一听,心里就有了主意,他就开始给梁惠王讲故事。
他说:“大王啊,战场上,有两个士兵,一个跑了五十步,一个跑了一百步,跑了五十步的就嘲笑跑了一百步的胆小,您说这合理不?”梁惠王想都没想就说:“这当然不合理啊,都是逃跑,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
还有一次,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看着那些鸿雁麋鹿啥的,就跟孟子显摆:“孟先生,您看我这园子,里面的动物多肥美,这景色多好看。
”孟子皱了皱眉头,说:“大王啊,您这就好比是带着百姓去打仗,百姓累得要死,您却在这儿享受。
您要是真的关心百姓,就该让百姓也能过上这种富足的生活,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玩乐。
”
梁惠王又问孟子:“那我得咋做才能让国家强大呢?”孟子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他那套仁政的理论。
说什么要让百姓有地种,要减轻赋税,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还得好好教育百姓。
梁惠王听着听着,眼睛就有点发直,感觉孟子说的这些实施起来有点难,但又觉得好像有点道理。
你看,孟子和梁惠王的故事,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师在给一个有点迷糊的学生上课,虽然这个学生有时候不太能完全理解,但是孟子那股子执着劲儿,就是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梁惠王,让他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孟子》梁惠王上下PPT课件
推广到百姓的身上,这样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戴,
从而稳固国家的统治。
.
3
2、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③有肥肉,厩④有肥马,民有饥色,野 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⑤在其 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上》1)
.(《孟子·梁惠王下》128
(1)下列各项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否则,就会 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 的。 B、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 意见,而要听国人的意见,只有国人的意见才是可靠 的。 C、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 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 了。 D、老百姓认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认为不可以 ,就不任用他,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
.
4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以梃与刃” 的譬喻是为了说明“以刃与政” 的“不 仁”,来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觉悟。
B.“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强调的是用人形的土 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 呢?
C.文中用人们对兽相食尚且恶其残忍,来说明人之 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对人的同情,这样来激发惠王对 人民的仁心。
D、从闻过则喜闻善言则拜,到与人为善,虽然有程度 的不同,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 点而改正自己的缺点。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见梁惠王典故
孟子见梁惠王是一个历史典故,记录在《孟子·梁惠王上》中。
故事描述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会面,以及他们之间的对话。
在故事中,梁惠王对孟子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意思是,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而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
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
”
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孟子的智慧和思想,也描绘了他与梁惠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君王和臣民都只关注自身的利益,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相反,如果大家都关注仁义,那么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这个典故也体现了孟子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即强调仁义、道德和人性的重要性。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孟子中的故事
孟子中的故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孟子》一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孟子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孟子的风采,也传承了他的思想精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孟子中的一些著名故事。
故事一,孟子见梁惠王。
有一次,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孟子,“先生能使人不忧乎?”孟子回答说,“不能。
”梁惠王又问,“能使人不忧乎?”孟子回答说,“能。
”梁惠王不解,问孟子到底能不能使人不忧。
孟子解释说,“如果一个人失去亲人,哭泣悲伤,这是人之常情,我不能使他不忧。
但如果我能为他解忧,帮助他摆脱忧愁,这就是我能使人不忧的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强调的是化解人的忧愁,而不是简单地让人不忧。
故事二,孟子与梁惠王谈仁义。
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王好仁义,要推行仁义,那么就要先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让他们相信王的仁义。
”梁惠王问,“如何才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呢?”孟子回答说,“只要王能够行仁义之政,用仁义之心,就能让天下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认为仁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只有仁义之心和仁义之政,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故事三,孟子劝学。
孟子曾经对他的学生说,“学习就像耕田一样,要有恒心和毅力,才能有所收获。
”他告诫学生们要刻苦学习,虚心向前辈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他还说,“学习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修身养性,为了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学习是人生的重要任务,是提高个人修养的途径。
故事四,孟子与梁惠王谈天命。
孟子曾经对梁惠王说,“天命之谓性也,率性之谓道也,修道之谓教也。
”他告诉梁惠王,天命是人的本性,而遵循本性就是道,修养本性就是教化。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本性,修养本性,才能达到道德的境界。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孟子强调天命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这是人生的根本。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孟子的思想,也可以感受到他的风范。
孟子三章的译文
《孟子》三章的译文如下:
第一章:“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教我乎?’孟子对曰:‘王若肯听,吾当告王仁政之道。
’”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有没有什么教导我的呢?’孟子回答说:‘大王若愿意听从,我便告诉大王实行仁政的方法。
’”
第三章:“孟子见齐宣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说:‘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国家受益呢?’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考虑利益呢?只要弘扬仁义道德就足够了。
’”
这三章均体现了孟子主张仁义道德,倡导实行仁政的思想。
梁惠王和齐宣王都曾向孟子请教如何使国家受益,而孟子则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发展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通过施行仁政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梁惠王章句下-第二节》(孟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二节
关于孟子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第二节原文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第二节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据说周文王的园林有七十里见方,有这事吗?”
孟子答道:“文献上是这么记载的。
”
宣王问:“真的有这么大吗?”
孟子说:“百姓还觉得小了呢。
”
宣王说:“我的园林四十里见方,百姓还觉得它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鸟猎兽的可以去,这个园子周文王是与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认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吗?我刚到齐国边境时,打听了齐国有哪些重要的禁令,才敢入境。
我听说国都郊区有个四十里见方的园林,射杀了园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这就像是在国中设下了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是很自然的吗?”。
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
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梁惠王下原文及译文:一场穿越千年的智慧对话》梁惠王下,那可是孟子与梁惠王之间一场精彩的思想碰撞啊。
就好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不过他们用的不是刀枪剑戟,而是智慧的言语。
咱们先来说说原文。
原文就像是一道古老的菜谱,那些文字呀,乍一看有点难懂,就像你第一次看一道很复杂的法式大餐的菜谱,全是些你不熟悉的食材和做法。
但是只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美妙。
比如说,里面那些对话的结构,孟子的回答总是一环扣一环,就像精心设计的迷宫一样。
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古代智慧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破解。
再看看译文呢,那可就像是把这道古老的菜谱翻译成了现代白话,一下子就变得亲近多了。
就好比把那些法式大餐的食材和做法,用咱们平常吃的家常菜来类比解释。
你看,原本晦涩的语句,经过翻译就像是迷雾被拨开了一样。
梁惠王下里有好多经典的问答啊。
梁惠王就像一个困惑的学生,不停地向孟子提问,问的都是关乎国家大事、百姓民生的大问题。
而孟子呢,就像一个充满智慧的老夫子,他的回答那叫一个妙。
他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让梁惠王自己去悟。
这多像我们小时候,长辈给我们讲道理,不是干巴巴地说,而是用个小故事来启发我们。
比如说,梁惠王问孟子关于自己的国家怎么才能变得强大之类的问题。
孟子就回答说要与民同乐呀。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好比一个大家庭,如果家长自己在那吃喝玩乐,不管家里其他人的感受,这个家能和谐吗?肯定不能啊。
只有家长和家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共享快乐,这个家才会幸福美满。
国家也是一样的道理,君主和百姓一起欢乐,国家自然就会兴盛起来。
还有关于战争的讨论。
梁惠王大概想通过战争来扩大自己的地盘吧。
孟子却给他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
这就像是在说,你俩都没好到哪儿去,一个跑了五十步,一个跑了一百步,本质上都是在逃跑,都有问题,不能只看到别人的错,而看不到自己的不足。
这放到现在,就好比两个人都犯了错,一个人犯的错轻点,就嘲笑另一个犯错重的,其实自己也没什么可骄傲的。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梁惠王下》原⽂翻译《孟⼦·梁惠王下》原⽂翻译 孟⼦见齐宣王⽈:“所谓故国者,⾮谓有乔⽊之谓也,有世⾂之谓也。
王⽆亲⾂矣。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也。
”王⽈:“吾何以识其不才⽽舍之?”⽈:“国君任贤,如不得⼈,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之。
左右皆⽈不可,勿听;诸⼤夫皆⽈不可,勿听;国⼈皆⽈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可杀,勿听;诸⼤夫皆⽈可杀,勿听;国⼈皆⽈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国⼈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母。
”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对⽈:“于传有之。
” ⽈:“⾂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谓之⼀夫。
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伐燕,胜之。
宣王问⽈:“或谓寡⼈勿取,或谓寡⼈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举之。
⼈⼒不⾄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对⽈:“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有⾏之者,⽂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也。
” 齐⼈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诸侯多谋伐寡⼈者,何以待之?”孟⼦对⽈:“⾂闻以七⼗⾥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畏⼈者也。
书⽈:‘汤⼀征,⾃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降,民⼤悦。
书⽈:‘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于⽔⽕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系累其⼦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倍地⽽不⾏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后去之,则犹可及⽌也。
” (节选⾃《孟⼦·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下原文翻译
孟子下第二十一课治天下以仁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译解: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自力,公输子那样精巧的手艺,不靠圆规和直尺,也不能够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耳力,不靠六律的协调,也不能够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行仁政,也不能够治理好天下。
”身正天下归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上》译解:关爱别人,别人却不来亲近,就要反思自己为仁的程度;治理人民,却达不到治理的效果,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礼待人而得不到回敬,就要反思自己恭敬的方式。
行为有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都要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人自然会来归附。
第二十二课吾何为不豫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译解:上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当今之世,除了我还有谁能够担当呢?我为什么不愉悦呢?人各有所长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劳心,或劳力。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解:有为官者的事务,有为民者的事务。
况且一个人生活所需要的物品,有赖于百工之制作,才能具备。
如果一定要自己亲自制作然后再使用,那是带领天下人疲于奔命。
所以说:“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人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治理人,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被人治理。
被人治理的人养活人,治理人的人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第二十三课仁德者无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梁惠王,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把孟子的一些思想宣扬出来,并且给其他统治者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建议,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论语》的“梁惠王下”的全文如下:子曰:“梁惠王之下,必有贤臣。
”孟子说,梁惠王统治下去,必然会有贤臣出现。
孟子对梁惠王有着高度的敬仰,他认为梁惠王是一位有能力可以引导贤臣的好国君,有此贤臣可以协助其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子曰:“夫佞也,贤臣唯其亡者也。
故曰:‘有贤臣,梁惠王之治也。
’”孟子说夫佞,是指广受宠信的贤臣,只有在他们失败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贤臣出现。
所以梁惠王的政治,是有贤臣可以实际帮助其运作的。
子曰:“相因而立,可以明其德;道必乾,可以昭其智;无以为而不贵其贤;可以涤其邪;无以为而不戒其非。
”孟子说,人彼此因缘而结合,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德行;遵循正义,可以显示出智慧;没有任何可以掩盖善良的事情,可以消除邪恶;没有任何可以偏袒不义的事情,可以戒备不良。
子曰:“大国者,其责任之大也,大国必尽其责任,小国必择其任务。
”孟子说,大国应当尽其责任,小国则可以自行选择它们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孟子主张大国应该有远见,不应该从细小之事,而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崇尚正义、自由自在的社会。
子曰:“行邪之正,恶邪之正,安可以谋求而得之?安可以坐而得之?”孟子说,行邪之正,恶邪之正,能够如何期望能够得到?可以做些什么来得到它们?在孟子看来,只有崇尚正义,自由自在,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这些正义和恶邪之分,而不是坐着等待获得。
子曰:“梁惠王之治,是以明公正也,动百姓之情,安可以不假其令?”孟子说,梁惠王的治理是以公正为本的,可以引导百姓的意愿,因此是不可能不令人称颂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获得后代的支持,就一定要遵循正义,并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子曰:“百姓之利,必使宗室有利。
”孟子说,百姓的利益,一定会带来宗室的利益。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答案】(1)①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②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2)旨在说明君主利用贤人治国应当发挥贤人所学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比如要盖大的房子,必定先要派工头去寻找大的木料。
工头找到了大木料,那么大王您一定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人家从小就学了那圣贤的道理,长大了想要实行这圣贤的治国之道。
大王您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道理,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看这样如何?又比如现在有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在这里,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雕琢它。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丢弃你所学的道理而听从我的。
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某某某,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出自孟子的寓言故事
出自孟子的寓言故事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关于那些出自孟子的寓言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准备的出自孟子的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出自孟子的寓言故事篇一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既然梁惠王你喜爱打仗)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
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
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跑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
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这是孟子向梁惠王讲的,其目的是含蓄地告诉梁惠王和其它诸候一样都实行的暴政,即使有时施些小恩小惠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质。
所以看事物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与全局。
出自孟子的寓言故事篇二齐国有一个人,家里娶了一个大老婆和一个小老婆。
那丈夫每次外出,一定吃饱肉、喝醉酒,然后才返回家。
大老婆问跟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显贵。
大老婆便告诉小老婆说:“丈夫外出,总是饭饱酒醉才回来;问他同些什么人吃喝,他说全是些有钱有地位的人。
但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显贵人物到我们家来。
我准备偷偷地看他究竟到了什么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来,她便悄悄尾随在丈夫后面,走遍京城中,没见一个人站住同她丈夫说话的。
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
这便是他吃饭喝醉的办法。
大老婆回到家里,便把这情况告诉小老婆,她说:“丈夫,是我们仰望并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这样!”她便与小老婆一道怨恨咒骂丈夫,在庭院中相对哭泣。
但她丈夫不知道,高高兴兴地从外面回来,向他的两个女人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有些人所用的追求升官发财办法,不让他们的大、小老婆认为羞耻并相对哭泣的,简直是太少了!孟子借这个寓言讽刺和嘲笑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谋求富贵利益的官僚。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人皆曰:‘而非我也,我乃见利之所在云尔。
’夫然,故诸侯虽有千里之国,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今也,诸侯爵赏皆同朝廷,政事无不决于王,上轻下重,农分地而不敢有二亩之畔,士大夫不得兼营事业,绌于宗庙之事,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有什么利益要给我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国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家有利,士人和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下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杀害了它的君主,人们都会说:‘这并不是我的错,我不过是看到了利益所在而已。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即使诸侯有千里之国,实行仁政成为国王,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们。
现在,诸侯的爵位和赏赐都与朝廷相同,政事没有不决定于大王的,上层轻视下层,农民分得了土地却不敢有超过二亩的边界,士人和大夫不能同时经营自己的事业,对宗庙的事务也不得兼顾,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危诸侯,则易之;危大夫,则废之。
社稷不可危也。
故曰:‘天有时,地有气,君子有德,民有财。
此四者,天下之宝也。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君主最轻。
因此,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的信任才能成为诸侯,得到诸侯的信任才能成为大夫。
如果诸侯危害了国家,就更换他们;如果诸侯危害了诸侯,就更换他们;如果大夫危害了大夫,就废除他们。
国家是不可危害的。
所以说:‘天有时令,地有气候,君子有德行,人民有财富。
这四者,是天下的宝贝。
孟子002 梁惠王下.pdf
梁惠王下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2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3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混夷。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
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梁惠王:孟子既然来到我这里,应该尽快将你所受的恩泽表达出来。
孟子:为什么要这样做?
梁惠王:我希望你把你所了解到的一切真理都告诉我,以期能够提
升我的知识和智慧,使我能够更好地统治我的国家。
孟子:皇上,我可以向您遵循默耶子的智慧,并让您了解其中的定律。
梁惠王:我愿意听。
孟子:首先,默耶子认为,让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是重中之重,他说:“人民的生活,是国家的根本。
”
梁惠王:可是,如果我们改善人民的生活,会不会降低朝廷的威严?
孟子:不,不会。
默耶子认为,用慈悲和公平的政策来维护国家民生,反而是增强朝廷的威严的最好方法。
他说:“以慈悲权之,而民服;以公平权之,而民不悖。
”
梁惠王:这也表明,只有让人民享有幸福,才能让朝廷名声显赫。
孟子:没错,默耶子认为,唯有保障人民的公正,尊重人民的合法
权利,才能让国家焕发生机,朝廷才能得到真正的尊贵。
他还指出:“处以正法,而不徇情任性,非天下之政谋也。
”
梁惠王: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尽力遵守天下的公平权利,不偏向任
何一方,而是要尊重和平等。
孟子:对,默耶子认为,尽管朝廷要尊重权力,但关键在于尊重法律,赋予人民尊严,以此为基础,建立公正的社会。
他这么说:“其
实人之生,而有其正,而部以当官置之,一事,而天下安宁。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①,文王事昆夷②;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③,勾践事吴④。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⑤。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⑥:‘王赫斯⑦怒,爰⑧整其旅,以遏徂莒⑨,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①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②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③大王事獯(xūn)鬻(yù):大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④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⑤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周颂·我将》。
⑥《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大雅·皇矣》。
⑦赫斯:发怒的样子。
⑧爰:语首助词,无义。
⑨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⑩笃:厚;祜:福。
《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周书·泰誓》。
厥:用法同“其”。
衡行:即“横行”。
【评析】本章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外交策略;二为匹夫之勇和大勇的内容。
以前我们见到孟子的言论,大都集中在内政方面,而本章中齐宣王开口就问:“交邻国有道乎?”径直将问题引向了外交方面。
孟子于是做出了他的外交策略阐述。
归结起来,就是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
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做到了这两方面,那么,就会出现大国安定天下,小国安定国家的世界和平格局。
而做到这两方面的心理基础,便是大国以天命为乐,顺应“天地生万物”的好生之德,不欺负弱小,替天行道;小国敬畏天命,服从天命,不与大国为敌,以维护自己的生存。
此间的天命不一定要理解为神秘化的东西,还可以是历史、地理条件和时代形成的国际大方向。
在这里,孟子所阐述的外交策略也不深奥,但很实用。
其中关于大国、小国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天也仍然是有参考价值的。
然而,齐宣王对孟子所说的这一套却不能领会多少。
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国君,齐宣王所眼见的和亲历的国与国之间的问题多半都是靠战争来解决的,那可真有点“强权就是真理”的味道。
而现在照孟老夫子的一套说来,无论你是大国还是小国,似乎都不应该打仗,不该进行军事力量的较量了。
根据以前和孟子的多次谈话,他已经领教过了,知道孟子说话总是会有一连串的道理,所以也不好说孟子说得不对。
于是,他采用了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以退为进的办法。
他一方面赞扬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且高深莫测;而另一方面却自我批评说自己有毛病,恐怕很难理解孟子的论断。
孟子怎么会不知道齐宣王心里到底想的是什么。
他只是把话锋轻轻一转,一下子就抓住了齐宣王的破绽,进而又是一番宏论。
齐宣王承认自己好勇,孟子顺水推舟说好勇也没什么,只是别好小勇就可以。
于是便连带阐述了关于大勇与小勇不同的问题。
我们常说的匹夫之勇就是小勇。
这种匹夫之勇首先是一种血气之怒,动不动就会以性命相拼,而不是从理义上进行斗争。
从效果上看,小勇只能敌过一人,而大勇却能安定天下。
比如,小勇就是莽张飞、黑李逵,而大勇只能是刘皇叔、宋公明。
在一定意义上,楚霸王也是小勇,而汉高祖却是大勇。
对我们来说,孟子关于小勇和大勇的论述的确是可以使我们耳目一新并有所启迪的。
比如说我们见到那些在大街上、公共汽车上动辄提劲逞勇的人,包括那些车匪路霸,一副亡命徒的样子,其实不过是“小勇”罢了,没有什么了不起。
我们需要以社会公理为武器,这样大家才能挺身而出,才可以战胜那些人的“匹夫之勇”,我们的安全才能得到保护,社会秩序才能安定。
实际上,真正的勇不是力量的斗而是智力的斗,不是血气的斗而是理义的斗。
在斗的过程中,当然会有牺牲。
可如果大家没有牺牲精神,那才会真正胜负难卜,甚至有时候还能让“小勇”逞强得势。
【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②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④问于晏子⑤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⑦。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⑨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蓄君何尤?’蓄君者,好君也。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的离宫(古代帝王在正宫以外临时居住的宫室,相当于当今的别墅之类)。
②非:动词,认为……非,即非难,埋怨。
③非:不对,错误。
④齐景公:春秋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
⑤晏子:春秋时齐国贤相,名婴,《晏子春秋》一书记载了他的事迹和学说。
⑥转附、朝舞:均为山名。
⑦琅邪: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东南。
⑧豫:义同“游”。
⑨睊睊:因愤恨侧目而视的样子;⑩胥:皆,都;谗:毁谤,说坏话;慝:恶。
方命:违反命令。
方:反,违反。
大戒:充分的准备。
大师:读为“太师”,古代的乐官。
《徵招》、《角招》:徵与角是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招同“韶”,乐曲名。
蓄(xù):爱好,喜爱;尤:错误,过失。
【评析】这一章的核心仍然没有离开“与民同乐”的话题,只是角度比之前略有不同而已。
在《梁惠王上》篇里,孟子和梁惠王相见于沼上,那时他们谈到过“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的话题。
在本篇中,孟子也曾与齐宣王两次讨论过“与民同乐”的问题。
一次是在谈到欣赏音乐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只要能够做到与民同乐,无论是喜爱古典音乐还是流行音乐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另一次是在谈到皇家园林的大小时,孟子告诉齐宣王,如果与民同乐,向老百姓开放,皇家园林再大(如周文王的方圆七十里),老百姓也不会嫌它大。
如果不与民同乐,不准老百姓进入,皇家园林再小(如齐宣王的方圆四十里),老百姓也会嫌它大。
因此,本章实际是孟子第三次与齐宣王讨论有关“与民同乐”的话题了。
此次讨论的特点是,他们不仅说到了乐,而且还说到了忧。
即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更为完整地把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显示了出来。
我们因此会想到,宋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句传诵千古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正是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中发挥出来的吗?然而,从“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一孟子式的与民同乐同忧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和“后天下之乐而乐”,其间注入了更为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使命感。
而且,也更具有一种浓厚的悲剧意识。
所以,人们才能够更为激动人心地传诵它。
即使今日,当我们想到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原因时,同样会想到这两句话。
其实,追根溯源,这还是一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的认识和感情状态。
而这些,同样会回到孟子“仁政”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上来,其一就是“与民同乐”思想。
【原文】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
毁诸?已乎②?”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⑤,泽梁⑥无禁,罪人不孥⑦。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⑧。
”王曰:“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⑨好货;《诗》云⑩:‘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
思戢用光。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
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
《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爰及姜女。
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已:止,不。
③岐:地名,在今陕西岐山县一带。
④耕者九一:指井田制。
把耕地划成井字形,每井九百亩,周围八家各一百亩,属私田,中间一百亩属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收入归公家,所以叫九一税制。
⑤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
市:集市;讥:稽查;征:征税。
⑥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⑦孥(nú):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⑧哿(gě)矣富人,哀此茕(qiáng)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
哿,可以;茕:孤单。
⑨公刘: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创业始祖。
⑩《诗》云:引自《诗经·大雅·公刘》。
糇(hóu)粮:干粮。
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东西,囊大橐小。
思:语气词,无义;戢:同“辑”,和睦;用:因而;光:发扬光大。
干戈戚扬:四种兵器。
爰方启行:爰,于是;方:开始;启行:出发。
厥:代词,他的,那个。
《诗》云:引自《诗经·大雅·绵》。
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
率:循者;浒:水边。
爰:语首词,无义;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称太姜。
聿:语首词,无义;胥:动词,省视,视察;宇:屋宇。
怨女:未出嫁的老处女;旷夫:未娶妻的单身汉。
古代女子居内,男子居外,所以以内外代指。
【评析】在这里,孟子所说的王政与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并无二致,王政即王道之政。
实际上,用仁德来统一天下的政治也就是他的另一个术语——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