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
《教师怎样做校本研究》学习笔记四
6教育经验研究的特点有哪些?(86)
一教育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
二教育经验研究是一种综合性研究
三教育经验研究是一种回溯性研究
四教育经验研究是一种追因性研究
五教育经验研究是一种概括性研究
7教育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有哪些?(98)
一实践性特点
二开放性特点
三真切性特点
四互动性特点
8教育调查研究的的实施步骤有哪些?(110)
一确定调查项目和调查对象
二拟定调查计划和选制调查工具
三实施调查和搜集调查资料
四整理材料并形成结论
五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9教育实验研究的几个关键环节是什么?(125)
一建立假设
二操纵实验措施
三观测实验结果
四控制无关因素
五分析实验措施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10心理测验量表在结构上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148)一测量目标
二测验题目
三施测程序
四评分标准。
《教师如何做课题》读书笔记3
《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读书笔记(三)从中期检查情况看,凡是研究进展顺利、情况良好、成效显著的,都显示了以下共同特点:1.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充分;2.设计方案科学、周密,研究指标具体明确;3.突破点抓得准,研究步骤有序;4.研究方法手段较为先进;5.探讨问题深刻透彻,有创新;6.研究人员科研意识强,课题组团结协作。
一、中期检查的作用课题中期检查对课题研究具有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课题研究加以督促(二)对存在问题做出诊断(三)对后续研究予以指导(四)促进研究者进行反思二、中期检查的方式(一)通讯检查通讯检查就是课题承担者把中期检查报告和相关材料寄给课题管理部门,由课题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评审,以评定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课题检查方式。
(二)会议检查会议检查是通过组织会议的方式对课题实施情况做出评课题检查方式。
(三)现场检查现场检查是课题管理者和评审专家进入研究现场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的课题检查方式。
中小学教育科研题多是实践类、应用性课题,其实施多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并且课题的成果也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
因此,中期检查时,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进入课题研究的现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来进行评价,也就成为一种直接、直观的检查方式。
三、中期检查的准备为迎接课题中期检查,需要精心做些准备。
中期检查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熟悉中期检查要求一般来说,中期检查会从计划执行情况与进展、经费使用情况、阶段性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计划等方面进行评估,每项内容都一些评估标准,对此要认真学习。
(二)准备检查所需材料课题中期检查需要准备一些材料,主要包括中期检查表、中期检查报告、阶段性成果材料、经费使用表等。
(三)做好检查相关工作除上述工作外,还有一些中期检查的相关工作需要做好。
比如,与课题管理部门的协调、与评审专家的沟通等。
如果进行会议或现场检查,还要准备会场的布置、会议的流程,检查现场的安排、现场活动的组织等。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读书笔记陈向明老师著的《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这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着重操作方面的书。
陈老师写这本书的渊源,就是为消除我们这些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面对这样一本厚厚的书发怵,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读懂,更不知道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帮助诸多这样那样的顾虑所作。
所以,这本书非常适合于从事一线教育教学的教师、需要自己动手作实践性研究的教师、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学生以及其他对“质的研究”感兴趣和有需求的读者朋友。
以前,自己认为“研究”是大学教授和专业科研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结果,虽然有关教育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但自己都不会去拜读。
其实自己对“研究”似乎有一种复杂的、爱恨参半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对研究怀有一种“神秘感”,似乎研究是十分高深的事情,自己无法涉猎;另一方面,觉得教育研究脱离实际,这些研究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帮助。
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研究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事情,很多一线的教师在工作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在日常教学中收集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已经开始从事一些不同类型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结果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当今,竞争如此激烈,每个人都在努力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也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前辈的经验或自己的积累中吸取灵感,而应该积极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让自己成为具有反思能力的专家型教师。
这本书,对于自己来说犹如明灯,指引自己的教育之路,让自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而且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
第一次听到书的名字,就很纳闷质的研究是什么,看了几页疑虑解除了。
原来,质的研究要求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有关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精选8篇)
有关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精选8篇)有关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篇1教师读书笔记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教师如何做研究》这本书,是我在学习期间,学校为我们教师订阅的一本书。
在假期期间,我有了充裕的时间,便开始阅读了这本书。
读完之后,感觉收获很多,对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课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育科研是兴教、兴校、兴课的重要保证。
教育科研是解决学校面临问题的钥匙。
目前,我们学校的办学水平还比较低,教师缺乏教育科研的意识和方法,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学校领导应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二、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1.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途径与方法1.读书学习。
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论素养。
2.观察调查。
观察调查是教师了解学生、了解教育现象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经常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活动,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特点,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3.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教师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重要方法。
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师读书笔记500字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有关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大全篇2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触。
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最近,我阅读了《教师如何做研究》》幼教理论书籍,《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依据,选择的研究课题切入点比较大,怎样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从实际中来,从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于是我确定选择在“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有效融合”进行课题研究,为了丰富理论依据,我又在翻阅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书时,了解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教师首先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幼儿园新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
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
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一、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班幼儿在“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有关春天的生成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
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
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
当时我考虑到原先预设的观察活动,在他们尽兴地讨论几分钟后,我轻轻对他们说:“我们先仔细看迎春花,再看看它的枝条上有没有叶子。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范文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范⽂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范⽂ 认真读完⼀本名著后,相信⼤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写了。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编精⼼整理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范⽂,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1 说到做研究,总觉得是件很抽象的事⼉,貌似和我这个只有三年教龄的年轻教师没有太⼤关系,就像优质课评⽐⼀般都有⼏年以上教龄的限制条件⼀样,资历尚浅,没有做研究的资格。
认为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熟悉⽇常的教学常规,把精⼒放在教法和学⽣⾝上。
然⽽,郑⾦洲⽼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让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教师的研究可以是对⾃⾝实践所作的持续不断的反思,我们在⽇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获得的也可以看做是教师的“研究成果”。
书中所说的“做研究”不是专业研究者的研究,不需要研究多么⾼深的教育理论,⽽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这样说来,教学研究是为⽇常的教育教学服务的,年轻教师恰恰需要做这样的研究,才能使⾃⼰尽快成长。
书中介绍了五种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教育⽇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
我们对这些形式并不感到陌⽣,我会把⼀天中发⽣的有启发的事情以博⽂的形式记录在博客中,这不就是书中所说的“教育⽇志”“教育叙事”吗?看来,做研究是件很具体的事,它离我们并不远,我们⼏乎每天都可以做,“从你清晨跨进校门起到傍晚离开学校,都会有⼀些值得你回味的事例”,这些“事例”都是我们研究的素材。
当然这是最最基本的研究形式,然⽽刚刚接触教学研究恰恰应该从“教育⽇志”“教育叙事”这种基本形式⼊⼿。
对教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书中学到了教学研究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这就是我读此书的⼀点收获吧!教师做研究并不难,难在坚持,我希望我能坚持下去,在这⾥记录下我的所思所想。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2 读了郑⾦洲教授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书,对研究成果的表述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感受颇多。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精选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一)原以为“教育教学科研”离我们教师很远,是一件难以逾越的事情。
然而当我拜读完了郑金洲教授著《教师如何做研究》的文章后,感触颇深。
原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可以做的,教育教学科研并不神圣,只要用心和坚持,掌握方法,同样也可以搞出名堂来。
这无疑是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
文章中提到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一句话提醒和警醒了我,难到自己就一直默默无闻地做一名普通教师吗?我不甘心,教书育人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应该有事业感,必须干点名堂出来,也要成为名师,至少要让众多的人在谈论的时候和学生回忆的时候:你是一个非常优秀和令人尊敬的教师。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和心得。
一、我们也能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我们也能行。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目的和价值取向。
我们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要以提高行动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是行动研究,不能是学科中的纯理论问题,搞什么学术论文,而是在日常生活遇到和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
所以要主动容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动质量的经验、知识、方法、技术和理论,特别重视实际工作者对实践问题的认识、感受和经验。
在日常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必须围绕自己在工作中遇到或存在的问题展开。
要研究就要从问题的发现入手,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
我们要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或是从学校、学科中确定问题。
在提出问题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明确:在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哪些值得花时间研究?自身能力能否完成?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中小学教育科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火如荼地展开,解决了大量的学校实际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教育科研的活动中,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差,正在步入泥潭,存在着种种误区或问题,教育科研正在成为学校运行中的“鸡肋”。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1、求新求异。
对于别人研究的课题,不深究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而是搁置一边,重新选择所谓新的课题。
在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但并没有真正提供新的意义,对教育实践也缺少新的解释和指向。
2、贪大求全。
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在各方面问题的探讨多为浅尝辄止。
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
3、跟风追潮。
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科研还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独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正确的做法是独立确定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
4、课题至上。
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老师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是西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命题,但在他们那里,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是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
5、论文情结。
一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以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
实际上,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
常见的方式有: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精品作文】《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
【精品作文】《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精品作文】《做研究型教师》读后感版权所有:【碧意之时】篇一:《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最近,我阅读了《教师如何做研究》》幼教理论书籍,《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也会有一些教育教学的问题,由于缺乏理论依据,选择的研究课题切入点比较大,怎样来选择研究的课题呢?从书中我找到了答案,从实际中来,从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发现问题,于是我确定选择在“主题活动与生成活动的有效融合”进行课题研究,为了丰富理论依据,我又在翻阅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一书时,了解到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幼儿园教育,教师首先要实现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在幼儿园新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提出了一些基本策略与方法。
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
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与思考。
一、把握课堂教学中的契机,产生新的教学生长点。
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
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与主题活动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我班幼儿在“春天”的主题活动时,有关春天的生成活动它产生在不经意间。
那天,我领着孩子们前往“恐龙园”去春游,我们发现了小河边的迎春花,一时间,孩子们都忘记了走路,在小桥边兴奋地指手划脚,争论起来。
我仔细地聆听着孩子们的话,从中我发现,他们很想知道迎春花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子,于是一个新的主题产生了,对这样一个有价值意义的生成活动,我们就要大力支持,与孩子共同探讨延伸。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读书笔记在近一年的“行动研究”过程中,我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行为,渐渐学会了沉下心来,深入幼儿生活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在实际操作历程中,怎样有用地开展研究,遇到了困难和狐疑。
这时我读了陈向明博士所写的《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大的救济,它让我了解了一些举措研究的要领,通过一个个举措研究的案例,让我体会到真正的从生存中入手,老实真实讲授情境,并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更确切的研究要领。
在这里愿与列位西席一起分享。
这本书是专门为我们这些普通的中小学、幼儿园西席,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以及其他对教育研究感兴趣的人们所写的。
该书舍弃了高妙的理论探究,晦涩的哲学思辩和极重繁重的汗青报告。
采用了大量鲜活详确的教诲案例,向读者具体先容每一质的研究,如故事般娓娓道来。
它最大特点即是实用性,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偏向的操作手册,每章节的"如何"具体解答了现实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接纳的举措步调,也便于初学者的跳跃阅读。
质的研究在我国教育范畴日益受到存眷。
作为一种不同于量的研究的研究范式,质的研究的最大特点是:质的研究是在天然情境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直接打仗,通过面对面的来往,实地考察被研究者的日常生活状态和历程,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他们孕育发生的影响,其目的是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了解他们的举动及其意义的表明。
“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对自己的“前设”和“偏见”进行反省,并随着现实环境的变革,不断调解本身的研究计划。
“质的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研究方法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探讨:(1)方法论,既引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和思路等;(2)要领或方法,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基本程序、策略和风格;(3)操作技术,即在研究中具体使用的手段、工具和技巧;学作质的研究其实最关键的问题大概是确定研究题目,陈老师书中提到研究问题有“概括性问题”与“特殊性问题”,那我应该对我本身举行研究,既属于举措研究,又属于特殊性题目研究。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读书笔记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读书笔记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已经是第十个年头,但我深知自己做的不够好。
很多时候只是比年轻的老师多了一点一线教师教学经验,班级管理经验。
记得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可以逐步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为了给自己专业上的一次的成长,我开始试着研究课题。
前几年做过一次县级课题,深知做课题的不容易,深切的体会了什么叫“书到用时方恨少!”面对这些一个严峻的考验,才发现自己的差距,所以我决定靠读书提高自己。
之前就读过一次《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相对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幼儿园工作规程》都是在告诉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可是我们研究课题,需要的又不仅仅是这些。
所以我这一次选择再读这本书。
本书共有十二个章节,大部分的章节又细分出几个小的章节,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让我们很好理解,方便应用于课题。
因为是第二次阅读,所以这次阅读我把重点放到了第五章节至第九章节,当然还有第十一章节。
首先第五章节讲述了如何进行访谈,然而“访谈”是研究者“寻访”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的一种活动。
访谈是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
一般分为:开放型访谈和半开放型访谈。
与观察相比,访谈可以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和情绪反应、他们生活中曾经发生的事情、他们的行为所隐含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观念。
同时书中还讲述了如何进行访谈,以及在访谈中我们如何提问、如何倾听、如何回应等等,真的是面面俱到。
那么到了第六章节,他主要讲述了如何进行访谈集体访谈。
“集体访谈”指的是一到两个研究者同时对一群人进行访谈,通过群体成员相互之间的互动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
还深入浅出的讲述了集体访谈的作用以及集体访谈的利与弊,还有就是集体访谈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九)《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心得
(九)《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心得读了《教师如何做研究》这本书后,学习了很多新的知识,将收获简单汇总如下:1、求新求异。
选择课题后发现有人研究,便搁置一边,重新选题。
盲目引入新的名词术语,并没提供新的意义,对教育实践没有新的解释和指向。
学校面临的许多问题是有共性的,但学校之间的情景、传统各异,办学思想不同,别人的研究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所以,对同样的课题作深入研究,有时也是必要的。
2、贪大求全。
选题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关联着一系列问题,且研究课题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鲜明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解决线索。
这样的选题不可能深入,甚至难以为继。
3、跟风追潮。
一旦出现新的动向或潮流,闻风而动,做相应的各式各样的研究。
它说明学校缺乏主体意识和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应对勇气。
独立确定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是学校教育科研的内在要求和规定。
4、课题至上。
“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科研”被当作“科研兴校”的重要标志。
以课题形式搞科研,可以使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集中较多的人力物力,解决一个突出的问题,且使研究方向明确、成果较为突出。
但是,课题不是科研的代名词,随机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亦可作为研究对象。
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一系列具体、特殊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反思,虽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
5、论文情结。
很多人以为科研就是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
论文只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的方式。
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是研究过程的记录,也是研究结果的体现方式。
教师始终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中,其所思、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承载的。
论文方式是教师不熟的,且不是教师表达研究成果所必需。
6、穿凿附会。
向专业研究者看齐,想方设法引用大量理论文献,分析介绍国内外学者的认识、观点;似乎只有和精深的理论携手,才能彰显研究的力度和分量。
教师研究的存在价值或魅力不在于验证理论或诠释专家的论断,而在于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在于对教育事件作出的意义分析。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读后感是对所读书籍或文章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和表达。
对于教师来说,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教育学、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本文将探讨教师如何做好研究读后感,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教师在写研究读后感之前应该仔细阅读研究文献。
这包括查阅相关的学术期刊、教育类书籍、研究报告等。
通过深入研读,教师能够了解当前的教育研究趋势和前沿知识,为写作提供充分的素材和背景知识。
其次,教师在写作研究读后感时,应该注重思考和总结。
他们可以通过提问自己,思考书中或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以及自己的反思等。
在总结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现其中的共通点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另外,教师在写研究读后感时,应该注重逻辑和结构。
一篇合格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逻辑顺序和合理的篇章结构。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和主题进行分段,每段都应该围绕着一个具体的观点或论据展开。
同时,教师还可以使用适当的过渡词或连接词,使全文更加连贯和条理清晰。
此外,教师写作研究读后感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和写作风格。
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准确、简明的语言进行写作,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晦涩的词汇。
同时,教师可以尝试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和表现力。
此外,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句的流畅和语法的正确,避免出现语病和错误。
最后,教师写研究读后感时,要注意审查和修改。
写作完成后,教师应该对全文进行仔细审查和修正,确保没有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
此外,教师可以请同事、朋友或其他专业人士帮忙审阅,提供一些建议和修改意见,进一步提升文章的质量和学术价值。
总之,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是一个需要持续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通过深入阅读、思考总结和合理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学术水平。
实践中,教师应该多读多写,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研究读后感,为教育教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读书笔记:《教师如何做研究》
读书笔记:《教师如何做研究》
要点:
重起步:万事开头难,真的做了,不过如此;
厚脸皮:多请教,多露脸,多动笔,仅此而已。
勤学习:专业阅读、了解前沿、捕捉关键。
对“变化”的敏感、对研究的持续热忱、对学术的谦卑,还有那扎根在心灵深处的“原点思维”。
主要策略:
1.回归问题的原点;
2.聚焦已有研究的成功点;
3.发掘价值立意的突破点;
4.开拓领域交叉(生长)点;
5.走进前沿信息的挂钩点;
6.寻找理论的支撑点。
从《小学科学过程设计》到《基于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践》
叙事文稿类型:
学生成长(个人观察1年以上,成长轨迹,成长时段旅程)
个人成长: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对学生成长,对班级管理的反思,关键人物
课堂(课程)叙事:课程研发促进成长
要反复打磨,三易其稿。
在打磨过程中走向成熟,从作业到作品。
教师怎样做研究读书札记
念好“学、思、行、著”四字经——读郑金洲博士《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感七年前立春那天,我在安庆教育网注册了自己的博客,随后开始把自己对教育、社会问题的思考,对教学的感悟,对热点话题的看法,形成文字,不断安放在网络家园里。
由于用心经营,同时更新比较快,吸引了众多读者,他们也参与其中,或讨论,或提建议,成为和我一起研讨交流的伙伴和同行者。
有一段时间,有位匿名网友不断留言,“教师最重要的是搞好课堂教学,不需要研究高深的理论。
”“你很适合搞理论研究,不适合从事小学教育。
”“教师还要时刻想着与学生一起成长,累不累?”“只可惜,你是一名默默无闻的教师,要是安庆市的教育由你来管理,就好了。
”言辞中有疑虑,有担忧,还有一丝揶揄,挖苦,但主要的意思就是做一名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主要工作就是日常教学,把常规工作做好,基本不需要开展研究性的活动。
看上去道理十分充足,当时,我也真的没有底气去据理力争,只是把这些言论作为一种不同的声音工工整整地记录在日记本上。
自从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我重新估量了教育科研的价值,这本书的导论中有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是改进职业生存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产生教学经验、形成教学智慧的重要手段。
”原来,科研与教学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执其一端无疑都是片面的。
此时,再去和前文中的那位网友去展开一场辩论,已显多余。
现在,我最关心的核心问题就是书名提出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一口气读完全书,觉得作者的思路和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吉林老师的研究路线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在别人看来,小学老师搞科研没出路,没用处,但李老师偏不信这个邪,她对自己提出了“学、思、行、著”四个字的研究方略,走出一条宽阔的教育大道。
郑博士在书中不断强调的实质上也是“学、思、行、著”四字真经,只要念好这四字经,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中,一定会有所作为。
郑博士认为,研学一体。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在当今教育领域,教师的个人和专业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知识水平,还应该致力于进行教育研究,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学生学习成果。
而为了推动教育研究的进展,撰写研究读后感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研究读后感是指对所读研究文献的个人理解、感受和思考的总结和记录。
通过撰写研究读后感,教师可以深入思考自己对于研究的理解和应用,并将这些理解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下面将介绍教师如何做研究读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研究的质量。
首先,教师在撰写研究读后感时应先进行全面的阅读和理解。
仔细阅读研究文献的摘要、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了解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
同时,了解文献作者的背景和研究动机,以帮助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
明确理解研究的问题和目标,以便撰写读后感时能够准确表达对研究的理解。
其次,教师应思考研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影响。
研究读后感不仅是对研究内容的概括和思考,更重要的是将研究的发现和结论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教师可以思考研究中的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评估方式等对自己的教学是否有借鉴意义。
同时,思考研究中的局限和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促进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教师在撰写研究读后感时应注重逻辑和结构。
研究读后感的撰写应具备清晰的逻辑和结构,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教师对研究的理解和观点。
读后感的结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概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分析和评价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总结研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和建议等。
同时,使用恰当的语言和适当的论证方法,以提高读后感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最后,教师应准确引用和参考研究文献。
在撰写研究读后感时,教师不仅应准确引用研究文献中的观点和数据,还应遵守学术规范和引用规则。
准确引用和参考研究文献可以提高读后感的专业性和可信度,同时也能表达对作者和研究工作的尊重。
可以使用符合学术规范的引用方法,如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引用格式,以确保读后感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如何做研究》读书笔记中小学教育科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如火如荼地展开,解决了大量的学校实际问题,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教育科研的活动中,由于指导思想和操作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偏差,正在步入泥潭,存在着种种误区或问题,教育科研正在成为学校运行中的“鸡肋”。
一、中小学教育科研的误区1、求新求异。
对于别人研究的课题,不深究研究成果在哪些方面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澄清了哪些自己所关心的困惑,而是搁置一边,重新选择所谓新的课题。
在课题研究中新名词、新概念迭出,但并没有真正提供新的意义,对教育实践也缺少新的解释和指向。
2、贪大求全。
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一个大问题关联着一系列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在各方面问题的探讨多为浅尝辄止。
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成大智”。
3、跟风追潮。
一旦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或“潮流”,就闻风而动。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的教育科研还缺乏主体意识,缺乏对自身面临问题的捕捉能力和洞察力,缺乏应对自身独特问题的勇气和智慧。
正确的做法是独立确定研究问题,自主开展研究。
4、课题至上。
科研并不是课题的代名词,尤其是中小学科研,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老师针对一系列问题进行的反思,虽然并不在预定的课题范围内,但同样是重要的有深刻价值的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是西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个命题,但在他们那里,中小学教师占主流地位的研究并非课题式的研究,而是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
5、论文情结。
一谈到教育科研,很多人以为就是撰写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似乎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
实际上,论文只是教师教科研活动成果的一种表达方式,甚至不是主要方式。
常见的方式有: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
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教科研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教科研活动的体现方式。
中小学教师自始至终是生活在教育教学的现实场景之中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论文可以承载的,论文话语方式的抽象、叙述结构的刻板、论点论据的严整,是教师所不熟悉的,同时也并不见得是教师表达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须的。
6、穿凿附会。
中小学教育科研其独特的魅力并不在于验证某种既定的理论,其鲜活的生命力并不在于诠释这样或那样专家的论断,它在教育科研之林中,之所以有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恰恰是对教育现场的把握和判断,恰恰是对教育事件所做出的意义分析。
这样的研究也恰恰是专业研究者难为或不能为的。
中小学教育科研要直面学校实际,以改进学校实践活动、提升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以能否解决学校问题、多大程度上解决学校问题作为衡量和评判学校教育科研的主要依据与标准,这样的研究,才能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改革的发动机。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指向一些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并没有真正带来学校的变化,往往是轰轰烈烈的“科研”一番,教师的行为依然故我,学生的状态仍同往常。
一些学校庞大的课题或项目数量与解决学校问题的低劣质量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的教育科研并未产生“科研兴校”的效果。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研究课题选择不当,研究方法运用不合理,研究组织流于形式等,但最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指导思想有待于进一步端正。
教育科研应该与学校自身问题的解决结合在一起的,应该始终指向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要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就需要倚重学校自身的科研。
然而许多学校“遗忘”了这一出发点,科研的形态有了,但却没有直指学校的痼疾;科研的行为有了,但地没有真正解决学校的问题。
课题的研究成果并不能为学校所用,这样的研究也并没有切实转变教师的课堂行为以及与学生交往等其他行为,其结果是为研究而研究,为课题而课题。
教育科研在指向上必须自始至终围绕学校发展来进行,至少要通过科研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要有清晰的问题意识,明确地认识到借助于研究想去解决学校的哪些问题,什么样的研究活动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没有与教师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就不会有教师研究的冲动;而没有研究的冲动,也常常难以产生持续性的研究行动。
(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中小学教育科研一个重要的目的指向即通过科研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汇总教师的教学经验,积聚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将教师从繁重的机械性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成为教育智慧的创造者。
透视一所学校教育科研的成效,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要看是否借助于科研活动,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促使一些教师脱颖而出。
(三)促进学校持续发展中小学教育科研活动要为学校发展提供后劲,在解决学校当前问题的同时,提出后续努力的方向,不断解决新的问题,通过持续不断的科研,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学校要将教育科研活动当作经常性行为,作为学校发展的持续动力。
学校要改变教育科研为学校局外人所垄断的局面,将科研与学校发展联系在一起,作为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改变可有可无、科研是教师“身外之物”的看法和认识。
三、教师教育研究的定位(一)教师从事研究的四种取向第一种取向: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基础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新知识、发现新规律、说明新关系。
这种研究似乎更多地是属于专业研究者的“专利”,虽然中小学教师也可介入这种研究之中,但常常会因为占有资料、研究时间、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而事倍功半。
因这种研究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并不见得有什么必然性的联系,所以是外在于中小学教师的。
第二种取向:大体上属于应用研究,旨在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教育实践。
在应用研究中,专业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是相互分离的,分属于不同的领域,有着明确的分工。
专业研究者专事研究,中小学教师则负责将研究成果付诸实行。
事实上,中小学教师的行动,特别是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措施,为专业研究者一厢情愿地决定。
专业研究者无意识地凌驾于中小学教师之上。
第三种取向:看上去是似乎是经验总结与概括,但又不具备经验总结的针对性强、经验介绍详尽、问题具体明确等特点,所以常是一种“抽象”的经验总结。
停留在一般的、抽象的层面上分析问题,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关照、具体情境的省察、具体实践的反思,可以说是“用自己的嘴巴说别人的语言”。
第四种取向: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地对教育和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汇总着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着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这种研究的问题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之中,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可以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
另外,这种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它在突出教师实践的“研究”特征的同时,也突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
(二)教师从事研究的基本特征第四种研究的取向是中小学需要大力推进和开展的行动研究。
这种研究有着区别于其他研究的一些特点。
一是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二是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长期以来,教育科学研究与实际生活脱离,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脱离,已经成为教育研究中的一大痼疾。
行动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参与研究和工作,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的结合提供了结合点。
四、研究问题的确定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没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
提出问题往往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1、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
2、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
3、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
4、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现成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
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教育实践场景。
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得以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
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教师在阅读一些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现成答案。
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现在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提出问题的渠道和途径有很多,上面仅仅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操作较为便利和常见的四种方式。
当教师处于没有问题的状态时,首要任务是通过上述途径等开拓挖掘研究问题;当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处于问题包围之中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分析选择可研究的问题。
五、研究的基本程序(一)计划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教育研究活动的计划主要表现为自己对活动的有意识的设计、设想或打算。
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不同的是,此时教师有意识地将行为纳入了研究的框架,将持续不断的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二)行动按照研究计划采取行动,至少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本的保证。
但是,合理的行动,不是预选设定的或不容变更的。
行动总是和行动的情境结合在一起的,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教师认识的加深,行动也是在不断调整的。
教师在对行动所做出的不断反思与积累当中,难免形成对问题的新的认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新的因素介入研究,从而影响原有计划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