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4)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 提出建议。(6分) 发展循环经济
注意减少对海洋、大气 造成的污染;制定措施 保护沿海湿地资源;在 资源(水资源)的利用 上注意提高效率,节约 资源。(6分)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
何为工业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活动取得主导地位的发展过程
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进程
二者关系 协调发展
发达 国家
起步早; 起步早; 进入后工 水平高 业化阶段
起步晚; 起步晚; 发展中 水平低; 处于工业化 国家 畸形发展 中后期阶段
不 相 适 应
比重(%) 90 80 70 60
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3)根据材料三,结合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山东半岛蓝 色经济区”产业规划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10分) 规划合理 海洋运输条件优越 临近国内和国际市场
石油、盐类等矿产资源丰富 材料三:2011年4月,国 务院同意把“山东半岛 蓝色经济区”作为全国 海洋经济发展的试点地 区。半岛蓝色经济区规 划建设主要包括精品钢 铁、修造船、石油化工 和海洋装备工程等基地。
对外开放 小商品经营 大城市扩散 资源开发 外资企业建立 个体私营企业
工业化
乡镇企业发展 国有大中型企 业
城市化
问题与对策 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均落后于长三角 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较小
• 人才的数量上,2002年,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 量,上海109人,江苏40.8人,广东只有20人。人
理环境存在差异:自南向 北,自然带由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转变 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影响其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是 热量 ;自南向北, 海洋水温逐渐 降低 ; 自南向北,受台风影响次 数逐渐 减少 。(8分)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案

第四讲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考点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对应学生用书p1451.自然条件2.社会经济条件(1)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__经济效益__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性作用。
(2)完整而便捷的__交通运输__——有利于农产品的流通和出口,促进了生产区域专门化的发展。
(3)国家政策与法规等。
对应学生用书p1461.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影响2.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
(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
(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4)关注重要农业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及发展障碍。
(2019·江苏)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
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
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1)该村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特征有__类型多样;以园地和林地为主,耕地较少__。
(2)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__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__(3)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__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__(4)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__。
[解析] (1)该村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从土地利用的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两方面去谈。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村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农林以及交通和村庄建设各占有一定的比重,其中园地和林地用地占有29.8%,耕地占的比重和他们基本持平,仅有29.9%,因此耕地相对较少。
统考版2023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第40讲中国地理分区讲义

第40讲 中国地理分区【最新考纲】 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区域主要特征,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知识体系导引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图表填绘·助学助记1.四大区域的划分 (1)具体划分及界线(2)划分的主导因素 ⎩⎪⎨⎪⎧南方与北方:气候北方与西北: 影响青藏与西北、北方、南方:地形2.北方地区(1)地形区:A江南丘陵、B浙闽丘陵、D南岭、E________。
(2)河流:长江、珠江、C澜沧江、M________。
(3)铁路线:京广线、I宝成线、F焦柳线、G________线、H浙赣线等。
(4)丰富的水能: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上游。
(5)工业基地:沪宁杭、________工业基地。
深化拓展·精讲精练【方法规律】1.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差异2.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差异问题漠化”土流失,东北黑土流失和湿地破坏我国区域差异不仅表现在区域之间,而且还表现在区域内部,如北方地区中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的差异也非常明显。
【活学巧用】1.[2021·郑州市外国语学校高三月考]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 )A.甲地是中国日出最早的地方B.夏至日漠河有极昼现象C.大兴安岭为内、外流区分水岭D.松花江干流有凌汛现象(2)东北平原( )A.地势中间高,南北低B.冬冷夏热,伏旱严重C.农业实行小农场经营,精耕细作D.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基地(3)20世纪50~70年代,人口大规模迁入东北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②工业基地建设的需要③地处边疆,邻国人口迁入④城市知识青年有计划迁入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2.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20分)(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在植被类型、主要粮食作物和农作物熟制上的差异。
(6分)(2)丙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简要说明其原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作业目录

作业目录课时作业(一) 第1讲地球仪与地图课时作业(二) 第2讲等高线地形图课时作业(三) 第3讲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圈层结构课时作业(四) 第4讲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时作业(五) 第5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时作业(六)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课时作业(七) 第7讲气压带和风带课时作业(八) 第8讲常见天气系统课时作业(九) 第9讲气候类型的判读与全球气候变化课时作业(十) 第10讲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课时作业(十一) 第11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课时作业(十二) 第1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时作业(十三) 第13讲山地的形成与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作业(十四)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作业(十五) 第15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时作业(十六) 第16讲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课时作业(十七) 第17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十八) 第18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课时作业(十九) 第19讲城市化课时作业(二十) 第20讲农业的区位选择课时作业(二十一) 第21讲农业地域类型课时作业(二十二) 第22讲工业的区位选择课时作业(二十三) 第23讲工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类型课时作业(二十四) 第24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课时作业(二十五) 第25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时作业(二十六) 第26讲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时作业(二十七) 第27讲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课时作业(二十八) 第28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作业(二十九) 第29讲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课时作业(三十) 第30讲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课时作业(三十一) 第31讲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课时作业(三十二) 第32讲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作业(三十三) 第33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课时作业(三十四) 第34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课时作业(三十五) 第35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课时作业(三十六) 第36讲世界地理概况课时作业(三十七) 第37讲一个大洲和五个地区课时作业(三十八) 第38讲六个国家课时作业(三十九) 第39讲中国自然地理课时作业(四十) 第40讲中国人文地理课时作业(四十一) 第41讲中国区域地理测评手册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一)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二)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三)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四)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五)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六)45分钟滚动测试卷(一)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七)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八)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九)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一)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二)45分钟滚动测试卷(二)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三)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四)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五)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六)45分钟单元能力训练卷(十七)45分钟滚动测试卷(三)。
新教材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发展第十四章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40讲流域内协调发展学生用书

第40讲流域内协调发展[课程标准] 以某流域为例,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知识体系导学积累必备知识——基础落实赢得良好开端一、流域内部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由所包围的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
2.流域特点3.水资源协作开发(1)流域内的水资源功能:农业、淡水养殖、提供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发展、水能发电、生态保护、旅游等多种功能。
(2)协作开发的必要性4.流域统筹管理的措施【思考】为什么黄河没有成为重要的航运通道?二、黄河的调沙减淤 1.实施背景(1)河流特征:河流 。
(2)存在问题⎩⎪⎨⎪⎧黄土高原: 严重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2.目标⎩⎪⎨⎪⎧侵蚀区——减少入河堆积区——减少河道3.主要措施(1)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2)下游地区的河道淤积①通过修建 ,对河流中的大量泥沙进行拦截,实现河流 的目的。
②利用水库蓄水,适时放水,人为制造可控 ,对下游河道实施 ,将下游河道中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
【思考】 分析黄河下游“易淤、易决、易徙”的原因。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调配 1.调配背景2.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问题(2)3.提升关键能力——能力突破掌握解题技法关键能力一说明流域内部水资源的协作开发典题精研[典例1] [全国卷Ⅱ,36(2)(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
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
如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
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下表。
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表格中的相应位置。
(5分)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改善水质发电增加生物多样性土地开发开采河沙改(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40讲 中国人文地理

农作物 水稻、甘蔗、油菜
有利 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 条件 肥沃
不利 条件
春季低温阴雨,夏季伏旱洪涝,人均耕地少
农业 一年两熟到三熟,长三角、珠三角、四川盆 特色 地适宜养蚕
发展 方向
保护耕地和湖泊水面; 建设商品粮、棉、油、水产、经济作物基地; 发展林地,保持水土; 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1,中国的农业——种植业
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三江北大仓, 两江三湖居中央, 成都平原西南望, 珠江三角在南方。
知识点1:中国的农业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1,中国的农业——种植业
农作物:棉花 生长条件:喜温、喜光、生长期长 优势区域重点: 黄河流域棉区 长江流域棉区 西北内陆棉区 主要分布: 黄淮海平原 南疆盆地 生长条件: 光照时间长,土质疏松,水源充足
B 1.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粮食总产的增加主要依靠( )
①改变土地经营权 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③挖掘耕地后备潜力④作物品种不断改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我国的猪、牛、羊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 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3,中国的农业——畜牧业
四大牧区 牧场特点 内蒙古牧区 草原牧场 新疆牧区 山地牧场
优良畜种 三河马、 三河牛
细毛羊
青海牧区 西藏牧区
高寒牧场 牦牛 高寒牧场 牦牛
知识点1:中国的农业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发展 方向
增大耕地投入,提高单产; 增加建设用地,保障能源基地建设, 复垦工矿废弃地
知识点1:中国的农业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1,中国的农业——种植业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课件

(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城市化主要表现为_城__市__数__ 量__增__加__;__城___市__用__地__规__模__扩__大__;__城__市__人__口__比__重__上__升__;__城__市_ _间__联__系__加__强_______。
(2)依据当地资源条件,指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可重点 发展的优势产业。
(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形成原因不包括( A ) A.环境恶化 B.较高的城镇化率 C.资源枯竭 D.产业萎缩 (2)“收缩城市”宜采取的措施有( D ) A.优先发展制造业,增加就业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优化产业结构
[解析] (1)“收缩城市”指的是城市人口流失、失 去活力的现象。东北成为一个人口流出的区域的主要 原因是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单一,主导产业萎缩就容 易引起经济衰退。较高的城镇化率乡村人口迁入少。 环境难民在中国出现较少,故选 A。
2007—2016 年间,中国有 84 座城市出现了“收 编”(下图为部分城市)。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续 3 年或 3 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 带状。有专家认为收编是整个国家城市化的一部分, 不一定是坏事。读图完成 3~4 题。
3.东北地区收缩城市连成带状的原因是( C )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 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 动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 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 行产业结构调整,劳 动密集型和资源密 集型产业寻找新的 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 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 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 构调整
(续表)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
① 建 立 山__ 水城市__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第40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含答案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和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程特点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技术,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结果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起轻型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乡村工业化;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问题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分类问题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微点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微点2良好的区位不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唯一原因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区位是始终存在的,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
微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非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2021—2022学年高二区域地理知识梳理 第40讲 青藏地区

第40讲青藏地区一.地理位置1.经纬位置:73°E-104°E ,28°N-38°N,位于东半球,北半球的中低纬度,主要位于高寒地区。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内部,离印度洋较近。
3.相对位置: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横断山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地区。
二.范围: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西部,甘肃西南部、新疆南部及云南北部边缘地区。
三.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特征:世界屋脊,雪山连绵。
(1)类型: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
(2)分布:北部和南部是呈东西走向的山脉,西北部是较完整的高原,东北部为柴达木盆地,而东南部是呈南北走向的高山峡谷。
(3)地势:总地势高(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中尼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主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其至今仍在不断升高),但青藏高原的高原面起伏和缓。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4)特殊地貌:多冰川地貌。
2.气候:主要是高原山地气候,也有亚热带季风气候(雅鲁藏布江拐弯处)。
(1)高寒:青藏高原因为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
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①日变化大: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升温快;夜晚大气返回地面的热量少,地面降温快,一年中的地面热量的变化幅度大,而近地面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近地面大气的一天中热量的变化也大,温差就大。
②年变化小:青藏高原地势高,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能力差,气温不会很高,是我国夏季最凉爽的地方;冬季因为青藏高原大气稀薄,太阳辐射比较强,光照和东北地区相比要充足,而且因为其地势高,冬季风不会对它有太大影响,气温不会太低(比东北漠河气温要高)。
(2)日照充足: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日照强。
(新课标)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件

4.荒地的土壤盐分呈现图示变化规律的主要影响
因素是( B)
考点二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荒漠化的危害 (1)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 __风__沙___的威胁。 (2)造成表土裸露,为_沙__尘__暴___的形成提供了充足 的沙源。
(3)导致了__植__被___和_地__表__形__态__的破坏,使生物的 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
例 2 (2017·江苏)中央气象台 2017 年 5 月 5 日 6 时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下图为运用 3S 技术生成的 “5 月 5 日 8 时至 6 日 8 时全国沙尘落区预报图”。 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本次沙尘暴的沙源主要为( AC ) A.甲 B.乙 C.丙 D.丁 (2)扬尘、沙尘暴天气造成的影响主要有(BD ) A.传播流感病毒,诱发呼吸道疾病 B.增加 PM10 含量,加重大气污染 C.加重大气的酸性,腐蚀文物古迹 D.影响大气能见度,引发交通事故
水资源利用不 内陆河流和山 生态用水紧张,植被
当
麓冲积扇地区 退化,次生盐碱化
工矿交通建设 邻近城镇或者 建设用地周围草场
中不注意环保 工矿开发区 退化、沙化
2.不同地区的荒漠化原因与防治
存在的
生态问
问题形成原因
防治措施
题
黄
自然原因:①春季气温回升快、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
淮 土壤次 蒸发强;②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 排;③生物措施,农田覆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4

区域可持续发展 4.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013·韶关模拟)读“工业化阶段表”及“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1~2题。
工业化阶段人均GDP(美元)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三产业比重初期<2 000 >20% <80%中期>2 000 <20% 80%~90%后期>4 000 <10% >90%长江流域 3 350 9.71% 90.29%1.根据材料分析,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区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 )A.湖南、安徽、重庆B.四川、云南、江西C.上海、浙江、江苏D.广西、湖北、云南2.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发展比较协调B.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C.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D.经济布局亟待优化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深圳市GDP达7 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3~5题。
3.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B.2008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C.与2007年相比,2008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4.下列部门在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中起重要作用的有( )A.服装制造B.生物制药C.金融D.玩具制造5.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 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
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40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达标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一、选择题(2020·某某质量检测)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X”,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
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
据此回答1~3题。
1.新加坡发展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A.交通枢纽B.绿地公园C.医疗中心D.批发市场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多个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A对,D错;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B错;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C错。
第2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A、B错;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D错。
第3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A对;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B、D错;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C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0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A广州、B深圳、C珠海、佛山、江门、D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E香港和F澳门。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1)改革开放初期: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形成城乡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形成以广州市为中心的高度密集的城市群体系。
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夯实基础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进程特点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多种形式引进外资和技术,工业发展步伐加快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提高,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结果为工业起步提供必要的资金积累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起轻型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乡村工业化;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问题4.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5.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分类问题解决措施工业化问题大量占用耕地,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城市化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珠江水质恶化;城市酸雨现象严重;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微点1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微点2 良好的区位不是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唯一原因珠三角地区良好的区位是始终存在的,其在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的政策。
微点3 珠江三角洲地区并非一直具备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条件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但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了工资水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丧失。
微点4 工业化的推进特点工业化的推进往往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发生的,其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两个阶段。
(1)优势资源开发阶段。
此时的主导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2)产业升级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空间不大,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增长点以及区域分工和合作。
此时的主导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市为例(高考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A 2.C 3.D1.上海市的地位上海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1)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
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3)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强度受距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解析: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
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
故选A。
第2题,崇明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
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故选A。
答案:1.A 2.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2019·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 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C.原料来源分散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C.农业发展创新D.科学技术创新【图解思路】【尝试解答】 1.B 2.D 3.A1.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的分析方法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1)根据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分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2020·阜新模拟)在广州、佛山两市政府负责人签署的《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中提出,广佛两地要在产业协作、城市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这四个领域率先尝试同城化。
据此回答1~2题。
1.广佛同城化对下列哪些方面影响较大(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③广州和佛山的城市用地规模④广州和佛山之间的经济联系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广佛同城化后,其GDP总量直逼上海,但与上海相比,广佛的不足之处有( )①产业体系不够完善,工业门类不全,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②人才资源不够丰富,科技与教育力量相对不足③工业用水、电、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在不断降低④经济辐射能力强,使经济腹地扩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第1题,广佛同城化对区域内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规模影响不大,但对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产业布局等影响显著,同时也会使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第2题,广佛同城化会促使生产成本下降、经济腹地扩大,这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答案:1.D 2.A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
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
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地区生产总值(GDP)(亿元)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重庆市17 558.8 7.4 44.2 48.4成都市12 170.2 3.9 43.0 53.1南京市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思路】【尝试解答】(1)“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1.我国主要经济区的比较经济区优势劣势优势产业发展引擎长江三角洲沿海、沿江交汇处;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腹地广阔;科技发达能源、矿产短缺;产业结构趋同;缺核心技术服务、金融、IT制造、石化、钢铁、轻纺浦东开发区、上海自由贸易区珠江三角洲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著名侨乡;改革开放前沿,外向型经济发达能源、原材料短缺,用地紧张,生态环境严峻IT制造、电子、轻工制造、农业、轻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合作环渤海经济区资源丰富,统一电网,交通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农业基础好能源、矿产资源不足,水源紧张,环境污染IT技术、信息产业、农业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东北经济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能源、水源供应不足,设备落后,观念滞后重工业、制造业、农业东北振兴战略2.长江经济带规划(1)总体概况: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区,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